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9 03:4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的一方生活或是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朋友生活在一起。
这群儿童的年龄普遍在14岁以下,情感的需求,特别是对亲情的渴望,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难逾越和克服的障碍。
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春节前夕,记者冒着鹅毛大雪前往遂宁市,直面留守在家里的那些“特殊”的孩童们。
镜头一:烦心事不告诉爸妈,不让他们担心
陈豪云那双倔强而又迷茫的眼神始终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离他家还有10米左右的地方,我就看到了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孩倚在门边,直直地看着前方。陈豪云今年13岁,初中一年级,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灵通村第四村民组的一名留守儿童。
凭着直觉,我发现了他和普通小孩的不同。豪云的父母在新疆做砖工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打从豪云记事起,他就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爸妈对于他来说,只是每年过年时回来看一看就走的人。
“平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在身边,你会羡慕他们吗?”我迟疑地问出了这个问题,“会”一个简单的字眼从豪云嘴中蹦出,然后静默。“那如果有了烦心事,你会首先想到和谁倾诉呢?”“找我的伙伴。”“为什么不想先和父母说呢?”豪云抿着嘴摇了摇头,“不想让他们担心,他们很忙。”
听到这样的回答,让我确实感到很意外。脑子里飞速地想到,如果是城市里一个13岁的小孩,现在会是怎样的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在父母身边撒娇,索要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眼前这个衣着单薄的男孩却用最简短的话语将我惯有的认知打破。
懂事、独立、成熟是豪云留给我最大的感受。了解自己和其他小孩的不同,所以不敢奢求其他过分的要求。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他始终显得有些茫然和无助。豪云说长大后想当兵,当兵可以给家里节约生活费用。“那当一辈子兵吗?”“不是,以后不晓得要做什么。”
这时,同村的一个小伙伴和父母正手牵手经过豪云家门口,豪云目不转睛地看了看他们,又飞快地将眼神收了回来,脸上透着一丝羡慕的神情。
“春节快到了,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过年吗?”“爸爸妈妈说要回来的。”当说到新年的愿望时,豪云终于露出了一些激动的神情,他说他的愿望就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和豪云的交流过程似乎很顺畅,我问什么,他答什么。然而我总是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挡在我们中间,没有办法跨过去,没有办法深入他的心中。
镜头二:他们都有父母,我不羡慕
唐苗苗的乖巧着实让我喜欢。
今年11岁的唐苗苗是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十五村的留守儿童。一见面,乖巧的苗苗就叫着“姐姐好”,屋里很简陋,瓦房透着风。
家里至今只有三样电器,一台摆在正屋中间的电视机,一台二手洗衣机以及一部破旧的电话。然而在另一面墙上却醒目地挂满了优秀学生、乖娃娃、优秀少先队员等八九张奖状。“这都是苗苗得的奖状,你们看,好多哟!”说话的是苗苗的奶奶,脸上透着自豪的笑容。
唐苗苗的母亲早已因病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病在镇上的医院治疗。平常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73岁的爷爷为了给家里增添收入,不顾年迈体弱出去打临工养家糊口。
“如果不是政府的政策好,她爸只有等死了。”苗苗的大伯说。了解到唐苗苗的家庭情况,遂宁市安居区民政局将唐苗苗父亲的医疗费用全包了,并且让他享受到了低保待遇,这确确实实为唐苗苗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听到大人们提到自己的父亲,唐苗苗的眼神突然暗淡了下来,看着地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看着眼前可爱的苗苗,听着苗苗家庭的不幸,我忍不住问她羡慕其他有父母的小孩子吗?答案又出乎我意料,苗苗回答的是:不羡慕。这个答案竟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交谈下去。
也许唐苗苗的不羡慕是真,几乎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太了解和爸爸妈妈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她的生活里似乎就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然而面对没有文化的奶奶和外出务工的爷爷,我担心着苗苗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
也许,他们是懂事的,也许他们是成熟的,但同时他们又是一群极度敏感极度孤僻的孩子。他们用一种近似封闭的状态将自己与他人划开一道口子,隐藏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又渴望着得到亲情的关爱,父母的爱是打开他们心灵最重要的钥匙。
记者观察:携手同心让爱流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为2300万人。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与研究中心调查,自2000年到2006年,全国的留守儿童增长了近一倍,年均增长约为11.3%。而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成为了继河南省后的第二大省,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0.22%,庞大的数字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在震惊之余,如何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了当今社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亲情的缺失以及长期的被忽视状况,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隔代监护型是现在普遍的监护形式,即孩子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遂宁市关于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隔代监护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68%。
在采访陈豪云和唐苗苗的过程当中,记者也明显感到他们和一般普通孩子的不同,较强烈的自我封闭和戒备心理。
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放任的后果是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怕生、孤僻、缺乏安全感,而这些是留守儿童的共性。
根据遂宁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调查,学业偏差、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安全失保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一位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李姓志愿者告诉记者,在她接触到的众多留守儿童中,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和一般儿童有区别。没有安全感、不合群、孤僻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状态,而身高的偏矮小也是与一般孩子的明显特征。“只有多接触他们,才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爱。”小李对此感慨万分。
被忽视是所有留守儿童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在外人看来似乎正常生活在家庭里,有爷爷奶奶照料着,回家有饭吃,出门有衣穿,然而情感上的需求却常常被忽视。
当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当听到一句句让人感伤的话语,我多想紧紧地将他们拥入怀中,用温暖驱散他们心中的寒冷,让快乐永远伴随他们成长。
针对留守学生生存现状和突出问题,遂宁市于2005年5月率先开始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探索,在船山区南津路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留守学生之家”。 2006年2月,全省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在遂宁市安居区正式启动。
2011年1月18日,遂宁市共青团2011年关爱农民工子女暖冬行动在大雪纷飞中正式开始,泛舟涪江、参观宋瓷博物馆、颁发慰问品,遂宁市团委的领导、一百多名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用心走过了3小时的爱心旅程。当记者全程参加完后,感觉温暖包裹住了整个心房,在这漫天飞雪的严冬似乎春的脚步近了。
链 接
四川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采取的举措:
2010年5月4日,四川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隆重举行。
2009年8月13日,团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分享阅读・共享成长”留守学生图书漂流活动。
2009年7月,共青团四川省委、华人置业、成都商报共同主办“携手同心・让爱流动”走近留守学生关爱之旅。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占全省第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差,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的12.13%,规模大434万。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高达205.7万。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说谎,在家欺骗爷爷奶奶,在学校欺骗老师同学,经常为完成不了作业或者上学迟到早退找借口。内心自闭,脾气大,难管教,经常和长辈顶撞或沉默不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屡教不改,学习成绩差。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状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互补功效,统筹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庭方面
1.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一方最好在家一起生活。需要通过爱心教育,召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看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对其人格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2.家庭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和联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满足其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父母应该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实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定期打电话和写信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点滴。平时,他们需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多和女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及时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多关心老师和同学对其子女的评价,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渠道,学校也应该积极建立起父母和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维护进城打工的农民父母的权益的最温暖的举措。这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当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加之学校老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他们,一定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老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老师应该更加重视。老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义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讲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品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胆小孤僻、性格怪异、敏感不安等情况,老师们应该利用平时教学之便,秉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这些举措,使留守儿童树立生活的信心,打开心扉,放下对其他同学的芥蒂,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亟需加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将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倾斜。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崛起为大量的农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进城创业务工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约有2.42亿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个伴随着农民工队伍一同壮大起来的、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弱势群体,却没有引起国家和社会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概括的讲,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普遍都存在隔代监护的现象。由于父母没在身边很好的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都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在家里要做农活、做家务,几乎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身心疲惫很难集中注意力,部分同学甚至精神萎靡。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缺少监管,缺失父爱、母爱,缺少沟通、交流,他们长期性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任性、叛逆、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健康网吧,这样长期以来便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不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而逃学辍学,还养成了吸烟,打架,酗酒,夜不归宿,生活无规律等生活恶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是每年与父母见一面相聚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由于和父母的相处时间短,所以这些孩子大都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关怀,他们对父母也缺少情感。由于和父母都存在空间上的距离,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以往便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待人冷漠、行为孤僻、自卑心理严重或防备心强,缺乏自信,物质上相互攀比,乱花钱,贪吃贪玩等个性特征。许多留守儿童在表面上来看要比其他孩子更独立、更坚强,其实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极易波动,对外界事物极为敏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伤,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个别留守儿童出现了思想偏激,行为极端的思想及行为特点,面对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表现出了很强的抵触情绪。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和老师最重视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都是通过电话交流,这种间接的监护根本无法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行为意识。近年来在留守儿童中由于溺水、车祸、自残、喝农药、自缢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事件不断发生。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全社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然产物,他们也必然是一个弱势群体。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社会也在关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和谐社会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老师,更需要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二、解决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一)老师需要更多的关爱与责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加细微的关心尤其是心理和学习方面的。发现留守儿童有心理、性格、思想上的问题时我们要多与他们交流,打开他们的心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耐心的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
(二)学校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例如在班级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让他们去帮助那些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有问题的孩子。在留守儿童中间创造一种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团结友善,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氛围。
(三)家长的责任。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最需要付出的更多的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大都在3-1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龄前期至青春期早期,父母的关心和教导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发育,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不仅要给孩子在生活上的物质保证,更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与老师学校交流,对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有更多的了解、帮助、支持与关爱。
(四)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家庭也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闯荡城市,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城市无一不凝结着他们的汗水。所以关心留守儿童也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老师我深深的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农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例如修建寄宿制学校,给予家庭条件差的留守儿童生活补贴等。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我国还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应该被提到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楼市问题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共同分享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硕果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生活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还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年幼的孩子们。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学校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和政府社会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1.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以母亲居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局第二位。53%的留守儿童是双亲不在身边,41%的留守儿童有母亲陪护,其余占6%。60%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看管。80%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虽然有亲缘关系,但由于隔代关系,较难进行真正的交流。所调查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只有21人为初中程度,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方式不恰当。访问到监护人如何处理儿童犯错,只有25%的监护人选择讲述道理,打骂、或单纯责骂的监护人占到40%。65%的监护人认为自己家的留守儿童并没有严重问题,只有个别家长反映孩子调皮,难以管教。由此体现出,在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上,监护人多采取放任态度,总结出如下原因:一、偏远地区教育水平低,监护人缺乏管理儿童的科学常识,教育意识匮乏;二、由于与儿童交流甚少,教育无从下手;三、面对调查未能客观评价自家儿童。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儿童对于父母不在身边表示反感,父母亲情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一定程度的心里空缺。非留守儿童的调查中,60%的儿童不能接受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回收问卷显示,留守儿童对于父母非常思念的达64%,比较想念的有24%,仅有7%不怎么想,3%没想过。访谈过程中,与监护人谈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的变化,其调查结果显示如下:50%的留守儿童显示出明显的消极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监护人在一定程度代替孩子的父母亲照顾孩子,但是,这种替代是失效的。可是由于穷困,父母无奈只能选择远离故乡,造成了留守儿童在成长最敏感的时期缺失父辈关爱。当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一半以上(54%)工作在省外的,13%的人在本市打工,33%在本省,一年中在家时间寥寥无几,导致部分儿童叛逆、孤僻、内向等不良性格。
3.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
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如下比较: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基本面临同样的困难。困难程度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基本无关。所调查贵州省处偏远地区,村民基本文化水品偏低,大部分属于小学到初中程度,多为小学,基本没有辅导功课的能力,只能起到人身监管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上存在区别,92%的留守儿童基本很少或者从来不逃课(迟到),而非留守儿童有65%,在对学习态度上,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努力、端正。留守儿童从小没有父母照顾,思想上更为独立成熟,有些儿童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更懂体贴。问卷中,提到他们最想与父母沟通什么问题。个别留守儿童写到爸妈辛苦了,请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等。
二、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不仅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水平的发展,更是影响制约城乡公平的核心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1.在政策制定上,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消除城乡差距
这里并不是说要完全取缔户籍管理制度,而应要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之间隔离开来的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顺畅流动。政府应研究相应的流动配套措施,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享有和城市人同样的社会权益。同时,更应该清除就业、就医、居住、受教育等方面的障碍,彻底破解固有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健康流动,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同时,更接纳他们的子女。目前,由于计划生育制度,城市中小学生源近两年逐步减少,现有教育资源出现富余,更应适当为民工子弟提供城市就学居住的机会,恢复原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给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两者间拥有自主、选择权。可喜的是,一些地区已逐步取消借读费用,一些学校也将打工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有的还给与一定补助,帮扶农民工子弟。但这些举措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一定距离。
2.教育体系要健全,逐步加强农村教师素质,重点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引导
一是要逐步加强师资力量。调查体现,农村师资力量很是薄弱,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本科以上师范生支援农村教育。教师和监护人、家长间都应保持定期联系,教师要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更应该和身处外地的家长保持电话联系。义务教育阶段应开设心理辅导相关课程,配备心理教师进行引导,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给予心灵沟通。二是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应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要尽量为生长环境不完整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生活辅导老师随时陪同引导,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难题。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协调一致,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学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将其在学校相关表现登记到档案中。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做到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教育管理。及时向家长及亲属、监护人反馈信息。
3.家庭管护上,要尽量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调查体现,如果父母双亲都不在家,对子女影响最为严重。但若有一方留守,影响相对轻微的多。父母外出务工时,若缺少可靠监护人,应尽量做到一方留守,保持家庭教育一定程度的存在与完整。若无法避免双亲离家,时间上不应相距太久,应尽力做到每周交流联系一次。父母要全面了解子女心理、身体、学习各方面情况,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要疆场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管护,做到争取经济利益与关爱子女互不耽误。
4.在法律保护上,要加大立法对留守子女问题的干预力度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身处在城市里,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身边。所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更加深刻的关注关爱他们的生活、学习、身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师大汇华学院数学系2010暑期实践团在河北省魏县多个乡镇展开了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来唤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与关心。
魏县是河北省的一个农业人口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魏县总人口约为84万人,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农业人口就占91.7%,富余劳动力约26万余人。作为全省劳务输出的大县,全县在外务工的人口非常之多,所以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较大。我们暑期实践团重点围绕着北皋镇的陈村、院堡乡的况庄、大磨乡的前大磨、棘针寨乡的小皇儿庄和魏城镇的河里村展开为期五天的走访调查。在当地县团委,各个乡镇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状况有了清楚的了解。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习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也存在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记得我们当时走访魏县棘针寨乡的留守儿童王如意时,孩子一见我们这么多人的到来眼神里顿时充满了恐慌与不安,当她的外婆一提起她的父母时,孩子的眼泪也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看着孩子柔弱自卑的情绪我们也感到无比的沉重。走之前我们交待她的外婆,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经常让她和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渐渐的让孩子形成积极开朗的心态。
3、生活状况不乐观。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否则,他们也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甚至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及时去医院救治。此外,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留守孩子不仅生活上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小小年纪还要帮助年迈的老人承担许多家务。所以他们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通过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我们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城市劳动力供应量形成巨大缺口。我国是农业大国,相较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资源产生过剩,为大批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可能。2010年,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45万,占农村儿童37.6%,占全国儿童21.67%。与2005年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了近250万。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2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28%,且有增长的趋势。农业户口的儿童的占流通儿童总数的80%,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4万。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给政府、家庭、学校等社会主体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一个问题不但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构成挑战。
1.2 研究意义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上看,人口流通的趋势日渐显著,而农民恰恰是人口流动的主体。因此,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这一庞大主体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然不容忽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均有着深远意义。
2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问题
一方面,农民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负担巨额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家长们选择自己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中;此外,农村较城市来说低廉的教育费用也是农民工家长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外出务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及地点,出于稳定工作和收入的考虑,大多数农民工家长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
2.2 制度问题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流动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他们一旦迁出其户籍所在地就很难接受到平等的教育,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重要原因。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宣称城市公立学校不能拒收农民工子弟入学接受教育,但是变相条款的存在仍旧会对留守儿童的流动形成障碍。由户籍制度而衍生出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教育制度、三险一金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制度。
3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3.1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3.1.1 生活不规律,不良习惯易发
不良的生活习惯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以及身体健康。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和引导,留守儿童尚未形成严格的自制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不良的影视文化以及身边同伴影响,易沉溺网络,挥霍无度,甚至形成贪图享受、懒惰散漫、不求上进等不良生活习惯。
3.1.2 家务负担重,生活质量低
父母外出务工,通常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扮演起临时监护人的角色。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加上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不得不过早承担起过重的家务。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一般只能保证基本的填饱肚子,对生活质量、营养搭配、卫生习惯的要求不高。
3.1.3 监护不力,容易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爷爷奶奶进行隔代监护为主。由于监护人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所以相较于其他适龄儿童,留守儿童的更易出现逃学现象,违纪违法行为更多,同时也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
3.1.4 生活满意度低,存在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精神需求形成缺口,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然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很难敞开心扉与同龄的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友谊,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都承受高于同龄儿童的心理负担,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等等缺乏安全感。
3.2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但与此同时,在外务工的家长无法兼顾孩子,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上埋下了隐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学习动机的变化、学习过程监督的变化、学习环境的改变等。
3.3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或监护人难以尽职地为孩子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精神世界的发展存在异常。
4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与建议
4.1 社会政府方面
4.1.1 建立社区服务,净化社区环境
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基层的空闲场所,为留守儿童配备相应的图书、文具、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器材等,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另外,还可以聘请退休的优秀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存在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等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4.1.2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留守儿童问题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是当务之急。改革户籍制度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政府要加快户籍改革,降低城乡户籍差异,从制度上、根本上消除留守障碍,从而解决留守问题。
4.1.3 加大农村扶持,创造就业机会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以此养家糊口。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便成为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区域中小企业,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鼓励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的特色种植项目和养殖项目,政府部门应提供技术指导。其次,要从政策上提倡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开辟新天地,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工作,从而在数量上控制留守儿童。
4.2 学校方面
4.2.1 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开展教育活动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扮演了直接管理留守儿童的角色,其作用不言而喻。老师应该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信任与沟通,对留守儿童言行举止多一些留意和关心,及时化解异常情况。农村中小学应该开设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应课程,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2.2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开通亲情热线
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在加强管理同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各个方面的困难。学校要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食宿条件,实行集中管理,增强集体归属感;开通亲情热线,建立亲情沟通室,使他们随时能够与家长得到联系,让留守儿童得到家人的温暖。
4.3 家庭方面
4.3.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很大程度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父母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但是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更要多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呵护。
4.3.2 改变外出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家庭教育不完备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学龄期的留守儿童,父母应为孩子找好合适的监护人,单亲监护在很大程度上胜过隔代、亲或是同辈监护。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
4.3.3 监护人的监护能力需提高
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本身。因此,监护人更应该肩负责任与义务,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做到严与爱相结合,运用爱心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同样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通过留守儿童的监护经验交流等活动,共同探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监护经验。
4.4 留守儿童个人方面
4.4.1 增强独立意识
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的独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是成才成长的关键。仰望星空的同时也需要脚踏实地,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是第一步;另外,留守儿童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勇气和毅力,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4.2 加强自我调节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但留守儿童的自身调节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应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安排作息,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9-51.
[2] 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32.
[3] 王佑镁.数字融合与边缘重生:新时期侨乡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满足[J].远程教育杂志,2013.1:86-92.
[4] 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5] 秦倩.从新角度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关爱[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277-280.
[6] 魏凤英.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4-13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寻找致富门路。他们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外出务工的家庭多半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仅有一小部分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这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上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二、问题与成因
(1)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选择与子女分离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缺乏生产资源,生产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由于文化较低,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正确的沟通渠道,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时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出现明显的畸形心理行为问题。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如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吧,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活动。
(4)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校不出问题,就一推了之。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眼不见心不烦,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三、解决对策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父母的良好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作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再一方面,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2)加强学校教育。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广大边远地区依然面临重重困境,其既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也成为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障碍。为此,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加教育固有的“魅力”。再者,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3)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在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下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应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张金环,彝族,1999年4月,毕节市民族中学高二学生。
摘 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了解农村边远小学留守儿童的写作状况,并从留守儿童自身、家长、教师、学校等分析影响写作技能的因素,提出培养留守儿童写作技能的建议和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写作技能的提高不仅需要多看、多读、多写、多听,还需要家、校、社共同参指导,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创作环境。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写作技能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农村人口迁移流动是社会变迁和城镇化的产物,而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由于经济、户口、住房等主观原因,把18岁以下的孩子留在老家(农村),由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有一定亲缘关系的亲属照顾。留守儿童按照教育阶段分为三类:第一类学前留守儿童(0―7岁);第二类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7―15岁);第三类是超过九年义务学龄的未成年群体(15―18岁)。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已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社会更关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法律政策援助等角度关心留守儿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①
黄春瑛在《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中认为应科学引导,加强低年级说话的训练,让小孩子身心放松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说话训练;贴近生活,指导中年级学生写好片断;侧重鼓励,培养写作兴趣在评语中多用鼓励启发的语气,提高孩子的写作信心,用激励的教育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②在袁宏的《如何激发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中则提出要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围绕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以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为内容,材料来源容易,也易于找到突破口,易于构思,从对写作产生热情;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感到成就感,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通过在班上赏评作文、在习作园地张贴优秀习作等方式给学生以信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孩子产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③本研究主要从小学留守儿童的写作技能视角出发,通过留守儿童的写作案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到培养其写作兴趣的策略,提高写作能力,切实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马踏小学地处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扎塘村扎塘组,距威宁县城75公里,离龙街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占地面积4860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2521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521平方米、实验室42平方米(实验器材几乎是初中物理、化学报废不用的器材)、图书室42平方米,图书7842册,其中儿童读物1268册,儿童文学68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为1698平方米,其中教工宿舍700平方米、学生宿舍688平方米、食堂200平方米。篮球场数2个,篮板4套,办公电脑4台。
学校现有教师22人,工勤人员2人,少数民族教师13人(其中彝族5人、苗族7人、仡佬族1人);学校现有中学一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未聘7人。
马踏小学现有学生数476人,其中男生数262人、女生214人,男生数占总人数比例为55%,女生数占总人数比例为45%,全校留守儿童217人所占比例46%,其中126人父母双亲均不在身边的,占全校留守儿童的58%,占全校总人数的26.47%。本调研重点集中在父母双亲均不在身边的六年级留守儿童。六年级共2个班共94人(男生数49人,女生数45人),留守儿童23人,占留守儿童的18.2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六年级语文成绩平均分为62.78分,其中留守儿童均分67.50分,三名留守儿童语文均分在90分以上。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马踏小学的实际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写作成败原因,并进行深度访谈语文教师和留守儿童,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为提高留守儿童写作技能提出建议。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写作案例
案例一:难忘的一件事――马踏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 小强(化名)
有一天我和爷爷去放牛,后来母牛不见了,我和爷爷分头找了好半天,后来在一块草坪上看见母牛生下了小牛,小牛太漂亮了,爷爷和我都特别的高兴,后来我和爷爷赶着母牛和小牛回家,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奶奶,奶奶也特别的高兴。这件事情让我特别的难忘。
案例二:我家的小黑狗――马踏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 小欢(化名)
我家有一只小黑狗,他的毛色很亮,眼睛圆圆的,嘴巴长长的,一对小耳朵直直的竖起来,常常把它的小尾巴摇来摇去的。
白天它喜欢晒太阳,晚上就像个警察一样给我家站岗,或者到处巡逻。有一次有个坏人来偷奶奶的大母鸡,被我家小黑狗发现了,它就汪汪大叫,把小偷吓走了,奶奶说是小黑保护了她的大黄母鸡,于是就奖励小黑一个骨头。
我家的小黑狗特别的可爱!
案例三:春节――马踏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 小倩(化名)
自从我上三年级后爸爸妈妈都在福建打工,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读书。每到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说春节期间车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同时工资比较高,为了能多赚点钱,春节期间他们就不会回家,等暑假的时候在回家。每到妈妈都寄了很多漂亮的衣服给我过春节,虽然春节那天我都换上新衣服和朋友们出去玩,买烟花,放鞭炮,但是心里还是像翻到五味瓶那样的思念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回家和爷爷奶奶我们吃顿简单的年夜饭。
去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福建过春节,白天爸爸妈妈上班,我就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做作业,福建的冬天不像家乡那样下鹅毛般的大雪,我可以在暖暖的太阳底下做作业。除夕之夜,妈妈提前下班买了一些卤菜和一尾大大的鱼,给我做最喜欢吃的“跳跳鱼”,炒了一盘土豆丝和鱼香肉丝。我们一家三口津津有味的吃着年夜饭,但是想到在老家过年的爷爷奶奶和弟弟,好像这个跳跳跳鱼里又少了一些“味道”。
晚饭过后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去公园和广场里散步,我看见很多小朋友在放烟花、溜冰、骑自行车。我也很想尝试一下溜冰,爸爸花了50元租了一双鞋子,租鞋子的叔叔很耐心的教我溜冰。刚开始我很紧张、害怕摔倒,叔叔说“不要害怕,想学溜冰是要摔几跤的,呵呵,但是你得勇敢的面对,摔倒了就要马上起来接着学习,不然永远都学不会的。”我听了叔叔的话,心里在想,其实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慢慢独立起来。于是我鼓起勇气跟着叔叔学,慢慢的叔叔松开手,我自己一个人扶这栏杆自己慢慢的摸索技巧。不一会儿我就可以放手溜冰了,爸爸妈妈都为我鼓掌。我们一直玩到凌晨才回去,我玩得特别的开心。
希望以后能带上爷爷奶奶和弟弟他们一起全家人在福建过春节,让爷爷奶奶看看大城市的烟花,让弟弟也学着去溜冰,骑自行车。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写作案例分析
(一)写作内容和表述单一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善于观察,不善于积累,于是“记叙文”就成了流水账,他们没事可叙,没物可描,写作文就是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作文内容仅限于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细节全部忽略。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儿童写的都是和爷爷奶奶、外婆外婆一起经历的事情。一般就是洗衣、做饭、裰聿恕⒏钆2说氖虑椤
农村留守儿童写作内容源于日常生活,他们都平铺直叙的描述做家务的整个经过。有的同学能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能把事情描述清楚,有的同学描述时间顺序都是混乱的,想到哪里写哪里,整篇文章用了无数个“后来”。几乎不能准确的运用形容词和量词;语法顺序颠倒;有些少数民族同学用汉语词汇,母语语法表述内容。他们课外阅读较少,知识面狭窄,见识少,词汇量小,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作文内容空洞,无话可说。
(二)课后缺乏写作技能的指导
很多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威宁县龙街镇马踏小学留守儿童中有51.61%的隔代监护,监护人多数为文盲半文盲,而且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监护人和抚养人忙于繁重的农活,只管吃饱穿暖,很少有监护人关心学业情况,他们没有能力和时间辅导孩子的写作。作文是表达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在性格、态度等方面出现异常的留守儿童就很难有积极的态度面对写作。
(三)作文批改、评讲的不足
作文的批改是语文老师一项较为繁重的任务,可批改缺少反馈交流,就没法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面对作文只要写完交给老师就不再去管它了,老师打个分数,写点评语,甚至有些评语都没有写。学生拿到作文也只是看看分数,师生间没有交流互动修改作文,一次作文写作就这样结束了。这样的批改,老师的评阅是徒劳的,学生的写作也没有没有意义的。
(四)资源配置不足
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都较为薄弱,师资不容乐观,马踏小学高级教师7人,本科文凭的教师7人,所占比例31.8%。相对于城市农村小学在硬件设施滞后,比如图书室较为简陋,书籍较少,或是没有向学生开放,教室里没有多媒体,学生不能多视角观察事物,作文教学不能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声有色、具体形象的画面。活动场地只有篮球场,体育器材只有篮球;整个学校实验室成为“过时空巢实验室”。
五、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写作技能的建议及策略
(一)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健康是孩子成长的根本,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是伴随他们成长的“心病”,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够爱自己,甚至是被父母抛弃的。大部分读书的目的就是等着长大,出去打工,没有把学习作为兴趣爱好而努力的完成学业。部分留守儿童因为觉得现状不如意,所以只有通过努力读书改变现状,例如马踏小学的三名留守儿童学习都在前五名,语文均分在90分。
通过对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的研究分析,为其创造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环境,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增加父母与孩子团聚时间。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在短时间之内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但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宁文明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让家庭教育参与到写作兴趣培养中来
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长,他们时时刻刻陪伴着孩子,能及时的给予孩子教育。而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价值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或监护人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感情交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针对每个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的不同,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各种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
作文教学就是一种育人的途径,父母应该参与到其中来,多抽时间回家看望子女,定期打电话了解关心他们,在思想、人格、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对子女加以引导,鼓励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家长、监护人主动负起责任来,了解子女的写作情况,鼓励孩子在家里朗读并修改完善作文,提高写作的信心,教师则引导留守儿童把家里难忘的事、对父母的思念、有趣的事等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并定期让父母或者监护人检查给予鼓励。针对学生处于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其写作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有着非常丰富的潜在素材,老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熟悉的生活,例如写做家务既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一种重要经历,这样写作就不存在素材方面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家长或者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特地的境界,在有趣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在活动中捕捉素材,有写作的冲动,把活动具体生动的写下来,表达的是真实情感,避免胡乱编造。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激发留守儿童的写作热情。
(四)注重识字、阅读、口语与表达
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比较薄弱,要培养他们写作的自信心。首先要鼓励孩子们主动识字、练习写字,由于孩子们自律性差,老师和家长要监督检查。其次,让他们广泛地阅读儿童读物,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对拓宽知识视野、增加见识、获取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关键,课外阅读中可以娱乐身心,也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阅读还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其智力。再者,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适时适量的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把想到或看到的内容用通顺连贯的话说出来,进而促进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最后,针对遣词造句和表达能力的不足,教师要加强这方面训练,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只有注重这些基础的东西,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充满自信,展现个性。
(五)关注评改与讲评,调动写作积极性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习作,注意从中发现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状态,他们极易出现抑郁或是放荡的表现,老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评中将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本次作文总结的同时有对下一次的写作进行指导,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讲评形式,合理运用综合讲评、佳作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评讲,充分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己能动性,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六)增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当前边远农村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农村教师文化水平有限,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写作兴趣造成很大影响。此,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为了留住人才,得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硬件方面,完善农村教学寄宿制建设,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免除上学放学的奔波劳累,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回家监护人几乎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学习辅导,在学校更有利于学习;努力实现图书室的优化升级,充实图书资料,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保障。全面实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通过接受远程优质教育、配备教学光碟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六、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由其是边远、落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身体都是不容忽视。只有家、校、社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才会有健康的身心和求学的兴趣。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写作技能的提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经历、心声以及性格,积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均衡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识字、阅读、口语与表达,多读、多看、多写、多练、才能培养留守儿童的写作兴趣并最终提高写作能力。(作者单位: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2014级)
注解及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