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现象议论文

社会现象议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8 15:4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现象议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现象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初中生;语言运用

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写作中对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的灵活组建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该阶段学生在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做针对性指导。

一、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教学方式

1.教学重心需要侧重对该形式文体的把握

议论文的写作一般是在初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出现的,因为从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学生从学习汉字到对一些句子的描绘,再到写作一些简单的叙述文,最终到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写作阶段的演变其实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其中这些节点都是语文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但是不同体裁的文体写作其实有一定标准,因此在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议论文的写作特征进行明确的讲解,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传递的重要教学要点。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并且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整篇文章的议论主体和议论形式以及写作中心思想等,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开始前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于某一议题的选择是写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文章议论主体以及中心思想的首要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选择议论文的主体出发去加强学生对一些常见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的议论分析,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辩证地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对于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长远来看,它也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1.议论文的写作需要具有辩证性思维模式

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而言,往往都是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发展规律中,而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而言,往往会有不同的声音环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前段时间,一些媒体讲到我国旅游局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系统中去,这种新闻类型使得我们在教学时有了基本的议论分析素材。在写作这类素材的文章时,学生在文中可以首先对事件进行评述,然后再去提出自身的想法,最好利用正反面的案例去对比,以便突出文中议论点;而作为学生,也必须试着这样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正是在这种写作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在写作中的论点才更具有辩证意义。

2.写作过程中作文水平提升的要点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从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出发,然后分层论述,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加强,其中准确定位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整篇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思想就如同该篇文章的大脑,它统领着整个篇幅的基本走势和核心要点。对于读者而言,一般都会寻找全篇文章的议论主题是否新颖,核心思想是否贴近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从这几个方向出发,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议论文写作教学主要注意的要点

1.语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前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摸底调查,然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且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写作内容的兴趣体现出来,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较好地反映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师准备在教学开始前讨论“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个话题,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去认定自己的理想,然后设想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写作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部分写作内容还必须包括理想给每个学生的激励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理想设定时的基本想法,因为学生在写作时的想法决定了写作的议论方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2.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组织语言的意识

简单来讲,学生能否很好地将不同的词语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融会贯通并且通过自己习惯的语法结构展现出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考验。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在课堂内外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阅读频率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规划,并且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

总体来看,在具体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写作板块的认识和运用主要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写作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写作教学,并且对教学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分析,所以说该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也是教学主客体关系之间的联系和拓展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名言素材 积累 使用

议论文写作要求文章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名言,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能为支撑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所以在积累了名言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写作中的效用。

一、在议论文的开篇使用名言,能起先声夺人之效

古人写文章强调“凤头”,我们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开篇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学生习作《敢于创新》的开头:

尼采有言:“我就是我自己的先驱。人要成功,首先要敢想敢创新!”罕见只靠模仿而有大成者,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在于它虽集百家之长却能创新,令板桥体别有韵味。想别人不敢想之事,行别人未曾行之路。敢于创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用尼采的名言开头,指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敢想敢创新,再用郑板桥的材料引出了中心论点,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这样的开头要比一般的“引用材料加论点”的形式更有力,更吸引人。

二、在所举的名人事例中引用名言,能增加可信度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要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如果在使用典型人物的事例时,加入他们自己所说的名言,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阅读面之广,而且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例如2011年厦门高三市质检优秀作文《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中使用了史铁生的例子: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做的事情,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这样描述突然而至的死亡。这是怎样一种对生命安之若素的态度呢!只有昂首面对命运的一切诘难,以永无止境的信心和虔诚的信仰追寻灵魂的高度,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纵死而无憾。他奉行着纯文学的理念,欲以精神的追求来超脱现实中的苦难。“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样的自嘲恰是他乐观内里的表现吧!他以灵魂的探索,超越了疾病、外界环境、生死对他的操控,他改变了世界,他走在皈依的路上,或许魂归地坛,是极美极美的意象。

作者在进行事例论证时引用了史铁生的两句名言,第一句体现了他对死亡安之若素的态度,第二句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概括,即使是重病缠身,却依然坚持写作,这些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这两句名言很好地证明了“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的观点,有了名言的使用,使得事例更真实可信,显得厚重了许多。

三、名言作为议论文的理论论据来使用,能增加论证的深度

议论文如果只是观点和事例的组合,就会显得平面化、缺乏层次,因此为论点找到确切的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并对它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可以将平面化的议论文引向深入。如学生习作《幸福就在身边》在提出观点并使用那些深知幸福就在身边而获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进行论证之后,引用名言进行了说理:

弗里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另一条路一定充满幸福吗?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迷失在这样的错觉里,一味羡慕别人,感慨别人比自己幸福,正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讽刺的那样“我羡慕任何一个乞丐,只因,他不是我”,结果他们只能是郁郁终生。要相信,每个人的幸福都是独一无二的,说不定你忽视的幸福正是别人所奢望的。当你苦苦追寻别人的那种幸福时,不妨回首审视一下自己所拥有的,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上例中先引用了弗里斯特的名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而后使用佩索阿的名言将这种人可笑又可悲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从全文来看,作者所引用的名言不仅高度概括了某些社会现象,而且将文章从正面的论证转入了对反面的批驳,并指出只看见别人幸福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四、在议论文的结尾使用名言,能使文章收束有力

议论文写作除了“凤头”“猪肚”,还要有“豹尾”。“豹尾”是指结尾时要干净利落、坚劲有力。平时学生写议论文的结尾时经常用呼告的形式来重申论点,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上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有效提升收束全文的力度。如学生习作《生无所息》的结尾段:

尼采曾言:“人就像一颗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必须不断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生无所息,让奋斗贯穿一生吧!

上例在重申论点之前加入了尼采的名言,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整个的结尾段显得简洁、有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第3篇

议论文的表达要求严谨、规范,对于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应该公允、客观,可是很多考生的思维不够精细和严谨,他们在作文中好下断语,看似斩钉截铁,实则漏洞百出。如在表达“任何人都有一个开始”时,有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好的开始没必要。真的没有必要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好的开端,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占据一个更高的平台,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成功。或许考生是想说“一切伟大的成功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起点并不重要,过程才是关键,过程做好了,结果才会水到渠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深度自然就不同了。

[前言不搭后语]

如有些考生提出观点“失败更应该鼓励”,原因是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付出了努力的,只要付出过,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所以考了61分的小孩相比考了98分的同学更应该鼓励。这类观点很有代表性,也体现了广大考生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笼罩下卑微的愿望。但仔细一想,如果失败了不去分析原因,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只是一味地鼓励与肯定,这样的失败今后是否还会一再重演?这样的鼓励是否太廉价?还有考生在对中国学校教育中注重分数和排名的做法深恶痛绝时,他们就想当然地希望逃出窘迫的现实,去寻找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除了宣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外,他们还找到了两个法宝:一个是“用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另一个是用“西方教育来取代中式教育”,这种比较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由于知识面的狭窄、人生阅历的缺乏、思考的简单肤浅,导致这些思考更多沦为对中国现行教育的吐槽,甚至是为自己的厌学开脱。

[只有归纳,不会演绎]

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论证过程非常重要,要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必须展现出具体的逻辑过程。可以说,逻辑性是议论文的“生命”。考生一般会用到归纳法,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事实上,相较于归纳法,演绎法更具有思维的挑战性,但很多考生不会运用。如果说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即由很多同类的事例得出一般结论,演绎论证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演绎法最重要的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多分析些原因]

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可以追根溯源,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只有对原因探究得越明白,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脉络把握得越准确。比如下面的片段:对此现象的提出,让许多家长疑惑不已。为什么这种小事还拿出来作漫画作文题材?这不是现在社会的常态吗?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功利、攀比之风盛行;二是家长对于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分数面前,应更为理智》

片段在描述现象后,进而分析漫画背后折射的社会原因,实在是必要而深入。

[多提供些方法]

在议论文“解决问题”的环节,考生最大的缺陷就是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等大而无当的呐喊,显得空洞而浮泛。如果能在结尾部分联系社会现实,反思当下,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充分展示考生对于社会的关怀与思考,一定会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大加赞赏。

如《差别待遇》的结尾部分:由此观之,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

作者提出的解决措施是“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既紧扣题目,再次点题,也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广度。

[多引用些名言]

很多考生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思维容量的有限和作文语言的贫乏,很难用准确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本意,导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考生能够引用精准恰当的名言,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自然可以使作文脱颖而出。

如有考生引用《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我们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却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我们只知道马云很有钱,却不知马云曾经吃了9个月的泡面。我们只知道马云的豪车,却不知道马云曾经骑单车上班3年。成功学一直在毒害年轻人,勤劳致富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请先做好你自己!”

马云是作文的高频人物,大家都只是崇拜他如今的成功,作者却引用党报句子提醒我们:一步登天的事业可望而不可即,脚踏实地才是获胜的要诀,抛弃浮躁,脚踏实地,才能迎来成功。这种思考当然要深刻得多。

[多展示些逻辑推理]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印证。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满分作文《差别待遇》的逻辑思路:

众所周知,人生来即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自身的特质、个性与价值,生而如此,我们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严苛地视范、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对待”,才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差别待遇”》

片段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人生来不平等。(不同的个体都有着特质、个性与价值)

小前提:三千弟子也是生而不平等的。

结论:圣人孔子“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正因为有了具体的分析论证和逻辑过程,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多借用些原理]

原理是思想的高度集中,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凝练思维,如果能够在说理时借用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原理,自然可以增色不少。

第4篇

一、立论

“意犹帅也”,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的前提是要了解题意,不仅仅是题目的表层含义,还要深入剖析引申含义,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思考。

首先,要对给定题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题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场,要选取对拟定论点有用的核心材料,简要概述,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对材料适当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对引用材料的寓意简要分析,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最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最传统,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如《诚信》开篇写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释题渐入,抛砖引玉。这是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写法,开篇点题,阐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如《谈感恩》开篇先对“感恩”一词界定了含义。

3.连续排比,气势磅礴。紧扣论点的中心思想,运用连续的排比句,逐渐加深分句的逻辑层次,向论点靠拢,最终引出论点。如《关爱》开篇将关爱比做眼神、青风、春雨、问候,引出关爱是一种温暖的主题。

4.对比引用,形成反差。这种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引入论点对立面的论据开篇。比如论点是写一名优秀学生,可从“我想当一名差生”的角度写,引出与优秀学生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5.设问开篇,强调论点。设问即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论点,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如《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开篇提出:“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美?”随后引用名言进行回答,强调了对于“美”的论点。

二、结构

论点为帅,结构为纲。议论文文体特殊,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都必须围绕论点展开。

1.递进结构。递进结构采取层层递进的布局,即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提供对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适用于总分式论点,即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分论点,用以支撑总论点,而各分论点再选取相应的论据论证。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以正反对比为主,以转折补充为辅。正反对比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点的正确性;转折补充指在既有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补充论据,强化论点。

4.推迭结构。推迭结构,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论点,建立全文基调;然后提供论据,多以历史、寓言、名人逸事为主,佐证论点;之后进行小结,联系现实,分析论据,进一步阐明论点;再是迭据,直接铺陈现实事例,将论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强化论点;最后归纳总结,重新指明论点,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有一种紧凑感,主线分明。

三、论据

论据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弥补劣势。这就需要对论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使其旧貌换新颜。

1.逆向选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论据,更需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的反面论据或侧面论据。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构思反面材料。这样的材料达到了“不说即为说”的效果,对于突出主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场景转换。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突出论据的新意,实现旧貌换新颜。如写某记者为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重塑故事,达到场景转换的目的,使旧论据焕发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论据材料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考生材料匮乏的问题。对于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属性,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可分别从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还需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等侧面分析。

4.组合论据。如对选取的论据缺乏全面了解,则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论据组合使用,使文章结构丰满。如以点带面的组合,通过典型的、别致的事实论据,叙述一件事情,再通过排比句形式对生活中同类型的普遍的现象进行铺陈,形成论据群,使论据富有气势(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现代化》);再如意象联动的组合,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2004年高考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维度的组合,通过多角度、多空间阐述同一社会现象,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尴尬》一文,从房屋空间变小、自由时间变少等方面,阐述时展的迅速)。

四、结论

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结尾,都应紧扣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点睛之笔。

1.点明主旨。结尾惯用的方式是凝练总结,归纳全文,点明行文主旨,增强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如《栽种你的最爱》结尾处,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热线一事重新给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种播撒人间大爱的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既有权威高度,又有广泛影响力,可以对文章论点起到升华作用,彰显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脚下,使文章更鲜活灵动。

3.问句启发。议论文提出论点的目的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问句式的结尾,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可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特别是反问句,问题本身即是答案,既强调了论点,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结尾处反问读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觉余韵悠长。

第5篇

拥有足够的事实和道理论据是“能写”议论文的保证。一些同学作文时,在审题后,常有无米为炊之感而无法下笔,写议论文也是如此。一时没有论据,千万不要望“据”兴叹,坐而待毙,下列妙计可以让你“巧手”能做“无米”或“少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无中生有

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时,可以紧扣论点,巧妙虚化,不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而扩展到一类人、一类事,即用类型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的行为共同点集合起来,把一些人的事例作为共同规律来写,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翻开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君王的昏庸,王朝的颓败,忠臣蒙受“莫须有”之罪,奸佞飞黄腾达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佞臣往往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如簧的舌头,三言两语套套近乎,就成了皇帝的亲信和近宠,而一旦君主偏听了他们的谗言,不广泛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就会制造悲剧。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到一国之君,小到寻常百姓,要处理好一件事,都要广泛地听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见。

将历史上昏君误国、奸臣当道的事例当成一般规律,作为例证,以类代个,就聪明地弥补了典型例证的不足,还使文章显得理直气壮。我们甚至可以采用排比句进行说理论证,这样,不但可以掩饰个例不足的欠缺,而且可以提升句子的文采,增强说理的气势和说服力。不信,请看:

小草被狂风压弯了腰,可它告别悲观,风雨后重新振作,面向朝阳;鱼儿被江流冲离了港湾,可它告别悲观,逆流而上,最终在故乡快乐地生活;云朵被风儿吹散,可它告别悲观,重新聚拢,为大地降下甘霖。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痛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二、以喻代例,飞扬文采

当你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论据依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时,不妨以比喻、比拟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斐然的文采和高超的说理技巧来赢得阅卷老师的喜爱。如,

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风雪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著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白云选择了蓝天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

你看,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诗意的语言罗列了自然界中众人熟知的内容,不仅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还巧妙地弥补了论据的不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提升了文章语言的档次,一石三鸟,让人称叹。

三、正反对比,化少为多

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论证方式之一。一正一反,不仅对比鲜明,耀眼突出,而且使论证严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其实,当你没有太多事例或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分析时,你完全可以变换一个角度,采取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的方式来增加例证的分量。如:

实验失败了,有人说:一千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一千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一千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我还可以有第一千零一次机会。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那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那世界不知还……

细胞衰竭了,有些人悲观地躺在床上自怨自艾,等待别人的照料。霍金却告别悲观,独自坐上轮椅,用僵硬的手指探索着那未知的世界。他若没有告别悲观,又何来一位用意志创造奇迹的伟人……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实用也最简单的方法,当你在煞费苦心仍然没有充足的论据时,不妨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它可以解你例证不足的燃眉之急,由一变为二,甚至变为三地彰显所用例证的张力,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立足课本,就地取材

与记叙文选材一样,议论文选取例证,同样要以新取胜。何为新?笔者以为,众人很少或不用的例子而你能用就为新。当众人都把目光瞄准课外的时候,你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请看: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些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其实,只要你仔细研究课本,不仅课文中不少例子俯拾皆是,而且每个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不少精彩实用的例子,当舍近求远而可能一无所获时,不妨回首课本。我敢说,这里,将给你意外的惊喜。

五、现身说法,娓娓细谈

当没有论据或没有称心如意的论据时,不妨尝试从“自我”身上寻找挖掘。因为“我”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瞭望千变万化世界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现象的“平台”。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体验,将自己获得的经验或教训作为说理材料,虽然不那么经典,但更真实,能给人一种亲切感,更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感染读者、增强文章说服力的效果。如:

人生很难“两全其美”。从小学到现在,我几乎一直在和自己争斗着。我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须加班加点,拼命做题;可是在我累得憔悴不堪时,成绩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好。有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喊:不要沮丧,要坚持下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可另一个声音分明在我耳边唠叨: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又何必非要走高考这条道呢?曾记得母亲常在我耳边细数着农民多么多么辛苦,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成绩一直不如意,眼看着大学的门离我一天天远去,而我还要装着很努力的样子。我常常这样深陷“二难”处境:我知道我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徒劳地挣扎,可是又没办法放弃;我想寻求别样的道路,可是“路”又在哪里呢?我只好努力向前走,一步步地走……

第6篇

我们要求学生考试时构思作文,至少要用5~l0分钟时间,任思维翱翔蓝天,最后用敏锐的眼睛捕捉到自己的目标。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开头,编提纲,将记忆屏幕上的材料多写几个在草稿上,以供选择和甄别。磨刀不误砍柴功,深思熟虑,胸有成竹,方能一气呵成。

一次初一年级期终考试的作文题为“我终于学会了 ”,提示:横线上可填游泳、骑自行车等。改卷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写游泳,便是写骑自行车。他们的思维跳不出提示所给的现成的题材圈子,思路闭塞、雷同或僵化,这是一种懒于创造、不思创新的惰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路要开阔,思考与运用要灵活、求异,不要囿于成规成见。

类似的半命题作文,在近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或限定了一定的取材范围,或提供了一定的立意角度。如《我爱我的 》,展开思路,可填家人、师友,或某一心爱之物等;《那件事使我真 》,横线上可填高兴、骄傲、烦恼、伤心、后悔等,如何立意,要视素材“那件事”而定。这时你必须在记忆中努力搜索一件件事,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感受最深,能写生动。必须先罗列,后选择,再立意,找到最佳素材、最佳选项,避免失误和偏差。

不论是半命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一定要先多想几个方案,再比较权衡一下,看怎样写对自己最有利。选材的准则,既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题材,又能切中题旨,且立意新颖。如《我对 由不喜欢到喜欢》,可列举素材:某一门功课、某一种动物、某一个人、……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对象方能写出真情。如《我生活在 中》,填“集体、亲人、友爱”,立意一般,填“题海、麻将声”,切中时弊,有新意。再如中考作文《有句话儿在心头》(徐州2011年中考),未限体裁,可记叙,可议论,亦可说明,就看哪一体裁自己积累的材料更充实,或自己平时更擅长哪一体裁。

有些议论文,特别是供材料议论文,立论角度有多种,也要通过列举,仔细比较,确定出新颖、切题、更全面的观点。如“爱因斯坦的第三只板凳”这一材料可确定的论点有:失败为成功之母、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不要害怕讽刺挖苦、成就大业者不一定天生就聪明等。达·芬奇学画蛋这个故事可提炼出如下观点:打基础重要、严师出高徒、知识在于积累等,或就某一点谈深谈透,或全方位地谈自己的感想。为此,必须心游万仞,眼观八方,千万不要一叶障目,顾此失彼。

运用发散思维,离不开联想与想象。中考、高考作文都需要我们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如徐州中考2006年《心》(话题)、2007年《心有所系》(话题)、2008年《成长回眸》、2009年《面对自然》、2010年《因你而快乐/为你而担忧》、2011年《有句话儿在心头》,江苏高考2006年《人与路》、2007年《怀想天空》、2008年《好奇心》、2009年《品味时尚》、2010年《绿色生活》、2011年《拒绝平庸》等。这些题目或话题都要在所设的思考范围内联想到一定的社会现象生发议论,但同时又要在联想的齿轮中找准最佳磨合点,在想象的风筝高飞时不忘握紧手中的线,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关键。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考试作文时,若能大胆运用且得当,将会在众多立意立论一般的作文中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像《弄斧到班门》、《东施可效颦》等类作文便是求异思维的产物。像半命题作文《 的滋味》,顺向思维一般填《学习的滋味》、《获奖的滋味》,若按逆向思维写《说谎的滋味》、《挨批的滋味》则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第7篇

一、时态不明确。时态是书面表达中英汉思维的重要差别之一。汉语交际从来不用考察时态。而在英语语言交际中,每说到一个句子就要兼顾时态,学生写作时时常忘记时态,如Theproblem include(s)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was(is)careless.如此以来,句子时态混乱,令人费解。因此,在做句子时务必注重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特别要注意有些很难理解的时态,如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注意到了时态,却用不对时态。不同题材的文章时态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记叙文常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文,议论文多用一般现在时。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多是开放性或半开放性文章居多,那就要注意,对某一社会现象(包括漫画)的描述多用一般现在时,而评论部分也是多采用一般现在时;而交际类作文往往时态很复杂。

二、句子结构混乱。我们的母语汉语是意会性语言,它注重意思的领会,而不必过多考虑句子结构,几个字就可以表达很复杂而全面的意思。而英语却是结构性语言,英语中几乎每个句子都有规则的结构,常见的句式例如:(1)主语+谓语+宾语(2)主语+谓语(3)主语+谓语+双宾(4)主语+系词+表语(5)There be句型。用于写作交际的句子则是在这些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再组合成复合句。在组句成文的过程中,务必使每个句子套用上基本结构,而不能随意编造看起来好似很有艺术感实际根本不成句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表述(如The USA students have time for physical activitiesis more than China.(误)。正确表达应是:The time theUSA students spend on physical activities is more thanthat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三、主谓不一致现象严重。汉语中没有主谓一致这种语法项目,而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必须一致。主谓一致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语和谓语搭配错误,如:I is(am)a student inSenior High.二是单复数错误,如:There is(are)many peoplewho is(are)in favor of it这一理论说起来容易,可是在书面表达中学生往往是频频出错。究其原因是受汉语思维模式影响,没有形成主谓一致意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多做些汉英翻译练习,有意识去用主谓一致,习惯自然成。

四、较复杂结构难以得分。英语高考说明评分细则中明确说道:“能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对学生的书面表达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真正在使用较复杂结构时收效却甚微。根本原因在于连词。连词在汉语中微不足道,但在英语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英语中所有的复合句,并列句都牵涉到连词。复合句是高中语法的重中之重。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次性从句,同位语从句这些高频句型,使用不当,往往得不偿失,丢分严重。曾经有这样一个句子:His love for his sister(who)has noblood relationship with him moves me deeply.这个句子本来是非常优美的表述,但落掉了一个关系代词,使得整个句子意思混乱,被判为错句。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从基础句型抓起,在复习过程中,对每一从句逐一训练,再进行综合训练,即各种从句放在一起考察。

第8篇

不是妙笔也生花

-------作文如何达到发展等级

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20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摘要):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 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3、发展等级,用一点评分法,即发展等级中的一点特突出,这个等级即可给满分或高分;有一点较突出,可打二类;句子通顺,找不到突出的地方,打三类。只要能找到有发展等级的,就给这一块得分。

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何理解这三点要求?在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使文章深刻呢?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就是说记叙文记的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但不能局限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而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给人以启示。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文章不但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认识事物的根源,才称得上深刻透彻。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要刨根问底,深究一步。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要求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观点不落窠臼,富有新意,让人读后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受到启发,触发深思,文章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