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3 12:3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科研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发现问题
小课题的选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发现,教师布置了操作练习后,有小部分学生很快完成练习后就睡觉、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使得没有完成练习的学生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
出现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受生活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觉得较难,有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的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材内容简单,也很实用,非常适合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如何让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兴趣上这门课?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较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选择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虽然使用的教材是规定好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但教师可以针对知识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挑战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由此确定课题———分层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3做题
3.1确定研究方法在确定好研究课题后,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对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次研究内容,笔者选择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各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文案研究法,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分层”,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内容,增加拓展内容;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采取边实践边研究、改进的方法,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眼神、表情、回答问题及完成练习情况等,及时获取本节课的各种信息,比如知道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等,以便适当调整。
3.2制定实施方案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各班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以笔者所教授的2012级护理9~15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7个班95.8%的学生用过计算机,但由于条件限制,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只有18.5%。学生用计算机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购物、查资料等,而对上网之外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可喜的是96.7%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愿意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其中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想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这些资料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尤其是对确定课外拓展内容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次,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3个层次。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设为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是全班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操作小技巧以及教材上没有但又很常用、很实用的知识作为飞跃进阶内容,把一些高级的操作技巧和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比如Word中可以把给文档加密设为飞跃进阶内容,把插入尾注和脚注设为课外拓展内容。对教学内容分层的同时,设计与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和练习。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进一步掌握飞跃进阶内容,突破课外拓展内容。
3.3反馈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并通过提问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等途径了解教学效果;课后根据教学效果结合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中职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而且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教师要正确引导,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用到学习上,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展示、点评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运用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知识完成练习后的效果,都很羡慕、好奇。于是他们不甘心只掌握基础知识和完成几个简单的练习,遇到不会的操作时,他们自然而然会问同学或老师。一次次提问、一次次讨论的结果不仅仅解决了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加了自信,逐步提高了计算机水平。而且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玩手机和说话的学生明显减少,教学秩序明显改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4结题
结题就是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最终小课题研究成果为:问卷调查的调查研究报告;编写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题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反思;以案例形式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
5成果推广
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现有的电脑设备上安装一套软件,使老师电脑和学生电脑相联系,让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对学生所用电脑进行监督、控制。以此来监督辅助学生完成操作实验练习。这个软件相对于硬件来说投资小、且安装过程简单、不受线路传输的距离限制、图像传输也很清晰;相较于其他同类软件来说,这个软件广播效率高、语音传递速度快、操作简单、兼容性强,有很大优势。除此之外,这个网络教学系统还将网络化和数字化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教室对教学空间的限制,既保留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点,又新加了电脑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创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的特点,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飞跃式发展。
二、网络教学系统在实验课上的具体运用
1、共享课件资源
在会计实验课中,对操作步骤的理解记忆特别重要,学生若是能及时准确记住相关操作步骤当然是最好,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吸收记忆所学知识,这就造成他们在实验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此时有课件作为参考,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实验效果,也便于学生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课件只是在理论课时通过投影仪播放,让学生实时观看,或者让学生自备U盘拷贝下来。如果老师只是实时放映课件,学生若不能在老师授课时快速记录内容,在实验课时就无法参考,如果老师让学生自行下载,要是学生不了解下载方式或者没有下载意愿,放在服务器上的课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而如何发挥课件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运用的这个新的网络教学软件新增了“文件发放”功能,老师可以把自己电脑上任意的指定文件发给所有学生的电脑的某一目录下。这样就能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学生如果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或一时忘记操作步骤等问题,可以及时查看课件,自主地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回顾、理解、记忆。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的效率,而且为老师省下了很多解惑时间,让老师可以自由及时地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2、充分利用广播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往往是教师运用投影仪对知识进行讲解,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学生可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现象的出现,这就降低了课堂效率。然而新型的网络教学系统所有的“广播教学”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功能可以使老师对学生电脑进行控制,把所讲内容实时传送到所有同学或单个同学的电脑上,而且老师还可以控制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单纯知识讲授时,让学生用全屏接受,使其专心看知识,不能进行其他操作。若是讲操作步骤时,也让学生电脑以窗口形式接受教学信息,以便学生实时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可以在老师广播时随时举手对不懂的问题提问。老师还可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定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把讲课的学生的电脑设置为教师机对其他电脑进行控制。让学生充当授课主体,增加其学习兴趣。
3、监控、规范课堂纪律
由于新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监控转播”功能,老师就能够通过教师机观察到所有学生机的动向,达到不用离开座位就掌控全局的目的。老师可以实时对学生电脑进行监控,对于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指导,对于在电脑上操作与会计电算化无关的同学给予警告,以此来控制课堂纪律,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练习,提高操作技能。
4、集中讲解有针对性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实验课重视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而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同小异,遇到的问题也相差无几,如果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就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整体的课堂效率也会被拉低。新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运用增加了“学生演示”功能,老师可以把有针对性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然后用教师机对所有同学电脑进行控制,通过在教师机上实际操作,演示给学生看,使其直观的看到讲解、操作过程,这个功能不仅能节省老师的时间精力,而且学生也较容易理解记忆实验操作的细节,提高实验的效果。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网络学习系统的“远程教学”功能可以使实验教学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极大便利了学生实验学习。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学习时间过长时,老师可以转换一下教学方式,适当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学习。
6、建设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经济和社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会计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也不能年年照搬,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该紧追经济社会的发展,跟随相关法律的变化进行调整,掌握会计最新的发展动态,系统地建立教学内容的体系,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学习到与现实接轨的知识和技能。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会计电算化实验课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最先进的技能
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的任何操作技能的发展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有了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提升操作能力,老师丰富自己的知识库都有很大益处。
2、对于教师控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老师可以密切关注所有学生实验课上的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劝导,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3、推进会计电算化实验发展进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虽然,在河南高校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因计算机能力不足,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目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约占高校在校学生的90%左右,如何做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高校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1)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关键词: 期刊 开放存取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reading mode, direct effect as traditional journals i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academic community, published research on OA industr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industr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lso like a raging fire. OA journal published by OA, two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rough to the OA publishing concept,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international famous OA website and China at present OA of periodical resourc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publication mode facing copyright ownership, funding, publication quality problems.
Keywor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1.计算机科技学术期刊OA概述
1.1OA的概念:
OA(Open Access,一般翻译为开放存取)是一种在科学领域,学术论文“出版付费,阅览免费”的全新传播模式。OA期刊就是开放存取期刊,它允许读者阅读、取用、下载、复制、打印、传播、检索或链接文献的全文,但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访问和获取资料的费用作为资金来源,具有获取无障碍.
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首先,开放存取是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传播机制。互联网是开放存取赖以生存的媒介形态,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学术传播成本的下降,从而为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态本身并不是区别开放存取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标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网络版的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但营 销策略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基于订阅的传播模式。
其次,开放存取是免费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务方式。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员不需要通过付费(包括个人订阅或者团体订阅)就能访问学术信息的全文。换言之,只要具备链接互联网的物理条件,科研人员就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术信息的全文。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是开放文献的基本书目信息并不是开放存取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传统出版机构往往允许用户免费浏览其文摘,这种做法只是他们推广和销售全文服务的一种常用的营销战略而已 。
其次,开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权益,并不违背知识产权的精神 。基于开放存取传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领域作品”,它并没有要求作者放弃对作品的全部权利,作者可以基于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权协议(比如创作共用协议)对作品版权进行取舍。
1.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现状
此OA出版以来,被越来越多的的期刊所采用,计算机科技类期刊亦如此。根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3月,在《200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5中计算机科技类刊物中有10中实现OA出版,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在这10中期刊中回归到OA创刊刊物有3中,开放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论文,在2002年,其余的7中开放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论文,在这10中刊物中,有8中实现OA出版与印刷版同步实现了即是开放,剩下的2中OA出版延时开放,比印刷出版晚了1年,在这10中刊物中,OA出版的开放论文均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PDF格式其中还有4中期开放论文HTML刊采用了格式文件,10中O出版期刊开放的途径都是通过独立的自检网站。
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分析
2.1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的问题
A;数量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计算机科技类刊物开放的数量主要有两种形势:仅提供目录和摘要的浅层性开放型和全文开放型,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类期刊OA出版数量还不足,严重制约着计算机学科的学术交流范围和信息传播速度。
B;开放时段短
我国计算机科技类刊物论文开放的时段普遍较短。在10中期刊实现OA出版的刊物中,自创刊以来有3中实现了全部OA全部开放,没有创刊开放年,OA时段在10年以内的期刊有7中,,在已经实现OA的期刊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期刊无论开放的时段较短,读者无法获得期刊的全部信息
C;出版模式落后
计算机科技类的刊物OA都是通过独立的网站,有编辑部自主在网上,这种模式属于“孤岛型”,其特点是各自为战,格式不一,没有统一规范。这种出版模式存在着网站独立,信息分散等弊端。制约着其优势的充分发挥。
2.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的优势
A:OA期刊的有优势是获取论文全文不收经费、时间等限制,只有具备充足的网络就可以阅读到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对捉着及时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避免中服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B:OA不仅不会对期刊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个人那个呢过的服务于作者,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计算机科技类期刊OA模式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期刊,如地学类期刊的“中国地学网站”,结合这些网站的优势,克服:”孤岛型”,为学科研究成果及时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着弊端,但是实现计算机科技刊物的OA出版的已成为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计算机科技类刊物的发展,让我国的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走在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1.张惠.开发0A资源 创新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2006.37-39[3]
1学历、资历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是指国家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学历。取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需提供国家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
1.1护理副高级:具有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历,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5年以上;具有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硕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4年以上;具有护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2年以上。
1.2先工作后取得卫生类硕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学位者,除了符合申报条件中所规定的任职和聘用年限外,获取学位后必须在专业工作岗位上聘任满1年。
2专业实践经历
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岗位设置要求,与个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工作业绩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参加护理专业工作天数;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天数;参加抢救危重病次数;主持、参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次数;主持护理查房数;参加护理专科门诊天数;康复指导次数;护理质量评析次数;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数;护理差错、事故。
3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申报人员须具有跟踪护理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任现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与申报护理专业相关的论文,并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3.1论文要求
3.1.1提交杂志原件,论文刊登的杂志需取得CN和ISSN?统一刊号,所有申报的国内论文,必须提供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网址:http://gapp.gov.cn)期刊在线查询详细结果打印页面。
3.1.2提交外文版的论文需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外杂志的论文,不能提供杂志原件的,需提供文献检索证明。
3.1.3《论文宣读审定表》要求
送审论文按要求进行宣读,并认真填写表中的内容。如日期、标明文章所在页码等;核心期刊文章需在表上标注核心期刊目录的序号。
3.1.4日期截止为申报年6月30日。
3.1.5不能送审的论文
3.1.5.1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中的“新闻机构查询”栏目中查询不到的期刊不能作为送审论文。
3.1.5.2综述、个案报道和译文不予受理,对罕见的个案报道由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审核后予以受理。
3.1.5.3所有杂志的论文清样稿、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证明不予受理。
3.2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奖项等方面
护士的科研能力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在完成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承担危重症的护理,挑战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主动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确立研究课题,解决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拥有局级以上的在研科研课题≧1或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前三名。
3.2.1科研课题或成果均须提供课题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结题验收等材料。
3.2.2有关科研奖项,均为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申报时须提供正式的获奖证书或证书复印件,评选获奖证明材料不能作为申报材料。
4职称外语合格证
4.1卫生类英语:A级有效期4年(如2014年申报的2010年考的有效)。
4.2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4.3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申报职称时,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5职称计算机合格证
5.1考试模块要求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员需考2个模块;
1960年1月1日至1969年12月31日出生的需考3个模块;
1970年1月1日起出生的需考4个模块。
5.2证书有效期一般为4年,计算时间从最后模块考出日期起计算,有效期时间延长到当年年底。
5.3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5.4免试条件
5.4.1取得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高级资格的,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5.4.2博士毕业四年内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书
由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提供任现职期间取得的合格证书,申报年的年中必须要验分。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反思系统
我于2007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信息技术系计算机教育研究小组(UPCERG)访问学习,该小组的教师既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又从事计算机教育研究。访问期间,除了参加研究小组的科研项目之外,我还旁听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及“计算机教育研究”等几门课程。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及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特别是与同济大学软件
学院部分交换生之间的交流,我对该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有了直观感受,在此介绍给大家,或许值得国内相关教师借鉴[1]。
1教学环境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坐落于乌普萨拉市内,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74公里处。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国际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477年,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8位“诺贝尔奖”得主使学校闻名于世,是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现有7个学院,150个系,每年开设约50种初级学位(学士)课程,45种硕士学位课程及2000多门专业课程,学生约有4万名,一半是全日制学生,其中
有2500名研究生(在瑞典特指博士研究生)。乌普萨拉大学拥有约6000名员工,约4000人是教师/研究人员。
乌普萨拉大学每学年分为两学期:秋期与春期。每学期又分为两个阶段(period),每阶段大约两个半月,一般本科生或硕士生在每阶段可选择两门课程,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学习期限从2年~5年不等。
乌普萨拉大学环境优美,每幢建筑物内部都充满人文气息,宽敞的走廊上安放着各种桌椅,教室旁有休息间,地下室有咖啡馆。学生三三两两地一边吃东西一边讨论问题,营造出浓厚的大学学术气息,渗透出大学特有的文化韵味。乌普萨拉大学拥有非常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校园一号通”,当你注册为学校的学生、教师或其他职员时,将会获得一个学校的账号,供你在网络上登录学校的网站,享受学校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图书服务、电子期刊查询等[2]。无论学生注册、选择课程、挑选教师、提交作业、考试登记等,均在网上完成。学校的计算机房全天开放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门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调试程序、完成课程作业或打印资料,随时方便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2 “计算机网络”教学
2.1课程介绍
“计算机网络”课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计算机网络Ⅰ、计算机网络Ⅱ和计算机网络Ⅲ,分在三个阶段教学,具体可参考网站it.uu.se/edu/aboutcourses。计算机网络I是网络基础知识,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与应用,类似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教学内容要比国内更广泛一些,部分内容更深入一些。教学使用的教材是James Kurose和Keith 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版。计算机网络Ⅱ是高级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涉及网络高层协议(如WWW、SMTP、IPV6、VAT等),网络性能分析,Qos管理,高效协议实现等。学生学习后要具有阅读计算机网络领域专业文献的能力,能够分析网络性能和构建网络的换代方案。这门课程没有指定教材,教师在课程网站中列出学生应该阅读的文献和教学课件。计算机网络Ⅲ是无线和移动网络(Wireless and mobile),是一门高级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开设,必须有计算机网络Ⅰ和计算机网络Ⅱ做基础。教材为Jochen Schiller和Addison-Wesley编著的《Mobile Communications 第二版(2003)》,但教师只用其中30%~50%的内容,再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献。
2.2教学形式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授、研讨课(Seminar)、项目与演示、论文讲解与挑错等。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这里以计算机网络Ⅲ为例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2007年秋期课程开始于10月27日,结束于12月17日,该课程主要内容为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该课程的讲授课时只有20课时,老师课堂上的讲授较少,除了基本知识之外,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即重在加强方法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举手示意,打断老师的讲授,老师会及时停下与学生交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非常强。上课前,老师会指定学生提前阅读要讲授的部分及一些反映该领域最新进展的研究文章,因此学生上课前的阅读量非常大。课堂讲解时,学生要随时与教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请教不懂的内容。
研讨课上,教师一般会选择比较前沿的问题作主题,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延迟和中断的容错网络(Delay- and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s)、无线移动网络应用等,教师先根据主题讲解1~2次课,然后提供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归纳整理。举行研讨会时,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在教师或助教的主持下自主发言,每人至少发言10分钟,5分钟讨论,介绍该主题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和讨论情况评分。
项目课(projects)要求学生收集与学习相关的文献,然后实施该项目,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超过4周。项目一般也是比较前沿与实用的问题,如Mobility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and Sensor Testbed、Real-time sensor data on Google Map……学生4~8人一组,小组成员自己确定项目范围,然后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指导教师(由教师或者博士生担任)同意后再实施。完成后,项目组要演示与讲解该项目,时间为30分钟,每个成员均要介绍自己完成的部分,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演示情况评分。
论文课上,不选择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写论文,论文题目由教师给出,题目深度一般要比教学内容深得多;或者学生自拟题目,经教师同意后再撰写。学生要自己收集与评述文献,然后再开始写作。一般2~4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该论文,完成时间也不超过4周。期末时,学生要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其他同学讲解论文时,每个组必须作为反对者,为其他组(至少一组)的论文“挑错”,提出该论文建设性的反对意见,以帮助其他组的同学改进论文。这就意味着除了阅读自己小组的文献之外,还必须阅读其他小组论文的相关文献。
2.3实验教学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差异较大。他们实验的项目不多,但每个实验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实验报告的第一页必须申明自己亲自做了实验,或者参与了小组实验,完成了自己相应部分的工作,然后签字。
这里以计算机网络I为例来介绍。这门课程包含三个实验,一个是网络嗅探(Genie Snoop)实验,一个是路由实验,还有一个是滑动窗口编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是在Linux环境下完成的,学校提供了实验环境的光盘镜像文件供下载,镜像光盘里已经配置好了实验所需的环境。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镜像光盘在自己电脑上完成。实验通过网络工具软件ETHEREAL完成,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各层的协议,如应用层、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提供的服务;掌握网络工具软件和网络命令的用法。实验内容包括用ETHEREAL抓取不同层协议的数据包,然后画出这些数据包的格式;解释不同层中地址解析的方法;综合分析WEB数据包传送的全过程。实验的要求非常具体,每一个大问题都包含若干个小问题,学生只有认真做了实验,理解了网络原理,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实验完整的实验报告有30多页。网络路由实验也类似,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IP寻址、网络路由等。实验也同样是在Linux光盘中的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滑动窗口实验要求学生用Java编写一个能在模拟器中正常运行的实现滑动窗口协议的程序和一个实现停止等待协议的程序,并分析不同协议的效率。通过编程实验,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可靠的运输层协议。
2.4考核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形式多样,要求严格,一般分为笔试、学期论文、项目等。和我们国内的课程考核类似,一般一门课程的成绩都由几部分构成,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计算机网络I由笔试成绩、作业、实验成绩、研讨课成绩几部分构成;计算机网络Ⅱ的成绩由作业、项目、论文三部分构成,无笔试;而计算机网络Ⅲ则由研讨课成绩、论文成绩、作业三部分构成。笔试考试比较特别,时间特别长,为5个小时,题目形式基本上都是问答题、论述题,一般有10个题目左右,没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标准化试题。有的课程还允许学生将试卷带回家完成,24小时内交卷,但不允许和其他同学讨论。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中,教师会提供历年的考题,供学生下载参考。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知识应用方面的,直接考察纯知识性的题目很少,所以考试无需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取得好成绩。
3对我们的启示
3.1丰富的教学方式
该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总体上看,教师讲解的方式比国内用得少,即使是讲授课,形式也与国内差别较大,因为这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成分大得多。教学方式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团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研讨课、项目课还是论文课,学生都是几个人一组,互相配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课程最后都有一个成果展示时间,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反观我国的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知识讲解得非常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在上课时试着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后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就是这样被动学习的,现在其他教师也是这样教学的,少数人没办法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多数教师改变了,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积极参与的学生
学生学习时的积极参与状态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有的问没明白的问题;有的评论别人的问题或师生的解答;有的与老师讨论问题。尽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很多任务都是分小组完成的,但并不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一是因为学校有严格的规定,如前面提到的实验报告的申明签字;二是教师也大力鼓励学生为课程作贡献(提问、参与讨论都是对课程的贡献),为小组任务作贡献,所以同学们都以多作贡献为荣,老师也会根据学生对课程贡献的多少评分;另外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文献、研讨课、项目课等,都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由于每个阶段只有两个多月,集中学习两门课程,所以学生必须保持经常性的学习,而不是期末突击,这样才能学好该课程。与此对应的是,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被动地学习,平时应付,期末突击。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借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师生互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
非常新的。首先,教师会选择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保证教学主要参考材料的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提供很多最新的科研论文,供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要求学生自主搜索一些新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最后,学生在实习或者做毕业论文时,老师所出题目均是与产业实际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在乌普萨拉大学,9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产业界,学生做的论文题目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内容。在我国,很多教师教学时过分依赖教材,知识陈旧,对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不是很积极。我认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给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技术、科研成果及该领域还存在的问题等,激励学生今后的发展。
3.4深入的学习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课程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类似我们写学习体会。在计算机网络Ⅰ、计算机网络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建立了一套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学习反思系统,它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模板,便于学生知道如何反思和反思什么,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必须完成一次或多次的针对课程某部分的在线课程学习反思。反思后,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因此,学习反思的真谛就在于学生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学习层次迈进。而在我国,类似的反思系统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多的学习反思机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也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设计类似的系统,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反思,更好地学习。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综上所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高,也能在课后主动地反思,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的师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学生更内敛一些,所以多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积极思考、积极学习。所以,我们不应照搬其他教学模式,而应该在充分了解我国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应东方文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充分反思,创造更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