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02: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打细算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沉锚效应

所谓“沉锚效应”,还要从一个故事讲起。临街两家相邻的粥店,生意都很红火,然而晚上结算时,左边一家总比右边的一家多收入百十元。为什么呢?原来,左边粥店的服务员对每一个进来的顾客说:“本店的煎鸡蛋外黄里嫩,您要一个还是两个?”大多数顾客要一个或两个,极少不要。而右边店的服务员则说:“本店的煎鸡蛋外黄里嫩,您要不要尝一尝?”结果是有的要有的不要,大约各占一半。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锁定起来,这就是“沉锚效应”。

在数学教学中,怎么利用好“沉锚效应”呢?第一,教学设计时要预防“沉锚效应”,尽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设计的问题如果学生不用仔细思考就能猜个差不多,就失去了“问题”的意义。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让学生知道,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分别设计如下的问题:①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是不是?②有理数除了需要确定符号之外,还需要确定什么?③确定一个有理数需要确定两部分,是哪两部分?④有理数由几部分构成呢?显然,①的设计太直白,“锚”藏得太浅,学生几乎不用考虑就会回答是。④的设计又太空泛,“锚”藏得太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②和③的设计就比较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大体方向,不至于离题万里,又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预留。第二,学生遇到难题时就需要一个“锚”,即找一个跟此题相近或相关但又稍容易的题目或公式,学生在解决容易题目的过程中,受到某种启发或暗示,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也称U型记忆,即最先学习到的东西和最后学习到的东西,其回忆效果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则要差得多。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开始和结束之际。所以,课堂教学的前后10分钟就至关重要。经常遇到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检查哪些学生没交作业,并且借此展开批评教育,这对于大多数已交作业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宝贵的第一个10分钟。还有一种情况,整个课堂教学组织得很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教学目标已达成,但距离下课还有3~5分钟,老师想再提高一下,反正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结果给出一个难题,学生冥思苦想也没有解决,下课铃声早已不耐烦地响起。留给学生的最后回忆是什么?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结尾知识”变成了回忆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根据系列位置效应,每次安排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过长的学习时间,必然会拉长中间部分,学习效率就会下降。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保持高效状态,就必须精心准备和设计,使各个环节的衔接顺畅自然。

三、首因效应和“7 2”法则

首因效应是指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对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7 2法则”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的容量为“7 2”,如:给出一组随机数字“71862935286”,读一遍后按照原来的顺序默写出来,一般人写对的数字在5~9之间。“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于初学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正确印象;“7 2法则”告诉我们,学生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不是越多越好。两者结合起来看,新授知识要做到准确理解,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课堂容量不要太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精打细算

四、悬念效应

第2篇

【关键词】 更新 驾驭课堂 搭建舞台 捕捉灵感 提高效率

怎样做到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应景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求真务实,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高效呢?

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学会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充分备课。《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的教学也是这样,备课就好比是打仗。兵法中的“知己”, 在教学中就是备教材, “知彼”就是备学生。“战略战术”,就是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哪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而施教。只有准备充分,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课堂上学生发生的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才能让课堂的生成带给我们一个别样的惊喜。

2.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搭建充分展示学生课堂风采的舞台,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2.1 搭建和谐的舞台,让课堂充满快乐

现代教育家也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在课堂上,我常常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当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时,我会用赞赏的语言夸她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信任的语言伴着微笑、点头予以帮助他;当发现学生尤其是学习中下游学生身上的一点点进步时,我就会抓住时机用语言或手势大大的的表扬一番,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感觉很自豪。这样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很乐意和我亲近,每一个孩子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我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2 搭建兴趣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结合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中高年级则采用实际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2.2.2 用歌诀、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常常在网上找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如:学习《年月日》时,我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学生很容易记住大、小月的月份。还比如:我利用手指游戏方式帮助学生记忆5的口诀、长度单位的进率,解决栽树问题、锯木头问题等等。这些歌诀、游戏把数学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学生非常喜欢。

2.3 搭建展示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活力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能自己操作获得的,我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学生用准备的木条,订成三角形框架或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来拉一拉,比一比。三角形很“牢固”,拉不动,而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不需要过多地解释,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是学生能讲清楚的,我绝不代劳。我经常为学生搭建小老师讲题的展示风采的舞台。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思维方法讲解出来。学生在相互讲解和倾听中不但互补了方法,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2.4 搭建智慧的舞台,让课堂充满精彩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干扰,全方位、多角度地主动探究知识。

在教学《精打细算》时,比较买哪个商店的牛奶更便宜。

学生经过思考想出以下方法:

① 分别求出一袋是多少元,再比较。

11.5÷5=2.3(元) 12.9÷6=2.15(元) 2.152.3 乙商店牛奶便宜。

② 总价格相减,比较相差的钱数。

12.9-11.5=1.4(元) 11.5÷5=2.3(元) 1.42.3 乙商店牛奶便宜。

③求相同数量的钱能买几袋,再比较。

11.5÷5=2.3(元)2.3×6=13.8(元) 12.913.8或者:12.9÷6=2.15(元)2.15×5=10.75(元)10.7511.5乙商店牛奶便宜。

我正要继续往下进行的时候,刘明泰同学高高地举起的小手执意不放下,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我让他课后再和老师交流,但她的坚持让我无奈的停下来。他说:我估计每袋牛奶大约是2元,假设买第一种: 2×5=10(元)与实际相差:11.5-10=1.5(元)假设买第一种:6×2=12(元)与实际相差:12.9-12=0.9(元)0.91.5所以买第二种比较便宜。他的精彩回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这种假设法让我意外,这是我们备课时候没有想到的。

这个意外让我明白,教师要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

总之,我们必须要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搭建舞台,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师资培训;少儿

如果把国学经典教育比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兵马”,那么师资就是“粮草”。缺粮少草,兵马是动不起来的。随着很多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师资的短缺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少儿国学教育的师资培训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决定做师资培训时,不论是学校内训,还是培训结构做外训,第一步最好是收集资料。这里的资料收集包括三个方面:

1.他者或同类经验。对于学校而言,要考虑其他学校是如何操作师资培训的,是内训还是外请?他们是如何规划的?他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培训机构?对于培训组织来说,其他同类机构是如何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的?如果没有国学类师资培训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经济学论坛、商务会展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大量收集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规划时不至于考虑不周。

2.培训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访谈提纲或自编问卷做内部调查:老师最需要的是哪一块的国学知识?我校即将要开设的国学类课程涉及哪些经典?最难的部分是经典的梳理还是国学教育的教学教法?对于培训组织而言,要为学校提供国学师资培训,不仅要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国学教育需求状况,更要针对客户学校的要求,细致分析学校和老师的每一条需求。

3.讲师资料。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是内部培训,就一定要安排好人选。如果选择内部老师,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安排是否会与培训冲突。对于年长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工作安排。如果是附属小学邀请相应大学的教授,则需要提前告知明确的授课主题和时间地点。若是把培训委托给培训机构去做,那么,对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讲师背景和介绍,一定要提前审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讲师,从学术背景到讲课风格,都要认真搭配。此外,是选择组织内部研发人员去培训,还是选择聘请名校教师或高校教授做培训,都要提前联系,做好安排。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师资培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了。

一、规划与目标

依据对国学老师需求的分析,师资培训要明确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做好培训规划。

(一)培训目标要清晰可分解

对于师资培训而言,目标最好是可以分解并可以评测的。比如,在进行幼儿园老师《弟子规》基础知识的培训时,目标可以是了解其作者、价值和意义、内容结构。依据该目标,教学技能的目标可以是把握三种相关游戏。最后的考核则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对于小学老师,知识目标还应拓展到对具体字词的释义详解,最后的考核需要提交教案或试讲。对于中学老师,知识目标应包括了解字句出处,比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一般认为化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老师最后的考核一般要加说课与教案。

(二)培训规划要简便可操作

规划一定要结合目标,详细而不繁琐。比如,上午9:00-10:00讲《论语》的基础知识,那么紧接着最好安排《论语》的示范课或《论语》教学教法。如果第一天全部都是关于礼仪、价值、意义等的讲座,那么最好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安排到不同的日期中去。如果培训规划中涉及名师示范课等,一定要考虑到交通、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尽量不要给讲师添麻烦。

对于规划,还可以做出项目管理图,把每一个目标和时间点进行明确解析,然后分发给相关人员。

(三)培训成本要严格控制

规划之初,先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对于学校而言,经费预算及来源一定要合理,不可虚报经费数。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经费使用更要精打细算。既要考虑到接受培训的老师的舒适度,外请老师的讲课费用等事项,更要在细节处节约有度,避免浪费。

(四)培训手册要表述清楚

培训手册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需要的一种了解相关信息的材料。对于国学师资培训的培训手册,不仅能汇集培训基本状况,供听课老师随时翻检,它的外表设计更要古雅,能使人感觉到国学的气息。

以上目标和规划考核方案,再加上授课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都要制作成表格或手册,在培训以前分发到受训老师手中。

二、讲师与备课

合适的讲师是培训圆满成功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在培训公司开列的讲师名单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讲师的背景与风格

学术背景是我们选择讲师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国学师资培训的讲师,一定要有足够深厚的国学知识积累。一般选择文、史、哲类古文功底较好的硕士或博士。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讲师有相关,也是可以聘请的。但是,一定要挑选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讲师。毕竟,科研能力好与讲课受欢迎不一定呈正相关。此外,还要注意可以“面面俱到”的讲师。“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古人对经典的研读,往往是皓首穷经。我们今天的讲师,基本上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研读全部的国学经典著作。只有在他擅长的那一部分,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讲给听众。所以,在选择讲师时,最好要事先搞清楚他的长项。

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讲师的风格,是儒雅型、激情型、互动型,还是权威型、亲和型、专业型?相同讲课风格的老师最好间错开来,以避免造成听课人的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在培训前要明确,哪一种类型的讲师适合讲什么课。比如,儒雅型的老师讲《三字经》等蒙学经典,效果不一定有激情型和互动型的讲师好。

(二)讲师的课件与教案

在培训开始前,讲师最好向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交课件、讲义和教案。若发现与培训目标和需求不相符的教学设计,要及时替换。同时,课件和讲义在印刷前一定要仔细校对。

此外,某次培训的课件风格,最好保持一致,并进行编号录入,方便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存档。

最后,相关人员还要考虑到各种细节。例如,根据讲师的课件,是否需要提供教具;讲师是否有要求听课者提前诵读某些章节,这些章节是否印刷成册;还有,课件需要的播放软件等,是否有备份,可以保证现场不出意外。

三、组织与授课

(一)开班礼与“破冰”

开班礼之前,要确保听课老师按时签到,并拿到培训手册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相关图书资料、相关表格等文件。

开班礼进行时,最好有现场的影音采集。同时,现场的服务与调度也要礼貌有序。倒水、移动话筒等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

在开班礼后,可以进行“破冰”,让讲师或外来学习者尽快与听众和本地员工熟悉起来。

(二)授课与追踪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一节课都要有专人负责追踪记录。一方面,对讲师授课进行追踪:是否讲的是规定课程?是否准时下课?是否讲全知识点?是否讲解明白?是否按要求留下参考文献?另一方面,也对受众进行追踪:是否按时听课?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有教学疑问?等等。同时,要对课堂进行“互动记录”。因为如果没有互动与讨论,教学诊断就成了“专断”和“独断”。当然,追踪者应该准确记录上课时间和地点。有时,追踪者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测意见。最后,追踪记录要有签名,明确某人是追踪负责人。

(三)采集与存档

对于听课者在课程中的小作业、讨论结果等文字记录,要做好收集工作。对于课程中的说课、表演等内容,最好有照片和录像。这些都是培训成果展示的重要资料。在师资培训中,既可以为每一位听课老师建立个人档案,也可以为某一批听众建立集体档案,供以后参考之用。

四、考试与考查

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考查,就无法确定师资培训的成效。对于提供培训的机构而言,没有考试的结果,一般很难证明培训的效度,进而无法稳定客户群。因此,培训的考试与考查也是必要的环节。

考试和考查都要按照培训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基础知识类的内容无疑适合用答卷的方式来检验培训结果,技能类的培训内容,究竟是要选择文章的形式还是讲课的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的时间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来协商。

对于最后测验用的考卷,在培训之前要经过讲师设计和校对。考卷在印刷前后,都要注意保密。考查如果采用的是示范课的形式,要提前告知听课老师和点评专家进行准备。评分标准也要依据培训目标来设计和审定。最后,在培训前和考查前,都要对场地设备进行检修。

五、后勤与保障

后勤与保障工作是培训做得完美舒心的重要抓手。一般来说,学校内训多安排在本校,老师对环境也非常熟悉。但是,这种培训往往安排在暑期,占用了一些老师的休假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后勤工作做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

如果是培训机构来做师资培训,服务和保障则更为重要。如果是在目标学校培训,那么讲师的交通和用餐需要专人提前通知。如果是另找场地,在培训前,房间、食堂、教室、卫生间等地方,最好用简易地图分发给老师。每一个场地的空调、照明、冷热水等,都要提前检查,及时检修,确保听课老师能专心接受培训。

六、反馈与保持

上述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控和评估,随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培训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安排,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学校和相关培训公司都要注意回顾和总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等方式,详细记录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与原计划的不足,并将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新阶段培训的借鉴和起点。

对于学校而言,培训效果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在培训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与培训相关的国学教学竞赛,或者用开会研讨、出板报、做文集、发专题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巩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对于培训的经典内容,只有长期研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培训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国学师资培训只有以问题和需求为视角,选择合适的讲师,借鉴商业论坛和企业培训的管理模式,注重内容,追求创新,才能使国学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听课老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观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D.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陶行知先生有云:“人生为一大事来。”周恩芝常常想,她就是为教育而来的人。她热爱教育事业,充满了教育热情,满怀着爱的情感,在追求教育梦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激扬人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最终成就了光彩动人的教育人生。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而有些故事,甚至成为她成长的关键事件。

雨中小花伞:爱是教育的活水源头

好老师,一定视教育如生命,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人;

好老师,一定视学生如子弟,是助学生找到光亮的人;

好老师,一定视学校如家庭,是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周恩芝

1984年秋,周恩芝开始担任班主任,照管着70多名学生,同时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凭着年轻的热情,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上课、谈心、辅导,每天早来晚走,还走访了所有同学的家庭,着实感动了那个年代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的家长。

周恩芝一直记得,就在那年开学的第一天,一个13岁的小女孩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学校,还没说话,眼泪就已流了下来。周恩芝见状,赶忙安慰她,让她慢慢细说。这才得知,她是个孤儿,住在姑姑家,而姑姑得了重病,家里穷得没办法帮她交学费。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周恩芝顿生怜爱之情。她本能地觉得,不关爱这个孩子,孩子就要荒废了。

从此后,她经常给她送米,送柴,给她做饭,为她补习功课,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周恩芝帮助她找到了光亮,让她对未来重新树立了信心。当时,周恩芝的月工资只有39.5元,但每个月她都会“抠”出一些来帮助她。在周恩芝和学校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个小女孩终于顺利地毕业了。

这个故事,当年被刊登在《长春日报》上。如今,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定居日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感谢周恩芝的帮助和教育之恩,她有时会专程从日本赶回来,参加周恩芝举办的一些活动。

周恩芝还清楚地记得,1985年春的一个大雨天,她下班后正站在门前发愁,不知雨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这时,一把花伞从雨中“飘”到了她面前,伞下闪出了学生张雪的笑脸:“老师,我知道你没带伞,我送你回家。”

当时,她是多么的感动啊!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刚和张雪一起走进雨中,一连又来了四位同学,并且都是要送她回家的。这一幕让周恩芝始料未及。就这样,带着甜蜜的幸福,在五把花伞的簇拥下,她和孩子们一同走在风雨之路上。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教育人的幸福。

因为在教育中迸发的热情和倾注的仁爱,不久之后周恩芝就获得了“吉林省师德标兵”称号,参加了省师德报告团。在一次聚会时,她的那些曾经教过的孩子们都特意地系上了红领巾,追忆着曾经的逝水流年,并和她亲切拥抱。

那一刻,周恩芝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对我的爱和信任,奠定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生相守的决心,让我懂得了仁爱才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一米高的草稿纸:苦练是成长的原动力

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勤学苦练,能够玩转教材和课堂的人;

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智慧,让师生思想火花竞相绽放的人;

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历经岁月蜕变,不断演绎精彩人生的人。

――周恩芝

当年,周恩芝是从一个知青被推荐上了师范,算是一个工农兵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所中学,青涩中带着懵懂。第一次的教学任务,是被安排到高二快班“顶教”,因为那个老师生病了,没人上课。

当时,她站在讲台上,心里害怕极了,但她还是壮着胆子,照本宣科地讲起了练习题。有一天,一个学生问她一道数学题,因为不会做,她的脸刷地红了。当天晚上,她就跑到原任课老师家里,诚心向他请教。那一天,她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下决心好好学习,大量做题。当时,家里冬天没有暖气,零下30多度,手冻裂了,也没有挡住她学习的热情。在那个学期,她做了无数习题,留下的草稿纸大概有一米高。另外,她还抽空看了几十本教育名著,还参加了学历进修。

那时候,周恩芝有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单纯而执着的热情。就像当时大多数人坚信的那样,她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没有干不好的事。渐渐地,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而她的数学课也成了学生们欢迎的课程。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数学基础越来越扎实,并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那帮孩子和她感情深厚,至今当年的数学课代表还和她保持着联系。

恢复高考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区里举行教师专业能力考试,周恩芝夺得了初中数学教师第四名的佳绩。区领导对她的执着学习精神给予了表扬,还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让她参加了上海青浦顾泠沅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课题小组,指派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开成专门给予指导。

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她每天要备详案,写预习提纲,练语音语调,练板书,而负责指导她的李老师则从家里拿来了录音机,录下她的课并在课后反复听。李老师是个精益求精的人,所以指导得特别认真,对她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表现中的细节一点也不放过,有几次甚至因为过于严厉地批评,让周恩芝流下了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周恩芝坚持写教育教学体会,不知疲倦地反复修改论文,让她的教学根基越来越扎实。这种“细嚼慢咽”的做事习惯,也让她渐渐变成了一个爱琢磨、爱读书的人,不断苦练着上课的深度和感染力,不断增强着自身的文化积淀。两年后,她做完了80公分高的草稿纸,完成了80节的磨课,终于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

她的课开始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迎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而她也先后被评为“教改积极分子”“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先进个人”。几年之后,她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

拆除烧烤街:从名师到名校长

好校长,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

好校长,一定要善于识才、纳才、用才,认识到强师是强校之本;

好校长,一定要有敏锐的前瞻力,勇立潮头,勇闯新路。

――周恩芝

正当周恩芝朝着自己的名师梦想发奋之时,生活轨迹突然发生改变――先是被提拔为学校团委书记,接着晋升为副校长、校长。

1996年,长春市政府提出为市民办好十二件实事,其中之一就是改造薄弱学校。周恩芝所在的宽城区把四十八中确定为首批改造对象,这时候的周恩芝已名声在外,自然而然地,区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委派她去“攻坚”。然而,当4月5日教育局局长找她谈话时,不想接手这个“烫手山芋”的她哭出声来。因为任务艰巨,领导态度坚决,周恩芝在无奈之下,最终还是接受了任务。

当时的四十八中,是全市有名的“问题”学校,属于“领导不满意,家长不放心,社会不认可”的“三类三级”学校。学校只有530名学生,却有127名教师;操场被占用,学生三年时间没上过一节体育课;校门两侧有43间小店面,是长春市有名的烧烤一条街,违章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学校五年换了五个负责人。其社会形象之差可谓众人皆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然而,周恩芝想,既来之则安之。看到老师们疑惑的目光和破旧的校园,她没有退缩,而是按照自己一贯的做法,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整治环境。当时,学校围墙外侧的违章建筑已将学校“包围”,喧嚣的叫卖声日夜不绝,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而其中的业主大多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清理起来是个大难题。结果,在她刚刚准备“动手”的时候,几乎跟电影桥段一样的“故事”出现了。

他们先是对周恩芝进行金钱收买,想让她主动放弃;接着放风恐吓,试图迫使她屈服。最后,其中一个摊主竟然采取了极端行动――把她儿子带到危楼下进行威逼,还拿着西瓜刀冲进校长办公室,扬言“要断你的胳膊断你的腿”。

面对严峻情势,周恩芝四面奔走,八方求援。结果,在市委副书记的亲自挂帅之下,城建、街道、派出所等多家单位现场办公,终于拆除了违章建筑,修建起学校操场。从此,学校办学一路绿灯,环境越来越好。

第二件事是打造名师。名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改造薄弱校的制胜法宝。四十八中要“脱贫”升级,走向更高更好的发展层级,打造一支名师队伍是必由之路。

考虑到学校的师资现状,周恩芝把着力点放在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教师身上,采取优胜劣汰制,打破大锅饭,实行全员聘任,出台激励机制,培养自己的名师和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对外广纳贤才。

当时,在长白山区有一位邢立平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在了解了他的事迹后,周恩芝多次与他沟通,希望他来四十八中。而在邢老师那边,听说他要调走了,好多家长希望他能把自己的孩子也一起带走。

面对周恩芝校长的信任,邢老师决定先来学校看看,同时还带来了一车的山区娃娃。看到这一景象,周恩芝主动向家长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前景。不久,邢老师决定过来,同时带来了64个娃娃。当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怎么办?周恩芝想,邢老师与64个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不能拆散的,收下这64个学生,就等于留下了邢老师那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

于是,她毅然接纳了这64个山区孩子。接着,她跑审批、筹资金、盖房子,硬是把这些孩子妥善安置了下来。同时,她还把邢老师的妻子也接收进校,帮助照顾这些学生的饮食起居。在这些孩子们到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周恩芝将自己当年的省劳模奖金全数拿出来,给孩子们买了月饼和水果。有的孩子舍不得吃,说是校长给买的,要拿回去与父母一起分享。

为了给邢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2008年周恩芝推荐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赴香港交流团。由于邢老师努力工作,成绩突出,他后来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成了吉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

就是在以邢老师为首的一批优秀教师的带动下,四十八中的好校风、好教风和好学风逐渐形成。后来,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先后来学校视察,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好评。

第三件事是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在学校稳步迈入“正常”学校行列的时候,对于该怎样创新发展,彻底摘掉“薄弱校”的帽子,办出特色,成为与时俱进的品牌学校,周恩芝可谓费尽心思。

当时,因为与东北师大理想信息学院建立了良好关系,学校于是确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学校发展新路径,并打算建起全市教育系统的第一个微机室。然而,资金不足成了“拦路虎”。

后来,周恩芝听说市教委的李主任同意了学校的申请。那一天,周恩芝在大雨滂沱中,骑着自行车直奔教委大楼,仿佛觉得去迟了这个机会就会失去似的。

结果,当她湿淋淋地站在李主任面前时,确实把李主任给惊呆了、感动了。他和周恩芝详细探讨了建设方案,并当场破例批给学校二十万元启动资金。周恩芝心里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那一刻,她虽然满身泥水,但愿望实现了,她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有了启动资金,学校精打细算,不够买全机,就到中关村买零部件组装,终于建起了全市第一家微机室。接着,他们请来了东北师大的三位教授,利用寒假时间培训老师。1999年,学校从政史地三个学科率先介入,接着全科覆盖,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整合,建成了一网、一库、十室,让信息资源走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这一课改行动走在了全国教育系统前列,2000年教育部师范司在长春四十八中召开全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现场会。

这一年,周恩芝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校长”“全国信息教育创新型校长”“全国骨干校长”等荣誉称号。

教育的二次创业:既做“鲶鱼”也做“狼”

好校长,对教育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执着和热爱;

好校长,对教育一定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魄力;

好校长,对教育一定要有探索者、引领者和实践者的追求。

――周恩芝

周恩芝在长春四十八中工作13年,对她来说,那是激情燃烧的13年。在那13年里,长春市四十八中实现了由一栋楼到五栋楼,从530名学生到五千多名学生的飞跃;教学质量连年攀高,及至位列区第一名;文体活动成绩斐然,在区运动会中勇夺五连冠;教师迅速成长,先后有42名骨干教师走上了副校级以上领导岗位……

这些数字记载了周恩芝在四十八中的艰辛、厚重与辉煌,那也是她尽情享受教育人生况味的13年。在那儿,她挥洒了青春的汗水,也渐生华发。

2009年春节前,周恩芝年满53岁,按政策已可提前退养。看到年轻人一个个成长起来,她觉得,是该给那些年轻人机会的时候了。于是,她向领导提出辞去校长职务。在不久之后的全校教职员工新年晚宴上,她就正式向大家宣布,激流勇退,辞去校长职务。

同事们在惊愕的同时,没有忘记给这位多年的“当家人”送上满满的祝福和敬意。当是时,她感到有敬不完的酒,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照不完的相,一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之中。十三年工作的困苦和烦恼,都在此刻完全化解;十三年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都在此刻得到了回报。

屈指算来,她已走过公办学校校长的二十多年历程,如今停下来,这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因为她还有梦想没有实现。

2009年3月1日,她怀揣着这个梦想,从吉林来到北京,加盟北京为明教育集团。

想起来,当时是集团总裁林浩的敬天爱人,领航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企业愿景,构建集团文化体系,让孩子更好融入世界的远大理想,以及他那无私博大的教育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她。

在了解集团文化的同时,武汉为明学校向她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让她坚定了从事民办基础教育的信心,并勇敢挑起了武汉为明学校校长的重任。因为那拔地而起的学校,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她决心要把这个学校做好,做出品牌,为民造福,同时也证明她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公办学校干得好,在民办学校干得也好。

2009年4月,周恩芝一行五人来到武汉,开始了“二次创业”。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环,没有了熟悉的环境,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好在初到为明学校,他们就得到了教育局和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但是,校舍还在建设之中,没有一个学生,怎么办?为了求得一个好的开局,他们加大了宣传力度,整整奔波了4个月,几乎走遍了湖北省的所有地市县,宣传为明集团的办学愿景,宣传北大附中的品牌资源,宣传武汉为明学校的办学思想,宣传学校的教育优势。终于,学生动心了,家长动心了,他们很快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有了这个基础,他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入职教师的进校门槛。于是,通过现场招聘,许多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纷至沓来。在开学第一年招录的57名教师中,有43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研究生学历者达27%。这些80后教师有思想、有朝气、有热情,有极强的专业基本功和感染力,经过在北京的10天培训,他们在回校执教后,很快赢得家长口碑。

周恩芝永远不会忘记武汉为明学校开学第一天的情景。那时,几百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学校一时热闹非凡。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周恩芝给学生和家长们鞠了三个躬,以感谢他们的信任。

9月6日,新学校的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在接过区领导授予的校牌的那一刻,她深深地感到了手中的责任之大,肩上的担子之重。在典礼现场,武汉晚报的一位记者问:你是鲶鱼还是狼?

周恩芝想了想回答:“我想,我们办学就要有狼的精神――勇往直前;而对学生、家长、老师而言,我就是鲶鱼,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引进品牌教育资源,促进全区教育质量提升,造出我们的‘鲶鱼效应’。”

接管“七一”:一个校长的社会之责

好校长,一定要有社会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好校长,一定要有教育智慧,善于应变,化劣为优;

好校长,一定要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志存高远。

――周恩芝

2011年6月26日,武汉为明学校附近的七一寄宿小学因城中村改造宣布撤消,但原有的1200名学生只有六年级的200人有学校愿意接管,其他学生何去何从?家长听说学校不办了,情绪激动,几乎到了闹事的地步。

他们的校长找到周恩芝,希望她能接收这个学校,并请她去说服家长。周恩芝开始时觉得事情很复杂,学生、老师、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都要接收,困难非常大。

但周恩芝想,困难当前,如果是我份内的事,我要挺身而出;如果不是我份内的事,也应该挺身而出,为政府、为群众分忧解难。为了明天,敢于担当,这样才不辜负“为明学校”这个名称嘛。

于是,她马上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接!接着,她又向集团说明情况,征得了同意。最后,她向教育局长表态,开始了接收工作。

6月底,周恩芝去七一学校召开家长会,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开,连开了三天。31日,七一学校的十一台大客车和几十辆小车开到为明学校,亲自来“考察”学校来了。

周恩芝给家长和学生介绍师生安置情况,因为两校之间距离有些远,家长不了解,也不认可,更不相信。这时有几个家长冲上台来要抢话筒,并鼓动大家去市政府闹事。年轻老师怕周恩芝校长挨打,甚至围起了一道人墙来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