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31 01:21: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远程开放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循环;学习情景;互动;协作

一、教学信息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作用和对学习和,对不同的学习理论来说有不同的解释。但相同的是,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对这些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中,教师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美国认识心家维特罗克的“学习生存模型”提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核心。认为学习生成过程有六个步骤,在这六个步骤中,有关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感觉信息都是承载于人脑和学习情景中的信息。也可以看出知识的构建过程就是信息传递、加工和存储的过程,也就是由学习者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教学信息是教学模式的起点和归宿。而教学研究应该特别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也就是要着重研究学习信息的产生、流动、变化的过程。从认知建构主义来看,在构建教学模式时,首先,分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各种教学信息,弄清楚各种教学信息在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条件下对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各种学习信息载体为骨架,以信息流动为线索来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其次,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以教师和管理员调控信息的流动、造成信息的潮差、促进信息的平衡、管理信息的输出为手段来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

二、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学信息分析

教学活动其实我们可能把它看成教学者和教学环境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教学者和教学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教学信息之间的交换,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学信息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掌握了教学信息的特点和就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就可以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活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学要素有教师、管理员、学生、网络和媒体,那么它是由那些生态因子组成的呢?

1、教学物质因子。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设施,包括网络环境、现实环境、媒体等。这些因子是由各教育的承办实体的实力来决定的,它们组成教学环境的骨架,为教学信息的流动提供载体和通道。

2、人为因子。包括主管领导、教师、管理员和学生。他们是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掌握了一定的认知工具和具备一定学习技能的,并且决定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学信息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的因子。

3、信息因子: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教学信息都存在于人和学习环境因子之中,它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它的表现形式、流动方向和速度、互通互动的状态等对学生的知识意义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物质因子、人为因子和信息因子相互联系组成教学生态网,并且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根据其组成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单一学生和物质环境形成的星型结构,如图一:在这个系统中,单一学生处于信息的中心地位,只有一人独立面对各种学习信息,完全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信息吸收的不完整,进而造成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出现偏差,所以学习稳定性差。

二是,由多个学生和环境组成的结构,如图二。有许多学生共同在一个环境中进行学习,逐渐形成一个协作会话关系,能实现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共享,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构建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系统中进行学习,学习稳定性较好,学习效率高。

三是,教师、管理员和所属学生与环境组成的网状结构,如图三。这个教学系统就是现在远程开放中比较稳定和教学结构。因为有了知识比较全面的,懂得教育学和心的教师和管理员融入其中,学生学习将不会迷失方向,在其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下,学习信息的航路将近永远畅通。

3、教学信息

(1)物质因子中承载的原始信息:一是,互联网上各网站的信息,特点是信息量大、庞杂,要经过查询、过滤、筛选、分类才能利用。二是,上级平台的信息,特点是各学科混杂,信息量小,针对性弱,很多都是针对教学方向性的指导信息。三是,媒体信息,特点是信息格式比较固定,针对性强,但信息量小,扩展性和交互性较差。这类信息的特点是,属于公共信息、初始信息,其类型、数量、和质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人为因子中固有的信息。教师、管理员和学生所固有的认知结构,教学、管理和学习的能力信息等。

(3)人与教学环境或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信息。教师教学信息有:对教材知识结构理解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固定在媒体当中;教学策略信息,包括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设计、开放性任务、WebQuest教学信息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评价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属于私有信息,具有时间性、针对性、触发性、周期性。其作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学生学习信息有:学习过程信息,包括自主学习计划、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学习反馈、测试信息等;学习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绩效。

从上面可以看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学信息交换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在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关系,就可以结合分校的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教学信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特定的情景中,利用认知工具,自主实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以此为指导,以学习过程设计为核心,以教学信息的流动为根本,以开放性教学任务为契合点,形成WBL-3C(Informationbasedlearning---3Circulation)教学模式。

本模式由三大循环组成,一是教师教学设计大循环,另一是学生学循环,再一就是管理员学循环。

教学设计大循环过程是,教师一经接受教学任务后,自己的长时记忆受到刺激,形成的动机进入短时记忆,再利用以有的认知工具,进入上级电大平台和环境中去探究,然后结合对媒体材料和学生情况的,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设计出开放性的教学任务,以此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资源,设计出形成性过程评价标准等。教师将开放性教学任务数字化后进入教学平台,完成第一次大循环。如此反复,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时各节点的信息都会因学习循环系统的而有所变化,教师就是通过对学习循环的不断监测、控制、评价来调整开放性教学任务和对学习情景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学循环过程是,学生准备学习时,首先,进入学习平台,开放性学习任务就会对长时记忆产生刺激,激发学习的动动,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进入短时记忆。其次,带着和任务进入问题情景,利用已经掌握的认知工具,选择适当的学习,并利用所提供的资源或者网络其它资源,进行主动探究,从而产生感觉印象。再次,将感觉印象和长时记忆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如此反复,循环不已。

管理员学循环是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搜集、分析和整理各接口和信息,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和调控机制,以促进各教学信息而有序地流动。

教学活动以开放性教学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将通过教学活动在开放性任务中碰撞,在学习情景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信息交流,以此不断地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促进教学系统中各种教学信息达到良性循环。

四、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现在是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查询、即时通讯的,信息素养是对一个人能力考量的重要参数,当然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自主知识建构能力的总要指标。所以,学生要进入我们所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系统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开放性学习的前提。

1、通过入学前辅导,使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重性。

2、进行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的培训。

3、养成将学习信息改造成数字化信息的习惯。

4、养成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习惯。

5、养成利用电脑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完成自己认知结构的再造和学生学习信息的量身定制。具体的环节应该有:

1、教学信息的搜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学生情况、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有用的教学信息分类存入教学数据库中。

第一、分析教材和相关的各种媒体,从中获取知识信息。首先,对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思维导图把整体结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对知识进行分类,具体分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类型,为问题情景设计和教学资源的提供作好准备。

第二、分析学生,从中获取学生认知结构信息。主要从信息素养、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学习工作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虚拟聊天、水平测试等办法。

第三、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有关教学的知识和情景信息。从上级平台中直接读取有关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多媒体素材等信息。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出有关教学信息,根据它们的位置、信息量、类型、与教学的关系、利用的方法等相关信息做成索引,或者直接将其改造后放入教学数据库中。

第四、教学目标分析。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习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有长期和短期目标之分。在制定目标时也要注意目标的科学性、开放性。

2、教学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把所搜集的教学信息结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多媒体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为了更好在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就应该对其作进一步加工处理,可以用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aver、DV、DC等认知工具它们转变成文本、图表、幻灯片、网页、视频等一个个独立的知识体,以引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源。

3、将多媒体信息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教学信息搭建成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孵化器。具体完成的任务有: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开放性教学任务的设计、学习情景的创设、学习资源的设计等。这些任务都是动态的任务,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变化的的。

第一、拟定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可以上级电大的有关信息,根据分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拟定一个教学实施方案,上传到相应学科的教学计划子栏目内,供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参考。在教学实施方案中要求准确告知学生教学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教学信息的类型、数量、位置、获取方式、有无时间性等。

第二、制定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育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传统的基础教育而来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刺激—反应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并且已有的知识结构也很不科学和完整,自主构建知识的意识还很淡薄。所以通过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其能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当然有些认知结构较完整,自主构建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不以开放性学习任务作为自已学习的开端,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在学科知识链条上一任一个节点进入学习。

开放性教学任务的特点主要是开放性、探究性和挑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自上而下的学习特点,将有结论性问题、可能性问题、以及现实性的问题作为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即时上传到平台上,放于相应学科的教学辅导子栏目内。

第三、创建学习情景。是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是设计或推荐的真实的情景,它是为学生学习搭建的学习平台,其中分校教学平台就是较大的学习平台,在其上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建立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如:根据设计WebQuest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分类论坛,使学生能在思想上、方法上和知识上进行分类讨论,使学生随时保持清晰有序的思路;学习作品和成果展示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通过这些学习情景的搭建,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能尽快地进入知识的殿堂。

第四、资源信息库的创建。是教师自主设计或提供推荐的相关学习资源。

4、深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对学生形成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监控,由此来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信息。

第一、推式服务。通过信息交流工具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分析、学习建议推荐给学生,这种主动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进程,修正学习方向。

第二、拉式服务。学生在开放性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和触动下,通过自主探究,产生的问题、体会、成果等将通过平台或者是信息交流工具呈现出来,教师就要即时获取这些信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明确而有针对性的答服。对于学生发表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要做到准确的评价和鼓励。

第三,通过WebQuest平台和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

第四,情感交流,修练心智。除了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而外,还要注意安排在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交流,如设计一些专题讲坐、专题讨论、专题考查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缩小大家的距离,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学习份围。

5、即时作出阶段性。教学活动进行一月后做一次总结,对师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痕迹作出统计、分析和评价。作出统计图表,以指导师生后一阶段的学习进程。

通过以上教师所作的大量工作,为分校教学平台注入了鲜活的教学信息,为学生不断创造新鲜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融入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就会打破学习信息环境的平衡性,造成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差异,促进信息的流动。这样,在学习信息由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又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学生逐渐在形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要由学生完全彻底地自主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师制定的教学信息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航道。所以,一经学生受到开放性教学任务的触发后就很快进入学习情景。

学生的信息环境和教师学习和创设的信息环境是重叠的,师生双方的学习信息都是相互透明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环境中的所有学习信息进行选择性利用,或者通过内化再造成为自己独特的学习信息体系。

1、进入平台,启动自主学习进程。

第一、学习准备。首先,进行三级平台注册,找出虚拟的学习场所。其次,设计好自己的认知工具,如:E_mail、BBS、word、powerpoint等。再次,约定好学习小组和交流方式。

第二、制定自主学习计划。依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在拟定自主学习计划之前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对所学科目的所有知识进行分类,是把客观存在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对比,,判断出那些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能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结,那些是为能产生联结的知识。对不同的知识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能产生联结的知识通过同化—顺应的过程构建自己的新知。对那些不能找到联结的知识,就通过学习信息渠道,首先找到能与之产生联结的下一级知识,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新知,或者通过请求教师帮助来获取知识。

第三、选择好自主学习和方式。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和管理者就应对可能存在的学习方式进行,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即时收集到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其进行引导、帮助。

一种是对教师依赖性比较强的学生。他的学习往往是跟随教师的步调呈线性展开的,这种情况下开放性任务驱动这类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和管理者就要密切注视学习过程中的负反馈,这些信息会在BBS、E_mail、和电话记录上反映出来。只要做到及时调整纠偏,就能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并且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和利用各种认知工具的能力。这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不照教师所设定的程式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进入学习过程的环节,制定自己的学习思维导图进行多点学习和多向交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产生很多对其它学生很有用的知识信息,产生正向反馈。教师要通过BBS、E_mail、和电话录音即时收集到这些反馈信息,充实到平台环境中去,并即时作出评价和鼓励。

一种是意志力较弱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素养都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学习感到很困难,也找不到比较好的学习方法,这类学生是很难维持自主学习的,并且教师通过刺激都很难使其发生反应。那么要使这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要求教师对其实行点对点的帮助和辅导,进行规定动作的演练,使其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

2、在学习信息环境中实现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已经学会的认知工具,如:搜索引擎、office办工软件、netmeeting、E_mail、BBS、电话、传真等工具进行学习。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利用教师设计的探究平台(WebQuest)进行网络—探究学习;根据教师的安排或者自己设计协作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等。具体可能以下学习模式:

第一,“情景—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借助开放性学习任务,在情境中以教师所提供的资源为支架,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疑问,通过信息交流工具即时向教师询问。或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以求其他学习者帮助。对于自己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orntpage,office等)进行意义建构,并且经过整理存放入自己的知识库中,同时在平台学习成果展示区中进行展示,以获取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对此评价的信息。

第二,“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式学习

对于一些重难点的学习环节,可以通过设立学习主题,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攻关的目的。(1)确定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2)组织合作学习小组;(3)根据教师提供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搜集,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第三,“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学习

(1)建立学习小组,并对小组同学进行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同时形成相关讨论主题。

(2)在网络环境中寻找相关主题信息,并通过各种认知工具进行处理,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

(3)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习小组的网页并进行讨论;

(4)通过网络通讯工具(BBS、E_mail等)发表各小组的意见,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5)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第四,“知识—团队—实践”研究式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发挥团队精神,到实践中去探索发现,为生产生活报务,为地方建作出贡献。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培养自己在经济建中的责任感和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的民族情感。

3、适时总结和评价

第一,作好形成性测试。学生以每月为时间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对本阶段的学习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每一学月对学生作一次形成性测试。主要以在线测试和上级电大发放的形成性练习题来测试。通过对测试情况的分析,教师和管理员要即时作出分析报告,并即时反馈到学生,以指导其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作好阶段性的总结。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进行一个月的时间后进行一次学结,主要对所学情况和设定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制定出弥补措施。以电子文稿方式通过E_mail提交给管理员和教师,以便准确掌握学生学习信息,对症进行帮助和引导。

第三,学生互评。协作学习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社会实践评价。

五、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延续而不断地变化着,这些信息的相关管理者就要随时跟踪它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并对各种信息的类型、数量、质量、时效性、准确性以及与教学环境、人为因子的相关性作相应的评价,同时以时间为线索建立学校教学信息数据库,为教学作好准备。监督和控制的流程如图五。相关责任人要即时对相关教学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同时会同有关方面督促和实施。

1、专业责任教师通过平台对教师信息的监控

平台上的教学信息是否构建完成,是否符合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要求。

在辅导中为了突破重难点而制作的课件和提供资源的情况,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师生互动情况统计。包括利用BBS、E_mail,提出、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对学生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指导情况。

形成性测试的性和有效性。

实践和课程整合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学科期末情况作为评价专业教师的依据之一。

2、专业责任教师对管理员信息的监控

检查一月一报情况。

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情况。

对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信息搜集和分析情况。

与教师、学生的互动情况。

学生学习档案建立情况

3、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信息的监控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留的痕迹进行分类统计,包括学习计划、学习笔记、知识系统的建立、学习互动情况、协作学习情况、心里反应过程记录、学习、形成性测试、学习成果展示、社会实践成果记录、毕业论文等。

六、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信息的多向流动性,把信息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教师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作出评价,反馈给学生,以便实时调控。管理者要即时研究各交换接口的信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机制,把三大学习循环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教学信息畅通,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良性循环。

【】

1、《试论远程开放中教学模式的研究视点和建构维度》徐皓上海广播电视大学

2、《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基础》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3、《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陈琦、张建伟北京师范大学

4、《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2篇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在整个20世纪,普及教育的趋势在全球展开,首先是小学教育,随后是中学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在战起,同一趋势发生在中学后教育,即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与传统精英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界结构,于是远程开放教育就此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正如远程教育专家基文教授所说“远程开放教育应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出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我国远程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志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适应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界制度,”“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我国,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助学手段的远程教育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鉴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及国际上现代远程教育大发展的态势,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到与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潮流的差距和压力。

二、远程教育开放性的内涵

远程教育的大发展是与常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应该坚持开放的姿态,而远程教育系统结构本身决定了它的开放性,能对社会发展作出适时反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通过对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考察和了解,开放性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开放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人们在温饱以后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注重生存的质量,最应保证的权力就是学习的权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的终身化,从澳大利亚教育情况来看,学校主要由政府负责。以新南威尔土州为例,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内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负责保障儿童,青年及社会其它人员(不管性别,人种、宗教、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身心能力)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满足所有人对学习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在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获取成功的必要技能,州政府明确了小学至中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对中学后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州政府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就是使所有成年人,无论任何背景和处境,无论任何年龄,都享有学习的权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是促进社区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将尽力支持和满足地区和个人学习之需,以建设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活力的劳动大军。可见,澳大利亚政府着力体现个人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为教育平等化、民主化、终身化、社会化创造条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高校学生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以下学生占27%,20岁-24岁学生占32.5%,25岁-29岁学生占13.5%,三十岁及三十岁以上占27%。从以上数据及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的迫切性远不如我们国内那样强烈,每年高校招生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大学招不满人的现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了几年后,人们反而要求继续求学,所以20岁-24岁年龄段大学生的比例反而上升最高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上年龄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7%,反映了澳洲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历时性阶段,充分体现了把个人教育时段同个人生产实践适合起来,使终身化教育成为可能。

2、教育手段的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及时提高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个人电脑、CDROMS及各种软件、Internet网络和电信网成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基于新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克服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有其本身的优势,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空间方面,远程教育缩短了学校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数据压缩、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信号被高速传递到不同地点。在时间方面,教育机构在提供一些“实时”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虚时”课程,即允许学生在方便访问课程教学和教材,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间及学生相互间可以同步交流(在某指定场所或通过远程电话会议,Internet聊天室等),也可以异步交流(如通过定期的信函、电子邮件、计算机公告版等)。在资源方面,近来数字图书馆、联机书店和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的发展使用户如用现场一般获得远程服务;课程主页(HomePages)组织了众多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快速定位和连接,学生可通地下载来获取学习资料。目前,在澳大利亚除远程学习机构外,传统的大学正在有效地应用远程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方式来推行其成本革命,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其结果是传统高等教育和远程高等教育形态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失。如西澳的莫道克大学(MurdchUniversity),就可看作为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中的“综合模式”(integratedmodel),即由分散在全国的高校聘用同样的教学人员同时光提供校内外两种模式(on-campusandoff-campus),学习同样的课程设置,授予同样的学历证书。学生可同时在校内学某些课程而在校外学另外一些课程。随着学生环境的变化,学生还可以在两种模式之间随时变换,最近的发展是两种学习模式的学生都增加了计算机的网上学习(onlinecomputermediatedlearning)。

3、教育体制的开放

开放使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更多提供学习机会,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着力构建社会终身学习体系。高中毕业后可以通地任何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无论是参加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SC)后立即进入大学深造,或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求学,学校随时为学习者敞开大门,据新南威尔土州教育和培训部的1998年度报告数据,1998年新南威尔土州129所TAFE学院(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中,19岁以下占25.8%,20-24岁占18.3%,25-29岁占12.1%,30-39岁占20.7%,40-49岁占14.5%,50岁以下中7.4%,其中业余学生占总人数的72.6%。另外,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很多高校之学习学分相通,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余地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

TAFE学院,它不仅提供劳动市场所需的职业培训,也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它可颁发学业证书、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它的学分也被许多大学承认。近年来,TAFE学院与中学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一些12年级学生选修TAFE课程,既可作为高中毕业考试课程,又可获得TAFE学分,以新南威尔州Carlingford男女混合公立学校为例,1997年有53名11.12年级学生选修了TAFE的家政、建筑、管道工程、计算机技术、办公文员等16门课程,从这层面上看,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入学对学上解除了妨碍灵活学习的种种限制(如入学条件,跨校选修等),使它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成为全面开放的事业。

4、教育层次的开放

选择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按学习目标的内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成年人中有的为了求得更好的职位或胜任当前的工作;有的为了更好地承担角色;有的为了发挥自已的各种能力或发展自已的兴趣爱好,有的为了体闲、健身等。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获取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已,追求自身的发展。澳大利亚在远程教育中,力求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有主要传授正规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获毕业文凭和学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有通过远程教学传授非学历课程的高等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它们适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愿望开设了广泛的课程,为技术、工业、高业、管理、行政等部门培养了广泛的人才。这些课程涉及面广,能帮助求学者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澳大利亚每天有100多万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和学员类别呈多样化趋势。有面向移民的英语课程,有面向专业工作者的专业课程,有面向中青年的高等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有面向大众闲暇课程和兴趣课程,还有帮助人们交换工种和更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课程。

远程教育应用卫星、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媒体实施远程教学,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伸向受教育者所处的任何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选择专业和课程,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种媒体的教学,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受年龄、职业和学历的限制。所以,远程教育是发展终身教育,实现社会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是一个向全社会、全民族和人的终身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教育体系。它的开放性是保证远程教育先进性的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因素,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形式来进行学习。

三、澳大利亚实现远程教育开放的背景

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单是因为地理上的实际距离,他们的远程教育重在为渴望得到教育机会的学生敞开教育大门,使他们能迎合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共地理、技术、生源、政策等方面的背景。

1、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背景

1)计算机在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得到普及。以新南威尔州为例,州政府投资1.86亿澳

元用于学校多媒体计算机设施投入。1993-1996年州政府投资1.7亿澳元适应若干距离教育中心。据统计,目前新南威尔州中学学生数和计算机数目的比值约5.8:1,约73.7%教师和工作使用计算机。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数据要高得多。

2)教育技术在澳大利亚社区中的使用迅速增长,在澳大利亚约有40%家庭拥有个人电脑,城市及单位拥有电脑比例更高。目前,有262,000家庭拥有modems,有600,000公民能进入英特网,并以每月10%-15%递升。

2、远程教育发展的生源背景

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迅猛山屈起,教育者及公众都意识到,没有任何知识会对职业提供终身支持。为保持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成员需要继续接受大学教育或继续教育。但是他们常常又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进行全日制的在校学习。正是这样澳大利亚业余学习(part-timelearning)、网上学习(on-linelearning),远距离教学习(distancelearning)的学习者数量飞速增长,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1998年对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统计,有59%为全日制学生,41%学生则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业余学习。从1993-1998年,高校学生总人数上升13%,而远程教育学生则上升了41%。这此学习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选择适合自已需要的且时间和地点较便利的课程,以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生源的增长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远程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澳大利亚政府对远程教育一贯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远程教育不仅是澳大利亚普及教育的有力措施,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同时又是节省教育开支的重要途径。由于政府要求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社会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澳大利亚政府的鼓励下,许多大学及高等教育学院纷纷投入远程教育发展。一大批六十年代出现的高等教育学院,由于经济等多种原因,至了八十年,通过了合并或者关闭等方式,被削减到40所左右。这些幸存下来的学校依靠扩大远程教育的规模维持了办学经费。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形成了以各州政府为中心,在本地区形成一个扇形的辐射面。九十年代后,政府采取了多中心的远距离教育计划,在每个州建立若干远距离教育中心。如新南威尔土州在1993年1996年期间,投资1.7亿澳元用于建立若干远距离教育中心。近年来,在政府‘教育出口’政策下,政府及各院校又加大投资远程教育项目,以吸引更多海外学生。1998年统计表明,在澳大利亚78,800国际学生中,有6,500名学生是校外学生(off-campus),有15,800名学生是海外学校学生(off-shorecampus),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澳大利亚政府曾自豪地说,因为有了远程教育,我们从享受了教育的权力,使得教育普及成了名副其实的现象。

四、引发的思考

从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讲,开放是必然趋势、远程教育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确立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观

社会发展了,教育需求随之发生变化,学习需求大幅度增加,大大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也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成。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学习需求的驱动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学习手段,适用于各类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开放性内涵的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学习者之间表现出越大越大差异性。他们有多重学习目的,有多种多样式的学习起点,有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并且学习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这种差异性要求远程教育机构必须权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构建完善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组成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造就终身学习者的基础。远程开放学习系统中,教育机构的教师应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按照学习者学习任务的性质和要求,向学习者提供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创设多种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方案、学习者则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从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案中寻找适合自已方式和内容。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和方案,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组合。

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有多种选择,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需要。我认为学生学习持服务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供对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媒体、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二,提供图书馆、网上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咨询答疑等多方面学习条件。第三,提供学习辅导、考试、学籍管理等多项服务。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发展远程教育,需结全中国国情,不能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就忘了曾经而且仍然为中国远程教育立下汗写功劳的广播、电视、而应对大众传播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发展远程教育,学习者获得学习支持服务的渠道应是多样的,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CD-ROM光盘、电子邮件、双向电视、BBS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电子语音信箱、面授辅导、学习小组、学习小报等。

2、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远程教育不同发展规划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对我国教育的真实写照。在中国,人口要么成为社会裹足不前的沉重负担,要么成为经济腾飞的巨大人力资源,天壤之别,全在教育一举之间。根据我国经济、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远程教育发展必须区别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出不同发展规划。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广大内地与边远省份教育相对落后,而沿海经济发达省和直辖市及一批中心城市教育基础、教育需求都比较发达。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但要为过远贫困地区培养人才服务,也要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教育需求来看,近期已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普及化,市民素质教育社会化的趋势。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热点课题研究表明,在居民家庭消费排序中,把教育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达68.8%,居民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达89.9%(其中希望接受本科教育的占47.6%,研究生占28.4%,大专占13.8%)。目前上海高中阶段(包括中专、职校和技校)普及率已达88.6%,1999年在校高中一年级学生达21万人,而目前上海市18-22岁人口等教育入学率为20%。由于受高校办学条件限制,绝大多数18岁青年将无法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可见,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传统的教育已经力不从心,优先发展依靠先进技术的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基于这种情况,远程教育在中心城市的功能应予重视和发展。其教育层次除高等专科教育外,应逐步加大本科教育的比重,并适者开设研究生教育。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针对中心城市人才对知识更新、技术更新为重要,就继续增加继续教育的比重,为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低投入、高产出、超时空、覆盖广的优势与作用。

3、搞活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基层电大,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下,完善细致的学习支持服务,对提高学习者自主化学习的能力,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广播电视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基层电大(含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是整个电大系统发展的基石,基层电大提供给学员和社会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大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全国各基层电大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和十余年的开放教育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地方特色的学习支持服务之路。他们在充分利用中央及各省级电大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在努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习资料的建设。学习资源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有了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学员及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基层电大学习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电大工作者,多年从事电大学习支持服务,深刻地体会到。在基层电大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中,虽然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不乏大量问题的存在。

1、学生人数众多,辅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基层电大因方方面面原因,目前职能被严重弱化远程教育论文,基层电大的发展始终面临生存压力。为了生存,基层电大大力拓展生源,且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连年攀升,但教师人数因编制、经费等原因难以得到同比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调。以湖北省咸宁市电大赤壁分校为例,近两年连续每年招生均在3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由原来400余人达到700多人,而学校教师因编制、经费等原因,先后招聘3名教师,但最后只留下了1名专业教师,兼职外聘辅导教师多年来比较固定,基本无较大变化。

2、网上辅导数量较少,回答问题不及时论文服务。基层电大所组织的网上学习与辅导主要依赖于上级电大网络学习辅导平台,自身虽有教学管理平台,但在实际中运用较少,网上辅导数量较少。同时在实际中网上辅导内容因平台设置不合理或没有实时交流平台,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网上辅导不及时。以赤壁分校为例,学校虽有自办网站和教学辅导平台,但每学期实际开展教学网上辅导不足三次,网上辅导教师对学员的跟发贴的回贴及问题的回答体现出不及时、问多答少等情况。

3、很少开展网上交互活动。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生与学习资源交互是远程教育中的三种重要交互形式。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具有动态性和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更受学生的欢迎。但在实际网上辅导时,学员主要是与上级电大教学网络平台进行非实时的交互,而与基层电大的辅导教师因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因互,很少就课程学习开展网络交互活动,师生之间的交互量很小。

4、过程跟踪管理手段落后,网络跟踪及相关记录缺失。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保证就是教学环节的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管理是落实每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手段。但在目前来说,基层电大教学过程跟踪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力。以赤壁分校为例,教学过程跟踪管理主要有以下种方式,均是以人力为主。一是督促学员上网及网上作业的提交主要依赖于上级电大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提供的学员上网学习时长及作业提交的统计结果,由班主任或专业课程教师以电话、QQ或邮件形式予以提醒;二是对于学员平时作业主要是在期末时要求学员集中上交,然后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批阅,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优势无法凸显出来。

5、多数学生仍未转变学习理念,依靠面授和期末串讲。面授和期末串讲曾经是基层电大教育较好解决学员工学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曾经被广大学员所接受。但随着网络技术条件的改善,学习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员们的学习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受教育模式之中,难以适应网络学习的要求。

二、改进基层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议

1、大力加强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选聘专业教师,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把关教师。同时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远程教育论文,增加辅导教师数量,提高师生比。对所有新任教师和专兼职辅导教师均要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在当前教育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基层电大已并入或即将并入各地的职教园或职教中心,成为其中一个分部,实现资源共享,这为电大更好地为学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带来了更多更好的专业辅导教师。

2、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网上辅导管理模式。各基层电大要充分利用上级电大和自建网站教学管理平台,开展网上辅导,同时分专业由专业把关教师建立各专业QQ群,基础课程单建一个QQ群,相关课程辅导教师加入该群,按照教务部门统一安排,象以前面授辅导时安排课程表一样,排出一个辅导课程时间安排表,与课程辅导教师共同商定辅导时间和辅导内容进行辅导,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教务教学管理部门要不定期的对网上辅导情况予以督促检查。改变当前由班主任建立QQ群或由专业教师就某门课建立QQ群的做法。网上辅导工作费时费力,且工作业绩不太好予以量化,建议按辅导课程门数对辅导教师予以适当补助。同时对网上学习辅导结束后,学员提出的问题,如辅导教师在线,应及时予以回复,如不在线,则由专业把关教师先记录下该问题,然后第一时间反馈给辅导教师,并及时回复学员。

3、立足远程,创新模式开展网上交互学习论文服务。在网上交互学习过程中,虽然起主体作用的是学习者,但核心因素是辅导教师。从网络交互的内容看,既有学科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建议等)的,也有情感支持方面的。辅导教师要敏锐地把握这一点,与学员进行平等地交流,尊重学员、理解学员、关心学员,这样才能提高网络交互学习的质量。同时辅导教师在网上辅导结束后,可以指定或由学员推选一个学习小组组长,由其发起和组织对课程的网上学习讨论,开展生生交互,以学帮学、以学带学、以学促学。在生生交互过程中由小组长将相关问题搜集及时反馈给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以赤壁分校为例,该校本学期开设的基于网络考核的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加大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远程教育论文,取得了较好学习效果,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4、更新过程跟踪管理理念,增强过程跟踪管理手段。目前各级电大教学管理平台虽能实现对学员上网学习时长、跟发贴数量等进行统计,但无法确切清楚学员学习效果如何,学习过程是否依照制度在按部就班的执行。有些如建立了课程学习QQ群,但相关群讨论资料未能予以归集汇总打印成册,记录严重缺失。通过QQ群和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学员学习情况,改变传统的看网上视频、文字材料等学习形式。对学习课程加强网络考核的管理力度,逐步增加网络考核课程门数,让学员在学习之后通过网络考核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5、重在平时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督促。通过开放教育入学时对新生组织的集中教育培训,教育新学员一方面掌握网上学习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员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树立网络自主化学习理念,学会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学习支持服务,这是至关重要的。面授和期末的串讲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但讲授者也要更新观念,由传统的面授改为重点解决学员在网上交互学习和网络小组会议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的难点以及普遍存在的错误,期末串讲由传统的点题式的改为依据中央电大和省大的考前练兵相关资料,有的放矢,最大程度为学员节约学习时间,抓住重点,确保学员在掌握课程学习重点内容的同时,提高具体操作的能力。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导学教师  管理

论文摘 要: 导学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成败。本文就开放教育管理工作者长期思考和不断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学教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将来导学教师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一、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工作特点

传统教育中,导学教师称呼为班主任,他是班级的领导者,是班级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并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他们所处的环境要比传统的学校教育要复杂的多。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不仅仅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联系教师、学员和教学资源信息库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一)导学教师界定

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内容是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的概念来定义的,北京电大督导中心下发的“导学教师工作手册”里这样为导学教师下的定义: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教务、学务等支持服务的教师,通常称“班主任”即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1]

(二)导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历史重任,即教书又育人;既教人探索科学真理,又启人觉悟学做真人,既要“学高为正”,又要“身正为范”。导学教师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路者,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而且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教师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导学教师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导学教师还停留在用自己狭隘经验来管理的现象普遍。大多数导学教师是离退休人员,观念比较陈旧,有一部分导学教师没有做过教育工作。如何提高导学教师而管理水平是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

(二)教育管理观念亟待更新。不少导学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文化基础、综合素质都存在偏差,导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能以伤害学生作用的发挥为代价,要做好目前条件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教育工作,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去做工作。

(三)导学教师综合水平低。导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问题,导学教师问题意识差、研究能力不高、解决或实现方法简单粗放影响班级管理质量。

(四)导学教师的核心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导学教师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导学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学教师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学习、文明礼貌、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部分导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是很好,电脑不熟练,操作起来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预见的问题不能解答等,自身的业务水平低。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的发展趋势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已有很大的变革,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而且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形式已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它的转变必然相应地要引起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导学教师的角色及其工作内涵势必也要变革,它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整个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运作。笔者认为要想成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名拥有较高人格魅力的导学教师,他的身上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他们以自己的正直构筑学生的正直,他们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这是一名成功导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来自于他对导学教师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二)才。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导学教师的知识越丰富、造诣越深,就越有权威性和教育的力量。导学教师应不断调整、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集多种知识于一身的“学者型”导学教师。

导学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外,还要有掌握深厚的教育理论。导学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如果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所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工作就难免陷于被动和盲目的状况。导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能。 导学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的效果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导学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导学教师的能力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导学教师的威信。学生喜欢能力强的导学教师,因为他们干什么都能获得成功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能力差的导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光彩和吸引力。导学教师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 1. 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 沟通协调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导学教师管理好一个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学习小组,有助于大家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是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和保证。

(四)技。 信息技术革命给广大开放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中文字处理和Excel2003中文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网络支持服务的电子邮件、学习平台、QQ等工具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查询与网上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文化素质。所以提高导学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势在必行。

结束语

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导学教师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导学教师应把握时代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管理方法、服务观念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探索出新时期导学教师工作的新规律。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作为导学教师要彻底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尽快树立”教育是服务”“服务于学习者”的现代导学教师工作观念。用满腔的热情为学员服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成为学员信息的传播者,成为师生交流的联系者,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实践者,成为学员学习道路上的服务者,成为教育工作的奉献者。

注释:

①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导学教师手册》

参考文献

[1] 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有卫,江丽.明了和满足学习需要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任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3] 臧爱萍.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电大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团队,开放教育,研究现状,拓展方向

 

自2006年起教育部逐次发文强调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迅速对组建教学团队进行思考和实践,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应的拓展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1.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的研究文章近百篇,其研究者主要是普通高校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个别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举例介绍型,一种是理论思考型。前者主要是对自己所在教学团队的内容、人员、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介绍,后者是基于自身的教学团队成员角色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角色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思考。关于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教学团队的形成机缘

诸多文章在对教学团队的理论建设进行思考之始,都或多或少地探讨了“教学团队”乃至“团队”形成的机缘或过程。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现状,该概念突破管理学领域,普及到了教育界,“教学团队”的说法应运而生,这也激发了教育者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也从个体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转变为中国教育理论政策的新方向。

教育部曾先后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一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二为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三为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正式拉开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序幕。这些文件成为教学团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政策方向和理论依据,不少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思考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了这些文件。

1.2高校教学团队的涵义、分类和特征

自教育部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以来,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也逐渐加强,“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成为探讨的首要内容。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对“教学团队”进行称名,如“高校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远程教育教学团队”、“虚拟教学团队”等。

“教学团队”所指多数是高校教学团队,小部分研究者在“教学团队”前面明确添加“高校”。董文良指出:“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一定数量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论文怎么写。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杨水根对“高校教学团队”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基于地方高校的视域,高校教学团队主要有“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实验(实习)教学建设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创业教育指导团队、教学管理团队”[2]等不同表现形式。

就“教学团队”特征来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类似观点。从都光珍[3]、张意忠[4]、王全胜[5]等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既总结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如目标性、互补性、协作性等,又点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独特特征如梯队性、长期性等。

1.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正因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现状,所以大家才逐步开展了相应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位研究者在探讨建设内容和策略之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进行了探讨。

曾明认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6]王军、梁莉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名师的引导。”[7]董文良[1]、孙广才[8]等人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需要,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季翔指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克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9]总的看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

1.4高校教学团队的目标体系

高校教学团队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建立一流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者也都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来确立长、短期目标。孙广才认为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为“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修订、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加强团队建设”[8]等。董文良认为:“地方高校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出版规划教材等……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1]

1.5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思路

教学团队建设初期,建设的策略和思路是亟需考虑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也是各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内容。

刘丽娟认为应“重点从激活教学团队的合作意识、遴选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10]六个方面建设教学团队。王军、梁莉指出,应着重从“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7] 王全胜提出应从“团队制度建设、团队精神培育、团队利益去向、薪酬激励、评价制度”[5]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李蜀湘则主要从团队的精神建设入手来谈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11]。周民杰从“团队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的思路。[12]

教学团队建立以后,在运行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红云等针对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行政化倾向明显;团队规模过大;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等问题提出建议,指出:“团队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7岁,学校中、高层领导不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建设经费分期拨付。”[13]

总的来说,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基本相同,都是从团队内部建设方案和外部制度保障入手来思考的。内部建设如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成员的择选、管理体系、考核机制、团队精神文化,外部保障如物质资金、政策制度等。这些团队建设内容思考侧重于团队,对团队如何提高教学的具体行为则较少探讨,而且主要立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来探讨问题,立足于开放教育实践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1.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成果

立足于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研究视点放到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上论文怎么写。秦慧通过对法国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后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实践指出行动方向。她指出“学生在完成综合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基本设计能力不强,沟通能力较弱”,所以应该对自身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改革。她提出除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外,还应该“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基本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和“加强跨专业之间的主题团队教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能力。[14]这些都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较为具体、恳切的改善需求。

在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实践方面,顾静相等人的《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一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了介绍,对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利用web2.0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5]。

总而言之,在目前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多,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少;对制度建设(考核、绩效)、文化建设、物资分配等教学之外内容的分析较多,对教学团队如何开展教学的内容较少;对宏观理论内涵的探讨较为多,对具体实践成果谈论较少。

2.高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研究的拓展方向

从以上各研究者的关注内容来看,教学团队的内涵、成员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团队的理论基础、作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在文化建设、薪酬分配等被探讨得比较深入,近三年教学团队研究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研究现状,关于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研究不多。(2)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内涵的解读与探讨,如教学团队的涵义、建设意义、重要性、特征等;虽然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但是对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内容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细致探讨。(3)主要是研究高校中某专业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或集中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地域分布单一集中,不具有跨地域性、虚拟性、网络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校教学团队研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从过去主要立足于外在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角度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趋向,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2)从过去主要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重要性、特点等内容,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践的工作进行归纳、思考。

(3)从过去集中探讨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的情形,逐步增强对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注度。

(4)从过去主要探讨某单一地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逐步转变为探讨跨地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问题。

(5)从过去立足于师生面对面型教学团队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囊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在内的大型教学团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5]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曾明.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制度保障[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7]王军、梁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理论探究[J].管理观察,2009,6.

[8]孙广才.代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季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0]刘丽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11]李蜀湘.项目课程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2]周民杰.地方高校新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0,3.

[13]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评价,2009,7-8.

[14]秦慧.《法国设计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15]顾静相等.《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影响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第6篇

【关键词】价值取向;价值;人才质量标准;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92―03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总存在着人们对价值的追寻和选择。这似乎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决定着各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暂且可将其称为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一种“先天性”特征。对此,滋生于教育系统内的电大开放教育也概莫能外。对一种教育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是促成一种教育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建构,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等等,均需一种价值取向的“引导”。这种“引导”应该是理性的,符合当前人们对教育价值所持的一种共同倾向。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无法简单的判断其对与错,它对教育发展的“引导”只有适合与否的问题。因此,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是每一种教育自身所无法回避的现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电大开放教育从其肇始就决定了与其他高等教育形态的明显差异。但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应体现在具体的人才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上,对其价值取向而言,在教育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它与现存高等教育的其他形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一 何谓价值及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领域内专有名词的价值是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教育哲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其实,在教育哲学里,关于价值的研究与解释,更多是借助于哲学中的既有成果。我们将哲学中的价值赋予其教育学上的意义,使之适合于解释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而揭示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教育的本质认识。对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而言,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科的学者似乎总有侑于自身的不同见解。这些在各学科发展中曾经存在的价值的具体概念,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观念体系,左右着各个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正是基于这种原由,我们有必要客观地探讨价值及其取向。

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这个概念既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附着在各学科的发展上。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涵义会在不同场合、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变化。一般认为,“价值”起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价值概念,如某人的建议是可取的、这个人是好人等。二是指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价值概念,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涵义,是指凝集在商品中一般的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三是哲学意义上的一般价值概念,即从各门具体学科抽象出价值的本质特征而形成人们对价值最普遍的认识,或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现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1]尽管价值的涵义有多种的解释,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多数人倾向于赞同马克思对价值的阐述,他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如果对马克思的话进行解读,我们似可将价值进行如下表述:所谓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在理解一般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我们辨明价值取向的涵义。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对价值进行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在这里,主体、自身需要、价值以及倾向是涵义所要表达的“关键”。综合起来,关于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我们似可用以下的话语进行解释:从事开放教育活动的主体(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者)根据现实及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二 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

在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上,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选择:一是开放教育的整体目的;二是个体发展的具体内容;三是教育内容的价值追求。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三个层面,构成层次分明的价值取向体系,指明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方向。

1 注重个体,兼顾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大开放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其本质特性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对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开放各种机会和资源,对学生没有任何特权;2、管理上具有满足各类学生各种需要的无限适应性;3、应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4、充分重视和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3]尽管在教学理念、方式、方法上,电大开放教育独具特色,且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有较大的差异,但仍不失其教育的本质特性。其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培养,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色彩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电大开放教育自身有一种内在的诉求,这种诉求与开放教育的本质、涵义、教学模式等相衔接,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人才质量标准实质是开放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与规格化,它的建立与完善必须符合教育目的的总体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目的统领并限定人才质量标准相关内容的范畴,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人才质量标准加以“指导”。

在开放教育的目的结构和职能上,可进行两方面的划分,一种是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另一种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的影响。前者体现了开放教育的个体价值,后者则体现了开放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关于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与选择,总是纠缠于各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并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演化延续至今。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实现途径――开放教育,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依然不能回避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明确。如何从社会发展及个体发展中来确定社会与个体二者的价值,我们似可从教育发展历史的追溯上来窥其端倪。“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是教育目标价值取向选择上两种最为典型的观点。所谓社会本位论,即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体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要服从社会需要,所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社会本位论”者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所谓“个体本位论”,即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在“个体本位论”者看来,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体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为其对个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4]两种观点会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从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看,“社会本位论”占据了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主张个体应依附于社会的发展,以社会为个体发展的导向。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定上,倡导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健全个体的人格,以此作为教育的中心。而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其人才质量标准应更多考虑到个体发展的因素。在开放教育中坚持注重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即意味着在人才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中,要把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等与个体直接相关的因素置于核心地位,按照个体发展的要求制定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但教育是一种广义上的社会活动,承担着将个体培养成社会人的重要任务。并且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的基础,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5]因此,注重个体,兼顾社会的价值取向理应成为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选择。

2 知识、能力并重,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确定了培养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但其最终要落实到培养对象――受教育者――的发展上。对受教育者而言,社会与个体价值的体现都要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这种发展包括了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都系之于受教育者个体。如何才能使个体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或者通过知识的传授,或者通过能力的培养,又或者通过二者的结合。每一种可能的选择都决定着我们对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所持的一种价值取向的抉择。这些会最终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对个体在某种方面认识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教育中对人才培养“重点”的倾向。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人们往往坚持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课程编排上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强调对学科知识的强行记忆和掌握,能力的提高与否则无关紧要;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教育的任务在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完全把两种价值取向割裂开,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片面坚持某一种价值取向,都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缺失。显然,这种较为偏执的主张无助于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近代教育史上,曾经存在与之类似的事例。在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上,由于认识的差异,形成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两种派别。他们各执一端,看不到二者在个体发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开放教育的现状看,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是电大办学的宗旨,也是电大开放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虽在以往的教育中,民国初年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建国后,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又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发展轨迹出现了偏差,一味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立足传统教育,新的教育理想开始“破茧重生”。在初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理想开始向追求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转向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独立型人格的培养。[6]这种转向,或者说趋势,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教育。开放教育是否要与之相适应?如何适应?开放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希望能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这些特点符合了当前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趋势。开放教育要培养具有鲜明主体性、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合格公民,知识与能力的争议在当代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等思潮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其既有的意义。基于对传统教育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开放教育更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展望未来人才的培养。

(三)人文与科学并举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和科学在教育的知识层面上有着此消彼长、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近代以前,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科学教育则处于其“边缘”。自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以数学、物理、生物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其有关的科学知识也呈现出一种“爆炸”的发展态势。为了彻底结束过去教育体系中被排斥和压抑的状态,摆脱尴尬的“边缘”地位,科学知识开始逐渐进入教育领域,与人文知识争夺在其中的“话语权”。以斯宾塞为代表,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各方面得出的结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为了那个叫做谋生的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指导的是科学。为了解释过去和现在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能合理地调节他的行为所必需的不可缺的钥匙是科学。同样,为了各种艺术完美创作和最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而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7]自此,教育总是在科学与人文的“犹豫不决”中“徘徊前行”。

正如教育的内容来自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和继承一样,开放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普通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关于人文和科学的纷争在开放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从素质培养的角度看,人文和科学分别决定着个体所要养成的两种素质,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它们均为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人文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对确立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何谓人文?何谓科学?二者的关系在确定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应如何阐述?对于二者,我们的倾向是什么?关于人文和科学,我们在此不做具体的解释。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科学则是指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追寻与探索。经过提炼、加工,与之相对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成为了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而又相互融合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浸洇着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着他们的人格、品行与精神等。从人类文化的构成上看,人文与科学有着均等的地位。而在彼此的发展上,它们相生相成、相伴而行。对此作出正确的抉择,需要我们正视人文和科学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在开放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人文与科学并举。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122.

[2]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406.

[3] 陈丽,李芒.论“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本质及其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1,(2):49.

[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04.

[5] 叶谰.中国教育学科2003年度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9.

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有效利用策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8-02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502)

作者简介:周文慧(1987-),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崔永鹏(1988-),男,甘肃积石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而实际上却仅在申报期间得到关注,不少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精品课程只要申报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结束,没有把精品课程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性、日常性工作来开展,更没有把它当作课程教学的资源和工具来利用。当前国内有关精品课程应用的研究也比较多,内容以探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宏观策略研究为主。本文通过对国内精品课程应用现状的研究,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展开研究,对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提供有效地、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1 精品课程应用现状

(1)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入口。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规模上已相当可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检索、管理平台,对于学习者来说,想查询某一门课程是否为精品课程或者想要检索某一门精品课程来学习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平台,旨在提供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存储、检索、运营的共享服务,目前已经有2 000多所国内高校成为注册会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内容较多,导航也与常规网站有所差异,不便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精品课程的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不便于更广泛、更深入地共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精品课程分类汇总,并提供检索服务,但是只有联盟用户才可以在网站中查看完整的课程内容,普通用户需要注册而且只能查看部分内容,对内容的下载设有权限限制,对课件的保密程度较高。2003-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 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提供的本科精品课程共有14 231门,其中国家级的有2 582门,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共有5 842门,其中国家级1 041门。所列的精品课程资源以统一的页面风格展现,同时提供学校链接。但是不能保证学校链接上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中的课程内容有同步更新,更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网页面上的课程内容随着原链接网站的更新而更新。因此,如果网站中精品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不能得到保证,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也会造成阻碍。

(3)精品课程网站中课程内容缺乏同步更新。对于能够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笔者发现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中内容都停留在申报之前,申报成功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更新。例如网站中的讨论组、留言板、课程案例、学生作品等都停留在申报前后。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都是在校任教的教授,基于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来搭建网络课程平台,然后再在平台上传相应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已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每年依然会在学校开设实体课程,并且所讲授的内容会随着时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案例活动、学生的讨论主题、问题视角、思维发展、作品展现都在更新。但是教师却未将实体课程更新的内容及时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导致网站中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精品课程网站有效利用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以促进国家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使国家耗费了5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1)教师应将每学期精品课程实体课堂的的教学内容与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内容对应起来,不断将实体课程中教学相关的课件、案例、任务、练习素材或增加的拓展资源等等补充至精品课程网站。

(2)精品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顺应网络时代学习需求,提倡混合式、非线性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在从事实体课程教授时,有意识将精品课程与课堂学习挂钩,让精品课程网站成为课程教学的工具,让学生在网上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将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记录在网站上,这些类似电子档案袋的学习记录又可以转化为可供其他人学习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管理者应及时检查课程链接地址是否有效,保证链接能够正常访问。

(4)改善精品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方式,由注册、登录、收费的复杂操作方式、只能在线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更改为真正的无障碍免费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展开分析。该课程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网站中的教学内容都停留在2009年的状态,而此后该门课程的资源未进行过更新。但是2009年至今,主持该课程的教师每年都会在学校开设《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授课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和部分方向的研究生。在实体课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活动都在不断更新。从之前的有线电视系统制作的视频案例到安卓系统的搭建,从汉语言远程可视化演示教学平台的设计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注册学习平台的设计,从信息技术学科网站建设到云资源与学习港结合的资源共享、存储方式,从E-learning到移动学习,这些都是远程教育随着时展而不断衍生出的新方式、新概念。在实体课程上教师将时展的新元素充分融入教学环节,但是在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并未同步更新,包括PPT课件、教学资源等。

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人作品、小组展示作品也在不断丰富。例如《安卓系统的搭建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微视频的学习效果研究》等,都结合了当今的微学习和逐渐流行的安卓系统来展开研究。由此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依赖于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大家逐渐开始关注网络资源合理呈现。接受信息终端的微型化、学习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的非线性等领域。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方案模型

若能将《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的网络精品课程中内容与实体课堂对应起来,并进行更新修改,及时上传教学安排、教学课件、教学任务,丰富学生自学资源,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以课程讲授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个人作业、小组作品和课程论文等资源,则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资源,同时为后期的学习者借鉴学习。在丰富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后,鼓励不同院校的学习者通过平台上的讨论交流板块进行学习交流,在保留传统的BBS,留言板等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在线的点对点和流。这样《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将更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成为真正的学习工具,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同时形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资源的利用与再生过程中提高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同理,之前建设的其它国家精品课程若能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借鉴,将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

4 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丰富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使之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能完善共享平台的共享标准,提高资源的可访问性,保证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将更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等.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推广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3\]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2010(5).

\[4\] 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第8篇

法学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一: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实践教学作为开放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本人根据电大系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员将所学的理论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法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法学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实践教学作为开放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作为开放教育专业之一的法学,是培养法学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探索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我国的法学教学,多年来,重视法学理论的教学。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开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电大也不例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一些地方电大实践教学仅限于少部分课程,如刑法学、民法学,更多的地方电大仍然沿袭了传统法学教育的模式,将实践环节的目的确定为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手段。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少,即使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真正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电大法学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律咨询等。一种是到校外实践基地(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参加法律实践。从当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其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

利用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是远程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中,大多电大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有些电大网络不够畅;二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或缺乏利用网络的能力;三是有些学生不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因而,很多电大没有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实践教学,或者利用了,但参加者有限,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说明

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两方面,即课程实践性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教学。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本模式主要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专科的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婚姻家庭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本科的合同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证据法学、法律文书等。本模式采用“二元”教学模式,所谓“二元”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是否能经常参加面授学习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两种程度的教学:面授为主教学与网络教学为主。

1.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件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如在《刑法学》(2)中,采取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材料,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为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在校内建立了模拟法庭,配备了必要的服装和设施,能够随时进行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同时,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深入实际提供方便。

2.其他组模式方案

其他组主要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采取网络案例分析、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可采取法学专题辩论、法律咨询、观摩法院庭审、模拟法庭等形式。

1.法学专题辩论

教师选取社会热点、争议的法学辩题,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展专题辩论。

2.法律咨询

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既回报社会,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水平。

3.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案例要选择与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参加者由学员自由报名,任课教师决定。其他同学必须旁听模拟法庭庭审。

三、完善和落实开放教学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二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离不开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践,融入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增加知识含量。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它是法学教学的必要场所。在校内实践基地方面,一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二是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三是建立稳定的参加实践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逐步形成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一是巩固和开拓实践基地;二是与实践基地签定能够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双赢”的协议;三是电大与实践基地加强沟通,校内实践教师经常深入校外实践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处理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融入司法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及时收集实践基地的典型案件,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案件进行研讨分析;五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司法工作人员担任电大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四)完善网络建设,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

处理功能,以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一是保证网络的畅通,满足网上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建立各种QQ群,保证信息的下达;三是建立网上教学实践管理员制度,管理员由精通网络知识,又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的人员担任;四是需要有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针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体系。加强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开放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缅.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2]吴斌.法学教育改革之路径[J].教育评论,2006.4

[3]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4]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周愉晴:《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法学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二:高职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总体上来说,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与一般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别,高职法学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推动高职法学教育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法学教育作为当前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高职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尽管近几年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陈旧和落后,更是给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新形势下,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更要加快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确保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法律专业型人才。

一、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法学教学方法

(一)在当前高职法学教学中,需要提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堂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法学专业教育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法学教学的任务。

(二)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的特色,根据其现有的土壤和条件来做好移值工作。即高职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重视自身的特色,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

(三)在高职法学教育工作中,需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实用的法学教育体系,确保教学方法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特色性,众多教学方法并没有主次之分,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分别对待和选择,并使各种方法能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各高职法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和配合,做到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进一步对法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实行交互式教学

(一)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一些小的法律轶事和法律案件片断来对讲解所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充分的发挥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二)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法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则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丰各中先进的教学工具已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应用,这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法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法学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授课过程中可以能完这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从而带给学生听觉和社觉上的震撼,以生动和逼真的形象和画面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对法学的深奥性进行深入研究。

(三)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法学教学和学习的氛围,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打造交互式教学的平台,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沟能宾机会,从而将交互式教学的优势更好的体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法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交互式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法学教育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高要求,其自身具有其他普遍高等教育学生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树立明确的目标,燃起希望,使其成为学好法律知识的动力,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法律人才。

三、重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实行案例式教学法

(一)组织相关教育者编写相应的案例题库作为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如可以先讲授有关法学内容,然后再下发一些相关案例来督促学生的进一步深入,也可以先下发相关案例,然后启发学生从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二)目前电视节目占各类法律节目较多,节目的案例不仅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极大。因此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上类似法治节目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法学教育者可以就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讨论和辩论之后,法学教育者应该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相应的讲解和引导,并可要求学生就案例分析情况写出相应的法律文书或法律解决意见。四、学以致用,实行实践式教学方法这里提到的实践式教学方法,类似于很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口中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从教师指导下的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的技能。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学教育模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诊所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广义上的,包括一切实践性质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法庭、司法机关实习、法律志愿者活动以及法律辩论赛等等形式。高职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各种纠纷,能够撰写各种法律文书,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法学教育目标,培养合格高职法律人才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与一般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别,高职法学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推动高职法学教育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