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教育议论文

家庭教育议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02:2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议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教育议论文

第1篇

(以熊本县为例)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外,日本各地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近年来,熊本县也出现了“少子化”和“核心家庭化”的倾向,加之受区域沟通联系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熊本县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制定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12月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第十条。具体的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二是督促监护人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三是督促儿童学习做父母的知识。《条例》确立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明确监护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公民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规定了一系列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中,“监护人”除父母外,还包括执行监护权的人、未成年人的保护人以及养父母等;“儿童”为“年龄未满18岁的人”,相当于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人;“学校”不仅涵盖了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教育学校、特别支援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保育园以及认定儿童园(指同时对保育园和幼儿园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及对监护人育儿实施支援的机构),但不包括大学。此外,《条例》还将“地区活动团体”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具体包括社会教育相关团体、基于地缘关系产生的团体以及其他进行区域性共同活动的团体。《条例》不仅调整“父母的学习”,也调整“成为父母的学习”,这是《条例》的一大特色。所谓“父母的学习”是指监护人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及育儿知识等,以便更好地胜任父母的角色;而“成为父母的学习”是指儿童学习家庭的责任以及育儿的意义等有关将来成为父母的知识。《条例》提出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理念。即在实施支援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时,一方面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家庭教育工作。《条例》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应当帮助子女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可以说,这三项要求既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条例》从培养父母的观点出发,强调监护人自身的成长也很重要,要求监护人努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条例》明确了熊本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县与基层的市町村进行合作的义务。其中,县的职责主要包括完善以支援家庭教育为目的的体制;在教育、福利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制定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执行。同时,由于市町村、学校、地区、企业等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相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条例》要求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市町村、监护人、学校、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的合作。《条例》特别规定,在市町村制定或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县应当向市町村提供相关信息、建议等其他必要的支援。此外,为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条例》还要求县应当尽力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同时规定,知事应当汇总每一年度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如前所述,《条例》将“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确定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与家庭、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努力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并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

《条例》规定了“地区居民”和“地区活动团体”的职责与义务,即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职责与义务。要求社会公众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宣传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及举办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鉴于社会团体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加强与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工作,努力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了从外部保障监护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条例》规定,企业(相当于我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在的单位”)应努力改善其雇员的劳动条件,帮助雇员实现事业生活的平衡和谐,使其事业与家庭两不误,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还规定了六条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一是向父母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机会。二是推进“成为父母的学习”,由县总务部从推进私立学校教育改革事业费中对进行保育体验的私立中学予以相应的补助。三是培养支援家庭教育的人才。四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合作。五是建立充实、完备的家庭教育咨询体系。为落实这一规定,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开设了健康育儿电话咨询窗口,并开展现场咨询。六是宣传、指导以及启发家庭教育。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制定、普及“家庭教育十条”,举办“熊本育儿谈话会”和家庭教育报告会,开展“用爱与教养培养孩子”的宣传活动,表彰支援家庭教育的个人和团体;县健康福利部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数据进行调查,及时提供相关的育儿信息。

二、日本家庭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

日本从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出发,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基本法》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先修订《教育法》,在总则中单列一条,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规定家庭教育的概念,基本原则,各方的权利、职责与义务,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问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家庭教育事业的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可考虑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日本家庭教育立法体现了对家庭内部教育事务的干预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服务和指导。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家庭教育立法经历了以行政为中心到向行政与社会并重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管理的主要推进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健全家庭教育相关体系,有利于保持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值得我国借鉴。

(三)通过立法

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大陆在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较难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日本家庭教育工作之所以能有效推进,除了实施全面的扶持政策外,通过立法建立稳定而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日本,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民间筹资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社会力量的赞助或捐赠,使家庭教育工作获得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的情况下,也应以立法确保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用足用好社会资助渠道,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坚持一般家庭与特殊家庭教育支援并重

日本家庭教育立法注重满足各类家庭教育需要,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活动的支援。如《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就针对残疾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或监护人作了专门规定。该《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县在制定和执行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时,须充分考虑监护人及儿童是否存在身体障碍,考虑监护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家庭情况。我国可借鉴这一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规定普适性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实际,重点针对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

(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地方立法

第2篇

论文摘 要:听力一直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新闻听力更是难中之难。提高英语新闻听力能力对于发展其他英语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Bachman交际语言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新闻听力能力的涵义作出确切定义,以便为英语新闻听力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引言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技能的发展。但听力一直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而传统的听力课堂在教学过程上往往只是对播放录音、做题、对答案这三个教学环节的简单循环;听力材料也往往零散破碎、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不大。这样难以从根本上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还会使他们逐渐对枯燥的听力训练产生厌倦甚至排斥的心理,对提高自身听力能力也丧失信心。新闻紧跟社会热点和最新时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英语新闻听力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理想选择,但它也对听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很多英语学习者望而却步。笔者尝试在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概念的理论框架下归纳出英语新闻听力能力的具体内涵,以期为英语新闻听力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语言能力概念的发展及Bachman的交际能力概念

语言能力的概念经历了不断充实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只包括了语言系统知识,即语音、语法及词汇知识。70年代兴起的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家将语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纳入到语言研究中来。而与此同时,以Hymes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语境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从此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而Canale和Swain(1980)在其著名的“交际能力模式”中提出,交际能力包括:(1)语法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3)语篇能力;(4)策略能力,但没能明确定义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Bachman(1990)进一步提出,语言能力是由语言系统知识和一系列元认知策略组成。至此,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策略能力包含(1)评价策略;(2)确定目标策略;(3)制定计划策略;(4)执行计划策略这四组元认知策略,它们与语言系统知识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并不断相互作用。

3. Bachman交际能力理论框架下的英语新闻听力能力的内涵

根据Bachman提出的语言能力的概念,新闻听力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及策略能力两个方面。在英语新闻听力中,学习者所听到的不是母语,因此交际能力中的语言知识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如果缺少足够的相关知识,输入的信息就无法被学习者理解。但除此之外,语言的策略能力也应该受到重视。

3.1 英语新闻听力中的语言能力

英语新闻听力中的语言系统知识一般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

3.1.1英语新闻中的语音知识能力

英语语音知识一般包括连读、弱读、同化、失音等现象。另外,由于新闻,特别是如BBC及VOA这样的国际新闻,往往报道的是国际新闻,这样导致了各种不同口音的英语的存在。因此,英语新闻听力中的语音能力不仅指识别常见的语音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听懂不同英语变体的能力。

3.1.2英语新闻中的词汇知识能力

为了实现简洁、高效,新闻用词大多使用单音节或少音节的简短词汇,比如“民意调查”使用poll,而不是general election或public opinion survey。

新闻还经常使用缩略词及借用语。比如一些国际组织机构的名称通常以缩略语形式出现,如WTO,UN,NATO,OPEC等;而某国、政府或机构也常常借用地名、建筑物名或政府首脑姓名代替。新闻中的词汇能力是指能够熟练掌握新闻中的常见词汇,如国家名称、新闻缩略词、国际组织、报刊、通讯社和电台、热点人物、地区等相关词汇,并了解新闻用词的特点。

3.1.3英语新闻中的句法知识能力

新闻的句法也有其特有的特点。新闻英语是要在有限时间内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新闻句子往往是在英语五大基本句型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修饰成分,来扩展定语或状语结构部分,从而达到简洁、紧凑而又信息量充实的目的。句法知识能力即是能熟悉新闻语言的句式特点,正确理解新闻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并捕捉重点信息。

3.2 英语新闻听力中的策略能力

英语新闻听力能力除了语言方面的能力外,还包括策略能力,即进行新闻听力任务时能够克服焦虑心理并积极调用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分辨主次信息的能力、定位重要信息的能力、成功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要实现以上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应熟练掌握英语新闻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新闻的组织结构特点,并且加强短时记忆能力或快速记录信息的能力。

3.2.1英语新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力

新闻英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医疗、宗教、民生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学习者对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新闻听力内容。

3.2.2英语新闻中的组织结构知识能力

通常新闻报道的篇章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金字塔结构,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报道,由开头、正文和结尾组成。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报导体育赛事或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新闻。最为常见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为了突出新闻的简洁实效性,开门见山地把最重要信息放在开头,再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依次进行细节介绍。这种方法由导语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语以最凝练的方式介绍新闻六要素中的几个甚至全部,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方式,是新闻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文则是对导语进行进一步的细节性补充。学习者需熟知新闻报道的组织结构特点,准确抓住重点信息。

4. 小结

英语新闻听力是综合提高英语各方面技能的理想方式,而其所涉及到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英语新闻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的语言知识能力,而是语言知识与新闻篇章结构知识、背景知识、、心理状态、记忆记录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新闻听力训练时,不应该仅拘泥于语言知识的教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新闻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并且通过设计各种教学环节使听说、听写、听读相结合,实现英语新闻听力的综合性教学,激发学生对新闻听力的兴趣和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信心,从而实现听力能力乃至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秀平.图示理论对新闻英语听力的影响与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30-01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阐明自己对生活或某一现象的感悟、想法。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就要使用充足的论据来进行充分论证。如何多角度挖掘,解读好已有的素材,以此作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当前中学生写作显得尤其重要。

一、同一素材多元解读的现实需求

首先,学生素材积累有限。当代中学生年龄相近,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教育思想、文艺作品和新闻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几乎趋同的知识结构和素材积累。面对一般话题,学生很快便能确立观点,但支撑观点的材料从哪里来,这是学生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面对话题作文观点的多样性和学生掌握素材的单一性,学生只能选择一材多用,从不同角度解读素材,为己所用。观点是灵魂,是学生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创新并成就学生作文,就必须学会解读素材,解决论证难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缺失而让学生选择放弃观点。其次,学生解读能力受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文理书,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多门学科的上课和练习,很少有时间去看一些“闲书”,平时积累的作文素材非常少,没有好的诱因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引导他们作更好的分析与解读,教师就有必要关注并指导学生进行解读。

二、同一素材多元解读的示例分析

艺术源于生活,学生的应试作文虽然称不上是艺术作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写对生活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侧重点可以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方位去欣赏庐山会发现千百样的美。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获得多种感受。

例如,以《伤仲永》的材料作为素材,可以论证多个不同的观点。仲永作为一个天才却中途夭折的事例一般运用方向为:天才在于勤奋、天才并非天生、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如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则又会“别有洞天”。比如:

1.从家长的角度。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愚昧无知的方父,他错误的名利思想,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2.从方仲永的角度。对自己的事要有主见。学习要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受制于其父”,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3.从邑人的角度。“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要作用”或者“环境的重要性”。“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如果“邑人”没有这种猎奇心理,不以金钱相诱,或者劝说其父让仲永学,也许不会有这种憾事。方父是罪魁祸首,邑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可怕的外因共同扼杀了仲永。

这则材料还可以作为以下论题的佐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贪眼前之利,终害己;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对自己的事要有主见;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我手中;业精于勤荒于嬉;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外在环境与成才;世上需要千里马,更需有伯乐等。

三、同一素材多元解读素材的方法归纳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读材料要学会“多角度深思,依论点解读素材”。“多角度深思”便是从实际出发,忠实于生活,换角度思考;“依论点解读素材”就是在证明某论点时,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渲染扩充,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具体说,要想依论点解读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论点的角度来整体解说材料,把已知材料尽量往已定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绝不是强扭);其次,针对具体的论点,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找准论据与论点的契合点,最后进行适当的议论分析。若能做到这两点,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

第4篇

关键词:当今;毕业生;写作水平;较低;原因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许多同仁所倡导的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多读多写、勤于笔耕,培养兴趣、热爱写作,锻炼思想、陶冶情操等办法,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一一落实,那么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可以期待。然而从目前大学毕业甚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写作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其中能够写出像样的大块头的文章的学员,真是凤毛麟角。许多用人单位及其领导也都为选拔不到能够写出一手好材料的有用人才而感觉到苦恼,并向我们提出质疑。那么广大青年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呢?原来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时代前进了,社会的气候和土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对于写作的态度也都随之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注意并研究这些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把学生写不好文章的原因仅仅归结在教学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找出学生写不好文章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各方面复杂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也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当代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随着年级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还是较好的,他们的写作水平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还没有明显的差距,有些学生的文章还是相当出色的。然而到了高中,由于课程繁多、学习难度加大、升学压力过重,他们能够用在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能有显著提高的学生不是很多。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对于上写作课大都应付而已,高度认真地完成作文练习的为数很少。他们对于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大都是东摘西抄,生拼硬凑,其中将论文写作作为一次探讨问题的过程而去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严肃认真地予以完成的更是少而又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而且应当深入研究,找出对策。

一、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主要外因:

我们以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减退的外在原因确实不少,而且仅靠学校教育是根本不可能予以解决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上诱惑力很大的东西实在太多,诸如网上揽奇、智力游戏、视频聊天、博客会话、各种格调低俗的娱乐性节目……;再加上盲目崇拜偶像的追星狂热。这许许多多极具诱惑力的东西,让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年学生很容易下水;一旦下水,他们就会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学习、去写作呢?

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进入了读图时代——色彩绚丽、生动感人、变化神奇的银屏形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长于煽情、鼓动有方的节目主持,不用思考、无需理解的直观性动感信息,无一不能牢牢吸引公众的眼球,更何况是天性好玩的青少年学生呢?他们乐意将主要精力用于以上各个方面就是不愿意一字一句地去啃书本,尤其不愿意去读那些知识性、理论性很强,不动脑筋就无法理解的学术论文或学科专著。

3、由于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夜暴富的先例确有一些,由于某些腐朽思想已经腐蚀了广大青少年的灵魂,由于住别墅、开轿车、出入高级娱乐场所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羡慕和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青少年在中学、大学阶段,便已做起了如何如何赚大钱、发大财、当老板、成大款的美梦。他们整天做梦,就是不愿意通过务实而艰苦的劳动去搭建由美梦通向现实的桥梁,他们哪里还愿意将主要的心思用在耗神费力的写作上呢?

4、还是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的青少年中不少人对于本人的衣着打扮、家长的身份地位、亲戚朋友等关系背景,对于同学间的互请互送、互相攀比,对于交异性朋友乃至恋爱同居,都觉得特别重要或感到是一种时尚,甚至被认为是学生时代多彩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体验社会与人生的必修课。学生们都在忙着做这些事情,哪里还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写作之上呢?

5、从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能够胜任技术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的,由于能给单位或企业很快带来看得见的效益,所以往往在基本工资之外还能获得重奖或提成,其中干得出色的,也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晋升的机会也就多一些;而能够从事文案撰写工作的(当然很少),大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费尽心力,枯燥乏味,却无名无利,常常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工资待遇虽有保证但很难遇到获重奖、得提成的机会——这样的情况早就为在校的大学生所了解;作为头脑灵活、注重实惠的当代大学生,有几个甘于寂寞,愿意选择枯燥乏味的撰写工作呢?

6、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四处活动、想法设法争当学生干部;他们当上了学生干部之后,便又在校园之中大搞不正之风;再加上老师与部分领导的包庇纵容,他们在学生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由此便挫伤了许多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

以上种种,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既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怎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呢?

二、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

学生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花费在写作上,还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看来,贫富悬殊的学生家庭确有不少,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距很大的学生家庭也为数很多,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单亲家庭确有一些,家长在外打工、让年迈的父母和年纪尚小的孩子在家守巢的也大有人在。这些情况就使得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在有些家庭中,孩子整天都被金钱和享受所牢牢包围,从小就以小皇帝或小公主自居,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有啥、我为中心的特殊生活。在有些家庭中,孩子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也无法接受正常的乃至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和家长难以及时沟通也无法密切配合,孩子处于自流或半自流的状态之中,常常为了发泄或迁移感情而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有些家庭中,家长常用颠倒是非的溺爱和不能吃亏的纵容来教育孩子,用消极的乃至反面的示范效应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人,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不懂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小到大,一天到晚,就知道围绕孩子唠叨不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不理想,孩子不仅不会领情,还常常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叛逆性格。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加之自由化思潮和其他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他们对于正面的教育便常生排斥心理,长大后便形成了对于正统文化的反叛心理。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面前,还怎么能够专心学习、用功写作呢?

三、在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与教育界及学校有直接关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除数理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外,其他课程则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课程,不管年级高低,一律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往往将此点要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在给老师打分时也以能否引起自己的兴趣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于是老师备课时,便把当代学生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尽可能地备进教案,有些老师乃至教育工作者干脆就把迎合学生兴趣当作了教学改革的一个落脚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似乎不再是让学生学到“真知”,而变成了想方设法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把是否感兴趣当作能否搞好学习的全部理由。岂不知,学生能否搞好学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想、意志、态度、方法、身心素质、相关的环境条件等也同样是学生能否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因素。兴趣既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也是受其他因素制约的。对于老师来讲,被动迎合学生的兴趣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改变学生的原有兴趣,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持久地保持或者逐步增强,则就费时费力了。这对老师当时或很快就获得良好的评价或晋升的机会几乎不起作用,弄不好,还起反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面前,老师还愿意选择后面一种出力不落好的做法吗?老师长期迎合学生兴趣、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便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学生的理智便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再者,在当前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隐患。大家知道,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等,作为某种思维形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决不能以此来替代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许多人对于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很感兴趣,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引进课堂。我们认为,若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所注重的是违反基本规律的一种反常思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方式,常常把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当成了一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常常运用偷换概念等错误做法,让学生去寻找与其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的答案。老师如果动辄就进行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训练,或经常孤立地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并把这些思维当作创新思维,以此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按照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正确方法去进行思维吗?学生的头脑中还会有科学思维的一席之地吗?在基本不懂或根本不懂什么是符合逻辑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究竟有哪些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学生就只能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进行真正的胡乱思维喽。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并弄懂它们之间的关系,熟知运用它们的条件和规律,能够辩证统一、机动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要掌握辩证思维的深刻内涵、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律,并能够将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思维实践,形成科学思维的理性习惯;只有按照“遵循规律——冲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再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检验”的程序去训练学生,学生才可能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进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

第二,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不少专家出于好意,为了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适当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为了给学生多减轻一点负担,便把中学阶段对于语言知识的初步介绍几乎抹去了,对于汉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几乎不讲了,让学生仅凭一点感性的知识,凭着对于自己接触的各种语言包括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语言的模糊感觉,凭着对于老师的课文分析和作文评讲的肤浅认识,而去进行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词不达意,为什么语句不通,为什么条理不清,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准确、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则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由于老师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语言规范与不规范的科学道理,学生便也无法在语言运用中,自觉运用规范语言,自觉纠正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现代的学生大都不喜欢学习那些枯燥的富含科学规律的东西,对于不花相当功夫确实难以弄懂的东西,他们也就干脆不去问“为什么”了。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只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被动性学习,是一种只要能够升学、其他什么也不愿多问的急功近利的学习。而中学老师,为了不违背教学大纲的精神,为了避开简单几句话也确实说不清楚的问题,也就不去向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了。长期下来,学生按照语言规律、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自觉表达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高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或语言专家,还应懂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愿意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我们就应注意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便开始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懂得规范地使用语言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够比翼双飞,共同提高。

第三,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往往不大注重立论活、选材广、说理难、实用性强的各种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不大注重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由于老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承受着升学率的重大压力,老师便没有多少精力去关注社会、研究人生了,他们特别注重的就是寻找和筛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由此,他们也无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无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观点。老师在评讲学生作文时,也往往只讲观点是否正确,却不讲或讲不清观点为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怎样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使观点正确;只讲选材是否典型,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典型或不典型,怎样做才能使材料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只讲词语句子是否规范,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规范或不规范,规范的具体要求究竟有哪些;只讲思路清晰或混乱,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思路是清晰的或混乱的,应当怎样才能够进一步理清思路;只讲说理不够严谨而系统,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不严谨、不系统,怎样说理才能够做到既严谨又系统。老师往往只就面上的共性问题进行评讲,而不愿意深入剖析、找出内因、分门别类、个别指导。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就显得不深入或太浮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针对性也不强,作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比较低。为了让学生能在高考中得到高分,老师便在押题上狠下功夫,在押题的基础上便让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甚至几十遍的模拟训练,让学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布局能力、阐述能力只局限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随机应变能力乃至整体写作能力就逐步退化了。当学生遇到未曾见过的题目时,当学生遇到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才能够成功地审题立意、稳妥立论、筛选素材、锤炼典型、巧妙布局、严谨论说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到了大学阶段,写作课老师一般只是泛泛授课,而不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训练学生议论文乃至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点,适时地向其他文体扩展开去。大学老师往往只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个人的科研之上,不愿意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精心深入地辅导学生认真写作之上,更不可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加上学生本来对写作就不够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呢?

第5篇

一、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生源质量的改变,制约了幼师生道德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和经济体制变革,以及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师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实现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曾经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师”被逐步取消,有幸留存的中师学校也面临着招生就业体制由统分统招走向自主招生、自主择业的改革,直接导致一些原来学习不错、希望“吃国家饭”的学生放弃了读幼师;与此同时,“高考扩招”带来的“普高热”,更加剧了生源的恶化,只有那些被中考淘汰的,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学生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就读幼师。他们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学习能力逊色,自我期望值降低,包括道德追求在内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原动力不明显、不强烈,顺利毕业、拿张文凭是他们唯一的目标,至于毕业后当不当幼儿教师,能否胜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历史重任,均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些,不仅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文化水平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曾在论坛上回忆起的“美妙的中师时代”(生源好、培养好、养成氛围好)一去不复返了,一些幼师学校的校长也忍不住大声疾呼:“不是我培养不出优秀的师资,是我的生源有问题。”

(二)特殊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师生道德上的不成熟

中职幼师生99%为女生,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虽然同为中职生,但随着青少年期生理期发展的飞速变化,女性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较早,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或适应问题比男生更多,表现更加明显。首先,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处事能力不强,尤其是女生,遇到问题更易激发她们想家恋母的情结;其次,处于逆反、叛逆期,如果说男生做事比较冲动,欠缺考虑,那么女生则表现为好攀比、虚荣,敏感;第三,身处青春期,他们渴望尊重,但由于经过中考的筛选,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自我认同感不高,既自卑,又有自尊。尤其是女生,她们缺乏自信,却又清高自傲;她们渴望关注,尤其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却又毫无内涵,只懂得在外貌上涂脂抹粉;她们渴望友情,却又自私霸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试想,一个心理和道德有问题的幼师生何以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何以担当幼儿的启蒙老师?!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足,阻碍了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一个人道德和品行操守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其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启蒙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首先在家庭里接受思想、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逐渐影响他们的行为。笔者曾在一个年级中做了调查,学生的父母有91%是外出务工,有73%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外地,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的教育和交流。在学校,中考指挥棒的引领,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排名成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硬性指标,而学生道德素质则作为“软指标”被挤压,德育课几乎沦落到替补位置:课时的安排、教师的配备均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说,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社会崇尚金钱主义的负面影响等等,促使中职幼师生的道德教育正日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二、课外阅读在促进中职幼师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如何唤醒一个思想偏激和品行缺失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对高尚道德情操的欲望和需求,笔者认为仅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功能是最大的、无与伦比的、无可替代的,它不似政治课般生硬的说教,也不似历史课般死板的介绍,更不似理科有严密的逻辑,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比如说,《背影》让学生感受到挚爱深沉的父子亲情,《爱莲说》旨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操守,《夜游承天寺》意在恬淡宁静的境界,《唐雎不辱使命》中,面对强权威胁的英勇气概何其慷慨,《将相和》中,面对同僚羞辱的避让行为又何其大度……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鲜活的人和事,蕴含着丰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榜样或参照。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书籍,引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对话,就能让学生在优秀人物的行为与事迹中受到意志品质的教育和精神的鼓舞,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6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产生不良学习情绪,比如抑郁、焦虑、厌学等负面情绪,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的学校因素有: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模式、班主任性格、班主任受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就是班主任必须具备新世纪合格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竞争,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的班级教育观念。

心理学家钱锡安说过,现在很多班主任老师很容易产生一种固执的看法,认为学生成绩好,升学率上去才是大事。而实际上,自我教育的缺失,是不能仅仅靠好成绩来弥补的。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服务者,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给予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我国3.6亿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这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笔者深入到学生中间,在自己学校和兄弟学校中做了一次特别的课题研究。结果发现,当前班主任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自我管理意识朦胧;二是自我管理方式极端;三是自我管理手段变调;四是自我管理目标失衡。总而言之,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观点、方法上的误区很多,而自我管理教育方式的不当,会造成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县重点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学科成绩很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顽劣,甚至产生厌学的倾向。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 ,学生的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班主任又是班级的主要负责人。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团队活动、荣誉表彰等让学生认知自我,树立自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可行的自我评价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他们树立自我提升的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树立典型和高年级优秀校友的现身说法使学生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自我管理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牢记“慎独”的自我管理约束体系。我们的学生,在班主任正确的引导下,基本都能养成团结、友爱、平等、温和的美好性格。

二是在课程学习中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方案。可以通过与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在不同课程上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在班会课程上以此为活动话题,让学生树立一种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由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目标,然后自己监督自己实行,最终到达彼岸,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和成就中完善自我。

三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应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所以,班主任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使家长和社会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班主任自身做起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班主任的教养方式类型与学生的行为类型是相关的。1.溺爱型班主任,尽管心里爱着学生,但他们对学生极端的放纵和不连贯,以及对学生自由表达冲动的鼓励,都是造成学生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相关因素。2.矛盾型班主任所提供的教养方式很难给学生明确的期望,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其身心顺利发展,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3.忽视型班主任对学生极度放任,力求一再减少对学生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刻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更加注重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的需要,是以“班主任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4.拒绝型班主任则会阻碍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同时也会降低学生人格认知的发展。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拒绝引发了学生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导致班主任与学生感情的破裂,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孤独感和焦虑感。从而使青少年个体游离于家庭关怀之外,产生情绪与行为。

第一,班主任要不断接受教育,形成科学价值观,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如果班主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学生的学业就会保持匀速发展的状态,会呈现出持久而稳定的优秀状态。

第二,班主任要认识到做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班主任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21世纪,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教育,坚持做人教育的观念,还要根据新形势发扬光大做人教育观念。再出色的成绩都抵不过出色的人格。为什么有些成绩不佳的学生最终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些高智商学生却走向犯罪的道路?答案就是因为后者品质和人格的缺失。所以,任何时候,班主任都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管学生学习成绩怎样,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一定不能忽视和缺失。

第三,班主任要重视与学生交朋友,懂得学生的六大需求:渴求朋友、渴求平等、渴求尊重、渴求倾听、渴求赏识、渴求保护。只有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你的话学生才能听进去,并且与你产生感情共鸣。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心愿、感情,从而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并让家长配合进行家庭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班主任能够理解学生,学生自然会用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行为回报班主任。这样的学生,愿意把心里话与班主任分享,遇到问题也愿意和班主任一起面对,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信心和勇气,提升自己的成绩水平。

第四,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博士认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积极鼓励,所以,班主任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追求真理,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和质疑精神。在学校教育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话不说,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事不做。很多班主任总是一味要求学生乖,把学生所有的创新行为都看成是“不听话”,这样的学生,即便拥有出色的成绩,也是一名“书呆子”,以后就算考上大学,也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他的创新意识,早已在中学时代就被班主任以“不听话”为由,无情地扼杀了。所以,班主任对学生偶尔的“不走寻常路”应该报以宽容甚至是欣赏的态度,才能鼓励学生在学业上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在科技、奥数、计算机大赛上获奖的中学生,他们的班主任都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很少对学生制定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翅膀。

第五,班主任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与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制传给学生,并可能成为学生的习惯。班主任要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去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要让学生爱好学习,班主任就应该创造学习的氛围。如果班主任在上晚自习的时候还惦记着约几个朋友周末去打麻将,不停打电话去邀约,那么,在这种班主任的影响下,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吗?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班主任与学生》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保护,不是干预,不是枷锁,而应该是鼓励,是放手,是给予。所以在当前,作为班主任,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不是从极端走向极端,这样会毁了学生的一生。

四、结语

总之,班主任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学校既可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可能是孕育不良少年的温床。万丈高楼平地起,学校教育是根基,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班主任就是学生命运的舵手。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很重要,学校教育不当引发的后果也很严重。是否能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把握班级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核心,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为他们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荣志.学校教育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2]郑昌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般成因[J].法学评论,2002(5).

[3]刘玉霞,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第7篇

一、“语文意识”的定义

根据资料显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99年第10期《语文教学之友》所刊载的钱吕明先生题为《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一文中,随后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在2003年第5期《语文学习》上发表《语文意识:语文学习的阶梯》,对“语文意识”下了定义之后,相关研究与探讨才逐步深入展开。

钱吕明先生是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语文意识”的,由于各种原因,当时钱先生所提及的“语文意识”还只是一个只可意会、颇难言传的概念。但该概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及研究具有深刻影响。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明确将“语文意识”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王先生紧接着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辩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1]王先生以其扎实的研究、睿智的思想和积极的探索,对“语文意识”这一玄而又玄的新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一界定对于推动“语文意识”研究向更深、更理性、更科学的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此后,相关研究者对“语文意识”的界定基本上是在王先生的定义上发展、丰富的,例如,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认为“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2]董明凤老师认为“语文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即‘语感'。”[3]随着研究的深入,钱吕明先生在《“再”论语文意识》一文中给“语文意识”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合理的定义,即“‘语文意识’是对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审美意识。”[4]

我们试着将王教授、彭教授、钱先生及董老师所下的定义进行对比观照,不难发现彭教授关注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自觉,将王尚文先生所界定的概念具体化了,跟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因而有利于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和程序上做到有的放矢。钱先生所下定义突破了王先生只关注客体的片面性,考虑到了主客体的动态变化与思想的内在生成,即教师或者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变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灵魂充实和敞亮、人格健康与完善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先生对“语文意识”的重新界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而就董明凤老师论及的语文意识即语感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意识还应该涵括语文教学中的两极——阅读与写作,即对语言文字凝练处、精彩处的思考、品味与内化。

我们认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⑴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⑵本质是对语言文字得体运用的有意注意、自觉关注及审美评价;⑶重点是通过对言语内容的斟酌品味、推敲鉴赏涵养情感,发展思想然后抽象出言语形式。比如在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要关注一个“绿”字何以成为全诗的诗眼。掌握其形式:词类活用,化静为动,富于色彩美感。因此,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过程中应该聚焦于“怎么说”,也就是语言文字具体是怎么运用的;⑷途径是强调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网络学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系统培养;⑸目的是通过培养语文意识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意识的分类

钱吕明先生在2004年第8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上刊载的《“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一文中认为,一般而言,“语文意识”至少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等等,并且指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应该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这是钱先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站在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的听、说、读、写等角度去概括和划分的。

王清华在《开发学习资源 培养语文意识》中认为通过开发学习资源来培养的“语文意识”包括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意识。[5]

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⑴语言文字意识。即学生自觉地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严谨、妥帖、巧妙,通过有意识地对语言文字运用做出辨析、品味,从而促进自身语言审美、反思和迁移能力的提升。⑵文学文章意识。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本文在此强调的文学文章意识其实也就是文体意识。那么,什么是文体意识呢?王元臣在2006年第8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发表的《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一文中指出:文体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也曾论述过“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我们认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的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关注、深刻体验、熟练运用。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要区分且把握文章体裁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体裁中的诗歌、词、赋、骈体文、小说、戏剧的本质。文体意识的凸显对于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⑶民族文化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课程目标之一。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是祖国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此处,民族文化意识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自觉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心灵上获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化因子引导学生阅读,启迪学生与先贤和文本对话, 感受与领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智慧。如此,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且能受益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从而开阔视野,发展思想,升华精神。

三、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

钱吕明先生从“语文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审美的心理机制为抓手,总结了“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语言积累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咬文嚼字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联想、想象是催生语文意识的激素,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向导。”[6]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郑军艳的硕士毕业论文《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研究》一文,从学校生活、课外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文意识”培养途径。例如,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课文的朗读教学、揣摩语言、积累素材、修改作文、作业艺术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发掘生活中语文资源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7]

彭小明教授对“语文意识”培养策略也提出了见解。他认为,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指出了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以及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重要作用。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8]

我们认为可以从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网络语文学习及社会语文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具体而言:(一)培育语文意识要基于家庭语文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语文意识的培养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家长可以通过创造快乐的心境、创造民主的家庭气氛、培养兴趣、引导孩子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意识。(二)提高语文意识则要注重学校语文教育。主要包括: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语文知识、示范语文运用、训练语文能力是学生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2.学生的主体努力: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应用语言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3.学校的环境优化:养成语文意识的条件。(三)强化语文意识可以提倡网络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网络语文学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新颖性、共享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四)巩固语文意识则要强调社会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开发多种语文实践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语文实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积累、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语文意识的目的。

四、语文意识的研究意义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的途径,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9]

彭小明教授认为对“语文意识”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特别是能在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中找到抓手,并指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这涉及语文教学的根本、终极目标。

钱吕明先生认为研究“语文意识”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比教授主体的积极性更重要,任何训练题都不能代替学习个体的积极参与;二是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是引以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形成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乃至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形成;三是终身教育的需要。[10]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王尚文先生曾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有了自觉的语文意识,学习语文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意识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且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学生主体对语文学习的自觉行为、审美活动涉及到其意识的开发及开发之后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意识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抓手,从而有助于丰富语文教育理论。观照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基本上处于朦胧不可言说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可以说是语感教学。教师让学生熟读、涵泳、品味但并不作深层次的讲解,有悟性的学生是能悟出其中一二,但终究弄不懂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作文教学亦然。因为读书、练笔、熟读、涵泳这些都强调的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感觉力和感悟力,而这种感觉即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从传授与考查。因此,与其说培养语感不如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架设语文意识这座通往语文教学光明大殿的桥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丰富语文教育理论。

注释:

[1][9]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05).

[2][8][10]彭小明.语文意识论.中学语文教学[J].2005,(06).

[3]董明凤.注重语言形式是培养语文意识的重要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5).

[4][6]钱吕明.“再”论语文意识[EB/OL].http://.cn/qianlvming,2009-03-12.

[5]王清华.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语文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4).

[7]郑军艳.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8篇

原毁(节选)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群众、大家

B,吾未见其尊己也 尊:尊重

C,怠者不能修 修:学习,求进步

D,将有作于上者 作:作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怠与忌之谓也

必其人之与也

B,懦者必说于色矣

怠者不能修

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D,强者必怒于言

尝试语于众日

3,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 )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不像古时候的君子,而是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详待己廉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5,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已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桐叶封弟辩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 中:恰当、适合

B,王以桐叶戏妇寺 寺:宦官、太监

C,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病:困苦、困顿

D,封唐叔,史佚成之 成:促成、促使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 ②戏曰:“以封汝。”

B,①必不逢其失而不为之辞 ②与小弱弟者为之主

c,①若戏而必行之 ②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D,①使若牛马然 ②吾意不然

3,下列四组句子中,都能表明作者认为“桐叶封弟”不可信的一组是 ( )

①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②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③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④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

⑤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

⑥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即以简洁笔法叙述了“桐叶封弟”这个古老传说,再层层驳斥其不可信。首段记叙既是为引出后文驳斥作铺垫,又紧紧扣住了议论文的特点。

B,“吾意不然”在结构上属于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既对上文传说进行否定,又自然引出下文具体的分析和驳斥。

C,本文中心论点是“桐叶封弟”、“不可信”,作者层层剖析,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环环相扣,结构严谨,颇具说服力量。

D,作者认为大臣辅助幼主,应该树立中正的德行,既不能讨好、迎合、迁就幼主,也不能管束太严,招致祸乱。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无裨益。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2)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3)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朋党论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作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6,上面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奏灭者,不可胜数,虽有音、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间不能容发 问:中间,空隙

B,勾践之困于会稽 于:被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卒:通“猝”,突然

D,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围绕“忍”字,选取张良寻人刺秦、圯上受书和辅汉建功几件事,说明了张良最终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

B,本文写了不少历史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的能忍。写荆轲、聂政、项羽以及郑伯是反衬;而写勾践则是正衬;写刘邦既是正衬又是反衬。

C,本文结尾用张良的“状貌”反衬他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同时也是对上文的进一步引申阐发,含蓄而余味无穷。

D,与《史记》中关于刘邦“有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3,用斜线“/”给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当 韩 之 亡 秦 之 方 盛 也 以 刀 锯 鼎 镬 待 天 下 之 士 其平 居 无 罪 夷 灭 者 不 可 胜 数 虽 有 贲 育 无 所 复 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原毁》参考答案

1.A(众人:一般的人)

2.B(B.代词,……的人;A.连词,和/名词,党与、朋友;C.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地;D.介词,在/介词,对)

3.D(③④⑤⑥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作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①②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

4.B(应是“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

5.(1)今之君子在“贵人”、“待己”方面与古之君子恰好相反的特点,并且说明“责人详”和“待人廉”而引致的恶果。前后互为因果,各句中句式对称,无论在逻辑还是形式上都是值得记诵的佳句。

(2)经过前面的一番论证后,用有力的一句议论结束,总结“今之君子”的实质是: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要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作为衡量的标准。结句简捷,十分有力。

《桐叶封弟辩》参考答案

1.C(病:错误、缺点)

2.A(A.以,介词,拿、用;B.为,①介词,替;②动词,成为;c.而,①连词,表承接,就、便;②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可不译;D.然,①助词,……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3.D(①③以反问语气否认;⑤直接否定;②对待君主过失的态度;④⑥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

4.A(“记叙”与“紧紧扣住了议论文的特点”无对应关系)

5.(1)周公竞然成就了成王的不恰当的玩笑,把土地和人民封给了年幼的弟弟,使幼弱的孩子成为一国的君主。周公这样能称为圣人吗?(注意“乃”、“以”的用法和“其…乎?”句式)

(2)假如不幸,君主用桐叶作圭给嫔妃和太监开玩笑,也打算完全听从并照办吗?(考查“设”、“举”和“亦…乎?”句式)

(3)如果开玩笑也一定要实行,那就是周公教成王铸成过错。(考查“行”、“遂”、“过”的基本用法)

《朋党论》参考答案

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伪”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同道”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

3.对比论证方法。

4.排比、对偶、设问。

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6.禁绝君子之朋则亡国,重用君子之朋则兴国。

7.历史事实。

8.从人君对待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态度的角度来进行对比。

具体体现在“能辨”与“不辨”、“用”与“退”的对照之中。

《留侯论》参考答案

1.B(于:在)

2.B(“写郑伯是反衬”错误,写郑伯是正衬)

3.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或: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4.(1)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也不愤怒。(重点落实“者”、“卒然”、“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