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8 07:1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语文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

学生要开展自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利器”,而预习案正是学生自学的“利器”,通过预习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重视自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预习案时,必须要注重自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们明白应该将自学的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要通过预习案告诉他们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例如,九年级《登楼》一文,预习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目标:(1)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2)搜集杜甫简介以及其它重要作品;(3)了解杜甫写《登楼》时的心情;(4)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学习内容:(1)杜甫登楼看到的景象;(2)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弄懂诗人想表达的感情。通过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阐述,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预习案设计应该具备的特点

设计预习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所设计的问题要巧妙,要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取答案,避免毫无思维含量的提问。例如,《致女儿的信》一文,倘若在预习案上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作者是谁? 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且他们会认为只需要找到答案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预习设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培养,根本就达不到导学的目的。

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尝试的关键。

(一)引导、点拨解惑

教师的点拨解惑不是课堂上的“独角戏”,以学定教重在引导、点拨,不是把现成的答案随便的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既然拥有克隆技术,为什么不把那些珍惜的动植物进行克隆呢,这样不就不会出现动物灭绝的现象了?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并没有从正面进行回答,而是机智地抓住了课堂生成的这个新问题,从侧面对其进行重新提问:同学们,要是你们身边是一些克隆的人群,同样的人、同样的思想,你们的生活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谈谈克隆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吗?并就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探讨,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激发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的极大热情。

(二)利用测验解惑

在预习案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验。通过当堂测验,教师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薄弱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测验内容的选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级,为每一个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测验中有所收获。 导学测验设置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设计预习案时,教师应该结合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首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我的家乡是水乡,产鸭。” 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介绍你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二、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此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第2篇

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机械化,主要体现在:

①阅读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是随着中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课外知识面显得极其重要。中考阅读理解考试的文章均来自课外,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课形同虚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也缺乏严格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往往也是点到为止,语文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步骤、有选择的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十分的狭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②阅读教学方式的呆板性,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的设定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一问一答呆板的“牵牛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明晰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预设了教学效果的生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7-9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12项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其中第四条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第七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火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的今天,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有利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更能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2.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性化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人文性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成果。近20年来的阅读模式总体上发生了三次大的发展变化:“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这些语文阅读方式的变化逐步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演变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尤其是在当今现代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学技艺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在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调动自我的各种感官,主动积极的加入阅读学习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化

第3篇

(一)准时开办阅读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阅读对写作以及人生的作用,还必须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在学校排课时,领导必须保障阅读课的正常开设,有效阅读不仅能增强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在阅读实践中,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突破阅读局限性、盲目性和被动性。在阅读中,为了让阅读内容更加鲜明,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效分析与筛选,这样才能方便对文章各个故事情节的联想。在这期间,一定的阅读任务不仅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还能从潜移默化中积累各种素材,从而扩大知识结构,这些素材对写作具有很强的作用,它不仅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读写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另外,只做好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课外阅读,打破考试的局限。对于课内阅读,通常从教材出发,从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课外阅读,除了要扩充阅读范围,还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方面。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课程基础的同时,拓展教学范围,满足新课标要求。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挖掘写作价值

大部分学生受知识面和人生阅历影响,在写作中出现不知道怎样下笔的情形,在绞尽脑汁后才开始下笔。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能让初中生拥有充足的题材,具体包括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与各种案例。虽然私下有很多学生抱怨自身素材积累不够,但是语文学习能够积累大量素材。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深入教材内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价值,帮助学生锻炼写作。例如韩愈的《马说》,文章用马来喻人,也是一种实在的人才观;他的“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观点,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和不满,也可以将其引用到写作教学中,具体如“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怎样发挥自我价值。”

(三)提高教学素质,推动读写一体化

第4篇

1.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低碳意识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量砍伐森林,已经引起了气候的一系列变化,而现在出现的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的灾害天气等无不与之相关。通过理论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不得不做的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目的。

2.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渗透低碳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进行低碳意识的教育。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已不足以完成其中的教育任务了,因此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起来,达到目前教育赋予的责任,是现代教育的义务。目前“微型化学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即是一种成功的案例。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等目的,也能够有效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低碳从某个角度讲就是碳“零排放”,一方面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另一方面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物充分利用。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可以从减少自然资源运用……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对低碳意识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3.在化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强化低碳意识

通过化学课程设置的特别性,利用课内外设置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从课外的生活中收集有关低碳的素材或者案例进行低碳生活宣传,强化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例如,联合国亲善大使周迅的行动:“我在2008年里飞行里程约15万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约20吨,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树苗238棵。”利用“明星”效应在学生心里打上低碳意识的烙印。让学生结合有关数据计算出自己或者自家的碳排放,从而使学生对低碳有形象的认识,同时引领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低碳生活。此外,结合化学课程设置的课内外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当地河流与湖泊水质、资源利用、政府政策等进行考察调研。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环保与低碳宣传,以唤起民众的低碳行为意识。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就与低碳意识不无关系,即可让学生从此方面开展低碳宣传,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低碳行为中来,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

第5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旧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讲解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他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的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营造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营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到: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至此至57岁逝世,其间20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端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扣住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在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的回答到。“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克服自己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制造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的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七、借助媒介导入

第6篇

【关键词】 以学论教 提高 初中语文 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而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成绩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科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创造出奇迹。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语文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

教师要努力地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展现语文知识的无穷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绘图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再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确实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想象的效果,出现了不少与书中意境十分近似的图画,有些图画确能让你惊叹不已--让你惊叹于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再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这些画让学生欣赏,既鼓励了图画作者,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的初中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流在网络世界中。缺乏毅志、耐心,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维是分析事物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正确解决途径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师要运用情境激发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实物情景,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如此导入:每个人都有双亲,当提及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选取了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这个镜头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面对挚爱着自己的父母,怎样去为他们唱一首爱的赞歌,画一幅爱的画卷,雕一座爱的塑像,《背影》会告诉我们许多许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的导入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渴望了解课文的心理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这样做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师教学中可以使用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或景观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本课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学科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更多的其它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置疑,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性地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还有什么不同想法吗?"用这些语言来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可以说"不错"、"很好"、"有进步"、"有创意"、"全班学生鼓掌"等语言和行动来赞扬学生的观点。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

5.巧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展与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展示生动、逼真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听的录音,能再现语文情景,使语文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高尔基的《海燕》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副"海燕在乌云翻滚,雷电闪动的天空中搏击"的课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能够刺激学生大脑的思维,推动学生思维扩展,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有助于其积累经验,加深和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增强自信心还能获得丰富的情感经验,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因此得到升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时刻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语文学科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专注于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往往将“教学进度”作为这一问题的理由,在进行试卷和问题讲解时,通常没等到学生问答的时候教师已经将答案交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行程惰性思维,失去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李白的《蜀道难》课程讲解时,如果有学生对《蜀道难》的文章主旨产生异议,那么教师会给学生扣上不认真听讲的罪名。这种做法严重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

在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认为只要将语文知识掌握好就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在课前先将每篇课文的主旨和文章大意等分析透彻,教师认为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记住课文知识内容;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作为听众,教师的提问和讲解占据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知识点的时间,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等。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听众一切问题都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说学生就去做,学生不会自主去选择。然而,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语文课文的内容,包括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形成自身独有的问题意识。如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应该并不陌生,但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他想用什么样的办法移山?你觉得这个办法行得通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达到移山的目的?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办?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们的意见,并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深入文本,读出个性,提高思维层次

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建立在语文课文的阅读上,只有反复阅读课文,从明白课文大意到了解到课文的内涵,@样才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发现语文课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能够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达到有效阅读,学生必须将全部情感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只要这样才能够深刻了解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符号蕴含的含义,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营造一种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时,教师讲到友人的行为时多数教师会选择直接向学生点明含义,然而存在少数教师选择先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来猜想文章的结尾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学生变回纷纷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

语文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我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我就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因为同学们事先都预习过文章,所以很多问题他们都有了答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对元方的行为进行讨论,同学们说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非常的精彩!有的认为他既然能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为什么自己还明知故犯;友人是他父亲的朋友,是他的长辈,他的入门不顾实在是失礼;有的认为他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等等,这些看法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将会在课余时间探究其发现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留有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丰富多趣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得到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提高自信心。

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注意使用手法,讲究策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多问,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拓宽思路,提高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提问,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国学教育 伦理观念 师资培训 素质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教育思想的学习,从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国学的理解与传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表现。本文从在初中语文课中开展国学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出发,并对提高学生的国学意识的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研究。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

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学习国学,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

(一)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

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则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而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同时,对“爱”的阐述作为至上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话道出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为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因为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因为音乐,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可以说,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

(三)以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对知识的认知,到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周易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初中语文中开展国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教育的发展是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其根本的,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人生素养,同时也为国家的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实践,从小就加强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逐步形成学生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教育体制上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引导

国学教育若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引入,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引导,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在对学生人格的树立和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教材编选上要辅以必要的国学内容,都是引领国学走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对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拥有必要的师资是促进国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推进国学教育进程的必要前提。通过对国学教师的进一步培训,使其具有必需的正确的国学文化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经典,正确的看待国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对国学的正确认知和学习。比如,定期举办国学培训班,邀请国学大师亲临现场教学指导,开展有益的国学诵读比赛,让师生从国学中领悟国学的真谛,通过活动的开设,让国学教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

(三)对国学教育的科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必要环节,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引入,同样需要通过课堂评价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学校开展国学课堂的迫切需要,从台湾国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学教育的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大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国学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加强国学教育,特别是加强对语言文化及礼仪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语言交际方面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对学校的文明建设带来促进,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对人的教育中以德为先,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加强对国学中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国学教育,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知识加上能力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能与能力进行结合,所学的都是无济于事的浪费。学习国学,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益结合,革除掉过去以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推动教育的改革,国学作为文化的根源,民族精神的魂魄,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来继承,来发展。

总之,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