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1 15:33: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运输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交通运输管理

第1篇

从目前的交通运输状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公路运输压力大。随着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增多,需要的运输量也会不断加大,这样就会导致运输车辆频繁出现超载、超速等违规的情况出现,给交通运输的安全带来很大潜在隐患,也使得交通运输的质量大大下降。

1.2公路运输发展不均衡。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公路运输的发展也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有些地区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得地区发展不均衡。

1.3客货运站服务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公路运输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甚至有些地区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我国客运站的服务质量。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要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服务机制。

2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强公路运输管理,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因此,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的工作,这对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提高公路运输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公路运输正朝着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提高公路运输的服务质量,是保证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也是必经之路。

2.3注重交通运输发展和创新,在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2.4完善客货运建设的体制,不断完善公路客货运站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是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5协同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势,使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就需要交通运输管理协同工作。

2.6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网络,为了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提高对客货运站和驾驶人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这就要求建立专业技能强、办事效率高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监督队伍。

3新时期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原则

3.1强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管理部门的职责要起到实效作用,即加强对公路建设、运营的日常监管工作。

3.2建立与“两个公路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两个公路体系”是指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管理高速公路网的工作,使高速公路能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增强高速公路路网的通行效率。

3.3做好公路收费工作。公路的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个民生工作,因此,要清理公路收费和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使普通公路彻底回归公益事业。政府可从高速公路收费所得资金中,支持普通公路的发展。

4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现状,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需求会持续增长。虽然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健全发展,公路运输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大量客运量和货运量的需求。

4.2智能化运输系统。随着智能化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也会逐渐应用到公路运输领域。智能化运输系统的应用可在,且能够有公路安全运输、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3物流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网络的高速发展,现代的物流行业已经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国内现有市场的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

4.4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随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公路客运市场也将会发生具有大的转折性变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应当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5结束语

第2篇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由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目前,交通运输业除管道运输外,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和民航总局三个部门分管。依据管理体制的分工,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主要是依靠上述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负责统计铁路运输、公路和水路运输、港口生产、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统计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主要统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数据。全国民用机动车统计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根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注册资料收集整理。

长期以来,各业务主管部门其分管的业务职责分明,互不交叉。国家统计局作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主要是负责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包括: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方法制度,采集、加工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生产数据,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能全面反映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实力、综合运输网结构和布局发展变化态势的资料,以及整个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综合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出现了多元化,运输企业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多样化,很多运输企业不再是某个业务部门的直属企业或下属企业,而成为无上级主管部门的企业或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企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打破了原来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只进行系统内企业统计的框架,部门统计由系统内统计开始向全社会行业统计过渡。与此同时,政府综合统计部门配合、协调业务主管部门适时开展运输全行业统计工作,已成为另一项重要的工作。

目前,国家统计局综合交通运输统计方法制度,除管道运输统计内容外,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现行统计方法制度或业务管理记录的基础之上。业务主管部门有什么资料,我们就采集什么资料,其依赖性很强,而自主性较差。政府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

二、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资料分散,可比性较差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权限的分散性,决定了交通运输统计信息管理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各部门管理体制不同,比如:铁道部下设13个铁路管理局,民航总局下设的地方民航管理局也不是完全按省(市、自治区)的地域划分,交通部按省(市、自治区)设有交通厅(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各业务主管部门建立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统计指标解释不同。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各自特点不同。比如:反映运输生产总量的指标运输换算周转量,不同的运输方式其客货换算系数是不同的。据业内反映,同一种运输方式使用运输换算周转量指标计算运输的弹性系数、历史资料之间比较都是可比的,而若与其他运输方式横向间相比较,其可比性就较差。因此,虽然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量统计都有换算周转量指标,但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统计资料共享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对本部门的统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在为本部门管理服务的同时,业务部门相互间的交流、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相关统计资料的渠道却并不畅通,各业务主管部门实际上垄断着其行业统计信息的使用权。时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某地区或某投资者需要研究某一区域交通网或交通流量情况,制定路网或水网发展规划时,由于掌握的资料缺乏,往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重复的统计调查。而交通运输统计由于专业性较强,外行调查收集的统计资料并不一定准确,从而影响了资料的使用效果。

(三)统计资料社会需求缺口大

我国交通运输业务主管部门都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行使的权力就是代表政府对交通运输行业实行管理。因此,政府宏观管理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就是其自身的需求,各部门都不惜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内容及统计调查方式,更新统计手段等。但是在为社会公众服务方面却投入不足,对外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品种少,且内容不丰富。比如:跨经济行业联合开展物流业务情况;直接和间接为运输企业服务的辅助业情况;交通枢纽的发展情况;城市内交通统计与传统的城市间交通统计的衔接问题等,现有的统计调查内容和资料已不能适应,需要开拓的统计内容很多。

(四)公路、水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艰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运输企业规模、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统计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尤其是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变动快、流动性强,统计对象点多面广量大,采用全面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很难维系。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和交通部就开始合作,尝试在公路和水路行业运输统计中采用抽样调查为主、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改革。十多年来,公路抽样调查方案从实施至今,已先后作过5次大的变动。从历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尽管各省反映不一致,但推算出的全社会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指标,其数据总体上基本准确,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吻合的。但从个别地区看,尤其是省以下的地区,抽样调查推算出的总体数据,不能反映当地交通运输实际情况,有的甚至与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反。主要原因:一是调查方案不适用省以下的地区,样本的代表性差;二是样本企业的配合程度越来越差,不按要求填调查表或根本不填表;三是由交通部门运管系统组成的抽样调查队伍力量薄弱、业务素质较差;四是抽样总体运输工具数据库更新、维护较差;五是根据运输统计的原则,虽在本地运营,但在外地注册的车、船不统计等。其结果是,尽管有比较科学和完善的统计调查方法,但在基层操作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已走样变形,基础数据质量难以控制。

三、改进和完善现行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设想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是由两部分组成(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在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部门统计在政府统计中的位置、角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以业务部门统计数据为基础,以业务部门统计渠道作为交通统计资料收集的主渠道,组织和协调业务主管部门参与国家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的实施工作,比如:基本单位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经济普查、投入产出调查等国情国力调查。在统计制度改革和专题研究方面,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定期组织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参加,共同研究有关统计调查方法改革和统计指标协调等重大问题。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开展的专业调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协调其他部门,为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正确处理好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互关系,既要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又要搞好合理分工协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相互支持和促进,实现统计资源互补、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点,应重视做好统计信息的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和了解各业务主管部门已在开展的统计调查项目、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指标解释等,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国家统计局已制定和颁布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家统计局建立起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数据库,定期公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利用部门统计项目管理数据库,实现部门间的网上交流、统计资料共享的功能。

(二)创建与时俱进的统计新内容,扩充运输统计的外延

交通运输统计如何全面反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目前在有些方面还是空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交通运输统计框架、统计方法制度已不适应,适时创建与时俱进的统计新内容,对原有的统计内容进行改造、扩充,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近年来,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已开始关注和参与组织研究相关的统计问题,比如: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的运输业统计的衔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间运输统计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中停车场、交通枢纽的统计、公路大通道(干线)运输量统计、区域运输流量流向统计等。

第3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优化

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建设往往缺乏基础调查和科学规划,难以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整体能力。同时,由于我国土地和金融领域的变革,使得简单依靠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再现实。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交通管理部门应逐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率,扩大交通运输系统映射范围,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一、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意义。首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出行和资源货物运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人员和货物资源流动,只有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满足新需要。其次,其他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生产制造等行业需要大量原材料,而这些资源的运输又依赖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同时,这些行业需要一个展示和输出产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必须具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1]。

(二)平衡和协调区域发展

平衡区域发展是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我国领土面积大,各地区地理环境差别较大,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难以协调同步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管理,协调发展各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步骤。加强在旅客运输和服务质量上的管理,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地域间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交通运输水平能够有效加强不同地域间人员、科技、资金、资源的流动,促进不同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面积不足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在各方面都展开了红红火火的建设,但是道路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道路建设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进行的,致使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过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道路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虽然近几年的交通运输建设使得情况得以缓解,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道路面积人均保有量仍旧过低,大部分道路达到了运输容量极限,道路拥堵严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

(二)运输负担重和服务不到位

近些年来,不同地域间的物质交流和人员交流不断加强。这使得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任务大幅度增加。在客运方面,无论怎样增加运输频次都无法完成运输任务。同时,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普遍较低,服务水平差,难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交通运输站的基础设施落后

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站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较多。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县乡两级,交通运输站的设备一般都使用多年,很多设备老化且已经过时,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很多县乡级的运输站没有能力购进相关设备。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和交通运输管理效率。

(四)缺乏科学规划

各地方在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中,常常各自为政,缺乏全局的协调和统一。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较少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和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缺乏体系性的连接,导致交通运输效率难以提高。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经济投入以公共投资为主,交通运输系统建设资金投入大且回收慢,单一的投资来源无法满足庞大系统的长期建设,难以有效解决目前的交通问题。

三、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载体。它能够为物流运输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道,有助于城市功能的实现。而且,完善科学的交通运输网络能提高交通运输容量,有效解决目前的交通问题,并将不同地域进行有机连接,加强各地区的互动交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要对不同等级道路进行功能划分,调整城市间交通网络的结构。同时建立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网,加强主干道建设,提高重点道路的利用率[3]。

(二)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只有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相关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对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加大对相关建设的投入,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主体包括企业主体和事业单位主体,两者属性不同导致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企业活动以营利为前提,而交通运输管理更多强调社会责任,因此要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企业的门槛。事业单位则要承担更多的行政责任,应注重完善交通指挥系统,对交通运输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合作[4]。

(三)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法制建设

目前,交通运输业内部形成了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为了追求利益,人们常常越过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同时在相关主体产生矛盾时,若不及时恰当处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必须要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了解民众实际困难,为人民做实事,有效解决行业中的重点突出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制定规范交通运输业的法律法规,解决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约束的问题,对交通运输业中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建设的持续深入,交通运输管理在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加深。交通运输管理主体应正确认识管理工作的意义,采取适当措施,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进而实现我国各行各业大发展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国臣.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探析[J].科学之友,2012,(02):128-129.

[2]尚丽娟,尚平.刍议交通运输管理措施的重要作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5,(03):53+52.

第4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智能化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缺乏严峻,为了增强交通通行效率,让城市交通能够平稳、高效和安全运行,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与管理部门的共识,所以围绕在该领域实现网络化管理是目前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给中国今后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借助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卫星定位技术等诸多信息数据,更为高效精准地增强区域交通调度能力,促使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配置,由此构建智能化交通运输运营管理模式。然而,对技术层面而言,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还存在诸多不足,体现在运行系统性较差与标准化制度缺失等,使得在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本次研究将围绕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展开论述,通过解析问题,梳理出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1 现阶段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1 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深刻认知

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加以分析对比,有关部分没有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在应用实践工作中,没有给予全面引导和协助,使得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未得以充分展现。另外,也未从客观的角度审视信息化管理手段,大部分职能部门仅仅将信息化管理工作等同于计算机办公,上述情况都给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转带来较大影响。

1.2 交通信息化建设水平待提升

就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言,需要整体筹划分步推进,作为系统工程,专业人才的全程参与是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并通过实际工作提升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另外,交通运输通常会存在诸多内容,涵盖多个专业知识,因此给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严格要求,进而完成此类项目所需时间较长。基于此,无论是负责人还是主管部门,要把交通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意识到在当前情况下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价值,要将其置于效率提升、交通安全以及高效管理等层面,另外,还要客观分析看到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政策缺失以及资金短缺等。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与人才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形成清晰的管理思路与路径,这样才能让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迈上新高度,进而依托平台改善甚至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帮助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2 强化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2.1不断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这是促进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有关部门要梳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具体联系,从发展的视角,权衡利弊,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实现最大化。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动信息化建设能够对存在于其中的症结予以解决,最终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各类弊端和问题,这对于提升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由于国家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与措施,所以交通运输部门应该利用政策红利,既要对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吸收与利用,也要从大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基于更高视角对探究当前电子政务体系中存在哪些不足,进而对其予以全面修复,补齐短板。具体而言可以下角度加以改进;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利好,对市级与省级网络管理体系进行改进。第二,提升网络政策宣讲力度,打造一体化服务机制或者平台。要对监督管理职能加以区分,转变现有政府职能。第三,依托打造政府网络平台的机会,利用审批业务以及共享征收费用的方式,让基层政府能够实现透明化与公开化。

2.2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体系

运政部门对自身角色和定位形成清晰的认识,鉴于大部分交通运输部门并不能独自开展公益信息化管理工作。所以,政府部门要从中加强引导与协调,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改进其服务架构,要从之前的角色转变成监督者、引导者以及建设者。动态关注意物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可从以下角度切入:第一,打造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需要对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予以增强,交通线路应该向涉及民生保障的项目倾斜;第二,将物流信息化应用成果推广至更大范围和空间,基于科学技术加速经济建设进程;第三,政府要转变其传统管理理念,以新思维、新理念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吸收并借鉴在该领域获得了研究成果,组建行业联合机构与半官方性质的组织或者机构,让基层工作的协调性有所提升,进而达成增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预期目标。

结论

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围绕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应该持续扩大,形成与新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数字化交通运输机制,让该行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另外,要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形成大数据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建立高安全等级的数据库,让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先绪.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资讯,2019 (17 )

第5篇

1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评价问题

交通运输是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各种交通运输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各种质量管理指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把各种运输模式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整合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不断形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种质量效率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提高质量管理的综合水平,为质量控制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1]。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提升要从直接效益和潜在效益产生的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建设,从不同的管理方案出发,积极稳妥的提高交通运输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教授联盟主席、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我国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积极的环境,最终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水平。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要从质量效率提升的管理模式出发,对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交通运输优化管理和组织协调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是个综合性工程,必须从每个质量管理的环节入手,积极稳妥的进行质量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交通运输业要从网络信息管理的平台入手,积极稳妥的建立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效率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对交通运输进行有效的组织,确保交通运输的各种效益能够全面的释放,为交通运输业的质量管理和效率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

2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方法分析

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比较法,对各种交通运输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最终能够建立比较质量管理效率模式,对其综合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必须要从经济特征、地理特征、居民分步、交通资源情况等出发,积极稳妥的进行政策引导,确保交通质量效率能够全面的提升,为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运输模式转变,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运输模式进行分析,确保运输模式能够符合质量效率的要求,提高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资源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要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不同的分析,最终为建立质量指标管理体系奠定基础[2]。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交通运输业发展越来越大的作用,必须要从交通运输管理的策略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什么样的经济生产组织方式与形成什么样的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与经济结构结合在一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为交通运输业的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提升与运输方式调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进行运输模式的适应性管理,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提升与综合运输结构体系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种结构关系,不断的优化运输管理体系,提高运输管理模式,为运输模式的形成具有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模式进行有效的判断,全面提升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增量效益法,对各种导向性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达到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交通运输业的质量管理要从综合性管理的思路出发,不断调整交通运输的结构和模式,发挥不同交通运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增量效益方法优化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3]。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建设与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设施,通过网络管理设施的建设,可以增加交通运输的调度管理能力,为质量和效率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通过扩大交通基础网络规模达到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网络设施结构达到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标,交通运输的管理效益与管理模式是紧密结合的,彼此要从综合网络管理的思路出发,积极稳妥的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质量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3交通运输地区结构布局对质量效率提升的影响分析

交通运输基础网络布局与地区结构布局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网络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情况,对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是促使其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经济学家文力指出:在区域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情况,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效率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4]。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交通的各种运输模式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各种互通性,全面考虑区域交通之间的互通性,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交通运输的组织模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要从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出发,不断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有效的经营组织管理同样可以提高区域交通的管理质量,为区域交通运输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区域交通之间的运输方式要进行全面的互通互联,通过交通方式的衔接管理,可以优化交通运输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组织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要从质量管理的模式出发,不断优化各种建设方案,提高各种运输效率,为运输过程中指标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5]。经济学家张五常、刘劲哲、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指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消除各种不对称的因素,保证各种运输管理模式能够和经营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的全面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运输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区域交通完善的换乘管理平台,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水平,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4总结

交通运输是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各种交通运输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各种质量管理指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把各种运输模式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整合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要从质量效率提升的管理模式出发,对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交通运输优化管理和组织协调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是个综合性工程,必须从每个质量管理的环节入手,积极稳妥的进行质量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学家刘彦海指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比较法,对各种交通运输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最终能够建立比较质量管理效率模式,对其综合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必须要从经济特征、地理特征、居民分步、交通资源情况等出发,积极稳妥的进行政策引导,确保交通质量效率能够全面的提升,为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基础网络布局与地区结构布局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网络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情况,对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是促使其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区域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情况,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效率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杨天学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交通运输管理所

参考文献

[1]徐艳.交通运输执法中套牌车的治理策略[J].管理工程师,2016,21(4).

[2]邢敏.“十二五”规划下我国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问题研究[J].决策咨询,2012(5):18-20.

[3]徐黔予.“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5):41-42.

第6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档案利用;道路交通规划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25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122

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同时对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升,以往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强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在对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强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1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 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

就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进程来看,道路交通规划已逐渐被规划至国民经济范畴之内。现如今,道路交通运输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迎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就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而言,稳定的发展可有效改善运输水平,提升运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输成本,进而实现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利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路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能起到完全的影响作用,虽然通过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可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但对于不同的地理地域而言,其作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在交通运输道路建设中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投入,并不会明显增加经济及社会效益;而对于交通落后的区域,在交通运输道路建设中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的物流流动效率,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地域发展。

1.2 从档案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是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档案管理工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文字描绘,可以说其是一种文字型缩影。对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同时有效激发档案管理价值,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信息能够将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明确清晰地反映出来,并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有效依据,通过为经济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进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交通运输历史档案管理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讲,交通运输档案记录着所有参与交通运输的车辆及驾驶员信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反映运输车辆与驾驶员的驾驶情况,便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以往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该类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耐久性差

在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耐久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纸张质量、酸碱含量、粘胶质量等,以上因素中如有一种因素不合格,便会对档案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纸质档案的保存与管理中,因借阅、复制等行为的影响,容易出现人为损坏、机械磨损等不良情况,也会影响纸质档案的耐久性。

2.2 检索困难

交通运输档案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且道路信息复杂多样,因此检索起来非常困难。如果针对某一车辆信息资料或某一名机动车驾驶员的信息资料进行检索,其工作难度相当大,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低下。

2.3 保存空间大

在对纸质档案进行保存时,不仅要有必须的文件及资料,而且每份档案均需特定的档案袋进行包装保存。对于重要文件档案,则需要进一步装订,同时需要对档案目录进行编制,保存起来占用空间相当大,对档案场馆造成一定的压力。

2.4 共享困难

在我国,交通运输档案的管理通常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也就是对车辆与驾驶员的管理由车辆所在地、户籍所在地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对车辆、驾驶员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查阅时,必须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展开,因此要想实现全国共享存在很大困难。

3 现有体制下档案管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步入改革进程。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尝试探索计算机管理模式,但在探索之初还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3.1 人员素质低下

在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地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相关的培训途径,甚至部分管理人员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3.2 管理制度欠缺

交通运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其管理活动主要围绕增加效益而展开,所以在经营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决策者往往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忽视,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

3.3 档案利用率低下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价值在于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重藏轻用”的现象,对业务建设过度重视,而对档案利用严重忽视。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档案进行了整理与保存,但是多处于封闭状态,利用率不高,且利用面较为狭窄,无法真正体现档案管理价值。

3.4 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日渐发达的态势之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交通运输档案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纸质档案耐久性差、检索困难、共享难度大等问题,而且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改善了档案管理水平。但是,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还较低,部分还在沿用手工检索方式与纸质档案模式,未实现全面信息化档案管理。

4 强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规范管理方法

第一,提高认识,规范管理。交通运输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服务性管理工作,涉及多岗位、多层次与多部门,对信息档案的充分利用,可实现各部门的有效连接,与企业中心工作同步进行,进而对企业的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争取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促进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重视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使档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首先就要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这就对档案收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在档案收集工作中,应充分把握档案形成规律,适时收集,及时规整,定时更新,确保各类档案资料及时归档。另外,在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时,应明确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对档案分门别类地进行鉴定与甄别,以进一步提高档案检索率。

4.2 改革档案服务模式,提升档案利用效率

在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中,对档案的管理是最基础的工作手段,而对档案的利用才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企业来讲,档案的利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通常针对的是内部工作人员。而对于档案信息中不的资料,完全可以实行对外开放制度,特别针对同行业人员,如此一来,可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与途径,对档案信息进行全方位、跨层次开发,从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行业特色及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总结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果,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4.3 增强人员素质,强化队伍建设

对于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档案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档案利用价值,必须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对于企业而言,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用上,应将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重视对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档案部门专门组织,并定期检验培训成果,鼓励其加强对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加经费支持,以此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4.4 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减轻了管理人员工作压力,而且将档案信息从以往寿命有限的载体中得以释放,实现档案信息的无限备份。但是当前阶段,许多档案管理组织仍在沿用以往实体管理模式,仅仅将纸质档案转变成电子数据,其工作对象仍然是传统档案载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建立对应的管理网络,加强各项档案信息的联系,完善档案演进过程,充分发挥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价值。

5 结语

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改善管理质量,有利于促进档案管理服务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推动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发展。所以作为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视管理工作问题,通过创新管理措施,提升自身素质,充实管理知识,端正管理态度,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价值,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东霞.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5,(17).

[2] 李名洋.提高交通运输档案利用率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4).

[3] 刘英.浅谈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J].赤子(上中旬),2015,(23).

[4] 李梅梅.加强交通运输企业档案管理之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3,(5).

[5] 王赛男.优化档案管理,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J].档案天地,2013,(10).

[6] 吕俭男.浅谈交通运输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5,(9).

第7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质量;行车组织

就当前社会发展状态来说,铁路交通运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缺乏市场化进程。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的现状难以全面满足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人们对铁路交通运输工作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铁路交通运输市场难以全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对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铁路交通运输质量有着十分重要关键意义。

一、铁路交通运输组织及其重要性

铁路交通运输组织就是铁路利用技术、设备、人力来组织列车合理、安全的运行,从而最终实现货物或旅客的运输过程组织计划工作。铁路交通运输组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将全国各地连接成整体,强化各个区域文化经济交流;其次,其能够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给人们出行带来便捷。最后,铁路交通运输组织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伟大成果。

二、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原则

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原则应该要基于铁路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下的,同时结合行车环境、自然条件、地理区域位置、行车设备装置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则:

(一)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首要原则。对行车设备的检查、维护、维修工作要及时开展。充分保证新建、改建等设备的使用安全。变更线线路面应该始终保持原设计标准。对涉及行车工作中的车站工作人员应予以严格的安全管理。调度工作要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于潜在危险要做好充分而周全的安全预案措施。

(二)高效原则

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工作要保持一定的高效性,提升行车过程效率,缩短形成过程中在其他工作中所耗费的时间。在行车调度过程中提前做好预判,提前一定时间来发出调度的指令。

(三)经济原则

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工作的经济原则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在秉持着经济原则的情况下,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工作才能够获得盈利,正常的开展下去。第一,要充分保证行车的均匀性与路段行车的合理性,避免在同一时段中出现行车运行高峰或在另外一时段中出现行车运行低估,从而防止行车路段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第二,保证合理的形成速度与经济载重量,以保证最大程度的提升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的经济效益。

三、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管理策略

(一)规范日常组织,改善运输质量

鉴于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工作存在运输量较大、客货混跑、技术设备不够先进、铁路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一系列特殊情况,当前我国铁路运输组织中仅仅只有在旅客列车运输组织中使用的是规划型性组织体制,而货物列车运输则使用的是以调度日常指挥为主导的组织行车体制。这是由于当前我国铁路货运还无法适应规划型行车组织体制[1]。但是就铁路运输工作内容来看,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属于计划性较强的工作。因此,铁路行车工作管理应该强化日常组织管理,改善运输质量。当货主在提出货物运输要求的时候,即可以根据需求来制定货物运输计划,其中包括装车时间、运行时间、运行路径等。当分局与路局在接受到分接站接入列车计划通知后,即可以对下一阶段管内运输计划进行制定。在全面掌握行车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来合理编制行车计划,以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运输工作[2]。当阶段行车工作计划一旦确定,各个单位则应该严格按照计划来组织行车,以充分保证计划顺利实现并完成。如当天出现作业延误等情况,各个部门应该积极恢复正点状态,切忌随意变更作业计划。只有这样规范日常组织,才能够改善运输质量[3]。

(二)转变车流集结方式,加速货车周转

行车编组计划往往对货物列车的重量与长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往往某一方向的车流集结数量在没有达到一定重量与长度的时候列车不能正点出发。这一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车计划的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行车组织体制的执行。假如使用定点集结的方式则可以缓解这一矛盾的产生[4]。定点集结,即为根据运行图规定的时刻来完成集结,这一方式优势在于可以让列车行车组织可以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有利于推动组织均衡与计划行车的实现。

(三)加强日常管理,制定科学考核体系

强化铁路行车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定科学的行车考核体系有利于铁路行车运输组织工作的开展。列车发车、到车、运行正点率等质保纳入考核体系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效率[5]。铁路各个运输生产单位能够始终围绕关于考核指标来全面提升列车运行质量。在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严格控制运输质量的考核机制,对列车整体运输过程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且保持考核部门的独立性,以全面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工作正在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中。铁路交通运输工作肩负着加快改革脚步、强化运输组织、扩大运输市场、提升运输质量的重要责任。铁路交通运输工作要充分重视铁路行车组织工作,以保证铁路行车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全面提升铁路交通运输的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铁路局调度所)

参考文献:

[1]殷胤强.刍议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管理模式现存弊端[J].山东工业技术, 2015,(18):256.

[2]于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新课程(教师), 2010,(04):163-164.

[3]王军锋.北京丰台站铁路枢纽周边交通组织设计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12):13-18+6-7.

第8篇

关键词: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措施

Abstract: to faster, better realiz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faster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traffic, intelligent traffic,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put forward a proposal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更快、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更快地实现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发展方向,交通运输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交通运输工作格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实现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创新。

一、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 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 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 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 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 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二、强化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作风建设 ,领导率先垂范 ,狠抓任务落实全心全意为机驾人员和乘客服务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道路运输行业职业道德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在工作中领导率先垂范,狠抓任务落实 ,从而指导全体群众职工干好、干实各项任务。指导群众要始终明白作风建立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把抓落实贯穿于作风建立的始终 ,建立艰苦斗争、坚强拼搏的精神 ,废除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不良作风 ;建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废除实喊虚抓、深谋远虑的错误思想;建立忧患认识,时辰警醒 ,不断加压 ,防止动力缺失和精神懒惰。特别是指导群众要始终保持兴旺朝气、高昂锐气和浩然正气的精神面貌;保持发奋有为、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态 ;保持面对艰难有战胜艰难的勇气,面对成绩有处理成绩的决心,面对挑战有迎接挑战的气概。常常辰刻做到思想上有新进步,作风上有新请求,任务上有新打破 ,充分发挥班子的带头和主导作用 ,用本人的能力、品德、才学、程度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勾结人,率领全市运政管理人员为建立和谐社会和完成道路运输业新的逾越式发展而努力斗争。

2、健全管理机制 ,标准管理办法 ,强化管理措施

健全管理机制,标准管理办法,严格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只有加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在选人用人机制上 ,建立健全民主推荐制度、群众考核制度、群众任用制度、合作鼓励机制、管理监视机制,逐步建立一套盘绕道路运输发展和任务实绩来测评和使用群众的任务机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立上,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监视限制机制、廉政义务机制 ,逐步构成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惩办的反腐倡廉任务机制 ,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成绩。保持和完美民主集合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指导核心作用 ,保持管全局、把方向、议大事、抓落实 ,把次要精神放在抓大事、指导全局和微观决策上 ,努力做到扭住核心不抓紧,抓住机遇不放手,遇到艰难不抬头,放慢发展不止步,不断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的协调发展。 要有高质量的任务追求,权力和职务是组织和群众为我们提供建功立业、完成志向的大好平台,也是我们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大好机会。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指导群众要经常深化实际,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队伍中具有的实际成绩,对群众职工不只要听他们的汇报,看他们在干什么,着重要看干任务获得的实效,精确掌握群众职工的任务和思想情况,协助他们处理任务和生活中的实际艰难。要有情为民所系的思想。总书记已经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失民意。”,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络,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强大的根本保证。心中装着群众,但凡想着群众,任务依托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化体察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合民智,实在爱惜民力。

3、严格考核考评 ,建立处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考核抓落实,经过督查,找准成绩,归纳梳理,提出整改措施,责令活期整改;经过考核推进运政管理,加强真抓实干的义务,确保任务全面落实。要不断完美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实在可行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把每个群众职工的任务量化细化,使群众职工都有压力和紧迫感,从机制上强化“法治”,消除执法中具有的随便性 ,进一步标准运政执法行为,加强机关内部管理。要改进考核方式和手段,把日常考核与月、季考核相分离 ,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 ,加大任务功绩同奖金津贴挂钩力度,奖勤罚懒,实在表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鼓励机制 ,加强内在动力和内部压力 ,做到量才录用、才尽其用。讨论和建立与目标义务制相配套的能级管理制度,按岗位任务的义务、强度,增加岗位津贴和处合作资 ,推进中层群众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责。紧紧盘绕依托群众监视,始终保持一切为运营者效劳,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作风建立成效的砝码,把运营业户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任务的标准,从根本上做到开辟创新求真务实,建立运政行业的优良抽象,得到运输运营业户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要下决心把任务重心下移,从群众最需求的地方干起,从群众最反对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成绩抓起,到冲突多的地方去体察民情,到热点、难点、焦点多的地方去调查研究,消民所怨,办民所盼,解民所难。要强化权为民所用的认识。要正确对待权力 ,把权力看成是义务,而不是组织给予个人的特权;把权力看成是奉献,而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看成是重托,而不是贪图吃苦的条件。要实在做到在职务背后勤思义务 ,在权力背后多想义务 ,把行使权力的进程看作是对党、对群众担任的进程 ,看作是对组织、对群众担任的进程,营私行使,为民所用,在任何时分任何情况下,都要实在把广大群众群众和运输运营者的利益完成好、保护好、发展好。要加强利为民为谋的义务。

总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和金融进行宏观调控,交通继续沿袭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为以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为主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咏中,牛惠民. 国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迪[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01) .

[2] 魏玉国. 浅谈如何加强交通运输管理[J]. 经营管理者, 2010,(16) .

[3] 樊桦.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 综合运输, 2008,(10) .

[4] 刘建文. 浅谈交通运输管理[J]. 科技传播, 2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