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00:5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

第1篇

白银市白银区第四幼儿园  罗艳林

课题提出:

新教师是幼儿园发展有力的后盾,也是幼儿园前进最重要的力量。所谓“新教师”主要是指走上工作岗位3年左右的教师,新教师培训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这个教师的发展方向,新教师培训措施得当,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不断发挥自己专长。反之,如果培训措施不得当,则很容易挫伤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逐渐消沉,从而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因此探究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入职初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能否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持久性,也将会影响到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新教师的有效培训,使其顺利从新教师转为合格型教师,继而变成胜任型、专业型教师,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研究措施:

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融入环境,适应工作,我们通过入职培训、“五个一”技能考核,“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教师比武”等方式让新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我们从2016年开始对本课题进行前期准备,于2017年 月正式立项,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方法、步骤,认真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积极探索幼儿园新入教师培训的研究策略。经过努力探索,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目前课题的研究已进入深入研究阶段,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2016年4-5月为《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课题启动阶段。课题组专门召开了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步骤和人员分工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压力,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2.以本园教师为研究对象,为幼儿园新教师有效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课题研究工作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的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和一流的学术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课题研究成果。我园注重教师的学习培训及提高,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促进教师业务提升和更好地成长,开展教师“五个一”月技能考核活动,通过每个月的考核,关注教师成长的点滴,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三、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是全区各幼儿园的新教师,调查人数100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的问卷经过认真审核后进行统计,并求出各个问题所占百分比,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研究。

四、探索幼儿园新教师有效培训的方式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课题组进行大量实践研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撰写出了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研究体会和案例,并探索出了新教师有效培训的方式。

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活动,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在前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

一、关于新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80道题,内容涵盖师德师风、班级管理、沟通能力、专业素养、理论知识等多方面。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职业理念与教师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

职业理念与教师道德修养是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中最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幼稚性,教育情景的创造性与生成性,教育手段的随机性和游戏性,决定了幼教工作的繁琐与辛苦,所以在新教师入职初期,首先要培养新教师坚定的专业教育理念,高尚的期望追求,良好的道德规范等价值取向。

2.保教常规与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

保教共育与班级建设方面的培训内容是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教师专业发展自评中,班级建设与照顾幼儿生活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新教师的此项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倾听与观察幼儿能力培养

教师只有通过倾听和观察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才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幼儿,将幼儿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2)加强幼儿生活护理常识的学习

因为幼儿年龄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要做好对幼儿的护理和保护。新教师由于年轻,没有积累,往往缺乏照顾幼儿的基本常识和经验。培训内容中,将幼儿日常照顾护理的基本常识、重点与难点、应对策略进行加强。

(3)班级常规构建与策略

经常听幼儿老师说“没有常规就没有一切”,幼儿园班级是一个集合单位,需要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才能有条不紊的运转,所以必须坚持一定的日常规则。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帮助新教师学习怎样建立日常规则,怎样维护常规、怎样处理个别任性行为及突发状况的方法。

3.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方面的培训

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在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内容中非常重要。幼儿园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幼儿园教师实际要求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要加强对新教师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

(1)教材的选择与解读

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存在极其明显的不足,首先新教师初入幼儿园工作岗位,对于课程设置并不熟悉,不能更好的分析和利用教材。在入职培训内容中,首先要帮助新教师学会教材分析与评价,以便找到活动设计的切入点,在实施时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2)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新教师与老教师在组织集体、分组和区域活动是存在显著的差异,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有明显的不足和吃力的情况出现。表现为:活动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等。

(3)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教育教学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专业技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新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分析诊断新教师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帮助新教师学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

(4)“师徒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为了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应大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新教师来说,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欠缺的是实际经验,而这些正是骨干教师的优势所在。组织新教师观摩骨干教师公开课,参加优秀课的研讨,学习骨干教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技巧,以及细节的处理。“师徒结对”,在骨干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新教师就会快速进入状态,少走弯路。

4.专业素养的培训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范围等方面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具有一些其他教师职业所没有的特性。“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成了评价幼儿教师是否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对幼儿教师在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以上就是我园根据新教师入职初期进行培训的一些心得。

二、取得的成效:实践成果

1.师德建设,成效凸显

以师德学习为出发点,加强队伍建设。我园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每周政治学习、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活动、自纠自查等方式提高新入职及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定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法规,从而提高教师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净化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坚决杜绝做有损师德的事。力争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培养了新教师坚定的专业教育理念,高尚的期望追求,良好的道德规范等价值取向。

2.常规工作井然有序

各班的三位老师每周召开班务会议,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总结,查找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其重视本班保教工作的衔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接、幼儿在园状况进行沟通交流,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针对小班新教师的培养,首先从幼儿的一日常规着手,让新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多观察多记录,养成做好教育随笔的习惯。

3.师幼互动,得心应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教师往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了解不深、不详,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针对这一方面,我们有意让新入职教师多开展晨间谈心谈话及主题教育,加强沟通来了解幼儿,走入幼儿的内心。

(2)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让新入职教师尽快掌握本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关注,让胆小、任性、孤僻、自卑的幼儿慢慢得到改变。

(3)创设能让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例如:要求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幼儿参与的环节,不仅增加了趣味感,还提高了师幼互动机率。

4.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在教研组设置上,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更好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形式也更加丰富,每次活动新入职教师都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例摆出来进行研讨,之后大家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举例查找问题所在,使教师真正进入培训的主体主角,较好地激发了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让青年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

通过教研活动,确定教育目标及教学方向,在“师徒结对”、“一课多磨”、“教师五个一考核”等活动中,充分挖掘新教师潜能。

(1)以老带新,加强新教师业务能力

通过新教师公开课、老教师示范课的方式加强新入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新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出现控班能力不强、纪律乱、重难点不会把控等现象。在一次次的听课、说课及研磨的过程中,新教师能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使自己慢慢进步。

(2)“一课多磨”磨出精彩

新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都会在研磨中被提出,被解决。在教研活动中设定的课程,通过每一次的准备-试课-研磨-上课-教研-再上课这一环扣一环的活动,使新教师不仅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通过大家的研讨和自我反思提高了专业能力。在研磨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集体协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新教师拓展教学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使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3)加强“五个一考核”,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

在每个月底的考核中,新教师通过舞蹈、钢琴、故事、绘画、手工展现个人风采,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非专业青年教师就已经掌握儿童歌曲的弹法、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能通过手工或绘画作品体现艺术美,并且能将所展现内容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4)提高园本培训质量,加强新教师自身学习

如果说,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一切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园本培训及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就是我园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新教师的培训和自我学习,使她们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激励新入职教师的业务潜能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鼓励教师借阅专业书籍充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有一部分新教师通过自学能在研讨中谈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努力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新教师自身学习能力

组织新入职年轻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使新入职教师了解一日规范性操作流程,如何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于心;在今年5月份A老师参加了区级幼儿教师技能大赛,在比赛前,通过多次的研磨反思,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新入职的两位青年教师赴帮扶园进行送教活动;另外还多次组织新教师到姐妹园参观学习。

5.沟通能力,不断提高

(1)做好师幼沟通工作

师幼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互动的内容往往关系着教学质量。在日常的教学研讨中,就有意识地让新教师在幼儿喜欢探索的方面下功夫,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智慧碰撞、经验交流、情感共享,让每个孩子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比如小班进行“踩影子”的游戏,组织孩子们去找影子,找出身边影子的不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大有的小,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当孩子们的答案各有不同时,就会看着老师希望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这时候老师就会再抛出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解决。所以通过互动增强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孩子都能创造性地学习。

(2)家园沟通,友谊的桥梁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新教师往往在面对家长时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说什么。所以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在交谈活动中让老教师多讲经验,大家多出点子,让新教师多进行家访及入户指导。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活动及状态。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信息,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园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家长的认可。

6.突发事件,应对自如

(1)安全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在新教师上岗之前的培训中,就将安全作为一项重点进行学习。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中都会对安全工作进行小结与部署,加强新教师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同时,要求教师及时记录班级安全排查表,做到安全隐患无小事。

(2)通过各类安全模拟演练,提高新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利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加强新教师的安全责任感。

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针对新教师入职的各种压力,对症下药,创新有效的培训模式,激活了教师培训的精髓,彰显了教师培训的价值。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整体能力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较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在某些方面课题组成员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滞后于研究活动的进展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重要变更:    

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养。

2.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根据课题的研究情况,撰写论文、报告和案例心得,并做好帮扶工作。

3.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表,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 

4做好研究过程的材料收集、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为结题做好准备。

5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种成果,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总之,新教师入职的有效培训,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加快幼儿园发展将会起到关键作用。

第2篇

一些发达国家教师远程培训的相关举措

英国非常重视通过远程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通过高校与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教师远程培训的相应课程,如在英国开放大学、莱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都用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在职教师培训。以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培训和继续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培训分为全日制学习和业余学习。业余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1~3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为业余学生提供了网络课程,大部分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来完成。这些远程课程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练习及学科教师的各种需求,学生可以添加自己的网页,可以进入小组讨论和论坛。网络课程平台提供课程信息、导师信息、课程文件、作业评价、讨论板块及与该课程相关的各种外部网站链接等。这些网络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目标、单元内容、学习方法指导、媒体使用指导等。此外,英国东部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专门开设了在线学习网站,为教师教育者、培训人员和受训教师提供大量网络培训资源,以便将教师教学经验广泛传播,在整个东部乃至国家层面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传播框架。该网站保障每个学期为每个县的教师教育者和受训者提供及时信息,保证一年3次教师教育者参加论坛会面、交流等。伦敦大学领导的伦敦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Lon-CETT)也专门建立培训网站,相关信息并开发网上教师培训资源,此外也定期举办会议并与其他的教师培训机构合作研究、出版、推广最好的教师培训实践方式。

美国的SRIInternationalTAPPEDIN计划从1997年以来,已经利用网络为9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图书馆人员、研究者、教师教育者和职业培训人员提供远程课程和学习服务。通过TAPPEDIN计划,教师可以参加网上课程,并可以把自己的学生带到网上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实验或开展研究,参与社区活动等等。美国国家教师培训协会TheNationalTeacherTrainingInsti-tute(NTTI)为教师提供如何灵活运用视频、因特网等技术进行教学的观点、策略和资源,其网站提供了在线资源、互联网使用策略、课程设计案例及在线工作室,并根据一定条件征招当地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经过培训管理工作室,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从而实现了网络培训与线下交流的紧密结合。在开展教师远程培训方面,既有以专门成立的大学为主体推行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也有以传统大学为依托,通过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来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还有以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下面分别介绍与分析这三种不同的实施模式。第一,以专门成立的大学为主体推行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美国曾实施教师网络培训新计划,专门建立了美国西部管理大学,成立网络教师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资助职前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希望利用它的无线电通讯系统优化职前和职后教师培训的课程。除此以外,一些基金会、合作企业、联邦教师教育基金也都为此提供了资助。网络教师培训计划将向职前和职后教师提供大学和研究生程度的学术性研究,包括阅读、数学、科学、技能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可能得到来自联邦的财政资助。大学也将给学习合格者颁布教师资格证书。除了发展自己的优势课程,该大学还和全美其他的学院、大学、社团和培训机构合作,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网络资源。第二,以传统大学为依托通过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来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以美国佐治亚州为例,其规定教师每5年必须或接受不低于100学时的离职(脱产)培训,或者需要获得10个教师专业化发展学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分根据参加职业发展的学时与取得的成绩确定。10个小时的职业学习相当于1个学分。学分的获得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或者是面授学习获得。但网上学习必须要保证期末考试成绩达到80分或者以上,且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佐治亚州的肯尼索州立大学专门开发了45门教师专业发展学分课程,其中35门为网上课程。课程对应的学分、持续时间以及需要支付的费用会公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相应的课程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又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开发了针对教师的网络培训课程TFU(TeachingForUnder-standing),教师在教练、讲师及其他学员的指导下,设计并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共分6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教师学习新材料,而后尝试新策略,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体会,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探讨。每个单元都要求学员完成相应数目的作业,培训者对作业提供反馈意见以便于学员的自我评估及相互评估。课程总共45学时,任何完成35学时及以上的学员将获得由WIDEWorld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联合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第三,以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如美国肯塔基州CEO项目:CEO项目是专门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持续时间为1~4年,具体完成时间由教师自己决定。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5个阶段: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学习在线课程———实施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制作教学档案袋。教师通过在线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并最终完成在线测试。在线课程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后面均有一个在线测试,便于形成教师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必须成功完成每一部分的学习与测试才能够进入下一部分课程的学习。肯塔基州教育委员会每个月举行一次研讨会,教师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和评价,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加拿大幅员辽阔,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二,但是,其人口仅仅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份。由于其人口密度低,且过于分散,对于偏远地区而言,通过远程方式开展教师培训非常合适。各省均将远程教育看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再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政策层面,政府十分重视偏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安大略省、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都有专门的拨款机制,政府出资建设硬件、软件,保障偏远及农村地区在技术条件、资金配套方面与城市一致。安大略省教育部开设专门网站,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培训偏远地区的教师。阿尔伯塔省教育部同时为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学校提供与“超级网络”(Supernet)的连接费用,使城市与农村学校享用相同的带宽,确保62个学区之间全部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连接,这有助于为偏远地区的教师与学生建设灵活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此外,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构也较多元,一方面可以由加拿大的单轨制(只以远程方式开展教学)或者双轨制学校(既有面授方式也有远程的方式开展教学)为在职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另一方面各个省政府部门组建或者与社会机构合作组建的门户网站也成为了教师培训的重要阵地。如TELUS电信公司资助开展了致力于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和教师职业水平的项目,十几年来培训成果颇丰:陆续建设了适合幼儿、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家长等各级各类用户的网站9个。这些网站不仅仅在加拿大地区的教师培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加拿大以外的国家与地区的教师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p#分页标题#e#

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在实施教育改革计划时,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学习开放教育的理念和方法。1999年,韩国国立开放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开设了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网上课程。此外,韩国开放大学还联合LG电信、Hanbit网络成立了Eduville网络联盟来实施以网络为媒介的继续教育计划。在开放大学,每周都会针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部分通过课本讲授,部分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完成。要求学员在家或者在自己从教的学校自主学习这些内容,同时他们可以到网络上提问,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专家、技术专家等会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分别进行回答。除了网络课程以外,为了实现实时双向的视频协作,学校还经常举办连接14个地点历时3个小时的视频会议。此外,韩国国立开放大学还提供了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三层培训系统。首先由国立开放大学的教师员工和兼职教学人员开办面对面的讲座或者研讨班,其次教学人员提供离线以及在线的辅导,最后开放大学的教师在各地的教学中心巡回,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讲座或者面对面的研讨。

国外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第3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培训工作 培训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一、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年龄偏大化,学习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企业招工及就业机制改革的影响,一方面,石油企业新招的职工越来越少,老职工越来越多,职工队伍的年龄偏大,凸显学习能力及学习热情不足、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与石油企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更新、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体现了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与改革的步伐发展不一致性,影响了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因此提高职工职业素质成为企业当前迫在眉睫的需求。

2.培训队伍力量薄弱,影响技能素质快速提升

石油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兼职教师皆来自基层,其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一,储备的专业技术含量相对很足,来自基层生产骨干、技术能手、技能专家等,他们也只是职工中的一员,业务知识单一老化,满足不了培训工作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培训工作标准不高,有待于组织系统的、深层次的技术充电和知识更新,增强企业基层培训队伍力量。

3.基层生产任务过重,制约职工学习的热情

每个职工都承担着一份工作和责任,特别在企业追求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现状下,实现工作与学习 “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的目标,不是件简单见效的事。在抓安全抓生产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生产单位的干部职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人员管理分散等因素的影响,能在工作之余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学习的人不是很多,使基层单位在日常培训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突显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二、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是现实的,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应该在创新学习理念、运用现代培训方法、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培训工作效果。

1.创新学习培训理念,营造浓厚氛围

要通过思想引导、理念创新、文化宣传,教育引导职工在企业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清楚学习是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岗位成才的必由之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企业要我学习到我要自觉学习”的思想观念转变,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积极营造全体职工“要学习、爱学习”的浓厚氛围。

2.建立健全培训新机制,提供培训制度保障

结合新老职工交替、在年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机制,注重从传统型的培训方式向多样式套餐式培训模式转变,使单一的职工培训机制逐步演化为形式多样、推陈出新的创新型培训模式,加大各岗位职工的培训,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采取灵活措施,完成培训目标

企业组织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是在职职工,因为油田企业是连续生产单位,不可能做到让职工大量的、长期的脱产进行培训,这就对油田企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坚持培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注重长期、中期、短期培训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实用性,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晋级、比武、聘用技能专家等有效措施,积极探求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教育培训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油田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培养熟练掌握岗位安全生产技术、高超技艺的“技能型”职工队伍。

三、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措施建议

结合多年来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实际,总结出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开展竞技比武式培训等灵活有效的措施,实现职工技术培训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1.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提高培训效果

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知识结构、理论水平、责任意识。同时,强化教师培训环节管控,保证培训效果。首先要教师要提前一段时间做好各自所要培训人员的现实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性分析,以便做好下步有针对性地教材内容收集准备工作。其次教师要全力做好培训材料及课件的精心准备,保证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最好是通过直观性很强的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授课,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提问式等台上台下互动的形式,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培训人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建议一并要建立培训评价反馈及奖惩机制,形成健全完善的培训-评价-考核为一体的培训体系。

2.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促进双提高

针对老职工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新职工理论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坚持对新入厂、转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知识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通过“师傅带徒弟”、“问题式培训”、“每日练兵”等载体,让生产实践经验的丰富老职工、生产骨干发挥长处,对新职工进行实践培训,将自己多年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生产现场当作讲堂,手把手式进行岗位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辅导,以保障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做到学以实用、学以致用。要注重将每日一练等形式的岗位练兵与之有效整合,注重坚持以师徒合同为契约,制定合同签订率、培训时间、考核目标、考核方式、奖惩措施,做到奖优罚劣,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双提高,同时节约师资成本。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归纳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技能包括: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忠于企业培训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第二,具有良好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即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教学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第三,具有较深的行业或专业领域知识与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第四,把行业与职业知识及行业与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培训教学实践的能力,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行生产的能力。

一、国外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现状

从培养目标、师资资格获得及从职前后时间看,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可以划分为职前的师资培养和职后的师资培训、进修与提高。经过长期发展,国外职业院校在师资培训方面表现如下:

(一)明确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实施教师认证制度

1.明确职教师资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新标准

美国将面向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归纳为3种能力和14种技能。3种能力包括:将教育理念运用到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中的能力;把工作环境反映到培训活动中去的能力;将理论和培训相结合的能力。14种技能包括:与工作团组合作;构建一致意见;应用学科的培训;批判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分析技能;领导技能;处理矛盾冲突的技能;协商技能;多种文化意识;社区需要的知识;规范专业行为的技能;与非传统学生合作的技能。

2.严格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标准

德国的中职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掌握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并经过国家专门考试。而职业培训“师傅”,必须经过本行业技能的正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并经过“师傅”培训,取得“师傅”资格。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教师有严格的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资格以及独特的考核标准:一是TAFE教师在要具有大学以上文凭资格 (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以确保职教师资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

(二)院校师资职前教育主要模式

纵观国际职教师资培训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附加模式”和“整合模式”。

1.附加模式

这是专业技术人员成为职教师资的一般途径。“附加”是指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附加模式(add-on-approach)的职教师资培训,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丹麦、西班牙等国的职教师资培训采取的即是这种模式。

丹麦以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主,主要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实施。职业技术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完成职业技术学校或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新教师在上岗前还必须到丹麦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参加教师培训课程的学 习,该课程包括14周的理论学习和4周的教学实践。理论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学实践是在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指定的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新 教师在通过结业考试后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成为正式教师。

西班牙的职教师资培训也采用了附加模式。其职教师资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工商业界的有经验的从业者,作为实训课教师;二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位者,作为理论课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上岗前必须进入国家教师培训中心或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系)参加为期1年的全日制“教育能力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行政管理等基本理论以及若干星期的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方可进入职业学校或其他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任教。

2.整合模式

这是职教师资培养的系统化模式。“整合”是指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进行,并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的一体化。整合摸式(integral approach)的职教师资培训,不要求新教师必须具备工作经验,只要求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为期3~4年的全日制课程学习,课程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上岗执教。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即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是一种职业资格。

“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通过国家二级技工考试,有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者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人员)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职业训练指导员”是集理论课讲授与实际操作训练于一身的师资力量。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

(三)院校采用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训

国外的师资培养采用的是校企双向互动,即对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及相关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丹麦的职教教师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后,到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通过考核后方能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而后凭此资格上岗执教。而且,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工作后还要参加继续培训。澳大利亚“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任职,即在学校教课的同时又担任某企业的某个岗位工作;二是从企业引进有开发经验的教师,以此来确保学院的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法国的培训机构或职业学院会大量吸收企业有关专业人员参与到培训教学中来,甚至成为培训机构教师的主体力量。韩国在1968年6月成立了国立中央职业训练院,其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活动的工资和培训实习材料费都由国库承担。在教师培训的课程方面,总学时为3,600小时。教养科目为240小时,占总学时的6.7%;教员职业科目为360小时,占总学时的10%;专业科目为3,000小时,占总学时的83.3%,其中专业理论为1,200小时(占总学时的33.3%),专业实习为1,800小时(占总学时的50%)。

国外高技能人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能力量化指标,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成熟的培训模式,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有两种:一是大学毕业,并通过省或市的教师准入考试,进入到职业学校;二是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四至五年以上)加入到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但后一种来源的教师只占到学校专业教师很小的比例。

(一)专职教师中,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实操技能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在培养方式上依然以学校培训为主,尤其是年轻教师数量的大量增加,致使缺乏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职前教育培训过程中,学校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课时较短。在院校执教后,后期培训多以学历提升为主,教学工作以校内培训为主,被企业聘为兼职教师后多讲授理论知识。这样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导致职业院校教师长期脱离生产一线,出现培训内容与现场生产脱节现象。这是造成学员对培训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后期培训成为院校师资建设的难题

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需提高和改进。聘用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兼职教师,可以把生产中的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并且能够协助解决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这类兼职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以附加模式为借鉴,培训内容应包括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使他们能够胜任教师的角色。另外,对兼职教师的松散式管理,也导致他们之间缺乏密切合作,难以使兼职教师对学校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和职业的使命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兼职教师中的熟练工人及高级技工,他们技能操作水平高超,但学历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理论知识需要得到及时更新和体系化。他们需要接受学历教育,作为企业生产中的骨干技术工人,工学矛盾突出,无法保证后期再教育。

(三)缺少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明确的能力标准

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明确的能力标准,是指导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则决定了我国职业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选择。严格的准入制度则是培训质量的保证。目前,在师资教育中理论课程偏重,实训课时比例偏少,同时基本不设置教育学、心理学等与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指导相关的课程,这都要追究至准入制度的缺失。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失衡也是因此造成的。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与院校联合是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有两点:一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教师既能担任教学工作,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需要教学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一)专职教师的职前教育

1.增加实训课程设置比例

教师除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得参与或完成生产技能、实操等不可或缺的教学工作。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通过学校实验基地和企业的实训基地来完成相应的实训课程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操培训。明确课程设置中应有明确的要求,实操培训课时比例与理论课程比例建议至少达到1:1,国外在职教师师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均高于理论课时,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了大批适合未来职教工作的教师。

2.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缺少实际岗位培训的经验,院校应该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是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为向教师角色转变做好准备;二是请完成企业实习的学生,以实习生或者学徒的身份,参与院校培训课程的设计等,辅助院校教师完成相应的培训。

(二)专职教师的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院校教师,保持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许多院校已认识到对专职教师职后培养更应作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如德国的法律规定,每年每位职教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也向教师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国外访学机会,每年都开设专业发展日,利用假期接受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学校的时代要求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我国职业院校更应及时制定出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鼓励教师主动参加培训进修、实训提高。根据专职教师现状,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院校专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

1.脱产学习,提供学历教育

职业院校职工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多集中于大专学历。学校应该选拔历水平不高的青年骨干,到相应的高校进修。

2.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实训

专业教师只有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新知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的目的,才能搞好培训工作。学校应该积极为在职教师寻找接触生产一线的机会,指派或选派本校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或是到实习基地、企业第一线进行学习,这既可以引导学生的企业实训,又能让教师得到职业实践锻炼。这种企业挂职定岗的培训模式,最好以培训合作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不同的院校教师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同时这也可以成为院校为企业培养专职培训教师的重要方法。

此外,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联系,将企业作为院校的假期实践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了解自己所从教专业当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问题深入生产一线,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使自己逐步向“双师型”转化。

实践证明这种以企业生产线或者培训基地为培训载体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3)院校应定期组织校内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

首先,校本校内培训主要依赖校内骨干教师,以老带新;重点扶持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其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院校聘请校外企业的技师及高级技工到校内组织培训。院校根据专职教师实操技能水平薄弱的需要,积极和企业联络,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训方式既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长期的,对于长期培训的项目可以分阶段进行。为了最大程度的普及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操作情况,学校邀请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对在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例如开办讲座或者实操演示。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或者青年骨干教师,院校将铁路站段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工聘为院校专职人员,既在为学生授课同时,可以组织实训教师与专业教师结为师徒,维持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

(三)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企业中的人才资源和其他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中的专家。

1.聘请企业有“绝技”(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做兼职教师

院校应该向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素质高、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协助院校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实操课程的培训。

2.聘请高校中的学者专家兼课或兼职

院校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专家教授兼课或兼职,与自己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形成互补。从校外引进或者外聘的兼职教师不但可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利于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在院校师资力量比较紧缺的院校,建议可以采取返聘的形式,聘任院校中的有经验、有资历的老教师,辅助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工作。

3.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选择

依托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首先,职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样既有助于“双师”素质培养,也有利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亦可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以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企业既谙熟专业技能又适合教师岗位的专门人才,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一队伍的建设又必须依靠企业来完成。故而,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企业帮助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从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程绍仁,李文英.韩国成人职业培训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中),2007,(6).

[2]董焕和,蔺树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与教育,2009,(2).

[3]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

[4]姜大源.面向21世纪的西班牙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1999,(2).

[5]金建兴,叶仁荪.英国铁路职业培训机制及其启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12).

[6]雷文庆.发展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J].普行经院学报,2003,(2).

[7]李荣生.法国校企合作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7,(5).

[8]刘庆唐.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

第5篇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在这个秋风和煦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新老师。带着期盼和兴奋的心情来到理工学院。在学院领导的精心的组织和领导下,我们参观的学校,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并很快适应了心得工作环境。刚刚毕业不久,为了更快的转变角色,学院领导精心安排了新教师参加培训。

  通过这次系统的培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所学到的心得体会。首先是由我们农荣书记对我们学院办学的各方面条件谈了一下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随后的内容就是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列为重点,着重强调教师的品德、言行。教师的品德很重要,因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伟大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接下来就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法。职业教育他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他是特别注重职业技能的教育,要做到学生人人具有将来工作岗位具备的技能,并且达到毕业就能就业。所以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就要做到少讲理论,多安排实训。使学生人人都有一项长处。毕业以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之后就是学习教案的编写和课程的准备,还有如何讲好一门课。首先,作为老师自己要明确这门课的作用、性质、以及培养目标。课前要做好备课,要认真编写教案,要知道学生一节课中能在自己这里吸取多少养分。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专心。为学生投入的越多,学生对你的感激就越多。对于我们刚毕业不久的新入职教师来说如何上好一门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刚刚从学生的角度转变过来,对教育事业也不是很了解。不过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认真的学习还是能胜任学校安排的任何工作的。学校为了能让我们新教师得到更好的学习,为我们每个人分了老教师作为师傅。我们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多向老教师学习,希望更快的学会如何上好一门课,努力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为了学院的教育我愿意树立起新的目标,作为工作的动力。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脱离了学生的身份,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成为了我们xx小学的一名新入职教师,这让初次工作的我觉得非常的兴奋,但是同时也感到了一丝丝的压力,因为家长和学校将孩子们交给我来教导是对我的信任,而我毕竟刚刚毕业,在工作上没有经验,硬说自信满满绝对不会出差错是骗人的。

  幸好,学校也了解我们这些新入职的教师苦恼的地方,特意在开学之前准备了一次岗前培训要求我们参加,旨在让我们这些新入职的教师能够在入职前就对我们学校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加强教育经验,同时也算是让我们互相认识互相学习,在以后工作上能够起到一定的助力。

  这次的培训虽然说只有一天,而且也没有邀请什么知名的讲师和教授,但是来给我们讲课的都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看齐的前辈。在教育方面都有着远超我的见识和理解,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如何跟学生们打好关系,了解学生的优劣特点,帮助后进生的转化等等经验让我们这些台下听讲的新教师们感到目不暇接,满场没有任何多余的话,陪伴在讲课老师身边的只有连绵不断的书写声。

  我也在听课的同时仔细地思考这些经验技巧中蕴含的道理,有些技巧我一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有些则需要思考一会,更有一些较为深刻的则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吸收理解。但是哪怕是这样也让我颇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心中不断地进行假设,模拟着各种情况应该要如何处理,作为老师要怎么抓住教学的重点,将知识掰得更碎喂给学生们。

  课后我们也没有闲着,如果有机会询问我们就会跑到讲课老师身边去询问一些不太了解的问题,若是讲课老师没有什么空闲我们也不恼,而是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讨论着培训中的收获,互相之间交流学习,既增进了感情也收获了知识。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并没有很长,但是却让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不少,连一开始心里忐忑的我在这次培训结束后都觉得跃跃欲试,对于开学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哪怕我本人有些缺陷和不足,我也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在平时请教各位教师,总能够让我渡过难关,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具有相当的教学水平和经验的优秀老师。

  当然我也真心地希望类似的培训能够多一些、长一些,我相信不管是哪一次,都会让我收获丰盛,让我在教育事业中走得更稳健。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当个好班主任,还感到缺乏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指导。4月27日,我有幸参加生平第一次的教师培训大会,这次入职前的培训让我受益良多,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

  通过岗前培训的学习,真切感到自己收获颇深,以前一些无从下手的问题,现在找到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更自信,最为重要的是,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去钻研。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本次的岗前培训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点。为了能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这个重大任务。我深深觉得提高自身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我要努力为“学高为师”奋斗一生。

  教师是榜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做到“身正为范”。

  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也就是解惑。

  其次,本次培训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除了技能以外,还应该讲究方法和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7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改革步伐的深入,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复合型的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因而中等职业学校怎样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向社会、企业输送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得依靠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因此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围绕这个课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职业教育的教学掉进了一个误区:专业课的授课分成理论课与实训课,硬生生地把两者割裂开,并且理论讲授和实习指导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这样容易造成理论教师的教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练步调不一致,产生偏差甚至脱节,同时由于他们个人水平不一,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事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但是我校专业课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指导教师欠缺;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偏少,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转型教师。

第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课程任务很重,缺少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新的专业技能的钻研。新入行的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实践操作技能欠缺。

第三,少部分教师思想、行动跟不上时代步伐,安于现状,专业知识逐渐老化,专业技能水平下降。基于以上状况,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双师型”教师通俗来说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及素质;二是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及素质,并能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换句话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且具有相应的行业能力和素质的专业教师。

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永远是学校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课题,它是中职学校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必须具备的条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力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既是学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既是培养学生直接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因而教师队伍的好坏关乎学校的前途。

第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张名片,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不仅能为学校赢得荣誉、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能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三,“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承担教材的开发工作。“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专业实操能力,所以,他们能积极探索中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总结、撰写论文,他们积极参与研究成果且能够指导专业实践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双师型”教师这一团队能承担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课程教材。

四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学校应加大力度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常规工作来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拟定出教师进修培训方案以及相应的激励办法。

第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来促进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加速提高。教师可以随时到企业实践,及时了解企业动态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目前生产技术要求和发展的趋势,达到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零接轨。

第7篇

一、教师成长阶段概述

通过多年的教师工作实践以及对成功教师成长个案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一名经过岗前见习培训的新教师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一般要经历适应期―胜任期―成熟期三个基本阶段,且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适应期

适应期的教师在角色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全面进入了教师的角色,业务兴趣和情绪趋于稳定,能根据一般模式顺利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在教育教学上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适应力,加快他们健康成长的步伐。

(二)胜任期

胜任期的教师能得心应手依照常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基本做到教书和育人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教育教学设计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效果较明显,但还不够稳定。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使他们更快地脱颖而出,并不断提升专业胜任力,使其成长为学科骨干或名教师。

(三)成熟期

成熟期的教师善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能有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出色,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育管理特色。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使他们冲出职业倦怠中的“高原期”,使其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再一次飞跃性提高,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三大师训工程的实践探索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规划了“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三大师训工程,不断推动新教师一步步走向适应期并最终迈向成熟期。

(一)启动“123”工程,加快新教师健康成长

经过对新聘任教师上岗培训后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入职教师是一个优点突出、缺点明显的群体。为了促进新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从2008年暑期开始,宁海教育局启动了“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对象为见习期满后3年教龄以内的中小幼在职专任教师,并设计了以“新教师素质过关培训”为主题、以提高新教师“一画二字三能力(一画即教学简笔画;二字即钢笔字和粉笔字;三能力即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偶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的的培训课程。实践过程如下:

1.制订方案,编写教材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县教育局2008年师训工作计划,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县教师进修学校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具体的培训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要求、培训考核和竞赛说明。然后,由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了新教师培养专用教材《走向明天》,内容包括“一字二画三能力”三大部分。

2.选定讲师,开展演练

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与之相应的专题讲座,并选定了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然后,每位授课教师都分别做了五大板块内容的专题试讲和演练。专题讲座与教材《走向明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以拓展知识、提高技能、促进提升为目的,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做到既针对新教师的困惑,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3.组织培训,注重实践

工程的培训周期为一年一期,时间为7月至次年6月。培训包括三大环节:第一,集中培训,时间为每年7~8月,其中,参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分片组织,300人以下的由县统一集中进行,培训时先组织新教师明确任务与目的要求,然后进行专题研讨、自我消化及“一字二画”的练习;第二,岗位实践,时间在每年9月份至次年3月份,重点是参训教师在自己的任职学校和教学岗位上进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偶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三,自修自练,要求学员根据标准自我研习,对照反思,弥补欠缺,并准备县级的过关考核。上述第二、第三两个环节均由所在学校组织落实并定期检查。

4.严格考核,以赛促训

“123”工程的考核采用县、校两级相结合,以《练习与考核手册》为主要依据。第一,开展校本自主研修,实施分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校本研修出勤、学习笔记、作业质量等;第二,组织书面能力测试,规范结业评定,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良好的比例分别控制在15%和30%以内,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合格等级以上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及相应学分;第三,举行综合素质竞赛,展示教师风采,县教师进修学校把15%的优秀等级者,确定为参加县级新教师综合素质竞赛的人选,5月底组织竞赛,并对竞赛优胜者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则要求其转入下一期重修。

(二)实施“苗子”工程,强化名师工程建设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文件精神,根据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宁海县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与规划,在总结“123”工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宁海县教育局于2011年9月启动了三年一轮回的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对象为“123”工程后教龄在五年内的专任教师,旨在经过三年培训,使其快速成长为县市级学科骨干或名教师。

1.严选学员,基地为本

对“苗子工程”学员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参加“苗子工程”的培训对象必须是已参加过“123”工程培训并已取得结业证书,而且是年龄未满28周岁的优秀年轻教师。选拔的方式由教师个人、学校根据条件自荐或推荐,然后经书面测试和导师面试合格后方能入选。目前,符合条件的第一批“苗子”学员共有80人,涉及中小幼学校8个学科。培训以学科首席导师所在的学校为学习基地。基地不仅要为学员培训提供场所,也要配合师训部门与导师团为学员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在基地实践培训的过程中,导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学员的“言传身教”作用。

2.创新模式,科学管理

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导师+基地”的模式。每门学科由一位特级教师或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再挑选市、县名师、骨干教师3~5名,建立一个捆绑式的导师团,并把首席导师所在学校定为理论研修和实践培训的主要基地。在这个过程中,首席导师和师训机构教师不但负责对学员的理论引导,更负责落实学员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促进培训实效。为确保培训取得成功,培训工程建立了由县教育局领导、县师资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主管,首席导师分班组织实施和学员所在学校有力配合的培训管理机制。教育局明确规定导师在培训期间不得外出,全力以赴地投身到“苗子工程”的培训中去,并规定了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方法与奖励办法。

3.精设课程,因材施教

为了确保培训实效,我们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设置了由职业素养类、专业知识类和专业技能类三大模块构成的集群课程,强调前瞻性、实用性、针对性、精炼性和研修性的原则。力争经过三年培训,使学员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得以较大幅度地提升,达到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学者型名师培养奠定基础。为了激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学员的主动性,“苗子工程”中每个学科的学员都在10人上下,这充分保证了每个学员都可以得到导师的专门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来制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员也可获得足够的请教时间和机会,并且可以和导师面对面、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4.抓实过程,注重实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理论引领―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教学展示”的培训流程。每次培训,学员都先听导师的示范课或讲座,了解各种课型的教学步骤,接着观看教学录像剖析教学案例,然后选择适当的内容分组上诊断课。在自行实践时,导师要求学员按学习小组集体备课,独立制作课件,抓阄上课。课后进行诊断分析,继续上提高课,最后集体讨论,分析小结。在培训的同时,考核也贯穿其中。学员完成全部培训内容和规定学时的学习后,才有资格参加考核。考核采用县、校两级联合的方式进行,按照考核办法,每位学员必须完成发展规划、课堂展示、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读书报告以及岗位实践考评等规定的八项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发给相应学时的学分。

(三)开展“2+1”工程,优化中高级教师素质

为了帮助中高级职称教师突破“高原期现象”, 促进中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业上的再发展,从而发挥中高级教师的中坚引领作用,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根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师资现代化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县师资建设的实际需求,在总结“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宁海县教育局对中小幼在职在编的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实施了更切合他们需求和教学实际的素质优化“2+1”工程。

1.制订方案,厘清思路

在正确研判当前教育形势和教师培训需求的情况下,2010年8月宁海县教育局制订了《宁海县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从2010学年起对中、高级职称教师实施为期三年的素质优化“2+1”工程。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广大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能力素质进一步优化,真正成为我县教育的优质群体和中坚力量。素质优化“2+1”工程培训与考评的内容包括:(1)教学展示;(2)业务测试;(3)试题编制;(4)课件制作;(5)研训案例。以上(1)(5)两项为每学年必修课程,(2)(3)(4)三项为每学年选修一项,即每学年各学段教师两项必修、一项加修,简称“2+1”工程。培训方案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实施。

2.构建体系,强化管理

为了确保“2+1”工程落到实处,我们构建了县级、乡镇和校本培训学校为一体的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其中县教育局成立了中高级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培训考评委员会,负责对该项工程的实施与考核。县教育局考评委员会由人事科、基础教育科、成职教科、计划财务科、纪检及教研和师训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由教育局局长任主任,分管局长任常务副主任,成员9~11人,考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人事科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和常务副主任。镇乡、直属学校考评委员会由四所中心学校的主要领导和直属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成员3~5人,由镇乡教办主任、校长担任主任。三级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3.分项实施,规范有序

“2+1”工程的培训按照统筹协调、分项实施的原则进行,同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课堂研习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案例研讨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1)教学展示:以校(园)本、区域研训为载体,学员认真解读教材、研究教法,然后制订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重视学员教学设计和课堂执教能力的提升。(2)业务测试:以指定培训教材为主,并紧扣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形式以集中辅导和个人自修自练为主,然后进行统一闭卷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教育教学实例的分析评价两大部分,两者分值各占50%。(3)试题编制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和教研组研讨等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平时作业精选和试卷科学编制两大块。(4)课件制作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教研组研讨及个人自修自练等形式进行,通过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使学员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5)研训案例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及教研组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进行,使学员明确研训、教学案例的作用与意义,掌握撰写案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从中得到启迪与提升。

4.多元考核,确保实效

“2+1”工程制订了科学灵活的考核奖励机制。第一,学分奖励:课堂展示、业务能力测试、试题编制、课件制作、研训案例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其中,一等奖得10学分,二等奖得7学分,三等奖得5学分,校(镇)级获奖得4学分,参与者得2学分。第二,县教育局专门设立了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专项资金,在每年教师节期间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优胜教师和最佳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教师个人按各项所得总学分多少设立综合考评一、二、三等奖,县级综合获奖面控制在参与教师总数的10%左右;最佳组织奖以校为单位,由县统一全面考评。第三,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的考核结果与“县年度学校和谐科学发展千分制”考核挂钩,与教师奖金、评优、评先挂钩,业务测试位居学科全县后20%的教师当年不得评为业务考核优秀和先进工作者。

三、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三大师训工程的实施,我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实施“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之后,我县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提升,进而助推了全县师资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新教师不仅顺利融入了新的教育环境,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在师德观念上对本职工作有了更新的价值取向,兢兢业业,为人师表。通过首席导师制下培养出来的优秀“苗子”教师已经在校本研修和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平台上起到了展示和辐射的作用,正成为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一颗颗新星。而“2+1”优化工程培训帮助许多中高级教师冲出了职业“高原期”,进入了职业发展的新轨道,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二)构建了教师终身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构建了教师终身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每个环节对应教师成长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培养对策。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三)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资源

经过几年的培训实践与探索,我县在构建了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了具有本县特色的文本培训资源,如《走向明天》《爱满天下》《幼儿教师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集》《教学简笔画》《手工制作》《歌曲弹唱100首》《教师自制教玩具精编》等专门培训教材。这些教材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实在、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上级领导对我县自编的系列培训教材也都十分赞肯。

(四)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培训取得实际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评价涉及三个层面:其一,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价,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每举办一期培训班,均组织学员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的组织服务工作等;其二,对培训者进行评价,评价涉及组班教师的服务管理工作、讲课教师的讲课内容、讲课方式、课堂效果以及改进意见等;其三,对参训者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员的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及提升变化等,评价方式有学员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领导评价等。当然,这个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逐步建立起以评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8篇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一体化; 理论; 实践

A b s tra c t: In re ce n t ye a rs, w ith the inc re a s ing ly de ep e n ing o f te a che rspeduca tio nre fo rm , in te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 duca tio n ha s be com e the sub je c t o f m any scho la rs e x2p lo ra tio n. Th is a rtic le inc lude s th re e p a rts: the co nno ta tio n o f in te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du2ca tio n and the theo re tica l ba s is fo r in teg ra tio n, p ra c tice a nd p ro b lem a na lys is, a nd sug2ge s tio n s o n p romo ting in te 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duca tio n.

Ke y w o rd s : te a che rspeduca tio n; in te g ra tio n; theo ry; p ra c tice

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目前, 教师教育一体化己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教师教育的理念并转化为实践。在我国,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为了改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局面, 为教师提供终身化的教育,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一体化路径上做了积极的尝试,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时代的呼唤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今和以后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 并为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思路。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过分析和讨论。有学者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两个部分: 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内部一体化包括三个维度。即纵向一体化, 教师教育要成为一个内部各阶段各具特点又相互连接的结构体。这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较为狭义的教师教育一体化, 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最多的。第二个维度即横向的, 主要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协助作用。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个维度即深度的, 侧重于教师的情意发展, 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统一。外部一体化指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一体化, 强调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以及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1 ]

另外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应把中学、小学、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趋于学历一体化,实现教师教育层次上的一体化。[ 2 ] 也有学者认为,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 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 3 ]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也不例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目标, 各学者、专家便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理论、系统论等。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发展, 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在联系。《学会生存》在定义终身教育时指出: “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由此看来, 终身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特点, 它要求原来相分离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相互衔接起来。包括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在纵向的维度上要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而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关键还在于要提供横向的、宽度的一体化环境, 给予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一切机会, 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教育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看,教师教育的阶段划为准教师培养—新(试用)教师培养—合格教师培养—优秀(骨干) 教师培养四个阶段。[ 4 ]

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根据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 安排课程内容, 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师培养阶段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师教育体系中, 要加大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 使中小学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实习生教学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职业生涯角度看, 主要有: ( 1) 费斯勒的职业生涯关注理论, 包括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 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职前教育阶段, 实习导入阶段, 能力建立阶段, 热心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 生涯引退阶段。( 3)沃尔夫的生涯发展理论, 包括新手, 学徒, 职业, 专家, 卓越的, 名誉退休。[ 5 ]多样化的阶段划分体现了不同角度下教师职业不同的阶段特征, 目标更加具体, 对实践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情意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情感支撑,是保证教师教育一体化动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中, 外在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要与提升教师的内在动机相吻合, 在教师个人身上要做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相融合。

一个系统是由无数的子系统构成的, 只有各系统的契合, 才能实现大系统的整体效能。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圣吉博士认为, 它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一体化”研究就是要在教师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找寻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与融合, 探讨出教师成长的有效模式。因此,必须以系统论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一体化”研究,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政府、高校、中小学和教师主体。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一体化。不仅要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沟通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 更应该在运行机制上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归结如下: 整体性, 即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机构、课程安排、师资建设、教育资源等,并使各方面得到合理优化, 统筹安排。阶段性,主要体现在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各自的特点的认识, 目标的设立和实现。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突出表现在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从实践层面来看, 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包括: 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指师范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并) ; 中小学和大学的紧密联系; 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一体化) ; 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与优化; 教师教育层次的一体化; 教师个人知识与情感的一体化等等。

总的来说, 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了教师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 它主要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构建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组织系统。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及问题分析

(一) 体制建设初见成效, 有效机制急需建构。

纵向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 通过合并逐步理顺了隶属关系与领导关系, 建立起了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 使其同时具有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功能, 并逐步取消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建制,建立起高校与教育学院的两级格局。

20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上海、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海南、甘肃、青海、湖南、辽宁等12 个省市的高师院校, 与当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进行了合并, 并仍有一些地方准备合并, 这使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结果却并未能令人完全满意, 除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做了真正意义的“一体化”探索外,大部分参与结构调整的各级培养培训院校, 对调整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 对双轨并存体制的问题认识不清, 还缺乏对教师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的意识, 思维仍定向在职前培养模式中,出现培养培训合并后统一机构下的相分离。[ 9 ]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 尽快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培养模式多样化, 问题呈现复杂化。

分阶段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中一个较大的改革。在师范生非定向培养下, 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3 + 1, 4 + 1, 4 + 2, 即首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和能力的专业性培养, 从理论上看, 分阶段培养有诸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但在我国还存在着可行性的问题。如在3 + 1 模式培养下, 学生在最后一年迫于就业压力纷纷外出找工作无法安心学习。而全部改成4 + 1和4 + 2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财力状况来看, 也不具备可行性。[ 10 ]另外我国的教育硕士学位自1997 年设立以来, 不仅为广大在职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发展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层次。但随着人数的扩大, 质量问题也难以保证。

(三) 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理论与实践融合性不高。

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 公共基础课占21% ~25% , 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6% ~11% , 教育见习/实习4~6周, 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数的65% ~70%。相比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30% 和英国的25% , [ 11 ]可见我国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与“学科专业性”比例失调, 这既影响了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 也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另外, 在澳大利亚, 4年的教师教育计划中至少有80 天的教育实习时间。[ 12 ]苏格兰的教师教育在时间安排上, 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 其中, 实践体验的时间至少40 周。[ 13 ]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的关联性都不高。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毕业前安排一次教育实习, 时间一般为6~8周。

三 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 增强一体化建设的观念, 构建合理有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

由于一体化建设的规模宏大, 而我国起步较晚, 因此, 这项改革必定要全方位地, 大刀阔斧地持续进行。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的调整与合并, 体制的建设初见成效, 尽快转变重职前轻职后的旧的思想观念, 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对新的“同一机构下的分离”的有效预防, 对一体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加强与完善, 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深入、持续、健康进行的有力保障。

高校领导层要从根本上革除固有的思维定势的障碍, 从职前职后协调统一的大局观念出发, 考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应该包括管理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对一体化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具体策划、组织和执行, 是整个保障系统的核心。它应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行政管理系统、职前职后管理系统和研究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及反馈系统自成一体。监督系统负责对一体化建设的各项漏洞及不合格行为进行披露和有效整治。评估系统则定期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估, 比较职前与职后的差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推动和促进工作的改进。反馈系统将来自教师和学员或社会的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这些信息便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政策调整的依据, 从而有效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高效率运转。

(二) 借鉴外国, 依据国情, 立足现实, 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 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 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在总体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 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 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 “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 但在技术路径上, 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 区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别。在推进策略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 14 ]

(三) 创新模式、依托制度,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紧密合作, 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应体现“双赢”态势,即既要提高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又要服务于中小学校, 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在于模式的不断创新。如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切实加强师范生的实习。通过“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的方式实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互换和调动, 即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 顶替准备来高校接受培训教师的岗位。然而制度的保障是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若要实现一体化建设, 必须从制度的创新入手。从宏观上来说,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 改革和调整师范学院和实习学校的关系, 切实保障师范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质量。从微观层面来说, 大学要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此背景下制定出更为详尽的实习指导制度、实习生评价制度、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奖罚制度等等。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实行定期认证的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标准鉴定制度、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正在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实践的运行。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从体制上来说, 已基本实现了整合, 而机制上, 如何有效运行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总结。从政策上来说,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 切实保障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后,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政府、高校以及中小学如何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当今乃至较长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 1 ] [ 8 ] 荀渊. 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4 (7).

[ 2 ] 韩长日.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实践[N ]. 海南日报, 2004.

[ 3 ] 董吉贺, 穆国华. 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 J ]. 开放教育研究, 2006 (3).

[ 4 ] 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5 ]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 侯贵宝. 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原则体系[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8).

[ 7 ] 吴彦. 系统思考下的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J ]. 成人教育, 2007: 246.

[ 9 ] 徐莉. 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现存问题的思考[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4 (7).

[ 10 ] 潘懋元, 吴玫.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7).

[ 11 ] 马欣研.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一体化研究[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2).

[ 12 ] 戴小春.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职业门槛[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