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3 04:0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赏析古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杜牧 〔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2、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赏析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徐安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 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 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 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 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 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 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 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 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 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 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 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 ”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 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 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 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 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 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 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 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 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 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 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 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 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 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 ,“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 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 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 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1-2
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就现状来说,古诗赏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文的难度。文言文经过几年的训练,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在大体看懂文章的情况下,大致有规律可循。有些地方也可经过整合归类,加以推敲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抑或正确无误了。然而,古诗的赏析对学生就较难运用上述方法来解答,虽我们竭尽全力讲析,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仍收效甚微。看来“讲”还只是一个方面,它虽可以起到指导启发的作用,但那是有局限性和依赖性的,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学、自品、自悟。“讲”代替不了“读”,读能有味,是主动的;讲是接受,是被动的。即使有收益,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是要读、要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近来,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觉得古诗赏析更多的还是多读,多品,在咀嚼中寻找方法。我们将这些规律方法付诸实践,教给学生,效果较为明显。
众所周知,读者对古诗的欣赏要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是有个过程的。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由于有语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它必须有一个解读过程,一如了解,即时代背景、人物阅历、写作风格的了解;二如认知,即对诗中的意象的认识;三如想象,即对诗中情景再现;四如感悟,对诗中“诗眼”和意境的体悟。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析诗歌(有很多方法和散文分析相同)的方法,通过自己锤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认为古典诗歌赏析存在的问题就不大了,鉴赏的效率也会提高。以下就过程的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了解――时代背景、人物阅历
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是指对诗的背景,包括大背景、小背景、作者人生阅历、人生体验和创作风格的了解。以初中三年所学的古诗词来说,了解古诗的背景不难,因为不少诗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通过下面的注释来解答。有些虽然没有注,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述而获得。了解创作背景,熟悉人物,或称为“知人论世”,这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辨析诗意,进入诗境,体会情感。举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例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诗人李白,学生大抵知道他的生活经历和诗歌风格,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对诗的理解障碍也不大,也能从诗中语句感受到诗人那时的心情,但总觉得了解背景后更能体会诗人的心境和他看三峡美景之后的独特感受。因为我们知道,李白在此之前因安史之乱曾入永王李幕府,肃宗即位后被流放,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此时他由浔阳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在途中所写,心情比较放松、愉快。倘若了解创作背景(小背景)后,对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轻捷欢快、充满欣喜的心情体会就更深了,朗读的语调语气也大不一样。所以笔者认为,品析古诗首先重要的是背景。
那么古诗在赏析时,没有背景介绍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做法是:将所学的诗人词人汇总,对常见的诗人大致分类列出:一是按朝代分,二是按内容和风格分,如分为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赠别诗、咏物诗、怀古诗等。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个大概的历史框架和人物概略。倘若无法辨识的就按第二种方法赏析。我们觉得学生诗读多了,也会有所了解。进一步讲,如果了解得更多,读得更多,学生自己理解诗的意境会更加透彻。
二、认知――文化知识、历史故事
这就是第二种方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一是典故。教学生学会赏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抓诗歌中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诗人往往以外物作为媒介,达到物我交融。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诗乃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因而,不了解物就较难进入诗的意境,难以体会诗人的感情。从目前学生选择赏析的诗歌的内容看,这些意象都比较具体、可感可知。
在接触到的古典诗歌中,我们梳理了一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诗歌中常常可以见到的意象,大致有:植物类的梅兰竹菊、树柳松桐,还有桃花、梨花、莲花等;自然界的山川湖泊,日月星辰;动物界的凤鹤马龙之类等等。这些草木鸟兽、金戈铁马的意象,诗人都赋予了时代烙印和个人的情感色彩。倘若我们对这些物象有足够的认知,了解这些诗中意向的特点,如梅的傲骨,兰的脱俗,竹的坚韧,菊的高洁,再充分利用在物前面诗人添加的修饰语,可能会对把握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感带来很大的方便,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些意象还需要训练学生耐心细读,用眼去找出,去分析,自觉养成读、找、品的习惯。
其次,对用典的认知。用典是诗人在写诗时经常用的。因为典故用得好,可以在艺术上起到以简叙驭繁、举重若轻的效果,即在较少的语言中表现出丰富的含意,例如教材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诗歌中的典故也给我们的赏析带来了障碍,这时,作为接受者就应该更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对其有足够的认知。这同样需要我们去多读、多品来解决。
三、想象――重现情景、进入意境
北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周先慎曾经说过,想象是“诗歌接受过程中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训练,诗歌赏析更有优势。它可以将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意象、意境在心中再现,可以让我们更多地接受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情感。我们不妨再看满执中的《明月溪》:“月出溪水清,月落溪水黑,茫茫溪上人,笑与月为客。”这首诗朴实自然,没有阅读难点,但我们必须用想象的方法,让情景再现进入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题目顾名思义,溪以明月命名,自然跟明月有关。诗的第一二句没有刻意渲染,而是非常平实地从明月来写溪,给我们描绘了月亮出来的时候,在淡淡的月色下,溪水泛着清冷的光,明冷、清澈;月亮下落了,溪水不再闪亮,似乎一切都黑了,让人容易入境。这种如实地写出月出月落而造成的两种变化的情况,无疑描绘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优美景色。联系一下三四两句中的“茫茫溪上人,笑与月为客。”就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孤身在溪边,与月为伴的孤寂凄清的心境,而“笑”更显得诗人感到欣喜满足,表达了旷达、洒脱、不受尘涤的明净心性。
四、感悟――品析词语、体味情感
【例1】(2012山东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例2】(2012山东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3】(2012湖南娄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从上述三例可见,古诗鉴赏的考查不管怎样设题,所考内容无非是围绕三个问题:(1)“写什么”――解读意象、意境、内容;(如例1、例2第一题)(2)“怎样写”――简析语言、表达技巧;(例3第二题)(3)“为何写”――揣摩主题、情感、观点态度(例2第一题、例3第一题)。对一首古诗做初步鉴赏,说到底就是思考解答这三个问题,这是解读、鉴赏古诗的思路规律。那么,怎样解答这三类题型呢?
第一种类型:写什么
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仅以解读意象、意境为例。往往会有这样的提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第一种问法是最浅显的,学生只要读完诗歌就能找到诗中的物象。第二、三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化的结果。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第二种类型:怎样写
以简析语言为例。炼字的提问方式有三种:(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首词与另一首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这种题型答题的步骤是:(1)解释该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解题过程:“搔”是“用指甲轻刮”的意思(步骤一),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因烦恼而做出的动作(步骤二)。一般遇到难事时才这样。这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排解(步骤三)。经过这样思考后用语言表述如下:“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三种类型:为何写
这种类型的问题提问方式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这是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评价。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了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潇然兀立,边声四超,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步骤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步骤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古诗词赏析 中西形体诗 格律诗
一、引言
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读起来引人入图画之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诗的节奏、韵律称为音乐美,诗的引人入胜的内容称为绘画美,诗的外形结构方面称为形体美。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反映、美的结晶。这种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包括构思、语言、意象等;外在美包括形式、色彩、声音等。艺术家们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构成艺术的诸因素结合得更紧密一些,使艺术作品产生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从而具有更大的魅力。
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可以从视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也可以从听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还可以从思维和想象中去感受诗的优美。尽管中西方人的审美角度不同,然而双方的诗人都在诗的创作中利用语言自身的优势,发挥诗的韵律美和形体美及抒情艺术效果。因此,双方构成语言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具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说明了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强调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特征。Halliday(1985:4)认为除了语言,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些学者根据Halliday(1978/1994)的符号理论尝试解释各种模态的语法,O’Toole(1994)和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视觉符号学、van Leeuwen(1999)的声音符号学等。语言是文化中的一套符号系统,但语言的这一意义潜势最具有系统性。Halliday(1977/2003)就指出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层的编码系统,即意义、表达,以及位于其中的词汇语法。Halliday(1985:10)把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语言实例称作语篇,并认为语篇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的表达媒介。这就是说,语篇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使用某种符号系统作为表达媒介,也可以是多种模态的结合。
符号系统的不同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模态资源。语篇、绘画、音乐等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不同表达模态来体现。不同符号模态采取不同创建意义的方法,因媒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不同的意义(Baldry & Thibault,2006)。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形成多纬的意义表达空间。
当我们赏析一首古诗词时,不仅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而且要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然后将各种模态的意义进行整合,以此来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挖掘诗人的创作意念。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古诗词赏析
(一)基于视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912年5月14日为哀悼“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写下了一首蕴涵哲理的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下面摘选诗中第一节和第四节。
Ⅰ
In a solitude of the sea
Deep from human vanity
And the Pride of Life that planned her,stilly couches she
Ⅳ
Jewels in joy designed
To ravish the sensuous mind
Lie lightless all their sparkles bleared and black and blind
哈代有意识地将诗行排列成一艘巨型客轮的形状。这种排列形式也可理解为矗立的冰山。泰坦尼克号(Titanic)曾被誉为“生活的骄傲”、“人类的荣耀”、“万无一失”的巨轮,但在她的处女航中就遇到了灭顶之灾,被自然的力量彻底击败,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和工业化的一个绝妙讽刺。
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主张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的一首题为“诗”的“金字诗”中,字数依次递增。
诗
(二)基于听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音韵方面,形成四步四拍的节奏,即二二一二式,和二二二一式。偶句末押韵,颈联和颔联对仗,句式相同,词性相对,选词不犯重,词意相关,平仄相粘。语言富于变化,富有表现力,亦富音乐性。
2.Jane Taylor(1783―1824)的Star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 I/wonder/what you/are.
Up a/bove the/world so/high
Like a/diamond/in the/sky.
扬抑格(trochee)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该诗为四音步扬抑格。每行的最后一个音步省略了非重读音节,仍然属于扬抑格。
(三)基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诗的内在美包括构思、意象等。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的感受是通过思维和想象,是间接的。换句话说,是依靠读者的主体意识去感受其中的内在美,并且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的第73首,诗歌前3节分别用3种意象比喻将要走到尽头的人生,并且层层递进,一节比一节紧迫。第一节是年末(树木一岁一枯荣),第2节是日末(太阳一日一升降),第3节是已成灰烬的火焰之将灭(一旦熄灭再不复燃)。这三节通力营造一种绝望的气氛,为第4节偶句点题作铺垫:要珍惜你不久于人世的爱人。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月光”、“蓬山”、“青鸟”都是意象词,营造一种融铸着痛苦、失望而缠绵、执着的情感。
(四)不同民族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审美角度不同。比如在戏剧方面,前者重模仿,重再现重时间地点情节的完整一致,后者重虚拟、重程式、重传神;在绘画方面,前者重写实、重块面、重焦点透视,后者重写意、重线条、重散文透视。然面在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方面,却有如此相似之处。这种现象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无论赏析中国还是西方古诗词,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因此,中西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西形体诗、格律诗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还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感受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通过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美,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说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正是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Baldry,A.and Thibault,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Multimedia Tool Kit and Course Book with Associated on Line Course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2006.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Kress,G.and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6]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
[7]万宾.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9]高峰.从曲子词到格律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注释
⑴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
⑵酒新篘:酒刚刚滤出。篘,过滤。
⑶鱼旋打:鱼刚刚打起。旋,旋即,刚刚。
⑷豚:小猪。
⑸谷雨茶:谷雨节前采摘的春茶。
⑹炼丹砂:古代道教提倡炼丹服食,以延年益寿。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水银和硫磺的化物,道家炼丹多用。
译文
杏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瘦竹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春天深耕浅种,秋日收获庄稼。喝新酿的水酒,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自养的鸡、猪,新摘的竹笋藤芽。客人到来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香茶。闲空时节自己修炼丹砂。
1.关注学生和学生文化
对学生而言,课堂上讲得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将会被拆解;不讲或讲得太少,学生又难以理解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要破解古诗词教学这个难题,必须另辟蹊径,使用适合学生赏析的策略,带着学生“嗟叹、咏歌、舞蹈”便是基于学生文化和学生本位的大胆尝试。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读唱吟舞中,既明白了诗句意思,又能感受到诗词意境。
很多时候,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学生的关心,正如洛克所提倡的那样,教育学生的技巧就是把学生应做的成游戏。游戏使课堂充满情趣,这样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文化的感悟,还有审美的愉悦。
2.关注情感和情感教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占的比重显然要大得多。古诗词教学,诗人的情感要关注自不必说,学生学习情感、教师解读情感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情感教学并非孤立的教学法,它应该是自然融合在整个教学之中的。
教师感染学生的,不仅是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渊博的学科知识,还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情绪状态。学生直观感受到的,往往是老师对待他好不好,上课是否有趣。教师个人的情绪、情感因素常常表现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浸润在师生对古诗词的探析和对话之中,形成师生共同赏析的心理场。
3.关注兴趣和课堂趣味
古诗词的言语方式比较独特,其描写的意境道理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较远,所以学习兴趣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兴趣与行为相联系,兴趣先于认识,行为决定认识。兴趣也只有借助于认识的力量才能实现。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等等众多鸟类在诗词意境中形成的意象......因此,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和深入辨析鸟的意象,就成为影响古诗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对古诗词中的鸟的意象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求,现就古诗词作品中几类最常见的鸟的意象简要赏析如下,以就教于同行。
一、雁
雁在古诗词中出现最多。大雁南飞引发了人们秋天悲凉的情绪。“雁字”“锦书”在古典诗歌中用得很多,因此秋雁一般与哀伤忧愁,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颔联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即景设喻,以此自比,是叙事,又是写景。落日黄云,大漠苍茫,诗人举目苍天,唯见长空孤雁,怅然之情,油然而出。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兄弟古有“雁行”之称,兄弟分散,无异孤雁离群。如今杜甫的一家大小虽然已经团圆,而兄弟却分割两地,此刻听到孤雁的哀鸣,如何不感物伤心,远念亲人?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秋风起了,北雁南飞,李清照自己亦是从北方来的,这大雁原来是“旧时相识”。词人早年曾托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如今,李清照的丈夫已不在人间,希望再寄锦书也无处投达,想到这里,女词人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而泪下了。
可是,也有例外。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在苦闷和烦恼时,看见“长风万里送秋雁”这寂寥、明净、壮美的秋景,心情又陡然一变,“烦忧”为之一扫,于是产生了“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
二、子规
别名杜鹃鸟,相传为蜀帝杜宇冤魂所化,声音哀婉凄绝。暮春时节,烂漫的杜鹃花开遍山岭坑谷,色殷红,据说是杜鹃鸟啼血所染。子规鸟在诗词中出现多是跟暮春联系在一起,多是抒发离别之恨、感伤之情,读来动人愁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句,杨花本是随风飘散之物,子规是泣血悲啼之鸟,叫声似“不如归去”,寓离别之恨。诗人选择这两个典型的动人愁肠的景物来描摹暮春景色,正是为了烘托诗人闻悉老友左迁时的悲哀心情。
三、莺和燕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这些鸟传递给读者的是初春的喜悦。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回归,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写莺的诗句还有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莺,被这里的花迷住了,哪儿也不去,一个赛过一个地用心啼鸣,像是要把最好的歌贡献给这些花,莺爱此处的花如此,何况人呢?此时的诗人也被此地的花吸引住了,看得出神,赏了这一丛又赏那一丛,赏了这一树又赏那一树,不只是流连不忍去,简直也要放开喉咙高歌,与娇莺一比高低了。
四、鹊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从视、听角度写夜行有的见闻,明月当空,清风徐来,词人选取了富有夏夜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夏夜的寂静,同时还隐隐透露出夜行者恬静惬意的心境。
五、黄鹂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上方茂密的树丛中黄鹂在悠然自得地啼鸣,深绿的树,黄的鸟,色泽鲜明,黄鹂嘤嘤啼鸣,声音悦耳,能不心醉么?
六、鹧鸪
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苍茫,鹧鸪哀鸣,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以声写情,把一个“愁”字渲染得弥满江天。为什么闻鹧鸪而增愁?鹧鸪“飞必南向”,而辛弃疾本是北人,他的志向是北上抗金,恢复中原,可是这次改任江西,如同南迁,愈行愈南,离北愈远,心北向而身南行,这怎能不使他更添愁思。听到了南飞不北的鹧鸪啼声,怎能不使他受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