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1 20:0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无锡市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35-04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中,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近几年出现了“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G世代”(Google Generation)等词汇,用来形容那些出生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对于信息技术非常熟悉,同时又十分依赖于这些新技术的年轻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的46.3%;其中,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到近五成。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以及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媒介对青少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相关研究综述
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出现之时,就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网络将会对青少年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线”与Roper Starch调查公司合作从1998年开始通过电话对美国网络用户进行追踪调查,在1999年还专门针对9-17岁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上网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交流是青少年最喜欢的网上活动;在9-11岁的孩子中,网络游戏最受欢迎;对于网络的作用,有4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增加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39%的人说网络增进了朋友间的友谊,39%的人说网络提高了其写作和语言水平,33%的人说网络帮助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好。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在2001年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日记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加州一所公立学校261名中学生(7年纪和10年级)的网络应用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有90%的青少年回家后会经常上网,其中有40%-65%的中学生几乎每天回家后都上网;有59%的7年级学生拥有2年的网龄;男女生之间在上网时间和网上活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交流(尤其是借助于即时通讯的交流)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且多任务同时工作是青少年网上行为的主要特性之一;另外,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5%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游戏行为。
就国内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连续公布了《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和《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第一个报告显示:有76.6%的青少年家里有电脑;上过网的青少年占37.7%;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在学校上网的占10.8%;青少年用户大都通过向同伴或父母亲戚学习或依靠书籍自学来获得互联网知识的,只有不到17%的用户依靠课程和老师;约40%左右的青少年用户几乎不常使用电子邮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三个主要功能为:打游戏、聊天和电子邮件。2003年的数据表明,七个城市青少年的平均上网比例为63.3%(比2000年的37.7%有很大提高),但各城市间差异显著;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用户比例最高,为78.6%。家庭是否拥有上网资源与上网吧呈负相关,即家庭拥有上网资源的青少年,越不经常使用网吧;青少年不采用互联网的原因中,“家里没有电脑”的比例为44.2%,其次是“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上网”(22.1%),“家长不让我上网”被列为第三位原因(18.8%);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流的需要”(65%),其次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50%)、满足有人做伴的需要(45%)和满足摆脱孤独的需要(41%)、满足娱乐的需要(40%)。
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上海市七所中学612名中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41%的中学生家里配备了电脑:中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地点是学校,有19%选择了“家里”(学生的家庭上网条件并不理想,而蓬勃发展的校园网建设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的机会);浏览网页、下载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是中学生最频繁实施的网上行为;只有45%的中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料,有13%的学生不使用搜索引擎,7%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
2006年北京大学研究者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北京中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调查者平均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已达到83.1%,其中82.5%的计算机能够上网,北京中小学生的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及联网率远远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甚至已达到美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北京中小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像有些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严重,对于在家庭里拥有上机和上网条件的北京中小学生来说,网吧对于其吸引力并不大;学生们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居前三位的最常做事情分别是:查资料、听音乐和玩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自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1年4月的《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的青少年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已占据了整体网民的半壁江山(46.3%),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86.5%),在学校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也有所增加,达到42.9%。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小幅下降,为48.1%;另外,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中学生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76.4%);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有62%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74.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青少年网民对搜索引擎有较强的使用需求,使用率达84.7%(中学生为85.6%)。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一直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应用问题。自2008年开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组织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2008年的首次调查显示江苏青少年学生属于高互联网普及人群,但互联网依赖性并不高,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高度渗透到江苏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之中;2010年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7—18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5%,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群体;半数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江苏省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青少年能合36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总时长主要是以3小时以内和3-10小时为主。但仍有部分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有3.2%的青少年每周上网总时长在30小时以上,有33.2%的青少年经常玩网络游戏,有8.5%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
二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以无锡市的中学生为对象,研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无锡市初二(14-15岁)和高二(16-17岁)的青少年群体,研究者以方便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式,选取了无锡市2所初中、2所高中进行调查,其中一所为重点学校,另一所为普通学校,每个学校抽取2-3个班级不等,其中包括重点班和平行班。问卷发放时间为2011年3月,研究者到班级当成方法、填写,并当场回收,共收到有效问卷405份。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含网络)应用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现状和网络娱乐与网络交往现状。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下:
(1)初二学生占56.3%,高二学生占43.7%。
(2)男生为55.1%,女生为44.9%。
(3)重点中学学生占56.3%,普通中学学生为43.7%。
(4)互联网的普及率己达到100%。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基本情况
(1)电脑拥有率及网络接入率
1)94.3%的中学生家里至少拥有1台电脑,有20.7%的学生家里有三台及以上的电脑。
2)87.7%的同学在家里有上网的条件(与CNNIC2011年的青少年数据86.5%相近);虽然50.6%的同学表示所在学校也可以上网,但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只有9.1%(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42.9%的比例),去网吧上网的频率很低(4%)。与北京青少年的研究结果相似,中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严重。
3)青少年主要通过台式电脑(77.1%)、笔记本电脑(53.6%)和手机(39.3%)三大方式接入网络,还有个别同学拥有itouch、ipad、psp等可以连接网络的电子产品。大部分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由此可见被调查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已十分完善和便利。
(2)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
从调查所在学期的上网情况来看,有30%的同学会经常上网(包含每天上网),有14.1%的同学极少上网;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并不长,90%的学生每周上网不超过15个小时,63.2%的学生每周上网小于5个小时,平均每天不到1小时;但有4.7%的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会超过25小时(其中有2.7%会超过35小时),存在上网过度的现象(与江苏省2010年的相关数据一致)。
(3)青少年网络活动
搜索引擎(71.2%,略低于全国青少年85.6%的数据)和社交网站(69.3)是青少年访问最多的网站,音乐网站(57%)和游戏类网站次之(49.4%),教育、学习类网站为21%;青少年上网经常从事的三项活动为信息搜索/查询信息、收听/下载音乐和看视频,如表1所示。
(4)青少对自身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使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总体而言,有6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上水平,有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高手,还有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多数学生对于word、excel、ppt等office基本操作都比较熟练,但中学生自认为最熟练的是网络搜索技能;青少年最熟悉的几大网络新事物分别为是SNS(例如开心网、人人网),视频分享网站(例如优酷、土豆),Wiki(例如百度百科),淘宝,微博以及web2.0,而对于和学习相关的一些网络新事物都相对不熟,例如脑图软件、m-learning、e-learning等等。
(5)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方面,有26.6%的青少年比较消极(有3.2%会拒绝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于学校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8.2%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23.4%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帮助,另有11.3%认为说不清;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学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扩大知识面(84.7%)、开阔视野(81.3%)、提供学习辅导材料(67.3%)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65.4%)。
(6)对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满意度
有20.3%的中学生对学校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并且认为所在学校有54.3%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处于中等偏下和很差的水平。
2 性别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几个方面都显著相关。
(1)性别与每周上网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的上网时间比男生要少。
(2)性别与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男生要消极。
(3)性别与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也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即女生对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要低于男生;就具体的信息技术技能而言,男女生在视频编辑、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维护技能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男生的技能要高于女生。
此外,在性别和网络活动的关系方面,性别与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玩游戏及网络社区活动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除网络游戏外,女生在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的频率上都有高于男生。
3 年级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初中生明显优于高中生)、第一次上网时间(初中生明显早于高中生)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满意度更高)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在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自我评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的整体评价甚至比高中生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年级因素和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网络社区活动三方面在0.01水平显著相关,高二学生的活动频率都远远高于初二学生。
4 学校性质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重点中学学生家里拥有更多的电脑,家里能够上网的比率更高,第一次上网的时间更早(P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两类学校的学生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重点中学学生在信息搜索/查询(P
四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
(1)无锡市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和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开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社交特点较为突出,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社交方面应用较广,可见互联网的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他们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
(2)无锡市青少年(尤其是女生)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需求非常高,与全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的特性相一致,可见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男女生及初高中生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而女生更趋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社区活动方面会表现得更活跃。而且,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特征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普通中学学生更多地将网络用于游戏和聊天,而重点中学学生则更趋向于用网络来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网络学习和收发电子邮件,这种网络应用行为的差异是否是导致学习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行为;绿色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的应用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使很多问题变得简单可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我们要从源头上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让网络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近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将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在网络成瘾诊断方面,早在2008年,国内就了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但这一标准也引来不少争议。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很多网友以“一夜醒来成了精神病”自嘲。
小学生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一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我们班里多了几副眼镜,又有几个同学加入了眼镜一族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近视了呢?我决定对同学们的近视情况调查一下。
二、调查的方法
⒈采访调查班里同学近视情况、人数及近视原因。
⒉上网浏览如何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
⒊请教有经验的专业人士。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采访人数40人
近视情况轻微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不近视
近视人数21人8人2人9人
所占比例52.5%20%5%22.5%
近视主要原因不注意看书的姿势。常看电视,玩电脑游戏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看电视。非常注意用眼卫生。
四、结论
⒈班里的同学已经大部分都近视了,我们要找出近视原因。还要做到看书、电视电脑屏幕时保持良好的距离,否则会导致散光或近视度数加深。
⒉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同学们的近视原因都是常看电视,玩电脑。看出电视和电脑对我们的视力有很大的毒害,我们要尽量的少看甚至不看它们,别让镜片越变越厚。
五、建议
⒈要养成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眼与书本之间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
⒉不要看字迹太小或模糊的书报,写字不要写得太小。
⒊教育儿童改正不合理的用眼习惯,如趴在桌上、歪头看书或写字,躺在床上看书,吃饭时看书,在强光下或暗
小学生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在才上小学,可我发现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很多,有的同学甚至低于4.5,这也许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不便.所以,我想借用这次机会,去研究一下小学生的视力主要涉及哪几个因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视力的原因的书籍,报刊,网站等,了解小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
2.派发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视力下降的自身原因于人数.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下降导致的结果.
三.调查情况和质料整理.
四.结论 根据资料与调查报告的统计表明,造成视力或视力下降的原因有: 1.做作业时的姿势姿势. 2.每天花在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较多. 3.做眼操时不够认真. 4.看书姿势姿势. 所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保护视力的重点,请不要让心灵的窗户受到伤害. 针
对没有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的同学的建议:1.尽量不要在傍晚以后不开电灯看书或作业.2.做作业时要严格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的目标.3.晚上看电视或者使用电脑,尽量不要关灯,因为这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一个重点.4.不要长时间坐电视.电脑前,更不要长时间玩游戏.5.每天回家自己叫口令,做一遍眼保健操.6.不要轻易去戴其它同学的眼镜,这样对自己没有好处,反到使自己的视力慢慢下降.
目前中国学生中小学近视率己达34.6%,高中生近视率已达70%,患者人数超过六千万,因近视到盲人数达三十万人.视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并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据卫生部.教育局联合调查,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生北接近60%,居世界第一位.
让我们从小就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心灵的窗户永远明亮.
由组长:张子旋组员季子恒.孙钧陶.谢骥超.胡一扬共同完成.
小学生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三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五年级了,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眼镜将会在整个班级普及了。近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了许多不方便,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
二、 调查方法
1 看书
2 上网找资料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具体内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网络近视怎么形成及治疗 近视眼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的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至青春期眼球可发育正常,如过度发育即形成近视,这种近视一般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进行性发展可变成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从事文字工作和近距离工作的人容易发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和眼外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形成青少年近视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视视力卫生极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注意灯光照明,注意读书姿势,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都能达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书籍怎么样会近视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 、 结论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 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3.营养体质学说:从一些资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可影响到近视的发生,但是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近视则各有说法。
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近视是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体质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非某单一因素而成。
小学生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四
关于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一
. 问题的提出这个星期的周一晨会上,卫生曹老师郑重地向我们宣布了一件事:2004年到2009年我校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平均每个班一学期就增加一名近视学生,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啊!大家听了这个消息都感到震惊,这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视力下降这么快呢?好奇心促使我作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 1.采访别人 2.统计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表格一:人物 左眼视力 右眼视力 做作业或看书时的不良习惯 自己 4.4 4.5 喜欢在车上看书 沈心诣 4.8 4.7 看书时头低得很低 吴越韵 4.4 4.4 在光线暗的地方躺着看书,做作业时头低得很低。 柴涵琦 4.5 4.4 做作业时喜欢歪着头嘟着嘴 表格二:班级 全班人数 近视人数 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 长寿班(3)班 34人 16人 47% 素描班 35人 20人 57% 英语班 40人 20人 50% 四.结论 1.分析
二、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一
个性与时尚早已风靡全校园,游戏和与八卦总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相比之下,学习上的问题、课外学习似乎无人问津。我对校园中的这一流行趋势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游戏”总比书本里的知识和老师的教育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
带着疑问,我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了一张简单的表格,以“同学们的学习作息时间”为题作了一次调查。我列出了学习时间1小时以内、一小时以上、5-6小时。很快,屏幕上立即显示1小时以内占87%,而一小时以上也没几个;每天的睡眠时间5小时以内、5-7小时、8小时以上。5-7小时占83。33%,8小时以上占16。67%……填完表之后,看见几个人又在QQ上聊游戏了。因为个人爱好不同,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玩《王者荣耀》这类游戏。
调查继续进行“其它”那一栏几乎已是百分之百,而“学习”那一栏空空如也。突然,屏幕上有了变化:运动和看课外书那一栏渐渐有人填了。难道就没人喜欢我们小学生应该的学习吗?经过一番调查,结果还是令我大失所望。
游戏,即能放松又可以娱乐,但学习是更重要的!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二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呢!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有责!看你的行动喽!
小建议: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装饰品,可回收物品可以卖出,换来金钱买实用的东西岂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装饰品,你也能开小店赚大钱了!化废物为贵宝,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让自己的心灵更纯洁,让自己的家庭更温馨!
调查地点:校园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三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五年级了,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眼镜将会在整个班级“普及”了。近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了许多不方便,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
二、 调查方法
1 看书
2上网找资料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具体内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网络 近视怎么形成及治疗
近视眼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的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至青春期眼球可发育正常,如过度发育即形成近视,这种近视一般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进行性发展可变成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从事文字工作和近距离工作的人容易发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和眼外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形成青少年近视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视视力卫生极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注意灯光照明,注意读书姿势,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都能达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书籍 怎么样会近视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 、 结论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 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3.营养体质学说:从一些资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可影响到近视的发生,但是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近视则各有说法。
【关键词】 品质形成 赛伯空间 网络心理 网络技术
赛伯空间就是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即电子空间,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青少年学生网民(20岁以下)占总网民数的1/3(32.9%),已达到1.26亿人。
为了探索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我们于2009年6月和12月分别作了“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的调研活动。在淮安市部分学生中发放“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归类分析,对我市日前青少年学生上网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对深入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有了理论依据。
一、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
针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道德缺失、道德任意、网络心理障碍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我们以学生上网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着重探讨网络失范行为的心理因素,以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品质的形成,而人的品质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人的品质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有意识和有选择的。
二、影响学生上网的心理因素
1、求知心理。通过调查,得知39%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放松心理。很多学生都认为上网能放松心情,以为紧张的学习之余上一上网能调节心情。但事实证实,上网既费财,又费神。
3、好奇心理。听别人说上网好玩。触网的同学把网络游戏说得天花乱缀,很有趣味。更有甚者,把网络游戏说成一种深奥的东西。于是,很多学生就上了第一次网。
4、从众心理。人类已跨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世界越来越出色,对人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青少年对网络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上网已是一种时尚。为了跟随潮流,学生争先恐后的上网“冲浪”,玩“游戏”,以吸收更多的网络知识。
5、求异心理。学生的生理已逐渐发育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羞于开口,往往怕被别人笑话。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上网玩“QQ”。
6、自卑心理。学生的性格很多不同,内向的学生往往轻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己孤僻一方,现实中没有知心朋友,自己又不善言记号,人际关系很差。于是,不得不来到虚假空间以释放自己的孤独。
7、逆反心理。学生心理并不成熟,没有恒心毅力,上课轻易开小差,常受老师责备,于是就产生叛逆思想,去上网吧,上网后成绩越差,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批评教育。于是很轻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8、迷恋心理。上网的学生中有4%的同学对网络有严重的依靠、留恋心理,学生未成熟的心理,使其很轻易沉迷于其中。
三、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上网的心理过程
1、学生上网认知情况,40%的学生认为上网能认识很多朋友帮助减轻心理压力。
2、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引起学生上网存在弊端的原因之一。
3、建议网络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利用网络对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建立适合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做好引导示范作用。
四、积极构建“3+1”体系
要正确对待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网络带给学生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多。对存在的弊端及不利影响,我们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和监督体系,更应该发挥学生网上的他律和自律意识。号召学生都要模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人。
五、结论
自20世纪初,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明确提出品质教育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一些专家学者,早在1996年前后就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去建构网络时代学生个人品德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网络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构建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理论体系的途径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表达和评价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实践环节上有所创新。
该课题的研究符合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要求,为学校的传统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德育工作增加一个新的分支并为此提供实践研究经验,也为学校将来开设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学课程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晗.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商情, 2010,(2).
[2] 谢同祥,王之国. 构建网络社会内源性道德教育体系初探 [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
[3] 王之国. 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 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2006,(2).
[4] WANG Zhi-guo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n Moral Educa- tion through School Network.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09.1.vol.6.No.1:44-48.
[5] 侯波、白玉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 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2004.(5).
[6] 孙建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2.(4).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R―12161);淮阴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淮师办[2008]156号)。
方法:采用认知、支持、合理情绪等疗法对45例网瘾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生活质量指数(QOLI)量表积分及病情程度干预1月、6月后的变化,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心理干预1月、6月后,QOLI量表积分均有一定的升高,1月与干预前、6月与1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心理干预后,有利于改善网瘾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习惯,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青少年网瘾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13-02
自从网络出现后,它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便利,我们很快步入了网络社会。同时伴随网络产生的负面效应—“网瘾”不但给患者造成了认知上的缺失、情感上的冷漠、意志上的自我等,而且网络的不良信息,俘获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从而对互联网“一网情深”而不能自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2009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此阶段正是大学学习时期,如不及时干预,必将对自己的身心、学习、社会交往造成巨大危害,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因而我们采用认知、支持、合理情绪等疗法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在提高生活质量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青少年网瘾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期间心身医学中心门诊及心理咨询病人,所有病例均采用Young氏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2]进行诊断:其中男32例,女13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8个月,平均2.4±1.6年;年龄最大20岁,最小11岁,平均16.7±3.8;文化程度初中11名,高中24名,大学10名。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认知疗法。运用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详细解释过度上网后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网瘾的认识,并同网瘾患者一道客观地分析网上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逐步改变网瘾者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
1.2.2支持疗法[3]。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接触,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赢得患者信任,获得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家属、朋友、老师等)的支持,对患者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1.2.3合理情绪疗法。指导网瘾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负面情绪,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表达情绪的环境,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状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散步、听音乐、深呼吸及不同强度的运动等,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逐渐减轻停止上网后的焦虑、不安等情绪症状。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绩、获得快乐。
1.2.4疗程。心理治疗每周1次,1月后每月1次,共8次。1月及半年各评估1次。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指数[4](quality of life index,QOLI)量表评定,分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前景共五项,每项分3级,对应0、1、2分。
(2)程度分级:正常:生活质量指数积分≥9分;轻度:6分≤生活质量指数积分≤9分;中度:3分≤生活质量指数积分≤6分;重度:生活质量指数积分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或X2检验,以P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心理干预治疗1月后,网瘾青少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得到改善,量表评定积分有一定上升,干预前后经统计学处理,P
心理干预治疗6月后,网瘾青少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程度分级进一步改善,干预后1月与6月经统计学处理,P
3讨论
3.1网络成瘾是影响青少年生活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根据CNNIC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全体网民的61.5%(2.36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与此同时,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加上青少年这一群体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各种网络信息以及网络刺激游戏的诱惑下,青少年很容易就陷入网络中,大量时间耗费在网络上,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规律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普遍降低。
3.2认知、支持与合理情绪疗法是干预治疗网瘾的有效手段。近几年,网瘾已经严重损害和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精神卫生问题。研究[1]对80例上网成瘾青少年进行自评量表分析后证实所有上网成瘾青少年均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明显的精神障碍,需要心理治疗。心理医生通过运用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手段,从正面详细解释过度上网后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从而引导网瘾患者合理使用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改变网瘾者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同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接触,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则可以采用亲情干预的形式使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会控制与自我激励[5],这种内外环境的支持将逐步消除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与依赖。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会成为陷入网络的心理诱因,想通过上网来得到宣泄,因而我们在治疗中应指导网瘾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负面情绪,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表达情绪的环境,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绩、获得快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3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网瘾青少年的生活质量。青少年网瘾心理干预有非常肯定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逐步减轻对网络的依赖,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其作息时间规律,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上来,明显改善精神状
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45例网瘾青少年的认知、支持、合理情绪心理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得到提高,其病情严重程度得到改善,远期疗效评估生活质量指数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仍然应该认识到:戒除网瘾并非易事,需要社会、家庭及医疗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稳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玲,张磊.青少年网瘾的心理探析.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50-2151,2155
[2]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disorder[C].Paper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meetingof the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August11, 1996
[3]付伦姣,罗成宏,胡庆菊,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