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4 16:52: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扶贫典型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休完产假回来,本人一直在乡扶贫办工作。一个半多月以来,本人能准确进入岗位,严格要求自己,遵规守纪,虚心学习,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同事的帮忙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本人2018年第二季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3件满意的工作
1、认真做好扶贫办安排的中心工作,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市、县扶贫部门的工作布署,和村干部一起加班加点填写表格、整理资料,并对各村上报的精准扶贫对象进行核查、监督把关,对审核后符合进入精准扶贫系统的贫困户及时建档立卡和完善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
2、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电脑技能,帮助办公室和其它工作量多的同事做报表、打材料,认真反复地核实各项数据,确保信息完整、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消除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江西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预警,和同事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并对上级各类通知、文件的上传下达,能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报任务。
3、按照“出精品、上档次”的要求,力求每一份材料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基本做到了让领导满意,按领导要求撰写了各种汇报、典型材料等10余篇。
二、2件待加强的方面
1、工作要求不高不严,履行职责还有差距。在工作任务紧而繁杂的状况下,有时自己显得比较浮躁,有敷衍应付的现象存在。同时,在工作中存在惰性思想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工作的预见性上还有差距。
2、开拓精神不强。在工作中安于现状,总是被动理解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主动替领导分忧。
三、1件不满意的方面
一、强化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1、理论培训。以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政策法规等为重点,经常开展学习交流、学习讨论,每周坚持自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2、业务培训。以提升业务技能为目的,强化办公室人员技能培训,重点加强网络管理、网络运行、写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全年集中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少于2次。
3、集中培训。在4月份,由党政办牵头,对村社干部集中开展电脑操作培训,力争达到60%以上的村社干部会操作电脑。
二、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1、搞好日常工作。坚持值守,办公室24小时不离人,及时准确接收上级各类通知,及时下载党政网、政务网文件,按文件要求及时送相关领导签阅及部门承办,跟踪督办承办结果,做到不超时,不误事。当好参谋,认真收集乡村干部及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批评、建议意见,认真梳理,及时提交党委政府,以便适时调整工作部署,促进全乡工作有序推进。办好会务,按会议承办要求,会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布置、音像、材料、记录、卫生、后勤)等会场筹备工作,为会议顺利召开创造条件。
2、做好文秘工作。从提高办公室人员文字材料撰写水平入手,全面提高文稿质量。一要立足乡情,认真做好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人代会等大型重要会议材料及其阶段性工作总结、汇报材料、典型材料等重要文稿的撰写。二要做好收发文登记、传阅、归档等工作。三要做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档案清理整顿,并移交档案局。四要做好保密工作。五要及时作好本级文件及各类报告的编排、核对、印发等工作,确保质量,按时上报下发。
3、做好接待工作。党政办公室是党委政府的喉舌,一言一行都代表党委政府的整体形象。要充分发挥党政办作为党委政府“窗口”的效能作用,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杯开水暖心,让来访者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增进干群关系。
4、强化内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机关内务管理制度,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开始,争创节能型政府。强化机关卫生管理,长期保持政府机关楼道、会议室、办公室整洁美观。强化后勤管理,不断完善接待功能,保障机关室堂正常运行。
5、强化宣传报道。要做好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及时宣传全乡在经济建设、文化领域、扶贫攻坚、基础建设等各项事业中所取得的好经验、好作法,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不断提升乡的社会知名度。全年各类信息不少于30篇,力争上稿20篇。
6、强化部门衔接。要积极协调好部门与部门、部门与村社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保障党委政府各项指令发挥最大效应。
7、强化用印管理。
政府公章实行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擅自用印,用印必须经相关领导签字确认。原则上政府公章不能带出办公室,确因业务需要,需带公章到政府以外的地方办理重要业务,经办人必须申请,由主要领导签字后,办公室方可将公章交给申请人,业务办完后,必须由经办亲自将公章交党政办公室。
梦想能给予我们快乐,减轻我们的苦恼,让我们不再是一无所有。在我们享受眼前乐趣的同时,梦想给我们描绘出明日乐趣的远景;在我们咀嚼今天失败的同时,梦想为我们铺设出明天攀登的路径。有了梦想,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以阻挡你追求的步伐。
当一个梦想圆了的时候,就对它挥挥手,像流水而逝,不管过去的日子是否充满懊悔和沮丧,不管过去的情节是否精彩或动魄,昨天已成历史,留驻我们内心深处。人生漫漫,何愁梦多梦圆?当你重新去酝酿一个更精彩更美好的新梦想时,你仍会得到比付出多出百倍的收获。生活因有了梦想从而充实,明天也因有了梦想从而更加辉煌。逍遥谨以此文祝愿牛牛们:心有所梦,梦有所成,拥有辉煌、精彩、充实的每一天!
我的第一个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有不同。我也有许多梦想,最深刻的是儿时第一个梦想,并为此付出青春年华,也尝到实现梦想的艰辛和快乐。
有的梦想会让人奋斗一生,但却从不后悔。我所说的儿时的第一个梦想,那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偶然相遇蒙生的。记得那一天,我在上学的山路上,第一次看见山脚公路上来了几辆黄的白的小车,一路同学有的高兴叫喊着:“黄包车(即吉普车)来了,快看”。我当时也跳着高兴着,真的好羡慕,心想我要能坐上小车就好,将来长大了就要坐一回。放学回家后,我把看到小车的事和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说:“你想坐车好啊,那你就记住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要好好读书,读到县里读到北京,你就能坐上黄包车、小轿车”。从此,我把能坐上小轿车当作我的梦想,也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努力读书学习。
那时候的课本和作业都不多,除了上课听讲做作业,放学回家就是玩耍或帮做家务。小学那几年,因为爸爸在县城工作, 妈妈辞了工作在乡下含辛茹苦带着我们兄妹三个生活。家里就我个大些的男人,除了上学,我在家砍柴禾、扯猪草、做饭、扫地……只要是家务事,我能做的都帮着做。做完了作业和家务,我就抱着妈妈看过的禁书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小说看,我能认识繁体字也是从看这些小说时慢慢合词合句学会的。因为书少,能看到的小说大都看过几遍,我经常把小说故事讲给同学和同垸孩子听,也垫下了我的文字功底。
我小时玩性较大,但上课读书听讲倒是认真,写作业也不贪玩且成绩都在优上,初中时的学习成绩排在年级前六位,年年都是三好或五好学生。记得初中毕业暨升高中考试时,是中恢复升学考试的头一次,我做完试卷跑到河里抓鱼,回家告诉妈妈考试题都做了。妈妈听了只是笑笑,没有多问,因为她知道我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一向比较好,所以对我也较为放心。
高中毕业那年还没恢复高考,推荐上大学也要回乡锻炼一年以上。 我回乡后不久就担任大队即现在村委会团支书,那时不满十八岁,但却是个劳力。除了带队做水利工程,就是开展青年活动,我还自编自写青年读书学习简报,发给团员学习参考。当然,我从未间断看书看报学习,而且从那时开始写新闻报道和诗歌小说,向电台.报社.杂志社投稿,县广播站隔三差四就会播发我的稿件,每年也会参加县里新闻写作或文学创作班学习,渐渐地,我成了全公社小有名气的青年。没等推荐我上大学,我就被当地公社领导选到财税所担任公粮助征员,也算跳出了农门。参加工作后,我仍坚持刻苦学习,每月拿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工资买书订报刊杂志,以至我的小屋成了集镇的书报阅览室,引来街集上的文学青年来借读阅览。当然,我学的主要是财政税务政策和会计知识,每年参加全县会考,成绩都在前列,后来转干考试,我以全县第四名入围录用转干,这是后话。记得参加工作第三年,我写了一些基层财税所扶贫的典型材料,被地区财政局领导看到后,专程来到我工作的财税所考察。就是这一次,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小轿车,坐在车上陪领导参观,有一种漂然的幸福感,甚至幸福得再生坐上专用小车的梦想。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它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本护照”,在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经营管理、危机管理和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系统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于2011年10月获得国务院批复。该规划明确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创业人才作支撑,对于武陵片区的扶贫攻坚来说,其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由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应尽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把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置于同等地位,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创业潜能的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
当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就业形势看,2012年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严峻的形势将持续存在,“三峰叠加”的局面更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使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从武陵山片区特别是湘西自治州的情况看,大学生就业情况十分严峻,统计资料显示,湘西州本科毕业生出省就业人数占本科生总数的34%,表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对毕业生吸纳能力的不足,造成人才外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呢?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前有不少的大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心态不够理智;市场开拓与管理经验不足。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有利于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由于多方原因,武陵山片区落后且相当贫困,属老(老革命根据地)、少(少数民族)、边(边远地区)、山(山区)、穷(贫穷地区)。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持,而这恰恰是片区最薄弱的环节,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实施民营经济带动战略、旅游产业带动战略、科教兴州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针对自身经济特点,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引进、转化工业新技术、新工艺,优先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所有这些都需要各行各业人才资源的支持。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与经济建设需要的脱节,使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需要,人才匮乏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职业化人才,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此外,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就业难的问题,消除劳动力失业带来的社会稳定隐患,增加武陵山片区的人民收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为民片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四)有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工作实践中缺乏动手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岗位的要求,由此,必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以系统训练,才能真正成为实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理想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另外,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示范作用,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抓住机会,成功就业。
二、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梦想创造财富,创业成就梦想”,创业也是毕业生走向成功的阶梯。目前,各高校均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清华大学形成了“创业启蒙―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创业实践”模式,构建起贯穿全程、分类指导、累进支持的创业教育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课堂创业元素教育、校园创业氛围营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潜力项目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上海交通大学以创业为平台构建的“一体两翼”模式;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创业教育,都显示了强大的活力。
由于地域的劣势、条件的限制、信息不畅、观念不新及其他各种原因,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其他高校相比显得非常艰难,不用说构筑自己的教育体系,也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更不用说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然而,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进行大胆探索,走出自己的路。
吉首大学是办在武陵山片区的一所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成才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走出了“队伍锻造”、“氛围营造”、“基地打造”和“典型塑造”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被中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先进单位。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
(一)队伍锻造,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队伍做保证,没有一支精干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就无从谈起。武陵山片区高校由于地域的劣势、条件的艰苦,队伍引进困难,留住更困难,因此最缺的就是教师队伍。实施队伍的锻造工程,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引(引进)、选(选聘)、用(使用)、育(培育)、借(借用)、护(爱护)上做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目的是锻造出一支特别稳定、特别热情、特别肯干、特别能干、特别会干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吉首大学的做法是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讲师团。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指导讲师均从各教学学院的总支书记或副书记,以及辅导员中选拔聘请,创新创业指导讲师团成员具有丰富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并热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是学校108个教研室中的一个重要教研室。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教研工作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为实现就业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吉首大学先后组织讲师团成员分别到广州、北京、上海、兰州、哈尔滨等地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先后引进了知名专家来校讲座讲课,比如:欧一呆,美中教科文组织特聘专家,SIYB培训师,亲子教育实践家952教育法创始人,生活学创始人,著名作家。
教材建设是锻造队伍的最好途径。讲师团成员通过教研活动,总结各自的教学经验,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总结的教研成果,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指导教材。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教研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吉首大学组织开发、编写有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指导作为重要章节进行组织,于2008年8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于2009年获中国大学出版者协会第九届优秀畅销书二等奖。
(二)氛围营造,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
校园氛围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武陵山片区高校,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艰难,校园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校园氛围具有传播功能,产生宣传功效;具有感染功能,产生渗透功效;具有引领功能,产生启发功效;具有凝聚功能,产生激励功效;具有知识传播功能,产生培训功效。在全校营造浓厚校园就业创业文化氛围,使“人人关心创业、人人支持创业、人人实践创业”成为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为此,组织的活动在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在形式上要力求多彩,在主题上要力求鲜明,在参与上要力求全员。
吉首大学每年组织大学生创业文化节活动。创业文化节活动为期一个月,活动的主题是创新、创造、创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毕业生创业的激情与动力。组织创业知识抢答赛,通过大赛普及创业知识,改变冲动创业、盲目创业的草率行为,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就业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国家鼓励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了解市场需求,捕捉市场机会,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准备,提高创业实践技能,推进创业成功。
吉首大学还开展了GYB培训活动。每年参加培训的毕业生人数达2000余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GYB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还邀请了湘西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领导、自治州就业服务局领导参加。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各学院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创业文化节活动,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大脑中,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创业氛围。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介绍湘西自治州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办法,欢迎学生到湘西创业。
吉首大学还组织了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学校认真发动,精心组织,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提高,在参与上有热情,在活动中有收获。在近两年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学生获全国铜奖三项,获全省金奖四项,银奖八项,铜奖十六项。许多学生以获奖项目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如:医学院基层医疗创业项目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认可,并得到了基金会的经费支持。由此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自己的企业和公司,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基地打造,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空对空,仅靠说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武陵片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都重视创业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实践平台的构建,尚未形成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理论课程讲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重视将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基地打造,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吉首大学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借用社会资源,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先后与中国移动湘西分公司、湘西自治州凤飞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族证券湘西州营业部、光明化技术学校五家单位共同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通过勤工助学、学校定点企业或学生自找企业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创业能力,增加实际的创业体验,直接感受创业的艰辛。学校还开办校园学生市场,创办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学校广泛发动组织学生申报创业实践项目,对学生申报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核,对通过审核的46个创业经营项目发给校内营业许可证。学校还设立了毕业生“创业坊”,孵化创业项目。以创业大赛为载体,以产研结合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创业项目成形。创业大赛中有200创业项目(团队)参赛,经过层层选拔,从中推荐10个项目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骄人成绩。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达40多个。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学校正在与湘西州移动公司联手,预计投入20万,在学校北门近150米的宿舍临路处修建小门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
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制订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将理论上升到实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于吉首大学办在民族边远山区,学校利用山区资源和条件,建立自己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设有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筹建创新创业实操培训基地。位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的吉首大学米粮农场,占地面积700余亩,其中林地约有270亩。学校利农场的资源优势,申报了国家创新创业服务园项目,学校将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利用米良农场建立培训、实践于一体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开班,为武陵山区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体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开设创业创新团体工作坊,建立实操基地。实操基地包括两个板块:种植基地,比如:山野菜开发、开心农场;畜牧业基地,比如:湘西黑猪养殖,土鸡养殖,以及鸵鸟、蝎子等特色养殖。
(四)典型塑造,是武陵山片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培养、发现、树立、宣传、运用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照样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其目的是让先进典型产生“蝴蝶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可行的,是大有作为的。
吉首大学的学生于成聪创办的湘西自治州成聪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1日,是湘西唯一一家从事计算机软件自主研发和销售的双软、高新企业,现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享有诸多优惠政策并入驻吉首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基地。成聪公司一直坚持开拓创新,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软件的研发,12年来,公司产品以人、财、物、产、供、销为核心,涉及水、电、气、食品、制药、环卫、物业、矿、高校等多个行业,拥有大量忠实客户,同时和工行、建行、邮政储蓄、用友财务、电信、移动、吉首大学、西南植物研究所有良好合作关系。成聪公司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自来水行业产品【成聪水务通CRM管理系统】已覆盖湖南、贵州、重庆、福建、安徽、四川、广西等10多个省,经数百家客户的使用证明,产品的综合性能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同类产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创造了显著效益,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做到了省内第一、产品质量全国领先,真正实现了“让天下没有难管的水司”这一企业目标。
吉首大学学生李跃华、颜亮、张杨、邹武华创办的湘西自治州凤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建设运营、电子商务策划、品牌策划和大型公众活动策划组织及承办于一体的高速健康发展的传媒公司。公司以先进的开发理念、完善的服务、有效的产品及本土化的优势,已与湘西州地税局、中国电信湘西分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湘西支行等各个行业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同时得到了团中央和州委州政府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公司已成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推进湘西自治州信息化建设政府指定合作单位”。
吉首大学学生肖锐礼、梁军、刘守华、龙胜途、聂纯超于2007年起携手创办了陕西莎能羊乳品有限公司。公司是专业从事瑞士莎能奶山羊奶粉的开发、研制、销售于一体的乳制品公司。其品牌主要包括瑞优、惠可牌系列莎能羊奶粉,其中瑞优品牌包含金装金能多系列莎能羊奶粉、多能多系列米粉、贝博儿系列功能羊奶粉,惠可品牌分金装与普装婴幼儿系列莎能羊奶粉、孕哺优莎能羊奶粉。公司成立初期只有十几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一百多名员工的大团队。
学校学生成功案例较多,吉首大学通过收集近年来毕业生创业成功案例,并以大型展板形式陈列,以创业精神教育人,以先进事迹鼓舞人,以成功案例指导毕业生,激发了毕业生创业的激情与动力,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2]张宏新.谈谈企业文化氛围的功能和营造[J].经理日报,2009-5-8.
[3]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4]郑承宇,刘兆华.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第一章“”科技发展回顾
“”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期间,坚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其中,24对棒大型还原炉工艺技术及装备等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硅材料产业为龙头,形成了新型硅光伏产业。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是“”末的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 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个(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7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应用500万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7.5亿元,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引进推广羊、奶牛等畜禽良种20余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牡丹周年开花关键技术,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和产业化水平。实施交通科技扶贫项目56个,5个贫困县的40个乡镇4.6万农户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20余万人。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5个,废水、废气排放减少20%,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有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连翘、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20万亩,重点解决了物种资源创新利用、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药材的质量。开发出了5个中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个,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
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科研院所反映问题办理周报制度,解决了制约科研院所发展的突出问题57个;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实施科技项目网上申报,规范了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评估和结题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建立专家委员会,完善了专家评审立项制度,保证了科技项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尽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资源和能源消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2%,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不少工业企业还是零专利。三是科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既懂科技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四是科技投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仅为1.63%,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不能满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省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间在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同时推动了技术进步与转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三是我市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时期,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为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运用新模式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我市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一批国家、省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强的内生动力。
二、挑战
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科技资源流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规划理念
一、基本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与部署,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精神和创新型建设的需要,编制此规划。
二、基本定位
本规划是一项科技创新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一项政府规划。
三、规划理念
一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一条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一个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核心。
一个面向:面向“十二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
四个支撑:为市建立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市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市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市汇聚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章 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一)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见附表),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培育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3~5个。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1~2个国家重点学科。
(六)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总体部署
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轴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和发展思路,攻克66项关键技术,以产业集聚形式及技术创新优先为原则,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花卉及林果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蔬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施五大科技工程,突破18项关键技术,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社会发展领域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攻克8项制约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
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为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施50个重大科技专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保持科技竞争优势。
第五章 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工业科技
(一)装备制造业
1.发展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企业在我国同行业中居龙头地位,在国家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集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及设备成套为一体的明显优势。拥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1家,以其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体系。
“”期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年,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0亿元。
2.发展思路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核心制造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依托,重点发展矿山重型装备、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节能装备、运输装备、材料加工装备六大领域。壮大配套产业,实现由单一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由产品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变、由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由装备制造向装备设计转变,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其中国际名牌产品3~5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开发60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套装备;年申请专利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到2015年末,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发内容
(1)矿山重型装备
关键技术1大型高效提升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大型多绳缠绕式提升机的双机同步拖动技术;活动卷筒离合装置结构动力学及液压自动控制技术;盘型制动闸控系统的恒减速可靠性技术;大功率新型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调速拖动控制应用技术;提升机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等。研发最大拖动功率单机6000kW、双机2×5000kW、提升速度18~20m/s的大型高效提升机。
关键技术2大型旋回破碎机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旋回破碎机的破碎腔型优化;整机数字智能控制及故障检测技术;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设计;滑动轴承运动及机理;物料破碎性能分析的研究等,分析不同种类,粒度物料对破碎机生产性能等重要参数的影响,为破碎机系列化,产业化提供依据。研发功率700kW、生产能力300~1800t/h的大型旋回破碎机。
关键技术3超细碎高压辊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辊压耐磨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艺;超细碎(粉磨)工艺系统节能技术;进料、辊缝调节技术;辊面延寿技术;高压辊磨机关键件如可调进料装置、行星减速器、主油缸的制造技术;高压液压系统试验技术;辊压破碎机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功率≥2×1600kW、规格≥Φ1800×1600mm的超细碎高压辊磨。
关键技术4特大型自磨及球(棒)磨研究开发
针对各种矿物进行粉磨工艺及粉磨参数试验,设备选型及合理匹配,矿物性能试验方法,磨机参数对出料粒度的影响,磨机参数对分级粒度和分级效率的影响,磨机的机械强度、传动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Φ12.2×11m自磨机、Φ7.9×13.6m溢流型球磨机、Φ4.7×6m水煤浆棒磨机。能耗降低5~10%。
关键技术5大型高效过滤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物料性质的分析、脱水性能实验;过滤介质的适应性技术;滤盘直径10m以上整体滤盘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免维护结构分配头及中心轴的结构及内部流道设计制造技术;分配头耐磨材料的试验;大型扇形板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及过滤机整机节能技术研究等。研发出料水分低于13%、处理小于200目的赤泥物料达到300~400kg/m2·h以上的大型高效过滤机。
关键技术6特大型矿渣立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加载系统和碾压技术;磨内流体质量、动量、流量仿真模拟,选粉机调节产品细度仿真模拟技术;关键件有限元热应力计算分析;耐磨件材料和工艺;液压操控和实时监控技术;矿渣粉磨系统研究等。研发磨盘直径5700mm、功率4800kW、生产能力160t/h的特大型矿渣立磨。
关键技术7特大型回转窑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大跨距三档筒体支承技术;托轮轴承组小长径比不刮瓦滑动轴承设计技术,双传动变频调速驱动技术;双液压挡轮装置技术;窑头、窑尾薄片多层复合式密封技术;关键件的制造技术研究等。研发Φ6.2×92m、功率2×1050kW、生产能力500t/h的大型回转窑。
(2)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
关键技术8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研究开发
研究人机工程技术;低排放柴油机电控技术;电控液压分动箱、差速锁、动力输出技术;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技术;电控悬挂技术;四轮制动结构及控制技术;开发带同步换向传动系和动力换向和部分动力换挡传动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400马力产品,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及其变型产品。
关键技术9工程机械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的数字化、集成化设计制造技术等,开发通用核心部件,不断完善产品系列,提升柴油机、箱/桥、结构件、液压件等内部配套能力。提高产品安全、可靠、经济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满足市场需求。研发沥青再生、路面刨铣等路面施工机械。研制振动频率46Hz、振幅0.62mm的压路机,1.6m3挖掘机,169kW推土机。
关键技术10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开发
开发机具田间转弯、对行、卸粮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一次作业同时完成玉米果穗摘收、升运、集箱和秸杆切碎还田,研制功率≥150马力、生产率7~18亩/h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块茎类作物识别及挖掘技术、输送分离技术和除秧技术,研制马铃薯(甜菜)联合收获机等。
(3)动力机械
关键技术11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概念和总体设计技术;系统匹配技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高效增压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油气混合优化及缸内燃烧优化技术;低负荷进气温度预热技术;关重件强化设计技术;关重件精确铸造、高效加工技术等。自主研发3800kW、排放符合IMOTierⅡ法规的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2工程机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通过采用成熟四气门技术,进行油气匹配和高压喷射技术(喷射压力大115MPa)以及增压器优化匹配、曲轴强化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改善低负荷扭矩特性,降低排温、排放,自主研发430kW、排放符合EPATierⅣ法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3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研究开发
立足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装载机、压路机、推土机、叉车及中型发电机组等配套市场,提升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技术、大扭矩技术、低负荷性能改善技术,突破技术性能先进、节约能源的农机、车辆的大功率新型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研发15~400马力、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
关键技术14汽油机研究开发
保持小排量汽油机研发优势,在大排量和特种机上取得新突破。重点研究发动机性能匹配技术;电喷技术;活塞喷射冷却技术(背部冷却);双拨叉轴技术;高刚度的曲轴箱体制造技术;双凸轮轴带卸压技术油气分离技术等。研发功率:19/7000(kW/r/min)、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新能源燃气发动机并产业化。
关键技术15大型燃气发电机组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低浓度管道瓦斯安全输送控制技术、气体发动机热电冷集成系统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自主研制低浓度(燃气浓度≥8%)瓦斯安全发电装备,实现气体发动机热电冷联供。
关键技术16绿色混合动力发动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双燃料混合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突破发动机双燃料切换、替代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燃油消耗率60~100g/kW.h、燃气消耗率0.13~0.18g/kW.h的双燃料发动机。
(4)节能环保装备
关键技术17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
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无机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用于二次燃料的燃烧器技术,分解炉设计制造技术,旁路系统研究等,并研制日处理垃圾500吨相关工艺装备。
关键技术18褐煤提质、堆浸提金新工艺及装备
重点开展各种煤质在不同温度、水分、压力、成型等工艺条件变化下高压成型煤的热效率、强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改善状况研究;不同压力、转速、水分、粒度变化情况研究;矿石在实际破碎中的裂隙发育程度、以及筑堆后的矿堆渗透性变化规律研究;装备传动方式、进料形式和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生产能力7~15t/h的褐煤提质装备,生产能力60t/h的堆浸提金装备。
关键技术19余热利用发电技术及装备
重点开展水泥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硅冶炼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玻璃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石灰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制定出余热发电设计规范;第四代篦冷机等条件下的高效余热利用技术;低沸点工质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研究等。形成余热利用发电先进工艺和成套装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实现以上领域的工程总成。研制10MW以上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系统并实现工程示范。
(5)运输装备
关键技术20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及耐久性、雪地车的人机工程学、整车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发动机及动力传输系统的布置、车架材料及焊接工艺性能研究等。研制车速60km/h、800cc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21专用车辆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面向特殊应用的整车匹配及性能优化,车辆轻量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排放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垃圾车、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车辆,逐步将汽车发展成为我市真正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技术22重型轨道车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动力选型、布置及其传递方案,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单元制动、逻辑单元控制、自动报警等技术;关键部件转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轨道车传统的一、二系悬挂和减振系统改进,优化车体结构,控制车辆噪声,提高乘座的舒适性。研制522kW、最高运行速度132km/h的重型轨道车。
(6)材料加工装备
关键技术23钢铁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大吨位转炉寿命;大吨位转炉复吹和自动吹炼技术;热连轧工艺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AGC,板形控制,宽度控制);大吨位转炉、大型宽厚钢板轧机、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管材矫直机、冷轧薄板矫直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研发220t转炉、100~200mm×3500~4800mm宽厚钢板轧机、宽度≥1750mm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等。
关键技术24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开展冶炼工艺技术及铝板带、铜板带热连轧和冷轧、冷连轧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开发Φ4.5m以上规格的大型铜冶炼炉,并开发锌冶炼炉和硅冶炼炉;研制1850mm铝板带、1300mm铜板带热轧机、热连轧机和冷轧机、冷连轧机,宽度大于400mm、厚度0.05mm以下的铜箔压延设备以及加工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这些装备中充分体现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技术特征。
关键技术25 大吨位节能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600吨/日至1000吨/日规模的大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开发适合大吨位浮法线的全氧燃烧、余热发电等环保新技术,提高原料、燃料等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浮法玻璃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26玻璃深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玻璃深加工设备,包括玻璃钢化、镀膜、夹层、中空、自洁、防水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究APCVD生产FTO玻璃时反应器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机组、TCO玻璃镀膜机组,突破国外公司对先进LOW-E镀膜玻璃设备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TCO玻璃的商品化生产。
关键技术27高效、节能多晶硅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48对棒还原炉内气态物料流场、温度场以及多晶硅生长D-I-V曲线;研究48对棒还原炉的启动、运行、停炉等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供控电设备等硬件研究制造和系统软件开发;研究48对棒还原炉结构和设备制造方案,包括底盘的密封、绝缘结构和材料选择;还原炉能量综合利用工艺方案;开发48对棒还原炉,能耗降低20~30%。
(7)重点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28现代设计技术
应用CAD/CAE/CAPP/CAM/PLM技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开发装备寿命评估和可靠性设计、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虚拟设计及3D仿真技术;建立面向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据库、标准库和知识库,构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技术标准、加工制造等环节为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提高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技术29先进制造技术
面向行业开发先进的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材料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开发冶炼、铸造、锻造缺陷检测及防止技术;研发关键件制造工艺,形成典型零件的高效加工工艺、特大型零件的分体加工及装配、焊接工艺及热处理技术;开展零部件品质检测手段及方法、整机性能试验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检验仪器及设备、试验装置等。
关键技术30节能减排技术
开展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案、新型机床及控制节能技术研究,采用新型水基冷却液、清洗液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制造;通过装备运行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化确定装备的主参数和设备间的参数匹配;开发装备的节能拖动及控制技术、动力传递性能的优化和匹配技术。
(二)轴承产业
1.发展背景
轴承是的特色产业,是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轴研所是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轴承技术研究所、全国轴承行业技术归口单位。LYC轴承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用途覆盖面广、品种齐全、产品尺寸最大的制造企业。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专业(方向)。年全市轴承企业2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2.发展思路
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轴承、汽车轴承、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等;研制数控磨床、高速磨床、精密冷碾扩机等轴承加工装备。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基础上再创新,提升高端轴承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形成轴承产业集群,拉长轴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系列1~2个。开发12项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年申请专利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件。到2015年末,轴承行业形成轴承生产能力3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大型、特大型、精密轴承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的地位,建成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制造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31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设计;轴承密封技术;轴承零件加工新工艺方法;轴承试验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时速≥100km、使用寿命≥80万km、可靠度99%的城轨车辆轴承。
关键技术32汽车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涡轮增压器轴承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工艺装备、检测技术等研究。研发使用寿命≥25万km的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50万km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转速≥10万转/分钟、耐高温600~700℃、使用寿命10~15万km的涡轮增压器轴承。
关键技术3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解决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专用轴承的精密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高精度大型专用轴承的系列化核心技术;研发立车工作台主轴轴承、落地铣镗床主轴轴承、龙门镗铣床铣头C轴轴承、重型卧车主轴箱轴承等大型专用轴承,精度P4、P2,DmN值达到2.5×106mm·r/min。
关键技术34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包括1.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和发电机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辅机轴承、应急柴油机轴承,大型水电站起闸机轴承,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承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使用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
关键技术35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森吉米尔轧机轴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规格冷热连轧和涂镀层生产线轴承,大型板坯连铸机轴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轴承、大型高炉风机轴承以及有色金属高精度轧机轴承,有色金属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轧钢120万吨的大型薄板冷热连轧线轴承,速度120m/s的高速线材轧机轴承。
关键技术36大型施工机械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断面土压平衡、水泥平衡和硬岩盾构机轴承,大型挖掘机轴承,大型压路机轴承,大型工程车辆轴承,道路再生机轴承,大型履带吊轴承,全路面起重机轴承,架桥机轴承,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5000h,可靠度趋近100%的盾构机轴承,使用寿命≥30000h的水泥主磨机轴承。
关键技术37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技术;轴承降噪技术;轴承试验方法;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研制转速80~120r/min、端面跳动Sia≤0.025mm、平面度0.03mm的第三代医疗器械(CT机)主轴轴承。
关键技术38轴承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速磨削技术,CBN砂轮磨削技术(CBN砂轮的制造技术、修整技术、磨削冷却液),外表面磨削砂轮自动动平衡技术,快速消除内表面磨削空程的技术,磨削过程控制技术、轴承套圈冷碾扩轧制原理与工艺技术等;开发表面粗糙度Ra0.1~0.2μm的数控磨床、磨削线速度45~60m/s的高速磨床、Φ100~300mm精密冷碾扩机,研制轴承检测仪器与设备。
(三)新材料
1.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市的优势产业,产业链基本形成,集群效应凸显,在硅材料、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电子玻璃、高分子材料、超硬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年,材料生产企业352家,其中,新材料企业165家。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
2.发展思路
开发新型材料,提高传统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拓展其应用领域。依托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合金材料、硅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节能降耗,使成为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新材料产业技术中心。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新型材料50种,申报专利1000件以上。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新建15个各类研发机构,把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合金材料
关键技术39铜及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无氧铜的提纯及熔体纯净化技术、铜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定向结晶铜超细丝生产工艺、高精度超薄铜带材精度控制技术、高性能铜带残余应力控制技术、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强化技术;开发高强度异型铜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Cu-Ni-Si、Cu-Cr-Zr系)、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Cu-Cr-Zr)及其辅件铜材。
关键技术40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铝土矿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技术;研究电解铝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超大型预焙槽生产关键技术,铝合金半固态铸造成型工艺技术,连铸热轧铝板带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发用机、汽车、轨道客车、船舶、集装箱等专用高精度工业型材和建筑装饰型材;研究铝土矿尾矿、氧化铝赤泥和铝加工废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1钼钨及钼钨产品研发
研究钼选矿和白钨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滑石型钼矿选矿技术,钼冶炼脱硫、烟尘处理新技术,稀土钼钨制品的制备、钼箔的轧制、钼钨掺杂工艺、二钼化硅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钼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产品,全面提高钼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复垦、绿化和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2钛及钛产品研发
研究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合金熔炼加工工艺、加工成型、无损检测、成型焊接、机加与表面处理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钛合金新品种如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铸件、高尔夫球具用系列钛合金、医用钛合金开发、手表表壳用钛板材等,替代进口。研究电解法制备海绵钛技术。
关键技术43特种钢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研究特种钢的化学成分、冶炼及铸造、热处理工艺,攻克非金属夹杂物过多、夹杂物的构成及分布不均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核电、轴承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超超临界钢、耐热钢、高温钢、军甲钢、无磁钢、渗碳钢、不锈钢等特种钢,填补国内空白。
(2)硅材料
关键技术44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纯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功率电子和功率集成元件用3〞-8〞FZ级多晶硅生产技术;超纯多晶硅块料、棒料高纯清洗包装技术;24对棒及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和多晶硅生产成套自动控制技术;研发高纯氯硅化合物(TSC)生产系统和多晶还原生长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SiCl4氢化技术;光伏级高品质低能耗定向凝固铸造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多晶生产副产品SiCl4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晶硅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技术45单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8"、12"硅单晶成套生产技术,包括8"、12"CZ法和MCZ法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生长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和外延片加工工艺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质量检验技术;6"、8″太阳能级硅单晶、硅片生产工艺(节能、提高质量和成品率等)新技术研发;6"、8"重掺杂(B、Sb、As)工艺技术;6"TEOS背封抛光片的生产工艺;异变绝缘硅片生产技术。
(3)新型耐火材料
关键技术46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节能铝电解槽用碳化硅基材料高致密技术、炼铁高炉用大型碳化硅风口组合砖制备技术、煤气化炉耐火材料综合长寿技术、焦炉用硅砖高导热技术、非晶合金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制备技术以及Hismelt炼铁技术用Cr2O3-Al2O3耐火材料抗剥落、抗侵蚀技术。
关键技术47新型节能及环保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化学法制备高温氧化铝、氧化锆晶体纤维技术,气凝胶制备纳米结构隔热材料技术,轻质材料微气孔技术,RH精炼系统、大型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无铬化技术,高温烟气过滤除尘材料耐高温技术,环保型炮泥制备技术,氟含量<2.0%的低氟和无氟保护渣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48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高效连铸用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塞棒材料的结构复合技术,冶金用透气材料透气孔道一体化复合技术,保温电解槽低导热层状复合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碳化硅高温过滤器孔径控制技术,过滤高温金属熔液杂质作用的泡沫材料制备技术。
(4)特种玻璃
关键技术49特种玻璃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在线多种彩色膜热反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开发Low-E玻璃深加工技术;特种玻璃开发和研发能力中试平台建设;超白玻璃生产工艺研究;信息显示基板玻璃及太阳能光伏玻璃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5)新型化工材料
关键技术50精细化学品开发
着重研发高纯度电子级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六氟化钨、氟代烷基膦酸锂等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制氟电解槽腐蚀控制技术、多塔串联连续低温精馏技术、高纯度气体微量杂质分析技术、钢瓶预处理及洁净灌装技术。
关键技术51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
以聚氨酯、聚双环戊二烯、改性尼龙、均聚PP基复合材料、大型风电叶片用新材料、矿用提升机抗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着重进行其配方、工艺及成型技术研究。
(四)新能源
1.发展背景
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年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达45.6亿元,相关企业31家,已建成光伏发电示范工程2个。以尚德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230MW。风力发电形成了电机、叶片、轴承、锁紧盘等关键件研发与生产配套能力。生物质能建设方面,全市户沼气总数达到34.56万座,总池容达到5.6万立方米。已建成2个应用生物质能技术的生产企业。
2.发展思路
发展新兴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依托重点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风电技术,逐步实现装备成套;开发生物质能技术。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20项以上,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各类研发中心20个。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
关键技术52材料及光伏技术研究
研发硅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新工艺,控制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研发大规格、高品质ITO靶材(纯度纯度≥99.9%,相对密度≥99%,电阻率≤0.2×10-3Ω·cm)高性能、低成本AZO靶材(纯度≥99.9%,可见光透过率≥80%,红外光反射率≥75%)的制备技术。开发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镀膜(方块电阻≤15Ω;加权透过率≥81%)技术。
关键技术53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
研发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包括新型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工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和非真空制备技术;研发350F-3000F系列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为核心的并网发电应用技术。
(2)兆瓦级风电
关键技术5电叶片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对进口材料性能的分析,积累基础数据,构建材料有关数据模型,研制适合风电叶片的新型材料;研究风电叶片在潮湿、高温、强紫外线、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改善性能,优化整体结构设计,延长叶片使用寿命。
关键技术55锁紧盘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利用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对锁紧盘的结构、强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其使用寿命;研发数字化加工新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3)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
关键技术56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动力电池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等技术,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模块、充电系统;研发连续化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工艺;研发自动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构建生产车间的MES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4)生物质能
关键技术57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沼气低温发酵技术;二氧化碳/氢气、甲烷/氢气等混合气体分离以及氢气的贮存方法;开发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和黄连木籽、油桐籽等油料林木果实,采用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新技术;研究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新工艺,实现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分离,提高酶解效率及发酵强度,并提高工艺附加值。
(五)信息产业
1.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发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污水处理工程智能化设计软件、日照采集分析软件等400多项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的软件成果,现有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
在两化融合方面,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程度、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等处于国内先进行列,4C技术普及和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单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达100%,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了10%。
2.发展思路
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数据处理、行业电子商务、动漫网游、动漫手游等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大公司到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面向工业、农业、物流等领域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开发平台软件30余套,尤其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研发高效、智能控制等嵌入式系统500余套;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传感技术及其产品30种;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外包收入年递增50%;呼叫中心座席规模达到2万个;力争建设物流、畜禽、轴承等行业的全国数据存储中心,耐材、物流、钢质办公家俱等行业电子网站,信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软件
关键技术58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59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面向离散型企业的车间MES系统,大型数控装备的控制软件,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软件,制造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软件;开发面向流程型企业的过程控制组态软件,过程仿真软件;开发嵌入式农机机载控制终端;开发小麦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模型及智能系统等;开发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硬件
关键技术60硬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高灵敏度传感器、数字程控交换机、VOIP系统平台、NGN核心业务平台、长寿命智能型光电连接器、无源光器件、节能型CO2保护焊电源、RFID车载终端、钢丝绳质量在线检测仪、指纹安全产品、智能仪表(智能流量记录仪、圆度仪等)、移动通讯直放站传输设备等。
3.制造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61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集团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面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制造企业实施4CP/2E集成应用技术的二次开发,研发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组件技术、端到端的协同技术,动物溯源RFID耳标技术,“感知”工程推进中的数据及关键技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
(六)生物医药
1.发展背景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兽药生产方面,组建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研发能力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20万亩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中药中间体提取分离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2.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生物防治四个领域,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巩固兽用药品生产及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10余种重大疾病和常发流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盒,研发出3~5种急需高效的新特药生物制剂产品;中草药的有效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获得5~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用药新技术、新方法;建立4个市级重点生物材料研发中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生物防治
关键技术62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针对病原体的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开发出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疫苗和保护性抗体等生物产品,提高市应对突发生物事件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流行的水平。
(2)生物制药
关键技术63生物制药研制开发
利用靶标发现技术,进行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的研究,发展“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研发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设计合成创新型药物。
(3)现代中药制药
关键技术64现代中药制药研制开发
开展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提纯和复合改良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药用药特点的方法途径,如中药缓释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新型透皮吸收技术等,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新型复合中药剂型制备技术,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4)新型酶制剂
关键技术65新型酶制剂研制开发
利用生物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基因改造和诱变育种研究,调整酶制剂产品结构,建立1个适合市工业和农业实际需求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制备得到2~3种性能稳定、高产高效的产酶菌株;发展新型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提高酶的纯度,改进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增强酶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特异性;扩大酶制剂的应用范围,改善酶的活性,提高酶产品档次。
(5)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
关键技术66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研究开发
依据生物相容性机理,利用生物导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技术,研究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等。研发仿生学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材料、治疗医用辅助材料及功能部件等。
二、农业科技
(一)发展背景
“”期间,市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栽培技术、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5.14万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独具特色,偃展、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洛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跻身于河南省前列,洛椒系列辣椒是全国四大辣椒品牌之一,旱作农业等配套技术研究优势明显。肉类总产量23.3万吨,禽蛋总产量13.7万吨,奶类总产量41.1万吨。
(二)发展思路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为中心,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花卉、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调控技术研究和旱作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农业循环技术研究;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专家系统和网络平台,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三)产业目标
到2015年,选育15~20个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单产较“”提高10~15%,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引进畜牧优良品种15~20个,肉牛、肉羊等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选育3~5个林果新品种,引进林果新品种30余个。培育8~10个牡丹、芍药等花卉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10-15项。
(四)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主要农作物、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
关键技术67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利用优异种质材料做亲本,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选育出适合黄淮旱作麦区种植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选育出适合黄淮高产灌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
关键技术68玉米新品种选育
利用国内玉米优异种质、外来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玉米资源创新和杂优模式研究,选育高产、稳产、多抗、耐密、适应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产量达到12000kg/hm2。
关键技术69甘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利用二倍体野生甘薯资源及国外优良的亲本资源,以淀粉加工类型、鲜食类型、特用类型(紫薯、黑薯)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有性杂交、集团杂交、系统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甘薯新品种。鲜薯产量37500kg/hm2,薯干产量12500kg/hm2,淀粉产量9000kg/hm2。
关键技术70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国外抗热、高病、耐低温、耐弱光、耐贮运蔬菜种质资源、,结合航天搭载、多倍体诱变等先进育种手段,、选育高产、抗病、适宜保护地栽培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
关键技术71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马铃薯野生基因种质资源,采用细胞工程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耐逆等性状,创制优质、多抗、适于不同用途的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2个,品质达到鲜食或加工专用标准,抗当地二种以上主要病害,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关键技术72旱作节水高效型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
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以降低粮食生产综合成本、提高水份生产效益为目标,分析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集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土壤墒情监测与适时灌溉预报技术等,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2.特色花卉及林果
关键技术73牡丹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筛选国内外牡丹、芍药新品种,尤其是晚(早)花、特(早)晚花材料,重点开展芍药属内组间、种间、野生种与园艺品种之间的远缘杂交,探索远缘杂交技术,提高远缘杂交结实率与发芽率;开展牡丹、芍药诱变(物理、化学)育种与倍性育种、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导入的技术研究,培育适合不同用途的牡丹(芍药)专用新品种。
关键技术74牡丹容器栽培技术研究
在设施条件下,筛选适宜于容器栽培的牡丹品种、基质、容器、营养液及综合栽培技术,培养不同规格(矮生型、中高型、高大型)的用于促成栽培或抑制栽培以及其他用途的优质苗木,实现牡丹周年供苗。
3.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
关键技术75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培育奶牛、肉牛、山羊、绵羊等动物新品种。以南阳牛、郏县红牛、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地方良种为研究对象,探索动物的繁殖规律和机制,建立新的繁殖方法和快繁新技术。使奶牛群体305天泌乳量由目前的4000-5000公斤提高至6000-7000公斤,肉牛胴体率提高至65%,肉羊产肉率提高至45%左右。
关键技术76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控技术研究
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有代表性的发病猪群病料,应用RT-PCR技术对扩增各分离毒株的主要功能基因片段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全面了解地区PRRSV的基因类型、发病特征和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应用PCR技术对PRRSV阳性病料进行检测,了解其与猪瘟、伪狂犬病、流感等重要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建立完善的PRRS防控和监控体系。
4.农产品深加工
关键技术77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利用喷动床和微波干燥技术,研发大宗粮食高效低成本干燥技术、小麦变性淀粉加工工艺;甘薯精白粉丝加工工艺;分析淀粉纳米化及纳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特性,研究纳米淀粉制备技术、纳米淀粉粒度效应表征及试制、微细化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大宗粮食干燥成本降低10~15%;小麦变性淀粉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关键技术78畜牧养殖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以牛乳为原料,研发ESL乳、低乳糖乳、免疫乳、中式双蛋白奶酪、微生物凝乳酶制剂及基因工程凝乳酶、高活性乳酸菌发酵剂和产胞外(荚膜)多糖乳酸菌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以鸡蛋为原料,研发卵磷脂、卵黄高磷蛋白、蛋黄抗体注射液、溶菌酶、蛋清寡肽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研发猪血血球和血浆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79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果蔬高效低成本脱水干燥技术,大樱桃、金珠果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朝天椒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红色猕猴桃果酒加工技术,新型天然果蔬粉生产技术的研究。
关键技术80特色创意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筛选适宜制作干花、保鲜花的牡丹品种,研究牡丹干花、保鲜花加工工艺;通过研究牡丹开花与衰老过程中挥发油的代谢机理和牡丹种子籽油超临界萃取工艺,研发牡丹花精油、色素提取技术,进行牡丹系列化妆品开发;研发功能性无盆迷你果蔬园产品。黑红薯薯条(片、泥)旅游休闲小食品。牡丹保鲜花的观赏期达到3年以上,包装储存期达到5年以上。
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关键技术81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处理技术,颗粒饲料、兽药载体、花卉肥料等产品的加工工艺,玉米秸秆粉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蚯蚓处理玉米秸秆关键技术,结合玉米秸秆精粗颗粒饲料对反刍家畜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影响研究,开发优良玉米秸秆饲料产品。
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82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重点开展成灾机理、流行规律、病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病虫抗药性等研究,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完善早期监测和预警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市农业生产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以生态调控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农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83农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农业信息综合管理数据库;面向主要农作物、牡丹、蔬菜和畜禽,研发适合市自然环境条件的高智能种养专家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预警与管理技术;开发农产品条码与电子标签(RFID)、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农田基本信息解析与决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长与产量关系模型;奶牛数字化精准养殖技术等。
三、社会发展
(一)发展思路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把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放在优先位置,把“感知”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宽松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84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照明节能技术开发,煤的气化、多联产及清洁利用技术,石油、天然气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燃气汽车用气的相关技术。
2.资源环境
关键技术85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可生化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工业密集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PM10控制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畜禽养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与利用集成技术;铝土矿冶炼产生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86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关键技术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重大工程和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结合修复金属污染土地技术。
3.医疗卫生关键技术
加强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87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
关键技术88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治技术,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
关键技术89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及产品。建立食品企业标准信息跟踪服务与安全预警系统的相关技术。生物安全保障中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
4.公共安全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煤矿、化工、冶炼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
关键技术90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
关键技术91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煤矿中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化工、冶炼等有毒有害危险行业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
关键技术92城市管理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技术,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新技术,研究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系统的相关技术。
四、科技服务
(一)发展背景
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专业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期间,累计实现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2%,现有专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1500人。
(二)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服务网络,培育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市科技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集成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科技咨询业
到2015年,科技咨询机构超过50家,年服务性收入达到50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高级咨询师达到1000人。
2.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
到2015年,“四技”服务活动机构达到100家,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专利服务机构发展到10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专利服务年收入超过500万元;设立涉外专利机构1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1~2家;建立专利技术信息推广平台,实现服务手段网络化和自动化。
3.科技孵化器
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1500家,在孵项目达到2000项以上,吸纳就业人员10000余人,自身服务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4.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覆盖九县六区;面向优势产业建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生产业
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制造资源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生产活动的高效运行。到2015年,全市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培育50家科技型生产业企业。
6.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轴承设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到2015年,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7.创新服务平台
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2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0家。
(四)关键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93资源共享管理的平台软件开发
关键技术94数据库数据自动采集、传输、集成、对接和共享技术开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
1.健全科技领导组织体系
强化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2.成立科技专家委员会
面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成立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分设24个专业委员会,建立科技咨询网。专业委员会专家承担我市重大产业技术需求、产业发展战略、重大关键技术等咨询和论证。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继续开展对市级有关部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科技工作的纵向联动机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考核。
二、加大科技投入
1.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市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2.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15年,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
3.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15年建立5~7家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为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500亿元。
4.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并协助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到2015年,争取实现5~8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三、人才保障
1.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过程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项目单位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之成为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载体。
2.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到2015年,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争取培养中原学者2~3名,科技领军人物10名,科技创新团队8个。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申请的补助力度,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到2015年,培育专利优势企业15家,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
2.实施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3.发挥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制造业品牌,优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制造业品牌,推进“制造”向“创造”转变。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品牌,加快名优产品开发。做专做精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建出口品牌和国际品牌。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加强学产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到2015年,要重点实施2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在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的基础上,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评审、异地评审、会议评审相结合,科学选项立项。加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50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凸现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
七、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面向我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