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教育信息化

学校教育信息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0 21:1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校教育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作用 现状 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我国自21世纪以来也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作为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来,随着职业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自主招生和无门槛入学制度的推行,加上汽车行业的优势和我校自身的不懈努力,我校迅速发展,目前在校生已近万人。由于生源素质的影响,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紧张,迫使学校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一、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及电脑网络在学校中的不断普及,已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 对教师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一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但在像我校这样的一所工科学校中,教师如果不会利用全球资源,仍然按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方式传授知识,全身心地自主钻研,势必内容更新不快,速度慢,范围窄。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学内容可能早已在网上盛传,教师应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更新知识。如我校的国家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生虽然见过汽车,但对汽车的具体结构、内部零部件全然不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挂图、光盘、多媒体等资源,弥补学校硬件资源的不足。千万不能纸上谈汽车,黑板上画汽车,那样等于给学生唱催眠曲。

2. 对学生

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动力不足,如果再不能提供形象、直观的实物演示和兴趣教学,再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也要耗费教师的很大精力。利用信息手段教学,学生不仅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为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二)对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和影响

我校的管理和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双校区的同时运行,很多工作仍用手工劳动已很不现实,如图书资料的检索、学生名册制作、学生毕业证的填写、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教学中的课程及成绩管理、学生食堂就餐及资金管理等。

1. 教务管理

我校目前有70多个教学班,教学中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各班级学生成绩管理、各学生学籍管理等工作的处理量越来越大,很多部门可能经常用到同样的资源,如不断变化、经常更新的学生名单,学生处、就业办、教务处、财务处经常重复使用,如果不能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或各部门重复劳动,或仍然依靠人工查询,那很多工作就只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无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计算机化的测试与评分、网上成绩的上传、学生对学业成绩和教学计划的查询、计算机自动排课、教师和学生档案管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论坛信息等。

2. 学生管理

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式给学生管理也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如一年内允许学生自由调整专业、企业菜单教学班的临时组建、半工半读政策的出台等,学生的班级、宿舍和个人的相关信息变化很大,靠手工记录和处理显然无法完成工作。

3. 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是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的不动产是办学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才能做好后勤工作,使得学校的资产、设施、校舍等物资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需求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现状

我校各办公室电脑基本配齐,文档基本电子化,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查阅各种网上资源,共享全球资源,制作课件,各班级也有电视和VCD,教师上课可利用多媒体或光盘补充教学,学生学计算机课程时有固定的机房可以练习,校园网也于2004年开通。各类管理中,教学管理软件相对来说资源较强。我校于2002年购买了教学管理软件中的两个模块――课程管理和成绩管理。虽只能在客户端运行,但基本上做到了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的信息化管理。自从有了专用的财务收费软件后,学生的学费管理也有序得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多办公室的电脑仅限于文档管理,部门之间因为同样的资源需求重复劳动过多,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2) 单机版的教务管理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双校区的需要。

(3) 新校区工作人员好像与世隔绝,经常信息闭塞。

(二)需求

1. 文件资料的充分共享

我校的学生名册虽然是学生管理部门制作的,但财务部门、后勤部门、教学部门都需学生名册。因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半工半读制度的推行,毕业生提前离校就业等,各班级学生名单变化较快,学生管理部门能快速作出变动,但其他部门也应快速自动更新,充分做到文件资料的充分共享。教学管理软件中的学生名册调整更是复杂的重复劳动。因为每个学生只能有一个学号,只要学生一调班,就要立即处理一次。

2. 教务管理的网络化

我校的双校区运行更需要教务管理的网络化。比如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的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排课调课管理、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毕业资格审查、图书管理等都应在网上进行,充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包括信息查询和共享的平台。

3. 信息的自动化

我校现以老校区为总部,很多的信息只能在老校区单向,新校区信息闭塞现象很严重,如能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无疑会增加新校区人员对学校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握,让全体教职工都能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结合学校快速发展的实际,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快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式,我想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人员培训、硬件和软件要协调发展。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不同于学校其它的基本投资和项目建设,如校舍建设和校园改造,可以一次性投资,一步到位。信息教育投资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需经常滚动更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更不能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不能使软件成为学校的一种摆设。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才。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还必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教师,要求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文字录入技术的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在数字信息资源中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检索、选取与重组技术的学习等。

(二)教育信息要分块建设,互联互通。

学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将学校的各类基础信息、主要办公处室的业务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安全共享。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应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行政管理模块:可分为人事管理、工资管理、财物管理等,人事管理主要是设置学校组织机构;管理教职工基本信息;工资管理主要是管理教职工工资和津贴;财物管理主要是反映学校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信息,学生缴费可网上交易,不必随身带着大量的现金。校内人员在网上可提交维修申请,后勤部门收到申请后前往维修。

2. 学生管理模块:可分为学籍管理、活动管理、社团管理和家长工作等。学生管理主要是管理在册生信息,从学生入学开始,中途学籍的变化到毕业后的全部信息都应包括在内。因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基本上允许学生半工半读,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就业,这就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必须要建立单独的学生管理库,随时查阅学生信息及其变化。活动管理中主要是反映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社团管理主要是反映学生会、广播站、各种协会的情况。另外,家长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家长是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工作的一支很有力的队伍。

3. 教务管理模块:可分为图书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计划、课件和论文、选课、评教和网上答疑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图书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借阅应实行电子借阅,有关人员查询时也方便快捷。课程管理和成绩管理正如上面所说,它们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另外,因每届学生素质不同,教学计划应经常地滚动修改。还有教师的教学课件和论文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一个反映。

无论教育信息如何分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很重要的。如学校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共享,教务部门对教师信息的共享,各部门对后勤信息的共享等。如果各部门的信息软件都是独立的孤岛,那样教育信息化不会落到实处。

(三)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有先有后。

第2篇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无锡立信中专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从1997年开始,1999年建成千兆骨干网,百兆到桌面。2003年通过中国电信100M光纤接入无锡教育城域网,2013年新增中国联通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目前全校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00M。学校拥有33个静态的IP地址,一个独立的域名(wxlxas.com),校内各网络机房、实训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共有1000多台电脑可通过网管中心接入互联网。

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建有学校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学习、若干精品课程网站、学籍与学生管理等独立的应用和管理系统。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无锡市职业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要求是:技术上要先进,应用覆盖要全面,运行高效稳定、安全可靠,能消除信息孤岛,支撑师生教学、学校决策与管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一)统一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要从学校整体高度出发,考虑建设模式、经费投入、管理团队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内容既要涵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等建设,也要考虑安全保障制度、人才培养等内容。

(二)分步实施。信息化平台建设各环节应相互关联,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平台建设的规划应根据学校的需求和工作流程的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在统一规划前提下,集成已有系统,方便未来在统一平台下进行替换或整合,逐步实现基于统一架构下替换非核心系统。

(三)统一数据。信息化平台下各应用系统必须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开发规范,做到关键数据唯一,实现跨系统数据,各子系统间信息更新的一致性。

(四)突出应用。应用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呈现。因此,应用和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

(五)实用优先。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要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出发,实际需求和服务模式要有效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也不能只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应切合实际需要,适当超前。

(六)灵活扩展。信息化平台建设要面向学校发展、技术创新、成果保护。平台的建设规划必须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尽可能采用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产品。

三、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技术规范

建议采用行业内主流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型(简称“SOA”模型)规范校园信息化平台技术。SOA采用组件式模型,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组件(或服务)通过组件间统一定义的接口关联。接口一般采用中立方式定义,独立于整个系统实现的硬件环境、操作系统和系统使用的编程语言。[1]SOA模型中的各个组件或服务,以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数据交互。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SOA体系结构的特性很适合信息化平台建设周期长的特征,各个组件或服务系统通过基础框架平台集成到SOA架构中,应用系统间采用松散耦合方式,并将框架平台和应用系统部署到整合服务器中,所有服务采用目前主流的B/S方式提供。整个平台系统采用多层架构和组件技术实现,系统层级清晰。整个平台系统逻辑结构、流程、数据等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封装,且支持服务负载均衡,支持动态监测负载情况,可自动对软硬件资源进行并发检测和调配。

四、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整体架构

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为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可使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采用门户架构模式,用户根据授予的不同权限,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入口,获取相关信息,办理业务手续。整个信息化平台架构分为门户层、业务处理层、应用组件层、公共组件层和基础框架层。[2]

(一)门户层。门户层整合整个信息化平台中应用服务系统,包括各类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子系统,校园中现有的两层C/S应用、多层C/S应用和B/S应用,都可通过基于WEB技术的Portlet组件统一集成到学校门户网站,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学校门户网站通过页面风格、内容布局、模块集成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将整个信息化平台丰富的后台应用组件呈现给用户。

(二)业务处理层。将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中的各类业务处理模块和管理系统整合到应用组件和公共组件基础平台上。用户根据角色权限分配使用不同的业务处理系统,打破目前学校实际行政组织架构形成的权限壁垒。

(三)应用组件层。学校信息化平台中应用系统的构建基于应用组件,应用组件由学校基本业务实体,如教职工、行政机构和完整的业务处理流程等组成,即使未来学校行政机构或其职能发生变化,整个应用系统也无需重新开发,只需根据变化对应用组件进行重新组装和授权,即可达到目的。

(四)公共组件层。本层由公共工具组件和应用框架组成。应用框架要基于行业公共标准,形成面向产品化的组件库系统;并且支持在异构环境下的基础框架、应用组件的相互联接和底层通信,以使新旧系统间能相互兼容;能实现应用系统的个性化服务定制;应用系统的配置文件、数据交换要基于行业标准的XML格式。应用框架要提供标准服务接口,为系统的二次开发提供服务支撑,如工作流引擎、权限认证服务等,使整个信息化平台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五、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内容

无锡立信中专校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分成三大块:基础平台搭建、管理和服务系统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及服务集成。建设的内容具体包括:(1)基础运行平台。包括统一的门户网站集成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服务、共享数据中心、手机端应用支撑平台。(2)校园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包括校务管理系统、教学业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3)校园服务系统。包括招生就业系统、迎新和就业服务系统、财务服务系统。(4)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建成核心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还包括现有系统和新建系统之间数据迁移工作,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还要形成一整套信息交换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六、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安全规范

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必须构建全面的、多层级的安全防护系统,对任何平台数据的访问、应用系统的使用必须进行用户安全认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许可的数据和系统。平台系统必须达到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要求:(1)用户权限认证系统与一般应用系统相互独立;(2)整个平台使用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权限认证系统,所有应用系统必须支持单点登录和认证;(3)建立学校统一的行政机构树和全局角色树,规范用户角色和权限设定;(4)平台整合所有应用系统,使用权限管理系统提供服务,实现统一的权限管理;(5)可以为第三方应用系统提供认证和授权服务。

七、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策略

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无锡立信中专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并且各环节相互关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组织实施。

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做适当的升级改造即可满足学校信息化平台的运行。但应用系统建设基础相对薄弱,以前在建设时缺少整体规划,部门级应用系统“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类应用不深入,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解决信息化支撑不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优先建立各主要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为业务处理提供基础支撑。教务处、教研处、学生处等核心部门是本期建设考虑的重点。

第一阶段建设以教育和教学为核心,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环境,积累教学资源,以“为师生服务”为亮点,以点带面,进而推进全平台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完善硬件基础设施,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制作学校门户网站,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基础平台,教学管理与德育管理系统,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等基础性、关键性应用系统。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库 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133229.cOm

1.2 题库/试卷库

1.3 课件

1.4 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 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 购买优质资源库 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 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

3 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 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 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

、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 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 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 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库 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 题库/试卷库 

1.3 课件 

1.4 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 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 购买优质资源库 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 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 

 

3 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 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 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

、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 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 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 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j],中国教育信化,2008,2(81-82)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信息化设备逐渐到位,已实现教职工人人有一台电脑,班班配备了电子白板,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学校建有电子白板教室35间、一体机教室10间、计算机教室4间、录播室1间,配备计算机473台,其中学生用机301台(生机比8∶1),办公用机172台(师机比1∶1),全部计算机上网。2016年5月,我校响应市教育局建设“三通两平台”的任务号召,率先建成了以“优教通”“班班通”“OA办公系统”为依托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现正在试用并逐步深层推进使用。此外,学校每年能够根据校情,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设施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加强人员培训力度以及添置教学资源。学校特别注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把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及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评价、考核、奖励的长效机制。仅2015年,组织158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成绩全部合格;同时学校组织135名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与能力应用和交互式电子平板基本操作测试。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推进方案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信息化领导小组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对我校情况进行摸清底数、清理需求,查找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结合我校现有的校园网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层发展,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工程,实现教育手段突破。从2011至2016年,我校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共投入1997184元。其中,白板教室35间,投入773280元;一体机教室10间,投入122570元;录播室1间,投入101133元;配备更新计算机277台,投入1000201元。

(三)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

学校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协议,进行平台建设。经过施工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宽带500M,班级宽带不低于5M的应用条件。完成班班通授课端安装44套,开通教师账号165个,覆盖七年级——高中三年级所有学科,多个版本的教材资源,涉及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各阶段,完全与教材单元章节、课时实时同步。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及时安排了“优教资源平台应用技能培训”,中国联通技术员对我校一线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收效良好,老师们都掌握了基本的应用技能。

(四)专人负责,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学校成立信息化中心,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建设工作,并配备专人负责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老师办公室、微机室、和教室所用的电脑、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电教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期完成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三、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师能恰当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学科专任教师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学校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老师们的培训。使全校科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资源建设,目前,全校专任教师计算机合格率100%,极大的促进了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现在,一线教师正在通过“优教通”和“班班通”资源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授课,大大提升了教师互动备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师无纸化办公意识的普及,我校逐步尝试和推广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尝试和实践研究。除了学校教学QQ群在教师间沟通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我校开通了OA办公系统,现正在试用阶段,以后必将促进我校办公现代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教改的发展

基于我校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鼓励一线教师能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革新。

四、存在问题

(一)资源平台的建设与深度应用还存在问题:

1.学生、家长教师空间账号需要注册才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深度互动,但开通应用需要交费,收费问题无法回避又缺乏政策支持。

2.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在观念和技术培训上强化提升。

3.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来自家长的阻力很大,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所需的硬件无法统一提供。

(二)基本设施配备缺乏

学生微机室部分电脑年份较早、配置较低,无法兼容一些软件的正常运行。5年前装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老化,投影机的镜头已到更换时间,需要更新。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尽快使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市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一)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到2018年底,完成四项建设

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备计算机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微课制作室、录播室,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求;三我校为每名教师提供电脑,为教师研修和日常备课提供方便;四是到2018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三)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省、市、校三级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网络安全与制度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小学教育;信息化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推动了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的信息化,极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发展,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为创新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在信息化的改革下,可以促进整个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对信息化的改革,将各种网络信息融入学校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渠道,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对科学信息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网络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各种教学成果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课堂,以图像、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策略,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信息化改革中,促进小学教育中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有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融入教学策略中,促进信息化改革的高效进行。尤其是要利用信息化改革,加强对学生研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有很多种,信息化改革策略更是要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划分。然后,组织视频、图片和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对课件进行讲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需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革,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寻找想要的信息,鼓励学生交流互动,不断的进行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黄翔(1976-),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史文津(1981-),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12BAA10039),主持人:洪如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34-04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被高速传递和充分利用的时代。以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被纳入其中,要求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迈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在国民教育序列中,特殊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信息化帮助特殊人群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立足社会,能促进教育和谐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2009〕41号)提出: 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以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江西省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组开展了对江西省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试图探究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该调查于2011年10月在南昌师专全省特殊教育教师进修班期间进行,参与调查的教师来自40所特教学校,覆盖我省61所特教学校中的大部分,发放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87%。调查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22人,31~45岁之间有50人,46岁以上有8人;大专学历58人,本科22人;专职教师63人,行政人员17人(均为副校长)。

(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

1.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拥有情况。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是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根据表1,从设备拥有比例来看,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了100%,投影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分别为87.5%、52%、52%,这说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从设备的技术含量上看,普通教学设备所占比例较大,体现特殊教育其特殊性的专门技术设备的比例较低,专门训练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设备的拥有率为48%,专门训练弱视学生的音乐可视训练设备的拥有率为24%, 而用于盲童的点字触摸设备我省的拥有率为0%,这说明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还很薄弱;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频率上看,常规教学设备经常被使用,而特殊教育设备有着不同程度的闲置。

2.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我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学校目前有7所,其中在一年级开设的2所,二年级开设的3所,在三年级开设的4所。

3.班班通、校校通工程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现,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还要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尤其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班班通已经蓄势待发。根据调查,我省特殊学校班班通的硬件计算机和投影机的拥有率为87.5%和52%,而连通硬件的网络连接到教室的学校仅有22%。在基础教育网络建设中,我省特殊学校发展缓慢。

4.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在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上的应用情况。根据调查,我省特殊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应用主要是在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两方面。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多用于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成绩统计、学校信息、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资产管理等,特别是,近年来特殊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所带来的一系列学生评估数据都需要信息化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多用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和教师备课室等。

5.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情况。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和重点建设内容,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的建设,而应该是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发展。根据调查,我省特殊学校教师中,39%的教师自制教学课件,35%的教师主要从网上下载课件,20%的教师使用课程附带的教学光盘,4%的教师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教学资源。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状况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的竞争越来越多样和激烈,掌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以及把它应用于实践当中去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重要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功能多样和极其便捷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以及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存在对于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

一、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教育领域中,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如何正确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不断地努力和完善自身教学体系。所谓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计算机技术,这种看法和理解是片面的。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计算和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本身的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对一些信息进行处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总是会随着技术的革命而发生本质的变化,比如西汉时代的纸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后来录音机和录像机的发明,这些在当时的巨大发明给我国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信息爆炸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素质和知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也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当今教育领域要求要把人从传统的知识积累型培养方式转化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对创造型人才来说,他们必须要掌握和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知识理论以及处理相关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就提出了创新教育策略的想法。

二、注重硬软件建设和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小学若希望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搭乘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实现教育教学的发展,就要在政府政策及财政经费的支持下,配备一定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及相关的软件或资源,才有可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因为就目前学校自身的经费及能力情况来看,无论是设备购置、软件或服务的购买,还是人力上的资源开发及培训建设,成本都太高,仅凭学校是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软件条件。为此,我们需要政府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规划、投资和建设,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当然,在制度的制定方面,除了教育及相关部门的原则性和统一规定外,各学校或学区有必要结合本校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予以完善和修正,以更利于提升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由发展不平衡转为普遍提高

总体上来说,当今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小学信息化教学不均衡发展、教师信息素养应用能力差距等方面。城乡小学信息化教学不均衡发展是历史积淀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信息传播技术最新科技又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这让传统的城乡剪刀差之间重新拉大了距离。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城乡差异的基础。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对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显然有着差距。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校园网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我们在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欢呼的同时,必须看到技术创新曲线发展规律。新技术的创新扩散与采用,总是分为最早的创新者、其后的追随者、大众化阶段的普及使用者、还有落后者。不同的学校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这种鸿沟的存在也是必然现象。我们的目标,是要尽量缩小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信息技术方面发展落后的学校还是可以充分利用蛙跳优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而迎头赶上的。这里最主要的还是大家对待“教育+互联网”新机遇的一种意识或者态度。传统的积淀,差距的存在,短时间内也许无法立即改变。但是,如果一个有远见的小学校长带领一批小学教师,在一所乡村小学大力利用互联网机遇发展自己的特色MOOC,假以时日,这所小学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四、注重信息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在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购置和软件支持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信息网络设备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就需要对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是因为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相比,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应该逐步地过渡并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各个层面的数字化。其构建的是一个数字空间,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时空。其无论对学校的管理层还是教学的践行者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注重信息培训工作,逐步提升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素养。近些年的国培计划就特别注重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可以借助网络等途径来完成培训任务,让农村小学教师能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调整和改善,以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