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贸易术语论文

贸易术语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4 19:2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贸易术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贸易术语论文

第1篇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

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

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馈。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

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第2篇

迈入21世纪,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0.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7个百分点,较同年货物贸易总额7.6%的增速超出近1倍,较2001年服务贸易总额0.1万亿美元增长了4倍以上。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4%升至2013年的5.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2%提高至2013年的4.6%,服务贸易进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6%提高至2013年的7.1%,200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均近20%。随着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在全球占比的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由2001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3位,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新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环境约束。

(一)国际市场动荡不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是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和高位徘徊使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致使服务贸易中的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不足。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产生了一系列的“晕轮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各国为了避免损失而不断调整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而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动荡不安。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隐蔽而盛行。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服务技术上的优势,设置了较高的技术性壁垒,同时限制人员跨境流动,仅对与商业机构有关的少数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的流动给予承诺;另一方面,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弱势服务产业,对本国服务市场的开放也设立了诸多包括技术标准、资格认证、外汇要求等方面的限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环境约束。

(二)贸易结构欠合理,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一是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比偏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占比为13.0%,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全球平均水平也低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占比低反映了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通过服务贸易获取的附加值和经济利益较少。二是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旅游、建筑和运输等最具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贸易出口三大部门的出口额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仍占47.5%,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虽然出口占比有了一定提升,达到30.8%,但其发展仍较缓慢,不仅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还远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服务贸易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旅游和运输服务进口占比上升至67.8%,特别是持续升温的入境游已成为我国服务进口第一大类,同期咨询、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服务进口占比由23%降至20.3%。三是服务贸易逆差难以扭转。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逆差额从2001年的61.3亿美元升至2013年的1184.6亿美元,其中逆差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运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达1718.5亿美元,而顺差主要集中于建筑等服务领域达527.7亿美元。服务贸易的长期逆差说明我国服务贸易还存在极大提升空间。

(三)服务贸易开放水平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方面,一国开放程度越高,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激烈,短期内不利于出口,但长远则能够增加一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由5.4%升至8.1%,开放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早在1999年英国、法国的开放度就分别达到了12.0%和10.6%。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2%提升至6.0%,但与美国近15.1%的服务贸易占有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期间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08上升至-0.03,但始终小于0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虽逐年提升但一直较弱,而同期美国、法国、英国的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均大于0,说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间美、德、英、意、法等国的相对出口绩效指数均大于1,说明这些国家均为世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强,而同期我国出口绩效指数一直在0.4至0.6之间波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仍缺乏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规体系缺失,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虽然现行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对我国服务贸易商业行为的规范化、市场竞争的有序化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体系立法内容仍不全面、立法层次较低。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单独的《服务贸易法》,致使在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缺乏解决争端的法律依据。即使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已颁布实施,但其范围过于宽泛,内容不够明晰,时效性和应用性也受到影响,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同时,我国目前从事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比重及从业人员素质仍较低。2013年我国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率为38%,远低于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近80%的比率。此外,无论高校、研究机构还是服务性行业,对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均不够,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不深入、不科学、不规范,致使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二、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取向

我国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潜力和空间,为最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我国应立足长远,在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一)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消除服务贸易发展障碍一是明确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制定服务贸易实施细则,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各地区、各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协调,最大程度实现国家与各地区、各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规章的统一。二是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监督,促进服务贸易以完全企业的方式发展。三是深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竞争机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涉入原国有经济垄断的服务领域并促进其公平竞争以激发活力和提高效益。四是培育全国性的非官方或半官方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既可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间桥梁纽带、跟踪国内外服务贸易市场动态、参与多边双边服务贸易谈判、进行行业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又可避免政府机构违背市场法则实施“人制”,致使服务贸易市场因行政手段干预而降低活力。五是充分利用GATS等国际相关规定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坚决反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转变服务贸易经营策略,盯紧国际技术标准、国际资格认证和环境要求等,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向依靠技术优势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服务贸易预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贸易政策和措施。

(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一是对服务业领域进行细致深入的产业划分,引导服务贸易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服务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包括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通信、邮电通讯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三是按“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居民服务消费政策以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四是加大对服务领域的科技投入,通过管理创新、技能创新和知识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传统服务行业实施改造。五是帮助服务行业调整好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要鼓励服务行业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整合,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组成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树立现代服务贸易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积极维护企业信用和形象,持续提升服务效益和影响力,努力培育和形成服务市场知名品牌。

(三)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一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树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坚持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向,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和密切合作,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服务贸易运筹机制的研究,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来体现和维护我国的利益需求。二是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的往来,吸引全球更多的服务型跨国企业到内地投资共享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的成果。三是引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术搭建国际交易平台,完善服务贸易交易网络。四是有层次、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市场。如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教育文化等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可通过实行先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再对外资开放等的逐步开放政策,这既能有效地规避服务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内服务市场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又可有效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3篇

一、案例

我国内陆某出口公司与国外某公司于2005年9月23日签订一笔1500吨食品出口合同,以FOB大连定价,装运期为2005年11月5日前,付款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2005年10月22日卖方收到买方银行按合同规定开来的信用证及买方指定的船舶抵大连港的时间。卖方在买方指定船舶到港前三天将货物运至大连港仓库,不料次日仓库起火,由于抢救不及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500吨食品全部被烧毁。而此时我出口公司又没有存货来及时替代这些被焚的货物,结果无法按期装船。该公司只好请求国外进口公司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运期均延长15天。对方回电称同意延期但要求降价5%。经过我方的一再努力,最后对方同意降价1%,结果我方为此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由此案例可以看到,卖方在选用贸易术语时,由于不懂或选用不当将增加贸易风险,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我国内陆出口企业在采用FOB术语达成交易时,要承担出口商品从内陆存仓地到船舷这段路程间货物灭失、损坏等风险。因此,FOB贸易术语并不是内陆企业出口时的最佳选择。

二、FOB的缺陷给卖方带来的风险

1.FOB术语要承担风险转移滞后的风险。在采用FOB术语时,出口方要承担从交货到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的一切风险和损失。尤其是深处内陆地区的,从该地区经陆路运输到装运港口越过船舷,中间要经过很长时间,相应地就增大了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在此期间货物如发生损失,出口方向进口方承担责任后,若之前投保了,可依据保险合同再向保险公司索赔,挽回其损失。但是很多出口企业不会去投保,即使投保了,但对于涉及有关诉讼的费用、损失责任承担费用很可能无法达成协议,再加上时间耗费,出口方很可能得不偿失。本案就是个说明。

2.交单结汇风险增大,延长收款时间。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FOB条件下出口方应准备提单、海运单或内河运输单据以交单付款,这与其仅适合于水上运输方式相对应。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企业非常便利,不会影响其结汇。但如果是深处内陆地区企业,往往是出口方先进行内陆短途运输,这时卖方因货物未装船而无法拿到提单,办理交单结汇之事,只有当货物运到装运港装运之后出口方才能拿到提单,然后结汇。可见,这种对单据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到卖方向银行交单结汇的时间,从而影响出口方的资金周转,增加出口费用。

3.内陆地区采用FOB术语还有一笔额外的运输成本。在FOB价格中不包括运费,但从内陆地区到装运港装运之前还有一部分运输成本,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偏远的内陆地区到我国东部装运港之前的费用一般要占到货价的一定比例,这无疑增加了卖方成本,削弱了出口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三、采用FCA术语给卖方带来的优点

1.风险转移时间较早。内陆企业按照《INCOTERMS2000》将1500吨食品在其生产或库存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交货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时,即转移了货物损坏、灭失等风险。那么,货物因火灾而受的损失就由买方自行承担。

2.结汇时间较早。本案例中若采用FCA术语成交,则卖方在货交承运人那一刻即完成交货的义务,便可凭承运人签发的装运单据及其他指定的单据到银行交单,早日收回货款,提高其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降低收汇风险。

3.承担的费用减少。本案例中的出口企业位于内陆地区,与港口距离较远,若选择FOB术语,则需要承担过多的风险和费用;若选择FCA术语,则卖方不需要承担陆路地区的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

4.运输方式更灵活。为了便于使用FCA术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还对“承运人”的含义做了解释,是指在运输合同中,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业务的联合运输方式承担履行合同运输或承担办理运输业务的任何人。可见,FCA术语适用范围很广。迅速发展的集装箱运输方式也为内陆地区使用FCA术语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沿海港口城市如青岛、连云港都在争取“把口岸搬到内地”,发展内陆地区对沿海陆运口岸的集装箱直通式运输,将会减少货物装卸、倒运、仓储的时间,降低运输损耗和贸易成本,缩短报关、结汇时间。超级秘书网

综上,我国内陆出口企业应改变以往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在选择贸易术语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FOB术语,最好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商业习惯。学会运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FCA术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如广大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尽管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但是由于深处内陆,交通不便,使用FOB贸易术语在港接货物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这就制约了外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晶莹,邓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贺政国,朱珠.FOB、CFR、CIF术语的利弊分析与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1,(12).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和实际出发,结合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软件平台实训的方式来模拟国际贸易流程,极大地解决了教学中实践环节开展难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许多商务类专业,比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国际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技能课程。既然作为技能课程来开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介绍理论,而应该更多地介绍实务中的东西。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理论加实践,实践为主的课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践性强

这一特点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经济类课程最重要的特征。该门课程的建设与其他学科重理论教学不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使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外销员考试、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外贸跟单员考试、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后,可进一步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用性强

学好这门课程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率和优化就业岗位。

(四)案例教学特色明显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本课程主讲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大量生动的、典型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学生们普遍反映本课程的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实用性。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业务难题。

(五)实验实训教学突出职业特色

课程组始终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本课程教学的最突出地位。为此,要求全体主讲教师把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当做实验实训课来上。通过课程内实训、实验室中的专业实训课、假期学生的自主实践、等实验实训课程和手段,使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突出,职业特色明显。

针对上述课程特点,教师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章节采取了不同的实训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实训进行阐述。

二、采用软件进行实训的必要性

(一)实训环境逼真

软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且清楚所学的理论内容在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

(二)授课形式灵活

教师采用软件授课后,可以结合课程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操作。

三、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

(一)SIMTRADE外贸模拟软件介绍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贸实习难的问题。

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的实务操作,能很快地掌握进出口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

SIMTRADE是模拟的外贸操作平台,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除管理员与指导老师外分为五个角色,分别是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以及进口地银行。

(二)实训环节设置

1.交易准备。首先由教师输人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号、姓名、以及角色选择等,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输人完成。信息输入完成之后,学生开始实训。

开始实训后,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实训思路关键是选择哪一个支付方式、选择哪一个贸易术语,在支付方式和贸易术语选定以后接下来进行的是角色资料的选择。学生首先要填写出口商、进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等实训角色信息。

信息填写完成之后,可以分别从进出口商的角色进人实训平台发送广告,进口商发送广告主要是需求信息广告,而出口商在这里主要发送的是供给信息,发送给工厂的需求信息这里暂且不用。

2.交易磋商。在交易磋商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训了解如何来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本套软件中询盘、发盘的联系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的,邮件地址是系统分配的,学生可以用这些邮箱进行登录、发送和接收询盘、发盘信息。

3.合同的签订。经过发盘接受之后,买卖双方签订外销合同,合同的具体内容填写可以参考在线帮助,合同建立好之后,填写出口预算表,出口预算表的填写也可参照在线帮助,以上两项工作完成后,把合同发送给进口商等待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修改合同,直到最终签订这份外销合同即可。

4.信用证业务。此部分实训是在外销合同建立之后,由进出口地银行来完成的支付方式练习,如果采用的是电汇或托收就没有此部分内容,但是由于信用证业务比较有代表性所以把此内容单独作为一个实训章节。通过这一部分实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指导如何进行开立信用证、修改信用证、以及如何进行审证等步骤。并且通过信用证业务举一反三了解电汇、托收等支付方式。

5.国内采购流程。这一部分主要是出口商签订外销合同后与国内工厂签订国内采购合同,合同内容在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中已经列明。这一部分属于国内贸易部分。

6.出口业务单据缮制。组织货源完毕后,进行货物出口时主要通过单证的传输来体现出口的流程。因此,这一部分要结合制单软件来进行组合运用,这样效果更好,毕竟流程软件所提供的单据模板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7.进口业务单据缮制。最后进行进口单据缮制,经过出口业务之后,学生对许多单据已经很熟悉了,在填写进出单据时已经可以熟练填写,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教师只需进行辅导和点评即可。

上面七个步骤完成之后,学生已经对外贸流程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更换支付方式以及贸易术语来重新进行实训,重新实训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学来自我完成,因为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进出口业务流程大同小异,教师在实训之前要提示学生注意不同贸易术语之间的区别即可。

不同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组队的方式进行实训,比如三个人一组即进口商、出口商(工厂)、银行(进出口地银行),五人一组实训就是每个角色由一个同学来担任,完成之后进行角色轮换即可。

第5篇

汇款是指汇款人(债务人)主动将款项交给银行,委托其使用某种结算工具,通过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行,将款项付给国外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产生最早、使用最简单的结算方式,也是其他各种结算方式的基础。

汇款按照使用的结算工具不同,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按货物、货款的运送及支付顺序不同,汇款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两种运用方式: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其中,预付货款对于出口商而言较为有利:既可以降低货物出售的风险,同时减轻了资金负担;货到付款则对于进口商较为有利:既可降低资金风险,也能先收货后筹款,相当与得到资金融通。如付款的期限较长,甚至可以将货物售出后,用所售收入支付款项。因此,用汇款方式进行结算,风险承担和资金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均衡。结算的风险(如货物运出后能否顺利收回货款以及货款付出后能否顺利地收到货物)和资金压力完全由一方承担,另一方则相对有利。

托收是指由债权人开立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行或行,向国外债务人收取货款或劳务价值的一种结算方式。虽然托收与贸易汇款都属于商业信用基础,但是跟单托收通过用单据代表货物控制货物所有权,从而将结算风险及资金负担在进出口双方之间进行了平衡。对于出口商来说,出口商通过控制货权单据来控制货物,不付款或承兑就不会交单。一般不会受到"银货两空"的损失,比赊销安全。对于进口商来说,只要付款或承兑,马上就能取得单据,从而得到货物的所有权,比预付货款方式安全。

在贸易实务中,托收按照是否附有货运单据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对不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光票托收;对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跟单托收。其中,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D/P(付款交单)和D/A(承兑交单)。D/P(付款交单)按照付款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D/P即期和D/P远期。不同的托收方式中存在的结算风险也有所不同。在D/P条件下,代收行在买方支付了全部票据金额以后才能将有关票据交给买方,这样卖方的货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在D/A下,代收行在买方承兑有关汇票后就可以将有关单据交付买方,这时卖方已经交出了货物的物权凭证,一旦买方的信用出现危机,到期不付款,卖方手中仅有一张已承兑汇票能约束买方的义务,仍可能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对于出口商来说选用D/A一定要慎重。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L/C)是开证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这种方式把应由买方承担的付款义务转化为银行的付款义务,从而加入了银行信用,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有审单的义务,使得结算的程序更为严格、规范,对于买卖双方而言,结算的风险进一步得到控制;资金融通也更为便利。因此,该种方式被贸易各方广泛接受。

二、选择支付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不同,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很一般或是贸易双方是首次进行交易,应该选用L/C的方式;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较高,可以选用D/P,既可以达到即节省开证费的目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物权凭证的安全性;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非常高,就可以选用D/A甚至是直接T/T的方式。

2.货物供求状况不同。如果是畅销的货品,卖方可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如要求用L/C进行结算,甚至要求买方预付货款。如果是滞销的货品,则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可能会有利于进口商,如D/A,甚至可以货到付款。

3.选用的贸易术语和合同金额的高低。不同的贸易术语对于买卖双方的责任规定以及风险分担有所不同,因此也应根据贸易术语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对于象征货组中的CIF和CFR,就可以选用托收和L/C的方式;而对于FXW和实际交货的D组术语,一般就不会采取托收的形式进行结算;对于FOB和FCA等术语,由于运输的事宜是由买方安排的,出口人很难控制货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托收的方式。另外,合同金额如果不大,则可以考虑选择速度较快、费用低廉的T/T方式或光票托收方式。

选择支付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尽量降低结算的成本,分散结算的风险,促使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具体客观情况而对货款的支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正确选用支付方式的建议

从国际贸易实践情况来看,单纯某一种结算方式总是不能满易各方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必要采用综合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1.汇款和托收相结合。如: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定金10%,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种选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人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

2.汇款和信用证相结合。如: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主要的货款采用L/C的方式进行支付;至于一些余款,以T/T的方式进行。

3.托收与信用证结合使用。这样的组合既可尽量地避兔不必要的开支,也能对作为物权凭证的单据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将D/A和信用证和银行保函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要求使用由代收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原来的商业信用就被转变为银行信用,将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导致出口人是否能够安全、快捷地得到货款。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风险,也要考虑对方的成本,力图达到双赢的日标。所以,要根据对方的资信等级、货物的供求状况、合同金额的高低、运输方式和种类、财务结算成本高低等因素来决定。同时,灵活运用组合的、综合的支付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结算,以分散结算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立武.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中外企业文化,2004(1).

[2]高增安.国际贸易出口方支付方式的理性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任晓燕,任哓鸿.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9).

[4]危英.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求索,2004(11).

[5]余文华.进出口贸易中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人学学报),2005(1).

第6篇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20××年×月~20××年×月

目录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ⅰ

(空一行)

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入世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确定的政策制约 ………………………………………8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政治经济动态分析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贸易战略的影响

(三)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三.结论……………………………………………………………………………15

(空一行)

参考文献……………………………………………………………………………16

(空一行)

志谢…………………………………………………………………………………18

3.内容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篇幅300字以内。小四号宋体,行距1.25。

摘要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论文

所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意义。

■关键词(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般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可控制在3~5个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不使用标点符号。

韩南地区旅游营销策略简论

张同文

内容摘要

汉南地区拥有多处天然温泉,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为扩展旅游市场,温泉游憩业者如何依据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拟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温泉游憩经营管理之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汉南市温泉游憩区游客之消费行为,以五类游憩行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及心理学变量来进行调查,并通过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以生活型态变量来进行市场区隔。研究结果显示温泉游憩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可以旅游动机、信息来源、评估准则、活动特性与事后态度等方面给予解释。此外,可将整体温泉旅游之消费群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对此三个市场研拟有效的营销策略。本研究之结果可为旅游从业人员有益的信息,对旅游主管部门也有一定之参考价值

关键词:温泉旅游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4.正文

(1)字号:

论文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居中。

正文内各标题:黑体小四号字。

行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25。

(2)层级标题

一.(一) 1. (1) ①

正文范例:

一、东盟简述及我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简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asean)的简称。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入盟,成为东盟的第十个成员国,。至此,东盟便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李大勇,《东盟与中国》上册,北京,国际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2页。]

(插入图表)

图1.1 汉南地区气温对旅游人数影响图

本图来源:2003年国家旅游年鉴,第1007页。

(3)表格

■表格一般都要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标题,论文中表格的编号应按顺序统一编号,方式是表1、表2…;

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同一

行,放在表格的上端,表格编号后用冒号同标题分开。

例:

表10: 韩国的出口补贴,1958-1970年(%)

直接补贴 税收减免 关税减免 信贷补贴 总计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0.00

0.00

0.00

5.89

7.94 0.00

0.00

0.00

0.00

4.53 0.00

0.00

0.00

0.00

3.58 2.30

2.53

1.85

0.75

0.66 2.30

2.53

1.85

6.64

16.54

资料来源:

在正文中插入表格时,表格顶

部和底部同正文应保持2行的距离,也就是说,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正文下的第3行,正文应从表格底部最后一个注释下的第3行开始。

■应使用居中格式放置表格。

当表格的列太长,而行又较短

时,可以将表的列平均分开,然后将两部分并行排列,中间用双竖线开:

表8: 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率(%)

年份 出口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79 40.2 43.9 1991 15.8 19.6

1980 33.8 24.7 1992 18.1 26.3

1981 20.4 12.6 1993 8.0 29.0

1982 1.4 -12.4 1994 31.9 11.2

1983 -0.4 10.9 1995 23.0 14.2

1984 17.6 28.1 1996 1.5 5.1

1985 4.6 54.1 1997 21.0 2.5

1986 13.1 1.5 1998 0.5 -1.5

1987 27.5 0.7 1999 6.1 18.2

1988 20.5 27.9 2000 27.8 35.8

1989 10.6 7.0 2001 6.8 8.2

1990 18.2 -9.8 2002 22.3 21.2

资料来源:吴念鲁,陈权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2,58-62。

■作者应注明表中数据来源。方法:在表的封底线下左端用“资料来源”:第二行应采用齐头格式。

(4)脚注

脚注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功能:

陈述正文中一个具体观点、事

实、数据和引文的权威来源;

作为文献的相互引证;

■当对正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评论、拓展或进一步证明会打断论文的思路时,宜使用脚注;

可用于致谢。

脚注的格式:

■论文中的脚注应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作为标识,脚注编号一般为上标。word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按序排列的脚注格式。

■脚注不得使用双标的方式(如1,2)。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脚注。援引他人的重要的观点、重要数据出处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都应该用脚注。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目录放在正文之后,应

另起一页,列出论文的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打印成黑体小

三号,置于此页顶端居中位置。

参考文献目录用宋体5号字.行

距1.25。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应分别列出,首先列出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华五南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3] 摩根索:《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徒贤:《战略管理初论》,上海,人民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霞:《我国国际观光资源开发之探讨》,北京,《旅游》2000年第1期,第15-第16页。

[7] 肖君:《旅游文化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

(阅读时间:2003年12月8日)

中文文献按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排序,学术杂志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第6条的格式,缺一不可。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aphael, and schoemaker, paul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1, 1993, p.33-46.

[2] andersen, p., and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cy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no.10, 1993, p. 1261-1264.

英文文献按作者的姓排序,姓在前,加逗号,再加名。

参考文献目录中,网上文献的排版格式同其他文献基本相同,但在结尾处应标出访问网站的日期和网址。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优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是经济学专业以及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学等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理论部分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实务部分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企业实际外贸知识学习。这门课程要求经贸理论和外贸知识兼顾,针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述,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课程模拟教学等几个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知识,还应初步具备处理相关贸易流程和实务的能力。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外贸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点应在实际应用上。课程的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尤为重要。

(一)优化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内容

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培养学生在全球合理配置资源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以及法制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具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贸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安排由基础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了一个“链条”,优化了理论部分的内容,也符合认知规律。

以上四个模块中模拟教学,与工作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两个模块,因此,在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这两部分内容。教师教授知识时,务必紧密联系当前最新的时事资料。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又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具体的贸易背景,感觉到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上述的效果,教师课下需做精心的准备,一定要关注当前的国内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各种事件,积累各种教学的素材,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个学习的内容有时代感。比如讲到外贸依存度时,联系中国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给出进出口的数值,让学生计算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讨论进出口依存度的数值大小的利弊,再结合中国加工贸易占比很高的现实评价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

(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的优化

以合同为中心对实务内容进行整合。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实务教学中,有关概念、流程、贸易惯例等知识性信息必须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给学生。按照进出口实际操作流程,以合同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易前的准备。主要内容为进出口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设立进出口方案的过程及操作思路。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和技巧。第三部分,合同签订。主要介绍合同的种类和法律效力,展示合同的文本,介绍合同条款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四部分,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验、通关、投保、装运、制单、交单、结汇、出口退税和核销等过程;进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开信用证、租船订舱、装运、办理保险、审单付款、接货报关、检验、核销等过程。

以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管是价格术语、国际贸易运输、保险还是货款的收付,合同的磋商等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内容最终都会体现在进出口双方签订的合同的各个具体条款上。而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也是围绕着合同进行的。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讲解时以合同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用合同进行有机串联,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实际运用时的具体作用模拟教学,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使知识更加清晰和有条理性。

二、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抽象难懂,采取案例教学,可以缩小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大量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可以以“美国对中国铜版纸的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到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内容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案例较多,案例教学法就更能发挥优势。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尝试角色扮演,参与处理实务,加深对外贸实务知识的理解。比如十三种贸易术语,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交货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等内容繁多难懂,通过几个案例就可以将几个主要的外贸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分析清楚,能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实务教学中将案例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实施全课堂渗透式案例分析,这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将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问题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应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例如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构成要件的学习、应选择合同磋商程序等方面的案例来解释合同磋商与签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选择具体针对品质、价格、运输、保险、商检、索赔等环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贸易实务知识又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案例分析过程与问题解答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此阶段,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全面总结案例结论、所援引法律依据、及对我们的启示等。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熟悉了业务程序,形成了合约意识模拟教学,学会了主动运用知识。

三、按照外贸流程进行课程模拟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引入模拟教学,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而模拟教学使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的演练,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操作细节,进而掌握国际贸易的标准和规则。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不再感到学习理论条款的单调无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模拟公司当中来,收集信息,策划方案,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通过仿真的模拟公司训练,站在买方,卖方和船公司以及商检机构等各个角度进行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开立、审核与修改、备货装运、投保报关、制单结汇等具体操作程序,完成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流程,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完整的运作流程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熟悉进出口的业务流程,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职场从事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熵;风险;检验;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U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4-03

信息熵是20世纪就已经广泛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但用它来度量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是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重量鉴定风险(分析及控制)防范体系研究”(No.2015KJ67)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于2015年获得立项。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熵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模型,对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短重风险进行分析,指导相关企业运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承运船舶风险分析,合理选择承运船舶,尽量避免因承运船舶选择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预警体系,对船舶重大短重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从而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科学、应对有效的航运船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服务对外贸易的发展。

1 短重风险与风险度量

1.1 风险的概念

对“风险”这一概念,各界一直以来未达成一致,但普遍认可风险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和损失。美国学者海恩斯在其1895年出版的著作《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中,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把风险与不确定性做了明确区分,指出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正式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1964年,美国教授威廉姆斯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对风险的分析上。此后,欧美各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和专业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09年11月,ISO各成员国的标准组织投票通过ISO 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对“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同年,我国了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其中对“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对风险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短重风险的定义:

(1)承运船舶或其他状况的不确定性对货物重量的影响。

(2)货物短重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1.2 承运船舶风险因子的构成

目前,对承运船舶的风险研究主要是安全性的研究,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水尺鉴重的实际情况,构建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制标。由承运船舶带来的短重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船型、船舶的计量条件、船舶的计量资料以及其他因素。如图所示:

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个复杂系统,按照系统递阶分解原则,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指标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分层的树状结构。即每层指标即是上层指标的子类指标,又是下层指标的父类指标。最上层的指标即为衡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的指数。如表1所示:

2 熵与信息熵

“熵”(entropy)概念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广泛应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熵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其他推论和有关定理构成了熵理论,熵定律普遍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最高定律。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熵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但是运用熵理论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任何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用信息熵的方法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次创新和尝试。

2.1 熵

1865年鲁道夫・尤利乌斯・埃马努埃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在他的论文《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并将熵定义为“系统吸收的热量与恒温热源温度之比”,称为热力学熵或热温熵或Clausius熵,被用来度量系统中能量的衰竭程度,即热量不可转变为功的程度。

1877年,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将热力学熵概念做了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分析,并把熵定义为一种特殊状态的概率:原子聚集方式的数量。熵可以定义为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系统分子的状态数的对数值:

S=klnΩ;K是比例常数,现在称为玻尔兹曼常数。

2.2 信息熵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Shannon)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并应用概率论知识和逻辑方法推导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称为信息熵或Shannon熵。信息熵建立了关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定量化的度量,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理论基础。熵在信息论中的定义如下:

(2)船舶的计量条件和船况越好,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船舶计量条件和船况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

2.3 基于信息熵的风U定量计算

假设某一承运船舶存在n种可能的不同风险指标,且Pi(i=1,2,…,n)表示每一种船舶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当信息熵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一组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为信息熵表示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当Pi相等时,熵值达到最大值,对应的风险因素对系承运船舶影响的不确定性越大。根据这个原理,可由信息熵来计算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

假设一艘船具备如下4个风险指标①沙滩船,②使用设计图代替完工图,③水尺标记尺寸不符合要求,④船舶老旧。每一种风险因素都对短重有两种可能的影响:正相关和负相关,共有8种可能,不确定性为ln8。对每一种风险指标来说当两种可能性概率相同时,即Pi=0.5时熵最大。

根据风险因素的熵值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推出两个结论:

(1)熵值越大,短重风险越高,规避风险的成本越高。

(2)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好,熵值就低,反之,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差,熵值就越高。

2.4 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前文计算出来的风险值,结合风险等级定义表定义风险所属范围,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值是否属于某风险区间来判断该部分风险范围及类别,例如某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值为0.6,则可将该船舶承运货物短重风险定义为较大,以此反映客观情况。

3 检验策略

3.1 检验策略

3.1.1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检验策略

对船舶进行评估并分级,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对极高风险和高风险的船舶建议贸易商尽量避免租用这类船舶承运贵重散货。如果发现此类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双方更改计重方式。

(2)对于中风险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商投保短量险,减少因短重带来的损失。在对此类承运船舶实施重量检验是应提高警惕。

(3)对于低风险船舶贸易商可以放心租用。在实施重量检验是也要注意,特别是拼装船。

3.1.2 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体系

对于已发现的高风险船舶建立大数据档案并在检验检疫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按照所运载货物的实际短重重量进行风险评估或分级,当遇到同一船舶再次进行水尺计重时,鉴定人员可以利用风险预警数据,在计算前重点核查档案中记录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改正。这样一来既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1.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船舶计量条件的审核

根据信息熵的原理,承运船舶的设计建造和计量条件越差信息熵越高,风险越高,规避风险所需的信息量也就越高。因此,在检验中应当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和信息(如制表说明、船舶的总布置图等)来综合地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于图表上所示的计算所需信息(如水尺标记位置、水舱高度等)应该与实际观测或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至于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31000:200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中文版 [S]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2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4~6.

[3] 李锐锋.试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革命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3):27~30.

[4] 王九云, 张秀.熵的定义式和系综概率分布函数关系的探讨[J]. 咸宁学院学报, 2005, 25(6),41.

[5] 刘连寿.理论物理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