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1 02:52: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考核 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是高校经管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般规律,内容涉及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诸多方面,为组织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流程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有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孤立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而是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考核改革的滞后,使得教学改革等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是依靠考前突击复习过关,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考核改革,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高校很多课程以期末笔试考试作为考核方式,所以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都抱有最后冲刺的侥幸心理。而且有些老师还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考前通过复印笔记和考试重点,通过一两周“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甚至能取得优秀成绩。虽然有些高校也规定平时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但实际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一般不超过30%,而且考核的衡量标准很模糊。二期末的考试占考核成绩的比例过重,一般占课程总成绩70%以上,这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诊断反馈功能,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第二,重理论而不重技能。由于传统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造成课程考核也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点,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及备考时,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论的运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第三,评价方式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的重点多是知识点的重现。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往往死记硬背,小部分学生还根据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制作成小纸条带进考场。也有以期末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成绩,一些学生上网复制粘贴,抄袭情况普遍。第四,考核题型客观题偏多。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等客观题偏多,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分析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偏少,而且答案标准化,很少留给学生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的空间。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第一,考核内容多元化。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即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更要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根据不同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流程进行设计的能力。第二,考核过程全程化。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的进度,逐步进行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第三,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作业、论文、情景模拟、小组汇报等。第四,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教师考核评价,又有组长评价及个人自评,不同主体考核的侧重点及权重不同。第五,课程成绩结构多元化。课程成绩应该由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论文、期末考试等不同部分组成,同时要注重各部分的权重不同。第六,考试题型的主观化。减少考查知识点再现的客观题目,多采用开放型的主观题目,如案例分析、论述题等等。评分的要点不在于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圆其说,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及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10%;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试,占30% 。
1.考勤及课堂表现
首先,考勤是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以抽查方式进行考核,考勤共5分,针对旷课的同学,一次扣1分,扣完即止。其次,课堂表现占5分,针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加1分,5分封顶。
2.重视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循序渐进进行考核。以笔者所上课程为例,使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克用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该教材一共分为11章,其中第1-3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第4-11章为人力资管理职能。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职能,平时考核方式如下:
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各项任务的考核中,要将自评与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不同的评价主体权重不同,而且评价的指标也不同。第一,自评,占30%,根据具体工作、工作准备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第二,组长评价,占40%,根据组员在团队中的贡献、工作配合程度、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第三,教师评价,占30%,主要根据小组前期准备情况、模拟情况、报告等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个人完成的论文或作业,教师评价的指标主要在于:能根据所学的内容分析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表述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标准。
3.改革期末考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郭宁(1981-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天津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31-02
人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的确,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谁优先获得了人才,谁就获得了一份最宝贵的资源。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哪些人属于管理人才呢?这就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目前在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称为应用型人才,即能将成熟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这一理念和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并在充分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当以传授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提升管理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对照目前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一些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教学内容安排相对呆板,缺乏系统性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这为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融知识与兴趣于一体。然而在实践中,多数教师都会选择一本教材从头至尾按部就班地讲解。教师讲得没兴趣,学生听得没兴趣,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部分教师想方设法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努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但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说案例,忽视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是零散的、呆板的。这与目前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重点不突出,甚至偏题。例如,现在很多管理学教材中会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安排进去。实际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初学者能对这些专业管理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其将具体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的意识。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研究较深而大做文章,使得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扎实,甚至出现了与后续课程的重复现象。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管理学这门课程实际上是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然而为什么提到管理学很多人就觉得晦涩难懂、空洞不实际,甚至有些学过的人都不记得这门课程中讲了哪些内容呢?这值得教师深刻地反思琢磨。其实产生上面情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并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教学方法。现实中多数教师采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法,学生很少有动脑、发言、讨论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被大大地抑制,久而久之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睡觉、走神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三)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现在很多院校的管理学课程考核呈现出“重结果”的特点,考试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重期末考核,轻中间过程考核;另一方面,考试形式基本采取笔试的方式,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基本能通过考试甚至得高分,而没有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即是否认真听课不重要,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也不重要,只要期末认真背一定能通过。这一点严重违背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中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尝试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改革:
(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
1.为了扭转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例如,管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常识、主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等;管理能力模块,主要是针对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和三项通用职能进行练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管理素养模块,主要是介绍一些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使知识更加系统、实用。针对不同的模块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选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路清晰,并大量选取新鲜、恰当的教学实例,不断添加一些有关管理学最前沿的知识和实践,从而使教材“动”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体现管理学的实践性特点。其次,教师在不同模块、不同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突出重点难点,该细讲的地方一定要细致,该略讲的地方一定要适可而止。这样张弛有度,使学生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提高,也更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塑造和培养。
2.丰富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应当在第一次课做课程介绍的时候就给学生推荐和介绍几本区别于所用教材的相关参考书籍,甚至是学术网站等。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法上有一种惯式,即教材上的内容是绝对正确的,其他书上提及的是不重要甚至是错误的。为此要使学生尽快转变这种思维模式,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这种做法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激发个人潜能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化、多样化,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1.参与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自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后,我国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也时常采用这种方式,这符合管理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学科特点。但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仍处于初级阶段,即教师找出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对此,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转变,不是要教师来对案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而是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仅仅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此外,为了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找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转变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也能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加强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的开发者和培养者。为此在课时的安排上,可考虑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在系统学习过每一管理职能后,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考察现实工作环境中各类组织的管理工作情况,这样能使学生随时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当然实践环节比例的增加,也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积极争取和联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使实践环节得到真正落实,避免表面化。同时,为了使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能够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也建议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为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
3.合理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与案例教学法的不同在于将大学课堂与今后的管理岗位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真实地体会今后的工作情景,了解今后职场的情况和挑战,找到工作岗位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从而为后期的学习明确目标。
4.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网络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那我们的教学何不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优势呢?为此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其他人共同交流探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思考。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丰富学习资料来源,而且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管理与实践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与讲座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紧跟现代社会管理实践的重要渠道,也对管理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激发和启迪作用。通过专家和成功人士对最新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介绍,以及一些亲身经历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需要面临的挑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性衡量自己的现状与职位要求的差距,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不断努力。
(三)考核方式灵活化,突出能力考查
管理学的课程考核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能达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可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1.调整考核重点:向“重过程轻结果”考核转变。以前的考核基本是一张卷子定输赢,很难掌握学生能力情况。为此应当树立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即“阶段性考核”,方式灵活多变,如采用试卷、论文、辩论、调研报告等,关键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体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的共同考核。
2.考核方式多样化、立体化。如前所述,目前我们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笔试试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相对呆板,效果不好。依据管理学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除增加阶段性考核外,对于期末的考核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改革: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各占期末考试成绩的50%。(1)闭卷部分:就课程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结构等进行闭卷笔答,由概念比较、图示分析、简答和案例分析几部分构成,实行百分制。(2)开卷部分:在课程即将结课的一个月内,教师安排几个主题由学生任选并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会安排交流、讨论和修改环节;然后以论文形式呈现,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核时对所选主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点评。这样通过读、写、听、说的统一,调动学生潜能,力求较全面地锻炼、提高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学生调研的调查报告、实习体会、辩论等多种形式来考查学习效果,衡量教学教果,最终使我们的考核方式成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考核模式。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现状,很好地迎合了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优化调整教学模式。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更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关键词: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室)范围内,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有: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和减少错误理解而造成的损失。②为现场教学和科研训练打基础。首先,学生进行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调查、参观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必须先通过课堂教学接受课程的基本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传授课程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基于所学内容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③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提供保证。④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讲授和研究方面的问题,以便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学”和“科研硬、教学软”的现象,忽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放在第一位。[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必要重视和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加以推广运用。
(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进行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成本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学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居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①体系的完整性。各高等学校的作为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大多按板块分为总论、成本核算和除了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成本管理的内容,是一门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至于一些处于研究状态的、还不成熟的成本管理内容,如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等,在各高校的成本管理学或成本会计学课程中列入的情况则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成本管理学课程是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②学习内容的侧重性。目前的成本管理学课程侧重于成本核算的教学,成本核算教学占课程教学内容较大比重。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核算方法的传授。③作业(习题)课和课堂实验的课时较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教师进行指导或辅导。一般来说,作业讲解课时占总课时的12%左右。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课堂中,为实现教学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有关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和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有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的布置和讲解、实验等。基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一般的教学形式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科学研究法、图表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整体和局部法、前后呼应法、重难点精讲法、前问引导法、后问复习法、互动问答法、比较分析法、追根溯源法、作业巩固法、幽默教学法、检验巩固法、事件导入法等。
1.科学研究法。它是指在课程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如关于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观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观点,可要求学生撰写小的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也可让学生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见解,然后再有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后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
2.图表演示法。它是指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用图表形式将一些教学内容直观、醒目、简明和完整的表现出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集中、总体了解和掌握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如用图表表现的成本体系和有关方法体系、费用汇集与分配主要账务图、用账表或框图相连接的方式反映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程序、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等。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复杂的内容直观和形象化、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记住有关的内容。在运用的图表设计上,注意图表要准确、清晰、美观、简洁、明了、易懂和好记。
3.归纳总结法。它是指对成本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成一般的知识,以便学生记忆和举一反三推广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将各种形式多样的费用分配方法归纳为比例分配法和扣除分配法,将各种比例分配法归纳为一个在相关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套用的一般公式,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公式归纳为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一套公式、适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的两套公式等。
4.整体与局部法。它是指根据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与局部内容之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正确处理第一章介绍的成本管理的总体内容与后面介绍的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总体内容与费用汇集和分配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法运用,使学生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不至于迷失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一般可用主要账务处理图来总括和系统反映从要素费用汇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汇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汇集与分配、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全过程,同时说明各个阶段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具体方法,以及前后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了解完整的内容和局部处理内容。
5.前后呼应法。它是指在教学中使有关教学内容前后顾及、相互接应、衔接连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前述成本分类与后述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费用汇集和分配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前述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核算与后述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关内容,不至于学到后面知识忘了前面的知识现象的出现。
6.重难点精讲法。它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按重要程度进行恰当的取舍,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进行详细和深入讲授,对次要内容进行简略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潘懋元等(1984)认为,“这些重点常是理论的核心或关键部分,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组织教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抓纲挈领。”[3]成本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和不分重点和难点地讲授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难点精讲时注意要讲授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难以理解和容易误解或混淆的内容。在成本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成本计划编制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法等。
7.前问引导法。它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出将要讲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运用前问引导法不只是在开始上课时提问,而应将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之前,提出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什么,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不是仅指产品成本,应如何构造成本体系等问题。
8.后问复习法。它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出与前次所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了解学生课后复习情况和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开始上课时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上是有效果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与上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予以点评,如果回答正确的话要予以肯定,对回答不正确和全面的话,可以让其他同学再提出新的答案和补充,使学生加深对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9.互动问答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以及学生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从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单纯由教师一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教学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用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讨论和案例教学中。其作用在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使教学信息在教学互动中得到沟通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清楚和误解的认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问答不仅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且在课间和课后都可以进行,课间和课后问答都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就案例发表意见和进行争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0.比较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界定有关内容,以便准确掌握有关教学内容和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教学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定额比例法与在产品定额成本扣除法的比较;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比较、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比较、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比较、成本分析内容与成本核算内容的比较等。
11.追根溯源法。它是指教师对一些教学内容不仅介绍其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其形成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说明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结论的形成过程,揭示有关内容的本质,而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已经形成的公式和结论等内容。例如,在教学中说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形成原理、计划单位成本的测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12.作业巩固法。它是通过教师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讲解作业和总结做的情况,解决学生在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成本管理方法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涉及的计算内容较多,因此,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方法的目的。教师应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对所做作业进行讲解。在讲解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对作业的类型进行总结,对作业中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分析和点评,以便让学生知道所做作业的不足之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在讲解作业的过程中,还可对作业中一些涉及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调说明或提问,提醒学生注意。例如:在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异同点和特殊处;在讲解分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异同点、简化分批法的优缺点;在讲解分步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等,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13.幽默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或故事解说某些教学内容或导入将要讲授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和技巧,如对比法、借用法、夸张法等,其中的借用法在运用可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流行的词语和歌词来解说某些教学内容。
14.检验巩固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生产经营环境为背景,让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成本管理操作,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能的一种在成本管理学课程实验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形式过去一般在理工科的教学中采用,最近一些年来,这种教学形式也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采用。实验教学形式一般分为知识学前实验、知识学后实验和设计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的检验巩固法是运用于知识学后的实验的教学方法。采用检验巩固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该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实验的资料或教材、有关实验的账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的知识;②在实验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③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要对报告批改和总结。
15.事件导入法。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事件导入将要讲授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事件的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教师所导入的事件一般应是与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熟悉的和热点事件,如在讲授质量成本管理内容之前,先讲几件近期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新闻事件,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采用与事件导入法相似的导入方法有漫画、典故、悬念、成语和名言等导入方法。
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综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家龙,尹俊,周纯.武大三“名嘴“激情秘诀[N].楚天都市报,2010-7-2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考试 创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0年度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201018)的成果。
【作者简介】 龙雨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课程考试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其产生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为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考试成绩可以突出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一直以来,“考核方法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考试模式却严重阻碍了考试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考试方式陈旧。在考试方式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一般是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课堂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目的应该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试结果作为学习效果反馈,应该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提供重要参照,以便查漏补缺。而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上述考试方式实现。课程考试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多方位的。如《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与旅游市场营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掌握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操作程序,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考试内容单调。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在内容上普遍重理论知识测试,轻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一般不会偏离课本和教师的教案,学校常要求教师在提交试卷时附上试卷命题审核表,标明教材每章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显然,这种考试考核的是对知识的记忆,使不少学生陷入考前突击背诵,考后马上遗忘或者考试时铤而走险作弊得高分的怪圈。考试丧失了意义,效果也很不理想,极易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也让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深感不公平。
3. 考试形式简单。课程考试通常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试题答案也几乎是唯一的,学校常要求教师提交试卷时附上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而口试、作业、课外实践、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比较少见。这种考试偏重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还让学生丧失了展示才华、智慧和个性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4. 评价主体单一。考试成绩评定一般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参与其中。这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分析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结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应创建“能力导向目标”的评价体系。笔者连续三年尝试进行了考试改革。
1. 考试指导思想重视对学习潜能的评价。课程考试评价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不应以最终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关键词]第二学历;财务管理;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61-02
第二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范畴,是近年来开展的对在校本科生根据个人需要同时选修第二专业学历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能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提供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对此都非常重视。[1][2][3]由于第二学历学生分属于不同的学院、专业和年级,人数多且分散性较强,管理难度较大。据统计,学生在选择第二学历专业时以管理类为最多。[4]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第二学历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一、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徐州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于2008年荣获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是我院第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的第二学历教育工作在我院的办学时间最长、学生人数最多,专业优势非常明显。
该专业第二学历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在校学生人数众多而专职的管理教师较少。第二学历教育在大一下学期开始招生,大二开始正式开课,每个年级约有300人。目前我院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二学历在读学生总人数为875人。这些学生由1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负责管理的教师人数明显较少,管理难度较大。2.学生分布广,结构较为松散。参加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分别来自土木、化工、环境等14个学院的30多个专业,学生分布范围广且结构较为松散,信息转播不便,这也使得管理难度增大。3.徐州工程学院由两个校区组成,一个是城南校区,另一个是中心校区,两个校区相距十几公里,财务管理专业设在城南校区的管理学院,这就给中心校区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
(一)学院领导重视,各项工作亲手抓
管理学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教育工作,学院第一负责人亲自负责该项工作,招生、教学、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院领导都能做到身体力行。每学期开课前学院都要召开第二学历任课教师会议,根据省、市及学校文件和规定对第二学历的教学及管理进行详细部署;学期末也要进行教学总结,及时了解和解决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困难与需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班级多、人数多的情况,学院安排了专人负责管理自学考试工作,并配备了良好的专属办公设施。为了鼓励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014年底学院又增加了教师的课时费和班干部的劳务费用。
(二)统一思想,积极做好招生宣传
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由管理学院院长亲自负责统筹安排,学生科、办公室等部门具体全面实施,主要采取在各学院班级及宿舍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宣传,同时结合宣传板、宣传条幅以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另外,学院不定期的组织负责教师和第二学历优秀毕业生去各学院走访演讲,让学生了解第二学历的性质、用途及优势,吸引生源。
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管理人员多年来做到了招生咨询方面的典范。负责咨询的教师对待学生和家长能做到“热情接待、耐心服务、有问必答”,让他们“带着疑问来,怀揣满意归”。管理人员还将每年招生的热点问题和答疑汇总编辑成册,放到校园网及大二、大三学生QQ群、微信圈等网络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
(三)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服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在校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有年级多、人数多、人员分散广等一系列特点,情况较为复杂。针对此情况,学院建立了三种类型的管理模式,以达到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和加强师生近距离交流的目的。这三种模式分别是:1.通过校内网站各种通知及公告;2.建立了10个班级QQ群,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各类通知到个人,也便于管理员与学生就招生、学习和毕业等问题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3.通过飞信联络,层层管理,每个学院设置联系人,通知具体到人。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学院贯穿“全员管理”的理念,学院部门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都具有对第二学历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形成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人人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院平时注重对他们的培养,锻炼其组织能力。在第二学历教育学习和管理上,学院放心大胆使用学生干部承担班级的各类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的表率、监督和管理作用。
(四)精心挑选任课教师,免费加开基础课
为保证教学质量,由院领导亲自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针对学生人数多、学院专业分散的特点,为了方便学生上课学习,学院配备了两套任课教师班子,自2011年起实行两个校区同时开班,这也是目前我校第二学历教育中唯一一个在两个校区同时开课的专业。因教学计划内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比较复杂,为了给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打好基础会计知识,也为了学生能真正学懂高级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管理学院在第一学期免费为学生加开一门会计学基础课,这既便于学生学习第二学历课程,也方便学生报考会计证等相应资格证件。
(五)严格规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在遵守省考试院规定和学校自学考试规定的基础上,按照正规财务管理专业要求来进行教学和管理。学院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要求任课教师按照第一专业规范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每门课程都要按照省市自考办和学校要求,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指导书、毕业论文教学大纲等。毕业论文教学配备了第二学历毕业论文大纲、答辩委员会、答辩手册、答辩评阅表、答辩评定表等。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学院针对各科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教学规范等又加开了两次会议,由学院第一负责人亲自指导和完善了各科目的实践教学大纲及毕业论文手册等。
(六)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处理问题
教学督导是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管理学院院领导针对第二学历教育的自学考试和在校辅助第二学历的性质,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观念,把第二学历督导工作脑来的“以检查、监督为主”转变为“以鼓励和提倡为主”。第二学历教学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末的全天和晚自习时间,学院安排了管理学院部分行政人员周末值班督导,每年检查上课20次,听课6-12次,定时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上课互动,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学校第二学历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针对第二学历教学时间往往都安排在周末或晚自习时间,为确保学生出勤率及教学质量,学院安排了管理学院人员周末值班制度。严肃考试纪律,省统考时实行班主任送考制度;校内组织考试严格按照省统考要求执行,每场考试安排监考教师2人,考试巡视2人。
(七)熟练自考工作流程,确保无差错
在第二学历教学管理上,学院严格按照省考试院和学校的要求,制定了本专业的教育管理方案和制度。自考工作专职管理员对待工作认真仔细,熟练掌握了江苏省自学考试系统内的各个业务流程,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毕业管理等。
(八)强基础,重实效,提高第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加强对第二学历学生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毕业生信息、聘用合同书的文档管理,对毕业生的信息内容进行认真审核,为报考公务员、银行等部门的第二学历毕业生开具证明,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2.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将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优势推荐给学生。每年的第二学历毕业生中都有近30%以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参加应聘。在2014年江苏省自学考试30周年时,省考试院组织了“优秀自学考试毕业生”评选活动,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2011级学生吴某某同学被推选到省里,并成为了徐州市唯一一名江苏省优秀自考学生。2014年毕业的145名第二学历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以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约有15名同学考取了公务员。2015年6月,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2012级学生韦某某同学以第二学历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这是我校第一个以第二学历考取的研究生。
三、结语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历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就业管理不够规范、少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下一步我们会在这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学历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富林.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学历自考教育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9-71.
[2] 郭华.开展第二学历自学考试工作,振兴普通高校自学考试教育[J].成人教育,2006(9):64-65.
(一)财务分析课程的特征。财务分析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
1.基础知识宽泛、理论性较强。财务分析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应用,当然财务分析不仅局限于会计信息,还会用到计划、预算、定额信息,行业平均或标准信息、统计信息、金融信息、市场信息等。所以,学好财务分析必须首先理解会计、统计、金融、税务、管理学原理等基础知识。
2.实践性、应用性较强。财务分析课程是建立在会计学或财务会计、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等基础课程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对过去所学财务专业知识的提升,也是一门基本技能课程,是实践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3.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完整的财务分析既要采用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分析有关指标或项目的变化或差异及其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又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说明。
4.用途广泛。财务分析课程所阐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既可以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客户、职工等单个分析主体服务,也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进行预测、决策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外部的金融、财税、审计等监管机构服务,用途非常广泛。
(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教学目的不完全相同。本科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财务报表的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各种财务专题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与绩效评价、财务预测与企业估价等。其教学目的是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及其他资料分析企业过去和预测企业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经营决策的能力。财务分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各类分析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总之,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学完财务分析课程后,应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分析技术进行常规性的分析和判断,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授式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目前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主要是采用传授教学法,教师通过口授讲解课本知识,所授知识点基本都在课本上。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介绍书本现有的概念、方法为主,案例教学较少,不利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适应性不强,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案例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目前的财务分析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案例,大部分是教材中配套的或是财务分析相关参考书中的,这些案例往往是根据至少一两年前的企业数据编写的,与授课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不一定吻合,不能联系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2)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太低。目前大部分院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期末考核主要采取卷面闭卷考试形式,平时考核主要采取平时作业形式,很难全面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财务分析课程成绩主要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多不超过30%,有的院校平时成绩只占20%或10%,这就导致不少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投机取巧,期末突击复习,不能真正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同时考核主要是以期末卷面考核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由于考核内容不全面,很难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考核时间比较固定。目前财务分析课程由于课时普遍较少,其考核主要还是期末一次考核,平时很少有课堂讨论、阶段性测验等考核形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三、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的建议
(一)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方法。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财务分析的基础理论(如:财务分析的概念、目的、信息基础等)以传授式教学方法为主。会计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及财务分析的应用(财务预测、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价值评估)等应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及财务综合分析等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根据需要还可让学生根据分析出的问题,提出今后的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活动的改进方案或建议,并完成书面财务分析报告,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2.精心设计和编写案例,提高案例质量。财务分析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来选取或编写,应尽量选择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财经案例。教师可以通过查找相关书报资料或通过网络取得案例,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实际财经事件编写案例,或者找一些业绩较优或具有热点效应的上市公司,以他们的财务报告及重要财务事项为基础、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
3.认真组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财务分析案例讨论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1)讨论准备阶段。教师在组织课堂案例讨论之前,提前三天至一周给学生提供案例资料,明确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讨论要求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独立做好必要的分析,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根据上课学生人数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方法。若上课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可直接进行课堂集中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教师应鼓励每位学生各抒己见;若上课学生人数超过30人,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先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充分讨论,总结完善形成小组观点。然后进行集中讨论,由教师随意抽选各组的学生阐述本组的观点,然后与其他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在课堂集中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所选主题进行讨论。
(3)讨论总结与报告撰写阶段。课堂讨论结束时,由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点评并进行讨论总结,提出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结合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思考总结,完成财务分析报告。
4.一人一企,边学边分析。让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下载所选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年报及重大财务事项临时公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按照教学进度,逐步分析所选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等的变化情况及变动原因,利用上市公司近三年财务报告数据,结合行业平均或标准水平,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及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作出评价,结合企业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企业的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提出参考建议,对企业目前的价值作出评估。学生每人选择一家上市公司,边学边分析,教师不定期抽查点评,可防止分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偷工减料,自己不分析,直接利用别人的观点,又可避免因所有学生作业或案例资料内容相同引起的相互抄袭。
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开设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网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应开发课程教学网页,拓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空间,将财务分析教学所用的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作业等及时挂上网,便于学生随时查寻。开设网上答疑、网上论坛专栏,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能随时交流,拓宽案例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中国证监网、万德资讯、巨灵经济信息网、巨潮咨询数据库等金融数据库搜集案例分析和讨论所需的企业的贝他系数、适时的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等财经数据。根据上课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像、图表、动画及相关数据的展示,模拟实际财务分析工作,将抽象的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具体化、形象化。
(二)改革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模式。
1.丰富考核形式。财务分析课程的期末考核除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外,也可采取开卷考试形式或采取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财务分析课程的平时考核除采取平时作业考核外,还可采取案例讨论、课外财务分析报告(或小论文)、平时测验等形式。
2.分散考核时间。财务分析课程考核除期末考核外,还可采取期中考核,平时可采取不定期作业考核、案例讨论考核、平时测验等形式,主要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1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415)
摘 要:《饭店管理》课程在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对《饭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提出了各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对课程结构化评分方法进行了安排和设计,在《饭店管理》实际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饭店管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31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学发展研究B类项目“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饭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12B06);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项目“基于PCPA视角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Q2014002)
作者简介:罗伟(1984-),男,武汉轻工大学旅游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旅游规划。
收稿日期:2015-02-05
1 《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思路设计
《饭店管理》是教育部指定的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7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现代饭店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了解我国现代饭店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掌握我国现代饭店管理的基本业务与经营策略,为将来从事饭店及旅游相关行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量文献和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比率非常小,其中教师单纯讲授学生掌握5%,通过阅读学生掌握10%,通过试听学生掌握20%,通过示范学生掌握30%。学生只有通过讨论、参与实践动手和教师教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比率才能达到50%以上,分别是50%、75%和90%,即“学习金字塔”。
为此,《饭店管理》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出发,将微格教学的基本范式运用到大容量的理论课堂教学。具体按如下程序开展教学:导言(Bridge-in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目标)、前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先前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后测(Post-assessment通过有效方式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Summary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延伸提升下一步教学内容)的程序开展课堂教学。
2 《饭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材料和参考教材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饭店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饭店管理》课程教学共安排48学时,教学内容与框架(见图1)。
《饭店管理》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如下:
(1)饭店与饭店管理和饭店管理基础理论(9学时)。重点:饭店定义,饭店的功能,饭店的任务,饭店的类型,饭店的等级,现代饭店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宾客消费需求与心理理论、饭店产品理论。难点:饭店的含义,饭店的等级(旅游饭店星级评定)、饭店发展的历程,饭店管理的含义与内容体系,饭店环境人性化理论。教学方法:针对重难点内容,除理论讲授之外,采用播放视频短片、分组辩论、案例互动和饭店经历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饭店决策与计划管理和饭店组织管理(9学时)。重点:饭店决策管理的含义,饭店计划管理的含义,饭店决策的过程,饭店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饭店组织的含义,饭店组织的原则,饭店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难点:饭店决策过程,饭店计划编制和执行,饭店组织行为学理论,饭店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教学方法:针对重难点内容,除理论讲授之外,采用同行对比评价法、互动法、画图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饭店营销管理和饭店业的创新与发展(9学时)。重点:饭店营销活动基本含义、特点与对策,饭店营销组合策略。饭店创新的特点、类型,21世纪饭店的创新格局,饭店产品创新的含义与过程。难点:饭店营销活动的基本环节与过程分析,饭店新型营销理念。饭店创新活动的组织,饭店组织创新。教学方法:针对重难点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经历分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和饭店服务质量管理(12学时)。重点: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饭店人力资源的培训,饭店人力资源的利用,饭店员工的激励,饭店人力资源的招聘。饭店服务质量的含义、内容和特点,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难点:饭店人力资源的利用,饭店人力资源的激励。建立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教学方法:针对重难点内容,除理论讲授之外,采用研究式学习、分组讨论和邀请专家学者讲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5)饭店设备管理与物资管理和饭店安全管理(6学时)。重点:饭店全面设备管理,饭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饭店设备维修;饭店物资定额管理,饭店物资管理的基本内容。饭店安全的预防,新形势下饭店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点分析。难点:饭店设备管理基本理论,饭店设备维修,饭店物资定额管理,ABC分类管理法及应用,饭店安全管理策略,如何正确处理饭店突发的安全事件,如偷盗、火灾、食物中毒等。教学方法:针对重难点内容,除理论讲授之外,采用角色翻转法和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6)饭店考察与业务操作观摩(3学时)。考虑到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可安排学生前往五星级饭店实地考察,与饭店管理人员进行座谈并现场观摩饭店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使学生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有着更加深刻和直观的了解。
3 《饭店管理》课程考核评价与要求
为了规避单一的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饭店管理》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结构化评分方法,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加权综合评定,总分100分,其中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20%,平时作业占10%、小论文占10%,期末考试占50%。
(1)考勤(10%):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0.5分,每旷课一次扣1分。
(2)课堂表现(20%):平时表现为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与PPT展示的表现,主动回答问题记1分,回答有理有据、观点正确记2分,每人最高20分,特别突出者酌情加分。
(3)平时作业(10%):这门课程会布置10次作业,作业要求:手写、态度认真、按时提交,缺一次扣1分,晚交扣0.5分。
(4)小论文要求(10%):在若干选题中任选一题撰写论文,期末考试时提交。具体要求:论文格式正确,结构清晰,具有一定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所提出的结论具有可操作性,严禁抄袭。
(5)期末考试(50%):闭卷,统一考试,卷面总分100分。
4 结语
《饭店管理》通过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在《饭店管理》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遵循教学规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方法开展实际课程教学,把学习方式、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思路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强调饭店管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做到内容的设置和阶梯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启发式教学的结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加鲜明、生动、有效地实现教学范式转变的预设目标,有效完成基于学生导向的《饭店管理》理论教学、实践与考核体系的完整构建。
参考文献
1 孙文选, 宋刚.旅游管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2 习复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导游业务》中的教学探讨[J].市场论坛,2011(11)
3 曲莉梅.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