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10:4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论语十则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语十则教案

第1篇

现在,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课堂内外相结合,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帮衬,但课堂气氛却依然是如此的活跃。

现就个人实习后的情况和感受作如下回顾与总结。

一、教学工作

安顺市第六中学给我安排的是七(2)班的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吵闹,有些学生几乎是抢着回答问题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刚上初一童稚未泯的使然。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音量放到最大,充满激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有时还附带一些幽默的课堂语言和与课文有所联系的课外知识,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论语》是要重点讲的课文,我在给学生讲《论语》(十则)的时候,就给学生所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文学家叫毕沅,他在陕西当过巡抚。一天,他到庙里去住宿,看见一位小和尚在念经,于是就问他:“小师父,请问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小和尚说:“回大人,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之多,不想有个学生下去动手查了查,说有201个左右。在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做解释的时候,我就顺便对古代贵族分类以及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做了简单分析,学生也饶有兴趣。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也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第2篇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

因为职业的关系,“教师”二字,总是与“书香”二字联系在一起。但是,环顾周遭,还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气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他们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的书。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

(一).没时间读书

有的老师说,我也想读书,但工作紧张,无暇读书。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教师每周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小时;也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大概能做到每天保持一小时。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利用空课时间阅读”。也就是说,教师们利用晚上、周末时间仔细阅读的不多。人文理想的失落,生活情趣的单调,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远离了阅读,远离了书斋。如果你整天只顾着奔忙,你也就渐渐失去了人的灵性,也缺乏应有的精神滋养。

(二).功利性读书

语文教师为何不读书或者少读书,一种说法是读书尤其读文学书对教学没有作用。的确,残酷的竞争法则和功利的评判价值,造成了“语文教学==教参+教案、试卷+答案”的近乎机械的加工模式。因为忽视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只到几本参考书中讨“质量”。常常只看教参和教案,下载现成课件和现成教案来上课,对课本的理解都是别人的,而非是自己的阅读感受,慢慢就会使自己的阅读能力降低。殊不知,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在“语文”。对文本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恐怕再怎么讲究“教学”,也常常是“隔靴搔痒”。

(三).读书不如学生多: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是:仅仅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来看:1-2年级学生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高中生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要求是:“六——九年级能自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四年的阅读总量200万字;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四年的阅读总量400万字。高中生有课外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进行广泛的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量不少于300万字。”

当学生已达到这样的阅读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惟有读书才能沉浸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迷失自己;惟有读书,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必读篇目都不熟悉,老师读的书不够多,那么语感、对作品的理解力就会迟钝,甚至会赶不上学生,渐渐跟不上时代。

二、语文教师的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气质

“腹中有诗气自华”:教师长期的阅读积累会培养其儒雅、独特的气质,形成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形成教师诗化的语言: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一些教师的语言很有文采,他们的课堂语言不是那样的干瘪,而是充满诗意和文采。上他们的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熏陶。有的老师热爱诗歌,他上课的开场白、过渡语、总结语都很有诗意。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独特的气质、语言、修养、板书,对学生学习语文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深情地回忆“60年代欢乐而清苦中学生活”时说,“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因为“哪怕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辩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知道,钱穆当过小学教师,朱自清、叶圣陶当过中学教师。那些博览群书者,他们的课必然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闪耀着人文光辉。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网络和视频科技的冲击下,现在的学生阅读积极性越来越差,很多学生以影像和图画来代替文字的阅读。问学生:“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吗?”他们回答:“看过电视剧。”有的学生在作业里运用成语,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有三个错别字,作文更是错字连篇,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把学生卷面上错别字问题归咎于语文老师。而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学生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太少。那么,如何在网络时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国外的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学生直接到图书馆,先由图书馆的老师介绍馆藏的一些图书的故事梗概,然后学生借阅,并和他们的写作挂钩。加拿大政府提倡学校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通过作家生平介绍调动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兴趣:例如:在上《十则》前问学生:“你知道对世界历史思想史影响最大的十大人物谁排在第一位吗?”当学生知道是孔子的时候都非常惊讶,教师这时就可以介绍孔子的生平,指出孔子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的巨大影响,甚至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300多所的孔子学院。鼓励他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课文,也要去买一本《论语》来好好了解孔子的思想。

2. 通过介绍作家的其他作品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课下注释提到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我就特别介绍了《羊脂球》的内容,调动学生阅读莫泊桑作品的兴趣,很多学生就到图书馆借阅或者到书店购买莫泊桑作品。

3. 通过介绍原著鼓励学生阅读节选课文的原著: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节选自名著《红楼梦》《三国》《水浒》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原著,寻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回到《水浒》阅读关于林冲的情节,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教《鸿门宴》一课时,可以介绍史记中关于项羽、刘 邦、张良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刘邦本纪》《史记.留侯世家》。

(三)拓展教材的外延与内涵

教师的阅读积累在授课过程对教材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和补充,例如在教授居里夫人的作品《我的信念》时,我特别向学生推荐阅读居里夫人怀念自己丈夫的文章《怀念皮埃尔》,比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他们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更是生活中的痴情伴侣。1906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比埃尔的性命,也使居里夫人承受了一次生离死别的沉重打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坚强的居里夫人、严肃的居里夫人、执著于工作的居里夫人,而是一个因丧夫而悲痛欲绝的女人。她写丈夫的遗容,写丈夫的葬礼,写丈夫的实验室,写丈夫喜爱的花木……表面看来,似乎思路不够连贯,语言也不很顺畅,其实正表达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悲痛情绪。然而,就是这个极度忧郁的女人,很快振作起来,在丈夫去世五年后,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篇文章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作用,写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在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依然坚强地继续科研事业,对课文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可以介绍学生阅读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也是写居里夫人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居里夫人。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教材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所传授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大弊端。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经验教会学生挑战课本和权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第16课是《化石吟》,里面有一段话“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课本要表达的意思是化石证明了进化论的理论,可是我却发现在云南澄江地区发现的化石群却恰恰证明了进化论的错误,难道课本上说的都是对的吗?鼓励学生寻找材料来挑战课本的权威,甚至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追寻人类的起源》来进行,因为这个活动也探讨进化论的问题,结果大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阅读大量资料,展开激烈辩论。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也说过:“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觉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书的礼赞》)

试想,一个连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教学怎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盼望我们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勤奋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源头活水”常流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语文阅读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畅广元

[2]《对美国初等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调研报告

[3]《教师与读书》东岭中心小学张双云

[4]《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湖南望城一中 胡岭

[5]《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张小波(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