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 23:3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英语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英文 文化差异 广告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离。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传达着传统文明、生活方式和某一特定文化体系中的观念和观点。语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括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蕴涵着该民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语言的反映。语言反映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文化是语言源泉,也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广告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对大众进行传播,来传递和通告信息,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注意,促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愿望,诱发消费者付诸购买行动,从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广告语言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仍属于语言的范畴,同样具有语言的特点。广告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广告语言起着制约作用。为了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广告语言又有其独特之处,用简洁新颖的词汇、简单生动的语言形式来言简意赅地表达内容。
一、中英文广告的语言差异
(一)语音
中英文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有着不同的语音特点。汉语是汉字表义、拼音表音;而英语是音形结合的。中文广告中的叠音现象是英文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把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构成重叠的音律形式,便于加深印象,增强美感。如: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广告)悠悠岁月久,滴滴沱牌曲(沱牌酒广告)而英文广告中的头韵又是有别于中文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头韵,就是在一个词组、一行诗或句子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具有相同的字母或声音。如:Health,hum or and happiness. Gifts we’d love to give. (星期六晚报广告)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某食品广告)
(二)句法
中英文广告在句子结构、语法规则上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文广告在句式上整齐对仗,妙趣横生,以达到音律对称、结构整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体现在回环、顶真、镶嵌等修辞手段上。利用回环修辞,强调产品的特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园田牌通风透骨广告)再如利用顶真的修辞,使中文广告句子紧凑,别具匠心。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这种句式上的特点源于汉语句法规则的灵活性,英文则缺乏这方面的特点,而具有简洁、客观、逻辑性强的特点。英文广告写作可以概括为KISS原则,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简短清晰的句式,经济实惠,节奏急促,跳跃性强,易于记忆且给人印象深刻,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情绪,是英文广告用语的首选。例如:Easy to shoot Easy to share,Share moments,Share life. (柯达相机广告)
(三)词法
中英文两种语言词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英语属于屈折语,存在复杂的词形变化,词和词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中文广告用词十分讲究,广告用词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四字结构的使用。特别是产品广告中的套语,大多为四字结构,如“规格齐全”、“品种繁多”、“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品质优良”等,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频率高。英语广告在用词方面却不如汉语那样讲究,而用简单口语,杜撰大量新词、错词和合成词是英语广告用词的一大特色,使消费者能在不经意间注意到广告的商品。这样既体现了产品的新、奇、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潮的个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引人注目。如:superslim (减肥食品); timex (天美时表);footique (女鞋);band-aid (邦迪)(2)用倒拼、错拼、合成等方法创造新词,如:klim (美国一奶粉,由milk倒拼而成);Ezyrub (易擦鞋油) ; OIC (Oh,I see!缩写眼镜广告);hi-fun (由hi-fun演化合成新词,意为超级趣味)。
二、中英文广告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间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广告善于用大量的华丽辞藻,罗列详细的具体信息做铺垫。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所以西方人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这决定了英文广告在布局谋篇上会先亮要点,再讲细节,语言倾向直白。
(二)习俗
由于历史、宗教、信仰的不同,东西方在社会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西方人认为红色象征暴力和流血;中国人忌讳“4”、“7”等数字,西方人忌讳“13”;中国人认为龙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罪恶、邪恶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美丽的鸟虫作广告,西方人认为鸟虫给人以质量低劣感,而使用大量大人物名作商标,如: Apollo (阿波罗钟表)、Chrysler (克莱斯勒)、Lincoln (林肯)。“孔雀”牌彩色电视机不能直译为“Peacock color TV”,孔雀(peacock)在汉语中是十分优雅美丽的象征,而西方人通常认为孔雀是“污秽”,“自傲”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广告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广的重要手段。广告创作与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竞争力。广告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心里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广告的创作和翻译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综合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王兰.中英文广告的语言与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注重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负责,也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而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急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和文化冲突,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之中,加入文化意识培养的元素,以达到两者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文化渗透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依靠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而缺少必要的文化渗透,导致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文化渗透。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就无法深入的掌握语言的作用,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2)教学方法老旧,忽视文化差异
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更加的倾向于高考易考内容和教材重点知识,而完全忽视课外延伸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是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文化差异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英语单词masterful的主要意思是傲慢的意思,但是它还有熟练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傲慢和熟练是两个毫无关系的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师中很少有到英语国家求学的经历,都是在本土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和研究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较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迫于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所以一般对英语文化的渗透非常简单[1]。因此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文化只做简单的解释,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不断被引入高中课堂,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全面的特点不断的得到教师的青睐,而据调查高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较少[2]。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必修5 Module3《The Steamboat》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我查找或者教师为学生找一些有关于文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的交流,通过这种多媒体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更加真切的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2)营造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探索过程中,充分的强调了对于英语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开展英语文化“学习交流环境”创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语境氛围,并以西方文化为突破点,营造良好的高中英语学习氛围[3]。例如,在进行必修5 Module 2《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教学过程来丰富学生对于工作的探讨,让学生讨论“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对西方文化的求知欲也就会迅速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学生对文化了解程度的逐步加深,就需要具有足够的英文能力来完成对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有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3)寻找良好的文化和知识结合点
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特点,寻找一个良好的教学结合点,实现英语文化教学和英语知识教学的相互促进。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人文素养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过程中,实现高中英语文化和高中英语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4]。例如,在进行必修2 Module 4《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教?W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存在哪里?”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深度思考,并对英语的文化背景形成认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文化,文化导入,内容,方法
一、引言
提到英语学习,很多人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语言学习及运用都不可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实际上,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想要流利地交流,只懂得对方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忽略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渗透,致使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局限于语言知识这一层面上,这无疑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二、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最重要的宝库。在学得它们的语汇的过程中,我们也被迫思考它们的思维方式,它们的主要观念和它们与我们自己思考习惯的距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首先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授课中教师应适当的导入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如在教授Holidays and Festivals这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方的重要节日及过节的风俗习惯,并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之对比。
2、词汇文化的导入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彩和比喻意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赋予事物的情感不同,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 "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3、交际文化的导入
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比如在我国,人们见面打招呼往往互问"吃了吗"或"去哪儿啊"。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与外国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或"Where are you going",会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你是在干扰他们的私事,从而引起不愉快。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1、课前讲坛法。教师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举行值日生报告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地导入文化的渠道。例如在学有关礼仪的课文时,教师设计西方礼仪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礼仪的相关知识。在课前讲坛时间由值日生口头汇报给大家。
2、课堂融入法。现今的高职英语教材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因素,内容涉及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课文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课堂上可紧扣课文内容,借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也可挖掘课文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例如在学到"Decorating Your Christmas Tree"这篇课文时,就可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耶稣的故事以及一些西方。这些知识学生会相当感兴趣,非常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要求高职英语课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课,还是具有较高欣赏品位的文化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赋予学生在教育观、价值观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讲座法。教师可利用《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运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接触英美社会丰富的文化材料,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4、开辟第二课堂法。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开设英语学习第二课堂,促进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定时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举办各种比赛,如话剧节、微电影比赛、电影配音比赛等,同时将西方文化知识巧妙地融于各种活动和竞赛当中。此外,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英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拓展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会更成熟、更全面。
五 、结语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从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事件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应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使学生接受文化浸染,领会这种语言文化,吸收其营养与精华。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总之,我们应使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作出相应调整,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英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教学与管理》,2009(27)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培养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潜移默化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涵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人的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活动创新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们所从事的外语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要实现外语教育为一种对学生素质的教育,把外语教学过程改变为对外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过程,真正使外语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领域。
2.有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错误,跨越文化障碍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背景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进行社交的能力。在交际障碍中,文化错误较之语言错误,性质更加严重,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它很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和尴尬。只有培养了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后(在地位、角色、态度、目的、观念、礼节习俗等方面),才可能有效地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错误,跨越文化障碍。
3.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水平的途径
学习外语的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熟知异国文化的情况,才能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准确地表情达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影响文化学习的因素
1.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具有普遍性,任何文化都包括主观文化(规范、价值观、世界观)和客观文化(习俗、科技、生活方式),表明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是这些文化范畴的具体表现却因群体和环境不同而不同,这就是文化差异。世界文化包括两大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每一个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特殊概念,有自己的特殊问题,有自己的特殊见解。从人类的整个发展史看,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繁荣、衰退和消逝的过程。文化差异是导致国家、民族、群体等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学习和文化交流的动因和基础。文化差异对文化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差异的大小上。一般认为差异越大,文化学习就越艰难;相反,如果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越近似,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中国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自然比欧洲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要困难一些,因为东方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远远大于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2.学习环境
文化学习环境可以指学习者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也可以指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和课堂小环境,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将英语教学分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是在目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学习者除了课堂英语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侵入式的语言和文化学习模式。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FL)的学习者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远远少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的学生。这两种社会环境对文化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语言和文化输入(language and culture input)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文化学习。文化学习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习者从情感上习惯、接受文化差异,要愿意从目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目的文化行为。从行为上来说,要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灵活有效地与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
3.学习时间
正如何时开始学习外语会给外语学习带来影响一样,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受到学习者年龄的影响。众所周知,本族文化习得,即社会化过程,是从小孩一出生就开始,到青春期基本结束。这个阶段对于本民族文化和母语的学习非常重要,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离开必要的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就非常困难。
四、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由于地处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习俗,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则要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隐私、打招呼、节日、词汇的文化内涵,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因素的导入,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2.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部分是词汇和习语,它们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外延。植根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英语和汉语词汇和习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色彩。所以研究词汇和习语从一个侧面明显地反映出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所以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他们进行比较,就会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例如,(1)英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等。(2)在汉语中常用“铁饭碗”来比喻职业的稳定性,“做东”表示做这件事的主人。对于英美国家的读者来说就很难领略其中的含义。
3.利用课外英语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英语剧表演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只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及其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到英语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表演英语剧。英语剧表演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话剧社,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表演中、在英语故事的情节里领略博大精深的异国文化,同时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英语文化课题研究和讨论
学习外语语言最好在一定的语境和氛围下进行,英语角是众所周知的训练外语口语的经典模式之一,我们教师可指导学生创立班级英语角,创设适合于学生感受英语语境和接受英语文化熏陶的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也可让学生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地相互交际、大胆地进行实践、切实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有效地培养英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异国文化交际园地,让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建立每天发言制度,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编写发言稿进行交流。持续地参加此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3)充分利用西方的电影、电视、书籍、音乐等文化元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剧和类似的影像资料,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国多元的文化习俗。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成功地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通过影片《乱世佳人》我们就可以了解美国内战时期的历史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解体以及黑人奴隶的解放运动;通过观看《辛德勒名单》,我们可以了解二战时期纳粹人屠杀犹太人的血腥历史和犹太人的悲惨命运;通过观看《》,我们重温了中国时期的壮丽历史画卷。通过观看《安妮日记》,我们可以了解1942年~1944年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爪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这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高职高专的培养重心是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多方面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败,使语言获得更大的实用价值。“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是文化素质的整体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文化差异,并在适当的场合正确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 跨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阅读课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跨越文化障碍,形成跨文化意识。这样做能够大大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则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重读写技能的培养。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阅读是个难关,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这说明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语阅读课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大多数阅读课上教师跳过或简化了读前预习(Pre-reading):文化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把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语境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的记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背景介绍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不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是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增强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使高中生对不同文化持包容态度;丰富高中生的知识,通过阅读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他们在实际的交际中更加得体;培养适应力和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张红玲,2012) 。Lyons指出,一定的语言总是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绝不能顾此失彼。文化学习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和环境,大量文化材料进入英语教材和课堂,不仅使英语学习生趣盎然,而且保证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张红玲,2007:233)。因此,从英语课程的设计、安排到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语言和文化教学应始终相辅相成。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比例可以适度、适量调整,但完全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培养是不符合外语教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2.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学应采取“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角色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由教师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探索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探索各自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学生切身感受认识,使得学生认同文化差异,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当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从具体的、直观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教学推进到抽象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领域教学。就此次研究的对象来说,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的初中英语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网络等媒介提供的资源,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跨文化教学便从课文话题开始,使学生自觉吸收、融入文化环境,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逐步加深对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阅读教学应采用对比分析法。跨文化交际研究使用的对比分析方法是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和决定这些交际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文化的异同点,重点阐释文化差异及其导致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并且追溯其文化根源,研究和提出排除文化负迁移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使得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方同建的共识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毕继万,2009:36)。只有通过比较、学习两种不同文化,才能使他们深刻了解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异同,才谈得上跨文化意识培养。
5.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再思考,是学生对文化理解、文化差异、文化观念等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是跨文化意识培养和建构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通过阅读课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要使高中英语阅读课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使得阅读课校本化、课程化,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个目标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这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和习俗,接受阅读的熏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
[2]Lyons, J.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e[A].In Lyons J.(ed.),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巩固,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逻辑出很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个重新认识,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就需要教师画出知识点的框架图。如果在黑板上一一画出,那必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在课前用幻灯片把知识点框架图制作出来,在复习的时候直接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对着框架图,系统的对知识点有个重新的认识,回忆快、记忆快,也节约了不少课堂时间。例如:我们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就可以在课前制作出知识点框架图:3上课时直接展示框架图,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复习课习题的引申题展示,使用课件展示也是很省时省事的,与一个知识点相关联的题型是非常多的,以往我们引申题是会有三种做法:一是全部印在试卷上,但那要占很大的版面,相对应的其他的内容就要减少,二是我们上课直接手写在黑板上,但那也要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三是口头表述,那对于学生来说,不易思考,不易分析。那现在把电化设备引入课堂,课前教师做好课件,上课时要引申题目,直接播放幻灯片,清晰直观,又省时省力,大大的提高的课堂的容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电化教育辅助物理教学容易产生的误区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虽然现在电化教育越来越普及,它的出现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但是现在教育要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辅助教学的手段先进了,但不代表教学思想也跟着先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能披着现代化的外衣,仍然进行满堂灌。教师要将电化教育和物理教学融为一体,在现代化教育思想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科学认知过程的体验,利用电化教育既可以创设多种情景,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切不可让多媒体演示实验替代物理实验
物理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理论和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是物理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物理教学中要求做的实验必须尽量做,而且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让学生来感受物理理论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养成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一些以现在学校能力没有办法做的实验或者实验器材缺少的学校,针对于这些情况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替代,但是教师可以改变思路,尽量看能不能用其他的现在可以做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例如:在研究曲线运动方向这一节,课本上研究曲线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使用的仪器:一条可以拆卸的弯曲管道、斜面、小钢球,这里难找的可能就是弯曲还可拆卸的管道,找不到怎么办,这个实验我们还必须做。那我们可以改变下实验方法,用其他实验来代替它,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墨水瓶盖、海绵、白纸、红墨水这些易找的实验器材,在瓶盖周边镶上海绵,让海绵吸上红墨水,让瓶盖在白纸上快速转到,白纸上留下红墨水沿切线飞出的痕迹,从痕迹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只要我们教师平时认真思考,物理课程中的很多实验器材我们都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对于物理实验必须坚持一条: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做,没有办法来做的想办法来做,最后才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三)切不可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