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8 17:55: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园林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人为本是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园林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种类型的植物的配置,比如对于园林景观入口处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将原有的交通主轴作为园林景观植物的主轴,在园林景观的道路两旁可以多种植一些花卉,在入口处进行植物选择时应该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并且要丰富植物的种类,选择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使园林中各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好。植物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空间,比如树荫、草地、鲜花等,都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环境,这些也都是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搭配进行各种娱乐场所的修建,比如有的地区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将树木设计成树阵广场,不仅可以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还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得到放松。这些园林设计都体现了以人文本的原则,以居民的需求为基础进行园林植物的设计,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的使用率。
2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的配置
2.1园林设计中植物颜色的运用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各种植物的颜色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由于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会导致植物的颜色出现相应的改变,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园林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比如,早春时节一般都采用嫩绿的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要基调,而到深秋时节时一般都采用橙色红色系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基调,加强植物颜色的配置,不仅会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2加强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综合运用
加强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的现象,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对外来植物的利用,加强对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双重利用,协调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关系,从而使得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好的生态效果。在园林植物配置之前应该要对园林工程项目现场的土质、环境条件等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土壤具体的理化特性、植物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才能在具体的配置过程中根据需要引进更多适合的植物种类,促进植物的存活率不断提高,防止出现植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的情况。
2.3加强对观花树种的利用
观花树种是近年来园林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植物,观花树种花大而且美丽,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一种重要植物源,同时,有些香花植物散发出来的想起还会给人带来更加愉悦的身心体验。比如,在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藤、桃花、金缕梅等,在夏天开花的紫薇、栀子花、槐树等,在秋天开花的桂花、油茶等,在冬天开花的有梅花、山茶等,一年四季中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可以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要掌握不同的花相、花色、花期等特征,确保在园林设计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四季都有美景,促进生态园林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2.4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加强保健绿地的配置
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加强对有益的芳香植物的利用,芳香植物用于植物保健绿地的建设时必须保证能散发有益的物质,以进行杀菌和消炎等功,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比如薰衣草可以使人宁神镇定,缓解神经衰弱;栀子花香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玫瑰香气可用于杀死葡萄球菌等。另外,加强保健绿地的建设,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绿地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结语
①生态理念导入城市园林工程的表现。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理念的探索从未停止,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工程中,极大地改变了园林设计内涵和设计策略。其主要表现在:园林建设过程要符合绿色植被生长特性,维护植物生长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保护水资源,使得绿色植物与水质的相互融合;保护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促进生态和谐稳定。②生态理念导入城市园林工程的作用。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以后,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环境建设逐渐展开。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不仅能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也能够运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起复杂的群落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选择移栽、栽种和养护多种植物,丰富植物群落,也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一些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能够促进其它植被的生长,就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生长分布起到有益作用。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
2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的应用
2.1维护生态和谐,保护生态系统传统思维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具备美观、整洁等特点,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逐渐降低,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与实践。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现阶段城市园林工程应重视的目标。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应该重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总的来说,城市园林建设既需要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需要重视生态平衡理念。认真分析城市环境现状,结合城市人文特色、土地条件、现有规划等,运用生态理念,综合分析生态目标和环境质量目标、人们生活质量目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选用当地绿色植物,依据周围环境的土壤、水质、地形,构建和谐的生态园林景观,也可以选择移栽等方式,选择最适合城市的园林植物,降低成本,加大栽培与养护,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质量。
2.2使用生态物料,应用园林工程生态理念下,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具有生态性质的物料与资源有效应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助于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节约,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契合。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土壤中有用物质。绿色植物的栽培和养护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适合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由此,园林建设时需要选择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在土壤中增加有益营养成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成长。第二、可再生资源和材料的运用。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建设材料,基于生态理念下,选用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材料和资源,有效运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景观的布设、规划,提升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效节约使用的物料和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态理念的意味。
2.3构建生态化植被设计方案在设计园林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选用多类别植被,进行不同建设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设计不同的布景,提升生态园林的景观艺术性,以维持生态园林的艺术性、生态性和人文性,强化园林景观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充分结合不同植物生长特性的不同,进行植物合理搭配设计。例如:水生植物需要围绕园林水质环境周围来布设景观,而喜干植物则需要远离水质。同时选择不同植物物种时,需要考虑生态效益、环境质量、艺术表现等因素。所以需要重视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园林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生态园林的有效规划与设计。
3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工程未来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经营管理
1.1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1.2林业分类经营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做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2.1提高生态认识,加强管理
(1)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2)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林业部门应该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国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保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确实有利于使我国的林业发展从木材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该项制度加以完善。
3.1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
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分类区划标准与方法,各地按照区划标准与方法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在将森林资源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公益林进一步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将商品林进一步区划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
3.2根据森林分类区划制定不同的限额采伐措施
对于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禁伐,严格保护,只能进行抚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对于天然商品林实行限伐措施,确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额度。对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别编制采伐限额并执行。
3.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对公益林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对集体及私人业主营造的林木被区划为公益林的,由国家收购,不愿意被区划为公益林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与集体或私人业主签订禁伐、限伐协议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对于私人业主营造的商品林,其不愿意继续经营又不能转让给他人的,也应当由国家予以收购并给予一定的补偿;逐步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缴纳制度,要求生态公益林使用者、直接受益于生态公益林的供水、风景旅游、林地矿产开采、征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等经营单位或个人缴纳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3.4加强采伐限额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应当加强对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在伐区调查设计、伐后验收、采伐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其次,虽然对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额予以放宽,主要由经营者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但是,人工商品林的采伐同样事关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因此,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实施,林业主管部门则应当加强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
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林业资源是推进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对这一物质基础进行规范的管理与保护,必须为林业资源建立档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中央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林业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在生态建设方面、在西部大开发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林业资源相关的管理部门正逐步将生态体系的构建与林业档案管理联系到一起,将林权管理当作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通过技术手段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能够为林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强化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与保护。
2当前林业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在林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是由于档案管理开展的并不深入,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率、宣传力度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也阻碍了生态建设的发展。
2.1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部分林业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尤其是一些研究成果并不对外开放,因此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甚至不为人所知。另一方面,对档案资源进行查询的大多是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这些资料常常用于为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但是将将这些资源作为科研成果的理论依据的并不多。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用档案管理帮助林业建设、节约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很多资源因得不到公示而失去了自身的利用价值。
2.2宣传性不高。
一些林业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的宣传性并不高。很多人对林业资源的档案管理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而林业管理工作的展开需要内部与外部的协调配合,仅从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对外界的宣传很容易导致人们护林意识的薄弱,这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3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区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意识的薄弱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都是管理不到位的表现。现代档案管理工作都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计算机上建立档案库,将部分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共享。而一些管理部门还应用纸质档案对林业资源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效率极低,信息的查询流程也极为复杂,纸质档案还存在着损毁、遗失等风险,这大大拉低了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匮乏,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无人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缺失就很容易导致林业资源的滥用与破坏,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3加强林业档案资源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3.1丰富信息资源。
为了满足更广阔的需求,应当不断丰富林业档案资源,拓宽信息来源。林业档案资源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情况的调查,内容应当含有林业面积、区域划分、经营方案、林相图等;二是深入的研究成果,内容应当含有某一林区的科研立项情况,相关的研究结果等。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展开实际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有关的科研成果也应当在分析证实后再使用,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2依法展开管理。
法律是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的基本保障。为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林业档案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关人员的工作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私自售卖林业资源资料、不得滥用林业资源,对相关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惩。
3.3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性。首先,应完善基础的档案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与规范,现代档案资源管理都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的林业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保存,但是仍有部分资料是纸质的。为了避免造成信息的缺失,应当保证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谁负责保管纸质档案,谁负责电子档案,谁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录入等都要做到职责明确、权责清晰,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其次,应当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求。最后还应当健全奖惩制度,除法律层面的要求外,管理部门应当提高对日常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中如有严重失误应当酌情惩罚,如有贡献则应当奖励。用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林业资源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感与工作的积极性。
3.4增强宣传力度。
林业资源档案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积极的宣传。除了内部档案工作的完善,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对外宣传,与媒体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林业资源档案的存在。林业资源建立档案的目的之一是促进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利用率,而宣传工作的薄弱会使信息呈现封闭的状态。加强信息宣传可以加深人们对林业资源的关注以及保护力度。在从事相关的林业资源研究工作时,专家与学者也可以及时找到有用的资料与资源。因此加强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对于一些非保密性的科研成果与资料可以加强开放力度,将其在网络上进行公开与公示,提高档案资源的传播范围,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加强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让他们意识到林业资源是与自身的实际利益相关的,从而提高他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4结束语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foun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building of garden city,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garden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and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and guidelines of modern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rational proposals of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from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the typ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at app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园林;绿化
Key words: urbanization;ecological garden;gree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91-01
1城市生态的概念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园林是充分地利用环境生态原理,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进一步地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治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是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适宜,通过城市的生态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节省能源等多方面的功能。生态园林的建设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2城市园林的现状
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在十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专家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以往的郊区都成为新的城区,增建许多新的公园和绿地,城市道路也成为城市绿色通道,花园式的小区比比皆是,生态园林已经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有的地位已经得到我们国家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广泛的认同,这样的认同也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园林健康发展缔造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3城市生态园林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做的已经相当的不错,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结出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城市园林的景点建设,而忽视了城区、郊区一体的生态大园林的整体建设,这种现象是在我国很多的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重视片面的绿地指标,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地在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数量,但是在总体的绿化率上面还有不足,为了追求单纯的气派而过分的强调草坪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把草、灌木或者是乔木互相孤立的进行种植,从而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等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
3.3 园林的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的大,忽视了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
3.4 缺乏健全的政策、体制、机制以及保障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以保证生态园林的建设。
4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4.1 重草坪而轻乔木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种植草坪过多,造成城市园林单调雷同。这样做既不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又造成养护方面的费工、费力,尤其对缺水的北方城市来讲,实为一种高度消费。由于乔木少,遮荫、降温效果差,夏季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无处纳凉,同时也达不到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其乔、灌、草未能合理配置。
4.2 重栽常绿树轻种落叶林不少城市在做城市园林树种配置时,普遍轻视落叶树种。在选择植物时,常常局限在常绿苗木范围内,这样不仅使植物配置应有的四季季相变化得不到展示,甚至,一些居民小区因受单一常绿树木的遮挡,使房屋内采光差,给居住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4.3 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时,轻视本地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不惜巨资从外地外来树种,一些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栽植后常难以成活,还有一些树木因不适宜环境条件,种植后明显出现生长不良。
4.4 重种植轻管理不少地方进行绿化种植时,虎头蛇尾,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造成绿化树种生长不良,既影响了绿化景观,又造成了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5应采取的对策
5.1 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管理,挖掘当地植物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以法治绿。严格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种用途绿地的实施办法,增加苗圃地。苗圃的生产应注意培育大苗,注重对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①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树木为主不能盲目泛建草坪。②选择植物科学化,种植植物形式多样化。③美化居住环境,提高行道树的绿化质量。④加强园林绿化养护,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5.2 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措施①要有政策保障。②科技加大力度进行配合,对现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通过科学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保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得以健康的房展。③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④增加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的多样化。⑤提高城市生态建设的意识,在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当中,要注入本地区的特点和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进而让生态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城市生态园林建筑的重要意义。⑥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绿地,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6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意义深远而且重大,只有坚持不懈的认真贯彻,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只有提高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只有这样人们的身体健康才能得以保证,这也是我国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1992,(6).
[2]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
1 生态园林的内涵
生态园林强调“生态”,是利用物种互利共生原理、物质循环原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设计而成的生态系统。其根本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美好的绿色空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它从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园林单一的服务功能,从过多的追求美学艺术效果向重视生态功能的综合效益转变,是对传统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而言,生态园林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涵:(1)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做到乔、灌、草、藤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建立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维持总体平衡,保持群落稳定,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既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群落结构和自我更新,也能够维持对不良环境条件胁迫的恢复力,并同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2)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栽不同生态类型的园林植物,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如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涵养水分,降低风速等;调节生态平衡,如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滞尘埃,减少燥声。(3)体现园林植物的美化价值。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享受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 加强生态园林设计的几点建议
2.1 要形成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理念
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将是园林生态发展的趋势。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是“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新的园林设计理念。
2.2 尽可能地保持绿量较大化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平面上要有一定的面积。二是立面上要有复层的结构,以提高绿量。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藤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在符合植物生态特性的前题下,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以增加氧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它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有利身心健康。
2.3 生态园林要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因此,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2.4 注意生态园林设计中艺术性原则
生态园林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使人过目或置身其中时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同时,要注重色彩在视觉感受上的不同差别,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人置身于自然美的环境中。
总之,生态美学是研究自然生态艺术美的一门新兴学科,而生态园林设计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生态美学在园林领域的具体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生态学专业问题时,可以考虑和生态学专家密切合作,把这两门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然而,由于传统的园林设计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包括对水、大气、生态及人居环境的影响,因此,园林设计的生态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战略环境评价角度,综合分析了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并提出了城市园林设计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旨在减轻城市园林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增大园林设计的正的生态效应,实现园林设
计与生态环境过程相互协调。
本文在明晰“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时代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从“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出发,解析‘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理论,从全局性、原则性和框架性的角度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生态化;城市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理论需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它的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明水平。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动力源,城市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正视“城市病”,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竞争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对于国家而言,丰富的生物与景观等自然资源与发达的社会生活方式,无疑在吸引国际投资、国际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对一个城市来说,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病”问题,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区创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在住宅区有“绿色社区”、“生态住宅区”等。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关注,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从认识到行动,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世界各国都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中国正在逐渐富裕起来,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秩序问题,这是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于是中国对“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积极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可以看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经过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也可以断言,“生态城市”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2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分析
城市园林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成是影响发生的原因与受影响的环境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两者不同的联系方式,城市园林设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有图层法、清单法、专家判别法等。
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设计、水系设计、种植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不同内容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
3城市园林设计优化措施
城市园林设计对其周边环境既产生正面影响,也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园林的设计者,当然是希望使设计的正面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通过采用优化设计途径力求增大其正面效应,降低或减少其负面影响。
3.1水资源节约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蓄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约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因此水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制约城市园林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国城市园林设计中采取的节水措施主要是:雨水回用技术、地下集雨回灌技术、使用中水灌溉等。
3.2雨水回用技术
雨水回用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作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河道补水给水的水源。雨水的收集装置可以分为三种:①屋面雨水经雨落管进入初期弃流装置;②地面硬化的广场、园区道路等雨水的收集;③绿地中设置透水管等透水、集水设施。雨水水质比一般的回收水水质要好,因此雨水的处理装置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设置格栅和沉淀池即可。
3.3地下集雨回灌系统
地下集雨回灌系统就是在植物栽培的时候,将植树坑挖大一些,树坑要比待移栽树蔸土球加宽加深至少20~50cm,栽植大树时还可以适当加宽加深。在树坑底下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中央留一个直径和树干同样大的洞,然后在塑料上铺上10~30cm厚的珍珠岩或保水树脂,另外在树的根茎周围做一个简单的围堰。当产生降雨的时候,雨水在塑料薄膜上聚集后被珍珠岩或保水树脂吸附,这样可以存贮大量水分,达到植物根部可以按需取水的目的。多余的雨水也会从塑料周围或塑料上的孔中流走,不会造成植物根部集水。
3.4其他措施
除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果园林建设所在地附近有污水处理装置,就可以利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灌溉;如果园林建设所在地区有耐干旱或者需水量少的园林植物,就可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栽种这样的植物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4.1周边环境质量改善与优化措施
城市园林设计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系设计,对大气环境等的影响主要是种植设计中种植的植物对其的影响。因此,针对水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要从水系设计方面入手,而针对大气等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主要应从种植结构、植物种类等方面考虑。
3.4.2水环境
在水系设计中,可以引进UXO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这是一种以自净为主、微动力为辅,低养护成本,综合了各类方法的一种水景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同时可以引入外来系统,如净水微生物、植物、食浮游植物的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等,通过多种方法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另外,水系设计中要重点注意驳岸的设计,根据不同园林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处理好驳岸的设计。驳岸不仅具有防水护岸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连接人与水的亲密关系的作用。规则式的驳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座位为标准,驳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这种规则式的驳岸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相反,不规则的驳岸与人比较亲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设计形式比较自由也更加自然、生态。
3.4.3大气环境
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植物种类的不同,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高大的乔木相比低矮的灌木和草皮就更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而在乔木中,光合作用旺盛、树冠覆盖面积大的杨树、桉树、樟树等就比针叶类的松、柏、杉和树势弱的槐、银杏等更具有优势。同时高大的乔木以及它们茂盛的树冠也能起到御风、阻热的效果,进一步改善了园林周边的大气环境。
结语
文章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园林设计不但有正的生态效应,而且对周边环境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设计中的人为因素,使得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生物的自然性。
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和分析可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考虑环境因素,因地制宜以对城市园林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增强城市园林设计的观赏性、居住性和经济性,最大可能减少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将生态效应分析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使城市园林设计更完善,更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
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动态因素,它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物流与能流相联系;城市土壤构成因素复杂,已改变了其自然性能;城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增多,光照、水分状况复杂,热岛效应又十分突出。因此,在绿地景观营构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1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2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2008,1.
[2] 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