发布时间:2023-02-01 06:3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国农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WTO,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农业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外围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5684
国内刊号:22-1100/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1.云南农业机械化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2.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3.提升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8.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研究
9.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0.南疆地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11.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12.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13.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14.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5.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初探
17.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
18.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1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
20.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22.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3.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4.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25.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27.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实证研究
28.关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29.提高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30.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研
3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2.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3.加快发展福建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探讨
34.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位标准探索
35.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
36.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37.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
38.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
39.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40.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4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42.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
44.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46.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47.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48.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渔业领域远洋渔业方向为例
49.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调查及建议
50.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51.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5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53.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
5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5.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
56.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
57.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以陕西洋县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59.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60.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
61.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62.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63.农业用水效率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农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64.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65.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66.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67.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农业用能强度收敛性
69.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7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71.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72.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7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74.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75.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76.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77.多元化、政府补贴与农业企业绩效——基于A股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78.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及渠道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
79.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80.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门槛特征
81.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
82.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83.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84.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
8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6.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
8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
88.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89.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90.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
91.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规模演化的国际经验分析
9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
94.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
95.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
96.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
99.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00.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101.农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
10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104.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05.人为源因素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分析
106.农业遥感研究与应用进展
107.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108.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
109.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应用研究
110.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111.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12.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1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
114.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发挥农业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的调查数据
116.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117.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118.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119.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
120.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21.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122.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
123.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3、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模式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研究。
其实很多学者在中国最初加入WTO的时候就提出过我国的大豆产业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原因之一:国外大豆以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自己的大豆市场萎缩,最后完全依赖进口,到时国外市场再宣布大豆储备不足、全面涨价,我们自己的市场也就将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状态。前不久到黑龙江省访问的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农业官员联合考察团竟然提出了让黑龙江省放弃榨油、集中力量发展食品用大豆这一极其荒谬的建议。原因之二:大豆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放弃大豆榨油业等于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近几年国内学者都反复呼吁大豆危机的严重危害性,以唤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级政府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后来由中粮集团牵头,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可是效果具体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美国大豆到港成本约在3100-3200元/吨,而目前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3700元/吨左右。受进口美国大豆低廉价格的影响,我国大豆正面临灭源灭种的危险。国内大豆主要产区周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开始拒绝到国内大豆主产区收购,甚至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而且大豆油价格则一路上涨,大豆油的定价权正日益被跨国粮商所控制。目前,我们老百姓熟知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都是外资的,可以说中国市场的食用油85%已被外资控股。这些外资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历史的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国际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Daniels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开头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开头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在2004年我国大豆危机出现的时候,面临国内无法出售的大豆,这些外资以低价吸纳了面临破产或停产的国内小企业,扩大了自己的在华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建立了规模大而且完善的相关产业链条。倘若我们的政府再不作出强有力的调整政策,不需要几年,我们中国人民的粮食将由国外企业完全控制。
当然除了要谨慎我国的大豆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以外,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大豆存在国产大豆比较成本优势丧失、产销区不协调、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不当等。而国内现货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大豆价格长期趋势判断失误则是导致这次行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产生成本高、出油率仅为17%—18%,而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无法竞争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而与种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产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种的农民也不懂这些道理,更加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当国外大豆在国内势不可挡的时候,他们除了吃惊无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应该给大豆产业像小麦、玉米、水稻相当的优惠政策和足够的重视以及支持。在我国,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更新了几十次,而大豆产业发展不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还受到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再次冲击。只有将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科技的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大豆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大豆种植面积过小。大豆的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农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导致现在的水稻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压在农民手中难以售出。反之,大豆的价格上扬而货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种面积减少,市场供给不足。为此建议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指标提供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产量,以缓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全球而言,我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要远远少于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但我们的市场门槛也远远低于欧美和日韩。我们经常能看到欧美或者日本对中国的某一项农产品提出贸易壁垒,我们也看到韩国民众为了抵制来自美国的牛肉,酿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我们做到其实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对以美国为主的进口大豆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这样,既可以反制美国对华贸易特保条款的滥用,也为国内大豆生产的尽快恢复提供政策保护。跨国资本正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媒体有了许多报道,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跨国资本对中国粮油市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资粮商的坚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英]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郎闲平.金融超限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5,(09).
[5]章胜勇,李崇光.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01).
[6]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7]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黄娟.农业、汽车业和纺织业取消出口补贴后获得补偿的可行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5,(09).
[9]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1999/2000中国大豆进口增加,美国份额高达63%[J].中国家禽,2000,(09).
论文关键词 农业国内支持 《农业协定》 黄箱政策 绿箱政策 蓝箱政策
一、农业补贴的定义
要了解什么是农业国内支持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农业补贴。根据《农业协定》的描述,农业补贴包括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两个部分。那什么是农业补贴呢?由于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农业补贴的概念问题,但是根据该协定可以判断它是指一成员方政府对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农业补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补贴是指政府及其相关公共机构所给予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的一切形式的资金及实物的支持,例如免征税款或直接的资金投入等。而狭义的农业补贴则仅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农业产业目标而进行的现实的财政资金直接转移中的“赠款性”补助金或补贴金的依法发放,德国公法学界称之为“亏损性补贴”, 意指“不要求返还的金钱给付, 对国库来说, 这种给付是一种‘亏损’”。
二、农业国内支持的概述
(一)农业国内支持的定义
根据农业补贴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支持首先是一种农业补贴,也就是说它的大致含义与农业补贴相同,都是指一国内的政府及相关公共机构给予农业和农产品各种形式的支持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农业协定》的相关规定,农业国内支持是在该协定允许情况下存在的一种农业补贴。简单来说,农业国内支持就在特定条件下被允许存在,政府可以合理实施,用来保证本国农业良性发展的一种农业补贴。
(二)农业国内支持的类型
这里所讨论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类型主要是基于《农业协定》来讨论的,而根据《农业协定》农业国内支持主要被分为三个类型:
1.绿箱政策”
指基本不会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农业补贴,包括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自然灾害救济等方面的政府投入。对于这类型的农业补贴,根据《农业协定》的规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免除削减义务。
2.“黄箱政策”
指那些可能对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补贴,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直接的价格补贴、免于征收相关税款等。对于这类型的农业补贴,根据《农业协定》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削减义务。但是《农业协定》的第6.4条与第6.2条还规定了关于微量允许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待遇的例外规定。在满足例外规定的条件下,可以免除削减义务。
3.蓝箱政策”
是为满足欧盟和美国的要求, 《农业协定》第6.5条规定, 一些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黄箱政策”(如休耕补贴等) 可纳入“蓝箱政策”,免予削减承诺, 不受《农业协定》的约束和限制。这些政策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很少用。
三、国农业国内支持存在的问题
根据《农业协定》之规定, WTO 规则下的农业补贴主要包括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部分。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已经承诺放弃出口补贴, 因此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是指国内支持, 包括“绿箱支持”和“黄箱支持”两个方面。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就一直在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入世之后,虽然我国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补贴政策,使其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依据《农业协定》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的农业补贴即国内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不论从“黄箱政策”还是“绿箱政策”上来看,我国的政府资金投入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是对农业国内支持的资金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的农业特点本来就是分散经营、成本高、利润低、农业科技发展严重落后,如果不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那么我们国家的农业必定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对“黄箱政策”利用不均衡
我国的农业国内支持主要集中在“黄箱政策”中的种子化肥补贴和价格支持等上面且大部分是集中在流通环节,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农民直接从中得到的利益少,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我国政府对“黄箱政策”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这也影响的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再次,“绿箱政策”的使用范围狭窄
关于农业补贴的“绿箱政策”在我国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绿箱政策”的具体使用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对一般性的农业生产服务的补贴、保护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公共补贴、粮食援助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以及对落后地区发展补贴等。这些补贴政策仅仅只占《农业协定》所允许的11项“绿箱政策”的二分之一左右。相对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对生产者本身的补贴等比较少,而欧美国家却充分的把握了对“绿箱政策”的利用来保证本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四)再次,“蓝箱政策”闲置未用
虽说依据《农业协定》中的相关规定,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有关的“黄箱政策”可以归为“蓝箱政策”,可免除减让, 不受到《农业协定》的约束和限制。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经济实力的有限或者说受到我国相关政策影响,“蓝箱政策”始终没有使用。
四、国农业国内支持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国内支持的资金投入
加大政府对农业国内支持的资金投入听起来是一个十分空洞的说法,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作为前提和保障,那么任何对策都是空话。要想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使其更加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正如我们所能了解的到的那样,欧美国家一年对农业的补贴金额十分巨大,并由此来保证本国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例如,农业补贴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40%-42%,法国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惠国, 每年得到的农业补贴将近100亿欧元, 占欧盟总农业补贴额的22.1%,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数额巨大,而我国的财政支持力度相比之下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国内支持的力度,只有这样其他的具体的农业国内支持措施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才能使我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
(二)充分利用“黄箱政策”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按照我国在《农业协定》承诺的微量允许标准8.5%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远远低于此水平,尤其是对一些特定产品的支持力度还十分不够。因此我国可以在8.5%的微量允许内充分投入资金,利用《农业协定》所给予的政策优势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更好更快更均衡的发展。在充分投入资金到“黄箱政策”中时,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应该调整“黄箱政策”范围内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结构。例如,将间接补贴尽量转为直接补贴,由于我国在“黄箱政策”的利用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定价收购和最低保护价收购以及部分生产性资料的差价补贴上,这些补贴主要是一些流通领域的补贴,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显得十分短缺。这样使农民能够直接获利的收入较少,容易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国对“黄箱政策”的利用应该尽量将间接补贴转为直接补贴,即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让农民直接得到补贴的资金,以直接得利。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建立和完善良种补贴制度和加大对农民在生产期间所面对的风险基金的储备,以此提高农民面对风险的能力和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扩大“绿箱政策”的使用范围,注重多方面协调使用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绿箱政策”的利用稍显不足,存在许多空白地带,而且对其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政府的一般。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各项措施,同时调整利用结构,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扩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但是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大的不足。须知道,科技的进步才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就像以前常常提到的“科教兴国”一样,同样的科教还能兴农,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良种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改进、农业高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科技结合等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我国能够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开发再到销售占据全面优势,保证我国农业的高效发展。
2.扩大对农民科学教育与培养的资金投入
其实这一点是基于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之上的,众所周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新新农业科技的了解与应用自然不够。因此,我国除了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之外,更加不能忽视对农民自身科学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只有农民本身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的使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之中,使农业科技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提高农民收入,保证农业优势。笔者认为,对于农民的科学教育与培养应该建立专项资金,通过在农村建立一些专门的教育基地对农民的科学知识进行培养与教育,或者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知识宣传活动,以达到普及基本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3.扩大对农业生产者本身的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一直以来对农业生产者本身的补贴都十分的缺乏,这样会使许多农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的信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者本身的直接补贴,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在“绿箱政策”当中包括的农业保险补贴除了我国关注与投入较多的自然灾害补贴之外还包括对生产者的退休计划提供的补贴。笔者认为,我国主要需要加强的农业保险补贴的方面就在于要加大对生产者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提供的补贴,以此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对农业的信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论文关键词:WTO,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农业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外围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991.6
816.1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2-2009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也给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挑战,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由顺差变逆差(2002-200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是顺差),并呈现一直延续的趋势(见下表2)。
表2 2004-2009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亿美元)逆差
46.4
11.4
6.7
43.7
181.5
113.9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9
分析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口品种数量增加、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较弱等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刚性增长和供给增长乏力的共同约束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将保持扩大态势。但对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不必过于敏感中国。要加快实现农产品出口方向的战略转变,努力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转变为面向世界大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农产品出口的重点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1.2.1中国农产品贸易相对优势
目前, 中国农产品贸易品种的格局是:畜产品、水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初级农产品出口在减少,而加工农产品在增加。从市场结构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日趋多元化。进入90年代,由于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劲,中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经从 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05.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17%,上升到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现状,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6.33%。中国畜产品、干豆、水产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进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进口中居前十位;茶叶、水果、干豆、坚果、蔬菜、水产品和食用油籽等农产品出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出口中居前十位(见下表3)。
表3 2008年
中国分类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出口
进口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
茶叶
3
14.43
畜产品
10
3.07
水果
8
3.58
干豆
10
2.70
干豆
3
11.50
水产品
6
4.76
坚果
6
4.67
食用油籽
1
44.60
蔬菜
3
11.19
植物油
1
10.68
水产品
1
11.17
食糖
6
3.62
食用油籽
7
0.91
棉花
1
43.9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业既会迎来机遇也会面对挑战,虽然WTO会对中国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2.1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下,势必会带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1)入世可以享受 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 ,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回到了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直接享受到100多个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减幅在40%左右,同时还要取消有关非关税的歧视性规定。我国农产品出口不再受高关税和非关税的歧视性的限制,同时还扩大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这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和促进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2)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国。此外,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1]。
(3)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
加入WTO后,可以促使我们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素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中国将不再仅是国际贸易的执行者,而且将有资格参与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协商与制定。这样,中国就有资格提出有利于我国的贸易规则,保护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序竞争,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2]。
2.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挑战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入世前中美两国签订农产品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入世后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见下表4)。
表4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减让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农产品关税减让百分比
21.30%
19.90%
15.80%
15.50%
15.50%
15.50%
15.20%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02-2008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国外农产品将涌进中国市场,将使我国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的冲击,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1)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简陋农产品贸易现状,科技含量较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并且大多数的农产品质量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势必会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和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比例,导致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
(2)入世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会逐步放开经营,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农产品行业将接受国内外市场的严格挑站,物美价廉的绿色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而现在中国农产品质量低、品种少、层次低,已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需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事情,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
(3)对农业就业的影响
我国在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国外农业产业的冲击农产品贸易现状,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落后产能部门的淘汰,农业生产部门的部分收缩,这就会造成食品制造业等部门劳动力的失业,并且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较高,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减让和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入世前中国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调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加入WTO后,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只能转化为相关的等效关税之后,按规定削减[3]中国。关税减让一旦实施, 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就会丧失,国内市场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廉价优质商品的冲击, 为国外农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进而对我国农业形成更大的挑战。
3 入世后中国农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不仅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为迎接WTO 给中国农业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保护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增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农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和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现状,根据我国农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我国对农业投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农业基础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与民间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确保农业的产业化,优质化增长。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关系到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入世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实力。
(4)积极应对国际上农业保护政策
入世后农产品贸易现状,高关税政策会逐渐被取消,但替代它的是绿色壁垒,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利益,都采取绿色壁垒,抵制我国农产品进入,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检与认证体系,以应对国际上的农业保护措施。
(5)加快农业集团化经营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经营将是加入WTO 之后,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农业的集团化经营旨在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创建规模化生产基地, 通过合并、合作的方式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并严格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 巩固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体系, 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结 论
受近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环境呈现出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日益增高,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中国应加强对国内农业支持,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何伟林.WTO 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平原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说这段话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过程模型与应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李保国教授。
7月10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进入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保国教授的办公室,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一些,李保国教授仍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初次见面,温和、平易近人是李保国教授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解他的团队的过程中。
土壤学科的精英团队
土壤学科是我国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的土壤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1988年在各高校土壤学科中惟一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其早期学科带头人李连捷教授是我国土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李保国率领的“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过程模型与应用”创新团队以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国家需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在土壤过程、土壤一作物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理论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性研究。
“这个队伍是一个开放的队伍,有来的有去的,到现在形成了15个人左右的团队。”李保国告诉记者。
李保国,学术带头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2年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获北京第11届“五四”奖章;2001年获第7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首届中国土壤学会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完成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区域水盐运动测报应用”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提高作物抗逆和水份、养分利用效率调控途径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课题“农业信息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个科研项目。
石元春,学术指导,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萍科学奖。
龚元石,研究骨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1997年获北京土壤学会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曾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863”课题“高效农艺节水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等多个科研项目。
郝晋珉,研究骨干,教授,曾在以色列作访问学者。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国家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高产区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左强,研究骨干,教授,曾在埃及开罗农业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1998年获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曾主持科技部中以国际合作项目“非饱和带的盐渍化与污染及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等多个科研项目。
任理,研究骨干,教授,曾在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做访问研究。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10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阿特拉津在土壤中运移与转化规律的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黄元仿,研究骨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科学中心主任。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粮食与土地资源学院做访问研究。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行性病毒在水土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及运移过程的模拟”等多个科研项目。
郭焱,研究骨干,教授,2001年至2004年曾分别在澳大利亚、法国作访问学者。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国家“863”课题“农林植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任图生,研究骨干,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1997至1998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做博士后,2004年被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为特聘教授,《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SSAJ)副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土壤热物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除了上述7位研究骨干外,团队中还有其他6位在土壤学科里卓有建树的成员,分别是张宝贵、林启美、胡克林、刘刚、孙丹峰和毛萌。
目前创新团队的成员中有4位分别在德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其他绝大多数都有在国外做访问研究的经历。
“我们想搞成‘八国联军’,但是没有搞齐。”说到这里,李保国爽朗地笑了。
在最近进行的学科评估中,李保国率领的团队所在的学科又在全国排名第一。
从“金刚”到创新团队
作为学术带头人,李保国199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就留在了当时的北京农大土地资源系。作为当时学校土壤学科年龄最小的青年骨干,在石元春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李保国承担起了土壤学科的研究重任,并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
“我是1992年破格提的副教授,1994年年底破格提的教授,从所有的‘破格’中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人才是极其缺乏的。”李保国说。但是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人,“有人之后其他的硬件条件才能建设。‘李保国十分清楚’学科的好坏关键看有没有团队的支撑。”
从1992年开始,有一批到国外留学的博士毕业后陆陆续续来到了李保国所在的土地资源系。为了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李保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这可能是我们留人的关键。”李保国说。
为了使人才能够马上开展工作,李保国会尽量满足人才对工作条件的要求。“1994年的时候,计算机的价格很高,要1万多元一台,而当时一年可以得到的经费也就是10万元。为了保证回国人员的工作条件与国外不相差太多,我为他们配备计算机,过了几年又为他们配备上网条件。”李保国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1993年,在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宝贵回来了。
1995年,在全世界农业研究最有名的英国洛桑实验站从事研究的林启美回来了。
……
在从国外引进人才的同时,李保国也注重培养和引进国内著名高校的科研人才。任理、左强等从事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纷纷留校。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李保国的土壤学科里汇聚了龚元石、左强、任理、林启美、张宝贵、郭焱、黄元仿等一批骨干,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科的一面大旗,因为正好8个人而且都是男性,因此被人们称为“金刚”。
科学研究不能停步,李保国的团队也在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随着郝晋珉、任图生、胡克林、刘刚、孙丹峰、毛荫的加入或融合,团队的研究力量越来越强大。2004年,李保国率领的科研群体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通力合作,开拓土壤研究新局面
从创新团队的申请书中记者看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是土壤―作物系统模拟模型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过程的定量化、土壤作物系统中水分养分的耦合模拟与调控、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流域或区域尺度土壤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虚拟农田系统与农作物数字化设计等。“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框架性的模型,做出的成果都纳入到这个框架里面。”李保国认真地向记者讲述着团队的研究构想。
“这涉及到团队的分工,更主要的是团队的合作,大部分人做的是在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深入化。”李保国说。
目前,龚元石、左强、任理、任图生在土壤过程的定量化、土壤―作物系统中水分养分的耦合模拟与调控方面进行合作研究。
郭焱、张宝贵合力攻关虚拟农田系统与农作物数字化设计。
郝晋珉、黄元仿、孙丹峰在基于GIS的流域或区域尺度土壤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面展开合作。
“我们的计划不是5年、10年的计划,而是需要15年、20年连续不断地做这个工作。”李保国郑重地说。
“团队中人多了以后,当两个研究方向比较接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样的话,团队中互相促进的精神非常重要。”李保国对此十分重视。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会负责一定的事务,为大家从事一些服务性的工作。现在担任着土壤与水科学系系主任职务的任图生对此深有感触:“我这个系主任一分钱独立的经费也没有,就是给大家服务。”
几年来,团队在区域水盐运动及其监测预报、根系分布与根系吸水模型、土壤―作物系统中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农作物结构一功能并行模拟模型――虚拟作物、不同尺度下作物生长与水分、氮素转化与运移模拟与应用、干旱区水土资源利用与荒漠化防治优化模式、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其中农作物机构一功能并行模拟模型――虚拟作物,是该团队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中“数字农业”重大专项的支持。该课题组研究人员与法国研究人员合作,构建了能并行模拟植物结构一功能的虚拟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任意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和形态变化过程,从而能精确模拟植株个体的形态结构,并应用4年的田间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内外知名专业刊物上,并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特邀报告。
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香港的陶大花园污染过程表明病毒的传播与土水和环境关系重大,团队成员黄元仿带领的研究小组以此为契机,运用土壤物理的方法来研究流行性病毒在水土环境中的运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个新开辟的方向吸引了美国知名专家前来寻求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从1990年至今,李保国率领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著共有60余篇被SCI收录,90余篇被EI、ISTP收录,特别是近2年来,其中的10余篇研究论文在《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SSAJ)和《水资源研究》(WRR)等国际上最知名的土壤,水或环境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待刊。团队内部合作完成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沙薄的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黄淮海平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灌溉农田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人才培养
记者注意到,在资源与环境学院一楼的布告栏里贴着最近的国际学术报告的通知。
“国际交流在我们这里是一项日常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人才交往和流动,我们也借助这种机会来强化我们的队伍。”李保国说。
在不同尺度下作物生长与水分、氮素转化与运移模拟与应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团队与美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知名科学家合作,在已有点尺度(室内、田间剖面)、农田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开展了5年以上的田间综合试验。
另外,团队已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建立了合作项目,吸引了10多位国际专家和博士来华工作。
“这些项目都是培养人的。”李保国说。他主持过中澳合作项目“高产和保护环境质量下的农田水氮管理”,团队中的黄元仿教授就是通过中澳合作项目到澳大利亚进行了访问研究。
最近,李保国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正在做的是把自己培养的优秀博士利用创新团队的条件送到国外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小组里去培训或合作研究,然后回到团队中工作。
“2009年,团队要承办一个植物模型的国际会议,另外还要举办一个有关土壤属性和过程定量化的国际会议。”李保国向记者透露。
新生的力量最关键
“这个团队还在不断充实。”李保国告诉记者。
“同一个学科,要有不同地方来的人员交叉在一起才有利于学科研究创新的取得。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快速出成果,快速出人才的方法。”李保国非常肯定地说,“我脑子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概念,在我的队伍组成中,土壤学科本专业的要占到三分之一,水、植物等同土壤学结合比较紧密的也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必须是基础性学科,如数理化和计算机。”
现在团队中的骨干,大部分处于40到50岁的年龄段。“这里就存在一个年龄断层。”李保国深有体会地说,“科学队伍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渐进式的。”
李保国刚刚在土壤科学里开拓自己的事业时是30岁左右,那时在农大的土壤和水科学系,没有年龄在30到50岁的研究骨干。“那是直接断层。”经过李保国不断的努力,将一批人才聚集到土壤学科里以后,这个断层效应仍然在继续,只不过由直接断层变成了间接断层。“15年以后,如果我们退休了,学科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现在我们非常关注这个问
题,不希望人才断层的现象继续下去。”
现在,李保国考虑更多的是将“70后”甚至是“80后”充实到队伍中来。
“我们不光要发现新人,更要把这种好的团队机制留给他们,而且要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现在着手解决的事情。”李保国说。
罗布泊钾盐矿招待所的第一批客人
在团队的实验室中,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样品,颜色各异,形状各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采集的。”李保国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们采集土壤样品的花絮。
每年,李保国都会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去各地采集土壤样品,从北京、天津、秦皇岛到中国的南疆,从黄土高原到海边,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各个省市。最近几年,每到9、10月份,他们会从乌鲁木齐坐上汽车去“生命的”――罗布泊采集土壤样品。选择这个时候是因为这段时间罗布泊的风比较小,温度也比其他季节低些。即使这样,到了中午,罗布泊的空气温度也会达到摄氏30多度。
从李保国的口中,记者体会了罗布泊的艰苦环境。“罗布泊是一个干盐湖,到处都是盐壳,像刀子一样尖,像石头一样硬,没有地方坐,裤子稍不注意就会被划开一个口子,新买的旅游鞋在采集一次样品后就坏掉了。”
这几年罗布泊发现了钾盐矿,国家进行了开发,并于2005年在矿上建了一个条件良好,能够对外服务的招待所。李保国他们去罗布泊采集样品的时候就住在那里,“我们有幸成为了这个招待所对外服务的第一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