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9 05:4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1篇

1.1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已采用CAI多媒体课件,但只是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重现,没有重构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师由施教者变为指导者,由课堂的主角变成课堂导演。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协作,自主学习,积极探讨,有效锻炼其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远高于理论学习能力,要强化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课时不多,且缺乏连续性和创新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1.2优化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基本分为“两段式”:60~80学时的理论教学,衔接集中的1~2教学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部分院校穿插6~10学时的验证性试验。从学时比例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仅占10%(课程设计学时不包括在内),远不能达到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将课程总学时调整为64学时,包含32学时的理论学时,28学时的实践学时,4学时的机动学时。

1.3革新教学内容

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选取把握4点原则:(1)以实际应用选取知识点;(2)围绕实际项目选取知识点;(3)以产品设计选取知识点;(4)以创新能力培养及软件的应用选取知识点。解构和重构课程的学科体系,首先将课程划分为机械设计概论、运动机构、传动件、联接件、轴系零件5个模块;其次以对象、现象、机构、零部件为载体,设计30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最后采用任务驱动将每一个教学情境具体化,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例如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划分为5次大作业。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

1.4创新教学方法

为更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1)采用模块划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2)采用CATIA和ADAMS(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法;(3)采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课件、动画视频、微课程视频、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仿真、教学挂图及机械陈列室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整体质量。

1.5开发教学资源库

为更好的辅助教学,要根据生源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和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1)开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2)采用AdobeCaptivate开发交互式课件,包括视频、测验等;(3)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开发为5次大作业;(4)编写包括ADAMS、DIY、机械创新设计等在内的实验指导书1册,包含14实验项目;(5)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书16个;(6)开发典型机构的教学挂图10幅;(7)制作微课程视频44个。

1.6拓展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分为3种考核方式:(1)考试考核:考核成绩采用实验成绩30%+项目任务书考核成绩30%+理论成绩40%。(2)技能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的“高端设备安装与制造—CAD-CAE-CAM”,获奖后可替代本课程学分。(3)免试考核:学生正常参加上课,通过申请免试课题,相关的创新性设计和课题研究通过答辩,即可替代修的本课程学分。

2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高职;教学方案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现代的教学方法融入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从教学的理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技术,评价与应用环境等等一系列方面实现信息化。它主张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数字化,其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达成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全新的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典型方法及其不足

最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基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方法与经验。根据笔者的归纳,有如下的几种方法,但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特总结如下:

(1)探索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掌握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开拓创新的科研素质,但是效率不高,花费时间较长。

(2)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去进行研究,在指定的时间内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效率较高,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普遍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精神,导致经常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问题的解答。

(3)慕课教学法:运用现代广受欢迎的慕课系统,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访问慕课,复习预习所学的知识点,及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新颖,效果好,但是不易组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缺少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长期运用该种教学方法容易产生厌倦。

正因为存在着如上所述的诸多不足之处,所以很有必要对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针对上述计算机应用方面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完整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1)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正像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也是一个师生交互的过程,弄清楚受教育者的基本的状况,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笔者认为,在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前,最好能够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不相同的。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活泼好动,普遍动手能力强于理论思维的能力,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对于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则兴趣十足。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尽可能地使用生动的言语和丰富的演示来启发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进行探究。

2.多媒体操作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已经被看成是当代人的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媒体的操作能力大相径庭。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对于学生多媒体的操作能力有所认识,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操作能力,必要时对某些能力欠缺的学生单独辅导,让他们尽快地掌握多媒体的操作能力,以便于进一步地向学生推行信息化教学方式。

3.知识结构:

了解学生在进行本次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哪些必要的知识点,特别是对于本次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有所了解,以便于提升教学的效率。

(1)对学生进行分组。

作为高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手段,分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通过分组能够让学生有团队意识,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便于开展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小组活动中获得其他组员的帮助。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前,应当遵循“优劣搭配”的原则,让先进的同学可以带动下后进的同学。

(2)准备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实施信息化教学,必须要整理好必要的资源。常见的资源包括慕课平台,操作视频,编程源码,辅导资料,网上资源等等。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这些资源,合理地使用他们。特别要注意保证教学场所的网络畅通,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正常地访问网络上的各项资源。

(3)教学过程

作为实施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学的过程非常重要。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吸收借鉴了许多其他的教学流程优势,总结出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推荐给大家:

四、本信息化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规划,对于整个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的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笔者的实践来看,通过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化手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汇总展示出来,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严格的教学过程,既能够保证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操作技能,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 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 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 2005- 11- 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大赛;启发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提出: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信息化教学来更有效地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而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其中一个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市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比赛项目、说明、评分指标、赛后启发、大赛注意事项等如下:

一、比赛项目主要包括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项目1)

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2)

笔者参加的是项目2,故只探讨市信息化教学大赛项目2的比赛。

二、比赛项目说明 

项目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

此项目考察教师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

1.教学设计应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和技术。 

2.教学设计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某一个教学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但应保证其教学的完整性。 

3. 教学设计应有教案、现场说课稿,以及现场讲解演示光盘(含供演示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

4. 信息化教学设计属个人项目,应是参赛教师原创。 

5. 赛前完成教学设计,按照参赛教师抽号顺序进行比赛,参赛教师讲解教学设计10分钟,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 

三、大赛评分指标

项目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清晰、准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作用突出,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内容呈现 25 教案规范、完整、突出信息化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数字化、媒体化,传输方式网络化;选用多媒体素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

技术应用 25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应用恰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有推广性

四、笔者参加市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启发如下:

1、针对上述比赛说明,首先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1)、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

五、针对评分标准,获大奖需要注意的事项是:

1、选题创意 

(1)、要选择适合用信息化教学的课题。先考虑课题是不是适合采用信息化教学,是否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选题例子有:水平仪、 全钻仪 、 双钟示波器、万用表、商贸、虚拟仿真网购、,汽修专业的刹车和汽车打蜡等。 

2、了解相关背景:

(1)、了解2010年11月 ,世界大学城(湖南)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

(2)、了解教学改革背景,主要思想有: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学、思、知、行相结合,资源全球化、活动协作化、知识获取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教育终身化,教材多媒化。

3、定位上课依据:上课要求依据教学策略,生源特点,要对以往毕业学生做评价,对学生价值观 、 信仰等进行定位。

4、开拓教学资源

(1)、目前网络教育使用率为17%,89%学校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7︰1。

(2)、故要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软件资源和电脑技术等, 可采用高教版数字化资源(嵌入编程软件)。

(3)、可利用网易教育频道看视频公开课,有1000门视频公开课,5000门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网址为:.cn/)。

5、利用仿真软件实时教学

(1)、因当今仿真软件趋向于真实、完整、先进,要先创造情景,再确定任务,实施学习(两个老师教),总结评价,拓展提高。

(2)、要注意做到实时连线(监控系统信号),电脑,自动计时,利用后台数据库。

(3)、最初要制定认知、技能、素养目标,如:车东西要细心、耐心,制定知识、技能、态度目标。

(4)、一定要在信息化教室进行“教”与“学”。让学生参与进去在线点评。 

6、处理好教学设计的重点:采用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念,思考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效率。

7、应用新技术 : 新技术如,SMT生产实训室(虚拟场景)、视频片(虚拟仿真)、MAYA、

电子书、仿真技术,如:手机F4S。

8、制定好教学过程

(1)、过程包括感知、演示实验 、体验、领悟、技能评价、讨论完善、应用拓展。

(2)、要做中学、做中教、把学生分组、巡视分组学习情况。

9、选择好教学方法

(1)、可采用情景模拟、游戏教学法。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混合式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法,网络——课堂相结合教学法。

(3)、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感知认同,模仿,创新创造。

11、选择有效教学模式

(1)、可从“以教为主”教学模式 , “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以“学”为主教学模式中有效选择。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测评系统,老师控制学生机,管理学生,教学互评(阅卷),学生只能做。(预设录屏频,学生可看,并练习,不会的话旁边有提示)

(3)、学习三部曲包括:a、看。b、练习。c、巩固。

a、系统答题分析:不要过于强调独立,应合作探究,培养能力,制定岗位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

b、动态模拟,解决问题。用口诀记忆,掌握要点。可采用小组比赛,闯关游戏,边游戏边测试与学习。可采用安全找错游戏,在线测试平台,三维动画等拓展延伸,多元化评价。

c、总结: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可在数字微格系统控制室上课,利用校园网,让学生边看,边讲,边比。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环境;教师;集体备课

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集体备课是以传统集体备课为依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作为集体备课形式的一种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集体备课的定位,丰富了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传统集体备课的信息化,也是对传统集体备课的整合与补充。按照我校课题组的要求,各学科都进行了电子集体备课的研究与探索,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电子集体备课必然会成为备课的新趋势

把许多人召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大家一起备课的时间不好选,大家都能到场参加备课的地点不好定。网上电子集体备课,就可使您认为大家在任何合适的时间进入,使您无需迈出家门或校门就能参与。

信息化环境下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拓展了备课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比如,语文学科文字量大,书写起来费事、费力、费时间,不便于修改,备好的教案更不便于交流。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老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轻松交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老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经验在这里分享,能力在这里提升。老师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支持所带来的成长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研”的共赢。

网络集体备课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是传统集体备课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之间的合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之间的网络集体备课必然会成为备课的新趋势。

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集体备课的管理模式

制订信息化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制度化以后,不仅可以使要求覆盖到每个人、每个学科,更可以保障研究的完整性,同时鼓励创新式的各种研究。我校先后制订了《开县中兴初级中学电子备课的实施策略》《开县中兴初级中学电子备课的要求》《开县中兴初级中学电子备课的设计策略》《开县中兴初级中学电子集体备课考核办法》等制度,把信息化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纳入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集体备课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制度的约束,解决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保障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

根据语文组总体教学进度安排,做好教师个人备课的分工内容。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集体―个人”。

(1)个人一备:各年级备课组按照规划事先布置教师各自“私下”备课,一人主备,形成个案。他要最后提供该课的初步教学设计、课件、相关资源呈现并传到学科论坛,以供其他教师研习。一备有两个关键:一是,虽然有一人主备,但并不等于其他人可以不备(备与不备在“集体二备”时可以发现);二是,主备人有物化的备课成果呈现,并且上传到学科论坛,教研组长作审核评价。

(2)集体二备:集体备课应在个人备课基础上进行,应是“分―总―分”,这样既能发挥集体力量,又能各具特色。形式就多样,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我校是在已备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其他教师对有问题之处在论坛上指出来,并说明改动的理由,大家共同探讨,看有无必要修改,如有必要,就让主备教师当即做改动。然后,再上传至服务器集体备课相应板块,供全体教师使用。

(3)个体三备:在下载应用前,教师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课件进行再一次备课取舍和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性化教案、课件,再上传至服务器教师个人板块里,以备教研组长检查考核。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对共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2.QQ群在线研讨、网络学科论坛和面对面集中研讨相结合

(1)利用QQ群发送信息和公告:利用QQ群发送信息和公告,可随时交流。QQ群可以多人上线研讨交流,也可以群成员之间私下交流。QQ群比较方便。

(2)教研论坛:借助网络开展交流,集中集体智慧面对教学遇到的现实问题,立足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服务,这就是我校创办网上学科论坛的原因。论坛的互动性很好,你可以在论坛这个平台上发帖,也可以回复别人的帖子,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论坛交流不受场地与时间的限制,有时间就可以上来看看。论坛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下载,同时你也可上传资源,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可把备课人的备课资料提前放在论坛,供教研组长审核,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发帖回复修改意见,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课后教学反思。

三、网络集体备课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坚持统一,兼顾个性

备课集体化的明显标志是做到六个统一,但“统一”会不会使教学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统一”怎样顾及不同情况的学生?有了统一的教案是否就可以不备课了?……的确,班级有差距、学生能力有高低、教师经验有厚薄、教学风格有差异,如果完全使用统一的教案自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不等于各自为政、不需要“统一”了,毕竟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的搀扶、指点。所以允许教师在明确统一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条路径、提出不同方案,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各有侧重、进程不一,这样就既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由设计教案为主转到解决问题上来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而设计教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

电子集体备课要紧扣教师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电子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教案反思与研究的过程,更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电子集体备课不仅只是某一固定时间,有问题应及时讨论以解决问题。电子集体备课要想发挥作用,更应让它内化成大家的意识,有问题及时交流。

3.教学案例的完整

第7篇

1、当我们发现很多来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是只会计算机的皮毛,也就是只会开机、关机、上QQ聊天,而且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机基础应用。针对这钟情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一个个情境任务来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识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识别计算机各部件,任务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情境二,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任务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装,任务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3、学以致用,学了计算机就要会用,用到学习中,用到工作中;我们所教授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础性课程的安排为主,但也要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能制作有关旅游前沿、旅游资询、旅游风景、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艺术小报,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制作有关健康小常识、康复医学知识方面艺术小报。学生即学会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学习了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内涵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8篇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教学 设计

一、现代教育特有的环境与优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方式,迅速地感染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当师生双方直接受惠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那特有的赏心悦目所带来的直观与艺术的优势时,人们开始投入空前的热忱和巨大的人力财物。同时也能够以比较冷静的眼观来观察和研究这一全新事物的特点与发展。以计算机的数字运算、存储和传递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技术与资源运用不可逆转的网络化,资源化的发展趋势是,再一次地在教育领域掀起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就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一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革新的教育评价理论。

(一)单元教学目标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师需要根据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将要在教学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基本类似。

(二)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强调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或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景,并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网络化环境中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三)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根据教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和问题,教师要能够寻找到与这些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在互联网广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找到有关的网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老师提供的网址出发去网络上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要仔细设计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步骤,包括教材的研究、活动的组织、平时教学的组织,以及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要求等。

(五)学生作品范例设计。教师需要模仿学生,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创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并学会如何传播自己的电子作品、教师设计学生学习作品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以帮助学生研究问题、完成研究报含,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设计制作学生的电子作品,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评价量规设计。评价量规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工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的评价标准,以便在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印学习成果:同时,教学评价工具也将提供给学生,使每一位学习者明确教学的要求,所以,评价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

{七)执行单元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案,制定出执行教学计划的安排、以便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按照计划执行做好的教学设汁。

(八)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设汁的各个环节,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的有关环节。该模块处于教学设汁系统的中心,表明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串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探究型学习模式。

探究型学习模式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一些适合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求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在线专家的帮助,教师或专家帮助学生的形式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足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

(二)协作型学习模式。

教师组织学牛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质的形成。在班级有组织的协作学习小组中,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才智,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解答教师所呈现的同一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利协作通过共同的研究项目来实现,这需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