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8 20:38: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流工作经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当前流通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大量的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流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方法上都应有所创新,以培养适应现代物流运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与各种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与很多专业都有密切关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等专业,因此该专业具有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互相支撑的鲜明特点。然而通过对若干个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调研发现,其安排或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师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
这也是大部分工程类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直接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到高校任教,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由于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对于本土企业或者国外先进企业没有直观感受,更谈不上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所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要不是脱离企业实际超前,要不是安排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节奏。使得即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到企业实习过程中仍然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无法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2.2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各高等学校尽管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与物力,投放了很多设备,但是由于教学与科研资金十分有限,而购买设备又都是大额支出,所以一个设备相对完善的实验室都是经过若干年才建立完善。而当今社会,无论是机械还是信息技术都是快速发展,企业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更新换代,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不可能做到像企业般即使更新教学设备与相应信息系统,因为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相应需求。
3提升综合能力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1)人文素质层面:培B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公民。(2)专业技术层面: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流领域基础理论和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面向流程信息管理中的物流大数据处理、物流交通运输及运输网络等关键工程技术方法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3)应用能力层面: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以及物流交通规划设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并针对专业实践教学需求,通过整合丰富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开发和设计更多的课程实验,开设独立实验课,编写物流实验教程,新建成了配送中心业务实训、物流经营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模拟仿真试验、物流分析软件实训、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项目策划等独立实验课程,将夏季小学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为集中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3.1校企联合
与各种相关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既能满足教师科研与参与企业实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与实践的需要。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北京盛世华人物流公司、百胜集团、中都物流有限公司、日本通运(中国)国际物流公司、北京国际图书配送中心、北京伍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烟草配送中心、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众诚一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已挂牌北京物资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与各物流公司签订的各种经理班、订单班及解决了学生就业需求,又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3.2引入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模拟大赛等物流赛事,是全国各高校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的
本科生和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的一个专业比赛活动。参
加此类物流类赛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利用所学的先进物流技术与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师,也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引入大赛的目的不仅于此,因为最终代表学校参与决赛的队伍通常只有1-2队学生,不超过10个人。但是如果教师将大赛案例引入课堂,同时在举办校园选拔赛时,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都参加比赛,同时配备指导教师,这样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学习最新物流技术与装备和理论的一个好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搭建实验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思想,物流工程专业在积极整合和利用我校已有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物流博物馆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近年来不断积极申报和筹备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城市物流网络、区域物流网络及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大设施的规划为主要对象,通过物流规划软件、城市物流规划模型等初步搭建了交通运输规划平台和设施规划设计实践平台,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建设物流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完成仓储管理模拟信息平台、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应用服务信息平台和物流过程追溯信息平台等实践资源的建设。
3.4提升教师工程素质
除校内实践资源的建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寻求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4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适应国际现代化和物流产发展趋势产生的新兴专业,为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物流产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基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建立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传授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多种形式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将来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忠和,马常松,李俊松.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2):309312.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年度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管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作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产运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管理各领域中,生产运作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是最复杂的领域,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将本课程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以便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和实际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根据本校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考虑北京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突出各种方法与模型的讲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各类典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计划与最优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管理科学专业教学需要的32课时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电影片断和视频资料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为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目前已被许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采用,但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为此作者根据生产运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量收集、精心选择了典型的生产运作案例供本课程教学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决定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地位与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门课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WITNESS仿真实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由于WITNESS软件为生产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元素,可以实时地显示出建模的可视化效果,逼真形象地模拟实际生产系统,使得在教学中的许多生产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的过程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生产系统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可视化建模方式可以激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使同学极易上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理念。
因此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利用WITNESS 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的建模工作和实际生产系统的运作规律,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和规划生产系统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设计并完善了符合管理科学专业培养要求的WITNESS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相应的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供教学使用。
4、作业与考试
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每次作业的成绩,成绩满分为10分,一般很少能够获得满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本科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更加贴近管理科学专业的需要,学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关键词】架构效益信息系统和新技术利用成本动因单机成本精算标准成本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F275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市场竞争令毛利水平逐步降低,物流行业是为客户创造服务价值的行业,成本管理更是整个行业要走的一条路。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将服务成本降至社会平均成本以下,是提升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从作业链条环节提质增效,从成本效益提升中挖掘利润”,这些理念对作业环节多、固定成本杠杆效应显著的仓码业务尤为重要。本文以一家仓码单位为例,逐一从结构优化、新技术利用、生产流程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讨降本增效的空间,这也是响应总理号召的各行各业“提质增效”、“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和探讨。
一、改进组织架构设置,突显架构效益
从成本动因来讲,企业的管理成本、沟通成本、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配置成本,与它的组织架构设置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完整的组织架构包括操作部门、营销部门和管理部门,资源投入呈梯型分布。
对于仓码单位,操作部门无疑是资源投入最大的、与作业流程最密切的部门,进行部门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作业流程衔接,以及所需的资源调配权。随着业务流程标准化和仓码系统的推广实施,各仓码单位的作业流程已大致相同,而操作部门设置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模式一:操作部门设置简明清晰,由商务部和操作中心两大主线统管操作流程。
以这家仓码单位为例,其围绕业务中心,逐步实施功能化组合,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计划功能、船舶调度、机械调度、集装箱管理等功能集中在操作中心,集中生产要素,缩短管理链条和沟通环节,从而形成生产合力,提高作业效率。现1.5万吨的散货钢材船最快可在25个小时内完成卸船作业,比上年提高了300%,而且管理扁平化、管理成本明显下降。
模式二:功能定位精细化,除商务部外,操作按作业流程细分为操作中心(计划控制)、理货箱管部、操作部、仓储部等不同功能定位的部门。
同一作业流程,切割出的部门越多,功能定位越精细化,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各部分形成更专业、细致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培养管理人才梯队。不足之处是作业信息流在部门间的衔接点增加,信息链条和管理链条变长,因而所需的管理控制点和沟通协调成本相应增加,为确保各部门功能完整,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需求也相应增加。
“管理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组织架构并非越精简越好或越精细越好,而是各有利弊。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评估选择不同的、合适的组织架构模式,此外,还应保持发展的眼光,持续分析、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二、信息系统和新技术应用对成本效益的影响
近年来,行业内的仓码单位都在持续改进仓码板块信息系统和技术,例如:仓码系统、E-MIS系统、电子闸口、自动吊具等,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投入使用,不等于马上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系统还需要人来开发运用。
实践中发现同样的系统资源,应用的程度不同,或者与作业流程、内部结构优化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程度不同,则发挥的效用有很大差异。
1.仓码系统接受舱单信息的应用技术差异
为便于与外界信息的对接,信息系统大多预留了必要的信息输入/输出接口。在开始仓码装卸船作业前,仓码系统首先接收的是船舶舱单信息。目前行业内仓码单位接收模式分类如下:
模式一:与船公司沟通协调,要求船公司舱单信息以TXT文档格式形式Email对接,直接导入仓码系统;
模式二:与船公司业务系统对接,接收舱单信息仓码系统,或开放端口由船公司驻点人员直接输入舱单信息。
模式三:根据船公司的舱单信息(纸面或邮件),由文件中心专门人员录入到仓码系统。
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对操作成本和人力需求自然不同。接收信息的模式值得探究,输出信息的模式同样有发挥的空间,如某仓码与某国际大型船公司建立了数据系统对接,将其当天的集装箱进场和装船等信息通过EDI系统直接导入国际大船公司信息系统,既避免了信息的重复录入,又提高了准确率。
可见,对同一系统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大潜力,即可积极与外部机构沟通、协调,从系统和技术应用中挖掘更多有利于提升成本效益的方法。
2.通过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突破吞吐瓶颈
举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码头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口+喉咙+肚子”,“口”反映码头装卸船和闸口车流量的能力,“喉咙”反映码头前沿堆场周转的能力,“肚子”反映后方堆场/仓库存储、操作的能力。通过过往建设仓码的经验总结,会存在一部分资源投入后得到提升,但受限于另一部分资源而未能发挥协同效益,制约了产能。其中,“口”的限制是最常见的。
先看码头装卸船的能力:如很多内河私人小型码头单位,不仅受岸线资源制约,而且设备比较老旧,机械操作人员熟练度不高,岸吊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8~10个自然柜,种种因素令市场有货量却难以接收、消化,对于这种岸线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私人码头,提高岸边作业效率是突破吞吐瓶颈的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机械改造或优化、另一方面培养或外聘熟练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候港、装卸时间。又如一些时间较久的中型仓码单位,主要是对旧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旧门座机人力挂钩改造为电子自动吊具后,装卸效率提升到每小时20~30个自然柜(平均2~3分钟/自然柜),比人工挂钩每柜节约1分钟的操作时间,作业效率约提升30%,而且节约了人力挂钩成本,加强了作业安全。最后再看看近年新投资建设的大型沿海仓码单位,一般均使用更先进的码头岸桥装卸船,每桥每小时最高可装卸105个自然柜,是中、小型码的5倍以上。可见技术应用不一样,作业效率和产出效益大有不同。
再看闸口车流量的能力:比较理想的闸口设置是进出车辆分流、行政车辆和操作车辆分流。如果个别运作成熟的码头难以拓展道路、取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则可依靠先进技术提升闸口通过能力。比如有很多仓码单位,通过投入资金对原有闸口实施改造,建成现用的大门闸口与集装箱号、车牌号采集系统,每套设备都有专属的计算机终端连接到公司的中心服务器,与仓码系统进行对接,使集装箱、堆场等信息迅速传输到码头各环节,加强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配合。出入口处安装的地磅,可以利用车辆交接单的空隙完成过磅工作,前方指示屏幕能方便司机查看。闸口改造后,运输车辆进出闸时间由原来约2分钟/车大幅缩短为约1分钟/车。随着拖车司机对闸口操作的进一步熟悉,效率有望提高到30秒/车。
这些例子启发了通过分析瓶颈在哪里,找到突破口,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运用好、运用到位,提升作业效率、提升效益还是有空间的。
3.挖掘系统信息隐藏的功能,为优化流程、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仓码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在仓码系统中记录了所负责的信息,信息衔接后形成整个作业流程,积累成一个很有价值的、庞大的信息库。例如,无功作业翻箱率这个数据,是安排堆位计划、进行作业效率分析、计算仓码标准成本时非常重要的信息。操作中心利用仓码系统信息找到了统计方法:系统中记录了每一项移箱动作(目标是移动哪一个箱,中间牵动了多少个无功的翻箱动作),通过系统信息输出、加工就可以得出无功翻箱率,而不需要在堆场旁人工抽样统计。
这启示不能仅满足于用仓码系统处理作业,更要从细节中发现系统隐藏的功能,有意识地积累有分析参考价值的信息,总结形成规律、指导实践,从而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和企业的成本效益。
三、优化作业流程,从作业链中挖掘成本效益
本着提质增效和“弘扬工匠精神”,目前行业内仓码单位都持续实施对作业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增加计划环节,加上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过去码头作业的随机模式和现场计划控制模式,提高了码头资源调配的能力和效率:
装/卸船:提前(约1天)接收船舶舱单信息――提前进行泊位计划、大堆位计划和机械准备――船舶到位――舱单最终锁定――信息对碰,系统显示从指定的堆位提柜(装船)/按输入系统的计划方法派堆位(卸船)――调度机械作业――堆位核销――走船离场
实际工作中,上述环节还可以再细分为许多作业细节,仓码单位也结合工作经验提炼规律、持续改进,体现出优化的亮点:
1.加强和客户、船公司的沟通,在提箱时尽量安排提取翻箱量少的箱号;了解箱的安排,对即将装船的箱做好堆位安排,减少移箱、翻箱动作。比如通过与客户、船公司的沟通,尽可能岸吊上拖车,直接离场到工厂装货,减少了“场内拖车――吉柜入堆――机械作业上外拖车”的作业环节,降低堆场和机械压力。
2.紧密衔接内部作业流程,缩短信息流。如龙门吊上设置系统终端,龙门吊操作手作业后直接核销集装箱堆位,与同行相比,较少了操作手用对讲机反馈到操作中心核销堆位的环节,也提高准确率。
3.对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客户或拖车公司,通过特定的单证流转和信息传递方法来加快作业效率。如对大客户的卸船重箱,凭客户提供的卸船清单,按提单号直接办理“重出吉回”,费用由客户托收。业务完成的提货单,全交由客户统一发放给客户和司机。这种操作流程一方面减少了排队办单的时间和车辆进场后的作业环节,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舒缓码头区内外的交通压力,减少仓码公司承担的货物提货风险。
虽然这仅仅是作业流程细节的一些改进,但对资源使用效率、成本效益、服务质量影响深远,只要以成本管理为主线进行细致梳理和总结,减少重复操作环节,为每一项操作提供精确的作业标准,同样可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
四、利用单机成本精算和技术应用,提升资源运用效益
机械成本是仓码业务的关键成本因素,单机产值与能耗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规模与收益。经过各类机械常见费用的研究,设计出单机核算表格(如表1)。
这样就可以从单机成本入手,逐步积累数据,分析异动情况,加强机械成本的控制,制定单机的标准能耗与标准产值。在单机成本数据采集和应用中,还有以下思路:
1.利用系统信息,提高单机成本核算效率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借助仓码系统、E-MIS系统、BIS系统功能,改变手工统计单机产值与能耗的现状,提高信息效率。好的系统还有赖于我们规范、应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2.加强作业记录,辅助统计、分析、评价
优化装卸船作业记录表、龙门吊工作表等辅助工具,对每台岸吊/龙门吊及其操作手的作业进行有效统计,得到单船单机效率,对成本效益分析和对机械使用、操作手的评价有很大作用。这说明如操作部门有意识地做好生产运作记录,可以更好为制定标准定额消耗指标积累原始数据,从而推动成本管理工作。
3.结合单机成本效益信息,为日后机械选购、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举一个例子,目前码头修理维护费用主要在吊具钢丝绳、电缆、轮胎等方面,而这些修理维护费用与设备本身有很大关联。同类的门座机,采用电缆供电还是采用集电器供电,在维修费用方面就有很大差异:电缆价格高(约800元/米),易遭盗窃,监管成本高,而且损坏时很难修补,如置换则花费数万元;而集电器只需1 000多元/个,一般使用寿命1~2年,相关维修费用可大大节约。
五、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和操作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甚至外界机构的协调和努力。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理念需要加以宣传、推广,还需要定期分析、考评和激励等管理机制的配合,同时需要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例如在作业安排和操作时,需要操作管理人员主动考虑到成本因素,主动提出对标杆成本、操作可行性分析等信息的需求。
外部机构对我们的成本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如客户、供应商、相关政府部门等。我们可以从“双赢”的角度寻找方法,如优惠政策、社会影响力等,引导外部机构配合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客户重出重回,减少吉进、卸柜、堆存、装柜、吉出一系列环节,从而减轻堆场、闸口压力以及装卸成本。“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每个机构、每个人的积极性,提升成本效益就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最终需要建立标准成本管理的构想,首先要夯实和采集数据,即:一要建立《账务核算管理办法》、《三项费用账务处理规范》等来规范成本费用数据的开支范围和核算,采集对成本数据进行细致的口径规范,进行核算、统计管理;二要有比较先进的系统和工具来做实际数的采集和比较分析;三要建立在流程比较标准、比较优化合理的基础上,否则测算出来的标准成本并不标准,反而误导了操作和评价。
然而这只是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夯实和采集基础数据准。第二步是准确核算每一项业务的标准成本,为客户制定跨板块的、低成本的物流方案提供依据。而这又回到作业成本法备注下的标准成本管理问题上,因为首先要求各个板块能正确细分、清晰界定每一个业务环节的成本,进而界定单一产品的成本,认清成本水平在同行业中所处位置,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没有这个基础,根本无法计算整体物流方案这类一体化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报价应该是多少、利润是多少,更无从谈内部交易价格是按成本水平结算还是按市场水平结算、利润如何分享这些问题。
因此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课题,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研究解决。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逐个切入每一个业务环节,进行成本细分和环节的标准成本界定工作,进而清晰界定单一板块产品的成本;接下来再从线到面、从板块内到板块间,逐步清晰一体化产品成本的构成。通过有计划的、持续推进的工作,逐步实现板块标准成本管理、一体化产品成本管理的构想。持续提质增效、提升成本效益,就是从成本动因管理开始、从细节和基础管理开始、从“每个人”参与成本管理开始,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细分目标、分阶段去积累和突破,建立各板块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微.国有港口企业推进成本管理工作浅谈[Z].2007.
[2]王岩.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3]余新培,李金泉.管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76.
[4]港口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Z].电脑商网,2011.
[5]马慧艳.港口企业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J].2009.
[6]朱志欧.战略成本管理在港口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水运杂志,2010.
[关键词] 连锁经营 理货业务 人才培养
一、课程背景
2005年,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们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该课程包括定单处理、商品陈列等训练内容。2006年,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和“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课程。“门店销售实务”讲授商品验收、前台销售、商品补货等内容。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物流配送管理”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
理货业务训练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主体,辐射其它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大型综合性训练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60学时,要求学生在课余安排100学时,共计160学时。本课程最初的教学地点是课堂和实训室两点一线。每学完一个专题的相关理论后,到卖场综合实训室通过仿真软件或实物演练来训练相应的技能。现在,本专业建设了专用的理货业务训练实训室,本课程的校内教学课程全部在实训室授课,采用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企业实真环境,能够将校内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理货业务实际有机结合,达到“做学合一”训练效果,学生带到卜蜂莲花等合作企业去实地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课程采用典型企业的典型个案为教学载体,使课程学习和真实工作完全对接,使学生“上岗即上手”。所有上述新措施都为教学的职业性起到保证作用。
二、课程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首都现代连锁经营行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连锁店管理技能和方法的连锁企业基层领班人――连锁店长。
连锁店长岗位的任职要求:熟悉连锁经营进货、销售、储存诸环节的知识和业务流程。掌握连锁门店基层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按照基础课程和“商学结合”课程两大体系进行建设。岗位业务课程是“商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之一,该子系统按照“商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紧紧围绕连锁店长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建设。岗位业务课程的开发与连锁店长职业技能证书开发相结合。
2.本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理货业务训练”与“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三门课程构成专业岗位业务课程。本课程按照校内实训50%、校外顶岗实习50%,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一体化学习与管理。教学目标是通过将三家卖场(北京卜蜂莲花超市有限公司、北京百货大楼、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理货业务流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订单处理、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端销售、商品盘点、商品补货等综合业务技术。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
连锁经营原理是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前导课程,它为本课程了解卖场环境、卖场文化、卖场布局形式及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方式奠定基础。本课程将为“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后续课程起到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详细分析店长成长过程所涉及的基层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业务工作,理货业务工作是其中之一。对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卜蜂莲花超市和7-11等连锁企业的理货业务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商贸零售C&G二级》确定本课程训练六大模块,包括订单处理训练、商品验收训练、商品陈列训练、前端销售训练、商品盘点训练、商品补货训练。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建设与教学团队构建、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组织实施与考核(见图2)。
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针对连锁企业一线操作管理人员(如店长、理货员、收银员等)岗位职责中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而设定,并充分考虑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单一或综合的理货业务。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货业务训练》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理货流程”这个真实的大项目,来完成订单制作、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点、卖场补货等六个模块来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大体是教师先教,学生来学,然后就让学生开始操做,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第二单元是让学生先做,在做中学,然后是教师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同样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理货业务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的实操性特点,高职学生感性思维更高于理性思维,“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此,每位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POS机的操作是前台销售的重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在POS机上自己练习,然后给每位同学分配角色,有购买商品的顾客,有投诉的顾客,有询问各种问题的顾客,还有各种性格的收银员,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卖场中,模拟收银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收银的流程与相关的知识,又掌握收银技能。还采用的案例分析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15分钟教学录像中,主讲教师不是一开始,就讲授普通发票应该怎样填写,而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发票,然后小范围讨论,达成一致后,上台展示小组填写情况,以及发票填写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牢牢掌握了填写发票的技能。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货业务能力,使学生更多、更快捷地了解了企业理货业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对理货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安装了连锁企业真实业务软件,学生利用软件系统学习理货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每位教师都制作了教学课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在商品盘点、商品陈列等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深学生对企业理货业务的了解。如在学习“商品陈列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演示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的陈列录像,通过视觉冲击,学生深切感受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陈列方法,不同陈列方法会带来不同的顾客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六、教师队伍
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该课程组共7人,专业教师5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两位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建设训练基地;三位专业教师和两位企业兼职教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训练指导和负责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程组5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院校。3人研究生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66%;1人本科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20%;1人大专毕业于财会类专业。该学缘结构满足电子商务课等交叉性学科的要求。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强;课题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进取心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七、教材建设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符合当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一起合作,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我们在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的同时,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于2006年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原创教材,获得同行的广泛认可。这本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实操性等特点,教材融入了我院模拟卖场实训工作的诸多探索、内容把握、过程控制和经验总结,以大量的范例对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实训过程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门店销售实务”选用的教材为《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本书是首都连锁企业普遍使用的店长培训教材,该教材内容鲜活、实操性强。
为了配合“理货业务训练”课程,我们与北京菜市口百货公司、7-11(北京)公司、卜蜂莲花连锁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校企结合的教材编写团队,正在合作编写“理货业务训练”教材。且与出版社协商,在近期内出版。
八、实训教学环境、场景
校内实训环境的建设是理货业务训练的支撑条件,通过递进式阶段训练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操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在一条街财贸素养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理货业务的流程与运转形式。以下是训练环境的基本情况介绍: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我们引进了大卖场运营中所使用的全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为理货业务中的订单处理、商品盘店、前台销售等模块的训练提供条件,以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2.新建理货业务实训室
理货业务训练是新课程体系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此配套新建了理货业务实训室。本实训室是连锁店长训练理货业务技能的实训环境,采用引进典型企业典型个案的方式建设,内容包括文化环境、硬件、用具、教具和管理制度。系统化的理货环境促进学生财贸素养的养成,提高理货技能的学习积极性。理货业务实训室的建设坚持三功能目标:学生学习功能、教师教研功能、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功能。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工作流程、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建成国内领先的理货业务实训室。理货业务实训室实训项目、技能鉴定项目(见表)。
3.财贸素养一条街
财贸素养一条街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岗位实训中心和拓展训练中心为一体。学生在此通过实真训练,学会了订单处理、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店等工作内容,完成了从实训室的仿真模拟到企业顶岗工作之间的过渡。
九、教学效果
近三年学生对《理货业务训练》各任课教师的评价全部为优秀,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综合效果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实训环境、实训教材、实训内容、训练方式、课时分配和能力培养等七个指标,2007年主讲教师的综合得分为91.3分、2008年主讲教师的上半年综合得分为92.1分。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引进与咨询,2005,(5).
[3]葛春凤.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商网,2005-11-28.
[4]刘克旺.校企联合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