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药安实训总结

药安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04:22: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药安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药安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93-02

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高专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用人单位招聘考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医药营销的实践技能更是成就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所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目前《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集医药营销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偏重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医药相关产品(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原料药、医疗器械、食品等)营销策划、销售执行核心能力的支撑课程。该课程,不仅是我校经营管理系医药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是我校各系专业群的共享课程。目前,该课程在我校14个专业中以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种形式进行开设,专业覆盖面达87.5%[1]。但由于受传统文科类课程对实践环节的轻视、课堂时间有限,以及缺乏多元、创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受制于营销实践技能训练的场地、学生安全、教师药学专业背景、实践经历缺乏等因素,该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是停留在“以老师讲授,学生堂听为主”、“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虽然设有部分实践教学学时,也有部分实践教学项目,但却无基于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执行方案(缺乏具体实践项目的教学目的、教学器具、教材场景、教学步骤、预期教学效果等),授课老师各自为政,以自己对营销的理解较随意地进行实践教学,造就了目前“有行无神,浮于表面”的实践教学现状。虽多次进行教学改革,但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未能突破瓶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多元、生动的医药营销实践教学项目和手段,理论教学的枯燥让学生对营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中,无法体会真正的营销内涵,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对医药营销的学习兴趣,造成了部分学生上课睡觉、逃课、厌学等现象,让本应具备“活力、激情”的医药营销课程也变得“冗长、乏味”。

二、国内对于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国内对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比较深入,如杨君茹在《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进行了目前市场营销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2];安强身等在《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习基训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全面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3];叶伟英在《体验式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了体验式的营销实践教学模式[4]。国内学者的研究探索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在以下方面存在缺憾:未考虑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有力的实践案例和真实效果评价;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并未基于提升学生营销实践应用能力而进行相对应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缺乏针对性。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三、我校基于提升学生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树立以“技能为重,知识够用”为原则,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教师教学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我学院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是5分,目前在我校的教学课时为85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为34学时,理论学时为51学时,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彻底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在进行基本医药营销理论的教学基础上,将34学时的实践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和设计,贯彻以“技能为重,知识够用”为原则,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和手段,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教师教学为引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实现“学”与“导”的有效互动,充分锻炼学生的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

2.对学生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细化,提炼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术语,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医药营销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和企业以及自身的营销活动中帮助社会、企业、个人实现其营销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倾听、谈判等)、营销环境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销售执行能力等。在我校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医药企业的营销人才需求标准进行调研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医药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及相关的支持课程,建立医药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该专业的工作任务,主要分药品营销策划、药品销售及管理、药店经营与管理,其中的药品营销策划工作任务的主要支撑课程就是《医药市场营销》,该任务有医药市场调查、顾客行为分析、营销策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再延伸出各自的职业能力,如药品营销策划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营销知识分析医药营销环境和机会;能够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能够进行医药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能够进行医药产品品牌管理;能够制定医药产品价格;能够进行医药分销渠道设计;能够进行医药促销方案设计;能够熟练运用医药市场策划的基本方法、原理、步骤与技术方法完成一份医药营销方案。《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中的34学时的实践课程紧紧围绕其上述的职业能力而设计,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营销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该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

3.着力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发基于提升学生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项目,创建多元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医药营销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现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大纲进行修改,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设计与开发10~15个基于能力组成模型的医药营销实践教学项目(编写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情境、教学步骤等);建立医药企业营销案例库、视频库等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虚拟实训法等实践教学形式在教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充分利用医药企业资源(学校实习基地、横向科研项目、学生自主项目)、采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销实战演练,结合校内营销策划大赛、职业经理人大赛、校外案例分析大赛、营销技能大赛等形式开拓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如2014年我校举行经营管理学院“药商文化节”,其中的营销方案设计就是2012级医药营销专业全体同学分组参加该比赛,融合市场营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根据大赛的要求,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的营销策划实践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总结并提炼实践教学模式,为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思路。经过《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采用了同学座谈会、教师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对应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同学与老师的认可,特别是同学们在进行《医药市场营销》实践环节教学时,同学们的参与性、互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减少,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对营销课程的兴趣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为我校其他同类课程如《医药企业管理》、《医药商务谈判和推销技巧》、《药店经营与管理》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基于提升学生医药营销实践应用能力,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专业老师需要重新树立教学理念,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并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同学们对营销的兴趣,将同学们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能进,罗文华,徐茂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3,(14):94-96.

[2]杨君茹在.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2):176-178.

第2篇

(一)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为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过了中央规定的15%的目标,教育投入总量和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二)以回应民生关切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7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46 %,比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校安工程全面收官,3年共投入89.2亿元,建设和加固校舍744万平方米。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争取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元,重点支持16所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我省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比原有翻一番(全国排名第10 位)。五是加强民族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全面启动了首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教育援疆各项工作。六是保证学生吃上健康餐。收回了除个别合同未到期的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外承包食堂,省财政给农村食堂补贴资金7 000万元。七是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起草了《黑龙江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八是进一步加强了助学工作。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3.1亿元,农村寄宿生补助资金1.02亿元,高校各类国家奖助学金、伙食补贴及兵役资助6亿元,普通高中各类助学金1.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1.6亿元,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以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9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41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涉及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机制改革诸方面,对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了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13个试点县区、267所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45所,标准化达标率91.8%,有6个县区达到100%。三是推进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革。两个实验区、33个试点校试点工作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质量进行了成功探索。四是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五是推进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1161工程”,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共建东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并分别签署了协议。六是扩大了教育对外开放。启动了黑龙江省教育对俄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启动了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招收了来自138个国家的留学生8 964人,学历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大学校长境外培训项目支持,派出大学校长12人,占全国派出总数10.9%,派出留学研修人员650人。全国第一所“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揭牌。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聚焦民生关切,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的全部工作都与民生相关。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民生工程,我们必须坚决抓好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实。

第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确保完成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论证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全面总结校安工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各地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国家试点项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下发指导意见,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

第三,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我省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各项政策落实,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切实深化“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努力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继续抓好教育援疆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年内完成20所特教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改经验,增加10所实验学校。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实施绥化学院残疾人高等特教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起草我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明确努力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创造新鲜经验。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10个改革试点县,建成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的任务。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全面实施高教综合改革,推进“1161”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抓好绩效检查评估。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力度,依托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与省内同类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争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强省级重点学科群建设,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加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对俄合作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300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对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培养创新工程。

第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省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2012年指派专人对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供暖情况进行了调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把全省1 800所学校的“小火炉”全部改成暖气供热。各地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行动,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务必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第七,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争取中央幼儿资助奖补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第八,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各种资源,面向我省在农、林、矿、药等方面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拿出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成果。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计划。

(二)提高保障能力,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强基固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全面加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第一,做好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筹好经费。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巩固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成果,各地市要把此项工作当作年度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与财政搞好沟通,向主要领导做好汇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政府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支持学校办好教育。适时启动高中化债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协调物价财政部门,适时调整普通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对上争取义务教育取暖费补贴,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二是用好经费。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要用好专项经费,明确支持方向,确定支持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保证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继续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属高校、厅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专项审计。三是管好经费。抓好新颁布的高校和中小学财务制度培训与落实工作。倡导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经费、大型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师德典型,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抓好培养培训。要积极贯彻落实省人才规划纲要,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抓好“龙江学者”等专项人才计划实施和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实施办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深入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制度。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第三,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一是抓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高等教育要继续实行和完善质量年报制度;着手制订有关专业质量标准,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试点;继续配合做好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工作,继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适应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测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公开制度。要将各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订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龙学网”建设为依托,加快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认真做好我省28个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3篇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和市人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和“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不断解放思想,超越自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一)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跨跃4000亿元重要关口,比上年增长12.3%,连续9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3亿元,可比增长30.5%。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78.7%提高到80.6%。节能减排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304天增加到317天。

(二)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0亿元,增长7%左右,其中牧业产值410亿元,增长6.5%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142.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3%,连续8年获得大丰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1.81万户,增长6.7%。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主导能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452亿元,增长20.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剧院、音乐厅和职工文化中心等重大地标性、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双城果蔬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首届“中国·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被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重点推进的金河湾公园等13个湿地旅游景区投入使用,湿地游和冰雪游共同拉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457.8亿元,增长20%。争取国家批准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南工业新城辟建“中国云谷”,松北科技创新城实施“云飞扬”计划,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国裕数据、中国移动全国云计算中心、曙光云计算中心、中金数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或签约。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南工业新城成功引进了约翰迪尔、普洛斯、亚马逊等11家世界500强企业,重点推进的117个在建工业项目竣工投产57个。科技创新城已有中科院10家直属科研院所和以色列、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科研机构的173个研发和产业项目入驻。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编制了新的规划,起步区面积扩大到5平方公里,新签约项目19个,新开工项目8个,同一堂药业、乐泰药业、誉衡药业等项目竣工投产。西新区重点实施的西客站铁路枢纽工程主体完工,西城红场、万达广场、纳帕英郡高端社区等配套商务设施和区域开发重点项目全面开工,海航城市综合体、苏宁广场等项目签约入驻。群力新区总投资10.2亿元的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宾西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累计引进投资项目1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1个,建成投产项目69个,工业总产值增长54.8%,工业税收实现3.8亿元。

(三)投资、消费、出口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在建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36个,完成投资119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9.7%,支撑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2亿元,增长32.1%。工业投资完成864.3亿元,增长40.8%以上;民间投资完成1515亿元,增长32%以上;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62亿元,增长55%以上。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0.4亿元,增长17.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市属外贸进出口总值49.2亿美元,增长16.2%。

(四)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通过开展冰洽会、“以”合作大会、洽会、省港澳活动周、央企对接会、市领导赴港澳台深圳和江西招商等活动,签约项目178个,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华南城、富霖台湾产业园、天安数码城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其中,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等102个招商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完成投资158亿元。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94亿美元,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资金到位额673.16亿元,分别增长13.4%和30.2%。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市重点项目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投资950.7亿元,占年计划的107.2%。其中,121个新开工项目,已投入资金220亿元,占年计划的104.1%;148个续建项目,已投入资金579.4亿元,占年计划的106.6%;70个年内计划建成投产项目,已投入资金151.3亿元,占年计划的115%。

(五)要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继续开通和完善“大项目绿色通道”,创造性地实施了“企业设立一表制”,企业登记注册等行政审批填报表格由20多张变为1张、填报事项由293项缩减为43项,极大地方便了项目建设单位。分别同国开行、工行、农发行、中信银行分行等达成了多项融资意向。成立银企俱乐部,全市11个建设项目签订贷款授信合作协议84.5亿元。投、城投、水投、西投资公司四大融资平台累计签订73个项目、747亿元的融资合同,已到位资金526.33亿元。成功发行了15亿元城投债券,实现融资租赁贷款5亿元用于热源建设和热网改造。引进摩根大通银行、东亚银行等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营运资金6亿多元。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达到87家。全社会用电量196.75亿千瓦时,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4.4%。

(六)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改善。全力实施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既有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改造建设道路212条,建设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辅桥、宣化街高架桥等大型桥梁和街路配套桥涵38座,建设先锋路、平路、沿江景观路等主干街路29条,维修城区道路1340条,道路完好率达到90%。地铁1号线工程完成16座车站主体施工。三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15.52亿元,马家沟、何家沟基本实现污水全线收集和集中处理。以松花江、火车站、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为核心,对沿江两岸、二环桥梁、火车站、龙塔以及主要街路的200栋楼体进行了全面灯饰亮化。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72%。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道外团结镇、松北万宝田园新市镇、平房平新镇等一批近郊新型小城镇试点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民生得到持续改善。40项惠民行动项目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88.5亿元,超过年计划的41%。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公共服务等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社会保障及就业、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4.8%、10.6%、27.2%、25.7%。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60.1万人、117.01万人、83.63万人和125.81万人;启动新农保工作,53.5万人参加新农保;医保初步实现政策全覆盖。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市区由400元调整为588元;县(市)由265元调整为370元,调整幅度均为历年之最。全市城镇实现就业12.14万人,新增就业11.06万人;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062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7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低于控制目标1.3个百分点。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10.3万套,开工率达1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71元,增长19.3%。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创建标准化学校85所,资助贫困学生9.86万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动,打造15分钟健身圈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400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率达到99.6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体制和新机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市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还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规模、结构和层次亟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2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要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的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GDP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以上;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3.6%。

为实现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扩大内需,在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抓好千万亩粳稻工程、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加快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提水泵站建设,完成堤防升级达标、险工弱段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药总厂优化调整改造、东轻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等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兵装集团地源热泵等100个新兴产业项目,鼓励有基础的产业实现率先发展。进一步推进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加快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汽车制造、抗生素、新媒体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整合优化工业园区。重点建设26个市级产业园区,率先发展经开区、高开区、宾西、利民4个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产业集中度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项目建设。主打“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加强旅游软硬件建设,提升冰雪旅游和湿地游的吸引力、影响力。规范发展投、城投、水投和西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我市,加快松北金融商务区建设,支持银行做大做强。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企业债发行范围和规模,加快组建城市发展基金,做大做强以基金。推进华南城、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内陆港异地扩建。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工程,抓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培育云计算产业。加强节能减排。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项目落实服务年”活动。加快推进项目前期。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将市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审批绿色通道管理,认真落实“项目主管部门代办制”,推动审批提速。对市重点项目实行挂牌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对项目建设的干扰和影响。加大对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供地,水、电、气等要素配套及时到位,通过增加授信额度、贷款担保备付金支持等方式,加强资金供给,促其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市重点项目开工300项,投资增速不低于30%,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谋划。锁定谋划重点,围绕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等现代服务业和老城区提档升级等方面,谋划和储备一批规模大、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强谋划项目论证,确保符合规划,与区域功能定位一致,具备土地、资金、环境等配套条件,不断提高谋划项目成熟度。对谋划项目进行深度包装,高水平编制招商计划书,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力争全年新谋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切实加大项目招商工作力度。有步骤地组织好重大经贸招商活动,设立各级领导带队的常年专业招商队伍,选配部分领导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脱岗招商,广泛开展点对点招商、组团招商、文化招商、展会招商。进一步巩固招商成果,制定科学的推进计划,推动招商项目由签约向正式合同转化,由正式合同向开工建设转化。

(三)努力促进内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等惠民工程,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商贸大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红星美凯龙等全市商贸物流大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确保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诚信兴商”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消费环境。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引导我市更多企业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在巩固对欧、美、日、韩贸易的同时,加快拓展新兴市场。

(四)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重点推动轴集团、变压器厂、电碳等企业合资重组,支持推进在中央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继续推进厂办大集体改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人均筹资达290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抓好11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推进道里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2家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项目建设,实施“卫生云”信息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构建融资、创业、信息等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个,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快速发展。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下乡、小额农贷、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继续实施“百镇提档升级、二十镇试点引领、六镇示范样板工程”,重点加快双城、宾县等卫星城和五常、尚志等次中心城市建设,抓好新发、团结等国家级小城镇试点。同时,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等公用公益事业改革。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前达到通车调试条件,同步推进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和西客站地铁联络线建设。加快推进路桥建设,启动建设王岗、一苗圃高架桥等南部联络线工程,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路和市政道路87条、桥涵15座,完成保健路、八区地道桥续建工程,大中修一批城区破损道路。改造建设亚公路阿城至尚志段等2条国省干线公路,新建续建成公路二期等5条城市出口路和京高速南沙大街等4个互通立交出口。完成农村公路改造500公里。提升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推进“三沟”综合治理,完成何家沟、马家沟郊区段整治、清水水源工程和信义沟双线截流。实施阿什河综合治理决战,重点完成污水截流和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启动团结镇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市区段生态景观建设。加快实施松花江一级支流控源减排、截污导流和综合整治,干流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加快国电平南热电厂等重点热源项目建设,改造老旧管网276公里,拆并一批小锅炉。启动松北和呼兰区区域性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建设,推进双琦废弃资源利用示范厂改扩建和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置厂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0公顷。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36万亩,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60个。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窗口区域环境形象,实施以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园中村为重点的城乡薄弱部位环境综合整治和以架空线缆、户外牌匾广告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继续推进楼体立面清洗粉刷整饰,综合整治中山路二期、群力新区沿江景观线,高标准做好松花江两岸、湿地岸线及主城区夜景灯饰亮化。启动花园街保护街区、东西轴线景观大道和空港大道新区联络空间等区域综合改造。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