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殡葬礼仪

殡葬礼仪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3 03:5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殡葬礼仪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殡葬礼仪

第1篇

今年,是我县完成殡葬整治工作关键的一年。在当前各项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刻,召开这个会,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殡葬整治工作的重视,也说明了我县殡葬整治工作的艰巨。今天的会议既是全县殡葬整治工作的形势分析会,又是思想再统一、工作再加压的鼓劲动员会,更是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强力推进全县殡葬整治工作的安排部署会。刚才,新跃同志对我县殡葬管理专项整治情况进行了通报,对下一步的工作也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邵县长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2007年全面完成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任务。下面,我就有关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殡葬改革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和旧的丧葬习俗的挑战,是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应该说,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殡葬管理很重视。多次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殡葬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了“三沿五区”的坟墓整治工作,先后整治坟墓153穴,建立了一座经营性公墓(青山陵园),工作成效比较显著;出台了黟县殡葬管理规定及实施意见,在长效管理上迈出了新步伐。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从全县这个层面来看,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发展还不平衡,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思想层面看,主要存在三种倾向。一个是畏难情绪比较重。有的同志认为,殡葬风俗是几千年的传统,以前工作薄弱,形成现在这个局面了,现在改难度很大。对抓好殡葬整治工作的信心不足、士气不高。第二是无所谓倾向。有的同志对殡葬改革麻木不仁,认为摆一摆无所谓、放一放没关系,认为只要抓好项目、经济上去了就可以了。我看殡葬抓不上去,经济工作也不会抓得咋样,这也是对领导班子驾驭能力、统筹能力的一个检验。第三是应付倾向。不推不动,就是推了也是小动、不是大动。从工作层面看,主要存在三个不到位。一是宣传不到位。电视、网站宣传不够,尤其对先进典型没有宣传、对厚葬薄养的反面典型也没有曝光。乡镇殡葬改革标语也没有看到。事情想不到就做不到,少数地方就是想到了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宣传。实行殡葬改革,国家有条例、有规定,为什么不敢大张旗鼓地去宣传?二是力度不到位。招呼可能打了,但整治效果怎么样,不去问了。工作要么不抓,要抓就抓好。否则时间长了,你那个乡镇党委、政府一点威信都没有。三是措施不到位。有的乡镇遇到检查临时抱佛脚,搞点树遮一遮,树一枯坟墓就冒出来了。这是自己糊自己,不仅事情没有解决、还落了个弄虚作假的名声。从成效层面看,有二个差距。一个是进度上有差距。宏村镇、西递镇成效较为明显,其他乡镇动作缓慢,效果不明显,目前,除了“三沿五区”之外,其它地方还没有启动。到现在殡葬整治只完成40%,要在6月底前完成整治,任务十分艰巨。一个是治本上有差距。整治工作临时措施多,公益性公墓建设比较滞后,有些乡镇还停留在选址、规划的基础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殡葬整治作为一项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风俗革命,我们不仅要承认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正视困难,攻坚破难,迎难而上。各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一定要从全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推行殡葬改革是构筑全国旅游经济强县,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体现执政为民理念,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抓好殡葬整治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前一段整治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成效明显的乡镇,要克服松劲懈怠心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再上新台阶;工作暂时处于落后的乡镇,要破除畏难情绪,迎头赶上,坚决打赢殡葬管理专项整治这场硬仗,确保我县三年整治目标任务如期或提前完成。

二、精心组织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2007年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最后一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2007年度黟县殡葬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全县做好今年的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推进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请各乡镇各部门按照这次会议部署,对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加以组织实施。在整治中,要突出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专项整治的力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针对本地殡葬整治的形势和特点,有重点地做好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专项整治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而不是简单走走过场,应付了之。鉴于殡葬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已经取得明显整治成效的乡镇,要在继续抓好整治的同时,重视加强整治的后续管理工作,严防整治反弹和回潮现象的发生。还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乡镇,除了要对“三沿五区”未整治的所有区域进行整治外,对虽已整治但没有达标的地方还要进行集中整改。整治的同时,还要做好公益性墓地规划以及今后的管理,切实解决好葬有去处的问题,严格按照不留坟头的这个要求,把环境整治好。

二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各乡镇要按照市里要求,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划出一块地方,进行合理规划,解决好有地方埋葬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建那种设施完备的公墓,但要注重搞好绿化和美化,提倡建生态型、环保型公墓,坚决防止再次出现白化现象。要改变几千年的农村习俗,要做好工作,我认为没有一点强制手段是不行的。

三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尤其是在清明、冬至期间,大力倡导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在祭祀时,采用献一束花、植一棵树、开家庭追思会或网上祭祀等文明节俭的方式祭拜故人,让科学文明的祭祀新风尚在古黟大地逐步得到树立。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是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殡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把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践充分表明,只要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真抓实干,任何困难就都是能够克服、可以战胜的。希望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引起重视,抓紧研究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具体抓。今天的会上,邵县长与各乡镇都签定了责任书,希望各乡镇不要把责任书当作一个形式,要考虑怎样把殡葬整治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内容,把殡葬整治责任怎么分解落实到基层,分解落实到村,切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是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殡葬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项整治工作的全过程,注意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悬挂横幅、张贴标语、通告到村到户以及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宣传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整治通知书印发到每个人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社会形成革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殡葬的强大声势,营造有利于推进殡葬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是加大殡葬改革的执法力度。对殡葬改革工作,中央、省、市、县各级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凡是法律、法规、规章已经明确的,都要坚决执行,凡是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都要进行整改。在整治中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整治。

四是强化保障措施,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尤其是在财力保障上,各乡镇各部门要多方筹资,挤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殡葬整治和公益性公墓建设,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2篇

1.当前殡葬活动中存在的陋习

殡葬活动的本身并不存在陋习,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文明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新的观念所替代。如果按阶段区分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1丧葬礼仪存在陋习

丧事大操大办是历史遗留的最明显的丧葬礼仪陋习。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丧户操办丧事的规模越来越大,铺张浪费之风也愈演愈烈。殡葬待客场面和形势不断翻新,搭台唱戏、请僧道做法事、扬幡招魂、扬撒纸钱、焚烧纸制祭品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常治不绝。这些现象与政府提倡的“实行增速简办,禁止大操大办”、“实行文明、健康、科学的丧葬礼仪,禁止在殡葬活动中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精神背道而驰。

1.2安葬方式存在陋习

1.2.1活人生前为自己造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生前为自己造墓之风日益盛行,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此风越是盛行。

1.2.2花重金建大坟墓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在丧葬问题上攀比之风和迷信思潮也随之泛滥。许多地区原先的小土堆式坟墓逐渐被水泥、砖瓦的坟墓所替代,而且经济条件越好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甚至有的不惜花几十万重金建造家庭坟墓、豪华坟墓,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1.2.3请僧道做法事

随着各地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发展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人们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在丧葬活动中请僧道做法事的也越发流行,迷信人死后升天的大有人在。

1.2.4火化后再入棺土葬

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大棺材再进行土葬的现象在各地也较为普遍,尤其是农村发生率较高,而且常有相互攀比的之势。

1.3祭祀方式存在陋习

焚烧锡箔、冥钞、纸制车马人等纸制祭品是我国传统的祭祀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祭祀品中又增加了纸制的轿车、家电等现代化家庭设施的模型,经济条件富裕的地区,还兴起了为祖先修坟立碑之风。

2.丧葬陋习带来的危害

2.1死人与活人争地

在互联网和媒体上我们了解到,个别地区的名人名流们为了显示自己发迹,在本地花大价钱征地二三十亩建家族坟墓已是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还占用了农村的粮田和水源,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基本粮田雪上加霜。

2.2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

多少年来,充满迷信色彩的传统殡葬习俗,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然而,当今丧事大操大办在许多地区已是一个常事,有的地区还花样翻新。请“十六抬”、“哭丧队”、“戏班子”等花样层出不穷。据了解,有些地区如果把丧事全套办下来估计需要15000元左右,一般的家庭丧事办完都会欠些外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相互攀比,就是这样的攀比使有些家庭就死不起了,如果有人故去,也会“死”穷一个家庭,这些现象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是不可低估的。

2.3破坏了生活环境

在许多丧葬活动中,乱搭灵棚、乱撒纸钱、乱放鞭炮、当街烧纸已是见怪不怪,甚至有的家庭还把戏班子请到家里搭台唱戏、又哭又唱,一闹腾就是几个晚上,事后留下纸灰成堆、炮纸一地,这些现象既扰民又影响市容市貌。

2.4容易引发不安全苗头

绝大多数坟墓都建在荒山地域,操办丧事使用的各种纸制祭品必定要拿去烧掉。试想,一大堆的纸制祭品一起焚烧火势会有多大,引发山火是再正常不过,每年大的祭祀节日各地都有因焚烧祭品而引发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烧山毁林,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严重者还可能给人们带来生命危险。

3.解决殡葬活动陋习的对策

殡葬活动的陋习是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要想彻底根治还要从治本上入手。

3.1破除旧观念,进行心理疏导

人的任何行为皆由心理所支配,因此,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才是治本之上策。如果单纯地采取堵的方法来改变陋习,则只能标,难以使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只有改变了人们旧的观念,殡葬陋习就会迎刃而解。

3.1.1破除随大流的心理

很多人之所以坚持土葬,固守传统丧葬礼仪与传统祭祀方式,是因为其为世代相传的习俗。如果自己的亲人故去,不按传统的方式操办,就怕遭受外人的非议、责难,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盲从心理。土葬及传统的丧葬礼仪和祭奠方式弊端重重,为趋利避害、保存自己及自己的族群,一个具有正常理性的人应该支持火葬、破旧立新的。

3.1.2破除“全尸”观念

很多人愿意土葬而不愿意火葬,主要是觉得土葬可保持逝者“全尸”,而火葬则破坏了尸身的完整。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观念,人死不能复生,丧失存在,“全尸”还有何用?况且即使土葬后,尸体也会腐烂,又何谈“全尸”?

3.1.3破除维护自己面子、名声的扭曲心理

政府应通过形式对生前尽孝者给予大力宣扬,而对生前不尽孝,死后要面子,大操大办的人给予贬斥,使社会形成生前尽孝光荣,死后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根除丧葬陋习,形成丧事简办的文明习俗。

3.1.4改变怀念已故亲人的方式

很多人烧纸祭奠已故亲人是想表达对逝去人的哀思。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栽植松柏、敬献鲜花,给生人讲述其生前业绩,以其遗训教育子女努力完成其未竞之业等才是更好地表达怀念之情的方式。

3.1.5破除迷信心理

我们必须对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使群众树立“无神”、死后“无灵”的唯物观,清醒的认识人死不能复生,焚烧祭品是无知之举,是一种浪费的观念。

3.2清除滋生这些问题的土壤

殡葬陋习存在的原因,除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及迷信思潮的泛滥,还因腐败之风的蔓延及社会监控的不力等原因,为其提供了肥沃土壤。我们必须加强对殡葬改革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改革机制,清除这些问题产生的土壤。

一要领导重视。把殡葬改革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切实落实到行动上。

二要把殡葬改革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内容,使其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办丧事的氛围。

三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把殡葬改革纳入各级的"三增一保"当中,殡葬出了问题,必须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对出现问题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不能评定为先进。

四要设立举报制度。对积极举报,经调查情况属实的,要实行举报奖励机制。

第3篇

每段旅程都有终点,每个生命都有尽头,而她们也是陪伴生命走过最后一站的人之一。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温情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特殊行业。

在生命的终点,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手中的工具,让逝者有尊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也给生者以慰藉。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她们更加懂得快乐和珍惜。她们最需要的,并不是优厚的待遇,而是世人的理解。

另类的服务方式

端庄的形象、得体的语言、亲切的沟通,甘肃兰州市殡仪馆女子礼仪班成立一年多来,马邵秀、唐荣、李颖、安晓燕、王芳芳等10位姑娘,以出色的丧俗礼仪知识、亲和的礼仪主持风格、温暖的服务,得到办丧市民的肯定。

凌晨2点多,李颖在路边等车,因为天刚刚亮时有个追悼会要开。等了好长时间,还是见不到一辆出租车,正在她急得不知所措时,一辆红色出租车朝她驶来,她急忙招手示意。

出租车见有人打车,就缓缓将车滑行到了她跟前,并把头伸出来问道:“小姑娘,你去哪儿?”

“华林山殡仪馆。”

出租车司机见到身着素黑、身体单薄的小女孩要上华林山,就连连摇头,说了声“我要去交班”后便绝尘而去。

情急之下,李颖只得先打车到二马路下,然后中途再告诉司机怎么走。到终点时,司机吃惊地问:“一个小姑娘到这里做什么?”“值班呀。”李颖如实回答。谁知,司机听后面带惊恐,调转车头惶恐离去。

远离闹市的喧闹,每天与遗体、哭声、白花打交道,殡葬行业的职工在常人眼里多了些神秘色彩。

4月12日上午10时许,笔者走近了这群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兰州殡仪馆的礼仪班,一个由10个女孩组成的小团队。

有6个姑娘接受了采访。

2007年,经过筛选,兰州市殡仪馆挑选了5位女性工作人员,派到银川学习殡仪礼仪服务,当她们回来时,带来了殡仪服务的新理念和新形式。

然后,他们被派到北京取经。这一次的洗礼加上她们的“精细进化”,她们的礼仪服务升华到一个完美的境界――阳光殡葬。

这10名女子毕业于各类不同的专业学校,或主攻法律,或爱好外语,或精通舞蹈……

进入殡仪馆工作后,她们克服了对遗体的恐惧,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愁善感是女子的天性,但工作时她们不可以哭泣,无论在多么悲伤的场景下,她们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理智而又温情的服务为丧属化解伤心悲痛、做好礼仪引导、做好追悼主持。代表自己给逝者的鞠躬,要虔诚;代表家属向逝者说的每一句话,要贴心;代表来宾介绍逝者的每一个事迹,要准确……而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6岁,最小的才23岁。

“社会上都讲微笑服务,但我们不能笑,更不能拉长脸,我们叫温馨服务。”笔者采访时,这些女孩抢着说。“我们必须用普通话,比如说,‘请问’、‘谢谢’、‘请节哀’等是我们常用的服务用语。但也有些禁语,比如,初次见面时不能说‘欢迎’;追悼结束后,不能说‘再见’。还有诸如‘往这里走’、‘死人’、‘尸体’等词汇也是不能用的。否则,遇到脾气不好的人,会揪着你讨说法。此外,和家属沟通过程也很重要,有时还要‘哄’死者家属,尤其是在主持追悼会的时候,要非常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安晓燕说。

“科班”出身

人类的祭奠仪式,虽绵延几千年,然而殡葬礼仪人却鲜有“科班出身”的。兰州殡仪馆,却有10位“8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专业殡葬礼仪员。

昨日上午8点,殡仪馆某悼念厅。李颖站在花圈下,她的身边,躺着一位准备火化的老人。之前的告别仪式上,李颖的任务是当一名礼仪,引导前来悼念的亲朋送别逝者。

在李颖看来,她的工作和别的服务岗位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她们是专门为逝者服务的。“既然死亡是无法逃避的归宿,那么就得有人做好这份工作。”李颖说,2008年她毕业于重庆民政学院(现为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学的是殡葬管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殡仪馆工作。“我是青海西宁人,在兰州只有一个亲戚,再没什么亲人,我吃住在殡仪馆。”当记者问及是否害怕时,这位脸上还显得稚嫩的姑娘笑着说:“不怕,已经习惯了,这是我的工作。”

“这个职业,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做这行会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李颖说,大学期间,她们系统学习了殡葬专业课,当逝者家属手忙脚乱的时候,她们作为礼仪人员,能提供一整套殡葬服务,不仅代办仪式和各类证件,还协助办理火化事宜。丧属们伤心之余,就不必再为繁琐的后事操心了。

采访中,李颖很健谈,笑时还露出一颗小虎牙,很可爱。“其实,我们平常生活中都是非常爱笑的,但从事这个行业,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自然就严肃起来。”

李颖说,殡葬这一行和别的行业还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不能笑,这是对逝者及其亲朋的尊重。从事这一行,说话要特别注意分寸,因为失去亲人的家属,心情都很低落,如果说话不注意,会让他们特别堵心。”

此外,她们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也很少对人说“你好”,更不能说“再见”,当被人问到职业时,也是用“民政部门”、“服务行业”来模糊回应……“社会偏见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并不是贬低自己,或故意欺瞒,而是不想引起误解,弄得彼此尴尬。”李颖说。

在跟班的两个多小时里,李颖在不同的悼念厅里奔波,指导丧葬流程,回答丧属的提问,只有等逝者出殡了,才聊上几句。李颖说,这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职业,因为对逝者来说,殡葬服务只有一次,要力求完美。她说,一次一位长沙丧属提出要把花圈、桌椅围着逝者摆成心形状,李颖照办了,也因此而累得够呛,可那位丧属却不满意,责骂她摆的形状不好看,李颖只好返工。

“虽然累,但我能理解丧家的心情,毕竟是亲人离开了。”说完她又笑着安慰自己,“能让逝者走得美丽,走得完整,让逝者家属得以慰藉,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女孩子拥有丰富的情感,初来殡仪馆,他们都会跟家属一起流泪。唐荣说,有一次她在小厅帮忙,听见一个小男孩哭着喊:“爸爸,爸爸,爸爸你回来啊!”声音里夹杂着一颗幼小心灵失去爸爸的痛楚,旁边站着的妈妈也头发凌乱,伤心欲绝:“你怎么就这样丢下我们走了,我怎么照顾孩子啊!”

面对此景,唐荣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她为这对母子感到心痛。

每位女孩都要经历这个以泪洗面的过程,在同伴的相互支持和劝解下,他们都适应了。现在礼仪班的女孩们不再哭泣,因为有的丧属容易情绪激动或慌乱,在办理丧葬事宜中不知所措,还需要这些女孩引导。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这种氛围当中用温情服务抚慰受伤的心灵,更细致、更贴心地去安抚丧属,而过于激动的情绪是会影响工作的。

每天早上6点左右,当其他女性正在梳妆打扮时,马邵秀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因为要在丧属定下的告别时间内提前20分钟到单位,马邵秀无法乘坐单位的班车。

很多时候,她出家门的时间正是一天最黑最冷的时候。空荡荡的大街上只有她一个人,泛黄的路灯发出暗暗的光,呼啸的寒风阵阵袭来。马邵秀的丈夫发现后,也跟着起床,将她送到出租车上并记下车号。

当马邵秀表示不需要天天如此时,她丈夫打着哈哈说,起早全为赶吃第一锅牛肉面,其实马邵秀心里明白:那时的牛肉面馆还没开门。

丈夫出差的时候,婆婆便承担起了照料她的义务。每天早上,婆婆便打开阳台的灯,在阳台上看着马邵秀走出院子,坐上出租车才放心。回家后,疲惫的马邵秀倒头便睡,婆婆就会细心地给马邵秀盖好被子,关好房门,直到晚饭做好,才喊她起床。

送遗体最后一程的引路人

唐荣说,有一次,一位母亲要求为其儿子举行一个只有她和她爱人参加的告别仪式。这场告别仪式很特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唐荣她们知道,告别仪式是逝者家属走出丧亲阴影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她们决定,不管多难,都要给这位母亲安排一个完美的告别仪式。第二天,这位母亲走进殡仪馆告别厅,看到自己可爱的儿子如同熟睡般躺在雏中,儿童读物陪伴左右,点缀着蔷薇花、郁金香,花圈被彩色气球所代替。一段特殊的、温暖的主持词让这位母亲在伤感中得到宽慰。

唐荣说,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个欣慰的表情,就是对她们最大的褒奖。

每个逝者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亲属都有不同的要求。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她们就查阅资料,请教礼俗专家,设计不同的主持词;看到失去亲人的家属过度悲痛,她们就自学心理学、哀伤辅导的知识,在正常的主持之余,陪同家属,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

笔者了解到,这样的专业女子殡仪礼仪队伍在全国也不多见,在甘肃省内尚属首例,因为女子从事殡仪行业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谈及工作感受,几位姑娘不约而同地谈到“压力”。每天一上班就要整理当天的告别主持词。由于逝者的身份、性别、履历等情况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她们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情况。按照习俗,所有的仪式要在3天内做完,这是对她们的巨大挑战。为了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礼仪班的姑娘们每天都提前到单位,集体跑步十分钟,锻炼身体,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压力还来自于社会舆论的不理解、情感的过度消耗等等,尽管这样,她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从事这项工作一年多,10位姑娘走过了由最初的恐惧到了解、热爱礼仪工作的心路历程。王芳芳说:“其实,和医务工作者一样,我们也是天使,送亡者最后一程。”

谁说不是呢?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以女性的细心、缜密和温情,为上千个家庭送去安慰,让逝者安息、令生者坚强。她们是人间最美的天使。

殡仪馆里的阳光女孩

两个月前的早上6点,任小娟起床准备上班。她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说,头发太长了,早上洗漱太费时间。第二天,她便把自己的头发剪成了短发。

春天来了,女孩们都会把自己打扮得靓靓的,留着长发,穿着漂亮的衣服。但礼仪班的女孩们却不能这样。“我现在都习惯了……其实,我也很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衣服。但我的工作不允许这样打扮。否则,你穿得花里胡哨,跟模特似的,死者家属看了,是什么心情?”任小娟这样说。

服务无大小,关键在于用心。满意100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目标,她们要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她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爱,感受到她们对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别人最脆弱的时候,我能帮到他们,我就觉得这个职业很神圣……”

“告别会来了很多群众,我们就得控制好现场,如果秩序混乱的话,告别厅就会非常危险。”他们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去到那里,有我们带着,他们就不会无措了……”兰州市殡仪馆的引导员们在说起自己时,总是这样介绍着自己这个令世俗敬而远之的工作。

多年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她们的存在价值,感受到了她们的温情服务,也肯定了她们的工作成绩。2011年3月初礼仪引导班获得了市级“巾帼文明岗”的荣誉。

“破茧成蝶”化为美丽蝴蝶的她们,并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完美服务的“蝴蝶效应”持续着……

有人称她们是“殡仪馆里的阳光女孩儿”,有人称她们是“安慰哀伤情怀的10朵金花”,还有人称她们是“带走悲伤的蝴蝶”……

第4篇

    装入棺材挖坑埋入地下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自灵魂观念产生以后沿续时间最长、礼俗最为繁杂、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民族较多的一种传统葬法。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死者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一段话:“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①孟子认为从不葬其亲到虆梩而埋之,是人们不忍心亲人的尸体遭受野兽昆虫的噬食,这是伦理观念进步的表现。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受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影响,人类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人们认为死后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礼记》中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礼记?礼运》也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由此可知,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权威,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以及亲人对死者的眷恋,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和保护,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以讨好死者的鬼魂。②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③,“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④。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丧葬礼仪的制度化从进入奴隶社会就开始了,从《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典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丧葬礼仪在周朝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它们在丧礼、墓地、棺椁、随葬品及礼制的监督执行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而且详细的规定。丧葬礼仪制度主要包括丧礼制度、丧服制度、居丧制度、陵墓制度和明器制度等。⑤对丧葬质量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厚葬上。

    二、中国农村地区土葬习俗

    中国的农村地区深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土葬习俗根深蒂固,呈现以下特征: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⑥,儒教极力倡导孝道,丧葬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一系列的繁琐丧俗,并且受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农村传统葬礼中的主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远近,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⑦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庄子?天下》)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的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并且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   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 中国传统社会的丧葬历史从总体上来讲是隆丧厚葬,其背后的核心观念是灵魂,即逝者去世后在另一个世界仍可以像生前一样享受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以及后代子孙的孝意。 三、土葬礼仪中的文化根基孝道观念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贯穿着儒

    家的“孝文化”,各礼仪环节都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的。丧葬礼仪中的孝道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

    第二,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们竭力渲泻内心的哀痛之情,同时又都在精心塑造“孝男孝女“的光辉形象。对于哀痛,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必须有哀伤的表现,否则便被视为不孝。二是哀伤要适度,不能以死伤生。哀伤之情贯穿整个葬礼,集中体现在以下仪式中,包括奔丧、吊丧、大敛、出殡时的哭丧仪式等。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为例。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为达到效果,民间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者,专门替人哭丧。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

    第三,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⑧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在丧葬礼仪的形成过程中,还出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倾向,即形成一定的丧葬礼仪制度。这种礼仪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移孝作忠”的结果,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其中核心观念是“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⑨

    四、总结

    “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自古至今一直左右着人们的丧事行为,要求人们在对待死者的态度上要与生者等量齐观。对待长者的丧事要慎重,要严格按照丧葬礼仪的程序行事,这样才算是尽孝。如果子孙后辈为前辈举行的丧葬仪式过于简单,就会被斥为“不孝”。其次,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排场的大小,“吊丧”人数的多少,及参与“吊丧”者的身份,是死者及丧主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后辈对长辈是否“孝顺”,炫耀家族门风的标志。因此,不少地方在举行葬礼的过程中,讲究排场,相互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⑩这些观念的长期存在,必将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对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要逐步加以改造。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中国从传统的和回乡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切陈规陋习都应该逐渐破除,而代之以新的更加文明的新风俗。重养薄葬,早在春秋时期孔圣人就已提出,并在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亮就提倡并亲自实现了。B11今人更应如此。现在,由于国家火葬制度的推行,中国农村地区的土葬习俗礼仪即将寿终正寝。但是作为 沿袭了几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总结,应该让后人知晓。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25.

    ②⑦石奕龙.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17-19.

    ③⑥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5.

    ④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⑤⑧万建中.中国历代葬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6;1.

    ⑨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2).

第5篇

在南太平洋中一个由六百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1920年到1960年期间发生了一种在当地叫做“库鲁”的怪异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一个称为福瑞人的少数民族中,每年致使两百多人死亡。这种病的症状之一就是病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所以当地人称这种病为“笑病”。

在这个“无处不树、无处不花、无花不美”的美丽岛国,迷人的热带风光虽然使人陶醉,但这里的土著部族原先有食人族之称,主要是他们有一种让人听之毛骨悚然的宗教葬礼仪式,这种葬礼仪式上的一个主要活动是分食其死亡亲属的脑髓和肉,尤其是福瑞人,进行这样的葬礼特别多,于是他们当中相当多的人患了这种怪异的“笑病”。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这种病与食死人脑和肉有关,1920年至 1921年两位德国医生首先报道了这一疾病,并用他们名字的首个字母读音将其称为克雅病。为了预防克雅病,从1958年开始,当地政府禁止民众举行食死人脑和肉的葬礼。

欧美国家的克雅病

有“美丽风光,落后族群”之称的南太平洋岛国发生因殡葬陋习所致的克雅病尚不足为奇,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出现了克雅病,说明克雅病除了食脑、肉组织经消化道传播外,还有其他的途径。

研究发现,欧美国家最初发现的克雅病来源于使用生长激素。原来,欧美国家于50年代始在尸体的脑垂体中提取人源生长激素,而且提取的过程非常艰难,提取几滴生长激素需要数千具尸体,也因此增加了克雅病传播的机会。1958年始,欧美国家用人源生长激素治疗垂体性侏儒症和生长发育不良,全球约有3万人因身材矮小接受了治疗,尤其在法国,治疗的人数更多。

灾难的出现让全世界感到意外,1984年,一名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治疗的美国人患上了克雅病而死亡,这自然让人们想到与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治疗有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使用人源性生长激素而感染导致克雅病迅速传播,法国有100多名儿童和青少年患克雅病死亡,他们都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的治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120名儿童因使用人源性生长激素而感染克雅病导致发病死亡,还有1500多名曾经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已经成年,他们面临着克雅病有朝一日发病的威胁。

传播方式不止一种

科学家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发现,克雅病的传播途径不仅仅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福瑞人食人脑人肉的殡葬陋习,目前已经发现的传播途径还包括家族遗传、外科手术时接触受污染的器械、食用被污染的牛肉和牛骨髓,当然注射人源生长激素也是医源性感染的途径。克雅病是一类侵犯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都可以感染的疾病,患者可以表现出睡眠紊乱、个性改变、视觉丧失、肌肉萎缩、进行性痴呆等多种症状,大多在发病后一年内死亡,是与疯牛病相似的疾病,故有称其为“疯人病”。疯牛病是动物大脑受损的疾病,克雅病是人的大脑受损的疾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医学生物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发现克雅病和疯牛病都是由普里昂(Prion)分子感染引起的。

在发现克雅病和疯牛病的当初,医学界普遍认为其病因是一种病毒,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无法找到这种病毒。在发现普里昂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只有病毒、细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才能感染引起传染病,因为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都有DNA或RNA,当侵入人类或动物的机体细胞后,通过复制、繁殖可以形成新的DNA或RNA而再感染。普里昂是什么?是一种蛋白质分子。普鲁西纳发现普里昂有两种形式:一种正常的普里昂分子(Prpc),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体内,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另一种是异常的普里昂分子(prpsc),存在于克雅病病人和疯牛病病牛的体内。两种普里昂分子尽管在化学性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几何形式上却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几何形式的差异导致了蛋白质功能的不同,异常的普里昂可以致病。

为了证实普里昂与克雅病和疯牛病的关系,普鲁西纳摆出了三个事实:一是可破坏DNA的任何过程都对所谓的克雅病致病因子不起作用,说明普里昂没有DNA;二是采取可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处理该致病因子时,可使其失活,这一点可说明普里昂是蛋白质分子;三是普鲁西纳在得了疯羊病的羊中也找到了普里昂,进一步验证了普里昂是克雅病和疯牛病的致病因子。

在克雅病刚刚被发现时,人类无法在患者生前予以诊断,只有尸体解剖才能明确。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已经具备诊断克雅病的能力。除患者具有典型症状,或有家族发病史,或有接受器官移植等外科手术史,或有注射人源生长激素等医源性感染史,还可以检查脑脊液,如果脑脊液14- 3- 3蛋白阳性,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预防的几个要点

对克雅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福瑞人食人脑人肉的殡葬陋习和欧洲人使用人源生长激素已被禁止,目前认为切断普里昂感染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医源性感染和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骨肉粉喂饲牛羊。因此,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对克雅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手术器械等污染物彻底消毒,彻底销毁含病原因子的动物尸体、组织块或注射器等用品。

禁止普里昂致病者及任何有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捐献组织器官。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禁止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骨肉粉喂饲牛羊,以防止病原因子进入食物链。

第6篇

2016年9月15日候弥格司铎追悼吊唁会

主题:《永恒的安息》

司仪:夏伯铎弟兄 音乐播放:杨靖弟兄

尊敬的李主教、张副主教、李副主教、宝鸡市宗教局、政协凤翔县委员会、凤翔县统战部、凤翔县宗教局、凤翔县民政局、南指挥镇政府、东指挥村委会的各位领导、各位神父、修士修女、候老神父的家属和各位来宾、东指挥村的父老乡亲、亲爱的兄弟姊妹:大家主内平安!

人来了,又去了,所有的人都是天主的儿女。每天,全世界都有不少的灵魂飞向天主那里,飞往永恒的天乡,共赴永生的宴席,与天上的圣人圣女团聚天庭!今天,普世教会纪念一生跟随主耶稣最忠实的门徒——痛苦而又喜乐的万福童贞玛利亚,她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一直走到加尔瓦略山上的十字架下,承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痛苦,并怀着深深地信赖迎接复活节的黎明!今天,适逢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我们大家从四面八方共聚一堂前来参加我们可敬的102岁的方济会士候弥格司铎的殡葬礼仪,来缅怀曾经和我们一起祈祷过、欢笑过、哭泣过、交谈过、相处过、甚至同桌共饮过的世纪老人,为他老人家送别人生的最后一程,我相信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人间真情和对老神父的崇高敬意!我作为候神父的一名学生,对主教,各位领导,各位参礼的兄弟姊妹表示深深地谢意!《鞠躬》

信仰之树常青,人类之魂永恒!现在,让我们开启主题为《永恒的安息》候弥格司铎追悼吊唁大会的序曲:

第一项:由现场所有的乐队启奏哀乐!

第二项:由凤翔教区李副主教致吊唁词!

第三项:由东指挥村委会代表致吊唁词!

第四项:由方济小兄弟会高会长致追悼词!

第五项:由侯神父家属代表致吊唁词!

第六项:由东指挥会教友代表,敬献意大利圣方济各在人生最后阶段,所创作的信仰诗篇《造物赞》,并和这位可爱的小穷人一起迎接死亡的到来,回归天上永福的家乡!朗诵:路小红、侯娜娜!

第七项:全体默哀三分钟!表达我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怀念和追思!

第八项:原本,还要诵念候神父的友人夏辅理主教、西安教区党主教、三原教区韩英进主教、周至教区吴主教发来的吊唁词、以及圣母会、圣心会、德兰会、东指挥会、南指挥会、陈村会、豆腐村会、铁丰会、西街总堂会、鲁班桥会、画图寺会、各会口代表、方济三会各团体代表和嘉宾的吊唁词,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表达,敬请谅解!下面由东指挥安道会院院长宋神父致答谢词!

第7篇

关键词礼学乡土社会礼俗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礼”文化承载着儒家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想。“礼”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礼学”、“礼制”、“礼俗”三个主要方面豍。在漫长的历史之中,镌刻在书本上的“礼学”思想影响着现实政治制度的建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由此形成了传统社会的“礼制”体系与触及社会生活的“礼俗”体系。作为传统中国的主要社会形势,“乡土社会”秩序同样受到“礼”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通过礼仪与礼俗的途径来约束与规范这一熟人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礼”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外在行为约束力与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释”礼

“礼”首先是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的“礼”是指涵盖与社会各个方面的,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所以,在传统社会中,“礼”既是修身齐家的基本准则,又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纲领;既是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又可以是社会机构运作中的一切精神的体现。

现在一般认为“礼”起源于远古时期仙人的原始宗教,与原始的祭祀有关,如《说文》释礼。“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从示从丰”;同时也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始诸饮食,本于婚”豎。至周朝,周公“援德入礼”对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礼仪及传统习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改造,使之系统化、制度化,成为一套完整的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配套的典章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周礼。这使礼成为“宗法之礼”。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儒家重“礼”。“克己复礼为仁”豏,孔子“援仁入礼”实现了以人自身道德情感为内在依据的,由外在向内在的理智与德治的价值转换,使礼“宗法之礼”转变为“人伦之礼”。同时,孔子开启了礼学发展的“内圣”、“外王”两种路径,并分别为孟子、荀子所发展。孟子则“援义入礼”,直接秉承了孔子“以仁释礼”。此时,礼更多是源于人的内心道德。而荀子“援法入礼”,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更强调礼的外在的规范原则和行为准则的含义。

总之,传统思想中,“礼”首先是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既有外在的规则(礼仪、礼俗)或制度的形势,也有作为内在规范的道德判断的内涵。“礼”的之一内涵特征,规定了“礼”文化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乡土社会”的影响形式,即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和通过“礼仪”、“礼俗”外在的行为规则来约束与规范个体的行为,以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影响。

二、“礼”文化与“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是先生在其著名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是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豑在其书中,先生强调儒家的“礼”在乡土社会中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厦门大学董建辉教授认为乡土社会并非只有无“法”虽与先生的观点虽有不同,强调不能忽视“法”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但是仍同意“礼”是乡土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豓更多的学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社会秩序是“礼法合治”的产物,以礼为主。其实,在荀子的思想中,“礼”、“法”是分不开的,“礼仪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豖,认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而法是实现这个原则的一般手段。但是,儒家的“礼”文化是怎样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以至于被称为“礼治”社会?下面,本文就从乡村的“礼仪”、“礼俗”的文化根源、社会作用等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其一,“礼”文化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影响是从有关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典礼的仪式开始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豗,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环境里,人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这些典礼,每一种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以葬礼(汉族)为例,乡村中的葬礼主要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更衣下棺,分为小殓和大殓两步;殡是葬礼的主体,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天,多则30天,分为奔丧、吊丧;其中吊丧之中,宾客需按照其与死者不同的血缘与地缘关系行不同的叩拜礼;葬,就是出殡,需要本村身强力壮的男子把棺椁抬到墓地安葬。殡葬的进行更是有多重的礼节,包括出殡送葬人的排序,丧服的类型,每个环节的长短等等。此外,还有宾客的招待、就餐的顺序,座位的排序等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这些古老的礼俗蕴含了丰富的“礼”文化。

首先,就乡土社会中主要典礼的历史根源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典礼的礼仪是历史之中“礼”文化中“礼俗”的一种传承;就其与“礼”学的关系而言,其有着文本的依据,因为作为“礼”文化的主要文本著作之一,《仪礼》之中详细记载了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这些礼仪经时代变迁,形势虽有所变迁,但在乡土社会之中依然有着较为系统的保存与发展。

其次,这些“礼仪”不仅成为人们处理这些“大事”的准则,而且是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关键。具体原因在于,这些礼俗是村民互助的一种形式。如此隆重的典礼,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将耗费巨大的钱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耗费往往能够是一般的农民无法直接承担的,必将对其正常的生活产生冲击。但是,这些礼仪中的一些礼节的存在,巧妙的规避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一方面,这些典礼之中都有“随礼”的礼节,就是参加这些典礼的宾客,都会按照习俗,依照其与这一家庭的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远近,送来一些数额不大的钱或物,称为“礼金”。这样,较大的花费就通过这些“礼金”得以汇聚,这样,典礼的费用实际上是由有血缘与地缘关系的人共同承担;另一方面,典礼的进行,需要大量的人力,家族内的成员或地缘上较近的邻居就会按照礼俗承担起典礼的各种工作,比如为宾客提供食宿,接送宾客,典礼所需物品的收集、购买与管理等等,使典礼顺利进行。总之,在这样的典礼中,村民的互助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些礼节就为村民提供了户主的规则。而这些源于传统的礼俗的互助形式,又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比如,农忙季节,村民会自发的彼此帮助是的农作物能够及时的收割或耕种,谁家遇到歉收、意外事故或子女上学,会得到村民主动帮助,共度难关。

如上所言,村民在这些典礼之中的角色是很据其在血缘与地缘上的关系来确定的,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即是,血缘与地缘关系越近的需要承担越大的责任,就是拿更多的礼金或干更多的活。当村民意识到这一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存在是,为了在遇到大事之时有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村民的行为就会有两个取向:

其一,团结并扩大本家族的范围。

其二,搞好与其他村民的关系。

其二,“礼”文化影响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以及发生形式。在乡土社会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分为血缘与地缘两种,但这两种关系的展开方式在传统的“礼”文化中渊源深远。《礼记祭统》中讲了十伦,即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这包含了乡土社会全部人际关系的种类,但同时这些“伦”在乡土社会中其实就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人的权利与义务依据人在此格局中的地位、身份而定。乡土社会即是典型的身份社会。在《中庸》中,孔子最注重的就是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伦常的推广。在乡土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都有一种明确的血缘上或地缘上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这种具体的身份来确定自己的角色与行为。

“礼”文化不仅限定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影响了人们在交往时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保持的标准与方法。《礼记》中有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豙,《论语》中有言“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豛表现在儒家的理学思想之中即是如此,一个人必须首先面对家庭关系,并以“孝”、“悌”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往来不是直接的利益关系,而很大程度上是“人情”往来豜,这种“人情”关系是很难具体算清的,所以,家庭外的社会关系的原则是“礼尚往来”,即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豝。

第8篇

老爷子生前爱乐和,段子特别多。说着说着,几个人笑了。但大字不识又满肚子学问的老爷子没了,说着说着,几个人又哭了。

【种桃李·种春风】

创业一拍板 不收孩分文

臧鸿原本是铁路工人,但他对曲艺极其热爱,并认准了“曲艺要从娃娃抓起”的“死理儿”。

姜笑的父亲姜顺魁和臧鸿是老搭档,20多年前,老哥俩以当时的北京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文化站为平台,搭起“小花艺术团”,在附近学校淘换曲艺苗子,组织老先生们给孩子“开蒙”。

“小花”的名儿是老哥俩一起取的,原意为“采撷艺术百花园里一朵小花”。

姜顺魁说,一开始两人就拍了板儿:不收孩子们一分钱。

不收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老玩意儿”,可组个艺术团日常开支总免不了,臧鸿干脆拉过文化站站长姜顺魁“创收”,在小区里支摊儿卖小吃补贴艺术团的开支。

老爷子“太能张罗”,小花艺术团一建团,姜顺魁说,那些年,但凡曲艺界有点名气的先生,几乎人人登过小花艺术团的门儿。

姜笑成了小花艺术团第一拨儿孩子的大师兄。这拨孩子里还有后来在曲艺界颇有名气的徐德亮、应宁、王 波等等。

孩子们记忆里,臧老爷子豁牙、爱乐、从不发脾气,“嗓门特大”。艺术团不时去农村演出,每次演出前,臧鸿都要提前两天赶去,给孩子们联系住家,“孩子们是献艺去了,不能怠慢。”

姜顺魁说,那时候臧鸿完全是个剧务,他总挂在嘴边的话是“让孩子们把活都抖搂出来”。

演出后要能剩点钱,每个孩子还能分到5块10块,“不在于钱,是让孩子们咂摸着靠手艺吃饭是件体面的事儿。”

【老顽童·大杂家】

学艺已成痴 风头盖顽童

成年后的姜笑在大兴殡仪馆工作。臧老爷子常对姜笑说,“殡葬礼仪里面有好些个学问呢”。

徐德亮讲述,曲艺界里各种婚丧嫁娶,没臧老爷子不行,永远别提钱,永远得有他,还得是主角。不让他参与,他“嗓子痒,手痒”。按捺不住,他会在别人葬礼上扯开嗓子喊:“著名表演艺术家某某某,因慢性病急性发作……不幸驾鹤西游……”

“不是不尊重,他就是这么个人。”姜笑说,六几年臧老爷子的父亲去世,臧老爷子一边哭喊“爸爸”,一边在寿木上拍打鼓点儿。

臧鸿爱出风头也出了名。年轻时和侯宝林大师打对台,侯宝林说“老北京的吆喝,找臧鸿”。年纪大了,对照相着了魔,不管什么场合,臧鸿总能给自己找个视觉中心,露出豁牙。

臧鸿有点像“老顽童”周伯通。他学艺成痴,但凡跟老北京民俗沾点边儿,就没有他不会的。曲艺界的不少人都为老爷子可惜:“要是肚子里有点墨水,肯定是一大家。”

作为王长友的徒弟,《中国相声史》中收有臧鸿的名号,他的辈分高出几位当红笑星好多。

但臧鸿对“大家”并不感冒。穿梭于市井,为各路看官吆喝一嗓子才是其所爱,“只要让他演,怎么都成”。

李荣林是臧鸿多年老友,一次庙会,有个卖糖葫芦的支在那儿不动,臧鸿就跑到旁边帮人叫卖。糖葫芦瞬间售罄,臧鸿亮出透风豁牙,“看我多能”。

卢凤苓和臧鸿认识了25天就“闪婚”了,卢奶奶说臧鸿哄人就一句:“下次我带你出去玩儿。”

【小人物·大时代】

叫卖成艺术 患病仍演出

80年开始,臧鸿先后在《城南旧事》等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为叫卖配音。

有人评论:臧爷走了,北京的胡同哑了。

1993年,臧鸿被老舍先生的夫人胡 青女士封为“京城叫卖大王”,一举成名。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臧鸿开始琢磨,“吆喝”是一门艺术,应传承下去。

这个在幼年时因家境贫寒只能“扯着嗓门请太太小姐赏口饭吃”的苦命人,开始在脑海里搜罗老北京四九城的叫卖声,并将其从传统曲艺中抽离,独成叫卖一派。

2006年,老北京叫卖艺术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名录。生命的最后5年,他常常挂着尿袋去演出。

臧志彪说,爷爷教他叫卖,不是让他“扯着嗓门喊”,也不仅是钻研其中的韵味,而是在教给他一种叫卖声的同时,就告诉他那个年代,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

作为“京城叫卖大王”唯一的传承人,今年26岁的臧志彪也有困惑:过去表演,常有观众问起某种叫卖是怎么回事儿,爷爷总能绘声绘色地跟对方说起这种叫卖声的渊源。如今爷爷走了,下次表演,他不晓得自己能不能原汁原味地复述爷爷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链接:

叫卖大王由来

臧鸿出生在北京一贫困的旗人家里。上世纪80年代起,臧鸿先后在《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开国大典》、《琉璃厂传奇》等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小贩并为叫卖配音。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