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记叙文

中学生记叙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8 10:18: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记叙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记叙文

第1篇

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不少中学生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知识虽与叙事学知识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知识,比记叙文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出发,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索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学生以记叙文写作能力为主的叙事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叙事情节的安排

情节是指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事件”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他把情节界定为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基于这种认识,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事件。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掌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

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因此必须强调记叙文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学生在叙述过程中的“赘余”,会极大破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在平时训练中要重点解决学生作文中与情节结构脱节的内容的删减,增强文章情节的整体性。

(二)布局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记叙文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侧重于叙事内容的详略,即该详处用墨如泼,该略处惜墨如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叙事学中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更侧重于各情节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这种组织规律在布局上主要体现为各情节组成部分的承续原则,主要表现为时间顺序的原则和因果关系的原则。从时间原则来说,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发生和发展的。我们经常说事件是一种变化过程,这无疑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因为所有事件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在时间的轴线上表现出来。因果关系原则是一切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先有生,后有死;先有离别,后有重逢。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事件则是对前一个事件的继承和发展。由此环环相扣,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中,时间原则和因果原则可以结合使用,共同促进情节的合理发展。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了解情节安排的原则,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情节的能力,在平时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围绕一个中心编故事或给出一段情节让学生续写。

(三)安排的艺术性

谈到情节安排的艺术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何为“艺术性”。要解决这一认知层面上的问题,必须了解叙事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即“故事”和“话语”(情节)。按照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故事”是指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指对这些素材在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实质上是“对故事内容和表现故事内容之方式的区分”,也就是说,“情节”是相对于素材的文本表达,作为素材的“故事”是一定的,而作为文本表达的“情节”却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这一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节”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记叙文写作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对同一素材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理解对素材的不同艺术处理而造成的不同审美效果的差异,进而提高学生对素材的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即便是叙事也离不开人物,可以说人物是记叙文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叙事学理论中,先后产生了许多种人物观,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功能型”人物观,主要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的媒介或执行者,将人物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作用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心理型”人物观,这种人物观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逼真)的人,人物往往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真实的内心活动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这两种人物观中,与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比较接近的是“心理型”人物观。也就是说,记叙文写作中的人物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叙事学理论关于人物的塑造,更多关注的是叙述形式,因此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塑造方式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章可循,游刃有余。就人物塑造的基本方式来说,主要有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两种方式。

(一)直接形容

直接形容是一种将人物的基本特征直接且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它通常采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抽象名词、喻词对人物加以直接界定,采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刻画人物具有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特点。在文章开头做这样的描述,不仅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得以直接展现,而且使读者能够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能为人物在以后的情节中的种种行为寻找到根源。这种直接形容的方式在传统的叙述作品中比较常见,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常常在小故事的开头对人物做一些基本的描绘,如“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聂小倩》)作为一种叙事成规,这种方式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权威性和静止性,在运用中对它的采用必须是谨慎而有限的,最好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免产生某种不均衡的效果。在记叙文中,它往往被用在开头或结尾,作为文章引起下文的“引线”或在文章结尾起总结强调作用的结论。

(二)间接表现

与直接形容相对,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来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采用各种手法来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的方式能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和能动作用,突出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能力,在现代的叙事作品中更为常见,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间接表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行动、语言、外貌以及对环境的描绘。

拿鲁迅的《孔乙己》来说,行动上,最典型的就是“排”和“摸”两个动作,虽然都是付钱,但表现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排”字不仅显示出他穷酸的本相,而且也有向别人卖弄他一文不少的意味,而“摸”则说明他已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语言上,孔乙己则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如“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等,一方面显示出他显摆学问,炫耀他读书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揭示了他迂腐不堪的本质;外貌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低下,“穿长衫”则又说明他仍然自命清高,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种矛盾的表面行为下有着深刻的意义:孔乙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已根深蒂固;环境方面,咸亨酒店的人包括短衣帮对他的取笑和嘲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和麻木。总之,作者综合运用了间接表现的四种方式,将一个心地善良,执着于功名不可得,走投无路以致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孔乙己这一形象保持着难以忘怀的印象。

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这两种人物刻画方式各有特色和优势,不同的作者可能会侧重使用其中某一种方式,但是就叙事作品总体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通过两者在叙事作品中的相互交融和相互组合,能够使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生动。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将上述塑造人物的方法特别是间接表现的方法,逐一进行单项训练,然后,在篇章训练中再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学生的刻画人物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语

将叙事学相关理论纳入中学记叙文作文教学体系,是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全新尝试,也是将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纳入科学化、系统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为立足点,借鉴叙事学中的相关理论,从情节和人物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学记叙文训练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将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为中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范红彩.高中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文学,2012,(4).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初中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能对社会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灵和完整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看,一些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足、热情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积累,常常会出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以学生为主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写作上的积极性,进而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大部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感到困难,归根结底在于其对写作没有兴趣,因此在面对作文任务时有抵触情绪。同时,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写作只需凑满字数即可,对写作不够重视,时常出现虽然能完成作文但质量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业余活动时间少,缺乏观察生活的时间,因此,在面对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例如,教师在布置了关于假期生活的记叙文写作任务后,许多学生在素材选择上就开始犯难,目前多数中学生的假期被各类补习、培训占用,真正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极少,即使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假期,也被大量电子产品、游戏充斥,没有丰富的经历,无法描绘出独特的假期生活,当学生遇到写作困难时,对写作的兴趣便逐渐降低,导致在写作中出现更多问题。2.学生积累不够,语言匮乏。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积累多少的方式,只有拥有丰富的积累和经历,才能在写作时有话可说,避免出现语言匮乏的状况。但是,当前中学生的文学积累不够,除了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太少之外,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也是重要原因。当前有大量现代化方式供学生娱乐放松,热爱阅读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市场中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甄别书籍的好坏优劣,因此容易被质量不佳的图书误导。另外,教师在教授写作时通常会教给学生几种写作框架和技巧,这样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局限视野,难以在写作上有所创新,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忽视对生活的观察,在写作中常常无话可说。3.作文题材失真,联系生活较少。真实是写作的灵魂,只有描绘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使文章更具力量。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目前许多学生的生活经历过少,导致在写作中出现逻辑混乱、文不对题的情况,同时,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学生在写作中也会产生胡编乱造的现象,缺乏自身的见解及看法,导致写作题材失真。有的学生即使能够将自身的经历描写出来,但由于联系生活较少,因此使得作文过于单一,没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另外,由于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较少,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到尤为困难。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1.巧妙设置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脱离了小学生的幼稚,逐渐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能产生独到的见解,倘若教师能够加以正确引导,便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会生活,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整体特征及具体情况入手,巧妙设置情节,激发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素材。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父爱写作的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体现父爱的图片、视频等,着重体现父亲的爱都是隐藏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之中的,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多启发,从而使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是怎样表达父爱的,或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做到更细致地观察,从细微之处感受父亲的关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设置与写作题材十分贴切的情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写作的重点。同时,当课堂不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时,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更多乐趣,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增加积累。如果说作文是一座房子的话,那么学生的积累就是组成这座房子的砖块。倘若学生拥有丰富的积累,在写作过程中便能做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能将作文这座房子盖得高大结实。由此可见,学生保持积累的习惯十分重要。积累的来源有很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是其中较为简单并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有的学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增加积累。首先,教师需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其次,教师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之外,也应当尝试涉猎其他领域,以增加自己的积累,同时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最后,教师需通过一些活动巩固学生的积累,例如举办读书交流会、在班级内办图书角等,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互相推荐、分享好的书籍,使更多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叙文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记录,因此,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联系生活必不可少。但是,当前的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仍然较少,除了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之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的方式已经逐渐电子化,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更多启迪、感悟。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生活情况,同时,可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写出从中获得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渐提升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甚至能对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看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将记叙内容描绘得更完整,使自己的作品更能吸引读者。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记叙文写作的教学,采取科学策略,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收获知识,感受记叙文写作的乐趣,用写作记录生活、丰富生活,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梁云堂,常刚.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2:23-25.

[2]郑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J].求知导刊,2015,14:19-20.

[3]李文明.以情趣为教学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69-70.

[4]李奎文.初中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85.

第3篇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通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之后作比较,进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也可以通过查证工具书来区别。三是要注意关键词语的隐藏含义,即言外之意,有可能是褒义贬用,也有可能是贬义褒用。

第4篇

关键词:记叙文;考场;升格;策略

议论文由于偏重于更深层面的认知,需要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高,这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偏大,尤其对于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样,记叙文就成为初中阶段习作训练的重点,但是笔者发现初中生的考场作文要明显比平时作文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好的解决思路呢?笔者不揣浅薄,浅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1、考场作文逊色平时作文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平时作文还不错,而一到考试,作文质量就明显下降呢?笔者总结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1、写作时间紧。平时作文时间充足,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甚至都给学生几天的时间来创作。而在考试的时候一般能有一个小时写作就很不错了,很多学生由于前面的题目超出时间过多,写作的时间甚至只有半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能够写完600字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顾及更高的层次追求呢?

1.2、思路打不开。考场作文受到时空限制,思维紧张,生怕耽误时间,这反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张力,更有担心跑题偏题的心思,思路变得狭窄,思维变得迟钝,导致学生宁可写得平庸也不敢在考场上偶尔露“峥嵘”,所以考场平庸之作明显比平时比例高出很多。

1.3、资料不能查。平时学生作文不同于闭卷考试作文,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仿写以前中意的作文,或者查看自己的摘抄笔记。因为很多自己以前看到且非常欣赏的文章或片段不可能都清晰地储存在记忆中,所以能够查阅资料的日常作文势必会让作文更为出色。

2、考场记叙文升格技巧

针对这种考场作文的现状,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作文。

2.1、语言老练些

初中生的语言虽然还谈不上运用自如,但是也不能让学生的语言太肤浅和苍白,要让学生的语言变得老练一些,不至于显得幼稚,这就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练笔时候注意语言的模仿,多让学生看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受到熏陶,在不断的阅读中语言也会受到渐染,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一些语言表达的方式。但是光有熏陶渐染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看的书的语言风格也写一段文字,就像小孩子经常模仿大人的动作神态一样,虽然刚开始的模仿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进步就得肯定。教师在这过程中也要不断下水示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段学生的作文,教师进行语言升格示范,把这段文字重新表达后让学生感受前后语言表达的不同,然后再选择一段文字让学生试着升格,每周作文课都练习两段,一个学期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老练很多。

2.2、描写多一些

记叙文写作学生往往只注重叙述而不注重描写,学生对于故事的发展过程一点不漏的叙述出来,表面看故事叙述很完整,但是这恰恰是写记叙文最大的忌讳,只想着叙事的记叙文就变成了流水账,这只是故事“实录”而已,算不上文章,要想让故事“实录”变成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描写。而在学生的思维里,描写只是针对人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内容的,其实描写不只有针对人的,还有景物的描写、场面描写,这些往往是学生会忽视的,教师要精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样的是景物和场面描写,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这些描写,让这些描写恰到好处而又水到渠成。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针对一种景物进行变化的描写,让其贯穿全文,与人物的情感相吻合;对于场面的描写可以选择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点进行渲染烘托,以为故事发展做铺垫。

2.3、结尾议论些

初中学生喜欢开篇叙述,发展叙事,结尾仍然叙述,故事的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没有结尾议论的意识,有很多学生也不知道何为议论。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了解考场作文的特点,因为考场作文需要中心不能隐晦,要让阅卷老师一读便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不至于判为跑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结尾对故事进行议论,让主题更为突出,同时议论的文字也会让故事主题升华,意义更为深远。比如学生写《永远的瞬间》,这时候结尾处的议论必须点明“瞬间”的具体内容,“永远”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这样写:孩子父母那惊天一举,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寂静的山谷,只要心中有爱,哪怕只是一瞬,也能成为世界永恒的风景。是爱,让瞬间永远!

当然,这里的议论一是点明中心,一是深化主旨,这些文字不能过多,几句就可以了,不能冲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语文教师要依据课文和中考的一些满分记叙文为例,让学生给记叙文加一点议论性的文字,训练几次,学生就会有议论的基础了。

2.4、结构多变些

记叙文局部看细节,整体看结构。一成不变的结构往往会让文章归为平庸,如果有驾驭好结构的本领的话,要尽量让文章的结构多变一些。记叙文最普通的行文结构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平铺直叙虽然可以更好的读懂文章,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文章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记叙文 阅读 思考 方法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二、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参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三、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带有感情。在记叙文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写人叙事的叙事文,无不蕴含着人性的美丑善恶,蕴含着作者对美丑善恶的赞扬与讽刺,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新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把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记载人类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编进教材,让他们享受文化“美味”,促进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父女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很深沉。文中写父亲不许我逃课的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题:在你眼中,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读全文人们能感受到父亲表面严厉,实际内心非常爱“我”。写逃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表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但后来父亲给“我”送来了棉袄这一情节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学生读了全文就很容易知道这其中蕴含的父爱,体会了这点,学生就很容易答题了。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的重要任务。

第6篇

简要分析写单一事件记叙文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处理好写单一事件的几个关键点,从而写好简单的事,为复杂叙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记叙文;单一事件;典型与具体;剪裁;点面结合

初中语文的写作重心和考试重心是记叙文。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的记叙文无论哪方面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写好复杂的记叙文,叙述好单一事件,是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写复杂的记叙文,也就有了基础。

单一事件记叙文,是指通过对一件事的叙述、描写,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时代特点、精神风貌,或表达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某种感受和认识等;是记叙文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形式。

而在实际作文中,不要说初一的学生,就连不少初三的同学,连简单的事件都叙述不好。要么篇幅短,达不到字数要求,要么写得概括,不形象,不生动。

怎么才能写好单一事件记叙文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件典型,叙写具体

典型事件,是指要选取富有时代特点、有教育意义、思想深刻的事件。当然有一定趣味性的事件也可以,有趣本身就是意义,作为中学生,经历的或自己制造的有趣的事情很多,完全可以写进作文。

叙写具体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事件本身是具体的,即事件本身既有起因、经过、结果,又有人物、时间、空间等要素,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其次,单一事件的叙写一般不能概括叙述,应该根据主题或中心的需要,对事件进行具体描述。抽象、笼统或者类似故事梗概式的叙写,没有感染力,绝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初中语文课文《羚羊木雕》,叙写的不过是一只木雕引起的朋友间的矛盾,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把人物的各种情态描述得具体、翔实、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韵味无穷。可以想象,如果离开了对事件的具体叙述和描写,就会空洞无味。

二、善于剪裁,选择亮点

写记叙文,一般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但大多时候需要对事件进行适当剪裁,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哪里须舍弃,必须想清楚,不能照搬生活,否则文章必然臃肿、松散。

所谓剪裁,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着力选取事件中最生动、最有意义、最能表现中心的那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叙写,其余略写或舍弃。选材合理,会使文章详略得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如学生习作《家庭大战》。文章开篇,事情的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引人阅读。小作者略写“战争爆发”的原因,没有直接写爸爸妈妈的外貌、性格特点等,而是直接截取爸爸妈妈争吵这一最精彩的画面,在细致的描写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去展现人物的特点。这样写,结构紧凑,扣人心弦了。

三、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记叙文的写作,按说事件应该是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等要素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不能缺省。但实际写作中,如果真这样写,势必造成平均着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必然是重点不突出,主旨不鲜明,杂乱无章,如一团乱麻。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点”是指事件中的关键部分,或者说精彩部分,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对这些部分要进行具体叙述或详细描写,从而将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写,利于集中笔墨,突出中心,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文章也更有可读性。

“面”是指事件的整体。这一部分要概括交代,简单描写,一般能起到过渡和必要的交代作用即可,如果过细,就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

点面结合就是对“点”的详细描写和对“面”的概括叙述或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特点,从而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同时,点面结合,也能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课本中,点面结合的典型例子很多,比如《心声》一文。文章以李京京在一堂公开课的朗读诉求为中心事件,旨在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作者对当代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深刻思考。因此,作者的主要精力便放在李京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心理活动上,这属于“点”的处理;而对其他同学课上课外的情况,则略写,这属于“面”的处理。“面”烘托了“点”,使平凡事件显示出不平凡意义。

四、多种手法,营造氛围

第7篇

即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1)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2)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3)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4)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5)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

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散文因素

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请比较几组文章的起始句。

第1组1)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2)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第2组1)“路有点长,夜有点微凉,心情迷迷惘惘,和天空交换沮丧……”此时,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2)期末考试失败了,我心情很差。

第3组1)五年前那个云霞灿烂的傍晚,在我的一生中是那样暗淡无光――不幸的车祸降临到我的身上。2)五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不幸遇到了车祸。

以上3组的每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相差甚远。第1句的表达不仅给人一种文学韵味十足、语言优美的印象,而且能立时扣住读者心弦,激荡起读者的情感。

小说因素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策略

记叙文写作要掌握基本的五种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及说明。唯有掌握好这五种表达,学好基本功,方能写好记叙文。其中叙述是指将人物的经历或者事物发展变化清晰的表达出来;描写则是对人物的外貌举止、景物变化或者事物的性质进行具体生动的描摹、刻画等;抒情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议论则是作者对待某件事、某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试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写日记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练习,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于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生活中着手培养,写日记是将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使得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录下来,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阅读学生日记过程中,了解学生写作能力的变化,有效的引导学生改善写作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帮助学生们在日记写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日记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下去,使得写作能力继续提高。

二、组织写作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活动,是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制定作文题目,比如以《我最难忘的事》为题等等,学生们自行创作形成作文,然后教师进行评鉴,综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组织写作比赛活动其实质是引导学生知晓竞争意识,一方面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积极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日常写作知识的积累得到充分发挥,是有效的检验过程。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作品当作是范文分享给大家,或者制作成作品集发放给学生们阅读和学习。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进步。对于那些写作能力知识匮乏的学生教师也要适当的给予鼓励,帮助学生一点点提高写作能力。

三、鼓励师生互评、生生点评

在写作完成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点破和指导,学生们光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完美的写作作品。因此,教师要关注对学生习作的点评,不断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师生互评组,对学生习作进行有效的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写作训练内容关于“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师生互评,对学生写作内容进行相互之间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则是总结,给出可行性建议。有的学生在点评中写到,侧重于对外表的描写,缺乏具体事例以及议论部分内容,并提出适当的修改意见。该学生结合这样的意见修改文章,使得作文内容得到升华。这样,学生们相互之间都学到了写作知识,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心目中的佳作标准,成为助推写作教学开展的坚实力量。

综上所述,作文时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的体现。是提高语文书面交流能力的途径,更是学生运用语文文字表述情感和思想的途径。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实施标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角度的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