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04 11:0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西方经济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西方经济学

第1篇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其科学特点就是唯物的史观与唯物论辩证法是它的核心。它对黑格尔辩证方法做了批判性的继承,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把那些神秘东西丢弃,让辩证办法现出唯物的主义,从而让唯物的辩证法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的辩证方法。也正是因为辩证法的出现才让《资本论》这一著作变成了艺术性的整体。辩证办法其实就是运动里面与矛盾里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本质进行把握。矛盾对事物的影响,它不单单只是促进事物从低级朝着高级演化,还揭示了所有的事物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这个结论。所以唯物论的辩证方法在对任何事物进行肯定时必有否定的存在。辩证方法本质与核心就是如此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利用唯物的辩证方法与唯物的史观来对经济上问题进行分析。对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进行考察的时候,其重视的是对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本质进行揭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发展,产生以及绝对走向灭亡进行了阐明。阐述社会这个主义以及共产的主义必定会替代资本这个主义。其中《资本论》这个著作终极的目的其实就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进行揭示。严格按照由抽象向具体深入,简单走向复杂,历史和逻辑进行统一的方式。按照劳动的价值这个理论作为基础,剩余的价值作为其核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单单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研究,它还能对过去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展望。我们能看到西方的经济理论的建立全都是根据所谓的2个“公理”。第一个是按照私有制度作为其存在的内部规则为前提,第二就是假设经济人,根据个人的主义与边沁的功利的主义作为视角来考虑,参与经济的人都很理性。在所有的条件约束下他们依然追求自己目标的函数可以最大。前提的假设剖析了西方经济学所存在的科学性。以前所具有萨伊的定律被凯恩斯1936年提出的定律压倒,1995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的获得人是卢卡斯。当时负责诺贝尔这个奖的韦林说过:已经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许多经济学的理论落不稳脚的人是卢卡斯。但是这些伴随历史改变而改变的基础性内容这个体系很明显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西方的经济学并不是真正所谓的科学。

二、多元化与数学化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反映的是人类的活动与经济参与的一般规律,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在的反映。其研究成果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外还研究社会经济连续的发展,人与人间,人与自然间,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发展等。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所有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还变化无常,应该要采取不同的研究办法来对其研究。研究不同的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对那些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行揭示。这绝对不能用数学的分析来解决,因此就确定了马克思的主义是多元化的。现在的经济学越来越数学化,这样的数学化现已发展成了主导趋势。现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越来越让人难以想象,还有别的不是经济上的因素的趋势。经济学的数学化可能会把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加速化。一九八八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人阿莱批评了经济学数学使用的过度趋势,他指出现在的经济学是被人为地加入了数学的模型并使其成为了主导,并且可怕的是在这个错误的主导思想上向前发展;受到数学思想的荼毒比较深厚,在历史上是一种倒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就提出了数学分析的方法,并为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即使他的理论包含了很多的数学公式,可是他反对对于数学的滥用倾向。里昂•惕夫说:“专业的经济学的杂志里面整篇都有着数学上公式的充斥。这样的话就把那些看这些杂志的人从一个看似有理的却是任意假设出来引导到虽然很精确但是却毫无道理的结论,所以对数学的滥用就成了经济理论学的研究误区。数学对于经济学理论是种研究,论证,分析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不是可以发挥成果,其关键就是在研究经济学的时候是不是正确利用。正确理论的服务需要数学的方法,却也可能为错误理论进行效劳。浅层次的来看,貌似这两种推理的方法的数学方式都是合理的严谨的,但是事实是对于同一个数学的推理不仅可以导出正确结论,还可能致使成果错误。一九九四年《博弈论》出世,让有些西方的学者们欢呼一个对人际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工具出现了。最起码能够将双头,单头问题解决了,可是这六十几年来该书却没有帮上解决问题的大忙。美国的哈佛教授于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在对美国的《挑战》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进行回答时说过,对于现在来说单一数学的分析并不一定有很好结论,可能得需要哲学的一些基础。克莱因是1980年诺贝尔奖的获得人,他说过,没有什么可以代替计量的经济学中数量的办法。也不是一切的经济学的问题都能够被量化,能够测算,在有的时候肯定得有主观上的决策。他的话表明用数学的办法来作为研究经济学的主张单一不合情理。在经济理论中用数学方法是有局限的,其实就是说数学的办法只是辅助工具,它是分析经济的第二重要方法。

三、发展性与两重性

第2篇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

第3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48-02

西方经济学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 年提出的《国富论》为标志产生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生产中去,满足人们的需要,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普遍规律。在现代教学中,西方经济学一直被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西方经济学很多理论以及模型需要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据来展现的,加之由于学生刚一走进校门就要接触一门理论性这么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难度,学生消化起来也比较难,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矛盾

1.涉及到的理论较多,学生难以消化。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其中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划分与市场失灵等方面,而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增长方面、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方面等,所涉及到的理论非常多,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另外从高校课程安排方面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一般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对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和其他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或两个学期,高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常常需要赶进度,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不足,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所以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好的现状。

2.课堂授课理论较多,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中国高校采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自主编写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加上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图表、模型以及数据,教师在分析起来常常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即使直观的告诉学生其中的意义,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经济学加上实践经验欠缺,学生在接受起来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甚至不清楚该模型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最早起源于欧洲,所以大部分教材所提及的案例主要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而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与现实有偏差,不能全身心的投入。

3.教师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相对单一。目前,中国高校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的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之由于西方经济学涉及到的理论比较多以及学时的限制,所以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重理论传授,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就少了很多,与学生互动性不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另外由于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所以学习的主观性不强,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主要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案例分析组成的,虽然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有的同学只是在考试前两天背背书,就能顺利过关,根本掌握不了西方经济学的内涵,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所学内容,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根本没有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另外,对于那些平时认真听讲,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来说,由于考核内容中涉及到的主观题较少,难以取得较高分值,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公平,所以如果一直采用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势必打击那些真正想学好经济学、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04-04

互动教学的发展最早源于对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互动教学是指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加深对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便是互动教学所能够实现的。

一、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众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从多方面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国际上大力推行的教学策略之一。

进人大学时代,学习仍是最重要的任务,互动教学可以发现学习的乐,把趣味归还给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而在互动中学习经济学则可以维持并继续这种游戏,因为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熟知的经济现象与枯燥的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西方经济学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模拟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受到普遍欢迎。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知识日益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无论是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是学习非经济学专业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对于提高整体素质都是大有益处的。现代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这些为实现经济学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互动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沟通,对提高课堂利用率、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参与协作都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二、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在经济学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明习惯、人格力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师应经常把自己做学问、做事情、做人的体会和其中的正确道理作为教育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事业观。教师以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实现。

2 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展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存在着诸多经济热点、焦点或敏感问题,民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怎样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呢?这就要求教师既不回避现实,又不迎合消极看法;既注重正面引导,又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国企改革等人们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创造就某一问题争论的机会,之后教师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认清存在问题的严肃性,讲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对策,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经济学工作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要用科学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教育大学生。经济学互动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对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要深入研究,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使教学内容集中反映新实践和新发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教师的讲授只有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互动教学才能有内容、上层次。

4 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否扎实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实践创新是不现实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成熟,对待经济学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比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GDP”、“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及时把有关经济政策精神融入课堂,才能使学生对现实和未来有更多的把握。

(二)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是互动教学的保障

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呼唤教育在矫正传统功能的同时,按照时代要求确立自己的新属性、新功能。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所以,教学原则首先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师生互动教学,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义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平等与沟通。民主、平等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保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民主与平等包括知晓与情感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成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如何

创造一个创新的经济学教育环境呢?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经济学的正确动机和探索数学奥秘的热忱。具体说,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一个经济现象,讨论一个经济问题,教师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跟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

(三)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催化剂

一些人认为,教师不是播音员,也不是节目主持人,没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语调做过多苛刻的要求。事实上,据笔者所做的一份有关教学效果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语音抑扬顿挫、语调有起伏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更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更可以和老师形成互动。相反,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又较小的课堂。81%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干脆做别的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只是普通话标准却丢掉了最核心的讲课内容,那就是“形而上学”了,会让学生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这里也强调要言而有“物”,但也要兼顾“物”的传递方式。

1 语言表达应快慢有序。教师授课最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只有通过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授课的美妙之处,从而展示授课的可欣赏性。语言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调的变化上,讲课与读稿相比,之所以更能吸引人,就因为讲课的声调把授课的内容表达得有快有慢,富有韵味,若授课表达采取匀速运动,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不安。授课在什么地方应快,什么地方应慢是有规律的。该慢的不慢,会引起学生听课的失望情绪,觉得该记的没有记住;该快的不快,学生感到是拖延时间,听起来就索然无味。就授课内容而言,概念和原理的表达要慢,解释和举例要快;就叙述的过程而言,细节的交待要慢,做出结论要快,这才显得肯定,使人接受起来有停心。与此相联系,问题的提出要慢,问题的结论要快。教师通过这种快慢的节奏控制,自如地表达授课内容,授课才会显得有魅力。

2 表达应造成悬念效果。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转移和放松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恢复,教学节奏的控制就应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停顿。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不仅使学生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而且会给人以琢磨思考的余地和联想回味的时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悬念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对“空白”的有效把握和控制,还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气氛、掌握调整课堂气氛的技巧,才能真正在授课中赢得主动权。实际上,教学技巧既反映着人的智慧,又深刻地体现着人的奋斗精神,它是科学态度和勤奋精神的结晶。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掌握授课技巧,就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进行授课,还必须具有不懈的进取精神,做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教师微笑的神情、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真情、宽容的胸怀,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的“催化剂”。因此,上课时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有同学说小话时,教师会开玩笑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学,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啊?”这时,那位说小话的同学非常不好意思,其他同学也放松了心情,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轮的学习。如果在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对其大加呵斥则会激化师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尴尬局面。因此,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实施案例教学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平台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最好同时具备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课上分析、讨论,课后写分析报告,从被动接受灌输变为主动思考研究,从要我认真对待变成我想认真对待。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优选解决方案,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比如,讲到边际成本概念时,以航空公司为案例,通过航空公司飞机票打折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引发同学思考并讨论企业的营销管理,点燃学生从经济现象看本质的激情。在案例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前)――引导学生对案例首轮讨论――提出发散问题继续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组织小论文撰写(课后)。应注意的问题有:案例要选择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必须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案例要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经济学实施互动式教学改革,体现了中央教改精神,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针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同时,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社会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要坚持读(教材、原著)、听(讲课、录音)、看(录像)、走(社会实践)、讲(讨论、辩论)、写(调查报告、经济论文)六环节相结合,努力做到读与思、听与议、知与信、懂与行四个方面的统一。

(五)德育教育贯穿始终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剂

西方经济学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德育教育似乎是扯不上关系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因为对西方经济学的误解太深,因而只要一提便是自私的经济学,理由是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之一便是:理性人假设。以自私为前提的经济理论哪来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呢?然而,笔者在9年的经济学课堂上却悟出了经济学的另一种内涵:诚信的经济学、效率的经济学、节约的经济学和和谐的经济学一同样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经济学。

一段时间以来,对西方经济学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学术界吵得沸沸扬扬,笔者作为一个小辈没有资格对经济学大家们的观点指指点点,笔者担忧的是,如果主讲经济学的教授、讲师们对如何教好经济学的立场有很多分歧,那么学生的处境岂不更无所适从呢?于是,笔者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学,教师要

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经济学公式或图形,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学课堂也应该像其他课堂一样,成为既教书又能够实施以德育人的阵地。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渐渐发现,西方经济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狭隘和自私,它有独到的一面,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具体内容与引申其实很多时候和我们主张的德育教育思想及内容不谋而合。将这一面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价值观的确立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尽管年龄上大多已经在18岁之上,但在思想上并不成熟,他们更冲动和叛逆,如果过分强调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不但不会使得学生觉得教师的理论修养好、学术水平高,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耐烦。据笔者200~2007年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的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在意,因为他们很多人非常感性,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生活、学习实际结合密切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他们对纯粹的德育教育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西方经济学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一种全新的思维去解释身边发生的小事、大事;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初次接受经济理论思维,因而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济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适当的修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将经济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阵地顺理成章。怎样使得经济学的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并成为可能呢?这主要取决于经济理论思想本身所包含的潜在德育教育素材的充分挖掘与修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

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净化心灵,提升涵养和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上升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经济学虽然在整个意识形态上是西方的,但其内容和思想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只有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兴趣。德育教育本身是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比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能把德育教育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关注具有激发性的典型事例,及时捕捉它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实现开启思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5篇

0引言

 

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比较之前首先我们应该给经济学哲学以一个明确的定位。经济学哲学,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如同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数学哲学一样,是对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元理论问题的逻辑的、哲学的分析和追问。而对西方经济学历史上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方法论及其方法论之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

 

在经济哲学界,引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的重要学者是哈奇森、布罗格。布罗格与哈奇森在解读与应用波普尔思想过程中着重吸收了其证伪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是评价选择理论的唯一尺度。因此,评价选择理论“不应当根据逻辑客观主义所主张的‘证实’而应当根据它能否可被“证伪”。在实践上,布罗格常对主流经济学持抱怨态度,因为他认为虽然主流经济学者赞同证伪主义,但并没有付诸行动。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思想

 

拉卡托斯是波普尔学说的追随者,但他对迪品—蒯因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主张理论检验是比较性的而非绝对性的。当理论遇到经验窘境时,理论家总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也就是说,评价选择理论应当以“经验前进”而不是经验检验的成败为标准。立足于波普尔传统,同时发展了库恩的“范式”学说,拉卡托斯提出“科学研究程序”及“硬核”等系列概念来解释理论的普遍结构与发展过程。

 

波普尔证伪主义在70与8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经济哲学家开始对它展开研究、反思或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他方法论学说。

 

二、经济学修辞论

 

修辞论目前在经济哲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创始人为麦克罗斯基。麦克罗斯基认为,经济学家建立经济理论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他们理论的行为并不像波普尔证伪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是按照“证伪”原则来进行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因而是对经济理论实际方法的一种错误阐释。通过借助修辞概念,麦克罗斯基强烈反对证伪主义为经济理论抽象立法的传统,反对它试图用不合乎现实的方法论来裁剪经济理论。对麦克罗斯基来讲,哲学家只是“局外者”,他们不能为经济学作出任何实质性贡献;也正是如此,他们的主张应当被实践的经济理论家所漠视。“方法论学家应当把自己限制在‘修辞”上——即描述经济学者是如何进行相互说服的”。

 

经济学修辞论是一种激进的反方法论的方法论学说。它勇于挑战主流方法论的研究传统并力图把哲学家对方法论的思考引导到相反的轨道中来。虽然麦克罗斯基的修辞概念激起很大的争议,但反对为理论进行方法论立法的精神却在不同的流派中得到回应。

 

三、批判的实在论

 

如何通过哲学思辨达到对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抽象理解?又如何使它与经济学方法论相结合?劳森以“人们选择”为主题通过逻辑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人们在给定的现实条件下可以选择行动A也可以选择行动B的现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的社会经济世界是“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 “给定条件X则结果Y”的完全规则性系统。开放的性质为我们利用“信仰与愿望”来描述与解释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现实的社会经济世界是“开放” 的,具有存在延续性的被认知对象必然不会存在于经验领域——是“非经验的”。这些非经验的被认知对象采用了社会结构(社会规则与关系)的形式。劳森强调,社会经济现实是“非传导性的”,即构成社会经济世界的社会结构与实践活动不是科学研究通过思维建立起来的印象,而是先于研究的、既定的。事实上正是“非传导性”思想使得劳森的学说被称为实在论。劳森指出,“实在论本质上属于存在论范畴,是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核心”。

 

对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抽象理解建立之后,劳森认为,“主流经济学遵循的是演绎论模式,即从系列定理与假设出发演绎出理论结果。这些定理与假设虽然表述了社会经济行为主体的特征及他们所面对的环境,但却采用了因果解释的模式———‘给定条件X则结果Y’。这就隐含了研究对象是‘封闭’的,因此人们的选择就不会是自由的。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恰恰与此相反,这就产生了逻辑矛盾”。批判的实在论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提出批判,为非主流经济学派作了辩护。

 

四、真实波普尔主义

 

该流派同样是在批判波普尔证伪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博兰德撰写了大量文献来批判拉卡托斯、布罗格等人的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证伪主义严重扭曲了波普尔本人的思想,对波普尔的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博兰德认为,哈奇森与布罗格对波普尔思想的引进没有以原始材料为依据,而是从拉卡托斯的叙述中发展而来。然而拉卡托斯却错误地把波普尔理论概括为证伪主义。博兰德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理性主义”才是真实的波普尔思想。

 

博兰德从休谟归纳问题的角度分析了主流哲学家倾向于把波普尔思想归结为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指出辩护主义思维是造成他们扭曲波普尔学说的根本原因。根据博兰德的解读,波普尔认为休谟归纳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主流哲学家回避称它是“归纳问题”而宁肯把它当作“关于归纳的问题”,这是因为归纳法一直被前休谟哲学家当作是对科学及其方法进行判断与辩护的手段,即辩护主义。波普尔如此推理的目的不是为证伪主义辩护,而是为发展出“批判的理性主义”。因此,证伪主义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五、现代穆勒方法论

 

部分哲学家如巴斯克、卡特爱特及豪斯曼对穆勒的方法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宣称穆勒的方法论更适合于描述当前经济理论的实践。在该意义上,我们把他们称为现代穆勒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豪斯曼。

 

豪斯曼对穆勒方法论的看法持与多数哲学家相左的观点:穆勒的方法论并不排斥对归纳法及经验方法的重视。按照豪斯曼的分析,穆勒是一个经验论者。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归纳方法:先验方法与后验方法。后验方法是一种直接经历方法,适用于那些只有个别影响因素在起作用的现象或者能够进行控制性实验的现象。不管它的名称听起来如何,穆勒坚持认为先验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法,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一种间接的归纳方法。由于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经济学家在用后验法归纳出基本假定时必然忽略一些影响因素,这是造成经济理论常常与现实不符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只是一门“趋势”科学。

 

结语

 

由于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与科学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经济学方法论似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的学科,并已成为经济学家与科学哲学家共同建设的园地。本文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只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粗浅研究,由于学识有限,难免有很对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进行完善。

第6篇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轻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德国,高职教育不仅有专科、本科和硕士层面,甚至联合培养博士;也不单单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优化等。发达的高职教育成就了德国的制造强国,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既要抓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抓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提升和全面发展。显而易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定位模糊、课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也显得无足轻重。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定位不准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准确理解,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定位偏低,其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沿用理论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课方式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而高职课程设置标准是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显然,目前的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所培养的能力,在职业岗位上难以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视。

 

与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力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匹配起来,主动满足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很难简单地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经常遭遇“课程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的尴尬。此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但高职西方经济学很难进入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之中,课时被压缩很难避免,这必然影响到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缺乏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论性强,加之有大量的数学推导、计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课程内容较难理解。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数理基础较弱,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远不及本科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对数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难情绪,得过且过,不求甚解。

 

此外,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清楚表明,高职学生习惯选择记笔记并课后整理、认真观察和思考记忆、认真做作业等学习方法。而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自学、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专业咨询等,很少被采用,而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可见,高职学生仍以被动型学习为主。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悟性、举一反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被动型学习方式致使他们不善于总结,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因此,在理解经济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讨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受挫伤,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二、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初探

 

基于以上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做一简要的梳理。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1.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其课程培养的能力和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经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到复合型技能人才,再到目前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等几个阶段,根本目的就是适应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自主确立目标,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不仅掌握技术,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适应岗位和技术更新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创新都来源于一线生产和作业的灵感,一线技能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力量。

 

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注重研究个体和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在此过程中,分析人们如何权衡利弊和对激励做出反应等。

 

可见,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对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容小视。但是,西方经济学内容面广点多,高职学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且部分内容更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确定西方经济学培养目标和能力,以够用为原则,对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取舍,将知识点和现实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时,通过知识点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

 

2.考核评价既要准确衡量,更要激励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

 

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指标设置得当对于学生完成课程目标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灵活运用课前预习、小组作业、辩论赛、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专题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核评价要尽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对学生总结评价,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建设性意见。二是学生自评,以认识自己的优势、不足和潜力。三是组长评价,要客观反映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任务和配合情况。最后是组内成员互评,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沟通能力、贡献率等。

 

(二)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在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图形以及抽象的现象分析时难度不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数学基础知识;导入案例教学,包括中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个体和总体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成功与失败的实例。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点和难懂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现实感受,又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信心和兴趣。一般分为三步实施:

 

(1)课前准备。提前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各章节讲授的案例在授课前一周印发学生。案例紧扣学习目标,并布置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推荐相关的参考材料,要求学生课前整理成简单的脉络,以便课堂讨论和分享。课前小组交流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为课程教学提供铺垫。

 

(2)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系统讲授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推理,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步步跟进,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案例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现实问题,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

 

(3)巩固知识。相关章节讲授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经济热点问题,选取适当的案例,并给出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路径,通过有效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并检验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在课堂上演讲,并当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现场点评;以及学生根据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完成课程小论文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2.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任务为出发点,通过小组合作,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目标主动探究、分享思路、归纳总结,使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素质十分有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模块构建和设计。应考虑三个要求:(一)模块的选择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成性。(二)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必须具备可以转化为实践性的任务,适合模块内容的构建。(三)模块内容构建必须考虑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包括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

 

在教学模块内容(任务)设计方面,每个模块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实训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任务的内容和环节设计必须具备实用性、适应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任务的内容和完成过程的思路与处理方法,贴近现实生活和工作,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任务的操作过程所需要的调研、讨论、合作、分析、计算、报告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激励,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能反映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让身临其中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乐于迎接挑战的心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中,这些任务环节的要求参照职场的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的工作模式和素质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任务内容趣味化,结合一些有趣的案例和事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模块和对应任务实施的过程与目标的控制。首先,学生必须明确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有明确的操作指导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完成任务的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考核重点与评分点。其次,教师对于任务的每个重要环节要把关。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模块任务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对任务中每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主要做法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督促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束缚和压力参与到实训任务中去。教师对组长工作进行进度和质量把控,在每个重要环节上都要求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任务完成成果,汇报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每个成员具体工作情况。对于偏离任务目标的小组,教师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之回归正确方向继续完成任务。最后,尽可能让每位成员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回答同学的问题等,通过此举,教师可以把握每位同学在任务完成中的基本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技能的锤炼以外,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高职学生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终究是一句空谈,如此下去,也必将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真正意涵。

第7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一、通俗式教学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接触西方经济学,对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因此,“术语陌生症”时有发生,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术语的经济含义,由此,老师可能已经讲到下一知识点,而学生还在理解前一句话的含义,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不同步。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通俗的、非专业化的语言为学生打开经济学的大门,使初学者能克服生涩的术语工具,顺利进入经济学的宫殿。

例如,在讲解弹性的概念时,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笔者还特别总结为弹性是百分比与百分比之比,只要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所有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都迎刃而解。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笔者针对农历新年刚过去这一特点,先设问“过年前,为什么超市中的年货如瓜子、糖果不降价促销,而衣服皮具等却会较大幅度降价?”,然后再讲明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瓜子、糖果作为年货,为应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备,而衣物任何时间点都可购买,不必局限于某一时点。也就是说,在新春前,年货的购买是弹性值较小的,而衣物类商品的弹性值却较大。为达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对于弹性值小商品,提价(至少不降价、不打折)会增加销售收入,而弹性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如此一来,弹性对价格策略选择及销售收入的影响之间关系就不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

二、案例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事实,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迫使他们不能只带眼睛和耳朵来听课,必须开动脑筋,必须在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否则只能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次上,而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西方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西方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三、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时,老师提出“钻石对人的用途很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请运用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论与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回答量适当,既要有让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又要有让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以增加这种方式的教学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予以点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对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要在课后阅评,对阅评中发现的问题要在下堂课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在整个讨论中,始终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讨论中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时加以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最后,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学生应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讨论的时间。讨论有它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足够的时间里,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既然组织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就成了为“ 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辛宪.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其一,揭示经济本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核心,而描述经济现象通常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如果我们能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那么经济学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譬如在研究价值跟价格关系的相关理论时,马克思有效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价格的基础是价值,而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虽然价格可以违背价值,但它是由价值决定的。西方经济学更着眼于阐述经济现象,它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并细致分析了价格跟供求弹性、供需弹性之间的关系。又如边际效用论,即便其价格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价格的形成应适当将心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大致分析一下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在研究并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格体制是不能由西方的价格理论来指导,应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促使马克思政治经济的价格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其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采取的经济发展进程的研究方法是动态分析法,而西方经济学采取的研究方法却是静态分析法。在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里面,动态分析法主要是解决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一些经济失调、衰退等情况,而静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在资本、组织、技术、人口及需求状况等各种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规律所发生的作用。经济增长的问题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应当研究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将动态分析法跟静态分析法科学结合在一起,用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互补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三,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所青睐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最主流的经济学派,它回避对经济理论作出相应的社会评价,主要研究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不仅仅揭示了现实经济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同时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重视分析政治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互补性,科学结合实证分析方法跟规范分析方法,对我们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有利。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