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形象课程总结

形象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21:00: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形象课程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形象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MATLAB 仿真 应用研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59-01

1 引言

目前,随着对地方院校向应用性大学转型的要求,许多院校对理论课程的课时缩减了,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很好的掌握好一门课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办法给学生做介绍的。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一般在大三下期开设《信息论与编码》,而在大二时就已经学过MATLAB[1]相关课程了,所以学生能够独立应用MATLAB编程仿真了。如果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在课堂上提出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这样就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且能够减少所需要的课时。

2 应用举例

选用教材《信息理论与编码》[2](第二版),吕锋等编著。以熵函数性质为例,运用MATLAB绘制二进制熵函数曲线,从而总结出熵函数的性质。二进制熵函数的性质为:二进制熵函数曲线是关于概率的上凸曲线,如果二进制信源的输出是确定的,即概率为“1”或“0”的时候,则该信源不提供任何信息。反之,当二进制信源符号“0”和“1”等概率发生时,信源的熵达到最大值,等于1比特信息量。

3 结论

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MATLAB程序在一般的windows系统都可以安装,而且安装方便[3]。学生只要有MATLAB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能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

[1]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吕锋等.信息理论与编码[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2篇

【关键词】名著;校本课程;课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果只靠老师单方面的要求、布置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名著阅读校本课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这块阵地,在实施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泛读课

学校统一制定了读书笔记,每学期为学生配发一本,学生用完一本之后经语文教师检查可再领。名著阅读方法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莫过于泛读,辅之以笔记,做到“读”“写”结合。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规定以下三种方式,首先是摘录式,这是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等等,利于积累。其次是提要式。要求学生看完一本书或一章节,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人物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最后是心得式。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对某一章节文章或某一段文字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这三种读书笔记的方法都是泛读,可以综合使用,教师不做过多限制。这种课型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读完每一部名著。

二、精读课

当教师指定并要求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时宜采用精读。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浏览。就是对指定章节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此章节主题、大意或观点。第二步是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第三步是深度阅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地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写笔记等。第四步是复述。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但不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只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回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阅读效果。第五步是讨论交流。即对阅读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最终形成共性的结论。

如《童年》精读课“把自己读进去,把自己读出来”。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构想:以《童年》的阅读为例,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阅读,领悟读小说名著的“三个层次”:读出初步的印象、读透人性的复杂、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步骤:一读出印象,自然流露读情节(学生选读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并用一句话评点选择的理由,交流阅读初步印象);二读透人物(总结人物建档案,品评人物析社会),①总结人物建档案,从姓名、别称、年龄、住址、工作、婚姻状况、学历、人生经历、政治面貌、人生壮举、性格品性、人生结局、人生信条、墓志铭等方面总结(学生分组交流,化厚为薄填档案,集体研讨外祖母的形象);②品评人物析社会(在对外祖父形成粗略印象的基础上,寻找与此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仔细推敲揣摩,多角度阅读,深刻研讨外祖父的复杂性,以剖析当时社会特点进一步读透人物);三读出自我(合作评点读感受)“我和高尔基比童年”,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合作朗读感受,相互评点;四总结,总结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

三、交流课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部分通过有表情的朗读、配乐朗诵、演讲、探究以及辩论等方式展现出来。

如《三国演义》交流课关于曹操形象探究。整体设计包括:(1)构想:根据阅读计划,《三国演义》应该读到前第三十回,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让学生关注有关曹操的主要情节,交流曹操这一人物形象。(2)方法:交流讨论。(3)教学步骤:用自己的阅读来判断: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判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用一个恰当的短语加以概括。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小组交流,让学生选择最能凸显曹操英雄或奸雄特点的故事情节。要求:概括情节,不展开叙述。用自己的选择来分析:这些情节是如何凸显曹操既是英雄又是奸雄的呢?让学生抓住细节展开分析,要求:言必有据,据必有理。(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总结出以下几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人物的特点是由人物自身的思想行为决定的;分析人物也不能脱离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立体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四、活动课

教师发挥创造性,针对名著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既可以将阅读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训练智能;也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3篇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这一学期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在每周16节课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积极和本组、本年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本人坚持出全勤,从不请临时事假,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这学期本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经典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科教学总结

第4篇

1.研究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课程门类、内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权重的研究与实践。(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校本教材的编写。(5)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2.研究的目标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本课题旨在通过课程建设的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索大连市中职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模式、策略与方法,使其培养目标能够根据相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立实施。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同时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的目标。

3.研究假设及研究价值

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倡导“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最终形成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出发,厘清课程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步开展调研。然后,在课程设计上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合理的实训手段及实训方法等开展关联性研究。

2.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

3.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图式。技术路线图式:前期选题调研、论证→课题申请立项→课题正式立项→成立课题组→开题会议→分组、分项调研→研制体系框架→各分项课题实施→调整完善体系→归纳总结,形成研究报告等成果→专家鉴定与申请结题。(2)切入点。从美容美发行业岗位群对学生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进行调研并开展研究。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选题,成立课题组,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做好企业调研。第二阶段建立信息渠道,进行课堂教学模块的探索,完善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第三阶段建立课程框架,组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第四阶段校本课程初步成稿,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第五阶段校本课程验收阶段,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为之相契合的教学模式。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总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从而形成适合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校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中等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是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相关行业输送一线岗位人员,培养具有中职知识水平,又具有综合性、多技能、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小专业多方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极具竞争和发展的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实施的调研和论证,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能力,采取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选修课为辅,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引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合作育人,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为保证,确保学生掌握美容、美发、化妆、形象设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更具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培养规格不仅具有高中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具有综合性、多技能、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断探索和前行。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逐步以适合中职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改革为主线,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课程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为主线,授课中,引入企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做到学习与工作情景对接,形成适应工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做法与教法、学法贯通的方法系统。以模拟情景的学法,完整体现工作过程及流程,让学生在岗位实际能力实践中体验式学习,逐步养成职业道德素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就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化素养和企业指导教师(技术人员)及带教师傅的教育学素养问题开展系列的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均有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本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本校的教师要具有多年美容美发行业工作经历,是学校宝贵的资源,提升技能、开阔眼界,与行业密切相连,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起着骨干作用。第二,坚持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引进校外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带动本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第三,加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第四,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与社会交流,促使提高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5.校本教材的建设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大连社会经济、美容美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四、小结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建构要点分析

模型构建是特有的逻辑方法之一,其通过研究模型来诠释原型特征、形态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反映"生物课知识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系统,知识较为零散"。所以,如何系统地、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大课题。实际上,模型建构恰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型构建的三大要点。

1.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生物教学模型可以划分为数学模型、抽象模型、实物模型及物理模型四类,其中数学模型法指的是以符号、公式等数学语言来表征生物学的知识、现象;抽象模型法指的是通过抽象得到生物原型方面的本质属性而使研究对象得以简化;实物模型是采用相关实验器材或者自制器材来形象展示教学相关内容的方法;物理模型指的是依照类似原理,将真实事物依照一定比例缩小或者放大成为模型,其状态变量与原事物保持一致,但是能够通过其模拟该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更加形象地来解释认识对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述三种模型已经开始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此方式,需首先了解和把握各类模型的本质和演变方法。

2. 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模型构建的方法

2.1 新授课程

“形象大于思维”。对于新授课程,学生在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利用模式图、实物标本、形象化图片等具象或者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以细胞教学内容为例,本文体会到:教材上描述的均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的细胞结构,对刚刚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而言,缺乏形象化认识。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模拟制作"细胞立体结构模型"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相关理论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实物模型不仅能够诠释生物科学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事物的原貌,对其记忆、理解、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基于实物模型组织教学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阐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把握知识重点,避免产生杂乱感、琐碎感,提升教学效果。

2.2 复习课程

生物教学中,复习课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 授课程。实际上,在复习课上,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抽象模型能够实现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授课程的目标。这样构建的抽象模型有助于学生把握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生命运动的形式及规律,而生命运动属于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运行形式,只有将其纳入一个系统或者模型之内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联系。因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思路将知识循着一条主线贯穿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基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点,同时正确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可以让学生分析人们对激素的认识过程,从而建构激素的概念;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吃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作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3 习题课程

在习题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模型的思想解答题目或者指导学生基于题干条件自主构建模型解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多生物现象限于客观条件,不能通过直接实验的方式来认识问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习题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各种解题思想和方法,不断拓展学生思维,避免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产生厌烦、无助的情绪。我在必修二的多堂习题课上曾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答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将解答内容转化为图示或者公式形式,以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来描述解题思路。例如,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中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以及概率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的乘积。

3. 正确认识模型构建的地位

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探讨

恰当地选准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形象导入新课,重提高,加强交流,做合作者创设学习情景适时适量的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学会利用数学日记,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具体的说,在各个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来说,

1.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要改变了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树立了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

2.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刻画纲目网络,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通过树立榜样、成立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钻研,师生共做问题的研究者。

4.重提高,加强交流,做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扬合作的精神,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我认真研读新课程,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工作方式,发扬合作的精神:积极参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通过上网、书信等方式与课程专家之间建立联系。其次是与家长及社区合作,寻求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最后是与教育管理者合作,积极阐述自己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支持。

5.重过程,交流成果,做鼓励者

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6.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许多的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7.形象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8.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9.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有趣地复习巩固了新识。

10.编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成为新添的活力,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总结,而且还能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数学日记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在数学日记这面镜子中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之,恰当地选准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形象导入新课,重提高,加强交流,做合作者创设学习情景适时适量的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学会利用数学日记,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

[2][日]藤村幸三郎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微课程;康复治疗技术;临床经验

所谓微课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方法而形成的实际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用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者是下载后实现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微课程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教材中某个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展示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入微课程的可行性

1.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重要的手段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临床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并使用所学知识。微课程的出现为这一手段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绝大部分教学都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解说,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也很有限。通过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的和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术,该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在“灌输―记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抵触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将传统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微课程的在线功能,使学生课前预习得以实现;在这个移动工具寸步不离的信息时代,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功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参与微课程的制作,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及思维的严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实现主动参与,体现自我。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3.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从人的记忆规律来讲,生动形象的事物能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增强记忆效果,比起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及简单的重复说教,生动形象的事物的记忆效果要更好。微课程将简单枯燥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在微课程中,创造一种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能够体会到康复治疗技术的具体使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微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将《康复评定学》中步态评定这一章节采用PPT式进行微课程设计。PPT式的微课程比较接近真实授课的讲授方式,它与平常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PPT授课的方式很类似。这种微课程一般是录制老师讲课的声音作为背景音频,主要屏幕显示的是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最后转换为视频形式传播。

1.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将作业任务分配给学生

按照这一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吩咐每组同学通过组内合作将所分到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理解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换成操作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运用微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展现

利用微课程对学生所制作视频加以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并一次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反复地接触这些知识,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本章节的微课程,供学生反复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微课程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专业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制成微视频,通过微课程的在线及移动功能提供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运用微课程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连贯性

康复医学是以改善残病患者的能力障碍,提高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回归社会、生活及工作岗位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将面临不同病种的病人,从长远发展,康复治疗师需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某些典型疾病的发病,疾病发展、评定、诊断及治疗,甚至是出院康复,制成微课程,使学生对疾病有整体的认识,并将自己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严密的临床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的使命感,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究欲渴望。

总之,充分地利用微课程的优势,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微课程,将枯燥的专业内容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微课程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效教学。

第8篇

“课程任务案例”教学法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它“以案例项目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将案例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用案例项目引入新知识,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案例项目实践”为主要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应用型广告学本科专业重点强调“应用型”,要求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应用型”体现在实践能力上。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开展“课程任务案例”教学,将案例引入实践,使实践的真实性大大加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程任务案例选择的标准

任务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案例,案例是“任务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点”,任务案例选择的标准是:

1、任务案例的恰当性

教学中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整合,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对应一个或几个任务案例,做到恰到好处,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训练巩固,又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

2、任务案例的真实性

任务案例选择行业一线真实内容,或以真实内容为起点虚拟延伸设计,教学中也严格按工作状态要求,同时如果有企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可以更大程度的还原工作情景,用真实性的案例训练出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3、任务案例的完整性

任务案例在选用过程中注重完整性是对案例提出的较高要求,案例的出现不能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或者突然断开,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会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整性应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4、任务案例的可操作性

案例的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上手操作,要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案例,学生的操作是案例的价值所在。案例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通过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案例要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选择,最好与一线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将案例及时引入课堂,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行业一线工作中。

三、任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1、分组要实现优势互补

任务案例教学过程中分组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仔细分析案例,将实际环节分成若干子环节,根据各个子环节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组,尽量在一个组内包含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业水平的同学,进而实现优势互补。

2、提出任务要清晰明了

任务案例的提出要求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详细讲解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该知识点与任务案例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对案例的操作产生兴趣,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任务案例实践紧密结合。

3、学生分工应职责分明

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分工,教师要给予引导,分工过程也是计划制定的过程,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特长承担相关的任务,组内同学要多沟通,避免组内部分同学积极主动,个别同学“坐享其成”。通过分工的明确性,提出对每个人的要求,让学生有职业情景和工作现场的感觉。

4、建立合理成果评价方法

评价成果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学生首先要进行总结,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讲演,和老师同学交流实践心得。教师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可采取个人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学生之间相互发问,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可以分成几个大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都要严格分工、严选案例、严格实践,以“严格”的态度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任务案例教学法实施要点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依据课程能力素质要求,做好课程任务案例与所学内容的衔接。将课程分成几个关键学习环节,用任务案例填充到学习环节中,保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1)基本认知部分通过引入案例,将基本知识点以灵活轻松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学生不需要记忆什么理论,只需看明白案例各个部分就可以了。

2)理解分析部分通过引入案例,将标志的概念、标志的符号意义、标志的功能、CIS企业形象设计组成结构等内容按照设计的思维逻辑顺序讲解给学生,这部分学生动手相对较少,主要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为主。

3)分项设计部分通过命题案例的实施,将MI和BI的制定、标志设计、标准字设计、标准色制定、吉祥物设计、基本要素组合设计、标志应用开发设计、VIS手册版面设计等必要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发挥学生主观想象力,进行设计练习。

4)综合设计部分通过命题案例的创作,将CIS企业形象设计的相关知识融入学生的设计环节中,教师在此只起到指点和把控设计大方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