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7 01:2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言文阅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言文阅读论文

第1篇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阐释体论说文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的文章。阐释体论说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同时又要求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也要求使用修辞,以体现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等。

阐述体论说文的标题分为论题型、论点型、寓意型三种。这三种标题通常只是点明所要论说的问题或论说的缘由,通常不作为中心论点。考生在阅读时,不要被标题所迷惑。阅读阐释体论说文,考生要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理清其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等。

一、把握论点与论据

前人提出文章要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所谓义理、考据、辞章,就是观点、论据和表现形式;讲究义理、考据、辞章,就是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又契合内容的完美形式。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中心论点的文章不能成为文章;而观点又必须依靠足够的论据来支撑,没有充分的论据,论点就难以立足。考生在阅读阐释体论说文时,除了要了解相关背景外,还要抓论点和论据,看文章究竟提出了哪些看法,哪一个看法是主要看法;为了论证论点,文章用了哪些论据,其中,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事理论据。这样进行阅读和思考,就能迅速掌握文章的要旨了。

二、理清思路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今天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一般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的,说法不同,实质相同,即如何展开论证。阐释体论说文通过论据来证明论点,显示自己的主张的正确性。但论点和论据不是拼盘式的随意凑合,它们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如韩愈的《原毁》旨在探究毁谤的根源,文章从古今君子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论证缜密,环环相扣。考生在阅读阐释体论说文时,要注意分析其结构,理清其思路,进而弄懂各部分讲的是什么,有针对性地答题。

关于阐释体论说文,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考生加以注意。那就是古代文章的“序”有两种:一是临别赠言性质的“序”,一是为诗文所作的引言性质的“序”。这两种“序”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为赠序,后者为书序。考生在阅读时,要分清其究竟是为诗文书稿所作的书序,还是临别时写给别人的赠序,不要把赠序和书序混为一谈,否则无法真正读懂文章。而书序也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明书籍著述的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的相关情况,一种是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前者为说明体书序,后者为议论体书序。考生只要明确了书序的这两大类别,就容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向,进而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了。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着重叙述“南归”的经过,交代诗稿的写作和编纂情况;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则针对后唐李存勖因伶官而失天下的史实,阐明盛衰取决于人的道理。两篇文章同为书序,但风格迥然不同,前者为叙事说明,后者则为阐发事理。考生只要抓住了两者的差别,就容易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旨了。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蔡元振序

曾 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选自《茗柯文编》)

[注]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征召,聘请)

B.不惟其同守之同(相同,一样)

C.为不治矣(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从事(有才能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B.蔡君可拱而坐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C.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故序以送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项是( )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⑤反是焉,则激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

(2)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

(3)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

6.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则 舍 己 之 是 而 求 与 之 同 可 乎 不 可 也 州 为 不 治 矣 守 不 自 任 其 责 己 亦 莫 之 任 也 可 乎 不 可 也 则 举 其 政 其 孰 为 立 异 邪 其 孰 为 侵 官 邪 议 者 未 之 思 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心 术

苏 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候,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权书》)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犒而优游之(犒赏)

B.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愚蠢)

C.兵有长短,敌我一也(长处和短处)

D.使之狎而堕其中(轻忽)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抗而暴之/据兵而寝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而后可以动于险

C.凡兵之动/知敌之主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凡兵上义②谨烽燧,严斥候③小挫益厉,所以养气④彼固有所侮而动也⑤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⑥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假如正义在我方,即使战争形势对我们有利也不要轻举妄动。

B.文章认为,用人时不全部满足他们的愿望,是修养军队心性的方法。

C.作者认为,要做好一个主将,既要明白事理,懂得调遣,又要了解形势,善于应付。

D.这篇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思想,有一定的见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译文:

(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

(3)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第2篇

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预期违约致使履行不能,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另一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的情形。根本违约责任或补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赔偿损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无效等三种。根本违约的免责理由主要是不可抗力,它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在根本违约问题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够具体、明确,笔者建议对之区别规定并进行立法上的完善。

一、根本违约的界定

(一)根本违约的相关规定之分析

在英国普通法上,合同条款分为违反条件和违反担保。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带有根本性的条款,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标时,即构成违反条件;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中的次要条款,只是一些从属性的条款,并不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标时,即称为违反担保。在美国判例法上有关于重大违约和轻微违约之分。前者指由于一方违约,致使另一方未能从该合同取得主要利益。虽然英美国家没有采用根本违约的提法,但我们可以认为,其中的违反条件和重大违约就是一种根本违约行为,因为它已使合同的存在失去了实际意义。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5条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因此,《公约》衡量是否根本违反合同,有三个条件:第一,违反合同结果的严重程度,即是否在实际上剥夺了另一反给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第二,这个严重结果能否预知;第三,不能预知者的标准是处于相同情况中的同样通情达理的第三人。[1]

中国1999年《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它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对根本违约的规定,但在根本违约的构成,责任与补救等方面规定得不够具体、明确。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不履行合同义务”包括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和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前者如货物买卖合同卖方不交货或买方不付款,借贷合同中借方到期不还本付息等,这应属根本违约;后者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主要义务,也应属根本违约,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次要义务,则不应属根本违约。“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指虽然履行了合同义务,但与合同规定的条件不符。例如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规定的质量、数量、包装等标准不符,这显然不构成根本违约,可用换作、修理等方法进行补救。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该条实际上是预期违约中的两种情形,即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对于前者,债权人可以不待履行期到来,以其拒绝履行作为根本违约。对于后者,如果债务人的信用状况严重恶化而致履行不能,自然也应作为根本违约处理。可见,第107条和第108条只是一般性规定,对根本违约并未具体规定,而要视情况由法官认定。

(二)根本违约的主观过错之分析

大陆法系国家认为,合同债务人只有存在可归责于他的过错情况下,才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大际法系国家采取的是过错或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前者如《德国民法典》第276条:“债务人,法无其它规定,应就其故意或过失的行为负其责任。”后者如《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凡债务人

不能证明其不履行债务系由于不应归其个人负责的外来原因时,即使在其个人方面无恶意,债务人对于其不履行或延迟履行债务,如有必要,应支付损害赔偿。”英美法系国家不以当事人有过失作为构成违约的必要条件,而认为一切合同都是“担保”,只要债务人不能达到担保的结果,就是违约。《公约》也没有采取过失责任原则,只要一方违反合同,并给他方造成损失,他就要负损害赔偿责任,至于他违反合同有无过失,在所不问。根据中国《合同法》第107—108条和第120—121条的规定,只要违约,就应承担违约责任;双方都违约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使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仍应承担违约责任,该方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或约定解决。可见,我国的规定与《公约》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根本违约,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其宗旨在于合理补偿债权人的损失。其理由有两点,第一,这是由根本违约的性质决定的。一旦根本违约,当事人的整个合同目的落空,严重损害了当事人订约的预期利益,因此,有必要归之以严格责任,督促合同当事人谨慎履行合同义务,合法行使合同权利。第二,符合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认为,该条款是对公平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法律规定,换言之,该条款为严格责任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2]同时也符合《合同法》和《公约》有关规定。

(三)根本违约的界定

归纳上述分析,同时借鉴《公约》的有关规定,我们不妨可以给根本违约作如下界定:当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预期违约致使履行不能,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另一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即构成根本违约,而不问其主观过错与否。二、根本违约的责任与补救

任何违约都会引起一定的法律责任,或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这里,违约责任和违约补救的实质含义是相同的,只是角度不同。根本违约责任与补救是指合同当事人根本违约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和补救方法。

根据《公约》的规定,是否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对当事人可能采取何种救济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某种违约行为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受损害的一方就有权宣告撤销合同,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救济方法;如果不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则受损害的一方不能撤销合同,而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或采取其他补救方法。[3]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违反要件方可给予对方解除契约的权利,违反保证则对方只能要求损害赔偿。”《商法》一书指出,“条件是合同的致命条款,为合同的根基,违反它,受害方如果愿意的话,即有权撤销合同并主张违约损害。”“担保并非合同的致命条款,而仅具附属性,违反它,不产生撤销权,而只能主张所受损失的损害赔偿。”[4]在美国判例法所形成的原则是,只有当一方的违约构成重大违约时,对方才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否则,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根据中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方违约时,另一方有权要求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解除合同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在履行义务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综上规定,笔者认为根本违约责任或补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赔偿损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无效等三种。关于赔偿损失的范围问题,一般应包括财产的毁损,减少和为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合同履行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在货物买卖合同中就是利润。关于赔偿限额问题,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不得超过根本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根本违约而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受害方因对方根本违约而严重影响到的订约时的预期利益大小。关于解除合同的问题,解除合同即撤销合同从而使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行为,但是解除合同并不影响非违约方要求根本违约方赔偿损失的权利。关于宣告合同无效的问题,根本违约方应对合同无效造成另一方的经济损失负赔偿责任,而且宣告合同无效、赔偿损失并不影响非违约方采取其他补救方法。

三、根本违约的主要例外

在发生根本违约时,原则上不允许免除根本违约责任,因为根本违约破坏了合同的根基,使非违约方的整个合同目的落空。因此,对于免除根本违约或重大违约责任的合同条款应予以限制,这一法政策已为多数国家所奉行,在我国也应如此。[5]笔者认为根本违约的免责理由主要为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它通常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前者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引起的事件。后者如由战争、罢工、封锁禁运等引起的事件。因此,合同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出现而违约时,可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那么,不可抗力引起的法律后果有哪些?1、免除赔偿责任。即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免除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一方所造成的赔偿损失责任。同时我们认为,为了维持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和顺利处理违约事件,要求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一方作适当补偿。因为根本违约的不可抗力较其他非根本违约的不可抗力的免除责任范围和影响要大得多,这对受害方来说,其风险是很大的。2、解除合同。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根本违约,另一方有权撤销合同,消灭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解除合同”与前文所述的根本违约责任中的“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是不同的,由于根本违约引起的解除合同,并不影响受害方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但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根本违约,则属于免责情形,由此引起的解除合同,受害方并不能要求赔偿损失,最多只能要求适当补偿损失。3、免除不等于不负任何责任。一般而言,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的一方当事人,无论属于上述何种法律后果,都应承担如下义务:第一,通知义务,即将遭受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的事实及时通知给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如果未及时通知,致使加重对方损失的,应对加重损失部分承担赔偿责任;第二,采取适当措施的义务,即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负责;第三,提供证明的义务,即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有关机关出具的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如果提供不出证明的,仍应承担根本违约责任。

四、一点立法建议

可见,根本违约不同于一般违约,它的构成要件十分严格,它的法律后果也是违约责任中最重的一种,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从严把握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一方面要防止根本违约的滥用,另一方面要对违约情况调查清楚,要区分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一般根本违约与不可抗力的根本违约。同时我们要区别规定,在立法上相应完善根本违约制度,便于合同当事人交易时认识把握,便于法律、仲裁机关处理合同纠纷。因此,笔者不妨建议在《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部分第108条后面增加一条如下:“当事人一方有第107条和第108条违约情形之一,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对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则构成根本违约,对方可以解除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

(本文与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王吉文合作)

【注释】

[1].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3.

[2]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80.

[3]沈达明、冯大同.国际贸易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94.

第3篇

一、确定实验内容形成实验假设

实验的目标是学生在经过网状拓扑式课堂培养后,在语文阅读能力上能够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特征,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实验假设涉及了三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假设:1.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意识应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七种意识倾向“,在此设置假设一: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2.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普遍性的关系。设置假设二:网状拓扑式课堂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普遍性。3.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具有公正性、普查性、挑战性、严谨性、独立性五种品质特点,以及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等六种能力。在此设置了假设三: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二、实验变量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自变量是研究者出于某种研究目的进行操纵以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彼此相互依存。依据假设,实验操作变量是参与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网状拓扑式,对照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因变量包括:(1)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总体改变和各个分量(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的变化;(2)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总体改变和原则分量的变化。(3)学生语文综合阅读测试能力的总体改变。2.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即为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实验者不能根据它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如果不能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因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无法判定。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明无关变量,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本次实验设计中,因为是按自然班级进行试验,因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关变量包括下面五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因素、学习环境和教师因素。从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取样本。他们在校已有至少一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接触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一致。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进入新年级分班时,皆由学校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班级人员组成等方面综合平衡控制,在所属的班级层级中,随机分配,具有一定同质性。实验中涉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年龄接近,教学能力相当。

三、抽样及分组的设计

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独立设置的高中,规模符合要求。学校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学生对绝大多数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语文教研组承担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基本满足实验开设的需要。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与严谨,尽量减少前测与实验处理带来的交互作用,便于作对照比较,采用了随机后测控制组设计。学校按学习成绩综评、综合素质测评、班级人员性别比例、选科倾向等因素在进入新学年时随机分成若干个班级,采取等组实验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别从高二年级理科普通班、高三年级理科强化班、高三年级文科普通班三个不同组合中随机抽取两个,共386名学生参与实验。在每个年级的不同类型班级组合中,随机指派一个班为实验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网状拓扑式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之后采用相关测量量表及常规语文阅读综合测试进行后测。

四、测量量表的选取

1.批判性思维意识倾向测量量表的选取《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是一种比较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思维能力测试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2.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量表的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将思维元素与思维标准结合,从八个方面进行测量,比较适合人文学科检测,因而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作为能力检测量表。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和教师针对书面阅读报告进行分析和检测。

五、数据的分析

第4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麽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麽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第5篇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第6篇

建议使用热情、礼貌的服务语言

流通馆员每天面对大量读者,在服务中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好热情、礼貌的服务用语,是展示馆员风采的一面镜子,也是树立馆员形象的重要体现。当读者来到流通部门馆员应对读者微笑点头致以欢迎,做到来有迎声。对新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馆的藏书结构,面对浩瀚的图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馆员应主动上前用自然、亲切的语气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引导帮助他们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并详细介绍图书的种类、各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及借阅图书方法和借阅规则。当读者离开时,一句请“您把书拿好”、“慢走”、“,欢迎您再来”之类的话,会使读者倍感亲切、心情舒畅,从而提高了读者来图书馆的积极性,使图书文献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读者要借的书不在书库时,馆员的一句“对不起,您要借的书借出了,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书一有立即通知您”。这样可以减少在借阅过程中的矛盾,树立馆员的形象,使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反之,如果馆员对读者冷漠待之、冷言粗语,会伤害读者的感情,使读者感到失望,从而减少来图书馆的次数、降低了图书的利用率。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

实例二

有的读者未办理借阅手续将书带出阅览室。

1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般情况下读者可能确实是忘记了办理借阅手术,另一种情况确实有少数读者就是故意不办理借阅手术,故意将书私自带出图书馆。在处理者中问题的时候,要会用委婉的否定语言应答。应说:“这位同学!您是否办理借阅手术了,请您给我到借阅台补办一下好吗?”这样的语言避免避免了读者的尴尬,不但维护了读者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读者的目的;即坚持原则,又维护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体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

2建议用谦逊委婉的语言用语

运用谦逊委婉用语。对各种违反规章制度、不和常理以及过分指责需求的读者进行委婉的否定回答,既坚持原则,又照顾了读者的面子和情感,不会使读者恼怒而导致纠纷。例如:当发现读者将书架上的书乱翻,就应上前对读者说:“同学,您需要借什么书请到检索机上检索,再根据书架的类别来架寻找,不然乱架后,就更难找了,也给其他读者带来不便。”这样对读者既给了具体的帮助,又指出了乱架的坏处,读者就会乐于接受意见,还会在以后的行动中加以注意。对于个别行为较为恶劣的读者,也应冷静对待。馆员要照顾他们的自尊心,决不可当众指责,更不允许讽刺、挖苦、训斥,应充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诚相待,防止读者对正确的意见也产生反感。

实例三

(1)图书超期。特别是一些教师,借的书大部分是教学用书,需要长期备用,再来借新书,电脑会出现“有超期书未还,借阅被停止”,如果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老师:“你有超期的书,不能再借了。”这样教师就不容易接受。这就需要馆员用文明的语言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设置借阅限期只是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如果确实需要,请把到期的书先还再重借。”或特殊处理,道理讲清楚了,教师会理解和支持的。

(2)建议运用解释性语言。由于读者的层次不同,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个别读者在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急噪情绪、甚至恼怒心理,从而把怨气撒在馆员身上。遇到这类情况,就要求馆员有良好的修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礼貌的解释性语言对读者进行安慰,消除读者的不满。比如个别读者在借不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时会发泄地说“什么破图书馆,连想借的书都没有”,这时馆员应做客观解释:“我帮您查一下,如果库里没有此类图书,我们会把信息反馈给采编部门。”这样也便于根据读者需求精选藏书品种。如果发现图书已全部借出,就解释到:“对不起,您要的书暂时全部借出,请留下您的联系电话,等有书还回,我们通知您”。这些非常礼貌的解释用语,不仅可以消除读者的误解,也彰显了图书馆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与读者沟通中化解隔阂,拉近双方的距离。

实例四

一位读者认为自己未借图书,可是电脑上却出现记录。馆员认真听完读者的一番强硬叙述,正要调取他所借图书的详细记录,电脑突然死机,这时馆员最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到“您的声音太有震撼力了,连电脑都吓得死机了”,一边马上开机,一边安慰读者“别着急,如果是电脑上弄错了,我们一定马上改。”结果在事实面前,读者尴尬地说:“我可能记错了!”这时馆员应报以善意地一笑:“没关系,连电脑都能死机,何况人脑呢?”使用这些幽默委婉的语言,既不仅维护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消除了与读者之间的误会和纷争,使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达到管理的目的。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幽默是馆员与读者沟通的剂,是图书馆员才学、智慧和灵感的结晶,它不仅能使语言闪耀出绚丽的光芒,还能使服务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实例五

读者抱怨时要言为心声、善于倾听。如在流通服务过程中,馆员对读者抱怨文献资料缺乏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读者所说的内容上,不抢话题,给读者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表现出馆员一种认真、耐心、虚心的态度。同时通过歉意的微笑或体态等作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对读者的尊重,然后耐心细致地做出解释和回答。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耐心地向读者说明,并反馈到相关部门。如读者对藏书结构、品种等提出合理建议时,馆员应给予不时地点头示意,表现出对说话内容的兴趣和赞许,或者用自己的语言重复读者所说的内容。在倾听中找出读者的优点,显示出馆员内心的赞叹,给读者以总结性的高度评价,使读者在倾述中变得轻松愉快,并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彼此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因而使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倾听别人的说话,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作为馆员在服务工作中,语言是一门艺术,而善于倾听则是艺术中的艺术,以上几个实例充分说明有声语言艺术在流通阅览服务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作,无声语言艺术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微笑服务,微笑是人最好的表情,友好和谐的微笑在流通阅览窗口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员若始终面带微笑,则可以大大缩短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和悦、微笑的表情赢得相互的信任。例如面对一个优秀的读者,工作人员的微笑应是肯定、赏识、欢迎和鼓励;而面对有违规行为的读者,工作人员的微笑略有责备,但那是善意友好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包容和大度;当我们的工作出现差错时,工作人员的微笑则表示一种歉意,希望能获得读者的理解。切忌神情冷淡地面对读者;或表情一般,漫不经心,使读者产生受冷落和恐惧心理。再比如当读者在阅览室里旁若无人地大声接听手机时,做一个请到阅览室外面去的手势,以维护阅览室的宁静环境;再如有读者穿着拖鞋进入图书馆,馆员不妨指一指他的脚,再做一个幽默的手势,读者看到馆员的手势,不好意思地笑了,也许以后就不会这么做了。

当有读者在阅览室里大声地讨论问题,影响了周围读者时,馆员做一个压低声调的手势,然后指一指墙上“静”的标志,便会有好的收效,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立刻止住讨论。尤其是读者大声讨论或者说话时,若让停止,用语言需几遍,而结合手势示意则说一声即可。遇到熟人来馆要走时挥一挥收,往往会起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可见在图书馆服务中,无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仅次于有声服务语言。

第7篇

一、凭借问题拓展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新奇的画面。如《鸟的天堂》这课中的前四节是讲作者巴金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所见到的情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面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描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学生没有深入体会意境,当然说不出来。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白茫茫的水面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从“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中的“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桨橹拨水,涟漪荡漾,周围幽静宁谧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学生通过联想都能准确地回答。

二、观察图片,联系想象

教学图片直观、形象,易为小学生接受。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一些图片,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以及其它图片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舍身炸暗堡》这课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拉了导火索,在炸药包即将爆炸时,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挺立着的情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整个画面,对当时放置炸药包困难作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画面,阅读课文,想象情境,便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三、指导朗读,深化想象

第8篇

现代文阅读检测的特点之一,是要求阅读者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去分析阅读材料,一方面通过语言接受文章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解读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技能进行表达,这就要求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皆要具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结构意识、评析意识。

评析意识系指阅读者在获取阅读材料的信息后,思维不停留在语言表层的感性理解上,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并能对材料观照、归纳、推理,得出不同层次的理性判断。这种能力既包括对字、句功能的评析,也包括对整个语言单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析和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由于“评析”的概念十分宽泛,为使高考语文检测能与教学大纲衔合,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对评价能力检测范围及量度作了基本界定。其中语言评析能力体现于《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的前五点之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能够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评析能力主要体现于6、7两条:“能够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这几条要求,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如单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评析中心思想、主题等,很容易由于作品的多义性和作者主观色彩产生见智见仁的分歧,影响检测的科学性。而作者的观点、立意及采用的表达技巧,则有很强的客观性。这样,评析题从读写双向交流角度检测的特点,也就比其他能力检测更为显著。

作者主体因素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影响,一般来说源自两方面,一是作者身世、经历、地位、文化素质、思想水平等内在因素,它往往是无声无痕不自觉起作用的,是潜在性因素;另一方面是作者写作原因、写作目的、意图、写作条件、环境等,是直接性因素。这些因素有些直观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中,有些不能从语言表象中分析出来,即表现为非语言性因素。例如要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含蓄,光凭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就难以奏效。

评析中的非语言因素还来自“读”的方面,阅读者获取语言信息后,有个分析、理解的加工过程,即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本文语文应该是语言与思维辩证统一的学科,然而“五四”以来的语文教学现况,却是语文局限在静态语言学和文章学的范围内,既淡化了语言与生活的联系,也淡化了语言与思维科学的联系,对此朱绍禹教授有段极为深刻的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而在我们,有过文道关系之争、读写地位之争、讲练比重之争、语言因素与文学因素之争,唯独很少涉及语言和思维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这足见我们对这一关系语文科根本性质问题认识的不足。”(转引自《语文思维培育学》)为促进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高考语文题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思维科学成分,尤其是选择题型,不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探索解题思路,就无从得出正确的答案,正是这种导向作用,语文界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都逐渐明确了思维科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两者关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检测的重要课题。

影响评析能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阅读检测,也是对学生的综合性检测,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它的载体而凭空存在,在对语文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评析时,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也就影响评析的进程和结论。科技说明文阅读刚出现时,众多的语文教师惊愕于语文考卷竟然出现与语文教学不相干的自然科学材料,这种惊愕也说明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缺陷。高中毕业生,难道不应该读懂给普通人看的科技说明文吗?出现结合语文课以外、而在高中学习阶段中所必须掌握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试题,正是语文命题面向生活、立足实际、面向运用的进步,是体现语文工具性本质的创新,也是加大选拔考试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成功尝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上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并非均衡、平行起作用,往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但为了便于分析某一因素的作用,提醒学生不可忽视“语言”外的该种技能,我们还是将它们分开解析。

先看涉及作者主体因素的评析题: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摘自1991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这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全文描叙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文没有说明当天是什么日子。正文内容不足以解题,只不过提供了个暗示:那天作者见到了“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为什么这天有这么多人来呢?作者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没直接表明写作目的,再看[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作者是1928年去的,联系托尔斯泰的出生年月,可以推断,作者正好赶上托翁的100周年诞辰纪念,“特殊的日子”的“特殊”之处,在于那年正好是托尔斯泰的百年祭,作者写作目的正在于此。

假如此题不联系作者的写作时代、写作动因,就难以得到正确答案,据广东公布的资料,这道2分题广州市考生平均得分为0.37分,绝大多数考生如坠云中雾里,原因是没有从语言外的因素去寻求解题思路,一味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诸如答“参观印象深,所以‘特殊’”、“表示不同寻常”等。

再谈谈思维因素的影响,评析必须用的思维知识,即逻辑知识主要有给概念下定义、判断、推理、归纳、论证等。这些逻辑基本知识多年前曾在语文课本中以知识短文形式出现过、反被撤下,目前学生的思维知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本文仅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设例,说明评析能力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说明语词、句子意义,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题型。这一思维过程,即是逻辑学中的“定义”过程,定义规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文中的概念,必须与有关题目中的定义项相符。两者内涵、外延要相应一致。高考卷的命题学者,常在材料与该材料的“同义词”是否完全一致上布题,既考语言能力,也考思维能力。

例如:

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和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选自1984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D项的“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与材料的“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语义抵牾,歪曲了文意,可以率先排除。

A、B、C三项后半句的表述语义基本相同,前半句话,是命题者设计的对文中“同源”的解说。三项中哪一项正确呢?先看A,把“同源”定义为“同一祖先”,不同洲域的人类怎么能共一个祖先呢?显然不当。B定义为“同一个种族”,那么就不包括其他种族吗?也不当。C的定义“人类所有种族”则与“同源”相应相符,C为正确项。据江西南昌资料,这题的得分率不到0.2,考生不明命题角度是最重要的失分原因。

利用对概念进行定义时容易出现的定义过宽、过窄、拨高、概念偷换等思维错误设计迷惑项是制题的常用方式。

高考卷阅读评析题,离不开逻辑推理,所谓推理,是从给予的阅读材料出发,推出一个或几个对材料的判断,检测阅读者正误甄别能力。如: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以上文字为什么能够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杨柳的美丽可爱?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因为抓住了春天杨柳叶芽的特点,把新芽生动地比喻为一串串嫩绿的珠子。

B.因为描摹了杨柳柔美的动态,用S线来形容柳条在春风中的飘摇,新鲜贴切。

C.因为概括出了西湖岸边独有的春天的杨柳的特色。

D.因这形象比较具体,杨柳的数量、颜色、形状、动态等都涉及了。

(1988年广东省高考试卷)

不恰当的一项是C,全句是对湖岸柳树的描绘,这是江南共有性的景象,而推导出的C项却把这一景象说成“西湖岸边独有”的景象,“独有”缺少推理依据,与材料矛盾,不合逻辑。这道题是从思维干扰的角度设计的。

最后谈谈综合性的知识对评析的影响,如: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A、B、C、D、E略)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选自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统考试卷)

阅读材料从头到尾未出现“氧化现象”字样,到底F是否正确,不具备有关化学知识的人无法回答,只有掌握“普通有机物质分解出二氧化碳就是出现了氧化现象”的知识,才能判定F项正确。这是中学化学课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