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老师实习自我报告

体育老师实习自我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6 19:3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老师实习自我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老师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1一、形成班级凝聚力

接班初始,我发现班级的凝聚力不够,常常有自顾自的现象。面对这个问题,我收集大量资料,号召大家展开有关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讨论,并给他们讲述“事在人为,重在参与”的道理及给学生讲励志故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激发进取精神和自信心,使同学们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升旗还是集会,学生都能遵守纪律,自觉维护班集体形象。

二、着力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在学期初,我将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学校常规,让学生与学校要求达成共识。并根据班风目标,制定班规细则。执行规章制度时,我发动大家来互相检查、监督。树立遵守纪律的典型,形成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反纪律为耻的良好班风。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我一是重视班级荣辱观的建立。二是重视对班干部的扶持和培养。我会经常找班干部谈心或是召开班干会,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通过每周一次的班队会,总结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常深入学生,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班级工作能有效进行。四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把我的手机号对学生及家长公开,通过电话,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最近的表现情况,争取合力做好教育工作。

三、实施自我管理,突出培养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管理任务,让其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学校分给的清洁区,我是实行承包到个人,小组长督察制,周周总结评比,对做得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笑脸”图标奖励。对班上纪律管理,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班长督察制,要求人人讲自觉,天天总结评比。对给班级抹黑的学生,除了我要找他们谈话外,我们班的学生也会对其进行批评,不允许有损班级荣誉的事再次发生。我还要求人人参与班干部工作,促使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班干部是为大家服务的,更重要的是担任班干部可以使自己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为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以爱为纽带,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感悟和情感。在教育中,对待优秀生,我是严格要求,常常对他们敲边鼓,以示警醒;对中等生,我是赏识、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对待后进生,我会在班级中尽力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的'价值。

五、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和谐班级

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因此,我对安全教育坚持天天讲,天天抓。每周都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教育常识,每周我还组织班干部一起检查班级安全,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班级安全。此外还加强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做到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班级和谐团结。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百年树人、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统领教学工作,以争创重庆市首批示范性高中为目标,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年工程;以创新为主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二、学情分析

初一在中学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起始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如何让学生顺利地由小学向中学过渡,做好小学生向中学生的过渡衔接是本学期的重点。为此,应努力贯彻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校纪、班规,从德、智、体等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现制定这一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三、工作原则

以求真、求善、求美、求精,态度决定命运为班训,以五爱、三雅为教育内容,用尊重和信任,铺设着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育管理中,决不吝啬表扬,也决不姑息错误。

四、工作重点

1、做好班级稳定工作。

由于刚组成的班集体,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人员比较杂,所以先仔细了解全班学生情况,对于个别生进行谈话,做到全班的学生情况心中有数,同时开好第一次的班会,对同学们进行新学期、新学习环境的思想教育,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使全体同学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五爱、三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尽快地使班级步入正常有序的教育轨道。

2、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20__级2班班规》《初20__级2班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办法》等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守法,努力做到在校外是个合格的公民,在校内是个合格的学生。

3、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及时建立班委组织、定期开好班干部会议,培养和提高班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尽快成长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4、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做好抓中间,带两头的工作,努力培养班级一批学习上的带头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

6、协调各任课老师工作,使学生既要突出重点学科,又要各科兼顾,做好平衡工作。

7、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初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8、培养学生对学校认同感,介绍学校的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介绍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使全班同学体会到学校和班集体的荣誉,初步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

10、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在他们的心弦上弹出一个音符来。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提出教育教学及对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中国梦”的民族复兴思想,从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抓好班级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的,以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以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主要任务,努力完成学校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按照政教处的工作要求:加强“树德立品”的教育和教务处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

2、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抗挫能力,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工作措施

1、言传身教,以诚取诚。

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在我们耳边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可见,我们的言行对学生有多大影响。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时,我们自己应该首先做到。用我们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当然,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主旋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努力做到能象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在日程工作中把自己的认识润物细无声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3、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班级的学困生采用“五导”的教育方式,即:情感上开导,心理上疏导,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行动上督导。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责任感,把学困生视为自己的子女,视为期待雕凿的璞玉,渴望甘露的孱弱花朵,和风细雨精心培育,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以自己满腔热情在学困生的心灵深处点燃起熊熊火焰,以自己诲人不倦的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回归主流社会的有用人才。

4、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

继续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公布检查结果,班主任要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加强宣传发动,指导训练,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班会、团会等,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5、家校联手,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1)结合每月调休,开好每次的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6、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工作计划与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两会”(班会、晨会)阵地,加强对学生的食品安全工作计划、交通安全工作计划、上下楼梯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学生的防火防盗意识教育,加强突发事故处理方法的教育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的教育,坚决贯彻执行学校的安全首视责任制。作为班主任,不要体罚、心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注意在言语上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注意对教学成绩的合情合理合法化处理,注意教育方式的文明化、科学化。

7、班干部培养工作计划。

对班级干部进行大胆的使用和严格的管理,并作学生干部的坚强后盾。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该放手的一定要放手,从而历练能力,树立威信。与此同时,注意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定期召开班级干部管理会议组织学习。

8、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1)在冬季,计划开展“竹林雅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2)继续开展写周记、日记活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和学生时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4本学期即将面临中考,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都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应该在增强学生责任感、强化课堂纪律,提高生学习自信心、抓好两头的分层教学等方面多下工夫。

一、指导思想

贯彻德育处以德育为首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争取实现学习和做人的全面提高。是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班级现状分析

我班共有45名同学,在这个学期,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比以前更重视,在开学初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势头,但是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和懒散的学习态度,所以,担心部分同学不能持之以恒。

三、具体措施

九年级面临中考的关键阶段,在积极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和做好学校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班的具体情况及毕业年级的特殊性,重点着手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班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班风班貌,形成思想进步,团结友爱的理想的班集体。

认真核对班级公共用具。每周由值日的男生负责换饮用水,由女生负责饮水机的清理、断电工作。节约用水、确保安全。

2、进一步发挥班干部和团员的积极作用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班风。

对于班级的日常活动,如升旗仪式、课间操活动,自习等建立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各个活动中要求班干部和团员发挥积极地作用。

3、抓好教学质量,密切配合科任教师的工作,和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及时沟通使班级各科成绩稳步上升,保持优势学科的长足进步,扭转弱势的落后局面,确保及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鼓励学生多和科任教师沟通,有疑问及时解决。

4、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而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了,面对中考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作为班主任就要帮助学生调适情绪,定期找学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突发事件,一定及时解决,防止事态严重。及时进班级,了解班级情况。

5、重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九年级的学习压力很大,所以更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配合体育老师抓好体育课的质量,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共同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6、积极开展转化后进生工作,分析后进生成因,鼓励帮助后进生,使其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定期抽查后进生的作业,敦促其完成学习,改掉拖沓的习惯。

在全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7、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对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定期和家长联系,使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个初步的规划,也使学生学习有目标。

四、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1、改善课堂面貌,杜绝乱课、倦课,注意自习课纪律,课间不得大声喧哗打闹;

两分钟铃后要准备好该节课上需要的学习材料;副班长负责督促各科教师填写好每天的课堂日志,由班主任签字上交。

2、认真完成作业,不得抄袭和无故不完成作业,对于三次无故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定期向家长汇报。

3、注意出勤: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课间不得出校,有事外出要请假并有家长假条

4、学习有条理:每天睡前整理好转天要交的作业及要带的学习资料;

课上认真记好笔记,保留好笔记本;准备记作业本,准备文件夹,随时收好各科作业及试卷,定期装订。

5、抓好会考,争取取得好成绩。

6、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形成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综上所述,本学期我将不遗余力的做好我的本质工作,用我的辛勤努力,换来所有学生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我班到期末一定会变成一个学风优良,班风良好,战斗力较强的班集体。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5初三下学期是同学们初中生涯的收获季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班级教育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本学期的工作目标是结合学校及德育处的工作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考上满意的学校,紧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一、树理想、定目标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各自的学习和升学目标,转变学习态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思想上端正了,他们自然而然也不会出现不做作业、不听讲的现象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初三下学期是实现目标的最后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能让同学们转变各自的学习态度,明确努力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鼓信心、抓恒心

初三下学期最后几个月是同学们冲刺的阶段和收获的季节。在这个时期里,凡事放慢脚步,多观察,细心发现,小事勤说,引导启发,尽快解决。

首先,根据同学的情况,做好每个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跟踪,抓恒心,及时进行思想的调整。其次,升学的几大学科在结束初三的课程后,就进入复习,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原来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使他们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一切学习上的困难。再次,做好体育中考的各项准备工作,配合体育老师进行体育考前的训练工作,力争使得更多的同学在体育上获得高分。

三、齐进步、共提高

彼得罗夫斯基、施巴林斯基在《集休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到:教育过程是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实现的。

在初三下学期中,要关注同学们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根据各科学习的特点,引导同学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的学习,不能出现偏科现象,使他们明确7-1=0的道理。

在这时期里,各科任老师为了使自己所教学科能考得更好,都在争分夺秒地带领学生复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此时,着眼全局,以身作则,与各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多下功夫,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老师、学生、家长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顾全大局、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对学情检测、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对学生出现的压力大、焦虑高、成绩不理想、学习信心下降、时间分配不当、有骄傲情绪等现象及时纠正,调整心态,指明正确的方法。

四、重细节、强管理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在初三的下学期里,班级的各项管理还需从细节入手,仍然注重常规,仪容仪表,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严抓课堂纪律,不能因升学而放弃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责任心。

五、常联系、谋发展

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老师、家长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要使这个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就需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共商对策,使学生紧张、稳定的度过初三下学期、这个冲刺期,以心态迎接中考,使其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六、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第2篇

[关键词]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同课异构; Fathom动态数据软件; 数据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袁智强(1978—),男,湖南宁乡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师教育、数学教育技术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教师教育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分别围绕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知识、信念和实践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认识到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统计教学的盲目性的基础上,笔者开展了一项教师发展实验,致力于探索一条发展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途径。

二、理论框架

“教师知识”研究路线起源于李·舒尔曼及其研究团队关于教师知识的分类。[1]在舒尔曼提出的教师知识分类中,学科教学知识(PCK)被众多的数学教育研究者给以特别关注。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核心知识,它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的分水岭,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

庞雅·米沙(Punya Mishra)和马修·科勒(Matthew Koehler)在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师知识框架,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框架。[2]这个框架由三类核心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以及四类复合知识和教学所处的境脉知识组成(如图1所示)。在TPACK框架中,处于三类核心知识交汇处的知识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它可以被看作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一个直接推广。由于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考虑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它被科勒和米沙认为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3]

玛格丽特·尼斯(Margaret Niess)根据格罗斯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四个核心要素,[4]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四个核心要素:(1)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2)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3)学生用技术来理解、思考和学习学科主题的知识;(4)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和课程材料知识。[5]

笔者认为,在上述尼斯给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四个核心要素中,“学生用技术来理解、思考和学习学科主题的知识”这一表述过于笼统,本文将它改为“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而“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和课程材料知识”中的“课程和课程材料知识”指代不明确,不便于在实践分析中运用,本文将它具体界定为“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此外,本文所指的“技术”都是指“信息技术”,具体界定为计算机软件(例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Geogebra、Fathom动态数据软件、Excel、PowerPoint等)、视频、因特网资源(包括小应用程序),以及图形计算器等。笔者将尼斯关于TPACK的四个核心要素修改后,得到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四个新的核心要素:(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TPACK的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理查德·莱什(Richard Lesh)认为,表征可以分成五种类型:现实情境、操作模型、图形图像、口头语言和书面符号。[6]基于莱什等人关于表征的分类,笔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表征模型(如图3所示)。本文中有关教学表征的分析都将围绕这个模型展开。

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两个研究问题:(1)通过一项教师发展实验,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有何变化?具体来说,(a)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有何变化?(b)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有何变化?(c)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有何变化?(d)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有何变化?(2)如何发展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中国东南沿海某师范大学的13个(2男,11女)数学师范生参加了本次教师发展实验。他(她)们的年龄在20至22岁之间,实验之前没有任何正式的中小学教学经历。参加这项教师发展实验时,这些数学师范生正处于大三第二学期。在参加实验的13个师范生中,研究者选取3个(1男,2女)师范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原因是这3个师范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供的数据比较齐全,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分别用T1、T2和T3表示这3个师范生,其他师范生则依次用T4、T5、T6、T7、T8、T9、T10、T11、T12和T13表示。

(二)研究过程

1. TPACK课程

本次教师发展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整合了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学科内容(Content)知识的数学教育课程(简称“TPACK课程”)。笔者自2011年3月1日开始为参与者开设TPACK课程的第一讲,至2011年5月24日结束TPACK课程的最后一讲,一共十次课,详细信息见表1。

在TPACK课程中,贯穿整个课程的信息技术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使用的、美国核心课程出版社开发的Fathom动态数据软件。贯穿整个课程的学科内容是统计(特别是统计分布)。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思想源自美国《统计教育评价与教学指导纲要》(GAISE),特别是“统计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7]

2. “同课异构”活动

在TPACK课程开始之前,参与研究的13个师范生都进行了第一次模拟课堂教学。在TPACK课程的第七讲和第八讲之间,参与研究的13个师范生都进行了第二次模拟课堂教学。在TPACK课程的第九讲,计划与中学在职教师一起进行同课异构活动的3个师范生T1、T2和T3进行了第三次模拟课堂教学,其余师范生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了这次模拟教学的观摩和讨论。在TPACK课程的第九讲和第十讲之间,三个师范生T1、T2和T3与两个中学的在职教师在当地的一所高中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其他师范生以及研究者参加了课堂观摩、课后讨论和对高中生的访谈活动。无论是模拟课堂教学还是真实课堂教学,参与者都围绕同一个课题——“正态分布”。

(三)数据收集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笔者遵循了个案研究的如下三条原则:(1)使用多种数据来源;(2)创建一个个案研究数据库;(3)维持一条证据链条。[8]哈里斯、格兰德吉耐特和霍法认为,有三种类型的数据可以用于评价教师的TPACK水平。(1)自我报告。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或其他方式产生的文档(例如,反思日志)。(2)观察到的行为。(3)教学人工制品(例如,教案)。[9]研究者在教师发展实验过程中通过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和录像以及文档收集等方法进行了多次数据收集,从而获得了上述三种类型的数据(见表2)。

(四)数据分析

在数据分析前期阶段,笔者首先将一些电子文档(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反思报告以及TPACK总结报告等)整理成统一的格式,接着对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录像资料进行文本实录,形成了访谈逐字稿和课堂教学的逐字稿,然后将第一次和第二次深度访谈逐字稿导入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中,并进行了逐行逐段的编码,最后结合录像文件对课堂教学的逐字稿在Word中对它们进行了教学环节的划分,并利用Excel绘出教学环节示意图。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了格拉泽提出的持续比较法。[10]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按照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和实验后期等三个阶段分别刻画三个师范生T1、T2和T3的各个TPACK核心要素的变化。其中,实验前期主要依据第一次模拟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实验中期主要依据第二次模拟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实验后期主要依据真实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其他数据进行三角互证,这些数据包括访谈录像、教学反思报告、教案、课件、集体评课录像和TPACK总结报告等。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

数学教学中为什么需要整合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具有怎样的优势?能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好处?关于上述问题的认识构成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

师范生T1在实验前期认为借助信息技术能直观、生动呈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动态演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点的生成过程。在这个阶段,她认识到信息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她提得较多的是“兴趣”。例如,在第一次教学反思报告(2011/02/26)中,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到实验中期和实验后期,她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例如,在第二次教学反思报告(2011/04/25)中,她认为信息技术有利于“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的本质”。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1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从强调“兴趣”转变为关注“理解”。

师范生T2在实验前期认为信息技术对事物直观形象的表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画图,能够帮助教师理清上课的思路,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在这个阶段,他认识到信息技术既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他主要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例如,在第一次深度访谈(2010/12/25)过程中,他提到使用PowerPoint“可以对教师起到一些提醒的作用,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地方”。进入到实验中期和实验后期,他一方面继续强调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来帮助。例如,在第二次教学反思报告(2011/04/25)中,他提到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能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理清思路”。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2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从关心“教师”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并重。

师范生T3在实验前期认为信息技术对事物直观形象的表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画图,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在这个阶段,她认识到信息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这种认识相对比较模糊。进入到实验中期和实验后期,她更加明确了信息技术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理解。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3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从比较模糊的关心“兴趣”和“理解”,到更加清晰的关心“兴趣”和“理解”。

由上可知,三个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师范生T1和T3能够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师范生T2则更多的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

数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将这些课程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关于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体现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

师范生T1在实验之前用于数学模拟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主要是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在实验中,她使用了PowerPoint、Fathom动态数据软件、Excel和两个小应用程序。在实验前期,她主要是使用别人制作的课程资源(例如,高尔顿钉板实验演示程序和一维正态曲线演示程序),进入实验中期和后期,她以使用自己制作的课程资源为主(例如,Fathom课件,如图4所示)。

在实验前期,T1对于获取的课程资源不加改造便使用。进入到实验中期和后期,她能将现有的课程资源加以改造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实验前期和中期,她主要是使用现有的数学题。到了实验后期,她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课程资源并将它编写成带有现实情境的数学题(如图5所示)。

在实验前期,T1使用一些彼此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资源将课程组织起来;到了实验后期,她能够通过同一个课程资源(福建省某县2009年高考成绩)将课程组织得更加紧凑而合理。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1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师范生T2在实验之前用于数学模拟教学的信息技术主要是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在实验中,他使用了PowerPoint、Fathom动态数据软件、几何画板、Excel和两个小应用程序。在实验前期,他既使用了别人制作的课程资源(例如,高尔顿钉板实验演示程序),又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程资源(例如几何画板课件)。进入实验中期和后期,他以使用自己制作的课程资源为主(例如Fathom课件)。在实验前期,他在教学中使用的课程资源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到了实验的中期和后期,他能够通过自己收集的403个大学生身高数据把多个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2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师范生T3在实验之前用于数学模拟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主要是PowerPoint、几何画板和视频。在实验中,她使用了PowerPoint、Fathom动态数据软件、Minitab和两个小应用程序。在实验前期,她主要使用别人制作的课程资源(例如,高尔顿钉板实验演示程序和一维正态曲线演示程序)。到了实验中期和后期,她以使用自己制作的课程资源为主(例如,Fathom课件)。在实验前期,她没有使用真实数据的意识,将通过高尔顿钉板实验收集到的数据当成是“生活中得到的数据”。到了实验后期,她能够将课堂上现场收集学生的身高数据作为课程资源。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3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实验前期,师范生T1、T2和T3所熟悉的信息技术几乎都是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并且以PowerPoint为主。教学中用到的几个高尔顿钉板实验演示程序都是通过别人提供或者自己上网下载的。通过实验,他们学习了Fathom动态数据软件,并全部将它应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其中,师范生T1和T2对Fathom动态数据软件的应用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师范生T1和T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还使用了Excel,而师范生T3在制作图片的过程中使用了Minitab。从数据的获取途径来看,师范生T1使用的福建省某县2009年高考成绩数据来自于研究者开设的TPACK课程;师范生T2使用的大学生身高数据是他自己从体育老师那里获得的;而师范生T3则是在课堂上现场收集学生的身高数据。从发展学生数据素养的角度来看,师范生T3获得数据的途径更加值得提倡。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关于上述问题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

师范生T1在实验前期探究“正态曲线性质”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她在一维正态曲线演示程序中改变标准差σ而让平均数μ保持不变,要求学生说出正态曲线变化的规律;接着,她又改变平均数μ而让标准差σ保持不变,并再次要求学生说出正态曲线变化的规律。这种教学策略不够合理,因为学生通常更容易理解平均数的变化引起的曲线变化,她应该调整探究标准差σ和平均数μ的先后顺序。令人吃惊的是,师范生T2和T3也采用了完全类似的“错误”教学策略。到了实验中期和后期,在探究正态曲线性质的过程中,他们都使用Fathom动态数据软件依次演示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对正态曲线的影响。这种教学策略比起实验前期采取的策略明显要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验前期讲述“生活中的正态分布”时,师范生T1、T2和T3都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几个符合正态分布的现象。而到了实验中期和后期,师范生T1和T2都能够使用一个现实情境问题(高考成绩和身高数据)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正态分布的存在。在实验前期讲述“3σ原则”时,师范生T3只是复制了教材中现成的图片,而到了实验中期和后期,她能够使用Minitab制作一个彩色的图片,并使用PowerPoint将三个不同的区间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可见,通过实验,师范生T1、T2和T3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

师范生是否知道学生在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环境中的学习特点?也就是说,师范生是否知道在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是如何理解的?经常会有哪些误解?关于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体现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

师范生T1在实验前期对于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已有的理解和误解并不太清楚,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不了解,这一点她在第一次模拟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中进行了说明。而一些不太恰当的教学策略的使用,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到了实验后期,由于经历了真实课堂教学以及对高中生的访谈过程,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反映在她的TPACK总结报告中。师范生T2和T3的情况也比较类似。然而,由于师范生接触高中生的时间很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发展相对有限。

(五)师范生TPACK发展途径

舒尔曼指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促进教师从新手到专家转变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驱动这种转变需通过一个“教学推理”过程。这一推理过程包括“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新的理解”,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教学推理过程来指导教学行为,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11]

在本研究中,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教学推理”过程,即研究者与师范生共同经历了如下过程:前期准备—初次模拟—教学反思—理论提升—再次模拟—再次反思—集体讨论—同课异构—集体评课—访谈学生—总结反思。

师范生与笔者共同经历了上述过程,主要的事件可以概括为:一门TPACK课程,三次模拟课堂教学和一次真实课堂教学。其中,模拟课堂教学是师范生与师范生之间的“同课异构”活动,而真实课堂教学则是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活动。

五、研究结论

本次教师发展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三个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范生T1从强调兴趣转变为关注理解为主;师范生T2从关心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并重;师范生T3从比较模糊地关心兴趣和理解,到更加清晰地关心兴趣和理解。(2)三个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组织知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范生T1、T2和T3都从使用各科通用信息技术(例如,PowerPoint)为主,转变为使用学科专用信息技术(例如,Fathom动态数据软件)为主。其中,师范生T1和T2能够通过现实情境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3)三个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范生T1、T2和T3都能采用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并且都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图形图像和现实情境的教学表征。(4)三个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学生理解和学生误解知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够明显。师范生T1、T2和T3都能够认识到理解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学生具体存在哪些典型的理解和误解则了解不多。

六、研究建议

(一)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加强教师教育实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活动是指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讲授相同课题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研活动。[12]近年来,“同课异构”这种新颖的教研活动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然而,这些活动通常发生在在职教师之间,[13]也有发生在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活动,[14]却极少见到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之间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笔者建议师范院校能够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时机,广泛开展师范生与师范生之间以及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活动,从而达到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开设“学科教育技术”课程,发展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大多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然而,该课程具有普及的性质,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学科,而师范生在未来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一些学科专用信息技术(例如几何画板、Fathom动态数据软件等)。因此,笔者建议师范院校开设“学科教育技术”课程,发展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提高师范生使用学科专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在数学系应开设“数学教育技术”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育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学科专用信息技术应该尽可能涵盖中小学数学的各个领域(代数、几何、统计和概率等)。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如何制作课件,还要考虑对于一个特定的数学知识点,是否需要制作课件,如何有效地使用课件等问题。

(三)引进统计教学软件,改革中小学统计教学

我国公民当前的统计素养不高的状况与中小学统计教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中小学统计教学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内容也往往来自教科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统计素养的发展。笔者建议中小学教师使用统计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现实情境中的数据,灵活地在各种数据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最终发展学生的统计素养。我国目前中小学涉及统计内容的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信息技术是Excel。它具有易得、易用等特点,但它不是一个专门的统计软件,其功能十分有限。在本次教师发展实验中,Fathom动态数据软件和TinkerPlots动态数据软件。笔者相信,Fathom动态数据软件等统计教学软件在我国中小学的广泛使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统计素养。

[参考文献]

[1] [11] Shulman, 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2] Mishra, P., & Koehler, M. J..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6):1017~1054.

[3] Koehler, M. J., & Mishra, P..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9(1):60~70.

[4] Grossman, P..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7~9.

[5] Niess, M. L..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5, 21,(5):509~523.

[6] Lesh, R..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81,12(2):235~264.

[7] Franklin, C., Kader, G., Mewborn, D., Moreno, J., Peck, R., Perry, M., & Scheaffer, R..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in Statistics Education(GAISE)Report:A Pre-K-12 Curriculum Framework[M].Alexandria,VA: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07.

[8]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nd ed) [M].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2003.

[9] Harris, J., Grandgenett, N., & Hofer, M.. Testing a TPACK-Base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ssessment Rubric[A].In C. Crawford, D. A. Willis, R. Carlsen, I. Gibson, K. McFerrin, J. Price & R. Weber(Eds.),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0(pp. 3833~3840)[C].Chesapeake, VA: AACE,2010.

[10] Glaser, B. G.. 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J].Social Problems,1965,12,(4):436~445.

[12] 袁智强,柳榕. 师范生与在职教师“正态分布”同课异构纪实与启示[J].福建中学数学,2011,(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