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5 19:3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籍测量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的地质灾害检测技术是运用简易检测以及多种测量仪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记录发送到预报中心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要发出灾害的预报。变形是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变形监测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监测。本文中所指的监测对象则是以测量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外部变形。常用的传统检测方法为大地测量法(三角交会、水准法,测距法,小角法,视准线法),常用的监测设备为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和激光测距仪。大地变形监测的特点是以监测滑坡体表层各部位的绝对位移为主,测量范围较广,没有量程限制。
2新的测量技术(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地质灾害测量技术———3S技术应运而生。所谓3S技术是GIS,GPS和RS技术总称的简称。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eo-InformationSystem)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重要的信息技术,近年来它已经深入到地质灾害预报与可视化分析以及综合服务系统等方方面面。它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GIS的功能是进行数据的提取和转化,将空间的转换为数字的;进行由二维,三维的地图中的数据进行集成;重构数据结构和转换数据,不同的数据转换方式也不同;查询、检索空间数据;操作以及分析数据;空间显示和输出成果;定期更新空间数据。GIS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专题性。传统的方法和技术难以胜任的记录和计算大量数据的难题伴随这GIS技术的运用而成功解决。现实的需求也拓展了GIS技术的应用潜力,GIS技术在地质灾害测量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以它连续,实时和高精度的特点在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中被广泛应用。GPS的优点十分显著———测站之间不需要通视,拥有高达98%的全球覆盖率,这也使得点位的选择十分方便灵活;观测时间很短,不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并且可以全天候进行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定位精度高,实验已经证明,在<50km的基线上精确度可达12*10-6;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从数据的采集到处理再到分析和管理过程都易于实现自动化。GPS技术被利用于对大型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在远离建筑物的地方选择一个比较稳定的点,GPS接收器被放置于这个点,再将几台接收器放置于其他目标点,便可算出目标点的绝对位移了。用GPS来完全代替常规的监测办法已经被国内外反复的研究实验所证明,而且GPS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的监测方法。GPS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RS(RemoteSensing)技术即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RS技术已经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监测已经于遥感技术有了紧密不可分的联系。RS技术的平台是航天飞机或是卫星,飞行的高度高,成像的范围很大,这也就保证了可以及时快速的获取各种最新的数据和变化的信息。结合我国的情况,经过反复的实验以及研究,一般选择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起降灵活,并且安全性高的轻型飞机作为低空遥感摄影技术的平台。通过利用RS技术所得的资料,为地质灾害的监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日益成为地质测绘单位开拓服务领域的重要方面。
3新旧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成效对比
关键词 地籍;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14-01
1 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
1.1 农村地籍调查方法
现阶段农村地籍的重点一方面应能确保土地权属的管理,保障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因此在地籍调查上,主要是对非农建设用地的保护的集镇土地登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自然村落――宅居地的权属确定。
1.1.1 详查资料与地籍资料的差异
为弄清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中有哪些可借助于于地籍调查中,使其不仅能达到经济、快速的目的,而且还有技术上和法律上的保证,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这两种资料的差异。
1.1.2 自然村落―宅基地的地籍调查
1)农村宅居地的地籍调查。农村宅居地调查可将核实丈量和权属结合进行,调查的同时添写地籍调查表或调查记录,相邻宅基地界线及时由双方法人或法人代表指界确认并因地制宜设立界标,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至于在村内、外厂矿企业单位用地仍应采用先申报,后进行权属调查,确立权属界址点位置,再进行地籍测量。
2)宗地界址边的勘丈及宗地草囝的绘制。宗地草图是以权属界为主要内容的实地勘丈图。宗地图形与实地大约成比例,在相应位置注记实量的界址边长和确定界址点的条件距离及界址边与实地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
3)村庄地籍测量。村庄地籍测量的方法要考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一地区视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1.2 方案的实施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确定以后,就会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到底如何去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处理,介绍如下。
地籍调查实施方案:
1)土地权属调查。①土地的确权。土地的确权是指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权属主、相邻土地权属主、地籍调查员或其他必要人员参加的集体依法对土地权属的认定,包括权属类别和权属主的确认。②有争议宗地界线处理方法。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双方有边界协议或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其协议、法定界线、界址等作为确权依据。③界址点设置。权属界线走向明显变化处及2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应设置界标,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
2)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要素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地籍要素测量必须满足:①测出每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的准确位置,以及宗地内主要建筑物的位置,以满足地籍图的要求;②测出每宗地内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的范围,以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要求。测图者要与调查者配合,对每宗地都要进行严格的测量。
1.3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的实例
农村地籍调查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如何实施,本节将通过实例来探讨。
1.3.1 测区情况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土桥镇,土桥镇位于榆树市的东南边陲,东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接壤,是两省三市六乡镇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现有九个行政村,103个社员小组,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7600公顷。省级榆山油柏公路在本镇通过,村村沙石路,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四通发达。
1.3.2 测绘资料及利用情况
1)控制测量资料。原有吉林省测绘局提供的C、D级GPS控制点(2005年施测)做为本测区首级控制的起算点。
2)图件及其它资料。①由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0地形图(1993年航测),做为本次地籍调查的设计用图和工作标图。②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地形图(1988年精测),用于本次地籍调查的街坊划分和外业工作参考图。③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地籍调查、测绘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④地籍档案:申请书、权源文件、地籍调查表等档案。
2 技术依据
1)GB/T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2)GB14804-9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全国土地分类》国家土地管理局土资发[2001]255号;《试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
5)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6)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7)《吉林省地籍调查成果验收办法》;《试行》;
8)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3 地籍调查的步骤
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与勘丈。3)打印数据、表格,成果输出。4)质量检查。5)提交成果。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农村地籍调查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调查技术方案,其中运用了比较先进的地籍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可按以下步骤来展开:
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成果输出――质量检查――提交成果
基于现行的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完善地籍管理制度。
2)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的数字化。
3)提高地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4)加强群众对地籍管理的认识 地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服务面向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炳元.农村土地调查之浅谈[J].土地管理:科技情报资料汇编,1990,1:19-2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A].新华社北京,2007,6,26.
[3]徐冬妮.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33,7635.
【关键词】GPS;地籍测量;GIS;RTK
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传统的经纬仪、测距仪由于全站仪的逐步推广普及也渐渐被取代。近年来,随着GPS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籍控制测量的作业方法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GPS测量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求定测量点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现已成功应用于地籍控制及细部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调查等诸多领域。
1、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根据我们单位在2012年江苏无锡市某镇的GPS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情况,有下面3点认识与大家学习讨论:
1.1 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全测区的控制测量,它是测绘地籍图件和数据的基础,而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主要是为满足土地权属范围的特征点。关于网点的密度,GPS地籍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基本网和加密网两类。由于城镇地区界址点密度较大,故在保证网点的点位精度条件下,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必要时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以便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GPS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
1.2 用常规方法测定高程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网的影响
当应用GPS定位技术代替常规测量建立地籍控制网时,由于GPS定位得到的是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故GPS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基准有关。在经度方向上位置基准的偏差能使GPS网产生整体旋转,但对于一定范围、高差较小的GPS网而言,其位置基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一般100m以内)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对于高差大的GPS网则要求有较精确的起算数据。由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使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网的尺度发生变化,所以,可用常规方法测定高程。
1.3 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问题
在经典三角测量的控制网中,兼顾精度、可靠性及成本费用等准则的优化设计已有许多研究和应用。与经典观测相比,GPS观测具有更为复杂的函数和随机模型。尽管GPS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GPS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优化设计后的GPS测绘,更能显示出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中发挥重大作用。 [1]
2、GPS在土地堪测中的作用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测绘保障。土地测绘作为测绘科学的一个分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规范土地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影响,通过GPS进行地籍测量,具有布点灵活、计算机速度快、全天后的观测等,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避免了以往地籍测绘工作点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全地区的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也是测绘数据和图件的基础。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来讲,网点的密度一般分为加密网和基本网两种,通过控制网点的密度和其精度,提供界址点服务。根据需要,各级网可以分期布设,或者一次性地布设到指定的密度,同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到城镇地区界址点的密度较大,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从图根点测定相应的界址点,以满足测绘的要求。如《河南省地籍调查实施细则》中要求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5cm~7.5cm,也只有应用GPS网络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几何精度。
2.2 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 网络的影响
由于传统测量技术的落后,目前,GPS定位技术已经全面取代常规的测量,来以此建立地籍控制网络。GPS定位得到的是三维坐标差,所以,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位置基准有关。一般而言,当位置基准在经纬度上的偏差在100m以内时,其在椭球上的投影是可以忽略的。当高度差大于100m的时候,则GPS网会要求较精确的起算数据。[2]
2.3 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GPS具有多样而且灵活的布网方式、精度高以及速度快等特点,但由于GPS观测系统有更加复杂的随机模型和函数,所以GPS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点对点之间可以不受通视这个条件的限制给GPS网的优化提供了可实现的条件。目前,GPS网的主要误差是粗差以及系统模型的误差造成的。所以在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网的可靠性准则、仪器标称精度、规程要求精度以及人员配备与预支成本费用等条件。可采用机助模拟法或者其它可行的方法对GPS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定位的精度,增加其产生的效益,使GPS网络在地籍测量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3]
3、GPS未来发展的趋势
3.1 GPS与GIS的有机结合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影响
地籍信息系统是依托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对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成果输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据输入、管理以及输出三大部分。通过GPS技术进行实测,可以有效的取得包括行政界线、宗地界线和宗地属性及地表覆盖物的形状情况以及几何位置,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输入到地籍信息数据库中,通过地籍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得到最后绘制输出的成果图件。同时,保证信息的时效性,随时对地籍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的数据更新。借鉴成熟的GIS系统,实现GPS与GIS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改进和发挥地籍信息系统模块的功能,实现地籍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现代化以及自动化功能。[4]
3.2 RTK技术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开发前景
GPS RTK,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作为GPS定位发展的最新成果,它的实时处理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通过GPS的卫星系统接收实时信息与基准站发送的改正信息,进行信息和解码,自动给出厘米级精度的定位数据。通过系统的软件,传送到TDCI电子手簿供实地勘测定界放样。RTK技术可以简化工作程序,避免关系距离放样、解析法放样等方法的复杂性,对输电线路、铁路等道路工程的放样更为有效有实用。
4、结束语:
伴随着GPS卫星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特别GPS、GIS、RS(遥感系统)的有机结合,GPS技术在土地堪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技术特点,它缩短了测绘时间、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广泛应用,将为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事业。
参考文献:
[1]陈睿.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0-09-25.
[2]杨增金.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6-2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建设项目随之不断增多。工程测量是项目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测量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影响。自GPS问世以来,其以自身诸多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当中,并进一步弥补了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之处。基于此点,本文简要介绍了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GPS-RTK技术;定位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形式,译成中文为全球定位系统。其最早起源于美国,并于上世纪70年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卫星定位系统。在当时,GPS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三军提供全球性、全天候的导航服务,同时还能收集各类军事资料。目前GPS已被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最为典型的应属工程测量领域。借此,本文就关于工程测量中GPS-RTK的技术的几点展开探讨。
一、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一)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
RTK又被称之为实时动态测量系统,它是由GPS测量与数据传输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该系统是GPS发展的一大重要突破。RTK技术主要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作为依据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一般情况下,GPS有多种工作模式,如准动态、静态、动态相对定位以及快速静态等等。然而,在使用这些模式进行测量时,若是不采用数据传输系统的话,只有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测后处理才能获得相应的定位结果。正因如此,使得上述各种测量模式无法实时给出观测站的具体定位结果,这样严重影响了数据观测结果的检验及核对,从而使得一些数据需要进行重测才能获得准确结果。以往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延长测量时间来确保观测质量和准确性,这样难免会影响GPS的测量效率,RTK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GPS-RTK技术特点
GPS-RTK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定位精度高。通常情况下,RTK的定位精度能够达到5mm+1ppm,而且不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只要在信号良好且标称距离范围内进行测量,基本都能够满足定位精度的要求,同时也无需累积误差。
2.各个观测站之间不需要通视。采用RTK进行测量,只要求基准站开阔便可直接收到卫星发出的信号,并且能够将基准站的信息传送出去,而移动站只要能够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数据信息及卫星信号便可以实现空间定位,所以各个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也能完成数据传输和接收。
3.三维坐标全天候显示。RTK技术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定位,同时手薄上可以随时显示出三维坐标。正因如此,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在任何地点上只要可以接收到信号就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而且定位速度快、求解坐标准确。
4.易于操作。RTK采用的是中文人机交互界面,只要对测量知识和技术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进行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仅需将接受天线对中整平,并输入高程,再根据存储送入点名便可以完成测量。
二、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RTK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1.数据采集。当控制网建立完成后,便可以按照获取到的控制点相应数据信息对地形进行测量,而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借助流动站在测点上的移动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基准站外置电台的信号覆盖范围大约为10km左右,这一距离基本能够满足RTK测量工作原理的可靠性要求,从而可以快速获取到准确的固定解,实际测量精度完全能够达到厘米级。为进一步确保RTK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在实测前对移动站进行校正,这样不仅可以使三维坐标的精度达到厘米级,而且还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完成图根控制点加密以及碎部测量等工作。应用R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输入的转换参数必须正确无误、各个点位的布置应当均匀,并确保足够的几何强度,以免发生误差积累的情况。在保证以上环节无误后,便可按照地形的特点,由操作人员手持RTK测量仪器,边走边绘制草图,并将全部数据信息存储到电子手薄上,以确保数据采集的正确性。使用RTK进行碎部测量不需要通视,其工作效率要比全站仪测量高出2~5倍左右,并且在空旷的区域内进行测量还具有精度高、耗时短、受影响小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效率,极大地降低了测量成本。
2.数据处理及成图。由RTK测量所得的数据格式为*.RTK,这种格式无法被CASS软件识别,为此,必须通过转换使之成为*.dat格式。完成格式转换后,便可以进行编辑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可适当将误差较大或是不正确的碎部测量点删除,然后再导入到CASS软件当中,进行漏错测检查。为了进一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当日测量的数据最好在当日内完成检查,这样能够及时进行补测和纠正,不仅有利于降低返工风险,而且还能有效地确保内业的成果质量,真正实现了内外业测量一体化。
(二)在水下测量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水下测量都是工程测量中的难点,如果采用常规方法的进行测量,不但速度慢,而且测量精度也相对较差。由于北方的冬季比较寒冷,水会结冰,若是较大面积的水下区域只能采用挖冰眼的方式进行测量,既费时又费力,作业成本也比较高,而RTK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用RTK配合测深仪,可对大面积的水下区域进行测量,这使得水下地形自动成图变为可能。在实际测量中,先将GPS基准站架设于岸上,然后将流动站、测深仪和笔记本电脑在船上连接好,检查确认无误后,输入相应的参数及数据便可以开始测量。在具体测量时,操作人员能够在电脑屏幕上清楚的看到船的实时位置,可对船的行使方向进行随时校正。测量结束后,可利用专业的软件对所测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直接生成水下地形图。
(三)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采用传统的测量技术进行地籍测量,既费时又费力。应用RTK技术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测定,并且能够对地籍图进行测绘,测量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仅需将GPS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录入到系统当中,便可以及时、精确地得到地籍图。如果实际测量中遇到遮蔽地带的话,应当配合全站仪、经纬仪及测距仪等工作一并作业,同时采用图解法或是解析法进行细部测量,这样能够确保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采用RTK技术还能够对建设用地进行定界测量,以此来确定出土地的使用界限范围,并计算出实际用地面积,进一步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的程序。
结论:
总而言之,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而且其在勘察设计上要比常规测量技术灵活得多。现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RTK技术必然会日益完善,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前景也会愈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廷刚.GPS RTK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2]张朋.许超.刘宪波.基于网络RTK技术GPS流动站的测量工法和质量控制[A].第四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5).
[3]朱敏茹.工程测量中应用GPS RTK技术的作业流程及案例研究[J].科技资讯.2011(3).
关键词:勘测定界图,方法,探讨
近年来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需要,城市周围征收用地较多,勘测定界图是报批国务院的报件附图,它与测绘的地形图和地籍图等均有许多不同要求。因此怎样完成好勘测定界图的测绘工作,是个新的课题,本人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谈几点测绘方法供探讨。
1.勘测定界图的基本要求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勘测定界图是集各项地籍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地形、地物要素为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图件。它是利用实测界址点坐标和实地调查测量的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在地籍图或地形图上编绘或直接测绘。
1.1任务和目的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任务是:根据建设项目用地要求,实地确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图上标定用地界线,标明土地权属、利用现状、占用基本农田范围及等级,调绘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用地面积,为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1.2依据
勘测定界的依据包括项目立项批复、相关文件和技术依据等。主要技术依据标准和精度指标是:执行国家《城市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分类按城镇和农村区域分别执行。城镇用地分类系统和《转发关于申报建设项目用地中土地类别划分的通知》规定和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籍测量规范》等。
1.3勘测定界工作要完成以下主要成果
(1)、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图。(2)、建设用地变更地籍图。(3)、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2.技术设计及资料准备
(1)查阅用地单位提交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工程初步设计或工程总平面规划批准文件,土地管理部门意见书。(2)收集测区范围内的设计图纸、地形图、测绘控制成果等。收集土地规划、地籍调查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3)现场勘察,分析已收集的资料,结合建设项目用地要求,调查和了解用地范围的行政界、土地权属情况、控制点精度等。制定施测方案,在土地管理部门主持下现场确认土地权属的用地范围。
3.勘测定界及数字化成图
(1)勘测定界图平面控制坐标系统采用勘测地籍图和地形图一致的国家和城市平面控制网,利用GPS和全站仪进行测区的控制加密工作。
(2)用地范围内和其附近的土地利用现状勘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图解勘丈法测量。勘测中以地籍详查、规划等资料为参考,做好外业记录和勾绘草图。勘测的要素是:1、政区划界、土地权属界;2、土地利用类型、地类界、基本农田界线、耕地保护区界;3、现状地物、涉及补偿地物;4、征用(划拨)、出让等用地方式内的范围及界线;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城市一般不应小于1:2000,大型工程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3)数字化成图基本方法是:展绘数字基础;展绘界址点;绘制界址线;展绘和装绘地类界折点;勾绘地类界;描绘地类要素;注记整饰数字化图。
(4)勘测定界图基本内容包括:1、用地界址点、界址线、用地总面积;2、权属单位名称、地块编号、土地利用类型代号及面积;3、行政界、权属界、地类和地物界;4、基本农田界、耕地保护界及级别;5、主要地貌要素、文字注记、数学要素;6、《界址点坐标表》、图例、图章、方格网及方格注记。
4.编写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及成果检查验收
勘测定界内外业资料整理结束后,编写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土地勘测定界表、土地分类面积表、界址点坐标成果表、界址点点之记、项目用地地理位置图。。最后提交到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检查验收。
5.结束语
实践证明,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强勘测定界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勘测定界图的标准、精确、成果质量优异,为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庆礼,李素荣,赵景堂. 竖基线三角高程测量及其在亚布力滑雪场高程控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 2003, (04) .
[2]陈基伟,孙庆华. 工程信息化监测在上海市地铁施工建设中的实例分析[J]测绘工程, 2004, (02) .
[3]张京礼,史振江,李瑞. GPS高程拟合精度探讨[J]测绘工程, 2004, (02) .
[4]王继刚,于先文,崔旭升. GPS RTK点与城市导线精度匹配探讨[J]测绘工程, 2006, (03) .
[5]邵尧明. 对测量标志设计的几点改进意见[J]测绘通报, 2000, (11) .
关键词:GPS;RTK;地质测绘;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地质测绘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很多,就比例尺较大的地形测图作业、有效高度差较小、坡度较低以及卫星接收信号较为良好的测定区域而言,能够直接应用GPS相关设备及其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与测量作业。对于我国而言,在进行控制测量作业时一般均是结合测量区域内的作业面积,建立在标准等级控制点基础之上的首级控制。
一、GPS 技术概述
在我国GPS这个名词已经不是很陌生了,大多数人们都知道它就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的首先应用是源自军事。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GPS 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例如工业企业、民用企业等等,适用范围在不断增加。在GPS 技术中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全球定位卫星网,第二就是卫星信号的地面接收站,最后就是用户接收装置,这些组成了全球地理定位系统。其中定位卫星较为突出的是美国的全球定位卫星网络,这是发展比较完善的一个卫星网络,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可与之媲美,但是发展还有待提高。地面定位装置是依靠卫星信号对所在区域的进行多角度共同定位的,因而保证了定位的精度,通常卫星定位采用三点定位的方式。
二、GPS 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原理
在地质测绘中应用GPS是因为全球定位系统的高精度,能够准确的判定地理位置。这样就有利于人们按照当前的地形、位置、坐标等进行实际的测绘,可以使测绘的结果更加的精准无误,运用GPS对想要绘制的地区进行网格定位,这样一来就可以完整的呈现图形的全貌了。在接下来我们会对GPS的优势进行分析,其中有一项就是全天候定位,这样就对一些难以通过人工绘制的地形加以描绘,例如高山、河流、湖泊等,最常用到的就是GPS的远距离动态测绘。GPS 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测绘位置的经纬度进行三点定位操作利用三个组成部分及时的进行接收,确定测绘地区的位置所属,再由卫星系统测定出地形状态,地形间的高度差,并将其转化成数据的方式发送至地面接收机,地面接收机就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由卫星数据推算出测绘地区的地形、高度差、海拔等情况,这种地形测绘的方法操作简单,应用方便。
三、GPS 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GPS 有其无可取代的优越性。一些大型工程,例如铁路、水坝的修建,需要全局上的掌握,这时,传统的测量方法面对如此大型的工程,就很是吃力了,但是 GPS 技术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 GPS 可以直接提供三维的数据,在勘探设计阶段,极大地方便了工程的进行。
在测设方格网的过程中,GPS 展现出的灵活性、适应性都远在常规方式之上。因为 GPS 的基站之间不需要相互通信,所以相对与常规测量方式,选点时的工作就简单很多。也降低了经济成本,省掉了建立视标的成本。
GPS-RTK技术(实时动态差分法)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最广的一项GPS 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也是当今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传统上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 RTK 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RTK 技术可以说是 GPS 发展历程中的一大突破,应用 RTK 技术,可以在野外进行外业测量时,在不到一秒钟内,实时得到精度在厘米级的定位数据,这在地形勘测、工程放样上都有重大意义。
在城市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控制网的面积大,要求的精度高,而且测量数据随着工程的进度在不断变化,需要高频率的测量。这时候,传统的测量方式显得落后。传统测量的定位点通常是位于地面的,随着工程的建设,这些点中大部分会被不断破坏,测量的进度也就被破坏了。而且,城市建设中,导线测量的方式,还要求点与点之间通视,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同时还存在着测量精度不均匀的问题。RTK 技术则不然,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实时知道测量数据和测量精度,在精度达到之后,就可以停止测量了,不需要在计算出数据,然后发现达不到要求之后返工,还可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以减少冗余观测, 缩短观测时间,大大减少了人力的强度,节省了开销。
在施工放样的过程中,传统的测量方式,例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通常需要先人为的设计好点位,在实地标识出来,至少需要 2 人-3人共同操作,来回的去移动目标,但是,采用 RTK 技术,只需要一人操作,把放样点的坐标输入终端,按照提示走到放样点即可,而且这种放样形式,不需要点间通信,直接通过坐标放样,大大提升了放样均度。
在广西某一输油管道建设项目中,RTK 技术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该地区地形复杂,如果应用传统的无线电方法,就会遇上信号不好等问题。而应用高精度 GIS 采集测量技术,可以通过 GPS,达到高精度采集信息,实时监控工程进度,在工程设计,放样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上发挥作用,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精确以及变化的数据,使该广西该输油管道项目的实施效率大大提高。
又例如:在进行某隧道工程西洞口1:500地形图补测作业中,其测区海拔较高,达到了3500m,且测量区域地形十分复杂,植被茂密,不具备较好的通视条件,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常规测量方法,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测图作业,为降低测量强度,提高测量效率,决定在测图作业中应用GPS RTK技术。测图作业共安排4人,其中基准站1人,其余3人负责流动站设置及操作,经过3天时间,完成了测区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地形图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应用RTK技术,对部分路线控制桩进行了检测工作,并记录了其测量精度,具体如下表1:
表1:部分路线控制桩测量精度表
在表1中,较差指的是RTK实测平面与定测控制桩平面,RTK高程成果与定测高程成果之间的较差。数据表明,应用GPS RTK技术在该工程测量中精度较好,满足了1:500地形图测图作业的需要。
四、GPS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具体运用
(1)在地籍测量中应用 RTK 技术能够准测定出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地籍图,测量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的要求。 将RTK 获得的数据信息经过相应的软件处理后直接输入到 GPS系统,便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地籍图。 若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影响 GPS 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则应当配以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工具,并采取解析法或是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这样能够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2)在建设用地定界测量中,RTK 能够实时测定出界桩的准确位置,进而确定出土地使用界限范围,通过软件计算可得出实际用地面积。 通过 RTK 技术进行勘测定界的放样工作实际上就是坐标的直接放样,面积计算主要采用的是 PS 软件中自带的计算功能。 这样一来有效地克服了常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使建设用地定界的工作程序获得了进一步简化。
(3)在土地利用的动态检测中 ,也可以应用 RTK 技术来完成。 传统的检测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简易补测或是平板仪补测法,这些方法不但速度慢而且效率也相对较低。 而 RTK 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进行实时动态测量,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精确度,同时还省时省力,有效地确保了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GPS 技术与传统测量方式的结合
当然,GPS 技术也不是全能的,在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也有其缺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带往往是 GPS 卫星信号遮蔽带,这时候 GPS 技术就发挥不了作用了。这些地区,就需要用解析法或图解法,通过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进行细部测量,与GPS 技术做一个互补。
GPS 技术定位的关键和基础便是接受器与信号卫星之间的距离计算结果,这一计算过程是基于电磁波的直线传播,用距离=速度×时间得到的,如果电磁波传播的路程中存在不均匀的介质,那么计算出来的数据就只是 GPS 技术调整过的平均数据,并不精确。还有一些遮蔽物,也会导致电磁波的非直线传播,影响测量精度,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传统测量方式来弥补。
结语
综上所述,GPS-RTK可适用于各种测绘行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技术,它的出现给测绘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光明,相信随着数据传输能力的增强、数据的稳健性、抗干扰性水平和软件水平的提高,RTK技术将在地质测量和其他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艾尼瓦尔・吉力力.论当今地形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9).
[2] 马严辉.GPRS 网络 RTK 在广西管道项目中的应用 [J].硅谷,2012(13).
关键词:数字矿山;测绘;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4-02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面向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才能使传统的矿山企业在采矿工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工程决策等方面有大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存空间[1]。目前,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在“数字矿山”技术方面的培养还非常滞后,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传统测量技术”和“3S技术”(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两大能力模块进行培养,但尚没有建立起“数字矿山”相关概念,也就更无从谈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承担起构建和维护“数字矿山”这个重要使命了[2-3]。这已经凸显出目前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现今对测绘人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第一,以对学生进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根本;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学生掌握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管理、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测绘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基于常规测绘和“3S”技术进行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各种工程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具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计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创新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6],突出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构建了自主立交式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按照性质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分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修满各模块标准学分,共修满185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在课程当中核心课程有:“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实践教学环节有:“综合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GNSS实习”、“地籍测量实习”、“3S技术综合实习”、“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约为3:1,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
3.注重夯实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国际化增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及5门双语课程,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国际化的理念、教学思想。
5.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大二进行中期研究性学习;大三进行各级创新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6.强化“数字矿山”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数字矿山”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数字矿山”高新企业龙软公司、数字矿山实验室和构建“数字矿山”的现场企业进行两方面内容的调研:一是“数字矿山”方向人才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数字矿山”建设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NSS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CAD及测绘制图”、“数据库在测绘中的应用”、“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数字矿山实用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设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三维GIS建模”、“计算机图形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编程基础”、“数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GNSS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毕业后具有从事“数字矿山”事业的技术与能力,从而为加速推进“数字矿山”的建设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结论性和经验性的帮助。问卷一共设计了30个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216份问卷,调查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客观评价。问卷共收回212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意和认可的。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有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7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
3.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拓宽就业面。问卷调查中,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知识面;69.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学生认课程体系有助于拓宽就业面。
4.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问卷调查中,23.6%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比较大。在以下两方面需继续加强:一是在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上还需加强;二是在提升学生对测量科学的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数字矿山”对测绘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宽就业面,最终目标是为国家“数字矿山”事业培养紧缺的测绘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园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
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邓万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海南
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2007,(8).
[5]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J].教育探索,2011,(3).
[6]罗竹峰.“理工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体系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 地籍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28-02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乡“空间―― 人口―― 社会―― 经济―― 生态”这个复合系统演化的终极状态。其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在地籍管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大部分城市主城区和近郊区的土地利用日益融为一体,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各个城市近郊区域地籍管理所依据的资料,仍为按八十年代国家地籍调查规程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加强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1 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逻辑设计,是为系统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在大型GIS上的开发成果以及多年在地籍领域各个业务方面的已有成果和IT业界最新的网络技术,综合考虑地籍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限制条件等,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合并,形成系统总体结构。
2 功能设计
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多少、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系统的使用价值。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总体上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系统共分以下几大模块。
该模块提供了常用的数据绘制和编辑命令,主要有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包括对空间数据添加,修改,编辑,删除等绘制和编辑功能,以及对属性数据的修改、导入、导出等功能。数据的编辑和维护是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功能。
2.2 地籍管理模块
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体系下,按土地利用管理、产权产籍管理、规划管理(含矿产规划)、定级估价管理等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多专题的国土管理。该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功能,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成败。
此模块按功能分为地籍管理子模块、定级估价子模块、土地利用管理子模块、土地利用规划子模块、土地评价子模块等模块。
各个子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如地籍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完成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数据的录入、编辑工作,包括地籍图的编辑、地籍调查表的录入;实现土地登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能够输出地籍成果资料;完成日常查询统计工作,可以检索土地权限情况;具有方便的变更,历史查询等功能。土地评价子模块,此模块属于专家系统模块,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农业用地的土地特点、质量等级、数量分布,为编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及利用地籍提供科学依据。
2.3 数据服务模块
此模块为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转换等功能。数据的查询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分类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空间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对象的更新、合并、分割、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数据转换功能,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方便,可以在***.shp,***.dxf,***.tab,***.e00,***.cov等多种格式的矢量数据间进行转换,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2.4 数据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为管理员维护系统数据库提供添加或删除用户,并设置用户或角色的权限。管理员可在此模块中进行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设置等关系系统稳定的项目进行管理。
3 数据库结构
3.1 数据库服务逻辑结构
本系统数据库是构建在以大型商用数据库为基础的大型GIS上,包括多种专题的地籍数据,以及按一定标准建立的访问这些数据的规范、规则与方法。数据库依据标准来建设并通过相应的组件提供标准服务,业务系统不再是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来发出请求获取服务,充分的实现了系统与数据之间的异构。处在的业务系统模块正是基于这些标准的服务来构建的,通过访问规则,数据库根据需求对外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从而调用数据。
3.2 数据库基本结构
土地信息数据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在数据库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准确性,还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现势性和共享性。本系统根据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特性,设计数据库结构。整个数据库由一体化数据库、业务办公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三部分构成。
一体化数据库是本系统数据库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区划子库、地形子库等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库,以及权属子库、地类子库、规划子库等各个专题要素数据库。地籍管理涉及到许多业务的办公,包括地籍业务、规划业务等。在土地业务办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业务办公数据库主要是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元数据信息是数据库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保证了应用的高效与可靠的数据共享。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库、子库和子库中各数字产品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元数据库包括系统各数据库及数字产品有关的基本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等。
4 系统实现与功能演示
某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管理各类专题数据,系统负责实现对各类专题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建设用地审批等业务活动提供支持,具体功能包括空间数据库维护、管理、查询、分析、统计和输出等功能。
4.1 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以区为单位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地籍管理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2)数据的调阅:用户可以方便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专题的数据。
4.2 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
①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地籍专数据信息,如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②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信息。
4.3 综合查询分析
对所有的专题图层均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分析功能进行查询统计,在使用该功能时,可以事先指定对哪些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也可临时指定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
(1)任意范围综合查询:对任意给定的范围(可以是坐标数据,也可以是空间图形)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2)缓冲区查询统计: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线状、点状地物可以从图上直接选取,也可以是提供的坐标或空间图形数;缓冲区半径可以人为设置)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