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1 07:1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学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高等教育正从注重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将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摆到了突出位置。
(二)教学质量是新升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乐山师范学院是2000年才新升格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升本后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始终不渝地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教学改革,2007年学校教务处出台了《乐山师范学院关于鼓励教师开展课程考核改革的通知》,《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就是在这时申报启动的。
(三)目前我国大多数课程考核特别是像《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考核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考核的弊端
综观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考核的情况,大多数课程考核都存在未充分考虑考核课程的性质、考核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不紧密、考核未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对该门课程知识需要、考核模式与课程教改关系不大等问题,这种考核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去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背景,《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及设计依据
(一)PEAK考核模式
PEAK考核模式是“职业素养考核+基础知识考核+能力提升考核+知识应用考核”的一种多角度、面向就业、全过程考核模式的英文缩写,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基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知识应用等多角度全过程的考核。
(二)PEAK考核模式设计依据
1、《市场营销学》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
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性质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确立学生的顾客中心意识,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营销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要求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贴近市场需求,营销技能强,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连结的高级营销人才”。考核设计时不仅仅只考核学生学到了什么,也考核教师教了什么,如何教的,即对所教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是否吻合进行考核。
3、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从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招聘会和招聘广告来看,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人才都提出了开拓精神、团队意识、遵纪守法、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要求和营销专业知识扎实、口才表达好、人际交往能力强、应变能力强等营销技能要求。考核设计中把职业素养和能力考核作为学生是否适应今后就业需要的重点考核内容。
4、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我首先从课程教学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是:(1)学生已经学习了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对于学习市场营销学课程有一定基础;(2)学生普遍存在营销意识差、对专业和就业了解不深的现象;(3)缺乏自主学习、对抗学习、创新学习的习惯。考核设计时把提高学生的营销意识和“三自”学习习惯作为一个考核点。
三、《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寻求学校和学生的支持
为了获得学校的支持,我在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就向学校递交了《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改革的设想及实施方案》,经学校审核评估获得认可。为了获得学生的支持,一是在开课前一学期结束时我就把课程考核改革的信息和意图告知学生;二是在课程教学开始时详细向学生介绍了考核改革的具体做法,并明确告诉学生,只有他们同意才推行,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学生了解了考核改革能带给他们的诸多利益,学生对课程考核改革愿望强烈、积极性很高。有了学校和学生的支持,课程考核改革就具备了实施的基础。
(二)《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
1、组建课程学习小组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习惯,增强竞争学习意识。每个小组一般5――7人,由学生自愿组合。主要任务:一是开展组内研讨学习,如课程知识点学习研讨、案例分析研讨、情景模拟等;二是同其他学习小组开展竞争对抗,如在课堂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表演、营销实践等方面同其他小组竞争,看谁表现更主动积极,看谁做得更好更出色。
2、设计考核成绩结构标准和考核操作流程
我在设计时遵循了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和共同参与三个原则,打破了完全由任课教师一人说了算的传统做法,把PEAK考核成绩设计成教师评定成绩、学习小组互评成绩、学习小组自评成绩和学生个人评定成绩四个组成部分,并针对具体考核项目如课堂研讨、案例分析、论文等制定出详细的成绩考评标准供评定参考。
考核成绩评定的流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评定学习小组的成绩,学习小组的成绩由教师评定成绩(占50%)、学习小组互评成绩(占30%)和学习小组自评成绩(占20%)三部分综合组成。第二步评定个人成绩,由小组成绩、组内互评成绩和个人自评成绩综合组成。
3、设计考核具体内容与考核方式
(1)考核具体内容。职业素养考核,主要把学习小组和个人的出勤率、责任感、亲和力、团队精神、课堂表现、专业意识等作为考核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把学生独立完成分章节基础知识练习题情况及完成质量的好坏作为考核内容;能力提升考核,主要把课堂研讨、案例分析、营销活动情景表演、培训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和对抗学习过程中能力表现及能力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知识应用考核,主要把营销实践项目(如商品推销、与陌生人沟通等)完成的效果、营销论文(包括作业论文和课程结业论文)完成质量作为考核内容。
(2)考核方式。PEAK四方面内容的考核都是采取任课教师评定、学习小组互评、学习小组自评与学生自我评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4、搞好PEAK考核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主要要搞好考核成绩的及时公布,解决考核中的公平性问题,收集学生对考核模式改革的看法与意见,根据考核模式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
四、《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效果与价值
(一)PEAK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
1、课程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2006级市场营销1班,全班平均分为82.68,最高分94,最低分70。90―100分以上5人,占13.51%;80―89分23人,占62.16%;70―79分9人,占24.32%。
2006级市场营销2班:全班平均分为83.94,最高分93,最低分68。90―100分以上7人,占21.21%;80―89分23人,占60.61%;70―79分5人,占15.15%;60―69分1人,占3.03%。
无论是与前几届学生比,还是与同一届其他班级比,推行PEAK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都出现大幅提高。
2、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感到满意
学生普遍认为市场营销学PEAK考核模式,采取多角度,全过程考核,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自觉收集资料、研讨,还要相互竞争,创造性地学习,对所学知识理解很深刻,学完后知道怎样去做营销,还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不小。在胆识、语言表达、应变、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价很高,总评给了优秀。
(二)PEAK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价值
1、课程考核改革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
(1)教师对考核模式的思考设计,促使其教学理念发生深刻的改变,教师必须要了解当今教学发展的趋势,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考虑所教授的课程如何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如何更有利于学生就业,不是讲完课就完成任务,而是有一种责任和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变相对单一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丰富多彩、教与学相互促进、多种手段并用、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3)教学准备更充分,教学组织更科学,能确保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课程考核改革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竞争对抗学习的动力,对引导学生注重多方面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专题研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营销角色表演和营销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自觉在课后查阅大量资料,主动开展问题研讨,从而大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表现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成绩也关系到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小组成员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鼓励和相互关心帮助的学习氛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通过学习对抗竞争,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正好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吻合。
(3)以作业论文和课程结业论文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理解、掌握、应用,避免了学生“读死书”的现象,使学生更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观察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学习能力等普遍都有明显提高。
3、课程考核改革对促进班风和学风建设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高职 会计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其特点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的基本的环节,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体现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追求,并预示着教育的行为方向和结果,规定着教育内容、选择着教育方法、制约着教育进程,并最终体现为教育效果的评价尺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对于高职高专在校学生的培养,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作出规定: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窄的状况,拓宽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
2006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这些文件既是对近年来高职教育成果的总结,也对今后如何将高职教育办强、办好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即各高职院校能否抓住当前良好机遇,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手脑并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社会、面临着上岗,因而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面向基层实际、拥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财务类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以下特点:
一是实践性。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是实践性教学,这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首要基本特征。要求高职会计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上不可能像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那样有较高的要求,而在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上,则要比中等职业教育更为综合、复杂,难度等级有较大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生命力,其关键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判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实践性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就会使高职毕业生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技生的尴尬境地,这将导致其逐渐失去市场发展空间。
二是应用性。这一特征要求高职会计教育要与学生未来职业有着极强的联系,可以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短时间内能适应工作岗位。使其在学校里的“学”与将来职业道路上的“用”能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学”与“用”相脱节。
三是合理性。就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而言,硕士及博士层次的培养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科研型的人才或为大型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一般企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高职及专科层次应该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把握高职会计教育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彰显魅力、发挥其特色及生命力的关键。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原则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实践性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运用是否有效。在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教育工作者都对实践性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足够的认识,但这些应用也还只停留在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实践性教学并非只是购买凭证、账簿、电脑、建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要完整地理解实践性教学体系,首先应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上进行认识。 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财务人才为目标,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融为一体。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得到相关的财务基本技能训练,具备相当的从事本专业领域的操作及管理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学生学习需要。高职教育虽然有其自身规律,但其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其他因素独立存在。所以,在实践性教学的设计阶段,应考虑社会与学生两方面的需求。尤其对于会计专业来讲,当前社会对财务人员的选择不再是只看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备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而学生本身也有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的内在需求,以期将所学理论知识能加以应用,
二是层次性原则。在具体制定实践性教学目标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来编制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实训项目的设置应该紧随其后。在设置系列实训项目内容的时候除了考虑合理布局及难点、重点突破外,还必须注意实训项目之间的衔接,前一次实训项目的内容应当为后一次实训做铺垫,后一次实训内容的安排必须在难度上有所递增,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实践方面得到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技能训练。这种阶梯式渐进的训练方法易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对提高学生整体的技能有很大益处。
三是多样性原则。这里的多样性是指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上,不可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选取最切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所以,在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多样性原则。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要素构成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体要素 在整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会计教师是实施现代会计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现代会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执行者,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其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没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以及创新性教学
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要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难以实现的。
(1)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由于“扩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缺位”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就从普通高等院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或引进离退休教师来兼职。这种引进人才的方法虽解决了暂时需要,但却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最需要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而上述人才最缺乏的也是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这些教育工作者所开展起来的实践性教学往往很大程度上带有理论色彩和主观意识,这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无益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首先,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没有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空话,是不可想象的。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讲,专业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应了解本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该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还应了解本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与邻近学科的相互关系。这样教师才能将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地介绍给学生。教师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宜科、重复教材,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不可能满足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更无法满足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其次,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当代社会教师与学生几乎是同步接受社会信息的,教师因此失去了以往可以因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在认识与解释社会问题方面较学生所具有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满足学生追求各方面知识的要求。会计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与管理学、税收筹划等分支联系紧密。优秀的会计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对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都应广泛涉猎。在培养现代教师的过程中,应体现文理渗透的精神,提高教师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这有助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增强适应性。再次,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能帮助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师本身的实践经历之于教学内容的转化。所以,教师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将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
(2)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培养的方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方面,应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规范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上岗执业资格。学校可结合当前人事部与国家教委推行的教师资格证书考核的计划安排,加大对任课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并尝试对会计核心课程任教岗位制定特殊的上岗执业资格,如应具备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相关资格职称。二是制定会计专业教师的科学选拔方法,拓宽来源途径。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会计教师主要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去选拔,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经历致使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可尝试相关办法,从社会高级会计人才和其它相关专业人才中选拔会计专业教师,拓宽会计教师的引进途径,充实会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建立企业、科研、教育三者的联合协作关系,尝试校企联合办学,聘任相关的知名职业人士,企业家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后续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培养,这样很难拥有高素质的会计师资队伍。一方面,应加强在职教师的会计理论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适当开展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学术交流,使教师始终处在学术前沿。另一方面,应丰富在职会计教师的会计实务经验。基于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可尝试推行会计专业教师在上岗前派送到社会实体单位从事一年会计实务的做法,或帮助和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事务较为集中的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建立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正常联系交流机制,使教师在参与实践中增长业务能力,积累丰富的实际教学素材,使教与学更为生动。四是健全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及师资管理体系。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健全完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及师资管理体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绩效的指标,从政策导向上鼓励与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并付诸实践。五是保障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享有适当的福利待遇,努力提高其社会地位。教师待遇偏低无法吸引、留住杰出人才,这已是教育界的有目共睹的通病,而在高职会计教师队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会计职业界存在着如注册会计师等具有优厚待遇的职业,致使大量优秀会计教师离开教师岗位进入职业界。当前应切实采取实际措施,以适当的待遇、良好的环境防止会计专业师资的流失。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载体要素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通过一定的载体完成,一般认为由校外载体与校内载体两部分组成,校外载体的形式主要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教育。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条件好的学校也可以将其校办企业建设为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是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参加会计实务。这种形式属于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由于校外载体在实践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实习单位难以寻找、用人单位不愿接受财务方面的实习生、实习管理很难到位),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校内载体,主要由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
(1)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在课堂内的完成主要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也称“哈佛教学法”,是近几年来美国工商管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其做法是根据课程内容,深入到工商企业中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编成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可大可小,可深可浅,主要根据教学要求而定。可以是单一问题的案例,内容只涉及某门课程中的章节;也可以是综合问题的大案例,内容可涉及整门课程,甚至多门有关课程。学生根据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好准备,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的、统一的答案,答案是在讨论中逐渐形成的。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案例教学以实际公司的管理情况作为案例,背景材料、统计数字交代详尽,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在准备和讨论时学生又以案例中的当事人身份出现,因而情景逼真,生动活泼,效果较好。而会计案例教学法,可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财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个案分析,实现教学者与被教学者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通过会计案例教学,能解决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温美琴、阳晓敏,2005)。
加拿大约克的Thomas,Beechy指出,职业判断是一系列认知技巧的应用,包括识别、评价和分析。而职业判断的开发,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使用规定的案例来实现。在会计教育中,开发学生的职业判断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张文资,1998)。Buck Pei教授认为,教师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远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积极的学习方法取代单一的讲座。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知识与实践一体化。通过分组对案例展开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陈艳、穆蕊,2002)。
(2)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会计工作全过程运作的模拟实验。实验是在仿真实验室通过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教学系统、仿真银行税务系统等,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会计实训场所。通过动手操作,领会会计这一专业工作。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公司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如同进入真实的环境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会计、供应商、采购商、生产车间、仓库、经理、财政、银行、税务、股东、审计、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录入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进行实战性的反复练习。并且还可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务,如邀请模拟实习样本单位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由于计算机在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在校内仿真实训过程中,应注意将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将手工会计的模拟实践资料,在电算化模拟实践中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重演,将手工模拟和电算化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建账的内容和方法、凭证的录入与修改、审核、校验、查询、打印、登账、查询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操作,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熟悉电算化会计化系统中工资、固定资产、材料、成本、销售利润等系统软件的安装及使用,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及其与手工记账的区别。
(3)校内载体的优缺点。在校内进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当前的主要方式,由学校组织起来的实践性教学,便于组织管理、相对成本较低,也能将“实践”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校内的实践性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节,学生所进行的多是验证性的工作,基本上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这些能力是社会要求学生应具备的。二是教师案例及会计实验教材的选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教师由于自身阅历、能力及精力所限,实践性教学案例及练习很少自己编写。但目前社会上有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所应用的教材种类相对较少,而且内容上也较为陈旧、形式单调,并多以传统练习题目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校方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投入并不能完全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是硬件。有些学院的领导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在整个会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致使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偏低,校内实训基地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使校内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4)实践性教学完善的相关建议。改革高职院校会计实践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实践教学要有贴切的、适宜的实训内容,这是高效的实践教学的先觉条件。
基于会计职业的特征,在实训案例的内容创作与更新方面,可由校方牵头,成立专门的会计实训案例研究小组,人员配备方面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确定。该组织的工作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当前最新的会计核算法规与实务,制定出实训的案例方案、内容与教学课件等。使会计实训内容与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经济特征紧密结合,保证实训内容与当前会计实践不脱节,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立即学以致用。原则上实训内容应在不短于两年的时间更新一次。另一重要任务是对会计教师进行培训,使实训案例的研究成果传达到每位教师,保证今后的实训质量。实训研究小组的成员应是专职的,条件达不到的院校也可以尝试进行校际间的合作,由几个高职院校分别选派指定一至数名专职教师,共同成立这样的机构,使高质量的、有效的实训内容在校际间实现共享。其次,建立新型的教师养成模式。实训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在于实训内容是否质高而有效,另一方面也受实训过程的执行者――教师本身素质的制约。国外有些大学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规定每个教师隔三年左右,可以获得一个“学术假期”,期限一般是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专业兴趣所在,补充积累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并创造学术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大学的作法,由学校安排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期限以一年为宜。
学校可要求挂职教师在这一期间详细采集企业工作第一线的原始数据,为今后的实训教学做准备。对于老教师、或已参加过挂职锻炼的教师,也应再另外安排合适时间,轮流进行实践锻炼。学校应制定具体考核办法考察教师实践锻炼的效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最后,学校应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管理层应该了解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且还要在学生中深入宣传这一思想,使学生也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校外在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应有所倾斜,这不仅包括硬件投入方面,还应主动提高开展实训教学的教师的待遇,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