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专业论文

中等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06 18:0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等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等专业论文

第1篇

(一)专业结构后落,设置课程的不科学化

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思考有所欠缺,形成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迷茫、没有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撑等因素导致专业不成熟、含金量低,俗称就是学不到东西。这不仅是影响学校招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专业设置的目标盲目化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盲目化设置和定位不准确。学校在学生的目标培养上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楚。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统一。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不能够与现阶段的用人标准和素质高度所契合,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衔接。这也是个共性问题,虽然我们需要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在大学、高职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确,在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出现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现象,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化

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化,不能很好地衔接。目前中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而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缺少了用人单位和这一行业的参与和提出建议,这就缺乏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能准确的和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所对接。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准则。往往是理论占很大篇幅。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过程,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减弱。

(四)专业品牌建设意识淡泊化

学校在建立和发展自己学校的专业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学校的专业打造成本地区知名专业的意识,没有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等自身优势去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而是盲目地去追求短期的市场需求,缺乏社会需求的可持续性。专业课程设置繁多而复杂,缺乏相互之间关联性、自身的专一性,没有专业特色。

二、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结合政府统筹协调,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分类以及未来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综合分析和研究,进而在学生阶段制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同时有意识的统一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审批的标准。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化,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专业的突出优势,进而使企业得到想要的人才,学校也同样进行专业化的发展。

(二)增强培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学校的传统观念,从学校为培养人才的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结合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为参考,真正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针对性的实施特殊专业课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理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在学校的教学方面,要做好文化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并突出专业优势,实现学有所长。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专业技能等证书来使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和生存技能。

(三)提高品牌效应,打造中职特色专业

第2篇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教师档案 重要性 归档范围

1做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等专业学校中,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科研的主体。因此,做好学校的教师档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1.1教师档案是教师政治品德、教学、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衡量一个教师德、能、勤、绩的重要标志,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

1.2做好教师档案工作,可以为学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对教师的考察、任用、以及晋升专业职称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1.3做好教师档案工作,可以对教师个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作出正确评价,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尊重,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学教学质量。

1.4档案管理是学校全面管理的基础,教师档案又是整个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做好教师的档案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更有利于提学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1.5做好教师档案工作,可以展示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因为它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说,它是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

2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

2.1生平方面

这方面主要有教师的个人简历、业务自传、学历证书(复印件)、年度总结考核材料等。对教师来说,个人简历不仅包括在本学校的任职说明,同时还要包括在社会上兼职的情况说明。年度总结和考核材料中,不仅要有本学校的考核材料,还应有社会兼职的考核材料或说明,所在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的考核材料也应给予同等的重视,并应列入对本人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职称的评定及晋升是标志其教学能力、学术水准的一件大事。因此,在老师档案的生平方面,还应有职称评审表、专家评审意见、职称晋升文件以及任职资格证聘任书(复印件)等材料。

2.2教学、实践方面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主要的工作。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责与普通学中教师的职责相比较,又具有其特殊性,不仅包括教学情况还包括实践水平.因此,教学情况和实践水平是教师档案中最基本的内容。

教学方面: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班级、学时数、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记录和命题试卷的收集;公开课的举行情况、优秀教案的收集;教学事故的处理和记录;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的考核评估材料;学生评议材料、督学听课记录、督导评定意见等材料。

实践方面:实践课开设种类、模拟课记录、实际操作记录、制作模型的合格率、学生考核成绩;社会考察情况以及带领学生实习参加社会调查和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实习报告等材料。

2.3科研方面

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还必须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是教师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成果大致包括:获得的科研产品、新技术和国家专利证书的复印件;正式出版的专著和教材;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科研成果获得者所撰写的科研计划、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奖、证书的复印件;专家或有关部门对科研成果的鉴定等。

2.4进修方面

进修是技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学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教师选拔使用、晋升职称的一个参考依据。进修方面的情况,主要有进修学校的名称、进修的专业和内容、进修起止日期、进修课时数以及考试、考核成绩和评语、结业证书的复印件等材料。

2.5评价方面

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教师各项工作的评价,集中反映了该教师的工作水准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教师的重要档案材料。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教师获得的各种奖励,包括表彰决定、荣誉称号、获奖证书、奖状、奖章、照片、声像材料等方面的复印件,特别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奖励,不仅是教师的荣誉也是学校的荣誉,具有较学的保存价值。

2.6兼职教师档案的管理

由于学校是培养中等以上专业水平学生的学校,虽然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上或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有时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从社会上或其它学职院校聘请一些具有较学实践能力的专家来指导、授课,因此,这就存在着兼职教师档案的收集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与否,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问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兼职教师的档案主要应包括:个人简历、双师证(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的复印件、学生反馈意见、学校考核结果以及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综合评价。

3做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档案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教师档案的总体要求应该是收集齐全、材料真实、内容充实、分类准确、编排合理、管理科学,便于保管和利用。对中等专业学校来说,要做到这几点,当前应解决好这么几个问题:

3.1增强档案意识

档案管理是中等专业学校全面管理的基础,而教师档案又是整个学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项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对整个学校工作也会有很大影响。但应该看到,当前,人们对教师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人习惯凭印象看人,不善于利用教师档案全面评价一个教师一个教师的德才和工作业绩,一些教职工更是认为做好教师档案工作是少数管理人员的事,与已无关。所以,目前应采取各种形式增强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档案意识,使大家都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这是做好教师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

3.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由于学校过去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档案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因而存在着收集不齐全、内容不完整、整理不规范、查阅不方便等情况,特别是在对兼职教师档案的管理上更是薄弱环节。所以,首先应理顺教师档案的管理体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就是凡是产生教师档案的部门,都应积极收集、整理教师档案,特别是在对兼职教师的档案的管理上,更是从思想上给予学度重视。因为,兼职教师的档案和专职教师的档案不同,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流动性大、专业知识性强、相对约束力小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把兼职教师的档案视同学校教师档案一样是学校的一笔财富,并根据要求定期向学校档案室上交有关材料,由专职档案人员对其实施标准化管理。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教师档案的管理,要从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确定教师档案的内容和范围,建立起从布置到检查、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一整套完整的教师档案管理制度,使教师档案工作有章可循,防止和杜绝专职教师档案的不完整性和对兼职教师档案的遗漏。再次,要完善教师教学、科研、考核、奖罚等档案管理制度,使之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便及时、准确地把握专职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准,为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准确的资料,为学校评聘教师提供可靠的依据。

3.3提学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要做好教师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学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因为教师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教师档案产生的渠道多、内容复杂,加上一些教师的档案意识不强,不愿意向档案部门提供有关的个人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必须要有学度的责任心,不仅要做好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别、归档等工作,还要深入实际.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办法,督促、催交、补救.以保证教师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4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

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当重要。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呢?笔者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领导不够重视

就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认为学校不是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得那么严格。

1.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素质较低

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兼)职档案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档案工作的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未能很好掌握,很难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

1.3档案信息载体结构单一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馆(室)的管理方式陈旧落后,有些还是手工作业,文件立卷归档后,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如调整与编目。这种机械的手工抄写,不仅重复性劳动工作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处理速度。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查阅档案也因管理方式落后,案卷调动频繁,而造成磨损严重,且检索速度慢,查找准确率低、查全率低。

1.4收集资料不够完整

外出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会主动把会议文件交给档案人员归档,而档案人员对学校外派人员参加会议的情况不了解造成了会议文件未能及时归档。某些教师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认为教案、自编讲义等材料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属于私有财产,若经档案部门归档后就会成为公有财产,容易抹杀个人的成绩,并且再利用时借用手续繁琐,还是自己保管放心、方便。

1.5硬件设施不达标

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档案材料随处散放,造成极大隐患。档案保管设备不齐全,大部分学校档案保管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个别学校仍用木头箱,很不规范,影响保管使用效果。

2.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和职能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2加强人员配备,搞好档案实施建设

为了不使那些奠基性材料缺失,学校教学档案要实行统一保存和科学管理,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关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教学档案按文书类、教学类、学籍类、声类分别设橱,配备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鼠咬)实施,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2.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观念现代化,即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观念。其次在具体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的理念,制订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第三,档案管理中实现技术现代化,即采用计算机、传真机和信息检索终端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学校档案工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

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实行档案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评估,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核,有利于查找和使用历史资料,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努力把学校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就一定能把学校办出成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莉.谈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4).

[2]刘索珍.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17).

[3]代利利.加强学校档案管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第4篇

【论文摘要】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档案工作的针对性措施。

      一、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领导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决策的依据。很多同志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重教学、轻档案”的思想认识,一部分同志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总认为学校档案管理没必要要求得那么严格,甚至有人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的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表现为对档案工作不理不问,或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上述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的思想认识,导致了工作中档案人员归档意识不强、收集档案证据不足,造成了许多资料丢失,或者找不到。

    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素质较低。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职学校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有的是临时配备的。因此,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技术人员实在是凤毛麟角。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尤其是档案保管技术专题的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对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知识未能很好掌握,这就很难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以上问题的存在,明显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3档案资料不够完整,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思想上的不重视,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整。科室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谈薄,除个别重要文件归档外,很多基础性文件却随意处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文件立卷归档后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与编目。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而且因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在查阅档案时速度慢、准确率低。同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

    4.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档案载体结构单一。目前,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比如: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基础数据汇编、专题概要等。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不规范。对本单位自制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整理不规范,电子文档的挂接不全,特别是对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录人、有些学校还未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质量和利用效果。

  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人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树立“档案就是资源”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前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再次,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加强人员配备,搞好档案设施建设。为了不使那些奠基性材料缺失,学校教学档案要实行统一保存和科学管理,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保管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教学档案按文书类、教学类、学籍类、声像类分别设橱,配备六防设施,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 饭店业适用人才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关系密切。入世后旅游饭店业高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全面进行职业分析,深化旅游教育改革,为饭店业提供适用型人才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饭店业面临着竞争加剧、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的饭店业急需大量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技术性人才的旅游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全面分析饭店业发展趋势,了解饭店业人力资源需求现状,明确培养目标。

一、明确饭店业人才的特点

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饭店业提供人才、适才,首先要明确饭店的人才特点。

(1)职业特点。饭店业的职业岗位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专业性的职业,又有半专业性的职业,还有非专业性的职业,如:厨师、调酒师、工程师、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等属于专业性职业;点菜员、楼层值班员、领班、主管等属于半专业性的职业;而房务员、传菜员、行李员、PA等则属于非专业性职业。对此有所明确,我们才能因需施教。

(2)学历特点。饭店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构成是金字塔式的,以中等学历人才(中专、中职、高中)为基础,以高职学历人才为中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顶端(比例较小)。在饭店这种面对面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工作环境中,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适用即可。

(3)素质特点。饭店业人才素质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经验型、复合型,这些特点和其他行业不同,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动手强于动嘴,经验重于理论,技能优于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饭店人才的职业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饭店人才需求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学校与饭店业人才需求接轨

当前,对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的旅游职业学校应该进行反思,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强与行业的沟通,灵活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1)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旅游职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比如重视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等,但是比较缺乏对学生“软”能力的教育,如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职业道德与共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正是这些“软”能力,被饭店管理者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工作技能和服务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基础技能,并非是饭店管理者任用人才的首选。

(2)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目前,有些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大而不当,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既有旅行社课程、饭店课程,还有其他相关旅游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旅游业的需求相去甚远,而学生普遍的反映就是学得只是凤毛麟角,专业学下来学不到什么知识,即使是饭店专业,课程设置也需要作大的调整,更要有突破性的改变。

在国外,无论是在洛桑旅馆学校还是设有饭店专业的其他院校均有实习厨房,烹饪课在饭店管理专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我们国家有几个饭店专业的职校设有实习厨房让学生进行操作呢?这不仅仅是设施设备的欠缺,而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课程体系的差距。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的是技术性、操作性人才,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就要加大操作的比重,从而很好地锻炼学生地动手操作能力。全国重点职校: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茶艺室等,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从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得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排名桂林市其他职校的前列。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校培养技术性饭店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星级酒店的管理严格而规范,因此职校应该选择一些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比如到北京、上海、广东的国内高星级酒店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论与实践地机会,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从而能够迅速担当起旅游饭店所要赋予他们地重担。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沟通信息,了解饭店最新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这也是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的重要一环。洛桑旅馆学校就规定,专业教师每三年内,必须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而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派旅游服务教师到酒店挂职,深入基层学习。另外,旅游职业教育学校还应注重为饭店进行短期的职业岗位培训和相关的成人教育,提高饭店业现有人才素质,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兴碧.职业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文江,王文君,梁玉社.面向21实际旅游管理人才地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

[3]沈忠红.旅游职业教育与饭店职业能力需求比较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第6篇

我是2004年来到这个职业学校的管理岗位上的。初来乍到,我就感觉,发展职教最大的障碍是社会舆论对职教的偏见,甚至这种偏见在职业教育内部还都存在。观念决定一切,我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心态,顶住世俗的眼光,从内心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百分百。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较长时期内职校生源的质量将难以改变。职业学校必须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每个学生都是人才”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尽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把握每一个发展机遇,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多平台,职业学校要有提前准备的意识,这样才能跨上每一个提升的台阶。2008年江苏省启动星级职教中心的创建活动,由于学校发展思路明确,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等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顺利创建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职教中心”。2009年,学校主动出击,进入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的行列,可以自主招收五年制大专层次学生,为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积蓄了动力。2010年,在长期努力和多方支持下,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42亩,面积达30000平方米的“宜兴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拉开了帷幕。对于一个县级中专校来说,能够拥有这么一个发展资源是难能可贵的。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校着力校本师资的培训,力争多条腿走路,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建立师训系统工程,最终培养出一支“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为一体的“金字塔”式的教师队伍。学校专门制订了《青年教师培训方案》,将培训的总体目标落实为“一年上格式,三年过三关,五年创特色”,即第一年必须做到课堂教育上规格,三年内过好“公开课、课堂考核、教育论文”三关,五年内努力成为学科教学特色型教师。其次,以科研促课堂。学校借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立项课题《中职校各学科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成立8个子课题研究小组,由各子课题组选择本学科的骨干教师为小组长,重点带动教龄3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参加。这样基本吸收全校60多名骨干教师作为课题重点研究实验人员,并以点带面,向全校教师辐射。

第7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中职教育;德育教育;问题和对策

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内容,内涵丰富。首先,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揭示了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其与初中、高中、高等院校不同,中职院校的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以初中以及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作为主要对象,是由成人中等专业、中等专业院校、技工学校、执业技术院校等学校实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另外,德育教育揭示了该项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载体。根据教育大纲规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统领下开展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教育内容。为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则是建立在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线索,以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纲领,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育高素质的基层工作者与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未能够实现课程开设的初始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当前的德育教育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学习兴趣,教师说教枯燥无味,讲课方式机械重复,学生基本上无法在课程上集中精神听讲。究其原因为如下两点:第一,校园未能够营造出浓郁的德育教育文化。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发展快、规模扩大而忽视了文化制度建设。学校的文化凝聚力不够,导致学校留不住人才,致使教育资源稀缺,缺少“双师型”教师,德育教育教学方法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第二,中职学生自身行为偏差,对自我认知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在德育教育课堂上,基本上能够保证全程认真听讲的学生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做到部分实践听讲、认可并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占比不足百分之五十。学生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阻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负面环境影响导致德育教育不受重视

目前浮躁的社会气息导致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与误解,学历成为了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发展的硬伤,社会重学历,轻职教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时间难以扭转。并且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广泛的存在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道德素质培养的教学习惯,导致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外,社会负能量过多,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道德教育是默守陈规,已经过时,致使中职德育教育开展对学生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三)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在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或者是工作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沟通,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上长期缺位,家长基本上与学生零交流,这种家庭教育的确实严重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提升中职院校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净化网络环境,消除对中职教育的偏见,为学生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指明了现代中职教育的建设目标,并指出在2020年能够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此环境背景下,中职教育得到重视,需要引导人们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崇尚技能而非学历的社会氛围需要加快形成。同时,社会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必须要端正态度,担负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自觉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信息,为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中

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任务,也是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为此,中职学校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与家庭参与到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譬如微信、微博、QQ等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媒介,尤其是针对尚未成年的中职院校学生,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学生信息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性、爱好,才能令德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起与社会沟通与互动的交流机制,针对目前中职教育的难点重点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寻求社会帮助与支持。同时需要建立起家长与社会对当前中职教育的意见反馈机制,倾听来自不同群体对学生德育教学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中职德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执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