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1 20:18: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word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Word长文档 排版 样式 分节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37-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word字处理软件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既是大一新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软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常用字处理工具。依照教学大纲,学生需要掌握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会编辑处理文字、图形、表格和数据等文档对象,能够制作出各种内容丰富、版式精美的文档。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多个知识点融于文档的制作中,学生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要求。然而对于长文档的制作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排版为例,尽管学生能够按照要求编辑完论文的各个部分,但是最令学生烦恼的要数论文格式的排版。
1 长文档排版中常见的问题
1.1 文档结构的调整
多数学生做文档时,总是急于文档内容的录入。然而对于长文档,内容多、章节也多,如若录入内容的同时即将各章节的标题编号一同手动录入,就会为后续文档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小的麻烦。由于一旦需要修改其中的某个章节编号,就必然会引起其他编号的一并修改。例如要删除第二章,那么原来的第三章就要改为第二章,同时章下的小节编号也需要修改,依次类推。这样的手动操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也易出错。
1.2 参考文献的顺序
长文档(例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动辄就有好几十个,按照要求文中必需按照对参考文献的引用顺序逐一标出引用序号。然而在实际的长文档编辑过程中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修改,不可避免的要引起文中参考文献引用顺序的改变,逐个调整参考文献的顺序,既费时又费力。
1.3 文字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样式”是Word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然而依旧有很多学生更习惯于首先利用“字体、字号”等命令进行文字格式设置、通过添加空格达到首行缩进两字符的效果以及通过添加回车符的方法增加段落间距,然后再使用格式刷将格式复制到其它段落并且反复重复着这些操作。然而文档的完善是个反复的过程,只要后期的文档修改中发现某处格式不合理,那么就又得再次借助格式刷去逐一调整格式,显然费时又繁琐。
2 Word长文档的排版流程
Word长文档制作时切莫急于对文字进行格式的设置,而应在规划好各种设置(尤其是样式的设置)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排版流程逐步为文档进行样式格式的应用。
2.1 页面设置
Word文档具有默认的页边距、纸型、纸张方向等页面属性,用户则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对页面属性进行设置,否则等文档做好并排好了版面再发现页面设置不合乎要求时,对页面属性的修改将会引起版面格式的大幅度调整[1]。因此文档制作中页面设置是首先要明确好了的。
2.2 对文档的不同部分进行分节
默认方式下Word将整篇文档视为一“节”,故对文档的页面设置是应用于整篇文档的。然而在长文档的制作中,一页之内或多页之间需要采用不同的版面布局,这就需要插入“分节符”将文档分成几“节”,然后根据需要分别设置每“节”的格式。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通常需要将封面设置为第一节;摘要和目录设置为第二节;正文和参考文献设置为第三节。
2.3 样式的应用
样式是保存在文档中的一系列格式的集合,利用样式能够快速改变文本的外观。Word提供有内置样式,“正文”样式是文档正文的默认样式,新建的文档中的文字通常都被应用了“正文”样式。如果“正文”样式不符合实际需要,则首先要进行正文样式的修改。Word的标题样式通常用于各级标题,与其它样式不同的是标题样式具有级别,分别对应级别1~9,一般显示为3级[2]。Word样式中的“标题1” 至“标题9”通常与我们实际文档的标题格式的要求不相符,此时就要对标题样式进行格式修改。此外,Word允许用户“新建样式”,以适应更多的实际应用。
2.4 自动生成目录
目录是文档中各级标题的列表,目录的作用在于方便阅读者快速的定位到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易于了解文章的结构。Word提供了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是根据文章的章节标题自动生成目录,因此在应用自动生成目录功能前务必确保文档中的各级标题应用了内置的标题样式(“标题1”至“标题9”),也可以应用包含大纲级别的样式或者自定义的样式。
2.5 页眉、页脚的设置
页眉、页脚不属于文档文本内容,常常用于显示标题、页码、日期等信息。页眉位于文档页面的顶端,页脚位于文档页面的底端。Word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文档页眉页脚设置功能,通过“插入”选项卡下的“页眉”、“页脚”工具可以快速的插入页眉和页脚。然而对于长文档,页眉页脚的添加通常要先将文档分成几节,然后再对不同的节分别设置不同的页眉和页脚。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第一节(封面)不需要页眉和页脚;第二节(摘要和目录)不设页眉,页脚插入格式为“Ⅰ、Ⅱ”的页码;第三节(正文和参考文献)设置为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插入格式为“1、2、…”的页码。奇偶页不同页眉的设置,首先要进入页眉区,勾选“奇偶页不同”并且断开“链接到前一条页眉”的设置,然后再分别录入奇数页页眉内容和偶数页页眉内容。不同节使用格式不同的页码时,要首先进入对应节的页脚区,断开节与节之间的链接,而后设置好页码格式即可插入相应格式的页码。
2.6 “多级符号”自动编号标题
Word长文档中,章节的顺序尽可能的采用Word的自动编号,自动编号既能保证编号数据不发生错误也能使得章节顺序更改后编号数值自动的调整[3]。要自动编号标题,首先确保各级标题应用了内置的标题样式(“标题1”至“标题9”),然后在“多级列表”中选择“定义新的多级列表”。在“定义新多级列表”对话框中首先选择需要修改的级别,其次设置编号的格式,再次选择每级别的标题链接到对应的标题样式。
2.7 尾注法添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通常置于文档的末尾,长文档的参考文献通常有几十篇,为了达到插入到正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标注能够自动排序,可利用Word中插入尾注的功能。首先设置好尾注格式,然后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插入尾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参考文献之后还有其它内容,例如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之后要是有致谢部分的话,那么参考文献与其后的致谢之间要分节,在“脚注和尾注”对话框中要“将更改应用于”设置为“本节”。
3 结语
编辑长文档时首先要规划好各种设置,尤其是样式的设置和文档的分节,它是目录自动生成和设置不同页眉页脚的基础。只有对Word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充分利用Word的各种功能撰写和排版出高质量的长文档。
参考文献
[1] 钞小林.Word长文档的排版规范[J].电子制作,2015(10):273.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的应用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校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更好地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很难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课后指导。并且对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操作在日后需要应用时很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微课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通常以微视频资源为中心,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程序的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同,导致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熟练,有的学生又很少接触到计算机,甚至还有少数同学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然而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授的内容却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又显得难度过高,很难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统一的讲解和演示,再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由于上机时间有限,很多同学无法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课后练习又没有教师的辅导,这样的情况会严重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差。
1.3 教学课时少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普遍减少,以我校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由原有的60学时压缩到现在的45学时,在这些课时中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操作。由于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明显,部分学生会明显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课后练习时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问题逐渐积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学时少、知识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将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所面临问题。
2 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小精悍、授课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易于传播等特点。其中短小精悍是微课最主要的特点。由于最容易被接受且学习效果最好的时间是5-10分钟,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其次微课授课内容明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简洁而又完整。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实现手段,讲授过程多以知识点和教学主题来呈现,使讲授内容碎片化、点状化,和传统的课程中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精简。最后微课基于网络,可以在线播放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移动设备,有助于网络的传播与使用。微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碎片,结合课堂教学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是单纯地将传统课堂的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并加工成视频,制作微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安排和规划,重新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对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本文以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目录为例,阐述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教学内容选取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中,使用Word进行长文档排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从学生后期的应用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对课程设计报告或毕业论文等长文档的排版时,很多学生对长文档目录的制作都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成的,并没有使用到Word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使用手工录入的方式来编制目录不仅不规范,也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对论文的内容稍有改动后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更新目录。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我校高年级学生做了调查,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大一学习完之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到具体应用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太多映像。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毕业论文排版为案例,制作微课讲解如何使用Word完成长文档目录的制作。
3.2 教学设计
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微课的时长进行教学设计,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本次微课采用了场景再现的导入形式,微课的导入部分显示一位学生正在使用手工录入的形式制作毕业论文的目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方法不仅繁琐并且很容易出错,于是询问老师使用Word制作目录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这样的导入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本次微课要解决的问题,也明确了本次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以我校毕业论文的排版格式为案例,从分析一个完整的目录结构开始,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要制作出一份目录,必须要先设置文档各级标题的样式及正确的为文档插入页码。由此展开分析Word中的样式、分节符、制作不同页码、插入目录等知识点,在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再通过实例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整个教学内容结束后也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目录的制作。
3.3 微课的制作
微课视频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制作工具也有很多选择。本次微课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尽量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以更好地展示要表达的知识内容。微课的录制和后期制作使用的软件是Corel VideoStudio。
准备好微课要使用案例素材和PPT课件之后,就可以启动屏幕录制软件开始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一边讲授一边演示,PPT课件用以展示相关的知识点,尽量使讲解的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再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后期的编辑和整合,并制作微课的片头和片尾。
3.4 微课的应用
微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参考,也可以作为课堂资源进行引入,这样的引入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作为视频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并且易于传播,在课前可作为学生预习的引导,课后可辅助学生巩固练习,即使是学生因为长时间未应用和学习而遗忘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微课可以实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应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江华圣 (1946―),男,福建闽侯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本文针对科技英语论文的特点,论述了科技英语论文常用的分类与例证写作方法,对其常用句型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分类;例证
科技英语论文是科技人员介绍有关研究成果的文章,整体结构上通常包括标题(Title)、作者(Author)、摘要(Abstract)、关键字(Keyword)、正文部分(通常由引言Introduction、主体Body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以及致谢(Acknowledgment)和参考文献(Reference)等几个部分。
文章的主体是科技论文的 核心部分,是主题思想的展开和论述。科技英语论文在选材上要围绕主题,段落划分既要结构严谨,又要保证全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作者可根据需要在文章中加小标题,将主体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科技论文的英文写作通常把每段的主体句(Topic Sentence)放在段落的第一句,全段围绕主体句论述。分类与例证是科技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方法
一、分类(Classifying)
Introduction
The early s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ve making observations and gathering information. However, merely collecting facts is not enough. The scientist needs to arrange and classify the facts and to fi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word classification comes from the word class――meaning a group of things that all have one important element in common. Scientists group related information into an array. Chemists, for example, cannot study every element, but can make generalizations by arranging all the elements into groups with related properties. This, if iodine is 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the same group as chlorine and bromine, its properties can be predicted. Similarly, since there are several million kinds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earth, it is clearly impossible to study each one. However, by classifying an animal as a member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species, a biologist can predict its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is thus very basic to scientific thought and expressions.
Sentence Patterns
1、Classifying form general to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1、There are (number) types of NP(Noun Phrases)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non-impact printers called thermal and electro sensitive printers (electrostatic printers).
有几类非击打式打印机,称为热敏式打印机和电灼式打印机(静电式打印机)。
2、 NP be of (number) types
(1)Magnetic disks are of two kinds, namely floppy and hard.
磁盘有两种类型,即软磁盘和硬磁盘。
3、be divided
be subdivided
NP be classified
into (number) types
be grouped
fall
(1)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very broad categories: system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计算机软件可大体上分为两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 The hard disks, in turn, are subdivided into fixed head and moving-head disks which are either cartridge or pack.
硬磁盘本身又细分为固定磁头磁盘和活动磁头磁盘,后者又分为盒式磁盘或磁盘组两种。
(3) MOS technologies can be classified PMOS, NMOS, and CMOS.
MOS技术可分为PMOS、NMOS和CMOS类。
(4)These routines are conveniently grouped three classes: task management, job management,data management.
这些程序可方便地划分为三类:任务管理程序、业务管理程序和数据管理程序。
(5)Secondary memory device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sequential devices and random-access device
辅助存储器分为两类:顺序访问设备和随机访问设备。
4、be classified
NP be classed
as
be categorized
(1)Line printers may be classified as impact printers and no impact printers.
行式打印机可分为击打式打印机和非击打式打印机。
(2)The machine instruction functions can be roughly classed as: data transfers. arithmetic and logic operations on data, program sequencing controls and input/output transfers.
机器指令的功能可粗略地分为下列几类:数据传送、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程序顺序的控制以及输入和输出传送。
二、 例证 (Exemplifying)
Introduction
After giving a definition or making any general statement, the best way to clarify a point is to give an example of it. A Chinese proverb says that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百闻不如一见), It might also be said that one example is worth a thousand explanations(事实胜于雄辩). An example brings the general or abstract statement down to a specific or concrete image. For example, it is one thing to say that 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and another to say that a regular smoker loses about five and a half minutes of life expectancy for each cigarette smoked. The example adds impact, making the statement more memorable, and more persuasive, as well a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it.
Scientists use examples to explain or clarify a concept and to give evidence to support it. Examples can sometimes seem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a point. If no example can be found to illustrate a point, there may not be a point.
Sentence Pattern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ron turn red when it is heated.
= Iron, for example, turns red when heated.
To be specific,
To illustrate,
an example
a case
Iron is
of a substance that turns red when heated.
an instance
an illustration
exemplifies
Iron
the concept of heat affecting color.
illustrates
exemplified
= The concept of heat affecting color is
by iron.
illustrated
such as
Solids
iron and copper turn red when heated.
like
For example/for instance/ e.g.
NP be an example of NP
an example (of NP)is NP
Examples (of NP) are NP
as an example (of NP)
take NP as an example
take for example NP
give an example of NP
regard NP as an example
such as
(NP is short for Noun Phrase)
Application Examples
for example/for instance/ e.g.
1、 Computers can process information at extremely rapid rates. Modern computers can solve certain classes of arithmetic problems millions of times faster than a skilled mathematician.
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率处理信息,例如现代计算机能以比熟练的数学家快数百万倍的速度求解某些类型算术问题。
2、 For instance, terminals with both video screen and hard -copy output are now available.
例如,带有显示屏幕并且能输出硬拷贝的终端当前正在应用。
3、 Airline ticket reservation is one obvious example of real time.
航空公司的订票处理系统是实时处理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4、 An example of sequential devices is the magnetic tape.
顺序访问设备的一个例子是磁带。
5、 As an example of a simple computer program let's assume that we wis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ding the sum of two numbers using a computer.
举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的例子,假定有用计算机求解两数之和的问题。
6、The memory of a computer equipped with base and current page addressing mechanism is logically divided into regions of a fixed length called pages. Take for example ...
具有基址和现行页寻址机构的计算机内存储器,逻辑上划分为若干页面,每个页面是定长的存储区。……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7、We may regard a personal file of an employer as an example.
我们可以把雇主的个人文件作为一个例子。
8、There are also attempts at"universal"languages, such as PL/1,that can manipulate many types of objects.
曾有过研制“通用”语言的尝试,PL/1就是一个例子,这种“通用”语言可以处理许多对象类型。
除了分类与例证的写作方法以外,科技英语论文常用的写作方法还有:比较(Comparing)、因果(Cause and Effect)、假设(Hypothesizing)、定义(Defining)、证明(Giving Evidence)、实验(Experiment)、计算(Calculating)、报告(Reporting)、记述(Describing)和预测(Predicting)等。
此外,为了保证论文内部应有的内部联系,文章中应适当使用一些连接词语,例如:
并列:and 、also、in addition、as well as
转折:although、even though、but、on the other hand、otherwise、 while、yet、in spite of
承接:first of all、secondly、thirdly、furthermore、moreover、besides、finally
条件:if ,whether、unless, on condition that、so long as
原因:for、because、for that reason、as、since、in order to
结果:as a result of 、hence、so 、consequently、thus、therefore、then
总结:in conclusion、to sum up 、to summarize、to conclude
参考文献
目前在机房上理论课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授或演示为主。在90分钟课堂里,学生守着计算机却在听老师滔滔不绝讲理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听课兴趣差。即使在实验课上由于距离理论课间隔了几天,老师还需要占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件WORD的“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几天前讲过的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了。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文理科混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很大,在课堂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差距。综上所述,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弱化原有知识的层次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有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3结语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教育部“1+X”培养要求,许多本科院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关于计算机系统的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用的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的简介、简单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等方面。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把以往的基本知识结合成完善的知识网,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作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授课对象包含文、理、艺术类等多学科学生,难免知识体系与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同时,随着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不够均衡,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时就已开设过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因此入学时就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特别是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时才刚刚接触计算机。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课程的分级教学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
二、分级教学法的改革实施1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程开展之前就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然后可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地分班,为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兴起,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是为了取得证书而学习,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在理论课堂上一味地进行考试相关知识点的灌输,实践操作时也只注重考点的训练,而教师对于考试大纲之外的知识点只是随意带过或根本不讲。这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学效果差。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也就是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细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比如,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班级,在讲解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时,可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在“word软件的使用”这个知识点上,可以安排一个学“毕业论文的排版”小项目,给出学生一个未排版的论文以及排版要求,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字体、字号设置,文章的分段、分节,页码设置、目录生成、项目编号等相关知识点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和项目完成的成就感。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班级,在对同样的知识点“word软件的使用”讲解上,就应采用实例教学法,在详细介绍其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就应当及时举出相应的实例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更为直观具体地体会到所授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保证分级教学的顺利实现,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适时进行更为深入地进修,在生活中也应时常注重应用实例的搜集,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创新,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2]沈春根.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7(5):84-85.
关键词:兴趣;技能竞赛;教学方法
现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别为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
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Office主要办公软件Word 、Excel、PowerPoint 和FrontPage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达到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最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和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即使理论课教学安排的很充实,按要求完成大纲内容,同时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但在平时的实践应用环节还是不能够达到应用要求。诸如毕业设计时论文指导老师所反映学生的WORD应用水平不过关,目录自动生成、页眉页脚设置等等操作不熟练,甚至有些同学不会应用;在EXCEL制表过程中函数不会应用,效率较低;电脑出现故障无法排除导致工作无法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些列问题呢?计算机的课程设置成效又体现在哪里呢?本人在承担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了计算机技能竞赛office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难度,把相应的竞赛题目引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针对这个问题,把我在教学课堂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
Office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是办公常用的软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用的。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在初中和高中也都曾学过,这样对于我们的授课有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和高中教学一样针对于Word进行窗口介绍、文档创建、格式化文档、分栏、页眉页脚等等功能理论讲解的话,没有几个人会投入到课堂中。学过的东西再次进行教学常常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找到一个兴奋点切入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同学在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有成绩单寄给家长和本人的是吧?那么我们课堂上两个班级有90多名同学,全校有2万多人,这些成绩单是如何生成的呢?通过Word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高中阶段大家都学过这个Office组件,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批量生成成绩单?
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上,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这时引入Word的教学,介绍Word的常用功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批量生成成绩单用到的是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历届的计算机技能竞赛都曾涉及到。
之后,布置作业:利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四六级准考证。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在Excel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入问题:班级同学每学期末都要有成绩单,为了更好的观察班级的学习成绩,同一学年之间要建立直观的图表、数据透视图;要求出平行班中课程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名次。这时分别会用到Excel里的Average、Max、Min、Rank等函数。把这些知识点实例化,并融合到同一道例题里面,提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讲到Left、Right和Mid函数时引入身份证求解的问题。如身份证号为:330126198203121610,利用函数在Excel中求出此人的出生年月、性别和年龄。
针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可以借助于组装维护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拆装机器逐一认识计算机内部构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由于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应用为主,很多同学对于计算机硬件知之甚少,如CPU、内存、硬盘、主板、风扇、电源等等计算机硬件都没有见过。借助于实物的展示并配合各种参数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计算机,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史来介绍。同时,把不同阶段的硬件产品收集起来形成对比,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演变过程。在硬件熟悉的基础上,设置故障,从而讲述如何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方法,还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由于此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所接触,所以提高现今文化基础的授课难度,引入技能竞赛相关题目,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民.Excel2002高级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韩良智.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杨尚群.曹淑艳.Excel实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张钧良.大学计算机基础,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目的在于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样一门基础课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如何还能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
目前中学阶段已经广泛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但由于各地区硬件设施的差别、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两个极端:有一部分学生已达到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水平,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使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完全不愿意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进而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讲授和实操过度重复
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课程实施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先以一个实例来讲授某几个知识点,边讲解边操作,然后在上机课上再让学生练习。例如在进行Word当中的图文混排系列知识点时,以“清凉小屋茶饮”为例讲解了艺术字的添加和编辑,自选图形的添加和编辑,图片的插入和编辑等知识,并辅助演示;在上机课时,先用一半的课时让学生将这个案例再做一遍,然后再增加海报设计的练习。这样,在理论课上完全以教师为主导,而在上机课上,学生的练习与理论课上几乎一样,使得学生在理论课上感到枯燥和盲从,上机课上产生厌倦感,因而对知识的掌握是寥寥无几。
1.3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有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四个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熟悉,也知道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具体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却不知道应用到哪儿。比如Word的排版,学生知道分栏、设置标题样式、添加目录的操作,但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学习的很不扎实,在毕业论文撰写的阶段,进行论文排版时,往往不会用,不知道怎样添加样式,如何生成目录。这说明授课的实例缺乏时效性,与岗位脱节,教师在讲授时只讲了如何操作,却没有让学生理解它的具体功能。
1.4 考试环节单一片面
考试环节存在问题,即过于单一片面。虽然有些学校意识到考试环节的重要性,由笔试改成上机考试,但是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采用笔试无法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单纯的上机操作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检验环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
2 课程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后出现了理论知识不扎实不会用,而操作技能又不熟练不全面。通过对实际岗位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软硬件维护等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认证。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2 确定教学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前面现状的分析和课程的重新定位,提出几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划分课程层次
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两极分化的情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两部分。选修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等;必修模块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开课前统一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测试,以此为根据进行分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选修模块,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让基础差的学生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此外还可大大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使用效率,即实操实训的效率。
3.2 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
在具体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顶岗实习课时所起到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务必使课程服务于专业。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间的结合点,以此为每个专业设置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水平和自学能力设计成多层次,即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的实际案例设计成基础项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现代化办公的基本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设计拓展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加强练习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并开设简单的数据库技术;而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添加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
3.3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知识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缺乏积极性,动手操作又和课堂教学脱节。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与层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生的不同专业等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络基础、Word文档制作、Excel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PPT幻灯片制作等,每个模块中根据教学大纲、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每种项目准备两套以上,分为基础项目和巩固项目,通过基础项目掌握知识点,巩固项目强化和巩固知识点。将各知识点隐含于设计的各种项目中,教师与学生同步实施和完成该项目,紧凑使用,两类项目均与专业需求密切联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强调内容的可操作性,体现“教学做”的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问题,学习相应知识点,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从而自己探索知识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完善考试与评价体系
基础项目完成后,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或随机抽取学生演示项目制作过程和结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指出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更正。巩固项目则通过学生的制作总结和实际项目完成情况,由教师给出成绩。
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通常期末成绩占总分的60%或者70%,但这种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实际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阶段考核是在每个模块结束后通过综合实例来考核;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的综合考试。学生也可以选择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或者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考试证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并获得证书,为就业提供技术和硬件保证。
4 小结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应以“应用”为主导,强调与专业需求的联系,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
此外还可搭建校内基础课程网络平台,以此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并可开辟学习论坛,网上答疑、留言板等学习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结合,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需深入浅出,将抽象内容直观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更多的与项目教学法相关的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检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