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9 03:0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6―),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干预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提升要求,还要结合教师学科背景要求。在这个阶段,设计人员要开发出诸如操作手册、培训材料、评估工具、计算机课件等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设计课程;二是根据教师职能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个不同的类别进行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开发在通过对教师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后,总结出目前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开发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程。

(四)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干预措施的实施涉及到4个重要因素:①改革者。改革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沟通、咨询技能、专业知识等。②参训者。改革者要促进改革的实施,就要设法引导参训者接受该改革。要认清参训者接受改革的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③干预措施。对于参训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的,如果改革者能将其作用与步骤向他们解释清楚,那么,参训者就会更容易接受改革。④接受者、改革本身和改革者共处的环境,包括其他重要人物、组织的结构、氛围与文化以及资源与限制等。其他重要人物主要指改革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持续的支持。氛围和文化是组织的现实环境,资源包括时间和资金,这些因素都会对干预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在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应做全面的考虑。

(五)结果评价

目前对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考察和评价大多数通过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来评定,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固化效果评估,然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期望结果不单是要求受训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填写自评量规与他评量规,具体可以采取撰写blog培训日志的方式,让教师们及时共享交流各自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培训教师,对培训方案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包括参训教师对培训过程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培训人员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反思。最终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关注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培训的过程分成基于绩效技术的五个步骤,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培训的过程,表明培训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而实际上,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93―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转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向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即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和传播,进而优化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他们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外语课堂教学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还未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中, 即未把计算机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整合到外语教学中,外语教育至今还未能由于使用计算机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因此,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分析了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影响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的变革正在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 还是帮助教师获取信息、教学科研、培养能力和增长知识的一种手段。现代社会中,外语和教育信息技术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特别是许多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都是用外文, 尤其是用英文书写的。外语教师可以从各种资源中选择各类所需信息,将其应用于教学。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跃[1]认为,教师应具备九大信息素养:①信息获取能力;②资源整合能力;③ 网络工具应用能力;④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⑤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⑥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⑦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⑧网络道德修养;⑨终身学习能力。这九大素养的培养与教育技术息息相关,但这些要求目前还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因为教师们尽管在语言方面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但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还是不尽人意的,而时展和教育改革又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今后必须具备这些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迫切性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教学系统中处于分化状态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的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整合主要是针对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来促进师生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构建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形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

对于英语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ohnson[3]认为,教师面临的问题通常是由教学实践所发生的社会、文化、经济及教育背景所引起的,也就是学校和课堂。然而这些问题并不主要是由计算机辅助学习这一模式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教师经历着由学校和课堂这些环境因素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人们在校内外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技术,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跟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合作,个人电脑在课堂内外的联网使用,使得纸质材料和音响设备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过时了。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应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教学就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Beatty[4]指出,目前对CALL研究的核心已从是否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转向了如何使用技术及为何目的。Hubbard[5]也认为:CALL的未来是与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自己选择用于教学的技术工具,决定着学习者上课时所处的技术环境以及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此外,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无处不在的技术环境都赋予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成功整合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跟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为了将信息技术成功地整合于大学英语教学,教师们必须在培训的过程中熟悉并学会使用这些技术。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上海三所大学的50名大学英语教师,其中男教师18名,女教师32名。 br>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做法并不普遍。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其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还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操作技能,都没法达到实现二者有效整合的要求。数据显示,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的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不强以及学校硬件环境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28%)。在曾经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英语教师(20人,占40%)中,仍然有40%的人认为培训的结果不能完全满足在课堂上实现技术整合的需求。这表明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课程整合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为了让教师熟悉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迫切需要。

四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诸变量关系分析

对于影响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各种因素,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做过分析和调查,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学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实践以及学校的有力支持等都是影响外语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因素[6]-[8]。Mumtaz[9]和 Penuel[10]也都指出,教师所接受过的技术培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态度及学校所具备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支持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诸变量中,主要变量是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环境和学生等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诸变量中的核心变量。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到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学校还为大学英语教学配备了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语言实验室,在硬件上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打下了基础。而当今的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应用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已经成为了学生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提高。

国外研究也表明,有组织有准备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比教师变量和环境变量更有利于技术整合[5][11]。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整合中的一个变量,之所以能在整合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而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又是决定教师能否将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关键因素;通过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及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等在培训后都会有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还会影响到学生。英语教师们通过有效的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中可将能利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媒体,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整合到教学中去,并能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文件、模型、幻灯片、挂图等,再加上自己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是一个单一建构,即教师是否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这一片面的理解。相反,它是一个包含多层面的整体建构,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用信息技术配合不同的教学目的,也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互动,还有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所有这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都是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前提的,而要实现这一前提就要依靠教师们去接受系统的、多层面的教育技术培训。

在教师变量层面, 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利用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同时,教师变量的各要素都直接对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学环境的改变。在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教师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从而又会影响到学生变量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各要素。

环境变量主要指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语言实验室和教材等;软件则指教学目标、学校技术整合的大环境和领导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支持等等。环境变量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语言实验室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环境变量中的软件因素容易被忽视。例如不少学校花了大量的财力建设语言实验室,购置电脑设备,领导却忽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也不注意将技术和具体课程的目标相结合等,从而导致这些现代化信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因此注重环境变量中的软件建设是课程整合中又一大关键因素。相对于其他变量,环境变量与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相对孤立一些,但国外已有研究者就缩小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差距做过一些尝试,例如针对实际课堂情景为教师设计的技术培训、鼓励教师之间在技术实践方面的合作等[12][13]。

最后,学生变量既是整合的受益者,也是推动力之一。整和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整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挑战,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同时,学生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也会对环境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环境变量中软硬件的改变,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该模型图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学生,环境等变量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整合的目标。其中教师、学生和环境变量会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生和发展,而作为技术整合推动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又决定着整合的成败。只有这几个变量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发展,才可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

五 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是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课堂中,从而更好地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这一过程的实现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其中外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技术培训本身又是一个多层面的建构,其内容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挖掘。有研究认为,外语教师之所以不擅长将技术整合于课堂,并不在于课堂上是否具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在于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师,学生,教育、信息资源及课程目标、教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或者是教师在将技术整合于课堂方面并未表现出很大的信心[14][15]。因此,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系统分析和研究影响教育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的诸变量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对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何种类型和程度的教育技术培训?

2)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形式有哪些?

3) 那些有着更多或更好教育技术培训经历的教师是否更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

4) 何种形式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鉴于大学英语教师在以技术为导向的课堂上的协调功能, 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在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同时又要兼顾其他变量在技术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外语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王跃.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9大信息素养[J].教育技术资讯,2007,(1-2):13―15.

[2] 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 Johnson, K. E. The role of theory in L2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96, 30(4): 765771.

[4] Beatty,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3: 14.

[5] Hubbard, P. CALL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CALICO Journal, 2008, 25(2): 175188.

[6] Lam, Y. Technophilia vs. technophobia: A preliminary look at why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do or do not use technology in their classrooms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0, 56(3): 389420.

[7] Meskill, C., Mossop, J., DiAngelo, S. et al.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talking technology: Precepts, concepts, and misconcepts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2, 6(3): 4657.

[8] Meskill, C., Anthony, N., Hilliker-VanStrander, S. et al. CALL: A survey of K-12 ESOL teacher uses and preferences [J]. TESOL Quarterly, 2006a , 40(2): 439451.

[9] Mumtaz, S.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2000, 9(3): 319341.

[10] Penuel, W. R.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one-to-one computing initiatives: A research synthesi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6, 38(3): 329348.

[11] Kassen, M. A., Lavine, R. Z., Murphy-Judy, K. et al (eds.) Preparing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y-proficient L2 teachers: CALICO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6 [C]. San Marcos, TX: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Institution Consortium (CALICO), 2007.

[12] Debski, 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99114.

[13] Egbert, J. Learning in context: Situating language teacher learning in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67181.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混合学习模式;教育技术培训;职教师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2―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巨额的投资,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滞后是其原因之一。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职业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1]为了快速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各种类别和级别的培训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看到了培训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纯考虑技术环境的设计和纯粹的技术应用已被证明不能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旨在优化选择和组合各类技术要素、学习方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们将国内外在远程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的混合学习原理运用到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去,探索了一条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之路。

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地开展,但是从教育技术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组织方式、培训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 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乃至培训部门的主管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这种观点舍弃了教育技术培训的精髓,事实上,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是要提升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它是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目标,也是衡量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2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涂改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本来面目,背离了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实际工作脱节、难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技术操作。现有的培训中有些技术内容脱离教师实际需求,一味追求高深的技术,使得教师学习不顺利。实际上,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走向实用化并和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和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3 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创设一种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避免枯燥地讲授理论和技术应当是培训设计者在进行培训时应当考虑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培训主要是以教师面授为主,培训方法上主要是专家讲授和辅导,学员被动接受。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更没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的群体特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讲授型的培训难以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能长期、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4 培训受益面有限

教育技术培训的主流方式是在职教师短期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高校,或聘请专家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由于此类培训方式要求受训教师“脱产”一段时间,需采用轮训的方式进行,轮训的周期较长,一般学校都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以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短期培训模式的受益面非常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的培训任务,笔者参与了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经过理论探究和培训实践,证实比较有效的培训模式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以详实的教学案例为支撑的混合学习模式。

二 混合学习的内涵与优势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的内涵是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3]Blended Learning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混合学习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从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步调的制定等方面都是以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决定的,既有共同接受讲解的要求,也有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可以说学生支持服务方面的多元化是其特色。实施Blended Learning的关键是如何有效结合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传统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即: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学习方式,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2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培训受益面。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分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增加了受训教师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扩大了培训的受益面。(2)培训方式丰富。混合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的混合,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在教学媒体层面,混合学习是指教学诸要素中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及教学材料载体和传输介质上的混合使用,如录像带、Internet、传统书本等。(3)沟通交流便捷。混合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受训教师可以基于网络,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4)培训效果反馈及时。多种交流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培训的效果。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基于网络查看学员的考核成绩,从指导教师的评价、学员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员在线学习的记录等多个方面来了解培训的效果。

三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的活动如图1所示。

培训中实施混合学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混合学习实施前的准备

(1) 分析教学需求,包括培训内容分析、学员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等。培训内容分析是教学需求分析的起点,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为: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等。此外,教学要适应学生特点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但是对于成人的培训,特别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分析则一直被人所忽视,因此,认真分析学员特征也是必要的工作。德马克(Zemke)夫妇二人曾经概括地提出多达30条的“成人学习原则”[5]。作为成人,教师学习的动机较强、学习更加自主化,学习也更倾向于参与式和合作式,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另外,由于具有工作经验,学习时希望所学习内容与工作密切相关,且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成人学习的这些特点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 课程体系设计。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可以从四个维度,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综合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建构职教师资的技能结构,并将这四个维度的技能结构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所涵盖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3) 混合学习的环境设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员特征、培训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媒体教室承担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混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多媒体教室完成如培训指导课、专家课堂、理论学习、技术操作学习等。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工作的重点,是学员在线学习和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员交流的平台。网络平台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在设计基于网络的培训环境时,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培训者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媒体和内容呈现方式,建构协作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且保持一种密切而宽松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成年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的、逻辑的、可接受的环境和方式方法中主动地学习。

2 混合学习的实施

(1) 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培训一开始的指导课,通过指导教师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混合学习的要领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处理。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为例,引导学员分析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①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②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③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④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2) 引导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混合学习环境。指导教师依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学员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同伴互助的道路。通过面授或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受训教师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教师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学员可在培训教师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3) 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及时反馈行为结果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开展混合学习时,建立培训反馈机制,了解学员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中,要求学员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文字材料,总结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常用模式等。

3 混合学习的评价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是为培训效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形成对受训学员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节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培训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起着激励学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诊断学员学习过程,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1) 培训课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对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和成果评定的方式。考试一般由培训机构统一组织,主要是针对必修内容;成果评定可以从受训教师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教师可布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让受训教师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成果评定还可以从受训教师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

(2)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统计功能,能记录学员在线学习时间、交流次数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对于常规的学习同样也可以实施过程性评价,但是会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学员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学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次深化和升华。当然,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学员进行自我评价。

四 应把握好五大辩证关系

总结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 讲授与探究的辩证关系:应把握好课堂讲授与网络协作探究活动的时间比例关系

课堂讲授是学员习惯的学习方式,学员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和技能准备,而且讲授在系统的知识掌握方面比较高效。相比课堂讲授,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主要是课外活动,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加上任务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因此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时间比例关系。

2 课堂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应注重课堂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协作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综合。学习活动既是学习的外部形式,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6]。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不仅包括课外的基于网络的PBL活动,还应包括课堂上的小型协作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应该是生动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内容与目的应该是课堂讲授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创新应用。更应注意的一点是:活动之间的认知和情感目标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分离割裂开的。

3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为培训任务

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

4 自主与协作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学习者特征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影响

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期进行课程设计时,没有对受训学员进行分析,而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培训教师也忽略了小组协作氛围的建立。结果学员相互之间抱怨比较多,协作学习效果也不理想。除了分组要考虑学习者特征,开展课堂和网络学习活动前也要从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考虑学生的准备水平。近期培训中,组织学员在课堂上或网上点评和反思小组活动,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员基本的自主和协作学习技能,从准备水平方面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5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不单是评价培训的绩效,更重要的是敦促引导被受训教师向培训目标进发。注重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的评价,为学员创建电子学档,以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资料和最终成果;及时记录学员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等,以便教师在评价时查阅,也可作为与学员交流的素材。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培训实践,立足当代教育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寓知识学习于活动中,寓评价于过程中”的理念,我们开发了支持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平台,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师生互动,让学员充分参与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恰当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好。混合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学习对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纯国,习海旭.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1-84.

[2]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3]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技术培训;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Universities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Mi Qin

(Liaocheng University,Media&Communications College,Liaocheng252059,China)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cern,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raining,and combine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tegrat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ith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Keywords: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蓬勃开展,在培训工作初见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亲自深入培训实践,并通过与一线教师访谈交流和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培训方式传统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采用的多是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于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学需求不同,这种集体授课、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与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相违背,不能满足受训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培训时间短、任务重

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时间短,培训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大量学习内容,而受训教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消化所学的所有知识,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缺乏科学的培训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而目前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质量难以给出全面而合理的评价,无法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四)培训缺乏有效的后续支持

由于目前培训多是由培训中心对受训教师采用“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的方式,一旦培训结束,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会在空间上分离。受训教师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困难时,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严重影响了受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培训效果的迁移。

二、浅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也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

在本文中,笔者将网络教学平台界定在狭义的定义范畴上。即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Web的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在线交互、测试与考试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它包含了管理、资源、交流、答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浅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要平衡这些差异,满足受训教师不同的需求,不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更需要在培训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受训教师提供一个网络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受训教师提供实时的学习服务、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考试与管理,为培训提供有效的后续支持服务。

网络教学平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支持,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将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到培训中,给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的培训模式

由于高校教师的自学能力都很强,在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辅助培训,即采用“面授+网络教学+自学”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有助于受训教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2.全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实现任何范围内的自由学习,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的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进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3.有利于培训教师、受训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传统的高校教师技术培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方式单一,不利沟通”等弊端。在短暂的集中培训之后,由于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空间上的分离,缺乏一个专门与培训教学相关的沟通平台,致使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作业,通过受训教师提交的作业获取他们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开设与培训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答疑区,就可解答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有助于受训教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4.开展分组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受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基础和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与其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对培训带来了很多困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对受训教师按学科、知识背景等进行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学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这样有助于补充培训资源,提高优秀资源的利用率。

5.有助于提供后续支持服务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受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对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与培训教师进行在线交流,给予受训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受训教师提供后续支持服务,从而有助于培训效果的迁移。

三、结束语

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对实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对改善培训效果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要恰当地选用它的可取之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培训工作,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彭慧,朱敬东.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3]蔡立炉,刁永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绩效模型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0

第5篇

一、整合好资源,为教师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1、师资培训中心应根据现有情况,在硬件建设上,首先从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始,分步建设,连成校园网,最终实现教职员工人手一台计算机。在软件建设上,从校园网入手,将建成基于教学的校园网络教学系统,包括中心资源库和视频点播系统;基于管理的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日常办公等系统。师资培训中心成立后,已先后建设了60座以上的两个网络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建设了8个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教学系统、地面卫星接收闭路电视教学系统,为每位专业教师配置了PIII以上电脑。建立了师资培训中心网站,配备了二台服务器,组建了校园网,百兆光缆校内互访。教室里室室都有多媒体,人人能上因特网,为教师的发展创建良好了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2、除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外,师资培训中心还添置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组成老师课件电子备课室;购买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并充分利用电大教育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课件开发提供支持。

二、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准备采用以下培训方式对老师进行分层分阶段、多渠道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分层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老师情况分普及培训、骨干老师培训和中青年教师培训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这些培训有分有合,具体如下:

(1)、普及培训。普及培训面向所有的教师,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基本运用、浏览因特网页、收发邮件及运用校园网与其他老师交流以及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等。 通过培训让老师们了解信息技术能干什么,信息技术能带给他们哪些方便,信息技术会带来哪些冲击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各种变革;通过培训将信息技术真正用于平时的办公、教学与交流,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同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营造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化氛围,促进老师信息技术的发展。

(2)、骨干老师培训。骨干老师主要是担负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科研、网络建设管理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他们是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先锋队,是实现师资培训中心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他们不仅要负责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建设,还要对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教育设备、校园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及维修,还要对师资培训中心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采取由师资培训中心出资,送出去参加省市进行的相关专业的培训,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本身产生的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上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把握信息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掌握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和日常维护的基本方法。

(3)、中青年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是实现师资培训中心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师资培训中心教学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网信息的更新等都需要他们的努力。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首先由师资培训中心出资培训考核,其次由校骨干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校园网信息的更新等的培训;再请专家来中心作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的讲座;组织他们参加市、县有关的新课程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经过培训,这些老师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自己制作课件,自己查找资料,相关的教师能及时更新校园网的信息。

2、分阶段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信息化工程的进度和实际应用的需要,逐步分阶段进行培训。这些阶段并不泾渭分明,有时是交替进行,有时是同时进行。

(1)、初级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骨干老师进行培训。由于师资培训中心的设备建设是逐步进行,校园网的建设也是逐步完成。一切都还处在试运行阶段。首先让骨干老师熟悉、掌握相关技术至关重要。这些老师常常是边学习、边建设、边维护,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成长。转贴于 (2)、普及应用阶段。当师资培训中心的第一批信息技术设备建成,普及应用的培训就相应地开始。这一阶段以应用为主,面向全体教师普及培训,让每一个老师都能使用多媒体,都能上网找资料。同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择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工程的管理建设和教育科研,在实践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才干。

(3)、总结提高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应用,会发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反复。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又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培训、总结和反思。老师们在实践中出的一些成果也需要进行及时总结推广。因此这一阶段的培训,既有针对骨干老师和中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出成果;又有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培训,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成果,适应新的教育方式,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多渠道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现有的师资状况、培训内容、财力情况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多渠道的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经济、实用、方便,针对性较强,可边学边用,是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主要方式。主要由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老师负责进行的培训。在普及应用阶段,由教务处组织,每两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方式上可采取能者为师,上课讲授的方式;也可采取发放资料或通过网络自学,完成作业的方式。

(2)、网络培训。网络培训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内容涵盖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且很多由知名专家讲课,有较强的自主性,除了对设备要求较高外,也比较经济。可采取老师自学的方式和要求全体教师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有关学习任务。

(3)、专业培训。专业培训主要是师资培训中心无能力进行的相对比较专业的培训。如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一些专业培训等。专业培训主要针对骨干老师,费用基本由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财力和计划,每年送一些老师赴外学习,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水平。

三、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1、娱乐与教育教学结合。在计算机运用的初级阶段,鼓励教师上网、聊天,甚至进行看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充分展示计算机和网络世界的魅力,吸引老师主动使用计算机。然后逐步引导,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利用Serv-U在服务器上搭建了FTP服务器,为每位教师根据其不同需要分配磁盘份额,只要在互联网中计算机的IE地址栏中键入FTP地址,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访问分配给他自己在师资培训中心服务器中的存储空间,既可以上传或下载老师的照片等私人材料,也可以传送、存贮教学资料,满足了远程存储的需要。师资培训中心校园网设置了视频点播,把影像资料数字化,既有电影、动画片等娱乐内容,供老师点播。既满足了教师娱乐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功能,让老师在娱乐的同时,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掌握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利用师资培训中心网站实行网上办公。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的和日常工作的管理,如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档案管理、课程安排、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管理工作。教师可以登录中心网站解师资培训中心最近的工作安排和动态信息,如一周工作安排、考试通告、重要通知等。为师资培训中心信息管理提供相互沟通渠道,实现师资培训中心内部动态信息管理,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内部互通信息,并逐步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网整合,有效地提高师资培训中心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使管理水平更上台阶,同时促使老师不断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师资培训中心要求各学科老师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公开课、观摩课联系在一起,甚至把计算机设备当作摆设。要求在各学科学习中可以使用字处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以使用网络课件、校资源库中的课件、绘图软件等一些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等。并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中老年教师,要求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能接收、查阅校园网上的信息和上因特网查资料,能运用网络课件和校资源库中的课件进行教学。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不仅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还要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师资培训中心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分解,在教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反思,并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和中心的QQ群,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寻找一条适合师资培训中心的多媒体教学之路。对一些比较优秀的课件、积件充实到校资源库中去,供大家共享。目前师资培训中心资源库应做好课件、积件的收集工作。鼓励老师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有效地解决师资培训中心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不仅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迫使老师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备课、上课,使老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逐步改变老师上课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从讲解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促使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尽快成长。

4、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在与各学科的整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把有相近研究方向的个人小课题,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或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培训层次等建立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师资培训中心可聘请市教科所、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有关专家作技术指导,进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我中心已承担了市级课题和多项子课题,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多次在国家及市县的论文评比中获奖,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信心,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有效促进教师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是我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师资培训,探索师资培训中心教师成长的一些举措计划。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成长条件、途径的多样性以及教师本人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师资培训中心教师的成长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莉.《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

2、王厥轩.马联芳.《走向信息时代的教研与科研》.《上海教育科研》.2001-7

3、

第6篇

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培训,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培训精力或时间等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培训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未来适应性等问题,任何教师都不能被拒之门外。因此,寻找一条适合学校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显得尤为重要。校本培训在学校领导重视的前提下,也强调校本培训模式和培训支撑平台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笔者逐渐寻找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培训之路。下面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谈谈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实施。

学校背景与校本培训情况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创建学校。学校现有教师369人,其中取得硕士学位59人,本科学历310人,教师平均年龄38岁。学校以往的校本培训大多采取“蜻蜓点水”式集中培训。培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集中培训,缺乏人性化和培训时间;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局限于单一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三是信息技术校本资源短缺,学校没有提供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上更多的资源支持。

培训的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不断思考对策,经过多次实践,逐渐探索出“网络选课+现场培训+网络学习”校本培训模式。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学校采用以上模式实施了四期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训分集中面授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两部分。培训期间,每周安排主讲教师和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培训讲授,其余时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根据主讲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和上交作业。同时,主讲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答疑和讨论。具体措施和做法如下。

1.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

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开始之前,为了了解教师们的看法,笔者走访了各门专业课的部分教师,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要求以及他们所认为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选择地观摩了一些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初步的把握。学期初始笔者在网上设立信息技术校本培训需求的网上调查,对综合走访及网上调查的结果进行了需求分析,了解了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并制订了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制订的培训计划经管理部门和主管校长审核后实施。在整个培训进行的过程中,笔者也综合考虑了教师的意见,不断调整培训的细节内容、难度和进度,尽量适应大多数教师的水平和需求。

2.创建培训平台和资源网站

考虑到教师的时间问题,进行集中培训难以实现。笔者开发了校本培训选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和学校教育资源网站。校本培训选课平台提供教师参加培训的选课以及培训调查等功能。在网络教学平台里,我们为每位教师设置了一个学习账号,方便教师在集中培训以外的时间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和学校教育资源网站为校本培训提供了大量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上平台与资源网站为校本培训管理与教师培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和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学习任务”、“课程作业”和“学习反馈”是主讲教师和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线学习、完成作业和学习交流的途径之一。主讲教师在培训前通过平台做好培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引,提供各类型的学习资源,布置好课程培训作业。教师在自主学习或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笔者定时对教师的提问给予解答。网络教学平台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书写学习反思、分享经验的机会。经过约一个月的培训后,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完成一个大型作业,作业包括一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与这堂课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师完成的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功能上传。主讲教师可对作品进行评价与分享,促进教师作品分享与交流。

对于技术基础较差的教师,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使用了屏幕录像工具将示范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到资源网站的相应栏目上,便于教师在课后进行学习。视频文件中有操作的详细过程和讲解,教师可以重复观看、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明确培训的重点

培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针对存在的“学会技术却不会用”的问题,笔者在培训伊始,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试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具体任务为所有的教师针对个人的学科准备一堂完整的课,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中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堂课的准备贯穿整个培训过程,教师也可以在个人的教学中实施,随时发现问题并与培训者交流、解决。培训结束后,要求教师上交作业作品。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由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组织全校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和德育课件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活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同时,在校园网中展示教师参加培训的优秀作品和竞赛中的获奖作品,实现成果分享。

4.恰当采用培训的方法

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案例引领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技术学习。虽然笔者以前做过多次信息技术培训,资料也比较充足,但是教师反映这些理论太抽象,技术太深奥。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课例,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等,在集中培训的时间内展示给教师看,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讨论,结合好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理论学习。

对于技术的学习,笔者的示范讲解同样是结合具体内容,目的是让教师明白技术如何使用。例如,在“PPT课件制作”培训中,笔者结合各类课程的教学课件案例来讲解如何用PowerPoint及相关软件技术制作课件。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教师亲手制作任教课程的教学课件。为了让教师顺利完成任务,笔者在作业中提供了大量与作业相关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等。在具体任务的驱动和指引下,技术的学习显得容易了很多。此次培训比以往“蜻蜓点水”式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实操性,能够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做出实用、精美的PPT课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培训结束后,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反馈中学员们了很多满意的培训感言。

培训的管理、评价与总结

管理是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把培训成果尽快地应用在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制定详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培训效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如制定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及相关标准,以便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管理与记录。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级教育部门与学校制定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的管理制度,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72学分(其中校本培训42学分)。二是教师先选课,参加培训时现场签名,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考勤情况由教务处给定校本培训学分。

培训中应做好教师作品的评价工作并及时处理教师在培训中的反馈,再根据反馈调整培训方案。目前,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已从过去单纯的制作课件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因此,在校本培训中要改变评价的方式,可根据教师通过培训后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付诸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

校本培训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每次完成培训后,要做好培训总结、评价与反馈工作。从培训内容、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深入总结培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再培训打下基础。

培训反思

回顾多次校本培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人员注意。笔者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做了以下整理。

1.分层培训有助于解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学习经历、个人特质不同,教师的基础、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尤其明显的是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存在分化。因此培训的实施,尤其是技术部分的培训,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笔者采取了“分层培训”的方法:设置不同难度等次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对技术基础差的教师,提供详细的操作视频教程,为学有余力的教师提供拓展的学习资源。在集中培训的时间内,尽量组织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样既能保证进度,又促进了互帮互学。在集中培训后,积极通过在线或其他途径帮助学习困难的教师。

2.提供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几期校本培训中,笔者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仍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如在学习软件操作的时候需要把操作步骤记录下来,集中培训后并不进行在线学习和参加在线讨论、不完成培训作业任务等。这使得培训的开始部分进行比较困难。对此笔者的解决方法是:提供具有良好结构性的学习资源;在集中培训时做好引领工作;设置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支持,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动力进行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

小结

培训结束后,通过教师的作品以及整个培训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可以看出笔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有了提高,自主学习及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有了明显改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真正满足教师的实际培训需要,把校本培训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工作繁忙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培训,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这方面的实践,笔者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换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127―06

一 引言

山西师范大学是一所有50多年历史,以培养合格中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大学。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突显教师教

育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学校提出了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从2006年开始探索实践了“顶岗支教实习”这一特殊教育实习模式,首先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基地主要集中在吕梁山、太行山一带农村,然后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这样, 一批农村中小学教师从岗位上被换下来,有了进一步进修的时间与机会。学校根据与当地教育局的协议,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与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同步,为一学期(约四个月) 。培训内容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领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这表现为教师学员既是被重塑提升的客体目标,又是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所以教育技术培训不仅是培训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也是在实施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在设计培训时, 必须体现系统性、持续性,注重培训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教师各自专业领域不同,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不同,所以教师个体的学习目标应该建立在一定教育技术标准底线基础上,针对不同教师的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1]。

面向农村换岗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使其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会进行有效整合,并成为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希望他们回到农村教学生活,去改造、超越和重建农村原有的课程与教学生活模式,以此推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缩小城乡教学差距,

达成教育和谐。为此, 我们对农村换岗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进行了设计和实践研究。

二 农村换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前的分析

培训前我们随机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做了较详细地分析, 初步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培训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本文调查在2008年9月初进行, 随机对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38份,并对10名教师进行了单独访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年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等基本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态度、学习渠道等基本认识问题,以往参加培训的情况及对培训方式、内容等的要求。

1 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教师学员全部来自非重点的农村基层学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年龄在26~35岁之间,占到73.7%;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占50%;职称集中在中教二、三级。所以这次教师在专业学历上比较高,绝大多数是学校青年教师。

根据国内关于中学优秀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2],我们依据教龄将教师分成的 五个阶段:无教学经历(职后0~1年); 胜任阶段(职后2~3年) ,特点是已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形成了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逐步获得胜任感;积累阶段(职后3~5年) ,是为今后工作有质的飞跃而进行等待、积累的过渡时期;成熟阶段(职后5~10年) ,特点是教师开始进入研究和创新阶段;研究阶段(职后10年以后) ,已经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数据分析如图1示,本次教师学员在各个阶段都有, 有教学经历的占到78.9%,处于积累阶段与成熟阶段的教师占到55.3%,教师有较强烈的学习需求。

2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

从表2教龄分布与对整合的认识的交叉表分析,本次培训中39.5%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47.4%仅了解。

处于胜任阶段的教师80.0%不知道整合,积累阶段的教师66.7%仅了解,成熟阶段的教师不知道和仅了解的各占46.7%。从表3理解渠道与对整合的认识的交叉表分析,就了解的教师而言,大多通过教育类杂志、书籍和公开课、参观学习来获悉相关信息,从教学实践中了解的只占11.1%,从各类培训中得知的占16.7%; 能理解的教师60.0%进行过教学实践。由此可知,要解决认识、理解问题,在培训中必须注意让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表4是对整合的认识与态度交叉表,从表格 百分比看出,不管对整合的认识如何,65.8%的教师持欢迎态度,34.2%的教师持接受态度,没有排斥者;从行百分比来看,对整合的认识在同一层次时,欢迎多于接受; 从列百分比来看,随着对整合的认识加深,欢迎与接受出现了波动。这反映出基层教师对教育信息化下的新教学模式普遍欢迎,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还存在模糊概念和实践中的困惑。由表5数据可分析,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44.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52.6%的教师认为重要,这说明大家已经把新课改与课程整合联系在了一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上,26.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68.4%的教师认为重要; 在课程整合中遇到困难时,68.4%认为应该努力克服。这反映了大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愿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技能去努力学习、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3 关于以往培训情况的分析

对教师以往参加教育培训技术的情况分析,31.6%有时会参加培训;50.0%的参加过, 但很少;18.4%从来没有参加过。从表6是否参加培训及级别情况可看出,53.3%的教师参加过县级培训,46.7%参加过其它形式培训, 级别 比较低且次数少。

在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27.6%的人认为培训对其教学实践产生有很大影响,55.2%的人认为影响一般,17.2%的人认为没影响。用SPSS对制约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认为的有效培训方式、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图5所示。在图2中,制约培训效果的各种因素一共被选了52次, 其中选培训内容理论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3%,认为接受培训的教师原有素质不高的占40%,认为培训内容不合理的占26.7%,指导教师的因素占20%。这说明在培训时要结合教师原有教育技术水平,选择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并注意指导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由图3教师认为的有效培训方式可分析,83.9%的人选择参与实践式,41.9%的人想听观摩课。这反映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喜欢在做中学, 在具体实际环境中观察如何运作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训时要根据这一规律,必须提供教师实践的机会。图4数据表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或研究中遇到问题时,77.4%的教师采用传统的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方式,54.8%的教师可以上网寻求帮助。所以,部分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有了应用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图5数据说明,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农村基层学校教学信息化条件相对滞后(80.6%),教师自身技术有限(64.5%) ,使新的理念与教学方式较难实践。另外,由于受传统应试制度的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也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培训,要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4 对培训的希望和要求

在对本次培训希望的调查中(表7所示),71.1%的人要求培训内容有具体整合课教学设计的内容,57.9%的人希望提供视频案例来学习,55.3%的人希望对整合课如何做给予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培训方式可看出,无论学习内容如何,86.8%的教师希望有视频案例及观摩课的教学分析,并且给予实践机会。由此,我们知道学员最希望得到的是实效性较强,能让其课堂教学能力确实提高的培训;参与度高,能够发挥其主动性的培训;实践性强,能够做 中学的培训。

三 农村换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设计与实践

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教育技术能力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 ;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 ;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要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从内容上看,标准并不简单地限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注重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教与学资源和过程的设计与开发、有效学习环境的构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教学实践创新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等[3]。该标准的颁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提供了依据,我们依此标准,结合学员的特点与需求,对农村换岗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进行了设计与实践。

1 培训目标与定位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和定位, 决定了培训工作整体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根据不同对象及社会和教育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的目标一般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三是能够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自我提高,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三种培训目标,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定位: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是核心; 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使教师能利用技术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教学实践创新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这是根本[4]。

根据前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访谈,农村教师传统教学的能力普遍比较高,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自己教学的能力比较低,即使是技术比较熟练的教师,对于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做课件的教育理念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现代学习理论和教育理念的理解,通常是零星的, 认为所谓理论是一些空洞的说教,可操作性差,对工作没有实际的帮助。不过,参加这次培训的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共同优势是: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育理念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教育的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因此,他们能够非常理性的思考新技术和新理念,对于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会有很强的兴趣和动机。中青年教师学习精力充沛,正处于教师发展的积累和成熟阶段,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所以我们将培训目标具体确定为前两个方面,希望通过培训,绝大多数教师能达到第二个层次的目标。

2 培训内容的确定与培训方法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访谈,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的基本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见应用软件和编辑软件(如常用办公软件、几何画板、Authorware、网页制作软件等) 、网络基础知识和常见的网络交流工具等三方面。通过本层次的学习,使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应用打下技术基础。第二层次的基本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题,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本理论,整合课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整合课的教学实践。

培训环境选择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室安装有传奇网络教学软件,同时安装学习时常用的各种软件。在第一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师日常教学应用,选取典型案例,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员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最终能完成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为例,内容设计如下:通过教案编写、审阅作文、通知的制作等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编辑操作;通过制作学生成绩表、个人简历等学习表格;通过班级小报、贺卡制作及试卷模板设计等学习图文混排;通过数学、化学等试卷编写学习公式编辑; 通过论文、书籍编排学习长文档复杂的编辑等等。教学活动可以以协作学习方式展开,采用的具体步骤是:

(1) 欣赏作品案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分析案例的制作意图及制作技术。

(2) 学习简单实例,学员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方法。

(3) 制作准备。学员分组确定创作案例的主题(以自己所教学科某单元知识为主题) ,将主题和作品构思写成文字材料;收集制作案例所需的素材等。

(4) 制作自己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发现原有知识和方法的不足,在教师指导下扩展知识,如需要插入艺术字、背景图案、上网查找素材等。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以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完成作品。

(5) 作品评价。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学员们自己评比,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提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审美能力,又可以客观地评价学员完成的作品。

(6) 完善作品。通过作品评价,学员进一步明确了改进作品的方向,从而开始作品的改进、完善、新的创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深化了原有的知识,拓展了许多新的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整合专题的学习,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与案例分析部分与第一层次内容同步进行,整合课教学实践则在第一层次学习内容基本结束时进行,在该层次学习中主要采用案例培训方式。由于学科不同,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科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学科不同的教师就必须具备不同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科教学的需要。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每门课选取两、三个优秀整合课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将各学科的整合课教学光盘发放给教师。教师学员以协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案例,总结其中的教学规律,学习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并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时,要求学员运用整合课教学设计的思想,准备45分钟课,在多媒体微格教室进行教学实践,并将讲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对教学实践分析评价,交流教学设计思想,讨论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法知识,并对之进行价值判断。学员本人根据录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感悟整合课的核心思想。

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本培训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时穿插使用了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等不同方法,而且注意运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主题活动课教学设计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改善培训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员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技术给学习过程带来的支持。

3 培训指导教师的定位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得知,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培训指导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职后培训的设计应该考虑那些因素?依据哪些理论给予支持?指导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促进教师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培训指导教师必须考虑的。作为培训指导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能[5]如下:

(1) 为预期行为做示范:根据群体心理学,一个个体本来不具备某些特征,但一旦进入某一群体后就会被这一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场所磁化,从而产生某些不具有的个性特征行为与情绪,这种效应称场化效应。产生场化效应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群体人群的模仿心理、行为暗示、行为传染、心理感应、从众行为增强、认同作用和统一意向。作为培训指导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这样的群体心理场所,首先,在进行培训时就应尽可能的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授课,这样就有示范性, 把新的课程理念和需要传授给学员的知识通过行为暗示示范给学员,利用学员的模仿心理和从众行为,通过行为传染达到认同作用,形成统一意向。这种示范性,正是常说的“言传身教”。这要求指导教师注意:讲授教育技术一定要使用教育技术; 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一定要“对症下药”,要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要运用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案例进行示范教学。

(2) 营造民主学习的环境:培训是一种合作, 如果指导教师把握不住这点,就得不到教师学员很好的配合。我们必须对教师学员的反应持兼容并收的态度,本着开放和灵活的原则与教师学员一道发现问题可能的解释或解决方法。如同在教学中我们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样,在教师培训中,也同样存在着以教师学员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考虑。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导学培训,让学员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培训指导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采用相互商量、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和共同解决的方式,达到有效的沟通。

(3) 确保实践和演练机会:根据前文对教师学员的分析和成人学习的特点,要学员们接受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技术,必须提供教师实践的机会。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生活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才能够懂得”,要让教师学员不断地“经历过”,不断演练和实践, 直到这种行为变成自觉行为。指导教师要担当起“督促者”的角色,确保学员的实践和新的行为的持续演练。

(4) 培训案例库资源的建设: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与引导教师学员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与全体教师学员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真正促进教师学员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导学培训以及督促他们形成新的行为应该是培训指导教师重要的定位。

4 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培训效果的评价对培训过程起着控制和指导的作用,也指引和促进培训工作的提高。培训评价的定位是鼓励教师学员、让教师学员参与体验。

在培训过程中,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培训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培训重视教学过程,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员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以体现。另外, 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获取反馈信息用以调控培训过程。形成性评价系统的指标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如学习态度、合作学习情况、培训期间创作的学科教学软件、教学案例,撰写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设计成果、最终作品展示等。目前,形成性评价系统的指标主要是指导教师通过校园网邮件系统和群体BLOG来获取。我们正在设计学习过程绩效评价网站。培训结束时,要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让教师用自己的作品来进行总结,用绩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的结果,确定培训是否达到目标,是否发放证书。

参考文献

[1]乔爱玲,王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1-22.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9

[4]刘世清.互映射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2):23-24.

[5]徐力.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职后培训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Designing and Practising a New Project on Tra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Rural Area Teachers

LIU Jing-yi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4, China)

第8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45-05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此后,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ey),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此后,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2010)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不同学科(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4个题项,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职称偏低,中年外语教师居多,年轻外语教师较少,缺乏后备人才,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和电子邮件,然而,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表6显示,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训的方式,占53.66%,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培训的环境占30.49%,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了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结果发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状况总体良好。其中,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较高,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还算周到,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较好。但是,此次研究也发现不少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接受的培训情况较差,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外语教师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对于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电大系统外语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履行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等责任,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以上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的,若是如此,外语教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重视,从主观上树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行动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参考国外开放大学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需要的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下的系统培训基地,为外语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外语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为外语教师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考核的标准,包括对外语教师和系统内部各级学校的考核,并对达到考核要求的外语教师和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外语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旨在能够引起有关外语教师、部门和学校对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