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理工科开题报告

理工科开题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15 21:15: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理工科开题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理工科开题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理工科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ype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Design

AN Daox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Abstract The comple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design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he work or in the fu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ability of learning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you are far from ideal actual effect, to meet the intended purpose. This paper analyses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project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project proposal is presented.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0 引言

大学理工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检验学生大学阶段所积累的学习成果和已具备的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及表达能力。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检阅和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目前各高校均重视毕业设计质量,动员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到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中。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毕业设计改革和质量提高进行了研究。

然而,目前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中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课题设计不合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存在抵触情绪、态度不端正,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粗糙、应付了事等等,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效果,使其难以达到提高锻炼毕业生能力的目的。这些因素里有老师的责任,有学生的责任,也有一些是由于不合理制度所引起的。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经历,分析了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1 理工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前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大作业”,目的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岗位或科学研究工作。然而,当前本科设计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1.1 制度方面

在本科毕设管理方面,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制度,规定了本科毕设的组织形式、本科毕设进度节点、完成时间、监督手段和考核标准等等。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本意是指导、监督本科毕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然而,一些高校制定的制度不够科学,有待完善。例如,目前大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从大四下学期才开始(约2月中旬至3月初),而在6月中旬之前完成论文答辩,因此学生实际完成论文时间不到4个月。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这其间需要完成文献查阅、撰写开题报告、文献阅读、开展研究(包括试验验证或工程实现等)、毕业论文撰写及论文排版、汇报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一些高校的学生还需完成规定字数的外文资料翻译。此外,为了追求所谓的毕业设计“高质量”,部分高校故意提高毕业设计难度,加深理论研究内容。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毕业设计中通常包括仿真试验或数据处理,编写程序代码等工作。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上述所有工作难度非常大,只有少数能力很强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多数学生则难以严格按照拟定的进度计划完成毕业设计。

1.2 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承担着为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等工作。因此,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到学生毕业时,师资力量即显得紧张。为此,一些老师需要同时指导3~4个本科生。对于那些只从事教学的老师来说,仅仅是选择足够数量的适合毕业设计的课题都很困难。于是乎,一些老师将一个课题反复布置,造成“物是人非”的怪象。对于理工科来说,科技发展很快,如果毕设课题过于陈旧或是年年都一样,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下降。

此外,一些老师为了减轻工作量,将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二次分配”,交给博士生或硕士生来带,而自己仅仅是挂名,全程不闻不问。有些学生甚至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未曾见过自己的“亲导师”,从而挫伤了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1.3 学生方面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还要面临就业找工作、到单位实习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这都与毕业设计之间存在着时间冲突,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因此,一些学生(特别是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开始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不影响毕业分配,从而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环节,对毕业设计的投入明显不足。加之任务量大、时间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的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激情。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态度,与其完不成,干脆不做;有些学生则请他人或花钱雇“”来帮自己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而自己的能力丝毫没有得到锻炼。

2 理工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建议

2.1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毕业设计应该给予学生更加充裕的时间。笔者建议可将毕设时间提前至大三。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基础课,大三逐渐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并逐渐接触到了专业课授课教师。在这个阶段,教师即可开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科研小组中,在教师和相关研究生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使其逐步了解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提升其个人学习和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时间延长后,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设计的进展,适当调整设计的难度,从而设计的质量和深度必然会提高。

其次,本科毕设的地点不应只局限于校园内。对于那些已经联系了工作单位的学生,应鼓励学生到日后工作单位内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导师亦可以通过学生与其单位主管联系,思考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设计,从学生的日后工作岗位中提炼适合研究的课题,并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这样就增加了本科毕业题目的实际应用背景,改变学生认为本科毕设“华而不实”或“学而无用”的态度,提高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的热情。而对于那些尚未确定工作单位和即将读研究生的学生,导师在确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时,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在设计题目时,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让学生感到本科毕设能够学以致用。

最后,本科毕设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严格化。本科毕业设计形式不应该都是统一的“毕业论文+PPT汇报”的“八股文”考核模式,应鼓励存在其它形式的毕业设计,例如由学生独立或作为骨干参与完成的发明创造、工业设计、试验研究以及高级别竞赛获奖等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特殊人才脱颖而出。此外,应加强毕业设计考核的严格管理,避免出现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

2.2 提高导师指导质量

如果毕业设计选题偏离实际需求,学生则会认为毕设课题对自己以后工作帮助不大,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果毕业设计选题太难,则会打击学生信心,而太简单,则又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一部分将离开校园参加工作,一分部将留在校园继续深造。对于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实践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而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他们是否已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设置恰当的课题。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应设置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题目,比如以工业标准流程或企业标准流程来完成一份企划或是小型的科技类作品等等,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未来工作中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而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应选择与他未来继续深造拟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且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通过毕业设计使他了解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从而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此外,高校应根据毕业学生数量和老师数量合理分配每个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应避免出现一个老师指导多个学生和由硕士生或博士生全权托管进行指导的现象。

2.3 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或纠正学生的错误。应避免老师与学生间开题时见一面,毕业答辩时见一面的“两面之缘”现场。如果老师不能与学生经常交流,会使学生感觉自己被忽视,无人关心,无人监督,从而产生消极态度,降低积极开展毕业设计的热情,造成临近毕业时的“临阵磨枪”现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人师者应切实体会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只有老师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树立良好形象,使学生能够肃然起敬,学生才会积极配合老师开展毕业设计,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3 结论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利用种种科技手段、行政规定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作用。端正教师的态度,以培养学生为己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勤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2] 彭金云.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第2篇

关键词服务类专业 顶岗实习 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Work Placements Programme Based on the Service Specialty

YUAN Sufang

(Ningbo City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Work placements have become a unique fe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work placem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it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service specialty; work placement;

1 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大多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在“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各职业院校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已采用或准备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各高职院校也根据专业情况形成了各种顶岗实习理论。但已经形成的这些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多数是针对理工科类专业,而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不适用以上管理模式。

(2)现有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不够显著。多数职业院校采用“2+1”或“2.5+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2年或2.5年在校进行专业学习,1年或0.5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但基本处于“放羊”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目前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通常是由实习干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通过走访实习点、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一些宏观的情况或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报表进行数据统计,上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再落实解决,对于服务类专业的顶岗实习来说,亟待建立一种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

2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创新:(1)创新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课程平台;(2)创新顶岗实习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3)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4)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教学管理模式;(5)创新顶岗实习中学习评价机制。

3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功能

3.1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内容设计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包括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习任务管理、实习地点的管理、实习单位与岗位的管理、实习的内容管理、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管理、实习检查方式与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实习鉴定等。

3.2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管理权限设置

按照角色进行划分管理内容和权限。学校管理员设置各系管理员、职能处室和校领导;各系管理员设置系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设置各角色的二级权限(那些模块对给定权限可见)、设置毕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删减(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批量导入)。总的管理流程是:

(1)学校管理员导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并给定校领导、职能处室和系管理员的角色;(2)系管理员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对应管理,并给定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3)指导教师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批阅实习周记、回复学生提问、录入交流主题、给定课题、批阅开题报告和论文等;(4)学生变更和添加实习单位、签约单位,撰写实习周记,向教师提问,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查看系和学校的通知,下载系和学校提供的下载文档等;(5)系管理员、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6)学校管理员、校领导、各职能处室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7)汇总输出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资料和最终成果。

3.3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功能设计

(1)与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的功能。系统部分实现数据共享,直接引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资料数据和教师资料数据,数据库数据实现即时更新,同步变化,免除了数据的二次维护。

(2)具有分专业管理功能。按照专业、班级进行划分管理单位,根据设定的班级代号,该班级学生自动成为网上班级成员。

(3)具有互动交流功能。运用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具有提升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功能。学校管理部门可利用管理系统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5)具有成绩测评功能。成绩测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价,由教务处进行统计,并作为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填写评价学生表,供学校作为学生实习评价的依据。

(6)具有就业服务指导功能。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学校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与学生和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一次就业率的提高。

4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

(1)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管理失控等问题,提高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2)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将课程和教学有效地融入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以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水平偏低等。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就业和考研方面。

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本来就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式更是百上加斤。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以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每个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就业找工作上。此外,要考研深造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也全力以赴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压力很大,心思也完全不在毕业设计上。

如果说本科第七学期主要是完成选题和开题的话,那么第八学期应该是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可是现实情况是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有一些要提前到企业实习。实习时间长短虽有不同,但也会影响毕业设计的开展。考研的学生在每年3月初才能得到研究生考试成绩,过线的学生跟着会继续把精力放在复试、面试上。等到4月下旬录取结果出来以后,才会将注意力转到毕业设计工作上。而初试成绩踩线的学生则忙于调剂,到全国的各个高校参加复试。没有考上的学生则会立即开始找工作。而且很多高校的就业率统计要在这个时间段上报,所以,学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确实很大,直接导致了重就业、考研,而轻毕业设计的现实情况。

除此以外,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还有一些,比如,选题方式呆板、过程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以及制度建设滞后等。根据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一些新的措施和方法,目的是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和初步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要解决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首先必须重视毕业设计在大学整个教学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都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应该在选题、过程管理以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齐头并进。

1.创新选题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认真做好选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选题应与专业有一定联系,尽量避免选题雷同,做到一人一题,避免搭车。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既要选择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要兼顾选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实际。选题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题可以分成实践类课题和学术类课题两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将来的发展规划灵活选择。题目来源可以进一步扩大,除了教师命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对某些问题的关注,自己提出问题,经教师同意后就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另外,笔者所在学校在大二和大三年级开展了一些科研活动,例如,大二年级学生的科技立项活动,大三年级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使得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开始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中来。所以,这部分学生的选题也可以由他们的科研立项或者创新课题中进一步发展而来,这样可以使成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为将来的深造奠定基础。通过实践,这一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经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素养得到了提高,毕业设计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2.加强过程管理

针对校内进行的毕业设计,应加强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指导教师应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献,循序渐进。定期召开小组学术讨论会,每次由1~2名学生做报告,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就报告内容进行提问。报告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决定,例如,可以讲解读到的重要参考文献,已经做了哪些调研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想法等。指导教师根据报告情况指导学生开展下一阶段工作。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讨论会应每周进行一次,并且点名,把出勤和报告质量作为毕业设计最后成绩的一部分。不请假、缺勤或者不做报告的学生由指导教师上报学院,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来处理。

3.建立和盲审制度,保障毕业设计质量

我校在去年试行了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率不能超过一定数值和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校外盲审的明确要求下,学生明显重视了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写作,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认真修改,有的学生甚至修改了5~6稿,说明书质量明显提高。

至于盲审,由于时间的关系,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所以,笔者建议,将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以便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对于没有通过盲审或者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根据盲审意见,限期提交修改后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可以参加第二次答辩。若还不能通过或者审查,则暂不发放学位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毕业设计,肯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毕业设计中来,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盲审和制度的提出与逐步建立,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毕业设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处在正由教学应用型本科向教学研究型本科迈进的高校来说,教学应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建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突出办学特色,这既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和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与高校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孙玉利,左敦稳,李军.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0):70-71.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分层次;开放性;团队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03-02

大学物理是全部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实验作为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它不只是训练学生的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2]。

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该建立一套按照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教学,使科学素质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模式[3]。黑龙江大学物理基础实验中心,尊重认识的发展规律,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建立了分层次、开放性、团队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将创新理念引入物理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实验内容,实现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思考、自己研究、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制订步骤完成实验,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开放性、团队化的新模式教学,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涌现[4]。

一、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模式

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物理实验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实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不同层次的实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一)基础性实验

共开设六个基础性实验,如测量物体的密度、惠斯通电桥、分光仪的使用等,都是十分经典的物理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测量方式方法和实验兴趣,主要包含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对物理学中的力、热、光、电几方面的知识都有涉及。基础性实验作为所有实验的基础,是全体理工科学生的必做部分,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详细讲解。

(二)综合提高性实验

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共开设二十多个综合性、提高性实验,如转动惯量的测量、太阳能电池特性的测量等,拓宽实验的广度,加深实验的难度。在实验选题时,教师会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一定数目的实验题目。在实验过程中,老师着重负责讲解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并不是面面俱到,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提高性实验是对基础性实验的检验和创新,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阶段性成果,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主要是检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综合知识运用、实验技能技巧等多方面素质。通过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提高性实验的锻炼,教师的工作就从主导教学转换为指导咨询和启发,而学生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独立进行实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设计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已经开设了如多方案测量可溶物密度、多方案测量检流计电阻等二十多个设计性实验,供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选做。

(四)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项目中,参与课题研究,也可以通过与指导教师协商讨论,开设学生独立的研究项目。建设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平台,完善项目申请、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以、申请专利、开发实物、参加竞赛为结题成果。两年来,本科生署名发表十余篇EI检索的较高水平论文,取得了大量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物理实验开放性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可以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两个部分,其中必做实验主要是基础性实验,是每名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但是实验时间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预约上课时间;选做实验包含综合提高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这三类实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的,选做完成规定数目的实验就可以得到学分。另外,学校还设立了开放实验室项目、创新实验室项目和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开放性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实验模式还未普及,主要是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师庞大的工作量、仪器设备的高度损耗、经费紧张、学生兴趣培养难度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正常运作存在很大难度。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相关基金项目的支持下,黑龙江大学物理基础实验中心努力加大经费投入,改进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增加兼职实验教师的人数,保证了实验室的高质量全方位开放。

三、物理实验团队化教学模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是一项重要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倡导浓郁的学术交流气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经过改革实践,我们组建了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和项目团队,打造了全新的团队化实验教学模式。

(一)教师团队:优势互补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现如今,单个教师却很难胜任这一主要作用。因为科学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加,专业内涵不断深化,交叉学科的产生以及学科间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一般情况下,单个教师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但是,许多高校又对团队精神要求不高,论文、专利等一般只看中第一作者,教师之间竞争激烈,很难合作。因此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团队就需要有明确的措施。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物理基础实验中心规定,每个实验题目由4名以上教师担当授课任务,组成教师团队,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组成一队,配合实验能力较强的实验员,进行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定期教研活动,共同完成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项目、创新实验室项目和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实验项目的多名指导教师组成一个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从立项到任务分解,形成阶段性任务队列,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教师团队内部分工更为细化,必要时确定实验节点,综合考量一个团队的进度,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将更有益于实验题目和实验项目的完成。最后,通过实验的完成程度和效果来衡量团队的实力,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团队:合作创新

在学生中,不仅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也很强。在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中,一个实验题目或项目,将几名学生组建成团队,创建良好的合作氛围,更有益于实验题目和项目的完成。组建团队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自行组建,也可以由教师推荐。不同年级的研究生、本科生,或者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构成一个团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可以增强项目的持久性,也可以培养后备力量,为后续实验队伍的组建打好基础。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根据每个组员的优势进行任务分配,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三)项目团队:精益求精

每个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创新实验室项目、挑战杯或电子设计大赛题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方向,组成独立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研究团队。建议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指导教师,共同对一个学生项目进行指导。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混合组队,形成多元化、交叉式、梯队化建设。项目团队内部经常举办小型交流会或者学术会议,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可以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传播当前科学动态和发展趋势。在项目团队模式下营造创新学术氛围,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而且为实验项目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物理基础实验中心项目团队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学生署名发表十多篇学术文章,参加物理相关竞赛多次获奖,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沈元华.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大学物理,2000,(1).

[2]安文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6).

[3]金恩培.浅谈美国、加拿大几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J].物理实验,2002,(1).

[4]邱菊,刘宇星.对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5]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

收稿日期:2013-11-25

第5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电气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1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项目组成员一直工作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及工程项目经验,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并前瞻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引领教学方向。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设计制定出以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以现有电气技术实验课程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已经实施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与实践一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整合基本教学内容,设置了理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应用性3大实验模块,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达到对理工科电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课,由于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还没有掌握,对实验电路的搭接还存在陌生感,不免会产生些许的紧张。为此,将内容设置为“直流电路的构建和测量”这种线路简单、现象直观的理论验证性实验,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实验兴趣,为今后较为复杂的实验内容铺垫好路。而“分立元件放大电路”“运放应用”“组合电路及时序电路设计”“顺序锁”“数字化信号发生器”等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逐渐提高实验技能,对电气实验产生浓厚兴趣,在设计电路、搭接线路、排查故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培养勇于创新、全面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电气技术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根据不同对象的专业背景,设计融合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行业流行技术的学科交叉创新训练项目。例如,为生物医学系的学生设计了“智能防雾霾口罩”实训项目,为自动化及高等理工等学院的学生设计了“AGC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可设定的恒温温度控制器的设计”“可编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摩斯电码通讯系统的设计”等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探究精神,启发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初步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素质,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充分发挥潜力,鼓励学生尝试设计、实践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提升科研实践能力。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愈加浓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更加强烈。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大胆尝试自己平时好奇、向往而没来得及实践的一些想法,进行设计、实验,通过不断探究、创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突出个性化培养,达到自主创新自我实现的目的。自由项目的设立,使学生有强烈的获得感,自信心倍增,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学习,挖掘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志向远大,初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为今后成为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电气实验教学体系,力争使各个实验内容指标与国际工程认证接轨,培养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基本实验内容和创新实验内容的比例为1∶1。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4]。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调查研究,秉承知识传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

2.1课程进度

以前,模拟电路实验在一个学期上课,而数字电路的实验在另一个学期上课,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往往不同步,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和巩固相应理论知识。调整后,对于基本实验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时调整上课进度,将模拟电路实验和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并轨,并在理论课的相关章节授课结束后,立即开展相应实验。理论讲解与实验交叉并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目的,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于综合创新性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及理论课学习安排,一方面可以适时穿插于基本实验内容之间;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强、需要时间多的创新性实验,还可以放在所有基本实验结束后进行,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研究和实践。

2.2上课形式

课堂设置,基本实验内容仍然采取一人一组课上进行实验,教师当堂检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性实验项目,采取分小组形式,每组3~4人,自愿组合,一方面完成教师制定的典型项目的设计、搭接、检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兴趣,设计个人感兴趣的项目,制订方案并实施完成。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还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开题、实物制作、答辩、撰写学习心得和小论文完成项目,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循序渐进提高能力、深入探究、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

2.3探究式教学

实验手册,对于基本实验内容只有基本理论和简单提示,去除一步又一步的实验步骤,给学生更多融入创意的空间,灵活运用知识。学生通过实验室有限的器材,用没有给定的方法达到最终目标,可以用多种不固定的方法,并自主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锻炼综合能力,而不是跟着菜谱做菜的能力。对于创新项目,更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探究并独立完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5-6]。

2.4启发式教学

通过问题的引发和诱导,能够进一步提升能动性,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引导问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采用多种形式实施启发,努力营造一个知识探索的过程[7-8]。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目标[9]。例如,交通灯设计实验,教师先在学生实验之前演示效果,学生观摩后感到非常贴近实际生活而好奇、感兴趣,于是就开动脑筋进行软件或硬件设计。这时教师择机提出新的要求,或给出一些故障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能力,激发自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还采用苏格拉底式发问。教授新内容或解答学生疑惑时,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将问题分解为学生可以自发理解的一系列小问题,一一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知识都已存在于学生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引学生发掘自身的已有知识。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不间断的问题启发,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内心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加充满自信。

2.5开放实验室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经常有部分学生没有当堂完成实验内容,或者有些实验现象还没有搞清楚,想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原因、观察结果等。为此,安排了半开放和全开放实验室。半开放就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延续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给其他班级上课时进入实验室,进行自己未完成的实验内容,深入研究和分析现象,透彻理解原理。学生也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实验内容,实时与教师交流讨论。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创新项目,教学中心的电子创新基地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全面开放。除了教师定时指导外,还安排具有科技项目经历的优秀学生承担部分助教工作,帮助指导各小组完成项目的实物制作。

2.6赛课合一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相结合,从上课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和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我校“冯如杯”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

2.7全英文授课

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电气实验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讲解、课件、指导书全部是英文,学生的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等也全部用英文。通过一年左右的训练,科技英文思维逐渐建立起来,为今后走向世界舞台奠定基础。

3更新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取消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模式,制定基于过程的课程考核方法。成绩考核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项目。基础实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方法、问题讨论、任务完成、实验报告书写以及期末考查等。而创新项目包括开题、中期、结题答辩、实物作品、小论文及总结报告,并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积累,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邮件或其他方式的交流讨论、开放实验室的考勤、公益服务参与度等都计入考核内容。

4实践运行情况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电气技术实验教学进行了4轮实践,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应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都得了全面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也让教师深受启发,促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要求[10]。上述各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为学生搭建了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上课学生凸显科技实践创新能力,获得了校“冯如杯”、全国/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实践活动奖励。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 核工业 研究生教育 培养机制

一、引言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需要,高效发展核电、加强核科技创新已成必然,加强核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核工业研究生教育涉及学科属于国防特色学科,关系到国家国防建设发展,表现得更为敏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侧重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核工业研究生培养是核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现在或未来引领核工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值得探究。文章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例,分析目前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原子能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介

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是中国核工业的“摇篮”,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核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能院现有两院院士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原子能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1956年,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2000人;现拥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拥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和应用数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涉及招生专业14个;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为50人、70人,培养类型均为学术型;现有博士生导师154人,硕士生导师226人。

原子能院研究生培养实行院所两级管理模式,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第一年为学位课程集中学习,第二、三年回各研究所、室开展学位课题研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入学后即在课题组开展学位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过程涵盖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论文双盲评阅、论文答辩、论文抽检等各个必要环节。

三、原子能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核科学与技术作为以物理学为基础发展的学科,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演算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缺乏前沿性和前瞻性,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最新科研成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没有形成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研究生发散思维、思考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寓教学与科研之中”是原子能院作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之所在,也是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努力追求的培养方式。但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锻炼和培养,一是研究生开展调研的时间较晚,研究生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课题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生从事的科研任务边缘化现象较多,没有真正融入到研究课题中,研究缺乏全局性和连贯性,导致参与科研的广度不够。

3.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目前,我国对博士研究生的选拔主要通过笔试方式,原子能院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虽已兼顾初试、考核组、导师和所在单位意见四方面的情况,但是考核形式,还受制于当前考录政策的限制,未能突出考试内涵,未能有效甄别出考生的专业素养、科研潜质和逻辑思辨能力,距离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潜力人才选拔还有一定的差距。

4.导师的教导能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原子能院目前在读研究生有30%没有按照培养过程节点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究其原因,一是研究生培养实行单一的“导师负责制”,使得部分导师无法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抽出充裕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而且研究生培养过程还受科研进度、实验平台等教育服务平台的制约,导师无力协调;二是尚未建立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导师为研究生培养投入更多的责任和热情;三是导师的教导水平参差不齐,导师多为兼职,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专业训练,对研究生的指导比较随性,往往忽视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缺乏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四、完善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

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在核工业科技事业和核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与科研生产学科建设、学位科研与岗位科研、导师队伍与科研团队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强化大局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质量为根本,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从事务性管理到战略型管理的根本转变。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为已任,优化资源配置,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服务于核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

2.完善学位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以“十三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和核科技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现有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内涵,进一步量化各学科、专业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要求,设置符合国防特色要求和满足核工业长远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方案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分布和课程层级,调整物理学、数学等基础课程在不同学科的配置比例。建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机制,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以个别课程为试点,探索实行研究型、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原创力。建立学位课程评估反馈机制,提高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目标的适配度。

3.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突出创新潜质的考察

以考察专业素质和创新潜质为重点,分步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首先,进一步改革博士生初试题目的结构设计和考察重点,增加开放式试题的比重,重点考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开创性思维程度;其次,探索博士生面试考核结构化,侧重从考生已获科研成果中挖掘其科研潜力;第三,在国家硕博连读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硕、博贯通制,根据硕士生的学业表现建立“2+3”、“3+3”的硕博联动培养机制;第四,探索建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

4.严把培养过程质量关,健全创新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完善研究生使用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任务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使用制度,改变以往研一脱产学习的状态,实行入学即入研制度。积极借助导师在研项目资源平台,鼓励研究生独立担当相关课题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及其研发团队的指导作用,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提升。

(2)完善在读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一方面,对理工科不同专业学生,按照理论类和实验类进行分类,进一步严格研究生听取及做学术报告制度,并建立参加学术报告备案抽查制,增强研究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制定优秀学术报告奖励制度,提高研究生学术报告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3)实行培养过程定期检查与结果反馈制

按照培养过程中各个培养环节的要求,定期开展培养过程检查和结果反馈工作,反馈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有针对性地督促研究生和导师积极开展学习和培养工作。

5.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教导水平

(1)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建立师生定期交流制度

确保研究生和导师每周见面一次,交流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配套相应的监督措施,依此规范导师的教导行为,增强导师育人职能。

(2)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提高导师的教导能力

根据导师的层次和类别,建立导师上岗培训、聘期培训等制度,要求导师制定个人培训需求计划书,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高导师教导水平。同时,探索建立导师培训与导师评价相挂钩制度。

(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

制定研究生导师评估制度,把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指导、学术训练和学术道德教育等纳入到对导师的评价体系中,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014年11月6日.

[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介(2015).

第7篇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是人文类基础学科,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人数甚至不到一半(郝?B,2011)。文科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用人单位提供给文科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以北京某次研究生招聘会为例,45 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25个职位中,适合文科类毕业生选择的不超过10个,且多集中在外语翻译等职位上。二、文科生就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类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局限在学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型单位,而像心理学、会计等应用型专业,虽然有人才需求,但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却很严格,大多数应届生并不符合要求。三、自主创业空间狭小。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来说,文科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二、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文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观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所能和社会的所需错位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实施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解决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高校应该以“应用型”为主旨,以就业岗位为参照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合理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一方面,课堂内容的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课外实习,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应用型”,主要是指课程结构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文学和文秘等专业可以开设公文写作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各学科互相渗透,要想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仅有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很多文科专业之间都具有相关性,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同一问题反复在几门课程中讲授。”(樊如霞,2000)因此,规范相关教学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委派专业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到企业、相关院校的研究机构“充电”,接受定期的培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技术员等不定期地来校开办讲座及传授实践技能,这既可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又使专业课程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用人单位分外强调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从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到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课件制作及论文答辩,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格的科研态度。

(五)发挥往届毕业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往届毕业生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文科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就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也担当了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学生实习、就业的牵线者。他们毕业后在公司或企业担任重要角色,对企业需求人才的岗位有所了解,在征得企业领导同意后,会把这种信息提供给校方,这样学校在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

第8篇

知识产权部经理

1999年,刘秀娟从中科院自动化所退休,受聘进入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组建了知识产权部,可以说是我国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老一辈了,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各大会议上看到刘老师的身影。“我做过研究所的工作,也做过企业工作,我有一个感受,研究所的知识产权处在待实施、待转化、待许可的状态;而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则是‘真刀实枪’。”刘秀娟说道。

China IP:请您介绍一下汉王公司知识产权部门的结构及分工,并介绍一下近几年的知识产权主要工作及成果?

刘秀娟:我们知识产权部负责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及确权事项,以及配合公司的法律部进行维权事宜。知识产权部隶属于研发中心,由研发中心总经理直接领导。本部门全部是理工科的毕业生,具有计算机、通信、自动化、图像处理、信息分析与搜集等专业背景。部门人员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做专利挖掘工作,他们需要深入到研发中心的各个项目组,与研发人员一起讨论技术方案,跟踪研发的每一个阶段直至结题、验收、产品初试、中试、批量生产、进入市场的用户意见反馈等。据此制定出各个阶段专利申请的计划及落实专利申请;另一部分人员负责专利检索与分析,其工作基本分三个阶段:开题检索、申请专利检索、结题后跟踪检索及分析;第三部分人员负责专利流程管理,包括电子申请、缴费、中间文件处理跟踪、监控提醒等各个环节的事宜。

随着专利申请量的逐年增加,2008年汉王成立了专利评审委员会。委员会负责专利战略、专利申请策略的制定,把握专利申请的质量、挖掘专利的成本等。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审议提出的专利申请提案,讨论专利分析报告,审核专利年费的缴纳,商标续展的计划等涉及知识产权的各项事务。

2004年汉王科技公司被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专利试点企业。2006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同年“用于计算机录入的无线、无源手写装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07年经北京市知识产权局验收结束了三年的试点,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专利示范单位;2008年被列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重点单位。在这期间汉王公司得到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以及法律援助。

China IP:您认为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刘秀娟:作为知识产权经理人,首先要熟知涉及知识产权的各项法规,还应具备所在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企业事务的丰富经验和实战经历,同时头脑要敏锐、思想要开阔、行动要雷厉风行,不然会贻误战机,造成经济损失。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起到承上启下和内外兼融的作用。

China IP:经验积累、交流培训、优厚薪酬、企业平台,您更看重哪个?

刘秀娟:我更看重经验积累和交流培训。至于薪酬是自有公论的,你的能力、水平、工作量达到一个标准自然会有与之匹配的报酬,否则就有失公平了。企业平台受制于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一个学精细化工的人硬要跻身于IT领域或生物医学领域,想把专利工作做好,那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能学了什么专业或有过什么专业工作经历就到什么企业平台去施展才能得心应手。而不断的参与交流和培训才能不断增加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借他山之石雕琢自己的玉,那么经验积累就不言而喻了。

China IP: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时,知识产权经理人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应对的?

刘秀娟:我遇到的困难是招不到既有知识产权学识又有专利工作经验的人员,可见这方面的人才是很紧缺的。所以我只能从应届毕业生或有志从事知识产权特别是从事专利工作的年轻人中培养,这十几年我培养了十几位,他们已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骨干。当今的年轻人聪明、接受能力强、知识结构好、勇于实践、很快就能独挡一面。

China IP:在您个人和团队2013年的工作中,哪些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秀娟:2013年我招到一位从研发岗位转型,有意从事专利工作的年轻人。由于他来自研究所,做过几年软件工程师,具有严谨的思维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对接触到的技术不仅能做到知其然,还追求其所以然。所以他在挖掘专利技术时能深刻理解技术,再结合检索可诱导研发人员一步步把创新点明晰出来,从而写出创新技术被充分阐述的技术交底材料。由此可见,我们国家也需要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那样,吸纳有技术背景的人转型到知识产权领域。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知识产权工作的水平,确保有质量的专利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