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

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5:1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一、关于 “辅导员技能”的思考

“辅导员技能”是相对比较时髦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使用“辅导员能力”这一概念。现在之所以慢慢开始用“辅导员技能”这一概念,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呼应,那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会计师、急救师、法律顾问、管理学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领导者等所有这些职业人的技能,也意味着辅导员必须是全能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哪些是辅导员这项职业应有的职责和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这样也才更能够突显出哪些技能确实是辅导员特有的,不是其他职业可以替代的,也就是要说明“辅导员工作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是有特殊技能要求的,不是谁都能够做得来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发展的困惑

(一)辅导员工作能否成为终身职业。在人才的质量上,辅导员和各专业教师一样都属于高素质人才。但在发展方向上,辅导员越老越“空”,不断被年轻力壮的辅导员所取代,科研上也可能因为事务性工作较多而无暇顾及。因此,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很少将这份工作看成终身职业,存在“过客”现象和“过客”心理。

(二)辅导员的发展追求是“专才”还是“通才”。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所积累的德育知识单薄,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甚至很多辅导员在大学时代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他们思政教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而辅导员工作确实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培训还是比较少,岗前培训几乎没有,由学生直接转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训练。

(三)辅导员工作中如何突显职业技能?

1、辅导员承担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到日常管理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由辅导员去管。有的高校规定辅导员每天必须和若干名学生谈话,写工作日记,24小时开机等,如果遇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处理。辅导员长期处于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无暇自我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低,形成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与辅导员职责泛化的矛盾。

2、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意味着辅导员能够通过不断的业务钻研、理论研究成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但目前对辅导员技能研究的并不多,也不够深入,对辅导员技能的分层分类也很不明确,例如哪些是辅导员的核心技能、辅助技能等没有确切的说法。所以,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中,从岗位要求、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着手,试探辅导员职业技能分类及职业标准的设立,并在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考核,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新课题。

三、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一)工作分类突显职业技能。辅导员技能肯定要通过特定的工作内容体现出来,至于哪些工作最能够集中体现出辅导员的核心技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不断检验和总结。从基础知识、写作能力、自我总结与计划、主题班会、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谈心谈话等具体工作着手,通过各种琐碎知识的积累、相关理论政策的把握、运用网络新载体学习和突显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高校辅导员涉及的学科专业有很多,有教育类、法学类、思想政治类、心理学类、管理类等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素质重构,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锻炼等形式全面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职业技能。让辅导员在工作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半脱产或脱产或不脱产的思想政治培训,可以坚持业余培训、岗前培训、骨干培训和周末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是结合辅导员队伍多重身份实际情况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力的新举措。系统制订形式多样而有实效的培养计划,将辅导员培养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例如,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轮训,召开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编辑出版学生工作论文集,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在网络上开设辅导员社区等。

辅导员职业技能的考核,坚持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原则。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主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将辅导员工作规程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分解,按照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等方面考核。基础工作是辅导员的基本功,也是考核的重点,通过各种量化指标,根据内容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重点工作,是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重点加强和推进的工作。每个学期学院工作重点不同,学生工作必须围绕着学院的工作重点展开。创新工作,是指具有开拓性的工作。通过创新工作考核鼓励辅导员不断进取,在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小结: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规划成自己的职业、事业、学问、生活,用自己的兴趣和责任区经营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 思想政治 ; 队伍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形势,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使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所面临各种新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现状

(一)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影响辅导员班主任教育职能的发挥

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起着上传下达,扮演者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真正花在导的工作和精力并不多。繁重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事无巨细,只要和学生沾边的事都得管都得抓,唯独在面对新科技、新知识时缺乏有力的理论引导教育。

(二)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待遇偏低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受到影响

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工资待遇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党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又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与科研成果被量化、指标化,并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这些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

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大部分是刚留校的毕业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在科学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不足。在新科技、新产品、新产业、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生活环境,学生不断提出的新情况、新要求,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有主导、有主体、有主线。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于他们的工作成败起关键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路径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扩招,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优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结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大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严格把关,从本科、研究生、在职优秀教师中吸引最优秀的辅导员班主任加入。与此同时还应该聘任业务水平高,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授(副教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更好的优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使新老搭配,专兼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互补。

(二)正确对待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定位,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辅导员班主任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重心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日常生活和组织竞赛等工作,从制度上、组织上和人员配备上切实保证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开展的效果。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好工作条例,建立考评制度,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合理使用辅导员班主任,解决好出路问题,提拔到党政管理岗位任职,担任教师职务,地方基层挂职锻炼。有计划地进行,以保持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持续性和队伍的稳定。

(三)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技能

加强培训和管理,在辅导员班主任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完成日常培训与骨干培训;有计划的举办和建立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培训体系;针对学生管理进行交流及专题讨论;有计划的选送进修学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外出考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鼓励和支持从事科研项目研究,提供科研平台。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不段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紧跟时代的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的工作技能。

(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辅导员班主任引领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自身素质。辅导员班主任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还要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以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协调不同利益,沟通社会家长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水平

学校领导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辅导员班主任的各种工作表现和工作年限,按照规定落实好级别待遇,设立岗位津贴和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奖励基金,其标准和优秀教师看齐;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与同级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齐。改善住房条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实效性。奖罚分明,责任明确,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现状与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48-50

[2]范润宽.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60-61.

第3篇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各高校招聘辅导员在学历要求方面已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一些名校还要求博士学历。但不少高校在招聘时对辅导员任职资格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各个学校招聘辅导员要求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虽然应聘成功的辅导员大都是优秀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辅导员自身专业与学生的专业不具有任何相关性的现象也到处可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学生思想观念不断的更新,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而我们很多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

(二)职业倦怠凸显

学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也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中,这只本该较为稳定的队伍却缺乏稳定性,很多辅导员因为岗位辛苦劳累,一人分饰N角,既是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还是全职保姆,基本没有想过长期专门从事学生工作,而是想在工作几年之后,通过这个“跳板”转岗到其他岗位。尤其随着一些辅导员年龄的增长,职业发展前景不太明朗,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为工作应付差事,缺乏激情与动力,对学生感情投入不够,不愿与学生深入接触,更谈不上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不准

当前辅导员已经逐渐发展为集思想教育工作者、班级事务管理者、就业指导者、心理咨询人员、学习指导者等多种角色,集多种角色于一体,成为一个角色集。同时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与专业教师、高校其他部门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等角色也会产生交集,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即不同角色间发生矛盾和对立,使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高校辅导员承担的职责过于广泛,没有某种核心的职责,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造成职责不明、角色不清,影响了其工作的科学化。繁杂的工作和模糊的角色影响了辅导员在理论学习上的提高和总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热情,限制工作水平。

(二)培训工作薄弱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辅导员的培训。构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对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提升都会有促进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总是被要求尽可能多的胜任学校交办的工作任务,却很少有机会进行深造和深层次的培训。一些高校在辅导员入职的时候就对继续深造和学历提升进行了约束,在对提供针对性的研修、技能培训和工作交流上投入力度却不够,培训工作薄弱,导致部分辅导员理论知识陈旧,工作方法守旧,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

(三)职业规划缺乏

首先体现在学校层面对辅导员未来的发展缺乏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造成辅导员看不到明确的前景。其次,辅导员本身具有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应该说“科学化、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大势所趋,但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心理负担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思考,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难以静下心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升华,甚至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浮躁情绪,工作科学化自然无从谈起。

三、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理清角色,细化分工

著名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作者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美国高校将辅导员分为职业辅导员、学业辅导员、住宿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等诸多类型,并且有严格的学位要求和准入制度。我国辅导员一般对学历和政治条件等要求较高,专业背景则比较淡化,辅导员队伍一般专业背景复杂,承担的工作职责也更为复杂。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这种分类制度,将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住宿管理、学业计划等工作划分到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后勤管理中心、班主任等部门和人员。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对于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应该与学校的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将一些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中划分出去,辅导员在落实学校、职能部门的任务中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而非直接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类任务,在担任“杂务员”角色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辅导员自身应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哪些是作为辅导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待这些要“严格执行”;哪些是可供选择的工作任务,对待这样的选修任务则可“基本完成”;而一些创新型的工作任务则适可而止,有条件和精力的辅导员适当参与。同时发挥其他行政人员、班主任的作用,减少辅导员负荷,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锻炼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

(二)多渠道参与,构建培训研修体系

要构建一整套辅导员职前和在职阶段的学习培训体系,推动辅导员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各高校应当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等培训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资深辅导员开展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报告会、研讨会等手段,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各省的辅导员研修基地则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设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帮助辅导员形成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继续深造,攻读与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学校可尝试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硕士点,为辅导员的事业发展搭建学科发展空间与研究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创造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国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学习著名高校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开阔辅导员视野,促使辅导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三)合理规划,完善流动机制

要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校要为辅导员创造一定条件,引导其向专家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优化辅导员工作队伍,为优秀的辅导员在级别提升和职称评定上提供平台,按照工作年限沿着副科———正科———副处等行政级别来确定辅导员的职级。高校应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享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权利,沿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进行职称提升。但将辅导员按照教师职称评定要求设置,对于大部分辅导员来说门槛较高,容易造成辅导员整体职称偏低。博士毕业到高校工作,在满足晋升副教授职称的条件如,申报专利,主持课题等,一般过2年后就可以评副教授。辅导员由于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和教学秩序管理工作,时间有限,在、课题研究等方面均和专业教师有较大差距。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背景下,各高校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将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单列。评聘对象可以包括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等,同时对科研成果、工作实绩和教学要求等指标做出统一规定。这对解决辅导员工作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很有裨益。事实证明,合理的流动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给学校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学生工作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高校应为辅导员创造条件,提供高校系统内转岗的可能性,或者让其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可以定量定性地做一些研究,寻求更多心理专家的帮助,进修相关课程,甚至攻下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大学生心理学专家;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规划问题感兴趣,可以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经验与问题,同时参与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教学或专业认证,这样可以成为就业指导专家,也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选择成为党群工作方面的专家,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建议者或学习计划制订方面的导师。总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应是最终发展目标。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素质和修养,坚持学习,明确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四)深入学习,创新工作理念

当前,辅导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研读十报告,领会报告中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学生成长,以推动教育发展的使命感实践十精神。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时代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教育的载体和阵地。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红色网站焕发生机与活力。多种教育方式并行,如电话、电子信箱、飞信、QQ、BBS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大学生的工具。其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融入各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应该是对话的过程、对情境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社会学家舒茨认为,一个行动者有意识的想象着另一个人在想些什么,同时另外的行动者的意识里也进行着同样的想象,这种同时且相互的历程让日常生活变得可能,由“此在”到“彼在”是可能的,从主体间的角度来看,人类所体验的各种客体与事件是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平等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规划 专业化

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如何针对高校的特点,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关系到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不强和准入机制的缺乏使没有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的外行也可以进入,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工作方法五花八门必然使得辅导员感觉“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职业认同感低、吸引力不强;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的不稳固、将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因此,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普遍存在。在部分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笔者甚至听到过部分辅导员白天忙工作、晚上比待遇忙跳槽的故事。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靠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起作用,相对稳定的队伍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队伍的频繁流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往往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2. 专业化培训弱,师资队伍专业性还不强

由于资源有限,骨干培训涉及面小,培训专业化程度弱,学位进修名额稀缺,而实际需要培训、进修、提高的辅导员人数庞大,现有的培训、进修难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另外,各高校虽然都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制度,甚至还建立了“辅导员学习日”制度,但培训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会、交流会为主,内容纷繁复杂,随意性大,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化系统培训。培训中,缺乏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熟悉辅导员实际工作过程,能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3. 大学辅导员职责过多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质量,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充当“政工人员”“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学生生活管理人员”来使用,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有规范辅导员岗位职责,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发展对策

1. 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机制,就要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首先,省教育厅要督促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并牵头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2. 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方法

院校应在法律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考核无疑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最有效措施。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导向,体现辅导的专业性,应重点考核其工作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内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科学,既应考虑定量的因素,也应考虑定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业绩也要考虑工作动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其次,要严格考核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3. 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力度

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辅导员专业学识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主动调整现有辅导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打通高校辅导员学习深造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基地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口号多内容少、讲座报告多情景模拟少、会议多考察少等现象,积极搭建平台,让高校辅导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辅导员必备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4. 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

第5篇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原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王大贤,2006).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上引路人、心理健康的“知心大姐”、生活上的“知心大哥”,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职能、能力要求及工作范畴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的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和多样,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越来越多,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原因分析通常从职业、组织、个人三个角度考虑。

一、职业角度

(一)职责不清、工作压力大。辅导员首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职责已经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择业教育”等。其中学生事务管理有包括:遴选班委、建立健全班级制度、班风学风建设、安全稳定、贫困生管理、心理疏导、推优入党等等,辅导员经常限于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窘迫局面,只要是涉及学生的工作,不论是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人事处等。目前学生工作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很多辅导员听到与自己相同的手机铃声,会不自觉的摸一下自己的手机。

(二)发展不畅、工资待遇不高。16号文件、24号文件明确规定,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是干部的后备,这涉及到辅导员是评定教师系列还是行政系列,但是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哪个系列都不清楚,导致辅导员对于走哪个系列很是迷惑。曹建平(2007)从湖南省长沙市选取了5所高校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5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24份。其中月收入小于1 500元的13人,月收入在1 500~2 000元的99人,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的12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大学生打交道,辅导员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研究,导致很多辅导员忘记了自己的专业。因此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组织角度

(一)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高校的重要职能是教书育人,但是高校普遍重视教学,忽视或轻视育人的功能,这就导致教师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的政治地位和实际收入都比较高,这就导致不仅教师认为辅导员是管学生生活的人员,学生也认为辅导员就是“勤杂”人员。

(二)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培训。现在高校一般会在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岗前培训,此后很少负责辅导员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只能通过“前辈”和自己的摸索自己工作技能、专业理论学习,虽然有部分高校会举办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但也仅仅是培训而已,没有系统的从思想、学习、工作、技能等方面全方位的对辅导员的发展负责。

(三)高校缺乏有效的辅导员考评和激励体制。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大学生,主要工作职责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负责班级的事务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这些工作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可能毕业后或者5年、10年方能显现,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考核。而且目前现行的辅导员考评体系,仅限于辅导员表面的工作要求,比如:开了几次班会、到过几次寝室、学生有无安全事故、学生的获奖等等,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工作细节等缺乏衡量指标。这很容易导致对全体学生发展的辅导员的工作见效慢,抓大放小的工作见效快,对全体学生发展的很不利,同时也容易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三、个人因素

任海涛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生存压力大的感受、信心的弱化与智能枯竭、付出与回报的困惑、职场错位的矛盾、以去个性化为特征的心灵倦怠、意义的缺失和价值衰落等多方面。

(一)家庭原因。范纯(2009)认为来自偏远农村或者本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辅导员较本身条件较为优越或家庭背景较好的辅导员更不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李宁(2013)认为,家庭婚姻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婚后辅导员赚钱养家、操持家务、陪伴家人的时间有所增长,势必不会像没结婚的时间时间充裕,造成原本就繁重的工作任务压缩到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使得工作压力增大。

(二)专业原因。高校对辅导员的遴选专业要求不高,不同专业的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非思政专业、教育专业、心理专业的辅导员需要摸索着工作,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久而久之,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视角;高校;就业指导;创新

在大学教育角色中,大学辅导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但是学生在教育事业中的开拓者,也是学生们日常十分信任的朋友,是高校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一盏“指路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趋势。在教育系统中,就业职工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发展流程,而大学辅导员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广大高校教育辅导员要进一步加深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

一、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部做出的统计数据表示,截止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了750万,增幅达到了10%以上。随之伴随而来的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针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设置的。从根本上说,高校辅导员作为指导大学生发展道路中的引路者,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也肩负着同样重要的指导任务。在四年大学生时光中,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全面的教师,在增进学生的发展前程上具备重要的价值。

二、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优势

(一)辅导员角色的发展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年龄在20岁左右,已经具备了初期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思想,具有了较强的思想主见,在性格特点上浮动较大,并且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青春个性”。对于家人、教师的意见,大学生往往出现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难以理解和听从。但是,高校辅导员教师因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性,所以具有倾听者、引导者、规划者、咨询者等多重角色,所以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一些明显的发展优势。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具备的覆盖面较强,几乎涉及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o导员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专业背景上相互融合,相互熟悉生活和学习的各项特点。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二)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责任

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始终。甚至可以说,辅导员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启蒙。这是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过渡期,开展日常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肩负着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辅导员教师的职业指导中,他们的工作中肩负着帮助学生制定就业指导的发展依据。

三、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着不足

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辅导员在岗辅修的专业都是中文、思政类专业,在就业指导、社会工作等专业方面进有所涉猎的辅导员所占的比例较少。因为这样的专业分布现象,导致一些辅导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生活、思想上不出现偏差就可以了,对于有其他的专业问题、职业规划等教学任务不必探究。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教育理念十分保守。

(二)就业培训的机会较少

受师资水平的影响,很多辅导员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同时,对于高校辅导员教师来说他,他们工作十分琐碎、零散,难以对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多的精力。导致辅导员教师难以具备较高的学习层次,校内外培训机遇十分匮乏,业务能力和自我提升素养都的机遇都不够丰富。

四、基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首先,广大高校辅导员教师要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学校和社会就业指导的发展规模。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的拓展,从而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其次,调整教学观念,使就业指导和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相互贴近,建立一个“就业中心+班级辅导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使辅导员能够保持科学的就业理念,促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沿着一系列系统化的发展步伐迈进。在就业指导观念的转变上,要紧跟时代就业思潮,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确保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带动高校就业能力

辅导员教师要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实践能力。摆脱“毕业就是失业的发展”困境。首先,高校要大力强化对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建设、教学测评。要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岗后、常态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测评、就业信息管理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教师指导工作体系的构成进行全面深化。同时,辅导员教师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手段,组织学生走企业、下基层、进岗位,使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总结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难题。为此,广大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增进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娥.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3(06)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自我职业发展能力;培育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辅导员个人积极的对自身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多方面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切实可靠的帮助,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初期培育策略

处于初期的高校辅导员往往由于对职业和高校的了解不透彻,对高校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身为“旁观者’的高校组织要引导初期的辅导员冷静、理性、正确的分析他们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威胁,使其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使命感,尽快熟悉组织环境与工作岗位,并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1.帮助辅导员充分认识自己及其工作岗位

刚进入高校的辅导员对其自身以及高校组织环境都缺乏一种切实的认知,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加上与同事、上司之间不熟悉,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些矛盾和问题。因此,高校应组织新入职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基本素质分析与测评,充分了解其职业能力、特长、爱好、个性特点,把握其心理变化特征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新入职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引导与帮助,使其能充分认识自身优劣条件以及工作岗位的基本信息,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调整自己的心态。

2.创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体系

培训是培养高素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键。高校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为原则,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渠道等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动力,增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目前流行导师制和岗前集中培训两种培训模式,前者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对新入职的辅导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后者则是通过研讨会、讲座、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辅导员提供间接性的指导,具有内容系统、全面、正规,时间集中的特点,高校组织应结合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等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培训模式。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发展中充当心理疏导、思想辅导、就业指导等多个角色,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社会化大分工细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为时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仅是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趋势。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自主培训的方式,该方式范围局限且过于单一,因此,应拓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渠道,如采取校际联合培训方式、加强高校辅导员高等教育培训等,实现培训渠道的多样化。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期培育策略

中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时期,该阶段高校组织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情感,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实现高校与辅导员个人的互利共赢。

1.搭建学术科研平台,增强辅导员学术科研能力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仅靠经验开展工作的传统作法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辅导员想要取得成就,就必须坚持走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再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努力使其升华为相应的理论报告,进而以其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因此,高校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为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的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

2.帮助辅导员解决职业倦怠,保持职业热情

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还包括心理疏导、思想辅导、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无形中给辅导员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其次,辅导员经过几年的锻炼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工作得心应手,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对职业发展机会越来越少、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窄的困境,容易动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再者,辅导员工作中接触的主要是学生,繁重的任务占用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使其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不能更好的依据职业发展最新动态调整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最终导致其热情衰退,产生职业倦怠。针对这一状况,辅导员个人应注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保持积极上进的工作热情。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帮助辅导员解决职业倦怠问题,采取扩大人际交往、丰富工作内容、弹性工作制、双重职业发展道路等措施,减少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学习班、研讨会以及高校间的交流活动等,让辅导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正视该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安排辅导员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课程知识,提高辅导员的知识面与专业技能,使其可以更好的管理学生工作。再者,提高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决策制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优秀的辅导员可以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晋升、送修等奖励措施,有效的激发其工作热情。

3.协调辅导员解决家庭与工作的矛盾

辅导员的工作繁重、复杂,不仅对辅导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还严重的占用了其大部分时间,解决辅导员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高校组织可以向辅导员提供排解压力的咨询服务,倾听辅导员诉说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缓解辅导员的精神压力,并与之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其次,高校应实施弹性工作制,除规定核心工作时间辅导员必须在办公室外,其余时间可由辅导员自由选择办公场地,方便其在闲暇时间处理个人以及家庭的事情。再者,可以通过让辅导员的家庭成员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以增强家庭成员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要性的了解,缓解家庭与工作的矛盾。高校组织还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以减轻辅导员的家庭负担,帮助辅导员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后期培育策略

后期是辅导员退休前的过渡时期,该阶段辅导员个人精力、学习能力、进取心等开始下降,往往喜欢安于现状、静待退休。高校要秉承“关心、理解、经验传承”的原则,全面衡量辅导员的心理需求及其变化特征,进行职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

1.帮助辅导员做好退休的准备

退休意味着闲下来,不再需要为了工作而操心,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即将无所事事,所以退休可以说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高校应通过召开退休座谈会、退休研讨会、退休咨询等活动,使辅导员可以讨论与退休的感悟以及退休后的打算,同时全面了解即将退休的辅导员的意见和想法,有针对性的帮助辅导员接受退休这一客观事实,并有效的组织他们做好职业发展晚年计划,让即将退休的辅导员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余热。此外,要注重即将退休的辅导员的身体状况,实施定期身体检查,适当的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退休后的兴趣爱好。

2.推行经验传承制度,促进辅导员经验理论化

处于该阶段的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有了其自身的一套管理体系,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该人力资源,将会实现高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共赢。导师制是发挥辅导员余热的一种有效体制,导师的角色可以让他们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与新入职的辅导员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经验的传承,还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优势互补,完善高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其次,应将辅导员工作交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高效、科学、合理的交接模式以及相应的监督体制,使辅导员交接工作可以有效的实施。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人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职业发展能力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在后续将继续为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团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斌.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作用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4-25.

[2]曹麒麟,李向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