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3 10:09: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类想要统治自然、主宰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本事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研究自然,以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和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使城市发展建设不致造成大自然的生态失衡而带来城市的生存危机。这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十”报告中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重要部署,亦是城市文明建设应当全面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进步的标尺。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大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十”又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选择,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高度来考虑。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市发展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实践,面向美好未来的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保持一致,内在地要求城市发展建设能够为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内在地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基本原则,并成为共同衡量和检验城市文明建设的准绳与进步的标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建国之后,一穷二白,人口多,家底薄,困难大,首先需要发展经济,大上工业项目,进行粗放型生产,以至中的“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城市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滞后发展,以及风景名胜、园林绿化、城市文化发展事业的一蹶不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理念非常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城市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发展迈开步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观念有了极大增强,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纲领。透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实,尚存在不少问题,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汽车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堵,城市硬质化(水泥化)土地越来越多,城市水系和园林绿地越来越少,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城市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城市自然净化能力越来越弱,城市自然承载能力降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显现十分脆弱的局面。比如,2007年7月8日济南一场大暴雨,积水成灾,造成30多人死亡和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一场大暴雨,雨水不能及时排除,发生城市内涝,造成大量汽车被淹,78人死亡,160多万人受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它说明了我国许多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
下一场暴雨,由于城市硬质化地面过多和园林绿地少、原有水系减少以及城市汇水面积大,再加上不少开发建设项目缺乏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建设和已有的排洪设施不到位,以及河道淤积,雨水不能及时渗漏和流失,怎能不积涝成灾呢!有的城市,将不少房屋建在江(河)滩、山脚下、低洼地、行洪沟上,甚至采空区,一遇洪涝,就会受到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地面沉陷的袭击。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地受到工业企业废水废渣的严重污染,致使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发生困难。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包括温泉)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到城市地质的稳定、水的循环,树木的生长和泉水的存在以及井水枯竭。城市中钢筋混凝土森林(楼房)大增和林园绿地的相对减少,加上大量汽车尾车排放、空调室外机气体排放、工业企业废气排放,使碳排放量增加,氧气量减少,空气净化和调节能力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尤其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温气象,致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烟雾不能向上向远处扩散,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城市自然生态(空气、土壤、水、树木的光合作用等)循环和平衡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驱使下自觉和不自觉地以野蛮方式对待大自然,触犯自然生态规律,势必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和警告,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它呼唤着城市发展建设必须以文明的方式自觉地敬畏大自然、正确对待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的廉租房屋。一部电视连续剧《蜗居》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议和反响,说明了社会生存居住状态的不平衡、不平等已经存在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
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困难,购买一套住房能压垮一个中产阶层,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并出现医患关系紧张,中小学幼儿园择校成本昂贵,大城市中由于就业与居住的距离很大而乘车出现费时费钱并忍受拥挤和堵车的煎熬,农民工的工作、居住、子女上学、就医等得不到保障,这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生态能够合理、有机、协调、正常地平衡运行和和谐发展。三是城市的社会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城市社会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际世界,我们看到2011年10月佛山一个两岁的女孩童被两辆汽车先后碾轧。过路的18个人没有援手相救而殒命,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当然这是个例,但它折射出了社会人际关系存在冷漠和道德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4%以上,城市老年人将超过1亿,其中空巢老人将超过5000万人。如何关怀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现在尚没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空巢老人存在忧虑,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道出期冀。城市社会生态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健康发展而不应当失去平衡。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作者:任致远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河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中国的水环境和水质量的问题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建国初期,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城市化水平低,水环境和水质量处于良好状态;50至70年代末,工业建设规模展开,尤其是重工业迅速发展,局部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露;80至90年代初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由局部性水污染发展到流域性污染;90年代中后期,国家虽然加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使流域性水污染急剧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中国目前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
1.污染范围广,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2.污染事故频,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光2001年到2004年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件。尤其是因企业违法排污和事故而引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也是接连发生。去年底至今年初不足3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3起。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沿江居民用水发生困难。12月,广东一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北江水。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湾因水利工程施工不当,导致含镉废水流入湘江。
二、建设生态水环境、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我们水利工作者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水是社会安全的保障;是城市生态的载体,水系是社会文明之源;是社会发展之基。而生态河道的建设将可以改善水环境,还我们山青水秀的家园。
三、建设生态水环境、生态河道
1.内涵
生态河道是指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河流基本要求的同时又能营造适宜生物群落生长环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水流通道。运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保护河流特色等理念,在有效保障河道基本功能和水利工程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河道的不利影响,营造适宜多样性生物群落和自然人文相协调的景观。并依靠生物群落及相应的河道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改善水环境,从而构建人水和谐相处的健康河流。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
2.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技术
国外提出了河流修复的8 项措施,并广泛应用于河流修复实践。这些措施是:①恢复缓冲带;②重建植被;③修建人工湿地;④降低河道边坡;⑤重塑弯曲河谷;⑥修复浅滩和深塘;⑦修复水边湿地、沼泽地森林;⑧修复池塘。这主要是从整条河流和整个流域的尺度所提出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河道的生态工程技术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①修复河道形态;②修复河床断面;③修复丧失的河岸带生态系统。
2.1 修复河道形态
天然河流具有浅滩和深潭的交替结构。河流中浅滩和深潭是水生生物不同生命周期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河道的直线或渠道化常常会破坏这些地带。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弯曲的河流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如减少水土流失、扩大生境面积、增加生境多样性等。因此要把经过人工改造的河流修复成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重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具体来说就是恢复河流低水河槽(在平水期、枯水期时水流经过)的弯曲、蛇形,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造就水体流动多样性,以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2.2 修复河床断面
主要是改造城市河流中被水泥和混凝土硬化覆盖的河床,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同时改造护岸,建设生态河堤,为水生生物重建生息地环境,使城市河流集防洪、生态功能于一体,增强城市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对于河道断面根据不同的河道功能要求,设计不同的河道断面形式。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护岸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3]:
2.2.1 植物护坡。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
2.2.2三维植被网护坡。三维植被网技术原先多用于山坡及高速公路路坡的保护,现在也开始被用于河道岸坡的防护。它是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
2.2.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日本首先提出的,并在河道护坡方面进行了应用。近几年,我国也开始进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研究。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
2.3 修复河岸带生态系统
河岸带是介于河溪和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它是最典型的生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作为湿地的组成部分之一,河岸带具备湿地几乎所有的功能。如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以及调节区域乃至全球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功能。河岸带较其它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但同时河岸带也最易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20%以上的河岸带植被已不复存在,剩余部分也在极迅速的消失,而在我国情况更为严重。退化河岸带往往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小气候恶化,河床及河岸遭受侵蚀,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与湿地恢复密切相关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型河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保护生态;生态公益林;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5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中。2014年以来,武宣县提出“美丽武宣,生态乡村”建设,加强本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因此,加大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1生态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宣县地处亚热带,黔江贯穿全境,生态区位重要,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石漠化、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武宣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共24.3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益林有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减灾防灾的作用,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恢复,还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存在,林内生物多样化得到保证,能够建立林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2实现森林覆盖率的稳定上升
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可以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生态环境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进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可能减少山区群众的收入;为了保障山区群众的生活,国家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因此,要对居民加强生态护林宣传,同时对公益林区进行挂牌保护,将公益林的相关内容附于其上,让居民了解公益林,从而主动保护公益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
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功能,这种功能呈现出动态性、延续性和复杂性[2],最终表现出生态补偿的效果。对于武宣县来说,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具有以下作用。
2.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恢复生态多样性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不但对林木进行保护,还要对林下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呈现出立体层次感,使空间垂直分布的生物共存于生态公益林内,不但可以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还能够将生态补偿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林内有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见,生态公益林中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能够更好地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径流的作用,实现区域小生境的良性构建。
2.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储藏和节约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把林区内的所有资源进行保护,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特点,从而促进自然界食物链在无人干扰的条件下得到均衡。在这一过程中,公益林将会减少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源和物资都会被相应减少,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林内的资源不再进行人为更新与采伐,而是靠自然界进行新陈代谢。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淘汰掉,而其他的都被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保护作用,生态公益林内的资源将得到有效储藏,有利于武宣县自然资源的蓄积。
2.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对林区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作用能够使得公益林内的资源尽可能少地在市场上流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最终会提升资源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得资源的社会价值不断攀升,从而使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货币性体现。这种货币性价值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配套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制约其生态价值,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体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就要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广大群众认识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自觉地投入到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和大建沼气池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活动。
2.5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2.5.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意义 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如我县的百涯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就坐落在生态公益林林区内,景区内风光迷人,是天然氧吧,游客不断,旅游收入大增。百崖大峡谷生态区所涵养的水源,满足了东乡、三里两个乡(镇)近10万人生活用水和8万多头牲畜饮水以及农田灌溉需要。
2.5.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作用 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推动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可以在生态林区内养殖山羊、山鸡等,种植果树和中草药,大大增加山区群众的收入。
3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集生态恢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内容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建设。是人类活动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出发点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惠。而生态恢复中,公益林的作用不可小视。由此可见,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营造,就是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不断迈进。
3.2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落实,能够给予各生态公益林区更多的资金补偿,能够调动林区或林农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公益林的防护。这种惠民政策能够促进社会不断推进生态工程。一旦政策方向有所改变,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必然受其制度影响再次进入市场,从而蓄积量不断减少,重新进入恶性循环。反之,生态公益林的有效营造和防护,能够将林区内的小生境进行快速恢复,从而使得林区内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树木多样化。这种恢复的生态系统必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如果生态公益林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能实现营林目标,不但会损失财政资金,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生态系统的支持将进情缓慢。综上所述,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3.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联系的桥梁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将林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储藏,将其从市场流通中隔离出来,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林木蓄积,当其达到生态系统要求的蓄积量后,就要进行人工更新,从而实现其价值。另外,将财政拨入的补偿款下发,积极调动受益人或受益单位进行人工经济林的营林,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林区经济的整体上升。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样促进经济建设。因此,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
4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能使武宣县的整体生态水平提升档次,促进经济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它会使武宣山川更美。
参考文献
[1] 张云兰.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3):31~33.
[2] 潘涛.生态公益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1,(11):20~21.
[3] 郭岐军,张顶辉,张惠.浅谈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国土绿化,2014,3:49-50.
一、发挥生态文化的凝聚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生态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全新价值观念,是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1]生态文化通过物质或非物质形态体现,形成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生态文化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反思而建设起来的关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文化,是在彻底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生态文化充分理解和尊重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客观规律,强调全人类、全球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是保持人类福利最大化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策略。这种发展策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文化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物对立的二元分立结构,转化为和谐统一的一体结构,充分体现了主体认识的深度,也表明了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理性自觉,凝聚着人类的共识,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至深。
生态文化所确立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当代人评价和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一个成熟的社会,要保持其活力,不仅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而且应当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规范的评价机制。生态文化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确立了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和生命系统(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和无机体共同组成这个系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包容。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活动,应当限制在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以内。同志提出的“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思想就体现了生态发展的伦理取向和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当代人以及每一代人在满足本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应当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持续供给后代。这种思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要素,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评价标准和规范要求,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发挥生态文化的作用
同志指出:“大量情况表明,道德情操与生活情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化扩充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要求,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情趣产生影响,并起到人际关系的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对人类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化,要求人们重视环境,勤俭节约,选择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对身边环境的保护。很明显,安全、舒适、卫生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疾病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还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不仅损害人们的身体,对人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生活环境被污染,人的心情会烦燥,工作热情会降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剂,这是因为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心情自然更舒畅。当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开始自觉爱护环境、保护资源时,自然也会珍爱人类。如在生态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把破坏自然视为不道德,必然要求改变高消费、过度消费和贪图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倡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合理消费观。合理消费观念的确立,可有效减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攀比、炫富等现象,对紧张的社会关系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生态文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越阶级和民族的界限,促进人类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如西方近年来兴起的绿党,在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生态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整体文明的不断发展,成为跨越单个地区、单纯文化和单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现象。生态文化的构建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重构,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生态文化构建的过程,是人们生态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伦理道德观念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应使文化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道德氛围,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作用。
三、发挥生态文化的整合作用
价值整合是文化最基本的功能。社会由个人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追求和立场。人们对同一事物,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个人的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的个体价值取向大致趋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就能较为容易地形成共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同样,当个体价值取向背离,人们对社会发展方向就难以达成一致,可能带来社会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冲突。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整合作用,通过文化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让个体顺应主流的方向,促进统一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形成。我们建设生态文化,就是在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优秀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生态文化,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整合力。
生态文化的整合作用体现在强化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上,如同志所言,这种认同“是要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一般来说,人们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为价值认同,可分为自愿认同和强制认同两种。自愿认同是人们出于内心的判断自愿对某种价值所产生的认同;而强制认同是人们在外在强制力作用下对某种价值体系所产生的非自愿认同。自愿认同是人们自我意识和自我需求的结果,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人们自愿认同某种价值体系,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对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强制认同是人们非自我意识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是强制力作用的后果,其效果往往是暂时的。发挥生态文化的整合作用,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一些越界的负面行为进行惩罚,主要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二是通过发挥生态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理想相一致,进而认同社会价值理想。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着对人类价值的整合方向。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现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化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秩序。
1.理清思路,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开展连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先行。在进行规划时,一定要准确科学判断形势,考虑长远战略,要结合并连、并点和中心区的建设量力而行。规划建设要坚持做到5个协调,即:大路和小巷相协调,近期和长远相协调,规划建设和生产发展相协调,居住区和融入周围环境相协调,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连队规划中,与师(市)、团场的规划相区别,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连队与团场规划要统筹统一考虑;二是要因地制宜;三是要具有兵团特色;四是注意节约和合理建设,避免大拆大建;五是注意节约用地;六是要群众接受、认可;七是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
2.持之以恒,确定长期行动计划。连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稳步进行。因此,应当具有超前眼光,树立大局意识,既要考虑现在,更要考虑长远:一是要注意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根据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建设特色连队,形成旅游热点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知名度,不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支持;三是连队规划建设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和团场小城镇建设管理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与团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四是要与生产经营发展相结合,根据连队特点,在农产品、工副业产品和环境保护管理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优势和特色,促进连队的不断兴旺发展;五是要建立稳定的连队建设运行体系,建立连队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六是要与兵团开展的建设生态文明连队相辅相成,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更好地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3.试点示范,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试点引路、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摸清兵团连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要在每个团场选出1至2个具有代表性的连队,对其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部署,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在具体实施中,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促进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试点期间,要及时对试点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归类,供其他连队借鉴、学习,以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确保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健康进行。
4.自主管理,建立连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兵团2000多个连队,量大面广,完全依靠上级或间断式的管理是不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应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方参与、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形成合力。
5.抓好重点,切实解决连队职工的实际问题。兵团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结合国家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重点解决群众在饮水、排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给群众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帮助群众采取措施,处理好垃圾、污水;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地对现有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扎实稳步地推进连队治理。
6.安居乐业,加强对连队房屋建设的指导。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抓好引导和服务,具体需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及时组织力量编制完善节能、节材、节地的住宅单体建筑和住宅小庭院标准图集,给职工群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二是引导职工群众结合并连和中心小区规划,相对集中建房,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整体规划,统一建设;三是住房和住宅小区建设要突出自己的风格,考虑历史延续性,尽量维护原貌;四是重视住宅工程质量和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政府检查是检查机关进行的政府环境检查,属于宏观层面,在生态环境检查中居主导地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建设政策(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检查;生态建设规划及执行情况检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资金的授权、审批、管理、使用检查;政府生态环境项目检查;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责任检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情况检查等。要加强生态环境检查的理论研究与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开展生态环境基础理论和检查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生态环境检查的理论体系,以指导检查实践。并在检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挖掘、提炼,以此升华检查实践,促进生态环境检查理论体系研究。应尽快加强生态环境检查的工作指南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推进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检查工作发展,充分发挥检查“免疫系统”功能,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改善生态环境检查外部环境,拓展生态环境检查平台。首先,生态环境检查通过对人口居住环境、水资源、土地、森林、矿产、海洋、大气、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政策执行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等具体领域的检查,使其逐步成为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由于生态环境检查是检查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将与其它检查在检查范围、检查对象、检查评价、检查程序等方面形成对接,从绩效的角度观察、审查、评估生态环境事项,探索实施重点项目跟踪检查,积极推进区域检查合作方式,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绩效。加强与生态环境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营造生态环境检查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定检查目标。在检查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即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因此要实现检查目标,使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关联,进一步拓展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在生态环境检查的技术方法方面,要多采用实地调查、标准化问卷、统计抽样、专家诊断等方法,将其同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相结合,力求使生态环境检查各项评价指标量化。量化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检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应运用生态环境项目与政策的经济评价理论,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估值理论。生态环境估值理论可以确定相关的生态环境效益或成本,为进行生态环境检查提供数据支持,并且包含了多种生态环境估值方法,可以涵盖不同条件和不同种类的生态环境效益或成本。要以绩效检查理念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检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检查要揭示上述问题,必须引进绩效检查理念,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检查的进程。逐步积累单项政策、单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检查的经验,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有效开展环境的绩效评价。
掌握生态环境检查的新方法
1、卫星图片控制法。为加强土地整治资金管理,提高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提高土地整治质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下半年,我们对江西省省本级及六个设区市的土地整治资金和部分项目检查,借助应用卫星图片高科技技术进行土地检查。2、在线监控取证法。2011年,我们对环鄱阳湖部分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资金情况检查,应用在线监控技术污水处理专项检查;通过应用在线监控城镇污水处理数据等环境技术检查方法,发现污水处理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资金闲置影响使用效益;污水处理企业虚增成本导致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提升,增大财政补贴压力;由于选址不当和地质勘查不到位,造成损失浪费以及污水渗漏影响污水处理效率;污泥处理不力、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分离处理,影响饮用水安全等问题。3、环境指标测试法。切实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应用环境保护测试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开展节能减排重点行业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4、森林覆盖测算法。2009年紧密结合国家关于中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部署,借助森林工程技术力量,应用森林覆盖测算方法,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公益林政策落实、计划执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
加强生态环境检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本文以泰安为实证,借助于SPSS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应用研究,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次升华,同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意见,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借助山东省的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泰安生态文明评价的信息化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SPSS分析;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改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得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提出成为必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创新性选择。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便是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同时也避免不了严重的环境影响。我们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大规模使用和挖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巨大是无疑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中,一些是直接明显的,一些是间接不明显的,这些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诱发的也有积累的。无论是哪种影响因素,都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蹄选,如社会调查、专家咨询以及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首先对已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排除重复和明显不合理的因素,归类后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对定性得到的初选指标,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利用统计资料、调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最后形成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泰安的发展实际情况,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现状分析;②建立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③整理、计算、分析、评价;④根据以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泰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二)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及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工具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权重的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运用熵值法,根据样本数据的信息量,客观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关系分析,通过比较样本数据的多维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确定各个评价单元之间的关联互动程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SPSS分析的方法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分析方法。
1、政府部门起到重要推助作用。2、企业的环保意识极大提高。3、公众参与性较差。4、人口发展会接受新的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依据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指标选取工作。
1、空间优化指标的选择。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专注于城市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结合的体现,并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能源节约指标选择。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评价一般是对主要城市资源节约利用的评价。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选择。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实施,以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标选择。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使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体现文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生态要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数据来源
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到2012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泰安市统计年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安市水资源报告》、《泰安市环境状况公报》。指标目标值来源于国家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十一五”住房与房地产业专项规划、国家园林城市规定、国际现代城市规定等相关标准。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为进一步测算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依据前文测度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我们采用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根据评价步骤,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如图所示: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总体趋势是先平稳后逐渐增强的,其中2006-2011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2007年允迹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提高,这与2007年国家批准在泰安城市圈设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赛改革试验区”系列政策不谋而合,政策意义与实施效果凸显,针对泰安市开展“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分析总结,将对其他地区起到较好的参照作用,真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坚持生态区建设方略,以建设民富区强、和谐安康、宜居乐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区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讲求实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巩固传承、整合提升,文化引领、制度保障,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党政主导、全民参与。
三、排污工程
(一)排污工程现状
据统计,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在建的污水处理厂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电镀园区污水处理厂,至2011年底区已建成一、二级污水管道约85km,主管道覆盖密度约为0.5-1.1km/km2;污水泵站8座,总提升能力39.5万m3/日。“十一五”期间完成片区污水整治(含沿河截污)11.3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18.6%,污水管道的普及率及完好率均有大幅度提升,塘河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规划区内已建污水干管布置零散,各片区及工业区由于缺乏总体的污水规划指导,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造成后果:排污管道建设秩序混乱;存在着一、二级污水管网管道沉降、破损、渗漏、腐蚀和泵站提升能力有限及雨污混流现象或排水管网老旧破损严重的居住、商业、工业等情况。
(二)拟建设排污工程范围
与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分区相对应,分为片·片及镇。片包括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加上与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中区域划分相对应的东片区,区域平原面积77.84km2;包括街道、街道、街道、园区、街道,其中街道片和水网地带未列入,区域平原面积37.28km2;·片包括街道、街道、区域平原面积29.18km2;镇面积1.3km2,合计总面积为145.6km2。
(三)工作目标:
城市排污系统主要由污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及排放等设施组成。污水管网分为三级,一级管网为污水主干管,二级管网为污水次干管,三级管网为区间污水管网。2012年和今后五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将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工程(规模1万m³/日)、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5000m³/日)、电镀基地废水处理厂(规模9000m³/日),总规模2.4万m³/日;同时启动梧白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前期工作。
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63km(随道路建设完成),3座泵站(位于站东路、大道,总规模18万m³/日)。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14.37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23.6%。
(2)2013年底规划区内将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分别为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
2013年底前规划区内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40km(随道路建设完成),1座泵站(位于104国道,总规模3000m³/日)。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27.1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44.4%。
(3)2014年-2016年底规划区内将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16.4km(随道路建设完成),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1.83km2。
(4)根据《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建成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应当在条例施行后五年内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即从2010年至2014年。2014年片区污水整治工程完成100%,全面投入运行。
2016年规划目标:通过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至2016年污水收集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基本形成收集、处理和排放相互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体系。
2016年底前将完成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14.4万m³/日,完成一二级管网建设约127km,新建泵站总规模18.3万m³/日)。
(四)任务和措施:
(1)编制区污水专项实施规划,可为今后片区管网建设有条不紊展开。
(2)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安排,同步对排污管网进行建设改造。
(3)对排污管道沉降、破损、渗漏、腐蚀比较严重的地段进行改造和修复,对排污泵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排污能力,对雨污混流管道采用截污纳管改造等。
(4)对排污管道经过需要借用农田,请所在街道做好借地政策处理工作。
(5)对于规划新建区间(三级管网)污水工程,由各业主单位根据规划自行建设,不列入本建设计划。
四、绿色建筑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努力建设低碳城镇。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每年完成绿色建筑示范工程1个,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发挥政府机关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结合商务区及各类新区建设,努力创建一批低碳节能的示范区。加快太阳能及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的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健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法规规范的监管,开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工作;加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审计和节能监管,严格监察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全过程的绿色、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中介服务队伍。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绿色城镇行动的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与绿色城镇行动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要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大造绿色城镇行动声势,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力争此次活动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