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3 14:2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用医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教师的讲解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少教材都存在晦涩难懂、西方话语较多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综合、参考多部教材与文献资料,并将科学研究中前沿性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中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结构体系。教师突破教材和超越教材的前提是能对教材内容认真梳理并吃透教材。
另外,还要关注文化热点及学术前沿性的理论,这样在讲课时,能不断补充新内容,再运用适合自己的幽默、严谨的教学语言来讲解,做到深入浅出。可见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该打破教材体系,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从现实生活取材,从当下社会文化现象取材来说明理论问题,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案例分析要大胆吸纳大众文化热点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做中学”。他认为要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听课和读书中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陶行知倡导“即知即传”“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难度,使他们不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主动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影视等现代传媒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数对新艺术、新媒介、新形式具有接受力和亲和力,比如对网络文学、奇观影视、动漫作品、“80后、90后”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不喜欢看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对于那些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疏离状态。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难以适应由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过程,文学理论课的学习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多举案例。
选择一个恰当、合适的案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原本十分枯燥、乏味的理论问题。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多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这些例子虽然能够达到有效说明理论问题的目的,却缺乏活泼性和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动漫作品、网络文学、网上游戏等方面,如果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吸引进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大众文化期待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补充、丰富了文学理论教材自身的涵盖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
目前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不够,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所学理论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内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于文学理论来讲,实践性教学包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电影电视观摩、发散思维训练、戏剧情境对话、课堂提问题讨论、生活体验等重要环节,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两个环节来展开。通过实践教学的安排,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理论研读和审美实践中,融会贯通地掌握文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一)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具体来说,一是在教学中多提问,即使不提问,也要多使用疑问句,并适当停顿,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提供总结、表达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在学中思考、边学边运用的习惯;二是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课下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围绕本节重要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引发启发性话题,或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即兴提出一些引导性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理论思考的兴趣与能力。
这种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安排,也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比如,多媒体播放中外名剧或经典影视剧,安排观后讨论,让学生与中外文学经典有完整的、直接的心灵接触,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将有长期的影响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每次根据学生讨论的反馈意见,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学理论的教学。
教学方法不仅要针对文学理论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是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适合于他们讨论的问题,以培养他们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二)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文学理论课程多理论、多概念,讲解时要进行详尽的分析,这些分析对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这时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式教学,教师能做到讲写同步,一边讲,一边对重要概念、理论进行板书,学生则可以边听边摘要记录,能同时引起思维关注和视觉关注,效果较好。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便、容量大、灵活、快捷等特点,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影片、音乐等资料,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受力。
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优点:第一,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片、音响等声形并茂的形象,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在教学中,还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像等手段营造文学理论教学意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培养发散思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活泼、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就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实践总结。
目前,国内大学已经提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改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以及旧的教学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因此,从化学角度上讲,我们也应该改革目前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1)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医用化学既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又有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的双重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实验内容。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注重独立设计内容及操作途径的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演示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要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完整、精练与科学,使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效果。实验教学计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增强学生实验技术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2)跟踪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对于医用化学学科来说,这一点比较困难。可取材于研究热点的技术操作,也可取材于刊载在国外文献上的实验操作,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一些教师多年来做提取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搞“SOD”测定的研究。学生也很想了解他们的老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如能在这些方向安排一些实验操作,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科研领域打下了基础。
二、突出知识骨架,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个人在感性知识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在学生的头脑里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验证式”化学实验操作方式,总是按照“某实验—用仪器—取药品—条件”这样一个“照方抓药”的固定模式进行,若再做下一个实验,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方式所同化。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进这种刻板僵化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出探索性实验操作安排,通过用“理论依据是什么,仪器药品选择哪些,步骤设想如何”等创设问题的情境方式提出,供学生讨论,以学习者个人为思维中心开展实验教学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性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交给学生的知识有骨(骨架)有髓,骨髓一致。当学生把握了合理的认知结构以后,就可抓住其结构精要,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从机械的“背实验”、“背公式”、“抓药方”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三、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必须大力加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实验设计原理,结合实验内容复习医用化学及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抽出5~10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客观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实验教师要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对基本性实验,要突出“四个一”:围绕一个基本原理、掌握一组实验仪器、学会一种研究方法、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实验教师要具体而精要地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教师不必完成全部实验,只需演示关键步骤、环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并将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若结果错误或不明,应要求学生重做,并自己找出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接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引向深入。针对不同的学生,结合在实验中的提问和暴露出的具体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既是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以点带面,给同样问题的学生以提示。这样不仅使学生动手参加了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能自觉的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认真分析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从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从而使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并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时间基础。例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测未知液的浓度、测其电离平衡常数,教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分析测定方 法。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实验课的考核,是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要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又要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现行的实验成绩多为几次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在实验考核上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在理论考卷试题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验内容;将预习报告、清洁整齐的作风和安全意识列入实验态度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除了体现在实验报告上,还要将规范和正确的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的准确及处理列为实验技能考核之中;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注意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以上考核方案新学期公布执行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主动要求重作。实验报告也写出了开拓思维、认真操作的特点。纠正了某些学生的依赖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为实验教学的成功开辟了途径。
化学实验具有证明物质的真实性、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技能等功能。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程敏熙,赵芝孟,颜巧莹.简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86.
[2]陆泉芳,高锦章.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2,(5):5-8.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1.1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思想统一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要大力提倡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还要大力开展校内的教研活动,从强化物理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着手,开展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业务方面的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统一标准、取长补短的目的,此外还要开展与其他同行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教学名师来校讲解新的教学理念及新的教改动态;参观兄弟院校的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等。
1.2搭建物理实验教学微课平台
首先要加强医用物理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制作物理实验微课网站,提供微课资源展示的平台;其次进行微课方面的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然后上传优秀的微课作品,以便师生学习。目前各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实验的项目和数量各不相同,我校能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有10个,而医用物理微课教学的实验项目选取了五项:基本测量、血压计的使用、蓖麻油黏度系数的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示波器的使用。从十位物理教师中选取五位优秀教师,来尝试实验微课教学。五位物理教师一人选取一个实验项目,制作医用物理实验微课课件,限时一月内(2014年3月)完成。4月份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观看,讨论,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修改,限时一月内改完。5月份再集中观看、讨论,提出微课修改意见。然后交校教学督导专家组观看、观后讨论,提出宝贵意见,继续修改,直至专家满意为止。再公示在校园网上,征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公示期一个月,再总结、修改,于2014年7月基本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我校2014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课程的五个实验项目采用微课教学,与2013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采用传统教学相比较。实验班学生49名,男30名,女19名;平均年龄18.1岁。对照班学生50名,男30名,女20名;平均年龄18.2岁。两班学生均是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可比性。
2.2教学方法
对照班所用教材为2013年校内自编教材《医用物理实验讲义》,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每个实验指导教师主讲15分钟左右(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讨论,书写实验报告。实验班所用教材、授课计划、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之处是:提前告知学生要做的实验项目,上课前在网上观看实验项目的微课视频;上实验课时,到实验室再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老师逐一解答。然后按照分好的小组(两人一组)做实验。
2.3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微课教学效果,学期结束后,采用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实验报告评分:每个实验结束后统一上交,教师按照统一标准要求打分,满分5分,其中数据的准确度(误差)3.5分,讨论分析1.5。实验操作考试:期末。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从五个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进行操作考试,统一标准,满分10分,其中实验操作规范5分,实验数据5分。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班49位同学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回收49份。问卷包含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成、中立、不赞成三种选项,采用不记名的问卷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学对象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2.4统计处理
评估结果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进行处理。
3结果
3.1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报告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报告总成绩、实验数据分数、实验数据讨论分析部分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报告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操作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操作成绩、操作规范和实验数据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操作规范成绩、实验数据成绩、总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3问卷调查结果
发现赞成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人数明显高于不赞成的人数,说明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不仅显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讨论
论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革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大部分就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本着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理念,加大力度强化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有的高校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
3、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身临其境的感触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制单、报关、网页制作等单项实训,也可以进行综合业务实训,亦即货物出口整个流程,从洽谈签约到货、证、船、汇,直到核销、退税等环节逐一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2、课内仿真案例讨论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可以精选真实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核心事实应接近事实,对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以拓展讨论。
3、组织专业讲座
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工作实例、常见问题以及新动态、新趋势等,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近年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是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行业社会活动,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5、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参与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练兵,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首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建立实验室、实训室,购买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配套的教学设备。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确实有所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显然不足。从实践教学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娴熟的业务经验,较强的外语说听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地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国际结算、商务外语沟通等领域的实践环节显然薄弱。教科书上的有些内容在文意上空洞艰涩,但只要有实践经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这类基地来说,既要能配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作业周期、配备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传授和指导实践操作,又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经营运作。学生到公司实习,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同时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需要严密的制度安排,需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潜心合作。往往因为管理的缺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落实。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大学一年级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建立基本认识,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制单结汇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一次参观而达到深入全面的效果,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实习阶段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外贸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太欢迎学生实习的一般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在洽谈签约环节,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商业机密,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一般不会让实习生亲临其境,当然谈不上实习效果。其次,进出口业务涉及时间较长,实习单位很难有一单完整的交易过程让学生观其首尾。最后,进出口贸易涉及很多部门,业务工作量大面广,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多,实习过程的组织颇费周章,如果安排不好,费时费力还不见效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感受一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想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困难。
四、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议
1、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要使教师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改进教学能力和方法;再次,通过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所谓共建,就是在校内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界人员做教师,可以在实训实习阶段请他们授课,也可以不定期请他们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2、对校内实验资源加大投入,同时进行科学整合,开设特色课程,设立学用密切结合的实践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配备世格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形成软件平台和知识连锁,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技能,增强涉外商务实践能力。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当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并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鉴定。这样紧密合作的方式,便于高校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可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了解。
[论文摘 要] 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1、引言
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理论源流与特点
2.1 功能翻译理论内容与要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200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美尔、赖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为代表,分别提出了目的论、文本功能类型学和翻译行为理论;第二阶段核心人物为诺德,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第二阶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库斯摩尔(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2.2 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文学文本是“创造性作品”,属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着,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审美的特点,文本侧重形式,译文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
3.1 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本文选用张培基教授(译A)与张梦井教授(译B)的译文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文本规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例1. 标题:“匆匆”
译A:The Transient Days
译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内涵为“暂短的,转瞬即逝的” 而“go by” 为“逝去,过去”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作标题使用,透出一股文学语言的美感。译A中“transient” 与文中主题意义相符,表达出对短暂的无奈;而译B 中的“go 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还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从译文对比看,由于对原文词义的把握差异,译B的措辞未能表现出表情型文本“审美”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情感不如译A;从翻译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实原作者”,语义产生了偏差。下文再举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译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译A中“wear away”表达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种形象化的翻译,吻合原文中的“渐渐”二字;而译B的“numbered”表示“时日无多”,用于此有点牵强,作者写此文时年仅二三十岁,用“时日无多”来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渐渐”一词的意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规约考虑应注重其语言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从词义上再现原作情感,体现出其“审美的”语言特点。
3.2 功能加忠诚与文学翻译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为“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含有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等。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译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考虑的焦点(诺德2001)。
3.3 翻译策略与文学翻译
纽马克(P. 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元老,其特别钟情于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也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解读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译文的信息型,交际翻译旨在解读原作者的意图,注重译文的效果性。在文学翻译中时常面临“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样的两难,从功能角度入手,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则可避免生硬的“两分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应用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能够解释文学翻译中出现特定问题。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其翻译策略具有多重考虑,功能理论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释复杂的文学翻译现象,但功能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条途径,其对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吕凤仪,何庆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71-474.
【关键词】语文 低年级 字理识字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52-02
1.字理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1.1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
汉字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构字方法构成的,汉字构件反映先民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与理解。这比如“兆”字,本为象形字。金文中间的一条线,及两侧的两个“卜”字形的线,就是用火灼龟甲时所出现的裂纹的形象,卜者即根据裂纹来判断凶吉。每卜都是从正反两面发问,“合两卜为一兆”所以“兆”本意为占卜时龟壳上的裂痕。这样通过一个字的学习,让孩子更多的了解先民的社会生活,何乐而不为。教学中,加入少量的图片与动态画面使每一个汉字都成为一部历史故事,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找到了先民造字的精髓所在。
1.2符合汉字的教学规律
字理识字教学根据汉字的组构规律和儿童的认识规律,遵循“析形求文――因文识形――据义记音”这样一个教学程序,让学生理解汉字形、义、音三者的联系从中掌握汉字。比如教学“仁”字,从人从二,内含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有爱相处,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也”;“信”从人从言,意为人之所言必须诚信。抓住教学规律,让学生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理解字的人文内涵,从而理解字义,渐渐巩固字形的记忆,在一遍遍理解字义中,记住字音,熟悉字形。使每一个汉字都成为一部灿烂的文学。
1.3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阶段,1―3年级是学生学会识字方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所以不能只是单独的让孩子机械的记忆字形,要通过汉字的构件具体感性而形象的分析、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孩子做到见太阳想到“日”,见“月”想到有关月的画面的抽象思维能力。字理识字,从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开始教学,帮助孩子获得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程的能力。充分的调动起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做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这幅图画不仅外表美丽,并且有内涵。
2.运用到字理教学中的独特教学方法
2.1合理运用幻灯片以及合成动画,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孩子对字理的认识,加深字形的理解。
2.2分小组,猜字理。古人有元宵猜灯谜,现今将此游戏运用到课堂中,将同学分小组,通过对方组写的字谜及描述猜出汉字。同学们在玩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作为猜者,对汉字字形、字义、以及字音的理解都大大的加深。作为出题者,更是考验其对字本身的认识。课上孩子做游戏的认真态度,便是课后记字成功率的体现。与此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团结意识与智力的发展。
3.字理教学的优势及意义
3.1促进学生认知在识字过程中产生更多理性思考
在教师有意渗透字理和反复实践字理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对汉字的形体、结构、部件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对汉字的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当他们的识字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在理性的角度洞察审视汉字的规律,将感性认识朝向理性认识发展,进而稳步提升了认识汉字的能力。像是在学习法律的“法”,学生会主动质疑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呢?想到法律的“法”透析的是先民在创造法律的初期,希望其能帮助除邪恶,法律如水一样公平,法律的本质由此体现出来。这一阶段正是我们教师最期望得到的画面,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提出质疑的过程需要教师一步步去引导。
3.2促进学生知觉在识字过程中有意识识字思维的产生
过去学生学习汉字的步骤多为:字音、笔顺、组词,而习得字理后,学生学习的重点逐步发展为按规律拆分汉字,区分汉字。字理识字已经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特点与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的感知由表及里地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在学习“掰”字时,当学生还没有弄懂字音、字形时,便可以揣测它的字义,两手将其分开为“掰”,字形容易理解,字义随之而出。字理识字再一次证明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还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从粗略阶段进入到精细识别阶段,由无意识识字转向有意识识字。
3.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逐步转为抽象
在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中,众多教师倾向于字理识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令学生在观察、联想、分析、对比汉字的同时,还发散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学习 “冶”字时,一个思维僵硬的学生会去死记硬背字形字义,而往往与“治”区分不开。而通过字理识字训练使思维得到抽象与形象发展的学生,则会选择通过从字理上联想的方法记忆字形和字义:这正是因为冶炼金属时需要高温,通过高温使其熔化,这一情景很难直接描画,于是古人用冰块遇热融化成水的隐喻方式造出“冶”字。通过这样的字理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是单纯的记忆字形而是从根本理解了“冶”的字理,便不会再与“治”混淆。
字理识字教学以字理解析为切入点,将一个个方块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和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内化为自身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它让学生学会了独立观察与思考,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文化内涵。于此同时使自己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学会了独自解析字理、研究规律、触类旁通,发展了创新的能力。因此是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有效识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小学生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9.
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需要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该语言现象,选择“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
一、语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本文从语言学、数学和机械领域共30种期刊上选取180篇学术论文。汉语语料搜索“我”。英语语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结果显示汉语语料中仅语言学论文有3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英语三个学科均有使用。汉语语言学领域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达到77%,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依次靠后。英语论文检索结果表明三个领域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称社交指示
本节结合语料讨论第一人称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
汉语仅在语言学论文出现三处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英语论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体学的发展,因为我们所谓的文体学……
使用I强调作者本人的贡献,也体现作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认为自己的陈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动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论文写作使表达更加清晰自然,而国内学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称以保持客观和谦虚。
(二)第一人称复数指作者
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复数作单数的情况,使用“我们”来指代自己。
1.另外我们猜测项链图的嵌入分布为强单峰的,并且其单峰点的位置为其不可定向平均亏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这些论文均由单个作者撰写完成,该种编者“We”的用法体现作者的谦虚与礼貌。田海龙指出“我们”表示“自谦的人际功能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移情的语用效果。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语不同领域的论文使用次数基本持平,汉语论文语言学使用最多。这是因为国内理工科领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三)第一人称复数包含读者
语料中也发现第一人称可以用来指称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们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边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创建了“共同处境”,将读者带入自己的思路,对学术语境下交际的成功产生积极作用。中英文论文作者对第一人称共称现象的使用差异不大。
(四)第一人称复数泛指
论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称复数用来泛指的例子:
1.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称复数均可换成“people”,该用法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较少,英汉语言学领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两个领域,汉语另外两个领域未有该用法。这可能是三个领域研究内容所致,语言学领域须更多讨论泛指的话题。
(五)第一人称复数指读者
英汉论文中均发现了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即读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们知道,文学文体学主要系统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学体裁。
(1)中意图是为了表达“你们将看到的”含义。(2)其本意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论,但作者避免使用产生距离感的第二人称,产生了拉拢读者的“移情”效果。该用法在英汉论文中使用频率均较少,汉语论文仅语言学领域出现,英语论文基本持平,体现英汉论文写作理念差异。
第一人称单数用法体现了作者负责的态度,在国外学术论文中逐渐提倡。第一人称复数四种用法避免了主观的单数“我”从而增加了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产生的移情效果让论文更具说服力。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达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论文的客观,谦虚和说服力。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差异巨大,汉语论文受东方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该用法。
英汉论文三个领域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使用上差异较大。英语三个领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汉语论文中语言学领域使用最多,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次之,这是由于国内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坚持传统所致。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写作风格导致,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因。英汉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因素制约着英汉学术文本写作风格。
作者:陈瑞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