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0 09:28: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人地观;学习观;评价观
高中地理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单从词眼上分析,上述话中就有几个“敏感”的词汇频频出现在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讨论之中。高中生虽然很想倾听这种“讨论”,很想对高中地理进行真实地“触摸”,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时间。鉴于此,高中地理老师的责任更为巨大,如何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多、走得更远呢?
一、理念:正确的人地观不可或缺
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可以说,人地关系是课文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不可或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应该成为高中地理老师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的教学中,应该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人地关系等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并不是决定性条件;但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一方面,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建在矿产地附近,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另一方面,还要用典型事例说明,在特定场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如采掘工业的布局,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
作为高中地理老师,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的生成,更要注意在学生的心田上种下这样一些种子:科学人口观的种子、资源观的种子、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种子……正如徐学平所说:“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
二、过程:主动的学习观不可或缺
关于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法国的茨维坦・托多罗夫有一句话解释得再明白不过了:“即针对外部强加标准的解放运动和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新标准的建构运动。”高中地理课堂就需要这样的“解放运动”和“建构运动”。说实话,今日的课堂,机械、模仿、被动接受和单项灌注已经没有生命力,没有“市场”,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才是正途。
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等(如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重视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组
织学生通过直观动态材料(录像)观看商业网点布局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分层学习很有必要。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说明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已成为时代共识。高中地理教学应力求做到层次化,有难有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菜单”,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舒展、多元发展的教育氛围。
三、反馈:多样的评价观不可或缺
一个地理教师如果从不容许自己止步于浅薄单薄,就一定要重视评价这一关。因为正确的、多样的、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评价,是师生间“私谊”关系升温的剂。反之,冰冷的、“俯视”的评价氛围,既关闭了学生的学习之门,也关闭了其情感之门。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儿童的灵魂不是一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实际上,儿童的灵魂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激情、改造和创造的力量。”的确,恰当的评价能够唤醒这种力量。
在具体评价时,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海岸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教学中,检测“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达标程度,面对学生已经完成的小论文、宣传板报、绘制图表等,教师的评价要特别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源的情况,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一定要对小论文、绘制的图表的质量给予全面、公正、温馨、有故事的评估等,如此,方能给学生注入更大的内驱力。
在评价时,应该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1.地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教师在评价时,不仅仅是注重知识、技能等这些“外部”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内部”资源。因为真正的学习与情感有关,那里才是学习的“核心地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合理选材 创新教法 积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33-01
做好教学和复习是高中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的地位十分重要,却很少被学生正确认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数外三科长期以来占据着“正统地位”,地理则被摆在了“偏门”的位置,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很多学生的基础偏差,识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复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创造尽可能高的复习效率。以下,笔者就从选材、教法以及评价“三要点”出发,谈谈人教版高中地理的复习教学。
一、合理选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复习主要是为了通过一个较为清晰和系统的复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以课程内容为本,不断拓展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延伸至课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既是一个知识汇总巩固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学习材料的选择。目前,市面上的教辅材料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对复习教学的辅助成效有所差别,因此,教师应当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帮助学生系统、完善地完成复习。比如在选择例题和探究性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择取,材料内容应当难易结合、详略得当,对于其中较为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独立解答,而对于难度稍大的探究性问题,建议学生分组合作,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并辅之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以此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创新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有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是堆砌,或是将原本富有趣味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而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魅力,深入挖掘其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令人尴尬的是,从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对老师所讲的地理知识毫无兴趣,而在考试之前的复习中,如同背诵课文,将原本充满理性美的地理知识用近乎机械式的方法来记忆。这一现象在很多中学都有发现。导致这一教学尴尬局面,主要在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地理复习事倍功半、大打折扣。要想提升高中地理复习效率,打破这一僵局,就需要我们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提起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具体操作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导入、生活化引导等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比如作者在带领学生复习世界地理半岛知识这部分内容时,就以索马里半岛作为切入点,结合世界著名的摄影作品《饥饿的女孩》进行情境创设。在正式导入复习主题内容之前,先出示《饥饿的女孩》这幅摄影作品,让学生谈谈观看的感受。接着将其引入半岛知识的复习当中,引领学生思考为何索马里半岛地处海边,却缺水严重?是地理因素造成,还是人为因素?这与半岛的气候是否有直接关联?这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与探索当中,最后得出索马里半岛缺水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沙漠气候每到夏天便会出现寒流,由此产生离岸风和上升流,这是像索马里半岛这样中低纬度地区特殊气候形成的最终原因。这样的复习方式与方法不仅达到了系统回顾知识内容的目的,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挖掘与掌握。
三、积极评价,有效发挥情感关怀作用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日渐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压力较大的时期,需要教师的鼓励、引导和关怀。教师在复习地理时,要善于运用积极评价、情感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笔者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定期安排一个小的测验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并将测验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表现,学生的复习效果一目了然。对复习成效不断提升的学生,笔者及时进行肯定评价,鼓励再接再厉;对复习成效停滞不前的学生,笔者就与其一同分析个中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丧气;而对复习成效不增反降的同学,则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给予其情感上的关怀,助其重建信心。
总而言之,复习高中地理不仅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复习材料,不断地探索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善用评价,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情感关怀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智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地理学科。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
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1:学会提炼规律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四、启发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很快得提高,进而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每一单元学完以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逐步实现知识向技能化、能力化发展,并加强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策略。 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广而且比价杂,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面熟料的掌握信息量很大的地理知识,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策略,根据需要识记的内容的难易程度,运用不同的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复述策略
一、排除互相干扰
有时候,人们没有记住某一信息往往是因为该信息在被识记时受到了干扰,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挤到了一边,也有可能是与其他信息搞混。从高中地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存在着很多前后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例如,关于地方时间和区时的区分和掌握。地方时指的是全球各地区因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边的时间永远比西边的时间早。而区时指的是人为地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以后,以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地方时和区时都用来表示不同地区的时间。由于学生先接触的是地方时的概念及其计算法则,这就会对其区时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学生不容易从本质上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会产生计算上的困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可能会产生互相干扰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主动发现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新知识。
二、多种形式的复习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学习和复习,才能熟练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是,反复学习和复习并不是单单指对知识点进行反复多次的背诵,还包括总结、梳理脉络、实际运用和举一反三等。如果高中学生仅仅掌握一种方法,那么随着时间的增加、地理教学知识点的增加,高中生就很容易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这样的学习往往不是有效的,学生很难牢固地掌握好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复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在复习地理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还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例如,在地理基础知识的梳理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每位成员负责一定量知识的梳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有效的时间,还能够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地图也是训练和考验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个标杆。此外,学生在复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联想法。例如,学生在掌握季风对四川的气候影响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联想法来会议季风气候对东南亚的气候影响,以及对于东南亚农业和农作物品种的影响。学生自己通过这样连环式的设问回忆,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进行重复学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对学习者的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了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速度由快到慢再到稳定。学习者在学习之后的短时间内对所学知识的以往速度很快,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其遗忘速度会慢慢减慢,再过一定时间以后,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就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要使知识能够在大脑中长时间保存,就需要采取相对应的重复策略。根据遗忘规律,高中地理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和正确把握复习方法。只有及时复习,才可以在大量的遗忘产生之前对材料知识进行巩固,减缓遗忘的发生速度。
四、限时记忆
大量实践表明,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大脑会产生疲劳感,惰性也会随之产生,一旦大脑紧张和兴奋度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就会变差。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适时地刺激学生,让学生的大脑紧张和兴奋起来。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学生一定压力,规定时间让他们记忆,这样,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紧张感和兴奋度就会被调有效动起来,而且越是接近限定时间,大脑机能的发挥就更充分,记忆效果也更加显著。
虽然限时记忆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很短,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强记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学会通过一些合适的方法,训练学生限时记忆的能力,赋予记忆目标生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开“10分钟记忆大比拼”活动。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学习情境下,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地树立记忆目标的能力,学生具有的高度紧张感能够促使其将限时记忆转化为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总之,复述策略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大脑维持输入其中的信息,但并没有涉及到对信息的理解,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信息还没有与新的信息产生联系。在地理教学中,经过复述策略的专门训练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复述策略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然后再和更为高级的认知策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凸显记忆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电芝.认知策略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8-20.
[2]赵颖,培养认知策略教学生学会学习[J],中圆教育学刊,1994(6).
[3]刘电芝.学习策略(二)[J].学科教育,1997(2):35.
[4]宋广文,高伟.认知策略”三环结构模型”的理论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26(3):159.
[5]易辉.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9.
[6]何进军,刘华山.10-14 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165.
[7]毛彬彬.初中生英语词汇认知策略的训练[J].基础英语教育,2006,8(2):30-3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途径1:导课激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用将要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途径2:情境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的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使学生既感到熟悉而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停止、禁止,用绿色表示安静与安全,用黄色表示有危险呢?在学习完日界线的教学内容后,我立即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由于她们出生的地点稍有变化,姐姐比妹妹后出生,可能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都在思考,都在比划,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途径3:活动激趣
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我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然后描述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2 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3 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
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途径1:学会提炼规律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途径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4 意识引导,启发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5 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一、多样教学方法提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枯燥乏味感。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地理课都充满好奇,应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首先触到的《宇宙中的地球》,这些内容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至直观形式把宇宙的展现给学生,这样的学习就变得形象而又简单了。进入高二、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二地理的内容相对高一的内容较简单易懂的特点,形式互动的自学课。如学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旅游过的景观,通过PPT等的可见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一些图片展现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感和体会。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会兴趣倍增,而且印象也会深刻,学生们的学习就很容易进入地理的角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样教学手段唤趣
目前,文字讲解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学生不满足于教材,而是更喜欢图像展示或者图文结合的传达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类插图等直观性、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探索的欲望,从而更深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时,利用教材中图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产异性成这个空间概念;在季风环流的学习时,采用框图来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不同,使学生对二者差异一目了然。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此外,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中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对于恒星日与太阳日、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制作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这些抽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动画的动态模拟演示使得令人难以理解的地球运动的现象变得易于掌握,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激趣
1.课堂导入趣味化设计
导言是一堂课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导言可采取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球现象、诗歌、歌曲、漫画等等,增强趣味性。如在对《洋流》一节进行导入时,利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学生的兴趣就被导引起来。还可以利用古诗词导入,巧铺垫,巧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学习导入时,可以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让同学们探讨这两种天气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而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引出天气系统。
2.课堂内容生活化设计
生活就是地理,很多的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地理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相,能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地理问题,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地理知识,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比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是学生们所熟知的事情,在讲地方时可以插入介绍,为什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选在7月27日21时?世界上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在同一天看开幕式吗?看的时间也是一样的吗?学生此时会对地方时及地方式计算充满好奇,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探索。再比如,进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学习时,可以通过汶川地震,让学生们搜集资料,回答汶川发生地震的原因等。这样讲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课外实践活动添趣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才能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地理,认真探索地理知识。可举办环保宣传栏,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调查,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废气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学生在举办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环保意识,这一活动还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组织地理课外小组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看星空、找星座、观月相、看云识天气等比如在进行月相的学习时。尽管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解与演示,但是月相是一个时间变化的一个过程,对于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每天记录早、晚时的月亮,记录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并画出所见的月亮形状,然后通过同学们搜集的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不断提高。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时,教师教学活动创设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过程要灵活开放,在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法的制订,活动主题的编排,活动的时间制定等方面让学生自己去做。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真正的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地理课堂就会充满快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长久保持。
参考文献:
[1]侯红敏.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杨波教师回答: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地理小问题、小现象,华丽转身为地理微课程。地理微课程的提出既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创新,而且也有益于利用最新的微时代成果完善地理课程的发展,让地理课程在宏观教育背景下具有更大的活力。
微课程即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可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从教育科研角度,许多地理一线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拿出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地理微课程,可以提炼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作为地理微课程之素材,并成为教育研究的切入点。由小处着手,向更大方向进发,最终带动地理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地理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典型地理微课程资源试作探讨。
1.地理微课程之音视频来源
地理微课程的课程资源视频、音频来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央视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都有很实用的地理视频、音频资源。央视网站的视频比较齐全,以区域地理为主,对于加强学生对全国各区域的直观印象有很大益处;中国气象频道网站主要是大量与气象有关的自然地理视频,从大气环境、洋流到地球运动,也介绍全国各个区域的天气特点,具有一定区域性;国家地理测绘局网站主要是测绘地理类视频,对于解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非常实用。当然,许多网站由于面临改版问题,会出现有些视频不能下载,只能在线观看的限制,可以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将这些视频录制下来,或者通过临时文件下载方式先下载到临时文件夹里,再通过软件,把这些视频拼接起来,作为完整的视频加以利用。
2.地理微课程之软件使用概述
视频处理一般都使用Camtasia Studio 7这一软件,当然也可用一些更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但是笔者通过比较使用,发现其它软件或功能不够丰富,或功能太复杂导致视频容量太大,根本无法让一般的存储工具储存。通过Camtasia Studio 7软件处理视频,一般不会过多增加视频大小。如果要求更清晰的视频,也只是稍微有所增加,大多移动媒体都可以承受,这是此软件的便捷之处。
3.地理微课程之主题内容选择
微课程主题选择广泛,只要是题材微观并通过教师调研学生学情,可以通过其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作为微课程主题。例如,自然地理中的难点——雨带的推移。雨带的推移知识点很小,但是学生如果一直停留在静止思维状态,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雨带推移场景,那么这一知识点一直会是个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南旱北涝、北旱南涝的形成机制就会更难。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微课程,让学生在微课程中自己体验雨带的推移,并配上雨带推移到不同区域及其造成的不同天气现象,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更容易理解这一难点。
又如,对于最难以理解的地理信息技术,可在地理微课程中,首先提出情境,进行城市规划,了解这个城市的道路、桥梁、商业、农业、工业等分布。先需要找到含有这一情境的微视频,然后引入思考情境,再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解决城市规划的技术主要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在微课程中让大家看到其系统的操作演示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确实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些情境的连续创设(微课程中情境的创设本质上就是视频、文本、图片、解说的选择与使用及编辑,处理好这些要素,即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既把自己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又在情境中学习到其技术的具体使用及选择。
4.地理微课程之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不受“微”胁。笔者认为,播放媒体可以是微媒体,如手机、iPad,也可以是教室的大屏幕投影仪、电子白板、学校操场的大型屏幕等,这些大型传播媒体是微课程播放的极好工具。一个微课程既然被开发出来,就应更大程度地去扩大其课程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学习者感受到微课程的力量。从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期间严禁带手机,严禁带一切相关的移动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开发的微课程学生无法通过手机等设施看到,应积极扩大微课程的播放媒介。
用途不受“微”胁。微课程虽然形式微小,但为了能够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它的结构、内容也应具有相当分量。因此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作为地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可以把微课程作为引入新课、结束新课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承转,还可以作为新课学习内容或课前、课后学习材料。总之,地理微课程要发挥出最大功用,应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作出适当选择。另外,微课程的用处除解释一个小问题外,其音乐、文字、视频交融的效果可为课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化角色,深化学习。
170.如何开发高中地理微案例?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丁夏男教师回答:
高中地理微案例教学是对地理微观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所示材料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即教师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微型案例,组织学生思考(情境问题)、学习、研究、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微案例和微课程相关联,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微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质和课程标准要求,使地理课堂“进入”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它更加具体化、典型化、生活化、细微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场景式案例”的运用,可在导入中使用、可贯穿教学环节的设计、可在教学收尾中运用。对教师而言,更具操作性,更加简易。高中地理微案例的开发注意以下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
准确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依据。高中地理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要求地理微案例设计能够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合作与学习、竞争与独立的关系;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欲望,使每一位学生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地理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出示微例:“煤城”枣庄最初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濒临衰竭,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煤塌陷地治理和村庄搬迁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公共服务功能大量缺失;地方财政困难,民生保障压力巨大。2009年,国家确定枣庄市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枣庄市转型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挑战,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示情境问题:①试推测枣庄市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②借鉴世界著名区域发展的经验,请设计枣庄市“再生”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进入情境”和“跳出情境”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与迁移。
二、基于具体学情
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关键。只有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才能适时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学习需求,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如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学习的地理知识点高于学生“最适宜发展区”时,教师应及时搭建“支架”,建立知识铺垫和学习背景,给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成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公正与鼓励性的评价,进行层层启发,最终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导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时,创设对比情境,出示微例:“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一个海边小渔村(见图1)飞速建设,三十年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大都市,那就是深圳(见图2)。
展示情境问题:①深圳曾是一个小渔村,那时候的深圳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现在呢?②思考深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教师把深圳前后区域发展微例作为导课案例,让学生学有所思,由此为载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进入教学主题。
三、基于地理情境
创设生动情境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基础。地理学科反映的是动态复杂的宏观世界,它基于丰富的地理事象,演变出抽象的概念及规律。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间接知识的习得,教师可以整合多种教学元素,如图像、影像、声频、动画,以多媒体为载体,将地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加以展现,将内化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学生可以感知的景象,使单调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学生可以认知的场景与故事,把每一位学生置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自觉地接受情境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热爱地理学习的情感。例如,进行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主体部分学习时,出示微例:匹兹堡最初是个印第安人的小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二战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地位显著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看到一批高科技的保健品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计算机软件子公司等已经在匹兹堡市内外安家落户。设计情境问题:①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②成长阶段:二战后,匹兹堡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瓶颈”? ③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的“困惑”是什么,美国人口在这个时期迁移特点如何,原因是什么?④再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匹兹堡如何从“没有屋顶的地狱”变成“知识城”?
学生首先阅读教科书上给出的四个知识窗,结合所示微例,然后思考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展示生生间交流的成果,学生归纳每个阶段区域发展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状况,经教师点拨,最后形成提纲挈领的表格。
四、基于现实生活
整合生活元素的案例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核心。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教科书所选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与地理教学紧密联系。在开发地理微案例时,应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了解社会发展热点、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设计“连云港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案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①观察连云港大气污染状况(程度)?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③观察并总结引起雾霾天气的原因;④针对当前状况,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你自己应该怎么做。课前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课堂上,因为自己实际的调查研究,学生们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可得到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地理教师给予学生一个精神寄托,不失时机地创设富有激励性的、情境化的地理微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内驱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关链接
聚焦地理微课堂
微博、微信是当前大众通信交流的一个热门平台,紧随其后的微电影、微盘也开始迅速发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网络微课堂形式应运而生。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一起并称为网络时代四大趋势,微课堂将来势必也会作为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得以大规模发展。教育部已经预视到这一点: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开始开展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针对广大高校于2012年12月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地理微课堂现状
由于一些大赛的参赛视频没有公开,因此目前地理类的中学微课堂数量不多,在微课网上高中部分有四个教师共31个课程组,百余个小专题,基本包含了地理教材中的各个要点知识,多是一些名牌教师结合知识针对高考考点的讲解,初中部分全部空缺。由此可见,微课堂仍然免不了高考指挥棒的重大影响。此外,这些课程多在30分钟左右,与一堂课的模式颇为接近。但是“微课”模式开创之初旨在摒弃以往长达40分钟的完整公开课形式,而是把精华内容浓缩在5至10分钟之内,因为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虽然,视频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需求,但是这和以往网络公开课区别甚少,没有太大突破。微课堂虽然也是课堂的一种,但它强调“短”、“小”、“精”,如何生动地设计、合理地布局、完整地体现,利用好短短十分钟时间才是关键。
地理微课堂展望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地理微课堂中的地理知识不应仅限于地理课程或是地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应是包含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从地理小常识、小故事到地理专业知识,一一囊括在内。
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地理微课堂可以通过讲故事、播动画等多种形式,实现讲清楚一个地理知识点、展示一种地理现象、模拟一种地理过程或是讲述一段地理变迁等多种效果。
控制时间,效率增强。虽然地理包罗万象,知识点众多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依然可以控制好每节微课堂的时间,将其限定在10分钟左右,把握好学生注意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将来的地理微课堂很可能将知识点细化,完善体系,分设目标,以适合于更多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需求的学生,让地理微课堂融入所有学生生活。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
一、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是目前地理课程目标中核心技能和能力目标培养的关键性环节,高中学生已经从初中少年期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性思维顺利过渡到高中即青年出气以抽象路基思维能力为主的关键性阶段,我们的新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以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对接关系,我们在初中阶段性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本身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性认知,同时,能够顺利的运用此种原理去分析和阐述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发展性观念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在问题中深入分析此问题再进一步到最后的解决问题,这都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一个人的思维是建立在感觉、知觉基础之上形成的对事物内容以及本质特征的深入性、创新型的探索性思考,一门学科的思维训练,是指在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默契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并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和吸收,我们应该在结合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性质的基础之上,遵循科学的思维发展规律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创新型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系统性的,而并非支离破碎的,掌握一门学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各种创新型的思维形式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自身独特且有效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从而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生掌握思维的模式,对于地理学习及其重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思维模式即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质量。
1.建立联系、学会纵横思维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利用联想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理解等。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还要建立思维线索,知道从哪具体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探索问题,激活想象思维
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使其大胆想象,然后对问题做出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激活。例如,在讨论未来的宇宙变化时,有学生说:江山易主,太阳将不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因为太阳的质量减小,其引力减小,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将会被其它恒星吸引,所以太阳不在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宇宙中将不再有太阳及太阳系存在。有学生说:物以类聚,太阳和太阳系存在。因为是人类把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叫太阳,把人类所在的恒星系统叫太阳系,随着太阳的消失,一定会有新的太阳诞生,就会有新的太阳系存在。
3.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4.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