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1 14:1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在就业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如何确定呢?能否看作是劳动者?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者地位否定说”,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实习期间不是适格的劳动者。因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实习生与单位之间不成立实质的劳动关系,而只是一种劳务关系。一方面,在实习期间的身份仍然是学生,其与接收实习生的单位都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关系的意图。对于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参加实习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而没在乎是否有劳动者身份;另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实习生显然不能同正式员工相提并论,他们在很多方面和正式员工有着根本的差别,比如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受到的待遇与正式员工有很大的区别,待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工资,反之,实习学生或者实习学生所在的学校一般还要向实习单位缴纳一定的实习费用。用人单位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实践的机会,这一过程很难有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意思可能。另外一种观点是“就业实习生劳动者地位肯定说”,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实习期间是适格的劳动者。因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付出了劳动,且已经超过十六周岁,其主体是适格的。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劳动权,而我国劳动法也没有明确排除大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实习期间的劳动权,因此大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属于适格的劳动者,理应收到劳动法的保护。大学生实习种类繁多,比如教学实习,这种实习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技能。这种实习的学生明显不是劳动者。但是,本文所讲的就业实习生理应列入劳动者范畴,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具有劳动权,只要具有劳动权利和可以承担劳动义务的公民就有劳动权。实际上就业实习生已经承担劳动义务,虽然形式上他们的档案还由其所在学校管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排除其劳动者身份的理由。
2、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将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的范畴之外,但是,现在社会普遍不承认实习生劳动法保护的主体资格,主要依据是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是通过对该条文进行分析,该条并没有排除实习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首先,该条文只是说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去勤工助学不能算作是就业。因此,应该明确区分大学生哪种实习属于该条文规定的不视为就业的情况,哪些是不属于该条文规定的情形。其次“就业”与“建立劳动关系”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如果就业的话就一定有建立劳动关系但是建立劳动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这正恰恰说明劳动法并没有将实习生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
3、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适格的劳动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适格的年龄,即已经年满十六周岁,事实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是在十六周岁以上的;二是具有劳动能力,既然在就业实习中实习生已经和实习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说明了单位已经初步认可了实习生的劳动能力。这就说明实学生是具备劳动能力的。
4、本文所涉及的就业实习是学生的自发行为,在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正式参加工作,只是因为单位规定需要经过一些条件诸如拿到毕业证等条件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实习的学生的实习目的就是就业,他们在单位中往往做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虽然因为其工作经验的欠缺,有时会在业绩上不如正式员工,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排除其劳动者身份的理由。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业实习其实在某种情况下已经成为可以视为就业,因为他们已经与单位之间已经形成实质的劳动关系,虽然因为单位要求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并不影响其具有劳动者身份。
二、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
依前文所述大学生在就业实习中是适格的劳动者,已经视为与实习单位确定了劳动关系,受到实习单位的管理,同时,因其学生身份仍受到学校管理,因此,在就业实习中产生多重法律关系,即实习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等。
(一)就业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在就业实习中,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究竟是属于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实质性的劳动关系,尽管因单位某些内部规定暂时没有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参加就业实习的目的是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而且已经与工作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在实际工作劳动过程中,就业实习生作为适格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履行了劳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形式上的欠缺并不能影响双方劳动关系的存在。实习单位也是按照单位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就业实习生的,可以说,就业实习生除了因没有拿到毕业证而没有与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外,其他方面与正式员工一样。所以,就业实习生与工作单位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
(二)学校与就业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在就业实习中,实习单位和学校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双方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二者是通过毕业生这个中介产生法律关系,例如,就业实习中毕业生因发生工伤事故受到人身伤害时,单位和学校则需要根据事故的性质、责任的划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择业道路,顺利实现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1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定义
就业,从字面上理解,即归业、趋业、从业。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狭义的就业指导是为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之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初次步人社会,对各行业、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形势缺乏认识,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盲目跟从、随意选择、思想负担重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无目标、无计划,在职业决策上缺乏技巧与策略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校的利益,同时也能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可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教育职能、信息流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学生的择业需求,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职业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就业计划,配合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学生进行就业选择。
3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就业信息资源丰富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料,包括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其中就包含大量与就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中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报》、《毕业生就业指导报》等报刊,既有就业报道、就业指导性文章,也有大量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等,这种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是校内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各级人事、教育、出版社等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有关的书刊资料,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人藏与就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形成特色收藏。
随着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网络优势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上强大的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搜索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帮助大学生网上求职或制作求职信如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各级各类图书馆可构建协作网络。广泛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
3.2服务体系健全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优势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就业指导服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服务形式规范,服务内容标准。由于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如文献流通、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专题服务等都形成了规范的服务形式。便于读者的有效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手段,愈来愈多地应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E—mail、手机短信等形式,开展信息服务。
3.3服务人员素质较高
收集、检索、利用情报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情报专业人员的特长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发挥图书馆员的专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情报信息,采取多种方式提供给需求者。
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4.1优化藏书结构,建立就业指导方面的特色馆藏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就业指导文献的馆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深入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所需的文献资料,加强与就业部门、就业指导人员、学生的联系和沟通,要根据本校学科设置特点、就业形势发展和学生求职需要,制订出近期和长远的与就业指导相适宜的文献采购计划,有重点地入藏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藏就业信息,建立起以就业指导为中心内容的特色馆藏。
4.2开发馆藏资源,提供就业指导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对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如对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相关的文件精神及职业需求等进行分析,定期将有关就业信息进行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将有关就业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编制出精炼、短小、快捷、实效性强的就业信息和有关市场调查的分析结果、就业动态、求职简历的制作、受聘技巧、面试方法等内容刊登在该馆白办的《高教文摘》就业指导专栏中。同时,《高教文摘》还开设了企业专栏,对相关行业或本地区的企业进行介绍,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对与自已专业对口的单位有一个了解,对未来求职有了方向性的认识。
4.3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工作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能敏锐搜集、捕捉、接收就业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种能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对咨询馆员开展就业服务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角色,承担起毕业生就业信息导航员的任务。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多种服务手段,充分发挥参考咨询部的参考咨询、中介纽带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4.4运用现代技术,开展网络就业指导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可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开设常规性的就业信息网络查询室,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如5ljob、中华英才网、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都是目前较有影响的求职网站,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将这些网站进行链接,方便毕业生查询。随着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光盘、全文电子报刊光盘、会议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信息资源的购置比例也越来越大,图书馆馆员应指导学生检索利用电子资源查询有关就业信息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搞好网站建设,利用网络的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网页上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进行宣传并及时更新,如有可能可建或引进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数据库,挂在校园网主页上,供学生检索使用如可引进北京爱迪科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为在校大学生定向开发了《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多媒体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公务员考试数据库、研究生考试数据库、职业考试数据库、创业指导数据库四个子库,能够直接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培训服务,使大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在就业时占有主动地位
4.5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未来的求职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如不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将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及时做好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可通过书刊资料展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此外,还要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择业竞争意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
4.6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论文摘 要:由于高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除了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和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通道不流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本文探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服务的作用,叙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做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急速来临与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精英认识的惯性矛盾,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至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开辟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新领域,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读者服务职能拓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几乎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其信息的不健全、信息通道的不流畅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主动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2 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2.1 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集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各种信息载体与获取途径为一体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保存与传播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以读者和信息用户为核心,拓展信息服务工作范围,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开发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信息。体现了“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2 优势
2.2.1 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有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制度,能入藏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书刊、音像资料等;还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的资源保证。
2.2.2 网络资源优势
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呈条块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资源共享。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多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毕业生可直接上网查找国内外就业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网络保证。
3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中心
大学生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寻、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员、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重视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宣传,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设指南性栏目、就业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巧导引、图书馆bbs等多方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资源,从网络、杂志、报刊等处多方收集信息,评价和选择各类文献,实现合理馆藏,扩展学科信息知识的覆盖面。
3.2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图书馆就可以向大学生们提供经整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了解有关城市或有关单位接受大学生的政策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新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图书馆应系统地整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结合企业用人要求等,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并与和其他网络系统联通,使就业的信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地进行选择,更好地把握择业方向。
3.3 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周期性、专指性、复杂性等特点,图书馆可以搜集相关时效性强的信资料,及时为学生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口头咨询、发放调查问卷、观察总结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现时需求和潜在需求,做好相应记录,建立用户需求档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4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4.1 加强就业文献阅读引导
(1)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阅读引导教育的基础,图书馆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完整系统地入藏大学生就业内容的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就业政策法规、有关就业的文献精神及职业需求的文献信息,要宣传和报道就业政策、求职信息,帮助大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系统掌握大量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订购专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报刊,在现刊和过刊阅览室中常年设置就业信息专题书架,专题书架实行开架阅览,通过阅读类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剖析》、《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经营自我与创造性经营》、《如何体现你的素质》、《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等资料,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2)编制就业信息专题书目,并把馆藏中最新就业信息书目、索引和重要信息原文及时传到图书馆网页上,便于毕业生多途径查询。另外安排专人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读者座谈,开展书评、评选读书标兵等活动,如,“信息素养在择业中的作用”、“个人素质与企业文化”、“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如何适应大众教育下的就业形势”等帮助学生分析、预测本年度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掌握搜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的技能。
4.2 举办就业信息能力讲座,提高求职技能,提升求职效率
图书馆要完整系统地搜集、整合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编制专题视频目录,举办就业视频讲座和专题报告,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图书馆员要主动做好视频资料的导读,如“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写好求职信和自荐材料,客观地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静态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4.3 网络导航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检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网站上开设“就业教育”专栏,并成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窗口,可设“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招聘信息”、“求职信息”、“求职技巧”、“就业讲堂”等栏目,指导大学生系统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整理相关就业政策法规,解答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咨询话题,为其选择职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意见。将网内外的就业信息资料按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点规范化,以及检索途径便捷化的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书目数据库”,并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本校学科专业和文献类型,有选择地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结,供馆内外用户使用,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网络化的共建、共享。
4.4 就业信息的加工、分类
就业信息资料形式多样,有成册的书刊型、报刊复印的零散型和网上下载的活页型等,收藏保管困难,也不利于应用。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工装订:有关就业的政策、条例等指导性文献,以发表的时间为序装订成册;从报刊和网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资料,按就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装订。依据就业信息的内容性质,按《中图法》分类,再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作书次号,把相同内容、类别的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按时间先后排序,以便于毕业生按类别查阅特定时间的信息资料。
4.5 分层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其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辅导性咨询。根据毕业生需求,咨询馆员辅导毕业生查找和利用就业文献信息,并解答问题。(2)指导性咨询。即以个体为对象,咨询馆员将毕业生引向信息源,指导其查阅各种就业信息资料。(3)检索性咨询。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数据、报摘类信息检索,包括招聘人数、改革要点、就业趋势等;另一种是文献,全文类信息检索,它需要从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方面进行系统检索,提供咨询服务。
5 结语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信息意识、确立择业竞争意识,端正择业就业思想的过程,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阅读引导;举办视频讲座,实施网络导航,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分类与利用;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走出一条信息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平.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关键词:就业能力;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高校扩招、就业制度改革和毕业生逐年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1 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存在问题
1.1 从自身来讲,大学生就业困难源于缺乏对就业观念的正确认识。尽管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认识,但大学生还是普遍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加之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对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的认识,不能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从自身思想上有所转变。另外,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1.2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高校的教学任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当前部分高校缺乏应有的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表现为高校教学工作中实践环节相对不足造成学生实践技能相对较弱;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有待改革;学生的就业课程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这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1.3社会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较大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平衡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这就需要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2 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对策分析
2.1高校大学生要从根本上扭转就业观念,培养科学合理的就业意识。在就业观念的培养上,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太大的压力导致其对未来工作产生消极情绪。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身状况,理性地分析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是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需要对社会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依赖社会关系或是学校等方面因素,而忽视自身能力去选择适合的岗位和职业,不能靠自己的真实能力来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要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树立符合自己、符合社会市场、符合就业的择业观,实现多元化就业过程。同时,大学生还要对自身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对就业环境客观分析,对自身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好自己的职业方向,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优缺点等因素进行就业。
2.2高校应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上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转换的过渡阶段。它通过系统的、全面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自身优劣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形成并逐步完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高校还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学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处理,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人才培养工作高效率开展和实施。为大学生提优质的就业服务,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更好地为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准备。
2.3在高校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社会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高校的监管力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政策支持。
高校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所处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构建以学生就业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肖强.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析[J].福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本论文为唐山市社科联立项课题《创新驱动背景下唐山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途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TSSKL2016-006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当前2013年来说随着各地春季招聘的陆续开始,大学生就业有一次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日前,调查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已经签约的人数不足三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平台正在取代传统的招聘会,成为应届生投递简历的最重要的渠道。求职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仅有27.5%的毕业生在秋季招聘中受到了企业的offer,超过7城的人尚未被任何单位录用,签约率不足三成,在秋季招聘中,有36.1%的应届生因为准备考研、出国深造等原因,尚未参加过求职行为。随着考研成绩及录取工作的完成,这部分应届生里还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加入到春季求职大军中,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毕业等于失业”的恐慌则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应届毕业生的头上。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也即将面对就业的考验,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2.2 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态度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
2.3 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3.1 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择优录用。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3.2 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事而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
3.3 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4 社会等其他方面对策
首先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其次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最后加强宣传,切实改变大学生择业观。通过全社会的宣传力量,引导毕业生脚踏实地,先从最基层做起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有志向的年轻人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也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每一位应届毕业生都应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劲宝.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高校探索,2007.
[2]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010.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
[4]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2010.1.
[5]程克坚.信息不对称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2009.10.
[6]周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2007.03.
[7]董笑.大学生就业之我见。2009.11.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二、新时期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规模在短短几年内成倍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受供求总量、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而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因素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现象,但与之相对,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干、有岗位无人去”的怪现象。
2.内在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要去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认为只有这样才有依靠,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也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一个小地方有再好的发展前途也不去。还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要找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家长对学生的帮助,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2)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为最终目标。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优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单位,挑个容易做的事儿去干,还要工资高一点、待遇好一点,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纷纷就业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
(3)资源相对匮乏。贫困生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承担了巨大的求学压力,本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在大学,除了经济条件外,贫困生还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贫困生基本上没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手机使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技能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缺失又将使他们失去一些与同龄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4)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性导致综合素质低,从而在求职处于弱势,又缺乏各方面锻炼,兴趣面窄,也无特长。一部分贫困生经历了家庭贫苦的磨练,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表现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愿意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由于家庭贫寒,使他们存在消极自卑心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学校也没有尚佳的表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就业竞争。
三、新时期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地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教育贫困生正确为自己定位,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摆脱就业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及各类基层工作,引导并鼓励贫困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2.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能摆正心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并且始终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方说,面临毕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双学位、还可以出国深造等等,同时也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当村官,还可以自主创业等等。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在眼前。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求职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破除心理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改变、就业竞争激烈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恐惧等情绪,通过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压力,让他们明白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压力,以压力激励自己去积极进行就业选择,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28).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迫切性[EB/OL].lunwenda.com.
摘要: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出发,通过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社会和政府政策五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现状,从而抓住关键成功因素,各个击破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相关因素;分析;对策
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截至09年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8%,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是仍然还有32%的近200万的毕业生还在积极寻求就业机会,再加上往年遗留下来的未就业大学生,这一相当大的就业缺口足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系统思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来考虑。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思想,笔者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系统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中,选取了具有关联性、统一性的五个子因素: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社会和政府政策作为分析因子。并以成都市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性调查和研究,拟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中找出关键成功因素,以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1.大学生自身能力与就业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薪酬期望以及就业地点期望都是比较理性的,也能较为理智地处理寻找过程中的内心焦虑,应该说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是相对成熟的。而真正影响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包括能力、素质和品格等一系列要素。一些大学生总是习惯把就业的失意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形势严峻、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失衡、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等等,这种归因方式有利于维护其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动机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但是却很容易就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即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2.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不大:调查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源,比如亲朋好友的人脉、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对自己的就业建议等等以及家庭所在地(户籍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并不大,可见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并未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显性的影响。
3.高校因素与大学生就业具有高度相关性:从高校方面看,学校教学质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高低与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另外,从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来说,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就业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等问题。
4.政府政策及社会因素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相关性:从统计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与其实际的需求并不匹配,就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说,有95.8%的大学生赞成,但是却只有45.8%愿意去。这可能与政策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备有关,大多数毕业生除非找工作碰壁了才会考虑支援西部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大多数毕业生都是80后,有着较强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也尚未具备积极的事业进取心。
二、抓住关键成功因素,各个击破大学生就业难题
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当前,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普遍要求可概括为“诚信敬业、一专多能、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其中必须具备基本的“硬能力”,如学历、专业基础、英语水平、知识结构等,还要有相应的“软能力”,包括思想道德水平、个人价值观、人际关系、团队意识等方面。
校园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塑造、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良好场所。有句话说得好,“大学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大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能力的提升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大学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按步骤、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2.高校要重新确立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改革原来的“重学科发展而轻现实需求”的教学培养模式,从现实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就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选择。
当前高校应该从校院领导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运行情况和高校具体的促进就业举措入手开展工作。教务处应该为非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使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能够处之泰然、应对有序。另外,就业指导部门应该重视求职就业环节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大就业信息的宣传,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3.政府和社会要尽力营造一个供求匹配的就业环境
从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层面来说,就业政策的重点应从提供就业维持向解决市场匹配错位及创新岗位转变。这就要求政府适时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完善调节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的政策,培植职业介绍及培训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就业信息的整合力度,顺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等。“首先,从招生源头上进行比例调整,避免出现培养数量与需求数量的脱节。其次,就业机制完善,倡导并鼓励多元化就业,放宽人事、户籍管理政策。再次,发挥政府职能,搭建理想的就业平台,实现网络信息通畅、资源共享。最后,贯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
另外,在社会舆论方面,新闻媒体首先必须客观报道当前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就业市场的不利影响下,尤当如此。因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关注点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新闻媒体报道在内容上应注重对大学生求职方法的指导和岗位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指导思想,指导内容和实效等几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WTO的加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加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自身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考虑其入口和出口的问题,人口是学校的生源,出口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两者相互影响,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事实上,择业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开始,不仅要考虑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而且更关注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为了学习和求职,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找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求学求职的助手,社会求贤的桥梁,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拾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表现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正式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次表现在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定位,还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再次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和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的规划,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最后表现在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问题。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才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方知在校期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悔之已晚。于是,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注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从而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在择业时,过分看重报酬、地域和行业,过分注重职业能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而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愿意去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觅待加强和改善。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1、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也必须包括职业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体现,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明确方向和目标,转变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改变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的状况,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向社会展示的是他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靠实力取胜。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上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枣职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竟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还要从人品、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4、扩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无论是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准备都有一个过程,都斋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短期行为,要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获得,来自于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地根据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上始终掌握职业选择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大学生就业指导决不是阶段性的工作,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