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工作督导工作计划

社会工作督导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5 08:4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工作督导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工作督导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证据为本;实践范式;老年小组工作;发展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11-02

一、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一)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兴起的一种工作理念和范式,它以辩证的思维整合工作者的个人工作经验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服务对象的背景,力图在综合全局的情况下找出最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案。因此它所呈现的是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现代替了权威为本的实践。①何雪松老师将证据为本的实践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并且认为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拟定问题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各方面综合考虑。2.工作者在拟定完框架后应该为其寻找最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3.工作者利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估证据的价值,包括: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适切性。4.工作者整理基于科学证据的治疗方案,选择一个出于案主意愿的介入方案,并逐步设计开展各个流程。5.着眼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和潜能的提升,对干预的结果进行鉴定。②

(二)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应用价值

1.证据为本的实践使得针对服务对象的特定服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出于服务对象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考虑,证据为本的实践必须在充分比较每一种基于相关证据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提供最适切的方案,因而大大提升了服务方案的针对性和服务水平的科学性。

2.证据为本的实践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临床智慧相结合。③参与其中的工作者能够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评估证据、应用证据的工作习惯,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工作者从纯粹知识经验运用模式的把握到科学分析实践验证模式的考量的过渡和整合。

3.证据为本的实践使得评估工作的展开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建立在科学的证据和显而易见的结果之上,并且工作者对资源的整合可以更符合案主实际情况,优化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这使得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资金不足的困境得以缓解。

二、证据为本的实践范式介入老年小组工作的思考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④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尤其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而当前,我国的老年小组工作多是为老年人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衡量,这些活动在系统性和连续性上还有很大欠缺。⑤如何以更科学的社会工作实践来回应老年人的需要是我们社会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一)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小组工作成为一种工作的首选方案。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都重视人的群体性需求。⑥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互惠互动,工作者的心理治疗策略的积极介入,摆脱常见心理问题。

2.证据为本的实践范式必须建立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老年人群体的问题与需求相对来说较为普遍且集中,复杂程度并不高,所以能够大大降低针对问题框架的证据筛选工作难度。

3.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服务对象,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更愿意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工作者能够与服务对象进行积极探讨,明确某一治疗模式在以往案例中显示的成效与后果,包括风险,收益等,让其与社工一起针对相关证据来作出决定。⑦

(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出于风险性考虑,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存在许多值得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1.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我国的可借鉴经验不足,所以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考虑服务方案面对老年人群体时是否具有适切性,避免人为地刻意控制某一环节以求具体科学操作标准的可视化。

2.科学的流程和依据问题的证据支持有时会使得工作者的思维模式被局限在某一领域内,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范畴。这就需要工作者在开展证据为本的实践时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分析工作问题,具体可以结合优势视角理论,“人在情境中”的原则,或是采用系统的全局分析,避免证据绝对化。

3.由于老年人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年轻工作者存在较大的出入,在初步接触上可能出现理解偏颇,使得工作者的工作进程存在许多盲点,以致活动过程拖沓,问题改善不明显。所以年长的、经验丰富的督导人员要从旁指导,若必要的话,督导要充分了解活动的整体进程和每次活动安排,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并告知工作者。

4.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实践尝试的各个活动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无法掌控的问题。其对养老机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并且对工作者本人的专业素养和较为熟练的工作技巧要求也是一大考验,这就需要工作者结合客观实际,咨询督导意见,综合多方信息,权衡利弊以作决定。

三、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性模式探究

发展性模式是小组工作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将其与证据为本的范式融合更有代表性。该模式的核心强调发掘个人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别注重个人的社会功能提高。⑧其目标在于宣泄个人的负面情绪表达,提供情感支持使服务对象感受到接纳和关心,正视角色的变化,了解更多应付困难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自尊和自我欣赏能力。

(一)了解和调查小组成员的需求并提出问题

工作者通过与老年人朋友“同行”,深入认识他们,与他们共同经历、交流、走访相关人士,从个人、环境、以及互动视角来获得小组成员的需求体系,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入手点。面对众多不同的服务对象,工作者必须从小组成员的整体利益出发判断当事人的问题轻重缓急,决定接下来所要寻找的证据是基于某个重要问题还是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整合。证据为本的视角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是具有可解决性的,能够运用当前的科学知识来论证的问题。工作者应适当深入挖掘老年人朋友在哪些方面存在能力的欠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在哪?

(二)找出与问题框架相吻合的证据并对其进行评估

确定小组成员的问题体系后,工作者找出支持发展性模式在成功解决老年人陷入心理情感不适状态的客观依据。可以利用检阅文献的方法或者是具体的成功实例,还可以是社会心理统计数据的前后对比作为科学的证据。同时,工作者可适当回顾开展相关活动中运用发展性模式的经历,将科学证据与亲身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以提出有效证据。在对证据的评估上,引用信度与效度工具来检测证据的科学性、影响力、可行性。重点考察问题与资料的相关度,结论对特定人群的适用程度,证据的影响因素对具体条件的限制等。兼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机构和服务对象以及督导三方相结合的分析逻辑。

(三)结合科学证据灵活制定小组工作计划

小组计划书的目标应与老年人的需求相一致,与问题体系相符合。所阐述的理念应指出其科学依据,可以灵活地根据活动的进程进行调整,以满足组员的需要。工作者也应当从更广的角度与范围来对活动进行设计,整合发展性模式所基于其上的优势视角,注重服务对象的经验特点与证据的契合,切勿将老年人朋友当成“有问题”的对象,人为地控制现实中的活动方向,意图与科学证据所显示的成功案例亦趋亦步。“应当是怎样”的思维定势不利于老年人群体的潜能提升,反而会陷入僵化的实证主义泥潭。

(四)实施服务计划

首先,计划的开展分为几次活动来进行,工作者必须扮演好辅导者的角色,为有心理、社交和家庭感情维系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辅导;扮演好使能者的角色,协助老年人在没有社工支持的情况下成立自助小组;扮演好咨询者的角色,向机构的管理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让机构、老年人及其家属受惠,同时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⑨其次,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老年人的积极参与,适当阻止发言欲望较强的老年人,鼓励较为内向的老年人畅所欲言,以便从各小组成员的角度出发结合科学研究的结果来判断何为有效的,才能够据此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服务。此外,对于资历较浅的工作者尽量在督导的协助下开展活动,避免仅靠权威人物的立场或者是经验知识来行事。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十分重视对工作者进行专业的督导,督导要充分了解负责活动的社工是如何开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给与其指导,培养其批判性的思维和认知。

(五)结案与评估鉴定

证据为本的实践有助于工作者进行科学的判断,所以评估环节要贯穿服务过程始终,并且不断向该范式所要求的规范性评估方式靠拢。当老年人能够提高自信,有效运用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潜能释放技巧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通过尊重他人来提升自我满意感的时候,小组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工作者要处理好老年人的离情别绪,与此同时将干预的结果进行鉴定,确定是否到达预期效果,从而说明介入模式的有效性和证据的充分有力,并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临床证据服务于类似的社会工作案例。

四、证据为本的范式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展望

老年人群体的问题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处理好老龄化浪潮所带来的冲击。机构养老工作已经慢慢步入正轨,但如何处理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如何以更科学的方式服务于老年人,是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一大使命。当然这种取向和范式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并且在我国的应用也只是凤毛菱角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趋势的存在,而应对这种视角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种模式,那么这也许就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转型所在,我们就能够向政府和民众展示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就能够找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实现专业化与规范化并重的方向。

注释:

①②⑦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18.

③佘双好,潘莉,王笑.证据为本心理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④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⑤孙唐水.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实证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建构;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在西方经历了一个较为充分的发展历程:18世纪末19世纪初,改善贫民状况协会(Associ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Poor)和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nization Sociaty,COS)的兴起是社会工作萌芽的开始,而这一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前身友的善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的出现,更为社会工作日后成为一个专业和一种职业储备了人员;而后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了社会工作训练。正当社会工作开始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迈进之时,1915年弗雷克斯纳(A.Flexner)在全美社会工作年会上提出社会工作还未能算是一个专业,因为它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弗雷克斯纳的这一论断激发了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务者们建构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形成科学工作方法。1917年,社会工作先驱里士满(M.Richi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第一次将个案工作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使之成为一套独立的、可以指导实践、并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内容进行传授的知识体系,拉开了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蓬勃发展的序幕。1965年,格林伍德(Greenwood)指出社会工作的发展大致已符合其所提出的一个专业必须具备的五项标准:(1)系统的理论(Systematic Body of Theory);(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社区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4)专业伦理守则(Regulative Code of Ethics);(5)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专业。在社会工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一种职业渐渐为人们所接受,获得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

西方社会工作自萌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足以让社会工作实现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也让西方政府和人民充分认同了社会工作。而在中国大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成品”从西方被引进来,用以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漂洋过海来到这个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度,自然会水土不服,一时间也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于是从其被引进之初开始,二十多年来大陆的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务者们致力于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构建和在地实务模式的探索,不断向政府和人民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到今天总算艰难地迈出了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步伐。然时至今日,不论西方也好、中国也好,社会工作缺乏本专业原生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重实践而轻理论轻研究的专业特性仍广受诟病;对于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过程中需不需要重视理论、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一、社会工作者需要理论知识

国内学者李迎生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回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此定义中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工作者,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或社区。其中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中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则指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为实践服务的理论”(Theory for Practice)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或社区则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同时还是一个依托理论并且注重实务的社会服务职业和社会科学学科。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提供助人者一个概念性的基础,以形成专业活动方向,并且会修正工作者的看法,以及解释这些看法如何产生,决定工作者采取何种行动。其重要性在于能解释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而且理论中的概念是社会工作者之间相互了解与认同的基础。理论对社会工作者处理复杂多变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有十分明显的帮助,它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受助者及其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工作者发展出有效的实务模式。社会工作者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原因;(2)根据社会工作理论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和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够讲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恰当的理论来指导实务,通过实务来检验、修正和选择理论,在理论和实务的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中,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社会工作者需要建构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

“整合”本来是一个数学术语,是指形成整体和总体的过程,社会学领域的整合概念通常指不同的文化样式由于其内部存在着相互契合的机理,主体出于一定的需要而使之整体化。除此之外整合还用于经济学、伦理道德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尽管整合一词应用颇广,却鲜有学者对它作出明确界定。在社会工作学科中,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张和清老师认为“整合的”即是“有机的”,整合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从“社区”和“生态”的视野分析问题、制定和实施服务方案。

综合上述观点,作者认为本文中整合是指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为了良好的完成助人的专业使命,需要掌握各种社会工作理论(这些理论之间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并结合助人过程中的实务经验,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批判地加以吸收、内化成一个有机的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起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后,工作者可以从中选择适切的理论来应对不同社会工作情景的理论知识体系。这种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包含两方面的意涵:一是社会工作各种理论本身是一个具有一定整合性的知识体系;二是建构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是一名优秀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

(一)社会工作各种理论本身是一个具有一定整合性的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理论是因应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尽管这些社会需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地区是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这些需求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的,因应这些需求而产生的社会工作理论自然也是符合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它们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例如,19世纪20年代随着个案工作的兴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成为当时社会工作理论的主流同时;而到50年代前后,由于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仅凭个案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小组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在理论上出现了反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他们批评精神分析理论过于关注个体经验,而忽视了社会层面,作为回应“人在情境中”、认知行为等同时关注环境与个人人格的理论便形成;到70年代前后,各种社会工作理论纷纷出炉,社会工作方法和取向愈趋专精与分化,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整合各种理论、方法和去向的社会工作理论而产生。

(二)社会工作者需要建构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主体,在面对案主千差万别的需求时,难免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工作者的这种无力感如果不能及时恰当处理,便有可能对案主和工作者本人造成伤害。一般认为社会工作者出现无力感时,向督导寻求帮助、或者正向心理暗示式的自我增能是有效的处理方式,但作者认为这些方式仅是权宜之计,它们仅能舒缓工作者在该个案上的无力感。由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并未有实质的提升,下一个案工作者很可能依然无力应对。当然,处理社会工作者之无力感只是社会工作者要建构起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原因,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要建构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使然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与特定的社会目标依特定的社会背景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专业助人活动过程,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社会工作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价值,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主观能动的人,使得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多元复杂的。有效地回应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要求社会工作者运用来自不同来源的概念并和,而不是以单套理论应用于所有实务工作。

2. 实务过程的阶段性使然

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包括接案与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服务计划的实施、结案与评估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不同的理论。例如,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问题进行界定和成因分析时,一般运用宏观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理论,这些理论多是外借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论);而在服务计划的实施阶段,工作者则较多运用微观具体的理论,这些理论多为实务理论。

3. 案主问题归因的多层面性使然

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认为人与周围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案主的问题是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分析和介入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而不能将案主问题简单归因于案主本身;基变社会工作者们甚至将案主问题的根源直接归因于社会结构。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不同层面的归因,使其在分析和介入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例如,我们在分析案主问题的生理和心理成因时,我们会从诸如心理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等理论出发以找到案主不合理情绪、偏差行为的原因;而在分析案主问题的社会成因时,则会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入手,运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理论。

三、社会工作者如何建构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

我们在前文已经指出,社会工作各种理论知识本身具有一定得整合性,这为社会工作者构建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社会工作理论是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需求是不一样的,因应不同社会需求便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新的理论的形成要么是在以往理论值基础上的完善;要么是与以往的理论形成互补,一起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因此这些新旧理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我们不否认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但我们并非全套照搬的、机械的拿来主义。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实在工作过程中回应案主需求而选择性的引入理论、为本专业所用。其次,在理论引入的过程中我们会加入社会工作的元素,尤其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实现爱与社会关怀、公平正义的原初理想。

此外,社会工作者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论整合的过程,这亦为社会工作者建构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社会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揉进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偏好,不同的工作者会选择不同的理论。即使我们的选择中有同一种理论,我们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有个人的特性在里面的。社会工作者接触到各种理论,根据自己的价值和偏好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吸收、内化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理论是社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一名社会工作者来说,建构自身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一种专业素养,同时也是一种专业的基本要求。上述这些可能行为我们社会工作者建构整合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灵感。

(一)博览群书—广泛接触、全面学习社会工作理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厚,又能把厚的书读薄”,而把书“读薄”和“读厚”的前提是要博览群书。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分为外借理论和实务理论两种。外借的社会工作理论广泛的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要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首先要学习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尤其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我们不仅要在社会工作理论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也要自己去阅读各类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夯实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广泛的理论知识面是建构社会工作者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

(二)博采众长—将不同的理论知识加以批判、内化、整合

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也一直强调知识要活学活用。社会工作者在全面学习社会工作的各种理论的时候,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毕竟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总存在着它自身的一些局限;社会工作者在学习一种理论之时,要理性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它们与自我经验相融合而内化、整合成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信手拈来—社工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并不断反思

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工作者的理论知识需要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运用和修正。正如机器总是要不断运转才能越来越好使,不用则会生锈;社会工作者在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应该用它们来服务案主,回应案主个性化的需求。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丰富的理论运用经验一方面让社会工作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社会工作者选择合适理论来回应各种不同需求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对理论信手拈来。社会工作者建构的这一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和不断更新的:随着社会工作者处遇的个案不断丰富,其自我经验也不断丰富,这些新的经验与原来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整合理论体系。

四、结语

社会工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为了有效应对社会工作实务情境中的各种复杂情况、预防和缓解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和无力感的产生,许多社会工作学者提出社会工作者要具备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整合、并推行整合的社会工作;同时,因者社会历史脉络而产生的社会工作理论自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又使社会工作者建构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成为可能。总而言之,随着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复杂、多元化,社会工作的整合取向日趋明显,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建构起自身整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大势所趋,更是专业之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徐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Howe,D.1987.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Making Sense in Practice.AldershotHants,England:Wildwood House.

[8] 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20卷,2004.

[9] Turner,F.1995.Social work practice:Theoreicalbase.SilverSpring,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0] 周玟琪等译.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批判的导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11]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 李茂平,黎学森.民间组织到的整合:社会整合的新趋向[J].求索,2010.

[13] 宋丽玉,曾华源,施教俗,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第3篇

西城篇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文化、教育大区。辖区内的资源单位主要有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海公园、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

摸清家底,争取支持

早在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之前,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就已经为社会大课堂忙碌起来。西城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亲自担任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2008年暑假中,在全区中小学书记、校长会上,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宣讲,使大家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部分校长还有组织地去资源单位之一的神笛陶艺村参观、学习,增强了感性认识。

通过学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建设社会大课堂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计划性;二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好自己辖区内的教育资源。

西城区教委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排查,进而对大课堂的推进工作有了清晰的把握。比如,与区委宣传部配合,落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展览路街道在教师节前夕,专门召集了辖区内各学校的校长、主任会,成立“校外教育资源协调委员会”。百万庄图书大厦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8折的购书优惠,专门开辟了学生读书角。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西城区教委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新的整合,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平台“五苑一中心”,即:文苑(区少年宫)、武苑(区国防教育中心)、礼苑(金融街少年宫)、工苑(中小学劳动技术辅导中心)、学苑(区教育研修学院、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例如,设在国防教育中心的武苑,主要介绍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兵书、兵法、兵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凛然正气的同时,产生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学生到武苑学习和训练,所有学生的军训和学习费用全部由区教委负担。“五苑一中心”已成为具有西城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平台。

科研引领,服务课堂

社会大课堂必须为学生服务、与教学紧密结合。西城区教委努力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不满足于只印一个册子,而联系课堂内容不断更新信息,让学校与资源单位互相促进。比如首都博物馆这个单位,由区教研中心采集其一年的展出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处理,及时传递给学科教师。区教科所还开设“首都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课程资源开发培训班”,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带领七个学科百名教师实地考察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金融海啸,请来了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结合政治课内容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给中学生们上了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生动一课。百万庄图书大厦紧密配合学校各年级课程进度组织读书活动,学生的语文课正在学习鲁迅的《呐喊》,图书大厦就会同步将鲁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陈列,供师生阅读。图书大厦还参与了北京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开展中学生阅读调查,调查结果由图书大厦定期通过网站公布推荐书目。

海淀篇

海淀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烈士陵园、中华世纪坛、颐和园、国图音乐厅,北大、清华等高校及中科院的部分院所,都已成为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

立足区情,科学谋划

海淀区是教育、科技、文化大区,社会大课堂建设面临这样的格局和特点:一是资源单位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

根据上述情况,主管区长、教委班子决心以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契机,突破、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的诸多瓶项问题,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精心组织,制定政策

为保障全区资源的有效统筹协调,海淀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负责人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思路,即依托海淀这个科教文化大区的优势,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和、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

在经费保障上,海淀区单列了一项教育资源共享经费,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8年的标准是生均200元,全年总计投入3600万元。

深度开发,创新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海淀区教委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战略。

对于区内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淀区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强大课堂的科技含量。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在八一中学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一种大课堂的新模式。

其次是开发校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资源。近几年海淀区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很丰富,为大课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面临的任务是丰富的潜在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特别是区域性的课程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海淀区教委同时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形成海淀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体系。

海淀区重视国际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项目”,与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中外融通和共享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同时引进志愿服务机制,成立“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协助活动组织、项目辅导。

平谷篇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平谷区建立了区、校两级工作领导小组。

平谷区教委设立了平谷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建设组织机构,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实施、条件保障、安全保卫、督导评估等五个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领导工作,负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审批、组织与评价,确保活动安全、有效运行。管理实施小组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开发区本课程;组织运行社会大课堂网络平台;审批学校活动方案;协同政府督导室做好督导评价工作,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条件保障小组负责专项经费投入的落实与保障,审计学校活动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费的落实。安全保卫小组负责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审批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督导评估小组负责制定评价方案,组织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督导评价。各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平谷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工作小组,由校长为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安保主任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骨干班主任等为成员,组织实施本校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健全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机制。平谷区学校组织学生骑车或乘车参加4公里以上的区内、外社会大课堂活动,需经区教委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审批时需提交活动方案(包括内容、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人员构成、人数及活动经费来源、数额、使用情况等)和安全工作预案各一式两份,并分别备案。

其次,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补助机制。经费问题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拦路虎”。平谷区教委一方面规定各中小学校原则上只能组织学生到免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进行活动,不向学生收取活动的任何费用(午餐由学生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预计投资200余万元,对各校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予以交通补贴。

明确数量要求

平谷区教委规定:每学年高中阶段学生应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10天的社区服务;初中校至少安排5天、小学校3~6年级学生至少安排3天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内、区外至少各1天。

挖掘本地资源

平谷区地理环境独特,本土文化鲜明,农田、林区、景点、农家院、农业科技园区均蕴含着浓郁的教育内容。平谷区挖掘本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

平谷区有“大桃之乡”的美誉。平谷区把田间地头、销售市场作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体验种桃、养桃、卖桃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桃花节、采摘节时,组织学生为游客服务,介绍自己的家乡,增进学生爱乡情怀。

平谷区有鱼子山纪念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借助弘扬民族精神月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平谷区有兴隆庄文化交流园。利用这一综合性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军训、陶艺、种植等实践活动。

平谷区教委开发了“平谷――我可爱的家乡”区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平谷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自然风光,并确保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社会大课堂主题班或团、队会课,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

房山篇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健全机构,上下联动

房山区成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社会大课堂工作团队三级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房山区教委还建立了六个工作组:资源提供保障组、安全与财物保障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组、信息网络建设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组、校级社会大课堂工作组。

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一是构建运行机制。出台了《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意见》《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管理办法》《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信息系统平台管理运行办法》。

二是提供五项保障。制度保障:坚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社会大课堂专项议事制度,建立校内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年度总结、工作计划和活动公告、表彰制度。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政策,争取对校内外资源单位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性经费投入,保障激励性经费投入。物质保障:不断改善资源单位设施设备条件,改善网络信息基础和条件。时间保障:把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监督保障:制定《房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评估办法》及《房山区社会资源平台建设标准》,以此作为评估学生、学校和资源单位的依据。房山区每两年进行一次教育督导评估。

明确目标,分步推进

第4篇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妇幼保健院功能定位尚有误区,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及规范严重滞后,整体医疗环境设施陈旧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妇幼保健半年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妇幼保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20__年上半年,我院妇幼工作在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以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为核心,开拓进取,加大了工作力度;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生殖健康为重点;以为儿童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优化服务模式,提高了我院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使全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镇辖区内孕产妇及0---6岁儿童情况如下:

1、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推行住院分娩,做好孕产妇系统化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全镇孕产妇总数为人,其中早孕建卡人,建卡率为%,孕产妇系统管理人,其中住院分娩人,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产后访视人次,访视率为%,未访视人;母乳喂养人,喂养率为%。筛查出高危产妇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使高危孕妇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0人。

2、做好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加强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疾病防治,提高了全乡儿童健康水平。

今年上半年7岁以下儿童人,5岁以下儿童人,3岁以下人,0-36月儿童保健建档人,完成档案人,新生儿访视人,其中:轻度佝偻病0人,低体重人,确保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我镇上半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为,系统管理率为%,无儿童死亡。

二、继续巩固爱婴医院: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甚至全民宣传、提倡母乳喂养。今年母乳喂养调查人,母乳喂养人,纯母乳喂养人,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率%。

三、预防接种方面:按照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及时给予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卡介苗。

四、开展30---60岁妇女宫颈癌及乳腺癌筛查工作:根据妇女保健的要求,为已婚妇女进行查体,对防治妇女病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掌握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普查对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两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极大保障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在镇政府妇联、各村委会妇女主任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例宫颈癌初查,TCT取样工作,乳腺彩超初筛查乳腺癌例,并积极动员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妇女到上级保健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宫颈癌人,乳腺癌人。配合县保健院做好妇女常见、多发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及预防工作,保障妇女群众健康。

五、认真做好出生实名登记工作:出生证专人管理,及时发放出生证,并及时把有关信息录出生实名登记平台。

六、加强“两非”管理工作:为了提高人口素质,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严禁非法胎儿性别签定及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严禁非法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大力宣传计划生育保健工作,确保育龄妇女健康。

七、在急救药品管理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及时补充药品,按时更换妇产科过期药品等。

八、贯彻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在我院分娩人,降消减免人。

九、农村妇孕及孕早期增补叶酸项目,由专人管,半年来大力宣传和提倡待孕和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发放叶酸合,发放人数人,目标人群知晓率%,服用率%。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出生缺陷率,从而提高我镇人口健康素质,我们将一如既往开展这项工作。

十、加强“三网”络建设,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并定期进行培训指导。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我院妇产科、儿童保健业务用房不足,制约了我镇的妇幼保健工作开展;

2、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对妇幼保健工作业务,妇幼保健系统不熟悉,缺乏村级妇幼保健女村医导致居住在农村的孕产妇保健服务难以开展,严重影响我镇的妇幼保健工作质量;

3、妇幼保健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对“降消”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宣传、发动工作力度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1、加强妇产科室建设,合理科学配置,并能正常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2、加强卫生院妇幼保健工作人才培养,促进妇幼保健知识的培训力度,做到项目专人专职管理;

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妇幼保健工作的培训指导,规范村医妇幼卫生信息台账建设。

3、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栏、健康教育等形式,广泛开展“降消”项目和“新农合”政策宣传和妇幼保健知识健康教育。

半年来,在妇幼保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计划完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为全镇妇女儿童提供更方便、更优质、更温馨舒适、更全面周到的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我镇的妇幼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妇幼保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20__年上半年,我所妇幼保健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为中心,扎实推进群体保健管理水平,加强行风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内涵,满足晋源区广大妇女儿童的需求。通过基本公共卫生项目、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和产科绿色通道的建设,提高了我区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全区妇幼保健工作。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严格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流程,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质量,使全区孕产妇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逐年提高。

1、孕产妇保健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孕产妇系统化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20__上半年年全区孕产妇总数为人,其中早孕建册人,建册率为%,孕产妇系统管理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其中住院分娩人,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率%,产后访视人次,访视率%,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

筛查出高危产妇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高危孕妇管理率%。孕产妇死亡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

2、7岁以下儿童保健开展情况今年上半年7岁以下儿童人,5岁以下儿童人3岁以下人低体重儿率%,体弱儿管理率%.我区上半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保健覆盖率﹪。

3、开展全区、镇、村妇女病查治工作。

根据妇女保健的要求,为已婚妇女进行查体,对防治妇女病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掌握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因素。今年上半年对我区已婚妇女进行健康查体,实查人,查出各种疾病人,其中,阴道炎人,宫颈炎人,尖锐湿疣人,宫颈癌人。通过普查对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两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极大保障了妇女的身心健康。

(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完成20__上半年的目标任务,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共举办次大型宣传活动,并利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宣传月,在全区开展了为期一月的宣传活动。督导质控检查次,更好的促进了项目的开展。20__年我们根据我区近年来农转非人数增加的特点,根据20__年农村户籍活产数和农村孕产妇报销人数,充分估计今年的任务为人,目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已报销人,叶酸服用人数人。今年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督导和检查,坚持“应报都报、应服尽服”的原则,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

(三)、“降消”项目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临床进修、专家驻县蹲点指导、项目宣传和督导工作,落实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继续实施产科基本技能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

(四)、托幼园所保健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市卫生局、市妇幼院关于入托入园儿童保健管理新规,我们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公示,让社会监督,让家长明白。托幼所定期派专人深入到辖区托幼园所指导卫生保健、宣传防病知识,给予在园儿童良好的保健服务。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好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

1、定期对本区托幼园所保健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学术交流,提高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

2、加强对托幼园所儿童疾病防治、膳食营养、食堂卫生、消毒及安全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托幼园所卫生保健水平。

20__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名儿童的入园体检工作。

(五)、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我所严格按照《卫生部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通知》要求,专人管理,严格审核,免费签发,全部计算机打印,全面实现了晋源区出生医学证明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六)、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居民的保健知识,我所利用节假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与其它部门协作,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启动仪式”之机,广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共举办了次大型宣传活动,印刷宣传资料种,共发放宣传册本,受益群众余人次。、

(七)、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初步开展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目前,已有名新生儿进行了筛查。今年重点加强这一项目的普及。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妇幼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1、继续开展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并加强技术考核。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以及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真实性的考核评估。

2、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区、镇、村三级网络建设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并定期进行培训指导。

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3、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区卫生局的安排,积极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参加省、市级卫生部门的培训班和进修班,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半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区的保健工作和社会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好成绩,这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今后我们要依法加强妇幼卫生管理,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放开发展,强化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为全区妇女儿童提供更方便、更优质、更温馨舒适、更全面周到的服务,为我区的妇幼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妇幼保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20__年上半年应该是忙碌的半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下村。先是协同妇产科下村做好孕产妇的“5+2”查体。再就是下村搞居民健康档案了。因为今年的居民健康档案整理有了新的工作方案,目的是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做实做好,教会乡村医生整理居民健康档案,所以自2月17日以来,我和我们整个防疫科人员几乎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建居民健康档案上,由于乡村医生普遍的老龄化,教会乡村医生系统的建好居民健康档案真的不那么简单,你给他说上十遍还是记不住,恨不得自己去写。期间对建档案的村庄还要协同妇产科做好孕产妇的“5+2”查体。不过在此期间我学会了血糖的监测、熟练了静脉穿侧技术,领会到了领导的组织人员能力。

这半年除了下村还要做好常规工作,比如住院分娩补助发放和补助卡的发放、叶酸的发放,计划免疫接种日的0-3岁儿童查体,其中的每项资料都要系统、符合逻辑,有时为了挤出时间来办理住院分娩补助工作,每天早上都要早来20分钟,约好补助对象,及时办理补助手续,这样就不耽误出发的时间了。即使这样妇幼资料也没来得及规范整理,直至接到5月23日市里妇幼卫生绩效考核的通知,才抽出几天时间整理妇幼资料,一直到了5月22日我们全体人员大加班,加班到凌晨2点半,当时是一片忙碌,男同志安排现场整理房间,女同志整理资料,就连翟老师也加班到1点多才回家。庆幸的是市里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这都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市里领导也给我们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妇产科布局,有菌区、无菌区分布不明确,整个乡镇的高危筛查只要有等级就行,只有在本院就诊的有专案管理就行了。如何将新生儿出生及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有两次学习的机会,一是平阴县孝直镇和章丘市绣惠镇的学习,使我深刻明白,工作要进步光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只有出去学习才明白我们的差距,以上两家医院均处于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特点,单他们的职工是具有团队精神的整体,医院的建设都是职工一分一分投入进去的,大家集资建房、集资买设备,今天的成果正是昨日的付出,所以他们工作是为自己工作的,即使加班也无怨言。他们的妇幼工作也领先我们,尤其是ddst筛查技术,我们至今还没起步,他们已经开展4、5年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们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我们先进,单是硬件整个两层楼全是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就要有十多余名,健康档案的纸张更是结实美观。健康教育资料美观大方,整个的硬件投入都很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也很高,他们不但熟悉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项目,更是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此项工作。

总之,这半年真是忙忙碌碌并且压力也很大,工作中有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ddst筛查迟迟没有执行,本来想争取区妇保站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干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启动。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也是应该强化的一项工作,如何将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做好,关键还是培训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员,加强这组人员的责任心,方可将这项工作做好,否则还将是疲于应付。

第5篇

新居民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跟随父母背井离乡,生活在城市社会的底层,遭受到有意或无意的社会排斥,无法享受到城市儿童或是农村儿童的基本权益和保护措施,进入了社会关爱、社会服务的“灰色地带”,逐渐被“边缘化”。

截止6月底,嘉善县共有新居民儿童XX人,其中0-7周岁XX人,7-14周岁XX人。新居民儿童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他们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新居民家庭在嘉善县工作、生活的和谐融入,也影响到嘉善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因此,搭建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促进新居民儿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情况

1、建立健全底数清楚、动态准确的新居民儿童登记管理体系。一是强化新居民儿童人口和居住信息登记管理,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定期开展专项排查行动,在着力构建新居民人口信息实时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新居民儿童信息采集,定期分析新居民儿童数据变化情况,实现新居民儿童动态化、数字化管理。二是实行新居民儿童分类分情管理,根据是否辍学、居住年限、日常表现等内容,对新居民儿童实行分类分情管理,重点对辍学在家、问题新居民儿童进行排摸登记,并与全县各综治工作站、新居民子女学校及时进行信息比对,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建立相应档案,为服务管理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资料。

2、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均等服务的新居民儿童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做好新居民儿童免疫接种工作,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新居民儿童免疫接种属地化管理政策,及时为新居民儿童免费办理预防接种卡证和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服务,让新居民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和预防接种服务,目前嘉善县共有28410名新居民儿童接收预防接种。二是做好新居民子女学校饮食卫生工作,结合浙江省卫生强县创建、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卫生管理,全面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切实提高新居民子女学校食堂的自我管理水平,新居民子女学校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三是广泛开展新居民儿童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新居民协管员日常办证契机,及基层新居民办证窗口、卫生院等阵地向新居民家长发放《健康指导书》等各种健康宣传资料,并结合各种卫生纪念日、宣传日,多种形式深入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新居民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新居民儿童的卫生防病意识。

3、建立健全公平共享、优质服务的新居民儿童学校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多方协作的共育模式,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严把“三个关”:一是把好入学关,由新居民事务部门等部门核准入学的四个条件,教育部门按照审核情况来接纳新居民子女入学;二是把好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安全关,加强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安全、接送车辆安全、招生、卫生等方面的督查力度,确保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把好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收费关,严格制止乱收费现象,对符合条件的在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就读的学生继续实施减免课本费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公办中小学吸纳新居民子女入学的空间。同时,对就读新居民子女学生实行无差异化教学,所有中小学实施混合编班随班就读,倡导融合教育来全面提升育人效果,促进新居民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共同发展。2014年上半年,嘉善县义务段新居民学生人数为21979人,其中公办吸纳为17956人(小学14004,初中3952),公办吸纳率为81.7%。三是着力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的管理,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学校的督导评估和年度考评工作对通过考核的新居民子女学校给予经费奖励和补助,嘉善县至今已安排奖励补助经费达1000万元,有效改善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公办学校和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管理工作,挑选公办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担任管理者,全面负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选派 12所公办学校参与对嘉善新居民子女学校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嘉善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安全管理督查整治制度,如接送车接送和车辆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改造和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和防疫接种管理制度、消防器材配备和使用制度以及校舍安全检查制度等。四是强化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学质量检测,通过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培训、县教育局研训中心教育教学工作调研,共同做好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做到“五个统一”,推动我县新居民子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提高。

4、建立健全预防为主、社会联动的新居民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新居民家庭教育工作模式,以创建“幸福家庭”为重要载体,建立健全“新居民家庭、教育机构、政府部门、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成立了嘉善县新居民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嘉善县新居民家庭教 育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县、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新居民妇女工作组织网络,成立嘉善县新居民妇女联合会1个,镇级新居民妇女代表会9个,规模以上企业 “新居民妇女之家”90个。二是建立新居民家长学校,组织构建县、镇两级新居民家长学校组织网络,针对新居民家庭教育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交流心得、互动游戏等形式将青少年心理特点、沟通技巧、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预防等知识纳入家庭教育教学内容之中,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以及与沟通能力。目前,共开展培训33期,受教育新居民家长3606人。三是建立新居民儿童综合帮教机制,成立“新居民阳光家园”组织,组建了一支学历素质较高、家庭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新居民阳光妈妈”队伍,提供“以新育新”式的综合帮教服务。在新居民子女发生打架斗殴或轻微犯罪时,及时介入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调新居民家长、学校及新居民青少年,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截止目前,共帮扶结对新居民青少年70人。四是推出新居民家庭教育“新蓓蕾成长”计划,配合嘉善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以新居民家长学校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新居民家庭教育互动平台基本建成、新居民家庭教育志愿队伍逐步充实为目标的新居民家庭教育“新蓓蕾成长”计划。

5、建立健全普法为主、均衡发展的新居民儿童综合素质提升体系。一是加强新居民儿童普法教育,加强“六五”普法教育“五个阵地”建设, 优化新居民普法宣传队伍配置,建立新居民六五普法“乡音”讲师团,重点突出对新居民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举办新居民学校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向上”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以“我爱祖国我爱党”征文比赛、“小手牵大手”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制教育手抄报比赛为内容,加强在校新居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二是加强新居民儿童思想教育,在新居民子女学校柳州学校、车站路小学建立新居民道德讲堂,在新居民儿童中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和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新居民儿童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托新居民“乡音”讲师团成员深入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中国梦”、“十”精神宣讲活动,引导广大新居民儿童树立科学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丰富“新居民儿童”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弘扬“善文化”为契机,积极培育新居民儿童文化事业,鼓励有才艺的新居民儿童加入县新居民艺术队,定期进企业、进集聚区进行公益演出,丰富新居民文化生活。同时,组织开展新居民亲子运动、新居民文艺汇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儿童自主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今年共开展文艺演出28场次,参与新居民471人。

6、建立健全布点合理、运行有效的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维护体系。一是建立建立新居民妇女工作体系,成立全市首个县级新居民妇联,扎实推进县、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新居民妇女组织网络建设,并成立新居民巾帼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新居民儿童法律维权、家庭教育等志愿服务,共成立新居民巾帼志愿者队伍9支,新居民巾帼270人。二是打造“团组织+ ‘青年之家’”的新居民青年工作体系,率先成立了全市首个县级新居民团工委,在各镇(街道)全部建立功能齐全的“新居民青年之家” 9个、服务点298个,并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热线、“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平台作用,免费为新居民团员儿童提供现场法律咨询和帮助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维护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关心帮助弱势新居民儿童健康成长,接待新居民团员儿童法律咨询66人次。三是建立“一社双工”新居民儿童关爱联动机制,在全县范围招募持证社工和义工志愿者担任新居民儿童维权法律顾问,依托致和社工服务社为新居民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建议、等综合维权服务,切实维护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目前嘉善县共有持证社工277名。

二、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随迁的新居民儿童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因新居民家长观念、工作时间、高考政策的影响,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居民学生六年级毕业或初中阶段辍学在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约束体系以及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情况较多,盗窃等犯罪案件比较多发。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以2011年为例,全县当年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人员总数为1460人,其中新居民未成年人为73人,总占比为5%,在全县被采取刑事措施的未成年人中占比93.59%,同比增加2.29个百分点。同时,盗窃等侵财性犯罪占比为80.8%,同比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2、县城区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入读公办学校难度较大。因魏塘街道、罗星街道、开发区(惠民街道)集聚了全县70%左右的新居民人口,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嘉善县12所新居民子女学校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镇、街道,学校间为争夺生源,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居民子女教师质量以及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有效投入。同时,新居民随迁子女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无序管理的现象,无证的幼儿园、幼托所数量较多,缺乏有效的监管,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3、新居民家庭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虽然嘉善县妇联在新居民家庭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因新居民家长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工作时间长、人员流动性大等客观情况的影响,新居民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掌握不够,与子女主动沟通交流意识仍旧比较差。同时,部分职能部门也并未有效地将新居民家庭教育纳入本单位的年度 工作计划。

三、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新居民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新老居民和谐生活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居民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1、构建新居民儿童服务管理保障体系。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需要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强化工作职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统分结合、部门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教育部门要不断提高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吸纳率,规范学前教育,加强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扶持,提高教学质量;司法部门要加强对新居民儿童的普法宣传,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预防新居民未成年人犯罪;新居民事务部门要创新新居民儿童宣传教育方式,利用互动性强、新居民儿童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载体,进行科技、文化、法制等宣传教育;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扩大新居民公共卫生均等化覆盖范围和服务项目,使新居民儿童享受均等化的卫生服务。同时,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经费,保障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2、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与管理。目前嘉善县新居民民办学校12所,2所公办学校全部吸纳的新居民学生,新居民学生人数达2.19万余人,受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等因素,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参差不齐,进一步整合嘉善县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考核管理和软硬件建设,为新居民子女创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3、加强新居民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新居民家长学校在增强新居民家庭成员沟通能力、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新居民家庭教育课程编排模式,根据新居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同学龄段孩子家长、不同职业层次家长的需求,编排新居民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形成“菜单式”点播服务。借助集中授课、观看录像、交流心得、互动游戏等新居民家长参与度高的教学形式,增强新居民家长与子女的参与度,取得新居民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提升家长学校办学质量。

4、充实新居民儿童关爱队伍力量。建立由热心新居民儿童教育工作、具有较高文化教育素养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新居民儿童服务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离退休干部、党员、教师、新居民家长、政法干警、青年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充实新居民社工队伍,共同参与到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管理中来,开展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帮扶、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志愿者活动。对有不良行为、刑释解教等“问题青少年”,要落实专人做好帮教工作。

5、关注新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由于新居民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综合影响,新居民儿童自闭现象比较普遍,他们遇到问题不愿沟通、不擅沟通,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造成许多新居民青少年心理障碍,容易引发激情犯罪、暴力犯罪。一方面要在新居民子女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新居民儿童心理疏导室,为新居民子女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解决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惑和增强新居民子女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以缓解新居民子女在融入当地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同时,组建新居民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专业知识讲座与辅导,解答新居民子女心理疑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6、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利用社区资源,在宣[,!]传栏上张贴有关新居民儿童教育法律法规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使广大新居民家长切实加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将新居民儿童作为社区实践活动对象之一,鼓励各镇(街道)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场所、文化设施向新居民儿童开放,组织新居民儿童共同参与暑期实践活动,丰富新居民儿童子女的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