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1 10:3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初中知识要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3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一、导新“提”趣,轻松学习
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学科时至关重要。地理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科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地理学科的冲动,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高中地理,可帮助揭开地理环境中的许多奥秘如,春夏秋冬的往复循环,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泥石流等)的突然发生等。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又会增进学习兴趣。
学习高中地理,能为将来参加经济建设和多方面的工作获取丰富的、受用终身的知识和技能高中地理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是从事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城乡规划、交通建设、商业活动等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
学习高中地理,有利于正确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通过学习了解有关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和强化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如此丰富、生动,地理知识、技能又如此用途之广、价值之高。这些都是要在新世纪实现宏图大业的每一位高中生,形成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强大吸引力和良好基础。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时,应该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三),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学习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河流中上游应不应该建大坝?对热带雨林资源是开发还是保护?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地理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综合复杂的看图说话过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一、过好审题关
数学教学常以解题为教学核心,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能真实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得到一道题目后,首先是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解题应当从认真审题开始.要搞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需要求解的,哪些已知条件是显知的,哪些已知条件是隐含的,哪些问题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要采取“咬文嚼字”与“逐字推敲”的方法,弄清楚,想透彻,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如,学习有理数后引入非负数.在学习绝对值以后有:|a|=a,a为正数,而忽略非负数中的0,其实|a|=a,a为非负数.这就是说,模糊之处要用心思考,才会明辨是非.
二、学好课本,过好概念关
应该看到,书本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考试题目的基本来源,具有客观属性,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对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丢开课本.教师不但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好课本,用好课本,就是到了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教材中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中有不少概念,概念具有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在教学中应着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只有把概念问题搞清楚了,解题才能得心应手.如,代数中有关相反数、绝对值、平方、立方等词的意义,要细细品味,精读深思.又如,二次根式(a)2与a2,学生往往弄不清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教学时可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以此为突破口,多方面进行对比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有三个不同点:1.两者的运算顺序不同;2.运算结果不同;3.取值范围不同.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对比,加深了以上两者的理解,认清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做有关此类题目就不容易出错了.
三、挖掘课本例题的功能
课本上的例题是经过认真筛选后设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起着主导作用和探究性的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切实而有效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并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在解题时能知常达变、举一反三,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如,在讲到“不等式的性质”中的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3x50;(4)-4x>31.
这看似是一道简单的例题,但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疏忽一点都不行.有的同学解不等式-3x>5时错解成x>-53或x>8,这是由于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熟悉造成.因此,只有弄清典型的例题,搞清楚三个性质,才能全面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要点
数学题型浩如烟海,题海无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实践证明,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和要点,抓住解题的主要矛盾,面对变化多端的数学问题,弄不懂的地方或不会做的题目,就是回头再仔细读几遍书上有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会指示我们解题的方法.自己再进一步归纳一些解题的方法与要点,记住一些清规戒律.帮助学生按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与概率等八个部分建立知识结构图,要求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知识结构要十分清楚.
如,代数方面:
(1)二次根式加减时,必须先化为同类二次根式.
(2)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
(3)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化为整式方程,必须考虑验根,可能出现增根.
(4)特殊角30°、45°、60°的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分别是1,2,3.
平面几何方面: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斜边直角边.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于圆中辅助线的添法:(1)在比较简单的题型中考虑从运用基本性质的角度作辅助线;(2)在综合题目中考虑从应用知识的角度作辅助线.
五、注重解题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让学生为解题而解题,而要进行解题反思.
所谓解题反思,就是解完一道数学题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查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方法和思路上属于哪一类?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本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途径?哪一种解题比较简单?说得浅显一些,解题反思就是使学生对解题过程和结论、解题思路、解题结构进行反思,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平时考试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是一笔很好的可利用资源.要把自己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做,特别是感觉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地方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平日多记录错题,避免再犯.如,改错题:“36题的平方根是±6,所以-36的平方根也是±6.”让学生思考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应注意什么.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惜有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地掉进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
在做题过程中,对一些一题多解的例题、习题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再想想,再试试,有无新的发现,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8
升入高中,往往有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数学学习,对数学怀有恐惧感。高一阶段反映高中数学难学、学起来吃力的学生不在少数;学得似懂非懂、不能消化的学生大有人在;在小学、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异,进入高中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乏其数。以前游刃有余、引以为豪的数学,一下子变成了拦路老虎,形成较大落差。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课后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种种的不适应严重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不及时加以引导,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高一数学教师应特别关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有着显著的变化。一是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二是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三是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减少了。四是知识的独立性更强。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针对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高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就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总结。以下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抓“重点”
所谓抓“重点”,就是对每一知识点都要突出它的重点,甚至提炼精髓,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新课程恰当精简了传统课程的内容,更新了知识和教学方法,强调灵活性和综合性,重视数学应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不是非常紧密。以前初中教材中十分重要的数学知识,如因式分解、代数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指数和对数运算法则、二次函数、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淡化。而像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在高中有所淡化。可是,在高一教材中必须用到这些知识,并且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上的落差。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的理解与运用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授新知时提炼知识精髓,强调难点与易错点。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可从三种语言的角度来让学生体会单调性的重点,自然语言“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因变量y也增加”,图形语言“从左向右图像逐渐上升”,数学语言“当时,若f(x1) < f(x2)”,则函数是增函数。再如必修二中的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证明,可提炼三者的关系,并强调关键在找平行,而现有的找平行的方法只限于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对应边成比例等,这样就可使学生降低恐惧感,过好“入门关”。如能先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把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高一数学的台阶。
二、巧“引导”
高中数学教材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融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作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具有的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联系,抽取解决全体的框架。但这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巧引导、多训练”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简要概括。如学习必修Ⅱ公理三时,可把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用具体模型概括为“公共点在公共棱上”,这样便于学生在证明点共线问题和线共点问题上寻找恰当的两个平面。又如,在学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可使教学设计多样化,让学生既有感官上的认识,又有动手实践的体会,还有理论上的概括,三位一体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模型。这样可使学生对知识点从懂的层次进入会的层次。除了在教法上注重引导,还应加强学法的引导。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引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处理习题”等。
三、重“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一定要注意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先入为主。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再怎么教也是无济于事的。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波利亚认为教师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仅仅是“助产士”,他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认为科学的提出问题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创造性,而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注意力更集中,主动性会更强烈。因此,教师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还要看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生等问题。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善“反思”
某一项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思考“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思考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关键词:化学;学习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加,纵横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由描述向推理、由形象向抽象的特点日趋显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明显增强。加之高一化学的重点、难点相对集中,各类习题、试题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差异,许多学生刚上高一就感到难以适应,纷纷感叹“化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得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于漪说过:“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应该放在首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化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化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具有特有的基础性和示范性,值得学生用心去阅读、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阅读活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一般按照“粗读精读提炼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以求理清教材思路,掌握知识梗概。粗读适用于课前预习和学习常识性介绍或浅显易懂的知识。如在教学《化学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阅读提纲,让学生结合提纲阅读课文,归纳要点、解决问题。
精读则是反复仔细阅读,旨在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读内容。对于化学概念、原理以及课文的重点段落,教师可以先做一些适当的提示或讲解,再让学生深入教材的字里行间,逐字逐句反复研读,边阅读、边思考,读懂每个字,推敲每个词,领会每句话,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知其所以然”。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提炼、复述其主干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精读在解题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时,应当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从整体到部分研读题目,敏锐筛选出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弃去“多余”信息,抓住问题实质找到解题突破口。
阅读是积累,阅读是感悟。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应该给予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理解。事实证明,坚持阅读训练,对提高思维、解题和表达等能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主导的科学,更是实践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都是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入门向导和重要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化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研究所得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寻化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为化学学科的守门人,化学教师应当从高一新生抓起,着力训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化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开放实验室,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如在教学“原电池”时,可以给学生准备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稀硫酸、NaOH溶液、NaCl溶液、水、煤油,以及电流表、导线、烧杯等实验用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反应原理。
此外,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分子模型、晶体模型,对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都有很大的帮助。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手实践探求真知,既训练了科学方法,又提高了化学素养,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质疑、提问能力
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前提。如果没有波义耳的大胆质疑,化学就不可能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教师率先垂范,不迷信权威,不拘泥答案,善于指出教材、资料上的不当与错误,提出修改建议。
⑵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出错,允许改正,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⑶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提问。如:比较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问题;结合(异常)实验现象,提出质疑;对问题追问几个“为什么”……
⑷善于“留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有时间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
⑸要求学生每天提出几个问题,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认真对待每一个提问,并引导学生去解决。
质疑是不同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探求真知的过程;提问是学生从已知伸向未知的思维触角,是思考的结晶,是灵感的绽放。李政道教授曾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如果学生肯钻研、会质疑、常提问,那他必然由机械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四、整理、反思能力
化学学科的知识相对较为琐碎,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之后,如不适时进行归纳、整理,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星状态,难以形成知识网络,既不利于理解记忆,也不利于提取应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活用不起来的知识。”归纳、整理的核心是思考,孟子说:“学之富则思,思之则得,不思则不得也。”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及时整理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进行完一个单元或一个段落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图表或“思维导图”等方法对所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铺成面,构成体,织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化学思维。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每一种元素都可从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盐的角度去整理,每一类物质都要考虑其制备、性质、用途、保存、鉴别等等。
此外,解题之后,也需要及时总结、反思,并建立错题档案,反思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补漏知识,夯实基础;反思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反思解题的失误,克服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反思解题的规律,以求举一反三……同时,将题型方法整理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