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6 09:06: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专业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企业需求为导向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提升,现代旅游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服务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具有较强服务意识和较高职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中职教育对旅游专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中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这进一步使很多中职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受到阻力较大,一些学生甚至选择改换专业或改换行业进行就业。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1.以行业需求培养旅游人才

在进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要收集和分析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让教学内容充分贴近社会,顺应时代步伐。同时,学校要定期选送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旅游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近距离感受旅游行业发展,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出分析总结。例如,在进行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在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教案,对在企业学习时考察到的旅游人员的心理进行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比较有应用价值。

此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旅游行业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方向。当今社会,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情况,分析职业岗位,及时更新旅游课程和内容。

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讲授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情景,如在学习某个旅游景区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个景区的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学生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任务和练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旅游知识。

3.注重实践操作

中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景,组织角色扮演,采取任务驱动和实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模拟导游室、茶艺室、餐厅或客房等具体场景,并且设置一些矛盾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演示出来。

对于缺乏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派送到企业中顶岗实习,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真实情况下的实践,获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防止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需求脱轨。就旅游企业而言,在旅游旺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会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热情,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旅游实践平台,进而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环。很多中职学校和旅游企业实现了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的实训基地。例如,在假期期间,让学生到黄鹤楼景区亲身体验旅游工作的流程和应对实际发生的问题,也可以和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或游乐场合作,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提前感受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4.设置灵活的考评体系

大学的培养模式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管理层次的人才。然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也不能单纯地“唯成绩论”,要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

首先要设计好期末卷面成绩和实操课的训练表现的比重。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对学生做最终评价,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的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总成绩。例如,学生在平时上课时的纪律表现、实操训练时的表现及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这样,不仅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也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次,考试方式要兼顾理论和实操。既要进行理论考试,也要考核实际操作。例如,在实操考核中加入真实情景模拟、设置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等,通过考核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操的重视,避免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理论强、实操弱的问题。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设施进行实训考核。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场地,如前厅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及导游实训室等。然而实训课程仅依靠实训室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在校园内或在学校周边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利用食堂模拟旅游中的餐饮服务,利用宿舍模拟旅游中的客房服务,在教学楼的门口等地进行礼仪考核等。通过这样的考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符合实际工作。

最后将实习成绩纳入总评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派送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这些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反馈,把这些反馈纳入总评中,这样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自身学到的旅游知识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化优秀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旅游专业管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注重实际需求,不断强化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行业理论知识,还要在旅游职业要求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精神、高职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才,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作者:熊佳佳

参考文献: 

[1]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实习;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当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上,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实践教学主要承担着如下任务: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权威性认识;使书本知识深化并提高观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应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由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是操作性强,内容直观,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课的内容比例。

一、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学中定位于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力度,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在实践基地建设上不断的开拓创新,从各个角度拓宽学生实习实训途径。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按照“全面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建成服务于旅游企业,集导游、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旅游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环节一般根据课程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实习方式,有在校内设置的校内实习基地,有与各大企业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

(一)校内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设置需要,按照学校设施条件来确定校内实习基地的规模。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承担面向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参加导游现场模拟训练、旅行社团队组织、旅行社计调业务、景点线路设计、旅游景区规划等实训任务。校内实习经济实用性强,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实践,教学效果直观,学习兴趣浓厚。

(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操作性强,能力素质直观,现代企业不愿在培训员工上投入更多精力,往往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硬性指标。如果实践能力不过关,势必影响学生就业和学校声誉。因此,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与管理经验丰富,硬件设施优质,实地对客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帮助完成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训练。

二、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严格要求、规范管理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进行,我们不仅要在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安排,还应考虑设定合理的实践环节考试考评模式,帮助简化实习管理工作,对学生实习实践结果有一个正确、严谨的验收,从各个环节把住实习实践质量关。

(一)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前,必须将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和实习负责人等情况详细准确进行安排。依照实习实践教学计划,对实习实践各环节安排进行审核,然后制成实习计划表进行备案。

(二)严格组织系统,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

1、组织管理系统

学生实习实践管理的组织工作,一般由校实践教学部门统一管理,具体指导实施工作由各系自行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系组织安排相应的任课教师作为实习带队指导老师,实习基地也同时派出相关人员管理指导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

2、主要职责

(1)实习实训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及实习实训大纲,明确实习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时间安排和考核方法;依据实习实训大纲、实际条件及校历制定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经费预算,填报实习实训计划申报表,由校实践教学部门和系主任审核同意后执行;组织有实习实训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实习实训指导书,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修订;选派责任心强,有实习实训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单位要认真组织好实习实训前的准备工作,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做好对学生的动员工作,带队教师要联系落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后做好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管理和实习实训工作的总结工作。

(2)系教学部门在实习实训工作中的主要职责。研究制订有关实习实训工作的政策、条例、规定及汇总、编辑实习实训大纲。在实习实训中,对实习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监督和指导。

(3)实习实训领队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实训领队和指导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校方管理人员,工作具体而琐碎,工作难度较大,职责如下:参加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做好各项实习实训准备工作;认真执行实习实训计划,保证实习实训任务的完成;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纪律、生活和安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管理学生的考勤;对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发现严重违纪等情况应及时汇报;不论什么原因缺席实训1/3以上者,本门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检查学生业务学习情况,检查实习实训日志或笔记,解决学生在技术业务方面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调研报告。

实习实训领队要主动与实习实训接收单位联系,汇报实习实训情况,争取实习实训单位的支持,密切与实习实训接收单位的关系。实习实训结束,领队组织全体指导教师总结工作,写出书面报告。还清借用物品,结清账目,最后将实习实训教学文件及实习实训成绩交管理部门留存。

3、严格执行实习实训验收工作

组织实习实训考核,评定实习实训成绩。实习实训是必修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免修。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分步骤、全方位地进行。

(1)考核人员上,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360度考核方式,参与考评的人员也就是在实习工作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实训单位客人、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

(2)考核梯度上,学生的工作实际能力训练有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这样在实习中才能检验在学校学习的成果,并找到不足不断进步。在学生实习期间,分梯度进行实习结果测评,分期初测评、期中测评和最后测评。在不同梯度中,学生可以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实习中及时锻炼该方面的实践技能。

(3)成绩结果上,学生全部完成实习工作后,要写出相应的实习实训报告方可参加实习实训考核。考核成绩要严格掌握,尤其严格控制优秀和不及格的比率,真正防止实习实训流于形式。

(三)严格的反馈制度

为保证实习实训的质量,严格的反馈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1、实习实训定期检查制度

教学部门要以实习实训大纲作为检查依据,对该学期开设的实习实训进行检查,总结阶段性情况并及时调整安排,提出改进意见,并把检查及调整结果记录备案。

2、期末总结制度

第3篇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职业情境,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通过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以及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一?五?二?三模式”(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教育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企业,才有深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质量为先、争创特色、服务一线、服务丽水旅游经济”为宗旨,工学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对社会的贡献率。

一、明确服务面向定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被誉为“浙江绿谷”,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发展生态旅游是丽水经济的重要成分。丽水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环境和民情风俗的两大整体优势,随着丽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丽水旅游经济必将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丽水旅游业发展目标是:旅游业实现由先导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丽水市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丽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丽水市旅游培训中心对丽水市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问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学历占29.7%,“高中、职高”学历占47.2%,“大专、高职”学历19.5%,本科、研究生学历占3.4%。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和整体素质偏低状态,制约了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

针对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是: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特色、创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二、创新“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这一需求,我们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五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实施工学结合,表现为“螺旋式”推进的特征,将服务行业企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见图1)

起步期:第一学期,学校为主。以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认知为培养目标,夯实基础,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认知的轮岗实训。

成长期:第二、三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利用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在景区实地导游讲解顶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根据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建立黄金周、周末、寒暑假实训机制,全方位实施顶岗实训计划。

发展期:第四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集中一个半月在校学习后(此时至暑假结束恰是旅游旺季),结合自身素质及发展潜力,确定专业方向,分流到旅行社、饭店、景区实习,直至暑期结束,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服务旅游企业。

提升期:第五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学习《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经营实务》《景区经营管理》等管理提升课程。由于有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第五学期的学习将是带着问题的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将是高职教学区别于中职教学的重要环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即具有高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期: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实习,每一专业方向指定指导老师,实行“导师制”,进行专业强化指导及毕业实习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服务技能得以提升。

三、改革实践教学,建立“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和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旅游管理专业“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环节” 即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在实践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经过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实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再进行第三个环节即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这种循序渐进的实训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顶岗实训、服务企业的质量。

“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将实习纪律、文明礼貌、仪表仪容、职业道德、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要求作为学生顶岗实训课程考核指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个重点”即“顶岗实训,服务社会”。明确实践教学过程以“顶岗实训,服务社会”为重点,设立了“实训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专门指导这项工作。为保证顶岗实训质量,建立了实训档案、成绩评定、安全管理、实训管理委员会等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顶岗实训中。

四、建立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

实训基地是服务行业企业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共建立了18家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旅行社、酒店、景区,高、中档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体系。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员工培训、教师挂职锻炼、企业经营专题研讨、横向课题研究、学生顶岗实训等多项合作的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与实训基地的互惠双赢,可以更有效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根据旅游企业人员需求特点,分期分类开展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工作,形成全方位的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体系。寒暑假,学生在饭店类实训基地实训,使专业实践与勤工俭学相结合。黄金周,学生在景区类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节假日、周末,学生在旅行社类实训基地实习,解决了旅行社导游不足的矛盾。

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院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服务行业企业。专业教师帮助联系企业,布置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控制和成果鉴定。每学期开学初,召开总结交流会,交流实习体会,分析典型案例,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成立“茶艺表演队”和“礼仪服务队”,参加当地的重大礼仪活动以及东西岩景区的畲族茶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素质,又提高了旅游专业在当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六、创建“导游服务中心”,完善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功能

校内创建旅行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弊端是学生实习将局限在校内旅行社。为了使学生能更广泛地开展工学结合,服务行业企业,我们与丽水市旅游局合作,在校内创建了“导游服务中心”。

已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导游服务中心”担任兼职导游。兼职导游的服务质量管理及接团任务落实实行指导老师责任制。建立在校生兼职导游个人档案,毕业时“导游服务中心”对该生进行兼职导游工作的专项鉴定,进入毕业档案。“导游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导游带团技能、丽水旅游文化专题、丽水主要旅游线路实地踩线等培训,邀请当地著名导游、旅行社老总等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导游服务中心”与旅行社、兼职导游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导游服务中心”的创建,扩大了旅游专业学生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辐射面,创新了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通过“导游服务中心”对带团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了服务效果,为丽水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发挥独有的作用。

七、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区域特色旅游人才

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根据地方旅游经济的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依托丽水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设《观赏动植物》《景观生态学》课程,培养生态型旅游人才。开设《黄金周综合实训》课程,满足“黄金周”学生顶岗实训需要。为了够胜任丽水地接导游顶岗实训任务,开设《丽水现场导游》等课程。通过一系列地方特色课程开设,形成了我院旅游专业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实践证明,通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服务行业企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有了全面提升。在校生形成了一支品牌响亮的兼职导游队伍,深受丽水各旅游企业欢迎。在“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成绩名列全省同类考生前茅。2007年“浙江省首届高校导游大赛”中,获得了高职高专普通话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两名选手进入“十佳”的好成绩。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就业定位明确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红专.浅谈湖南高职旅游人才“一主两辅”特色培养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08,(2) .

[2]王斌,谢善培.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张国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5).

[4]冯国利.加强与成功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5]徐公芳.邓文华.以就业顶岗能力为重点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是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旅游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现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的情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酒店管理方向的校内实训情景缺乏真实性实训效果不甚理想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学历教育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环境有许多仍然比较简单,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校内实训情景缺乏真实性,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硬”实训环境与酒店业的真实情景差距较大无论是外观、装饰、设备、档次、品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是“软”实训环境,即课堂的教学实习环境,大部分都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设计而成,虽然技能型的操作可以获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如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调酒、茶艺等纯技能性的操作,但是上升到管理层次的训练或实物操作、应急处理就不甚理想多数只能“室内谈兵”。

2.酒店管理方向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放羊”现象较为普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搞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是利用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求学期间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好途径,使学生的素质、技能、能力都得到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却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把学生交给了酒店就万事大吉,认为应该由酒店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的根本不把顶岗实习看作教学的一部分,甚至一些顶岗实习地点没有带队教师,或者是带队教师不能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只是一般看管,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就行;另外,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原则,不把学生看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干,不能胜任就走人。以上两种情况使学生根本无法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即使是坚持下来也是出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勉强坚持到最后,待到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所剩缪缪无几,也有部分同学嫌顶岗实习工资待遇太低,干脆跳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出现了非常尴尬局面。

3.导游方向的校内实训设备较差,资金投入较少。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校内旅游实训的资金投入量只有一些专门以旅游管理为主导方向的旅游院校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训,而且在实训的“硬设备”和“软设备”的投入上,价格昂贵,如:导游实训过程中一个模拟影像实训室,投入就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或上百万,这对于一个非旅游院校的导游方向的实训投入就难以实现了。

4.导游方向的顶岗实习难以安排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如:“2+1”模式、“1+1+1”模式、“1+1+0.5+0.5”模式等等。但无论哪种形式,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顶岗实习许多院校在安排顶岗实习时间上的统一性这一特点,即在某一个学期或某一学年安排学生统一导游顶岗实习,但是旅行社和景区所需要的顶岗实习生并不像饭店那样的“规模需求”,所以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此外旅游企业的业务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在旅游旺季的黄金周,旅游公司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就很多,但是许多院校在此期间并不一定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这就造成了“供需”在时间上的偏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1.酒店管理方向校内实训基地中,主体饭店经营模式的运作

针对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方向的校内实训缺乏真实性的情况,可在校内成立主题饭店,可采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实习实训真实化,此类主题饭店的运作模式在运作时应把它看做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校店分开、自负盈亏的企业,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也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同时聘请酒店专业人士、管理专家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主题饭店正式运营后主要市场可以是学生、教师并对外营业;任课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常规,让课堂进入主题饭店进行现场指导,甚至教师也可充当主题饭店的员工。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技能和管理科目,在实训中可以多次轮岗。实行主题饭店的运作模式来进行校内实训,主要的目的是让实训更加真实化,而真实化的最好检验标准就是主题饭店的经济效益,故在学期和学年教学实训验收中,可把主题饭店的盈亏做为重要的验收标准,也可用主题饭店的效益用来考核、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取得良好效益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及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做好学生的酒店顶岗实习工作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的结合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撑”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面向当前酒店业的需求,学校与酒店行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学校、酒店的自身优势共同培养出酒店行业和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酒店四方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搞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建立起有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旅游企业单位管理人员、行业带头人共同组成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时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认证和研讨。

(2)校企合作办学:按照当前酒店行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实行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例如:让本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深入到酒店一线,同时在学校建立酒店员工培训基地、专门培训企业的员工,以提高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经常让专业教师和行业带头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搞好科研工作,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要求把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实际,例如专业教师科研为酒店餐饮企业研发出各种营养食谱、酒店多功能点菜系统等,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酒店的装饰风格、文化包装、环境美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努力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指导和跟踪,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实习计划,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找出需要弥补和提高的方面,并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带队教师的选派工作,完善相应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动员、组织、考勤、奖惩措施、报酬以及学生和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教学效果的评定等等。另外与学校合作的酒店方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社会效益,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在同行业的影响。

3.完善校内导游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实现实训与上岗的零距离

导游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仿真导游模拟实训室、导游模型讲解实训室、旅行社门市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后实现专门的实训管理,一方面要有充足的实习实训经费,使实训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经常更新内容,使实训内容跟得上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如:不同年份的景区资源的变化情况、级别等,在实习实训投入和管理上不能一劳永逸。另一方面,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实验员、主讲课程实践教师等,同时也可聘请著名行业人士定期做课堂实训指导,如:旅行社经理、中高级导游员、外语导游员、景点景区负责人等。在实训过程中,可打破传统实训过程,让行业指导专业,围绕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办产业,努力实现实训的真实性,达到实训和上岗的零距离目标。

4.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旅游业与其它行业发展有所不同,它本身存在着淡旺季的区分,在旅游淡季的时候,许多旅游公司、旅行社、景区景点都存在着“裁人”这种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养闲人”,而到了旅游旺季的时候,旅游企业非常需要导游专业的顶岗实习生,故出现了“供过于求”“过不应求”的两种矛盾,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时间安排上不能因循守旧,应考虑到行业与专业的特殊性,按照行业的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校、企、师、生”四方的共赢,如:可以实行导游专业实习周或实习月活动,即在旅游黄金周或地方旅游文化节、民俗活动月期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达到人尽其岗的要求。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 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第7篇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立足阳江优势产业

阳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是阳江优势产业之一。阳江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阳江市2012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08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4亿元,分别增长20.7%和30.2%。阳江市旅游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

(二)依据学校办学定位

我校作为地方院校,坚持“立足地方”、“为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办学定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本地多家旅游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本课程设计人多年来从事旅游研究,熟悉旅游市场营销运作。

(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有很多学生在阳江旅游企业参加实习实训,他们希望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帮助他们了解阳江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市场营销能力。

二、课程设计方案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从实际出发,为阳江培养旅游营销人才,开设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共36课时,安排在学生实习前一学期。(一)教学目标:培养能满足阳江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二)教学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部分内容和其他学校同名课程相似,因此本文不做赘述,只列举实训任务。

1.项目一:旅游资源与企业调查

实训任务:(1)按照每个班的人数,从阳江丰富的旅游资源中,选择相应数目的景点,让学生抽签选择其中一个,收集文字图片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2)要求学生分组,在阳江市区内十个旅行社(华龙、开心、龙之旅、天天、新里程、华泰、海之旅、青年、黄金假期、江之旅)中选其中一个,调查其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及其成效。

2.项目二:旅游市场调研与预测

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在阳江十个著名景区(大角湾、十里银滩、南海一号、阳西咸水矿温泉、春湾温泉、春湾、石林凌霄岩、崆峒岩、龙宫岩、玉溪三洞)中选其中一个,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开展旅游市场调查,完成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

3.项目三: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上次实训的基础上,分析景点的市场环境。要求学生从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人口地理、文化、技术)、微观(购买者、中间商、竞争者、公众)、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角度,分析上述因素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4.项目四:旅游消费者分析

实训任务:选择上述某景点或某旅行企业,观察消费者行为,从购买习惯、客源地、决策过程等的角度,对消费者的进行分类,通过面谈、电话、问卷等方式,了解消费者旅游后的满意程度,了解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要懂得在旅游消费者分析中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5.项目五:旅游市场细分与定位

实训任务:选择上述某景点,根据某些变量(地区、城乡、城市规模、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出游率、忠诚度),对旅游消费者进行细分,分析细分市场的前景、竞争的程度、旅游企业自身的条件,为旅游企业的产品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策略。

6.项目六:旅游产品策划

实训任务:(1)以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的海陵岛为例,从吃住行游购娱等角度,分析其旅游产品组合策略,尝试为其设计产品的最优组合。(2)以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凌霄岩为例,分析旅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影响其生命周期的因素,设计相应的营销策略以及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3)以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例,分析旅游新产品的种类和开发策略,设计旅游产品的升级策略。(4)从阳江丰富的海山林洞泉湖等旅游资源中,选择某一知名旅游产品,分析其品牌价值,为其设计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策略。

7.项目七:旅游产品定价

实训任务:让学生抽签分组,调查阳江某个温泉(春湾、儒洞、新洲、平冈、合山、岗美、八甲等)产品的定价,了解影响温泉旅游定价的因素,为温泉企业设计适当的定价策略。

8.项目八:旅游产品分销

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调查阳江某个温泉产品的销售渠道,分析影响温泉企业营销渠道决策的因素;分析温泉产品中间商的类型和作用、选择中间商的原则;分析渠道冲突的类型、原因、解决方案。

9.项目九:旅游产品促销

实训任务:(1)分组调查某旅行社的广告预算、媒体、内容和效果。(2)分组调查某旅行社的阳江一天游、两天游、三天游、四天游的旅游项目,分析其促销组合策略。(3)为某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线路设计营业推广方式、公关活动。(4)尝试做旅游推销业务员,熟悉业务流程、推销的方法和技巧。

10.项目十:旅游策划方案

第8篇

 

我国地方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才不足,己成为制约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阻碍。高校所需的旅游专业教学人才不单是理论知识丰富的,在实践经验、实际操作中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编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上缺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旅游管理教师,促进旅游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一、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分析

 

在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师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一般通过旅游科研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以及旅游教学能力三部分判定。以教师所具有的“双师型”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进行划分,可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初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且获得了助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胜任一门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其次,具有自主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取得了初级导游证或以上的技术职称。最后,参与过旅游实践活动、实训技能训练,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实训指导能力,并指导过一轮旅游实训活动或者参加与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中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胜任两门以上专业或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其次,具有自主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参与过教学改革,公开发表过关于旅游科学研究且一定水准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最后,获得中级导游证书,具有两年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或者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能够自主设计旅游模拟实训计划、编写旅游实训实习教材的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高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有系统化、坚实的旅游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旅游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了系统化的教学两门以上专业或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其次,可及时一吸收到最新的旅游知识成果并应用在教学实践当中,曾参与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论文的研究或出版过关于旅游学且水准较高的著作。最后,获得高级导游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曾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具有高校指导、组织旅游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旅游技能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进行实践创新,指导或编写过旅游学教材,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效果显著。

 

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及时总结反馈学习成果和经验

 

安排年轻教师每年寒假及暑假到各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实习。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旅游行业的新趋势、新信息;同时带着旅游专业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仔细记录。

 

(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旅游实习基地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实验室,加大多媒体课和模拟实验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所学技能。

 

(三)到教育部批准的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

 

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系部应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力一法,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四)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

 

应用型本科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利一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利一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专业应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力一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加大学生的综合实训比例过教师的不范和带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应积极引进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利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促进旅游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旅游系通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结构,适应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四、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院教师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新入职教师以提高教学技能为主,同时通过寒暑假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认知能力。

 

其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激励是“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调动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专业教师结构的优化。通过分析行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教师,进而对学生实施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有富有意义的土作。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令业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对此努力,以“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令业教师结构,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