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题开题发言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3 04:44: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题开题发言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题开题发言稿

第1篇

关键词:高职;课例开发;理实一体

一、现状分析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简单来说,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和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业务的成长[1]。

目前我国在课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高职涉及相关研究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着力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角度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其专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教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困惑、矛盾之处,存在教师个体研究居多,集体探索较少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提炼,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职课改中推行课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怎样上以及怎样上更好的问题。

二、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现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诠释教学思想,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团体协作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共同设计课例、反复修改,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交流,个人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教师通过同事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共同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听取不同意见,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高职课例开发步骤

课例研究是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3]。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特点,高职课例开发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骤:主题选取、教案设计、教学观察、集体研讨、研究总结。

(一)主题选取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团队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结合目前高职课改现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可有如下要点供参考。

1.与课程理论、实践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彰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4]。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认知与兴趣、分组教学有效性、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同层面学生学习效果等都是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3.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决于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而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针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针对性、匹配度,合理、恰当、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与教学情境营造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营造职场环境,以类似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针对相关专业及其下属课程的不同,如何营造恰当的职场环境是教学实施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与课程结合度、工学交替与课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的研究主题。

(二)教案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方面要点。一是学情分析。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设计阶段,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等。学情分析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了解或存在错误认识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设计重点。教案设计中,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工作,开展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同时要注意课例研究是一个规范行动与改进的循环过程,教案设计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在教案的循环往复修改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进行教学观察的教师,要避免出现为听而听、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就课论课。因此,在教学观察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观察工具,才能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之后进行的集体研讨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1.教案观察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对照教案设计,听课教师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计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一般来说,在教案观察表中,应包含教学活动设计步骤、阶段效果、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方面内容。#p#分页标题#e#

2.观察量表。在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听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的设计内容可以从小组合作程度、单体学习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四)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是课例研究小组基于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检视教学过程的得失利弊,进而揭示教学可能的改进方向。在集体研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讨重点。在完成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的教学观察后,重点要放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避免就课论课所导致的研讨泛化。二是研讨焦点。集体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事实来展开,避免聚集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学生学习作为研讨焦点,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学习和行为的改进。三是研讨成效。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改进方案,但改进方案不应随着一次反思而结束,应具有持续性,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产生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不能随着集体研讨的结束而结束,需要综合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5]。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内容。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这个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教学单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规划和方案。教学规划体现对教学情况的把握程度,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教学方案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三是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反映出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四是总结教学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四、建议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课例研究能力。课例研究突出实践性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理论在课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没有高职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行动与思考的支撑,课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在进行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也不是泛泛地听课。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具有对课的设计予以解释的能力,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观察的技巧、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课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课例研究的能力是课例研究获得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过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手段,消除教师教学的孤岛现象。

最后,课例研究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在传统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听课、评课等,习惯于将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等这些怎样做的行为上,课例研究并不主要对教师怎样教的行为进行评判,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及时跟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进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4]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

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是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形式。其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技能的掌握到各科知识、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质量。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实践课程的作用与效果的分析、评价、整合、完善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改变以往分散的、单项的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形成分专业综合性、系统化的实习实训模式。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活动目的,反映教学规律。并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专业所面对的工作岗位群、项目/任务,构建学生未来岗位群所应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涵盖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做到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有序的向纵深发展,使实践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前后有序、内容衔接合理。

3.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切实做到“紧贴实际、够用唯度”,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院实际实训条件,构建科学使用型的实践教学要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或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所建立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即规定了通过整个实践教学的培养,学生所掌握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及要求达到的程度。实践教学目标是是设计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确定组织形式,营造实训环境,选择指导方式,规定考核评价方法的前提。因此,实践教学目标是因专业而异的,所以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会形成不同的要素组和,从而形成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应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所面对的工作岗位群、项目/任务来确定,应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应综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思想观点,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在实践教学目标已定的情况下,根据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选择实践教学的载体——实验、实训工作岗位、实训项目任务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载体的选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工作岗位出发,选择一个或多个轮换岗位作为实训载体通过完成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掌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第二,从生产服务项目或任务出发,选择一项生产产品或服务任务作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产品的产出或任务的完成,掌握生产、服务流程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三是从某一生产流程的整理控制出发,选择模拟控制系统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

总之,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照能力发展层次循序渐进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3、加强教学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诸多因素的分析,提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重点建立由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研究、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中,实践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建立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是现代高职教学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稳定、高质量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4.加强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的要素,它不仅对教学成果起表征作用,而且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可以说,考核评价环节是实践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实践教学的考查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的,考核内容应注重多样性,如专业能力考核和关键能力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方式强调多样性,如实际操作考核、笔试、面试等方式考核主体突出多元性,如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方立友.谈高职教育是实践教学体系[M].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4.

第3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拉丁舞,怎样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拉丁舞的乐趣?应该把恰恰恰舞作为入门的第一支舞,区别于专业学生先从伦巴舞学起教学顺序。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拉丁舞,教拉丁舞意在传授一种文化,这样一开始就会把拉丁舞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拉丁舞蹈;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在以前单一的田径类、球类教学基础上增加了拉丁舞、健身操等项目,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拉丁舞包括伦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牛仔(Jive)、桑巴(Samba)、斗牛PasoDoble)五个种舞,属于体育舞蹈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舞蹈由拉丁舞和摩登舞两部分组成)。是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到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发展。首先是一些专业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然后是一些普通高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舞蹈课。1997年,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把体育舞蹈列入体育必修课程之一,在全国普通高校试行”。

一、以拉丁舞为主的教学内容定位

笔者调查了部分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高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比如,北京大学的体育舞蹈公共课,第一个学期在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体育舞蹈概况、基本知识、技法、社交舞会与礼仪、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等。

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华尔兹舞、拉丁舞的伦巴舞等的基础动作、基础步型、初级套路组合;学习发展身体素质(腿部力量、平衡、柔韧、协调)的内容。第二个学期讲授舞蹈风格、特点与舞蹈技术;讲解体育舞蹈的基本规则和裁判知识。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探戈舞、拉丁舞的恰恰恰舞、牛仔舞,以及进行形体与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圆。西安科技大学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也是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初级班,第二学期为提高班,各32个学时,但是具体教学内容与前者有很多不同。他们在拉丁舞方面是以牛仔舞为主,在交谊舞方面是以维也纳华尔兹和布鲁斯为主,主要讲授基本舞步型和单人组合套路,配合芭蕾舞手位和脚位。嘲从其他高校的课程大纲也都看出各校的教学内容并未统一。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舞蹈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以拉丁舞为主的定位。拉丁舞的风格特点是:活泼、欢快、诙谐、幽默等。摩登舞的风格特点是:稳重、高雅、抒情等。从风格特点看,拉丁舞比较适合2O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学生们更喜欢拉丁舞。其次,摩登舞对舞程线要求极其严格,需要较大的教室和较少的人数;拉丁舞每人有一米见方场地就能跳舞。所以拉丁舞更适合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再次,摩登舞必须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双人舞,而拉丁舞既可以男生和女生跳,也可以女生和女生跳,还可以单人跳,灵活多变。而选择体育舞蹈课的女生普遍多于男生,男女比例失调,正好符合拉丁舞灵活多变的特点。第四,大一的新生如果一上来就安排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共舞,教学实践中体会是,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僵硬,两人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脚,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尴尬。而拉丁舞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练习,一遍遍地重复。从生理的角度男生模仿动作的能力往往比女生慢,他们可以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重复属于自己的那一两个八拍的动作。

在舞种的选择与安排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取把拉丁舞中的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若按常规的教学顺序是把伦巴舞放在第一个,目的是学舞先练基本功,因为伦巴舞是拉丁舞五种舞蹈的基础。以前也曾尝试过,结果学生们长时间进入不了舞蹈状态,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会中途而退。因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在迈进校门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拉丁舞,对于他们来说拉丁舞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基本上是一切从零开始。2O岁以后的身体一开始就训练基本功会让他们感受不到拉丁舞的乐趣,学生们的真正兴趣是“要跳舞”,要享受跳舞的乐趣。普通高校的拉丁舞课首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他们引上喜爱之路。因此,前期拉丁舞课的重点应放在“跳舞”上,不管胳膊腿儿是否伸直了,也不管姿势摆的是否标准到位了,先跳起来,在以后的课程中再逐渐加入基本功。圈在内容上,除了教授各种舞蹈基本技术、讲解基本知识外,笔者还注重以下几方面知识的传授:第一、乐理知识的传授。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听不懂音乐根本无法跳好舞蹈。第二、提高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拉丁舞不能简单看成是一项肢体运动,而是一种文化,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三、了解拉丁舞竞赛知识和规则。拉丁舞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了解竞赛知识有两个作用:一是看比赛时能更好地欣赏比赛,看得明白;二是有比赛机会时能用上。第四、教会学生舞会礼仪、礼节、礼貌和服装化妆的基本知识。第五、从拉丁舞蹈角度教给学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气质品德知识。旧在时间的选择上,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每个学期约有32学时左右,有的学校安排一个学年,有的学校只安排—个学期。笔者认为安排两个学期是最理想的,第一学期是初级班,第二学期相应巩固提高,更有利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如果只安排一个学期,多数学生刚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根本形成不了肌肉记忆。

二、拉丁舞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拉丁舞意在传授一种文化。拉丁舞不只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文化,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拉丁舞,这样一开始就会把拉丁舞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有区别于社会上一些商业教舞者,避免只教技术不教文化、只带领学生跳舞不传授理论知识的现象发生。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同一舞蹈在不同音乐伴奏下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说,恰恰恰表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戏耍,活泼而欢快;伦巴则表达了人浪漫而抒情的一面;牛仔舞表现的是人诙谐幽默的一面,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而改变单一的模仿。让学生懂得虽然我们只是业余的,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的跳得好,但我们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有能力把拉丁舞蹈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把舞蹈课堂从一定程上转变成了解拉美文化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舞蹈的本身,从而使单一的舞蹈教育变成即健体又开拓知识的多元化教学。

2.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个新的动作时,先把这个动作完整的演示一遍,让学生对这个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放慢速度分解示范,从正面、背面、两个侧面进行示范,示范、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跳,一般重复20遍~30遍后,大部分学生即可基本掌握该动作。然后,教师重点观察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进行纠正,并示范正确动作,再让学生练习直至正确动作稳定为止。最后才是双人合作练习。

3.适应舞蹈需要的准备活动。拉丁舞课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节奏感强的、容易使学生兴奋的音乐,教师带领大家踏着节拍跳基本舞步。实践说明,这样的准备活动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快速兴奋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4.基本技术和铜牌套路相结合。基本功是拉丁舞的根基,练舞不练功,终生一场空。我国已经获得赛冠军的选手去英国拜大师学习,大师还是教基本技术,可见基本技术的重要性。教学中要结合套路教学和练习,重点落在基本技术学习上。我们认为铜牌套路是全世界顶级专家们集大成的结果之一,初学者学习应从铜牌套路起始,符合人们学习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年凡是追求花样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忘记,而踏实练基本技术的学生现在还能跳得很好。

5.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激发他们要求学习和进步的欲望、感受到比赛或表演的现场气氛、直观地看到选手和演员穿的舞蹈服装,从服装上区分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条件时,可采取摄像技术,把教师或学生的舞蹈动作摄下来,反复播放或慢速播放,重点观看动作细节。镜子是学习舞蹈的传统工具,充分利用这个传统工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6注重音乐的讲解,用好音乐。拉丁舞在教学中音乐和舞步始终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舞步教会以后就要带领学生辨析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必须和音乐节奏相吻合。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节奏和内涵,是课堂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初学时还会有一个现象:慢动作技术能跳出来,一旦要跟音乐一起跳时就跳不出来了。这是因为只有重复达到一定次数,才会产生肌肉记忆。慢动作跳舞时是边想边跳,跟音乐时没有大脑思考的时间,技术要领就做不出来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先慢速做1O遍,再中速做10遍,最后跟音乐l0遍。如果3次跳得都一样说明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

7.两支舞交叉教学的方法。所谓交叉教法就是,当学生第一支舞掌握了最简单的组合后,便交叉教授第二支舞。这样做可使学生每次课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从欢快活泼的恰恰恰转到缓慢抒情的伦巴让人感觉很舒服,再从伦巴转到恰恰恰让人感觉很痛快。

8.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以8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得快的带领学得慢的,跳得好帮助跳得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帮人者和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以上方法后收到的实效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目的在于探索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体育课程的优化整合。为此,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职业面向功能,创造性地搭建富有基础课性质、专业课性质、娱乐体育为一体的专门性职业体育课程。同时,挖掘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中间的部分易于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族特色、民间体育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一整套具有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就目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专题分析,以便为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比赛及运动队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农牧一线在岗职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据我院近三年统计,有47%的学生反映自己在体育上没有目标;82%的女生甚至根本不喜欢、没有兴趣;8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一下,对所安排的内容兴趣不大,感兴趣的项目参与,不感兴趣的仅仅是被动参加,有近84.6%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多,教学、生产实习实训任务较大,对体育课无暇顾及,更谈不上系统学习。总体来看,9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单调、枯燥,体育课堂内容均是被动接受。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我院学生特点,适合学院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非常迫切。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在学习中最认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快乐、趣味性体育情感模式,因此,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2.把“体育教学融入生产实训,课堂搬到顶岗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36%的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中有相关体育的比赛和活动,79%的学生认为需要在生产实习中进行体育锻炼,有52%的学生认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有体育老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标准,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目标、计划、内容,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把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使“工”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递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体育课建设的新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示范校课程建设中,将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运动锻炼的手段、实践教学相融合成为了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新的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

1.针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设置学年课程内容

有60%的学生认为素质项目对所学专业身体素质要求最有帮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体育心理、生理教育课等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课堂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重点掌握1-2项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等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主要以“工学相交替”、“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轮岗”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要求开设专项体育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训练课,突出专项体育素质,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2.课程类型的设置与分类

(1)必修课。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完成健康体适能学习任务,获得“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定学习内容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2)选修课。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各项目均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爱自主选择。

(3)职业体能训练课。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整合与专业技能动作方式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职业工作身体行动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内容。比如:兽医专业和动检专业,由于专业特点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就应该结合职业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下肢支撑能力、左右换站立耐久能力等,以提高他们对今后所做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根据其运动特点,重点发展手腕、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和耐力,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2)整合与专业技能反映特点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技能反应的特点需要,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职业技能反应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反应能力。比如:畜牧机械专业,在加强上下肢配合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听信号或看信号迅速反应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特点的需要。

(3)技能技巧项目与游戏的整合。由于技能、技巧项目在教学时单调、枯燥,如果和游戏组合在一起就显得丰富而活跃。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教师可根据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创编游戏运球接力,把运球技术的要领和游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提高了奔跑能力又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4)整合预防一般职业病生成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是在认真研究职业病生成的特点和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职业病生成的原理,强化有关骨骼、肌肉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比如:文秘、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由于经常伏案,低头工作,容易造成弓肩、含胸、驼背等职业疾病,那么,体育课就应该多采用一些俯卧体后屈等动作练习,此外,教学生多做扩胸、体转、体侧等练习,以防止职业疾病的生成。预防职业病,还要教会学生自编徒手操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创造性地编排各种徒手体操、防止职业病的生成。

(5)整合缓解职业性疲劳的教学内容。从长远观点看,就是要掌握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能够经常坚持,要采取身体放松和精神放松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掌握1-2种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单元计划构建框架

各单元计划包括课时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动作技术要领、技术动作的整合、竞赛、游戏等运动形式、运动安全知识、评价指标几个部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体育课程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根据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创建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引导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层次教学法。按照专业建设和岗位能力要求,体育课程分为体育综合素质课、选修课+体能训练课、俱乐部体育活动课、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四大模块内容。对不同体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把该课程分成2-3个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和俱乐部(各单项运动健身协会),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考试也采用分层考试的形式,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同时针对有需求和特长的学生群体,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运动队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

(2)专门性教学法。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要求,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与职业活动相似的辅或针对性练习,提高职业活动时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发展颈、肩部、上肢力量、指碗灵活性和静力性耐力素质。如采用肩部的拉伸、柔韧性练习和指关节操等方法。

(3)网络自主学习法。该方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手段,面向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健身辅导站,将电子教案,部分健身技能视屏教材和讲课录像置入网站,学生根据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健身实践。该方法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达到了课内外一体化互动的教学效果。

(4)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自然环境锻炼法。主要采用与自然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环境,如爬山、野外训练等方法提高机体的适应力水平和抵抗职业活动特殊条件的不良影响。

2.课程组织形式

(1)“三自主”选课模式。学生自第二学期起,按照体育教研室规定的授课内容和时间范围让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不分年级,可凭个人的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以专项体育为内容、在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指导下的专项班课程组织形式。形成了以专项教学组教师为主导、专项教学班为主体、学生专项协会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项教学模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然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堂带课外,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课外成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课堂。据调查有68%的学生希望课外活动时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有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体育课的时空延伸。课程教学中,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并通过指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课内与课外统一。加强早操、课间操的管理,制定两操管理考核办法和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对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尤其是第三学年学生没有体育课,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一个学分的规定,推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的特点,突出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停留在体育课上还要向学生课外活动、课间操活动拓展,以学生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发展为依据,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据调查我院学生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最合理,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评价,只有14%的学生选择自主评价。因此,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体育成绩的考核内容

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

2.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和技能状态,将体育学习的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和上课的认真程度,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能力、锻炼后的技能变化、合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向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换。

(五)高原民族民间和休闲娱乐性体育内容的融入

1.高原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高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取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由于多民族聚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些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因此,探索和挖掘传统体育和现代流行休闲体育项目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已实在必行。它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

2.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

现代休闲娱乐体育是一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运动的积极性,满足对健与美的追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和“健康第一”“以职业岗位素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以社会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深化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提升体育教学内涵质量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歌声.“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2] 李力.高职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2).

[3] 陈勇.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纲要的理论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7).

第5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普通高校;开发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84―03

投稿日期:2005-07-11

基金项目: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曹莉教授,解毅飞教授。

作者简介:赵吉峰(1977-),男,山东平邑人,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

在体育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调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开展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新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而且对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促进素质教育进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山东省18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16名体育教师和20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想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思想资源是指存在于体育教师和学生等人员的头脑中,支配和指导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观念。

2.1.1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因素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70.7%的体育教师认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见表1。

2.1.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分析 目前体育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表2)。这表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2.1.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职业应该提供的工作条件前三位是工作环境舒适、薪水高、地位高。众所周知,教育职业是一种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行业,目前体育教师职业的地位和薪水处于一般的水平,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与体育教师所要求的“三重光环”还有不少差距。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职业的价值取向偏高。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调整对体育职业的价值取向,摒弃过于功利化的观念。

2.1.4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想观念的分析 1)大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分析。大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见表3。结果发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另外,大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高于喜欢体育课的比例,说明体育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改进,诸如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

2)大学生对高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地位期望的反馈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地位的重要性赋值为7,对体育教师的地位赋值为8,而专家认为这两项的数字实际为5和6(假定分值为10)。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地位的需求与实际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反映了大学生对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有较高的期待。这一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热情,重视教师和学生思想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形成正确、积极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树立对学校体育良好的价值取向。

2.2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知识资源现状 体育课程的知识资源以各种形式存在,既有纸质载体如体育教材、体育报刊杂志等,还有感光、磁性材料的幻灯片、光盘、录音带等载体。

2.2.1对高校体育教材的开发利用 调查表明,只有33.8%的高校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直接应用,表4表明,山东省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效果较好。

2.2.2对体育教材以外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48%的教师经常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不大涉及教材以外内容的为12%。他们利用体育教材以外的知识资源的渠道(表5)。

2.3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经验资源是指体育教师、学生等人员所具有的个人或群体经历的总和。其中体育教师的经验是起主导作用的经验资源,他们的经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体育教学活动中,支配着课程活动的过程。

调查发现,40%的体育教师经常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97.3%的体育教师认为与同事关系比较融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征求过学生意见的体育教师占75.7%。在体育课外,经常与学生交流的占33.3%,有时与学生交流的占46.7%。这说明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比较重视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4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山东省高校4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81.0%,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83.2%,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为1:2.4:3.9:2.5,而较合理的比例为1:3:4:2,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显示,88.6%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只有11.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调查结果表明,职称晋升、继续教育、住房、孩子教育问题是困扰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问题(表7)。因此,要想有效开发体育教师这一核心课程人力资源,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应当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2.5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现状分析体育课程物力资源是指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各种具体形态的体育器材、场地等资源。调查发现,67.2%的体育场地和72.5%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75%的高校很少组织大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校外的体育活动,如爬山、踏青、野营拉练以及野外生存等活动,而喜欢到大自然中进行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7.4%。这说明,高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

从以上调查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物力资源建设相对落后,这反映了在当前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同时对自然地理资源较低的利用率,表明了部分高校对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起步,还没有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来缓解课程资源的短缺。

2.6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时间资源现状体育课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主渠道,正规体育课时间的保证是体育课程顺利实施,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山东省内98%的高校能保证教学计划每周两课时术科教学的需要,90%的高校能保证每学期2学时的理论教学的需要,73%的高校能保证每学期4学时的理论教学需要。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期约4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可见,高校

术科教学的时间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理论课的教学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偏重于术科的教学,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同时又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理论水平修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山东省高校较多注重了正规体育课时间的开发利用,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节假日等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发相对欠缺。这不利于建立新课程倡导建立课堂体育、校园体育、生态体育、社区体育的大体育课程观。因此在保证法定体育课上课时间的基础上,应延伸课内、校内体育学习、活动的时间,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校外的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2.7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7.1建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在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的特点,从中筛选择优,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保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

2)安全性原则。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的实施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显性以及潜在的因素错综复杂,一旦掉以轻心,意外事件就可能发生。对于像攀岩、游泳、滑冰、武术等隐含不安全因素的项目必须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安全意识,做好组织工作,为学生的安全负责。

3)经济性原则。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条件和优势,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对当前课程教学有意义的、投入少的课程资源。

4)乡土性原则。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独特项目,如少数民族的骑射、摔跤、各种民族舞蹈,东北地区的溜冰、滑雪,丰富水资源地区进行的游泳、划船,以及其他地方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等。

5)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开发主体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自己所内化的经验,自己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2.7.2建立普通高校网上体育课程资源库 1)普通高校网上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系统设计构想。建库目标,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质量标准化、服务现代化、科学化的资源库,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宗旨,形成网络化、多功能的体育课程信息服务系统,成为体育工作者、大学生学习、交流的舞台。

2)体育课程资源库的建库原则应遵循:①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原则是使用户登录后能够方便地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功能,而不需重复登录。②权限等级原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库面对大学生、体育教师、资源评价人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等不同的用户要提供最好最方便的支持和服务,并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③开放性原则。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信息汇集中心,任何有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资源都应能方便及时地放入到资源库中,任何用户在库中对所需要的资源都能进行加工,亦能资源需求信息。④动态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库地建设是一个“缺失一供给一平衡一缺失一供给……”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它和体育课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3)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系统结构设计构想。①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管理系统模块。主要包括资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三部分。其中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具有资源上传、资源预览、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查询、资源删除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具备资源库系统的初始化、安全控制、功能扩展接口等功能。用户管理模块主要为不同用户赋予各自的权限,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质量。②体育课程资源库的主体模块内容设计。体育课程资源库主体内容模块应包括:体育快讯、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师资力量、法规文件、统计数据、教师论坛、大学生天地、体育游戏、在线阅读、校际通讯等。

3 结论

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指导思想,按比例大小依次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素质教育”、“掌握三基”、“增强体质”等,表明当前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2)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发利用教材以外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体育课仍然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反映了高校师生获取体育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3)目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着力点依次为体育学习能力(28%)、增强体质(22%)、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21%)、掌握三基(16%)和思想品质(5%)等,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在接受终身体育观的同时又忽视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4)山东省大学生一周中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课外体育锻炼的占7.9%,经常参加(3―4次,周)为19.3%;喜欢参加校内外体育比赛的为38.6%;在节假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为19.2%。表明目前我省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仍较薄弱,高校体育校内外一体化的程度还较低。

5)目前山东省高校有67.2%体育场地和72.5%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有75%的高校很少组织大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校外体育活动,而喜欢这一活动的比例却高达87.4%,表明山东省高校的物力资源相对紧缺,且一些高校对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起步。

第6篇

摘 要:该项目旨在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成功获得目标蛋白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胚胎学、繁殖学、育种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手段研究动物生物反应器所生产药物蛋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围绕目标蛋白的临床前研究中的中试批量质控生产、药理毒理学等进行研究,从而使国内首个转基因动物生产的新型生物药品的开发迈进重要一步。该研究课题获得了高表达且稳定遗传的牛和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且抗凝血酶III转基因阳性羊种群规模已达81只,转基因牛种群规模达到15头;将AT-Ⅲ纯化工艺进行逐级放大,目前能够达到30 L/批次,正在尝试进行放大到50 L/批次,蛋白纯度达到98%以上;采用两种方案对hFIX蛋白进行纯化,方案一的比活性和纯度高于第二种方案,但方案二的回收率较高;经过对纯化的rhATⅢ和hFⅨ蛋白的结构进行确证,均和人源的相似;通过药物制剂的研究,rhATⅢ蛋白确定了合适的制剂配方;目前正在进行药品注册临床前研究工作。

关键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抗凝血酶Ⅲ 凝血因子Ⅸ

Abstract:This project is intend to deeply study the mammary gland bio- reactor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ly getting the target protein, and comprehensively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cytology, embryology, reproductive science, thremmatology,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other subjects to research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harmaceutical proteins produced by animal bioreactor。We will focus on researching the pilot batch quality control、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about target protein,which are required to be studied in preclinic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iological drug produced by Transgenic animal will be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For this project,we obtained mammary gland bioreactor of transgenic cattle and goats with high and stable expression。And we have transgenic goats and 15 transgenic cattle; We will enlarge AT-Ⅲ purification proce- ss progressively. At present,the purification scale can reach 30 L/batch, we try to enlarge it to 50 L/batch; protein purity reach more than 98%. we use two solutions to purify the hFIX protein, specific activity and purity of the first solution are higher than the second solution, but the second solution get higher recovery rate;After confirming the structure of proteins,the purified rhAT-Ⅲ and hF-Ⅸ are similar with human sources;We determined a suitable formula of the preparation about rhAT-Ⅲ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pharmaceutical prepara- tion;Now,we are working on pre clinical about drug registration。

Key Words:Mammary Gland Bioreactor;AntithrombinⅢ;Blood Coagulation factorⅨ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63938&flag=1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数控操作工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作为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中包含的理论知识繁杂、抽象,并且与机床的实际操作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授课难,学生疑问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利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把老师难以陈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能否解决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问题,从而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我校在已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选择若干班级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共4项,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编程题。其中,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指令的基本功能、循环的参数含义等。编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工艺的编排、基点坐标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难度中等偏上。

二、考试结果分析

参加考试的两个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入学成绩相当,开设本课程之前所学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同,任课教师相同。上本课程时是同一教师任教,其中,0705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0706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免费论文,传统教学。表一是考试所得数据。

由表一可知:0705班及格38人,及格率84.4%;80分以上13人,优秀率28.89%。均分72.8;30-39分数段为2人,占4.44%;40-49分数段为3人,占6.67%;50-59分数段为3人,占6.67%;60-69分数段为8人,占17.78%; 70-79分数段为17人,占37.78%;80-89分数段为9人,占20%;90-99分数段为4人,占8.89%。

表一《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测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