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2 04:0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例研修心得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语文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二、对于教育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机器”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以学生为本,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培训需求 “国培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为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将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新的起点。百色学院从2010年9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国培计划”项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培训学员的反馈意见,认为有必要对培训的整个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求改进今后的培训。
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培训规划的依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对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前提。
2011年教师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要求开展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按需施训”的前提是进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我们深入了百色市的五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07名小学教师样本,进行了培训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一)培训动机
“参加培训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百色市90.48%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50.00%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发展”,42.86%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希望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属于内部动因,而选择“得学分”、“完成上级任务”的教师很少,说明当地小学教师为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终身学习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属于内在需要的自我动机。
(二)培训内容需求
1.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最需要的理论知识排第一位的是“学科教学法”(58.88%)。“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57.01%)排在第二位,只比学科教学法少1个百分点,说明小学教师对此内容的需求同样非常迫切。
2.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教师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为“教学设计”(53.27%),第二为“课件制作”(52.34%)。
3.最需要的教育能力
排在第一位的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可见这是小学教师目前最紧迫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这项培训内容被排在需求的前列。
4.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
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0.09%),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9.16%),如何做好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工作(61.68%)等方面。
(三)培训师资需求
小学教师最喜欢一线的优秀教师为他们开展培训。选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67.29%,排在第一位。访谈获知,小学教师认为,优秀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实际,懂得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和他们更能产生共鸣,而且优秀中小学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丰富、宝贵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育理论,可以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所以在培训师资中最能得到小学教师的青睐。排第二位的“课改专家”和第三位的“名师或名校长”非常受小学教师的欢迎。
小学教师最不喜欢的培训师资是高校教授。从访谈中了解到,在小学教师所接触过的高校教授的培训,一般是举办理论讲座,坐在台上讲半天,教师们对于深奥的理论很难接受和吸收,对单纯的讲座觉得枯燥乏味。
二、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分析
针对百色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我校制订的2010年的国培计划方案是把培训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培训阶段、实践与考察阶段、课题研究阶段、总结验收阶段。在“理论培训阶段”,以2012年“国培计划”项目语文班的培训内容为例,在专题集中培训期间,共开设了18个专家讲座,讲座的课题分别是《口语交际的类型及其学习的内容》、《课件制作与使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调整策略》、《小学生语言发生规律》、《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级类型》、《教育科研方法》、《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小学语文知识观》、《多元智力理论》、《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人际沟通理论》、《小学有效教学的标准与实施》等。在“实践与考察阶段”,学院安排学员到百色市的几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小学,如八一小学、逸夫小学、实验小学随堂跟班听课、试教,并前往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小考察听名师的示范课,与优秀教师面对面学习研究教育教学问题。采用“专题集中培训+典型案例研讨+基地实践研修+外出观摩学习+个人总结评估”的方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方法灵活多样,大大增强了培训效果。
在和学员交流及随后的下乡调研发现,我们的培训内容还是与农村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师的实际水平有脱节的地方。
比如我们的学员在去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观摩学习期间,在听了南通老师以情境教学法上的《我是一片秋叶》的课后,在县城的实验小学也在相应的班级试着用情境教学法教学这篇课文,结果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复制南通老师上课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沉默的,无法参与教学活动。比如,问相同的问题:“如果你离开大树妈妈了,会怎么说?”南通学生有的说:“大树妈妈,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孩子。”有的说:“我要落到您的脚下,帮您捂捂脚,您可一定要熬过这个冬天呀!”而县城的实验小学的学生大多只会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呀,舍不得离开呀,祝妈妈幸福。”没有南通孩子说得那么让人感动。南通学生课后还写成了几百字的小树叶旅行日记,我们实验小学的老师都不敢让学生写这样的作业。
我们在下乡考察中了解到,有这样一个乡村寄宿小学,学生大多是瑶族学生,由于学生只会讲瑶话,听不懂和不会说普通话,这就让不会讲瑶话的老师难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拼音,根本无法用普通话阅读课文。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根本无法与城市的学生水平相比的,这种状况是众多少数民族乡村小学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
关键词:远程教育;助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51-03
一、“国培计划”的要求与远程培训的特点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现在逐步扩展到幼儿教师培训和大中专教师培训。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始于2007年。教育部当年启动了主要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万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国家级远程培训。此后又有2008年和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的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培训骨干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第二,开发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发挥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力量,开发并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开发坚持多样化、立体化、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国培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培训模式,开阔思路,不断探索,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力求做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研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近年来,“国培计划”注重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得到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培教师的抽样调查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3.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4.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二、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
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m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18-04
一、概念界定
远程学习行为,即在基于媒体技术和资源的远程环境中发生的学习行为,与之相近的概念有“网络学习行为”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类:一是强调自主学习行为,即在远程学习环境中主要是自我控制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行为;二是强调交互行为,认为远程学习环境中发生着两种交互行为,即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交互行为、学习者与参与者的社会互行为。
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理解。远程学习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是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联通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学习的社会本质,同时,Web2.0技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参与和交流协作;于是,在学习理论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远程学习不仅关注个体意义的自主学习,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互动和参与,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与助学者和教师等之间的交互。因此,学习者的远程学习行为,应当包括个性化交互行为和社会互行为,前者主要是学习者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人机交互行为,体现为学习者登录平台情况、对学习平台中各模块的参与倾向与参与程度等;后者是学习者借助交流工具进行的学习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人际交互行为,具体体现为基于论坛等交流讨论、学习求助等。二者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支撑着远程学习的运行。
二、调查情况说明
(一)教师远程学习平台
宁夏通过公开邀标和评审,建立了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央电教馆负责的三大远程学习平台。三大平台各有特色,总体看来都具备下列基本模块:第一,管理与信息公告模块,包括学员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等管理信息、信息公告、学习方案(学习目标、任务、考核与评价、进度安排)等。第二,课程资源模块,专家讲授的课程视频,同时附于案例评析、参考资料、思考活动;内容主要为聚焦课堂、教师成长、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方面;每学科7门课程,每期共计80学时。第三,交互模块,包括论坛、个人博客、互动对话等。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研究采用现场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选取宁夏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取样,涵盖中小学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等14个不同学科,共计436名,其中:访谈20人,问卷调查380人,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36份,回收率为88.4%,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为93.4%。笔者作为辅导教师对教师远程平台中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调查内容有教师的学习准备情况(硬件支持环境、计算机使用率、使用水平、网络学习经历、动机等)、教师在远程学习平台中的各项活动情况、教师对远程学习的反馈情况(对远程学习的满意度与认识、态度)。本研究依据上述远程学习行为的理论界定,结合调研数据重点分析教师远程学习行为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个性化交互行为
1 教师登录平台的总体情况。(1)登录频次。41.7%的教师都能每天登录平台1次,36%的教师每天登录若干次,说明教师参与远程学习比较积极,平台使用频率较高。(2)平台的适应程度。首先,教师对整个学习要求、进度安排和考核很清楚,大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平台、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源或路径,教师之间差异不显著;只是在学习的初期,有部分教师找不到注册码、注册路径、“学科论坛”等情况。因此,要注重远程学习的开始阶段的引导和帮助,让教师快速熟悉平台,特别是对首次进行远程学习的教师要给予帮助。其次,适应平台所花费的时间与教师年龄、信息素养有直接关系,年龄较大、无网络学习经历、计算机技能不足的教师在适应平台方面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要注重对这部分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2 教师在平台中各模块的参与情况。(1)部分教师对信息公告模块关注度不高。在信息管理模块,大部分教师比较关注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进行查看,对于成绩不合格的作业,教师会积极地修改完善后再提交;部分教师对信息公告模块的关注度不够。笔者在参与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不关注学习指南,特别是平台的操作指南,出现了学习时往往找不到指定路径的现象;有的教师不关注公告,调查显示,37.6%的教师登录平台后经常关注公告,大部分教师不关注公告,导致就近期的计划安排和提示全然不知,经常出现学习进度滞后、不明确任务、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2)课程模块的参与度高,交互模块的参与度低。从表1来看,教师在平台上参与度最高的是视频讲座、案例评析等课程模块,经常参与的占72.4%、60.5%;其次是项目论坛、参考资料,经常参与的占56.5%、55%;而对于互动对话、个人博客、基础教育百科,经常参与的占36.2%、16%、24.1%,参与相对较差。
由此看来,教师登录平台主要是进行视频课程的学习,完成与学习有关的任务,而对于学习任务中没有要求的内容如互动对话、个人博客、基础教育百科等,教师一般不参与。从我们对“平台登录的影响因素”调查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60.5%的教师认为登录平台是学习任务要求,有33.1%的教师认为是学习的氛围;45.2%教师登录平台后经常做的事情是视听课程,其次是进入讨论区学习任务要求的帖子、提交作业、查看作业反馈情况,有7.3%的教师随机做一些事情。
(二)社会互行为
1 论坛交流讨论。从交互的对象看,交互主要发生在教师与教师之间。调查显示,61.7%的教师偶尔与专家或辅导教师进行交互;从交互内容看,多以教学问题为主,包括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管理等,科研和专业发展关注较少,反映远程学习情况的较少;从交互的行为看,多数教师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习惯于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观望者、“潜水”者多,回复者少;提出问题多,回答问题少;从交互的深度看,交互层级(每个帖子之后都有不同数量的跟帖数,这里将跟帖一次记做1层交互,跟帖2次记做2层交互,跟帖n次记做n层交互)较低,深度不够:一方面,少数帖子达到10层左右,大部分帖子在4—6层,回复为0的帖子也占到了相当比例;另外,讨论缺乏深度,讨论以自发为主,话题零散,过于发散,知识建构不足。总体看来,交互的范围较窄、频次较低,往往流于形式。
2 学习求助。为了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网站专门设有咨询服务模块,主要针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咨询。但是调查表明(见图1),只有6.4%的教师对这一功能使用过,教师在远程学习中遇到问题之后,主要咨询或求助的对象是学伴、周围的同事,只有14.3%的教师咨询辅导教师,还存在一些教师不知道咨询谁的情况;从教师的沟通方式来看,教师主要是通过学习平台中的讨论区来沟通,其次是通过QQ(群)等,沟通和求助的对象主要还是学习同伴。有教师谈到“有些辅导教师不太关注学员的学习,有些地方不明白,只能请教同伴”。这说明,一方面教师倾向于与周围熟悉的人或同伴进行交互,与辅导教师等咨询服务人员之间还存在心理上的距离;另一方面辅导工作不到位。这就启示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交互氛围,缩短和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距离,扩大和提高交互的范围与质量。
四、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将目前教师远程学习行为做如下总结:教师登录平台比较积极,对远程学习平台的适应性较好,这为进一步开展远程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教师在平台中的学习行为以个性化的交互行为为主,社会互不足,且缺乏引导,交互的总体水平较低,质量不高;教师远程学习以传统的“视听”为主,仍然是被动的个体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行为,群体意义上的交流互动很少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不符合远程学习发生的基本规律。为了提高教师远程学习的质量,我们有必要分析导致教师上述学习行为的原因。
(一)学习评价单一:标准单一,导向单一,评价主体单
首先,评价以数量为标准。目前,评价指标只是以课程学习的时间和作业完成的数量为依据,对质性指标关注不够,这样会导致教师完成作业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评价导向以完成作业为主,交流互动关注不够。对教师在课程学习时间、作业方面的权重占80%,论坛研讨只占10%-20%。最后,评价的主体是组织方,缺少教师所在学校的监督评价。教师学习实际状况如何,所在学校最具发言权,但目前学校在教师远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监督评价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相关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改革评价导向,关注质量,提高参与性、加强交流互动,真正体现远程学习优势和成人特点,是重要思路。
(二)组织引导乏力
对于教师与专家或辅导教师之间的交互,组织引导不够,没有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干预。教师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协作学习基本没有开展,如教师谈到“不能很好地跟专家互动,只是一味地学习,效果总的说不太好。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希望加强互动这个环节”。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影响其参与论坛的因素排在前四位的是:需要花比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参与和讨论中得不到满意的回复、没有专家的引导和参与、缺乏对课程论坛使用的引导。这说明,一方面教师在论坛中的交互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组织和引导。
从笔者参与辅导工作的过程来看,辅导教师主要是完成了参训教师作业的批阅、学习简报的制作,论坛研讨的组织和引导基本没有开展,辅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方面,辅导教师的辅导工作缺乏远程教育理论指导。远程辅导团队是按项目要求的比例由优秀学科教师、教研员以及高校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人员组成,他们的学科教学能力较强,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辅导的学术性水平,但其远程教育理论知识不足,实践辅导工作缺乏理论指导,未能有效引导学员开展论坛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辅导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一些担任辅导工作的一线教师或者教研员往往由于工作忙而影响了辅导质量,如有学员谈到“部分辅导教师迟迟不反馈,作业批改不及时,最后是合格,让我学习得很失望”。这些启示我们:辅导教师的水平、责任心、辅导工作量都要充分考虑,保证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
(三)学习保障方面的原因:学习时间不足、硬件条件不够
我们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调查,首先,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是第一大问题。86.6%的教师认为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进一步调查表明,导致教师网上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的因素是工作任务重(占93.6%)。在访谈中,教师多次谈到“日常工作很忙,工作压力大,难以保证学习时间”,大部分教师建议将“学习时间拉长一点或者将学习放在假期”,“希望网站提供下载功能”或“长期开放、保留资源以供我们随时交流学习,让学习能够持续下去”。其次,农村教师学习的硬件条件不足,“网速慢、容易断线等网络配置问题”(54.1%)和“上网不方便”(49.7%)的情况较为突出,学校办公室机子不足,有的教师家里无电脑或者上不了网(见图1)。
(四)学习者自身的原因:远程学习不适应、学习技能不强,影响学习质量
远程培训尚属新事物,大多数教师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一时难以适应。调查表明,有52.5%的教师认为自己正在适应远程学习,总体适应性不高。教师认为学习不适应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是:自己远程学习技能不强,学习方式变了,学习观念变了,学习环境变了。对于远程学习技能,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即计算机技能、自主技能(学习者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控制、调节和评价的技能)、协作技能。调查显示,在计算机技能方面,有53.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技能一般,如有些教师在作业的完成、论坛互动等方面会遇到一些技术操作问题,往往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自主技能方面,有49.1%的教师认为自己“有网络学习计划,并能坚持付诸实践”,46.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合理安排时间,监督和监控自己的学习”;48.6%的教师认为能“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这说明还有约半数的教师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师协作技能一般,如培训的组织者反映,参训教师相对集中的学校,十几人或几十人同时参训,但“国培”的气氛不浓,教师在网上交流不多,本校同事间听不到议论,多半是各自为阵,独自学习;调查也显示,有54.8%的教师认为参与论坛讨论需要花比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仅有24.2%的教师认为自己“通过网络与同伴或辅导教师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一些问胚”。这说明教师对协作学这种方式还不熟悉、不适应。另外,在访谈中,农村教师多次建议“外出培训,效果更好”,“多增设置换脱产研修机会”等。这说明,教师需要进一步适应远程学习。
五、促进教师远程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远程学习交互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实现从呈现到参与的转变
首先,在目标上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低层次的信息分享与一般意义的交流。其次,在设计上,将交互活动设计融入到学习课程、作业、论坛等之中。例如:针对学习课程增强思考活动案例评析等设计;作业方面可以设计合作任务、专家点评作业、学员互评作业等互动形式;针对论坛等交互工具,设计有效的讨论类学习活动,依据远程学习的内容或教师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设计有意义、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讨论小组,制定相应的规则和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讨论并进行评价。最后,在组织形式上,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团体,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研习活动、基于资源的探究活动等。
(二)改革评价导向,关注质量,提高参与性
首先,评价导向上要注重交互,加大交互的考核权重。引导教师积极地参与学习互动活动。其次,评价标准要注重质性指标,关注过程评价,注重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容质量,如作业的评价既关注教师经验的反思,也要关注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况;在互动参与方面,评价的依据可以从参与的数量和参与的质量两方面进行,数量方面如参与的人数、有效发帖的数量、精华帖的数量等,质量方面如观点鲜明、有创新性,论证有深度等。最后,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形成培训机构、辅导教师、学校校长、学习同伴共同评价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培训机构提供学情统计分析,辅导教师提供参考性建议,学校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如校长定期巡视制度、学员定期汇报学情制度、同伴交流研修制度、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制度、评优选先年终考核挂钩制度等),学员之间对作业等的相互评价。
(三)加强组织和学习支持服务,提升教师远程学习技能
第一,进一步加强辅导团队的建设,使来自不同地域、机构和不同风格的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有效协作,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第二,加强对辅导教师的培训,特别是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如论坛讨论、协作学习等同步、异步交流互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实现学科专家向助学者的转变。第三,辅导教师的时间要予以保障,责任要明确,工作量要合理,特别是辅导的人数安排应科学合理,保证辅导质量。第四,要注重情感性支持与学术性支持相结合,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中促进学员远程学习技能的提高。在开始阶段要注重引领学员熟悉学习环境,认识自我,规划学习,学习时间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等;在学习中期注重互动式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促进学员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咨询、协作、完成作业、自我评价等技能发展;在学习后期要注重帮助学员梳理、巩固、转化学习成果,如引领学员实践课堂,诊断学情,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