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5 13:1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职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概念是入门的先导。探究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厘清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而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含义,首先要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目前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学术观点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应该说,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前学界的争鸣现象,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亦有不足之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问题
作为社会的缩影,校园的文化建设时刻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时代变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覆盖世界的客观发展潮流与恢宏实践进程,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在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渗透。青少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具有相当兴趣,如他们对美国“三片文化”的推崇和狂热。然而,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目前在一部分学生中滋生出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可资体认。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学校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阵地,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2.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挑战。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很大影响。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力,又产生虚假性;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着信息文明,又生产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予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可以说,当前校园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不时进行着冲突与对抗。因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介,做到就红拒黑、为我所用,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体制市场化带来的新挑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前我国亦进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既是一个体制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创建的过程。市场经济这柄双刃剑,在带来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良的消极影响。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是最敏感、最集中、最迅速地反映、折射社会环境变化的一个群体。随着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强,高职生的心理无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校园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倾向日益明显,文化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日益暴露,直接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和实效功能。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鲜明的特色是创新的题中之义和魅力所在。因此,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培养学生高技能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高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改变社会偏见、符合时展的需要。具体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也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安排,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重要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意义十分重大,既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归纳起来,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其次,必须准确把握基本要求。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坚持科学的实践策略,坚持突出高职特色的职业理念。一是在构建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突出高职“教学工厂”的建设基调。要拥有现代化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材料,这是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二是在构建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时,突出高职“职场人生”的行为规范。通过与企业联手等方式,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职业能力,从而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三是在构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时,突出高职“成功职业人”的理想追求。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培育师生职业文化心理,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广大师生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不懈奋斗。
【关键词】院校,医学;校园文化;路径
百年之计教育为基。为医学事业培养和输送专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的重任,其所培养的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在校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对右医在校学生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后,明确了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院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1]。
1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历史责任”,“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是社会对医学生寄予的急切希望[2]。一直以来,右医人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坚持扎根老、少、边、山、穷地区办学不动摇,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不动摇和坚持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不动摇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健康的校园文化,则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具有常新性,但它却能够保持永恒魅力,校园文化能够激发青年医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作为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院校,必然承载着社会和学生更多的期望。因此,在正确认清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的前提下,解决如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对教育和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个性,发挥自身潜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构建和谐的医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以右医在校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涵义的认知、氛围的营造、理念以及现阶段医学院校存在的问题、建议和意见等。对右医在校大学生采用校园随机抽调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93份,有效问卷率为98.60%。各项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见表1~表4。表1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涵义的认知调查情况表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情况表3在校医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念认知调查情况表4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调查情况
上述问卷调查表提示:右医大学生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知较为清晰,对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信心,向往和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管理模式,积极关注医学院校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当前右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以文化交流资源少、大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和网上平台欠缺等最为突出。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右医作为一所高等民族医科院校,扎根革命老区办学,应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构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依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右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路径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3.1挖掘大学精神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其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怀的代表。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52年的开拓、进取中,右医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精神,其中包含着“大医精诚”的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内涵,并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大学精神得到学生的认同,形成一种内在的感召力,熏陶、塑造和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
3.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优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高校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右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坚持不懈促成良好习惯养成,加强内部管理力度,广泛开展美化、净化校园活动,不断完善督查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工作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制度化、常态化。
3.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拓展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具备时代精神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右医历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院校还应坚持做到一个“活”字,让校园活动活起来。开展融医学、科技、书画大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于一体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当代医科大学生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的特点,广泛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
3.4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右医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办学目标,应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校期间,就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熔炉,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以及各类“挑战杯”竞技比赛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主动获取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进一步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5优化人文社科课程设置
右医“大医精诚”校训,既是思想境界要求,也是行为规范准则,它激励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3],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接受文化教育与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6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
网络已经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开展学习与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享用主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电子显示屏以及学生个人电脑,充分利用BBS、论坛、博客、QQ群等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引领,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综上所述,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众多路径中,笔者认为只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内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优化人文社科课程设置,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就能够建设优秀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4):141-14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合和精神 土楼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6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真实反映,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更是凝聚和团结师生共同实现办学目标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所发展态势强劲的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确立了打造“海西山区一流幼儿园”的名校品牌发展目标。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内涵之道路,名校才能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品位。因此,永定县实验幼儿园一直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上下大工夫。结合永定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的故乡的园本实际,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将客家土楼文化之“合和精神”融入园本建设与发展中。
所谓“合和精神”,是指合作精神、和谐发展,它是土楼文化的精髓。客家人南迁而来,靠的就是“合和精神”,全楼人密切合作、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客家人与原居民融为一体。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在对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中,注重发扬“合和精神”,以“合和精神”为校园文化底蕴,重视教师和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师师合作、师幼合作、幼幼合作、家园合作等途径多层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师幼合作精神,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园所和谐、快速发展,打造浓郁的“合和精神”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走近土楼”文化教育活动这一鲜明的办园特色。
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层面是:师师合作,表现为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建设;第二层面是:师幼合作、幼幼合作,表现为构建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幼儿的合作教育;第三层面是:家园合作,表现为家园共育,提高教育实效。在园所发展中,“合和精神”正以理念形态和实践成果发挥着巨大的驱动力和凝聚力,鼓舞全园师生、家长为创建名校而不懈努力奋斗。
一 发扬“合和精神”的根本——师师合作
合作的教师培养合作的幼儿,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传承“合和精神”的根本。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将教师发展目标确立为“敬业、专业、勤业、合作”,树立幼儿园是大家庭,“合和精神”是这个大家庭的支柱观念,要求教师在校园文化“合和精神”的传承中,注重运用教师自身的合作行为熏陶和影响幼儿。因此,永定县实验幼儿园通过开展园本培训、团队活动、外出学习等,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园本培训建立合作型团队,实践“合和精神”,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如开展“一课三研”园本培训,以年段为单位开展教研公开观摩活动,每位成员共同参与本年段公开观摩课题的选题,经共同分析教材后,初定课题的目标及施教方法、实现目标的途径,推选一位最适合所选课题的执教老师开始“一研”,“一研”活动结束后立即组织教师进行评课,共同分析教学的适宜性和不适宜性,再进一步调整活动设计及教师的教育行为,然后继续开展“二研”、“三研”活动,验证教材教法,集中全年段教师的集体智慧,将课题以最成熟的状态向全园教师公开观摩。在选题—试教—评课—调整—验证的年段教研全过程中,教师树立有效合作、合力制胜的信念,提高本年段所选课题的实效性,强调了年段成员的集体智慧及贡献。在合作中,引导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在研讨中每个教师都主动融入团队,以整个团队为荣,并积极寻找团队成员的优点并进行学习,通过比对了解并克服自己的缺点。“一课三研”的教研过程,真正提高了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师们通过不断地合作与分享,形成了彼此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为构建“合和精神”校园文化搭建了平台,同时教师专业化水平在“一课三研”的过程中飞跃发展。
在文体活动中打造合作型团队,发扬“合和精神”。如结合节日或大型活动,有意识地以团队为小组组织开展活动,或是3~5人的小团队,或多人的大团队,设置“抬轿子”、“幸福传递”等游戏,游戏环节包含在看、听、交流、分享、合作中,队员必须在尽自己本职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团队游戏任务,从而让教师们切身感受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合和意识在队员心中油然而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合作精神,自发地融入到“合和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中。
组织团队外出学习,以“合和精神”实践“合作中学习”。“合和精神”的建设,还要求教师始终自觉学习、主动交流、积极沟通。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积极创设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尽可能以团队形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培训班,并由参加培训的老师交流探讨后,将学习的精髓带回并对全园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外出学习,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互助,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推进了“合和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大合作”精神。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积极主动担负本县幼儿教师岗位培训、成果推广、教学展示等任务,在教学经验和玩具配置等方面大力支持乡镇幼儿园,并开展了对社区0~3岁儿童家庭的早期教育咨询活动,共享优秀资源,促进本县幼教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承担对本市部分幼儿园的示范工作,加强与县域、市域幼儿园的合作,促进“合和精神”不断升华。
教师是园所发展的根本,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和实施者,通过培训交流,在各种形式的“师师合作”中大力发扬“合和精神”,创设“合和”氛围,有效地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团队的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打造了合作和睦、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从教师的层面推进了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 发扬“合和精神”的路径——师幼合作、幼幼合作
土楼所传承下来的合作、互助、和谐等思想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教材。一厢情愿的灌输构不成教育,单独的幼儿学习构不成教育。因此,幼儿的学习是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合作、互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中,存在无数的教师与幼儿合作或是幼儿与幼儿的合作教育契机,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注重利用一切合作教育契机,发扬“合和精神”,以熏陶、培养幼儿,健全幼儿人格。
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教师深刻认识师幼合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并有意识地以良好的合作意识、艺术的沟通技巧去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快乐,培养幼儿形成善于合作的行为习惯,提高教育水平。(1)创设和谐愉悦的精神环境,它是师幼合作的基础。在班级环境创设布置时,通过为幼儿创设喜欢的区域、温馨的“谈话屋”等场景的方式,营造支持、理解、关心的心理氛围,在学习、游戏中通过谈话、讨论等活动创设教师与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建立合作学习的良好常规。(2)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理解他们的行为,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在与幼儿的合作中,让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生活的兴趣。
现代社会讲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讲求集体的智慧,讲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重要。加强“幼幼合作”,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发扬“合和精神”的途径之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永定县实验幼儿园通过分组、分区域的形式,为幼儿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友好的合作行为。如为使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到区域中,并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绍给同伴,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让幼儿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在分组游戏“超市”中,要求大家一起协商分配角色,分工合作游戏任务,遇到矛盾时,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在桌面游戏中多提供一些需要合作的材料和主题,在体育游戏中多提供两人以上合作的玩具,如沙包、抛接球等;当玩具或游戏器材不够时,可互相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主动找小朋友合作协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境,帮助幼儿逐渐在合作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体验分享的快乐。
通过在良好的师幼合作、幼幼合作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的路径,让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让幼儿学会主动合作,有效地传承了土楼人的合作精神,师幼之间“合和精神”一览无遗,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洋溢着合作精神,形成了和谐的教风、学风与园风,凸显“合和精神”的校园文化底蕴。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每位教师、每位幼儿都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 发扬“合和精神”的拓展——家园合作
因幼儿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及幼儿家长的特殊性,园所的发展不但与教师、幼儿息息相关,还要与家长的合作紧密相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迫切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参与,家园和谐的合作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推进“合和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家园互动工作中,永定县实验幼儿园一贯提倡通过家园合作提高教育实效。首先通过多形式地组织家园合作活动,不断丰富家园合作活动的形式,把“合和精神”有机地融入活动中,让家长亲身感受本园的校园文化。如开展家长参与的亲子课程、亲子游戏、家长助教等,把家长带进幼儿园的课堂,完成教学活动。其次,创设教师与家长合作学习的平台,如开展家长开放日、家委会,开设家园交流角等,活动中家长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在观摩、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真正产生合作教育的意识,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通过各种家园合作活动的开展,家长感受到了浓郁的“合和精神”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感染下,家长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参与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如主动协调与社区各单位的关系,为幼儿园开展参观、共建、大型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宣传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教育理念、办园特色活动、学校文化,提高幼儿园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的知名度;主动为主题活动、教研活动提供教育资源,或参加助教活动等,积极主动配合完成教育任务等。通过合作和谐的家园互动,使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幼儿教育也一样,需要教师、家长及幼儿的积极参与合作。在建设“海西山区一流幼儿园”进程中,正因有“合和精神”强有力的推动,永定县实验幼儿园积淀、孕育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各部门、各参与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事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当然,强调“合和精神”并不反对个性发展,但个性发展必须与团队的目标和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并不遗余力地为团队目标共同努力,当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其价值就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不断深化的师师合作、师幼合作、家园合作,彰显了永定县实验幼儿园深厚的“合和精神”文化底蕴,多层面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合和精神”引领永定县实验幼儿园向“建设管理科学规范、教育科研领先、办园特色鲜明、幼儿全面发展”的办学发展目标快速迈进,为实现园所、教师、幼儿的可持续性、科学性、稳定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向“名校品牌”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伟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广西教育,2008(31)
[2]石奕龙.福建土围楼[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一、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构建
学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们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氛围,人们秉持着相同的学术思想和理念,相似的学术使命,并共同遵循着学术规范。学术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之一,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功能均以学术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
(一)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传媒产业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术文化成为推进传媒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标志性动力。学术文化氛围与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是传媒类高职院校提升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的重要助力,也是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增加值。
(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术文化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推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活动月项目实行责任制,旨在培养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建立稳定的学术管理队伍;另一方面,项目通过团队创新学术研究思路,提高学术团队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队伍。学术活动月项目培养的学科带头人,其实就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学科的学术地位、声誉和发展方向。而学术团队在学术活动月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中打开视野,开拓研究领域,寻求学科新的生长点,进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对学科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常规手段,学术活动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掘学生专业探索性、培育学生创新性的推动力。密集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内化成文化素质。
二、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内涵
学术活动月集中在一个月内,开展水平较高、辐射全院的学术讲座、学术高峰论坛、学友沙龙等学术活动,旨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
(一)学术活动月的制度化管理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活动月项目,首先成立了学术活动月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术活动管理机构,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全盘规划和掌握;其次,建立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形成以科研管理处统筹为主,各二级学院、系(部)、行政处(室)、研究所、工作室承办为辅的稳定而长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再次,在现有学术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文化的特点,拟定《学术活动月管理办法》、《学术活动月流程图》等项目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学术交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对学术活动月项目进行全程管理。
(二)学术活动月的视觉识别体系
学术活动月项目实施品牌化管理,强调传播效果与视觉传达,通过整齐划一的识别系统来进行宣传,主动将项目的各个特征向师生展示和传播,使师生对其形成一个标准化和差别化的认识,增强对项目的认同感与识别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术活动月项目,定制了专属项目LOGO、专属宣传海报、专属PPT、专属成果汇编封面、专属纸袋、专属座签等风格统一的识别系统,各部门实施学术交流时,都使用专属识别系统。该识别系统呈蓝色基调,与学院的标识设计相得益彰,整体由水墨笔触组成,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传统文化中透露现代气息,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构建学术活动月的多层次交流平台
学术活动月项目聚焦传媒产业发展、传媒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学院发挥传媒人才汇集、智力密集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反映学术动态,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水平,不仅邀请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也邀请业界、政府的精英和领导来讲学,使学院与业界、政府的学术观点、学术政策无缝接轨,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打造出富有传媒特色的多层次学术平台。
(四)提高学术活动的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需要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学院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制定了《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规范管理制度》,明确提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的工作要求。学院连续两年举办《维护科研诚信恪守学术规范》专题讲座,积极推进学风建设,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五)推动学术活动月的成果化建设
学术活动月每年出版本年度的学术成果汇编集,汇总学术活动月有关材料,总结学术月成果,及时交流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成果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美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64-03
1 公共艺术概述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它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译为“公众艺术” 。一切开放空间里能够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1]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综合所述,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1.2 公共艺术的条件
公共艺术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参与。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务于大众。
1.3 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艺术形式上,包括雕塑、壁画、绘画、摄影、表演、音乐、园艺、水景、喷泉等形式。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纪念性、象征性、标志性、陈列性、装饰性、趣味性、商业性等。从展示的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等。从展示的空间和方式上,可以分开敞空间和在室内公共空间展示的公共艺术等,展示方式上包括临时性和永久性。
1.4 公共艺术的功能
从普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包括传播美学、熏陶公民、普及美育。[2]在我国公共艺术整体上更强调缅怀历史、继承并发扬传统、倡导政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审美享受等方面。
1.5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通过对公共艺术的欣赏,公众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和性情,推动文化建设与智力开发、伦理储备等。
2 校园文化的功能意义与现状
2.1 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校园各种文化的形态的总和,是校园里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他是以学校课外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包括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这两部分环境文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隐性德育功能。
2.2 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刻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身心,还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3]所以说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
2.3 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从三方面着手,即实体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在实体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各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认识的提高,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并新建、改建了一批设施,同时在学生组织的倡导下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各大学校也始终坚持和贯彻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
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没有注重体现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重复性,自身个性不强烈。
3 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影响
3.1 校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有千余所大学的高等教育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多元化,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室中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提出要更加重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的辅助教育功能。校园公共空间中陈列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够美化校园,更能够胜任教育之责任。
我国现阶段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常见的公共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种:
(1)以园艺的形式出现。园林式。目前是在很多学校采用相当广泛的一种。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中国园林设计理念,将校园规划成园林景观,使校园充满绿意。绿化植物带式。植物充分考虑季相,大面积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乔木围合成一个又一个生态空间,既有观赏性又有区域划分的作用。如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见图1。
(2)以雕塑的形式出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从中引中出的寓意应是积极的、向上的。如云南师范大学的闻一多雕像,通过它可以看到学校发展历史和经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见图2。
(3)以水景的形式出现。自然状态湖泊和人工池塘,不论大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校园环境创造生气,相对于体量较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赋予校园灵气,满足学生亲水性。池塘水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如云南师范大学的砚池湖,见图3。
(4)以广场的形式出现。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和层次感,校园广场供学生举办各种小型活动,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满足学生精神需求。
以上这些公共艺术形式,是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效果显著,成绩斐然,值得许多学校学习和借鉴,同时国外大学校园建设也值得我们吸收,但校园公共艺术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改进和完善。
3.2 公共艺术对校园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则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公共艺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归纳为,对学生美感教育;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气质;校园环境空间的认知与文化引导。完善校园文化实体。
3.3 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的积累产物
校园公共艺术既可看做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又可做为该学校文化积累的产物。校园公共艺术以实物形式述说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凝聚着学校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学校特色历史文化。校园公共艺术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4 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代表和展现着社会的文明,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而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公共艺术为大众提供了空间和素材。校园公共艺术,有别于一般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空间里,所有能够与师生产生互动的校园设施和活动都是公共艺术研究的领域。它的目的是在创造和提升校园环境美学品质的同时,又对教师及学生起到美感熏陶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与环境和公众的互动性原则、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原则、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原则。并在放置的过程中应注意公共艺术的放置地点、造型、材料、背景、尺寸等诸多要素。从而达到创造和提升校园环境美学品质、创造健康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的作用,即对校园文化美感熏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意.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 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 连 伟.论大学校园环境美化与建设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R].山东大学后勤分党委,2007.
Public art Influenced by the beauty of the campus culture
Liu Dunqiang, Xu Can, Liu Kesan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Yunan, 650224,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reflects a country, city, regional cultur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use of the rich aesthetic form to nurture influence the public. The campus culture of public art and linked to form a rich full use of public art to the campus culture, an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artistic beauty of form to beautif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campus culture, temperamen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campus culture, to more artistic and education.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中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立足学生的就业岗位,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不断深化、提升,教学的重心着力于技能训练。但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显示了新趋势,职业道德成为除技能之外企业衡量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业务技能熟练、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现代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学校把职业素养培养放到与课堂教育并重的位置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采取多种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化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活动,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本文将站在企业的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化的课程文化建设
1.打造特色化的德育课程
职业学校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坚持贯彻“全员育人”的工作方针,以“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坚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为背景,开设特色化的德育课程,积极推进德育特色建设,努力打造德育工作新品牌,彰显“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特色。
那么,如何打造特色化的德育课程?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学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实行文化的“校企融合”,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德育课程以传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可开设企业文化、职场小故事大道理等主题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2.开发专业化的技能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要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符合实际职业要求。
目前,普遍的中职院校开放的专业课程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即使有实验课程,实验操作也脱离实际应用。知识点抽象、过细,不知道在实际的场景中如何应用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因此职业学校有必要参照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走访企业,广泛搜集企业对学校开发课程的建议和意见,让企业带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参与课程的开发,真正实现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一体化课程开发。
3.开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目前,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普遍存在学生因不能适应艰苦的一线工作而出现频繁换工作或“挑肥拣瘦”的现象,“眼高手低”“不能吃苦”成为企业评价职场新人常用的形容词。如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是学校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新生在入学之初,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职业意识模糊。学校在此时开展的“新生认知实训”职业教育,譬如聘请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对各专业内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讲解,并带领学生实地到企业参观访问,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实际感受企业氛围。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2+1”培养模式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中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积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这些活动也可以表现为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教学间隙穿插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到企业参观、与企业一线人员座谈、与往届校友交流、参加企业招聘会等实践活动,从而让校企文化建设生动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熟知度,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凭本领劳作、为企业争光的敬业精神,珍惜岗位。
4.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是现代职业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即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内容,分章节地设置引导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寻找答案或知识点。课堂可采取多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如采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仿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和手段,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从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小教师”,让“小教师”经常走上讲台,活跃课堂。
二、企业化的实训文化建设
1.仿真模拟企业岗位环境
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场所要最大化地模拟企业场景,实训器材的摆放、规章制度的要求、教师的演练都要与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通过实物、标语、展板、易拉宝、文化墙的形式展现企业精神和工作气氛。同时,为了实训操作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实验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感受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中提升,最终达到学习知识、修炼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
2.全真实践就业创业内容
加强企校合作,形成订单式生产合作关系。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原材料来自企业,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盈利由企校学生三方共享。如机械制造专业可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订制少量的机械器具、通信专业与服务外包公司承接电信运营商网络机房维护业务,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学习机房日常工作,当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技术人员、老师及学生一起分析排除故障,学生从中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1.人性化理念贯穿班级教育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中以人为本为其核心价值。班级管理理念也应采用“民主自治”的理念。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班级教育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可在班级树立榜样,设立学生风采专栏,定期评出班级的“品行佳人”“微笑大使”“卫生标兵”“体育健将”“技术能手”等不同名誉的优秀学生,起到榜样效应,达到班级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2.考核制度规范班级管理
将优秀的企业制度引入中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中。中职的学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严谨求真、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普遍抱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真正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人很少。制定“学分制”考核制度,在班级管理中实行量化考核。每个学期的考核基准分为100分,根据“考核细则”(考核细则以企业规范为标准)进行打分,凡是做得不好的,进行扣分,做得好可以加分。同时制定“值日班长责任制度”(每天设班长一人,具体负责当天的行为规范等常规事务及考核),为使班级工作良性运转,配套推行“常委轮换制”(即班干部每学期调整一次),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常委”每个月给予“岗位津贴”,一方面对他们工作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传递了“多劳多得”的理念。通过“学分制”的考核制度管理班级,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
3.用职业氛围打造班级环境
办公室是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企业化的班级管理也需要将教室按办公室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及布局。班级环境建设注重“绿色、清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小组之间以工作室或部门名称分组座位,可设置“茶水间”“充电站”等休息点,提供饮水和书籍,在教室布置“班级历史墙”和“名企记录墙”分别记录班级成长史和著名企业的成长史。
四、企业化的活动文化建设
中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比较被动,相比较而言校园活动更具参与性、广泛性、多样性、引导性、接受性,应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沟通和技能。中职院校在校园活动中同样要突显其“职业技术”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企业举办如“技能对抗赛”、职工文艺演出等企业活动,学生走进企业观摩或参与其中,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感知企业文化魅力。学校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冠名支持学生活动,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展示,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到学校座谈交流等活动,搭建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就业、创业意识。
作为企业接力军的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从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 校风建设 教风建设 学风建设 人际关系建设) 制度文化
【正文】何为“文化”?“文化” 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何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切文化活动;以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等为主体的校园物化形态;以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为表象的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导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更能强化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而且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去抓好。我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他的教育理论内涵丰富而博大,是现代科学的教育观与人生观,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以“陶”韵为基石 创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校园的美化不能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校园美是学校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砥砺师生品行,培养师生良好和谐的气质、个性和心灵;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提高师生生活的品位。完善的校园设施又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陶”韵为精髓 创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陶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中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从古至今,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求知的能力。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雅典时代希腊文明的伟大,就是自由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果。无疑自由和求真的过程是和谐的。相反拜占庭时代希腊文明的匮乏,也正是烦琐教育,压抑求真的结果。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种“求真”、“求知”、“求创”的精神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其它校园文化表现形态的灵魂。它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心理特点、及社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表象出来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文化。
“培养具有人文思想,科学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人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思想指南。围绕着这一理念,形成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完善的校风建设理念培训,日常教风工作的强化落实,平等、和谐的学风建设,以诚待人的人际相处氛围等等无一不展现了“陶”韵的芬芳。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
第一、 以“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为轴心的校风建设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面对社会中形形的不符合校园环境气氛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校风建设会给它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起到警醒的作用。面对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老师都躬亲共做、躬亲共学、躬亲共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教会其人生之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师生共学、乐学的校风,激发着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催人奋进的氛围保护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理健康,抵御着所有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排除着各种不良的行为侵蚀和干扰。
第二、 以“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精神为核心的教风建设
所谓“教风”,即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陶行之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这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其树立起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激励着我们,我们应以他为楷模,领悟其教育精髓,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三、以“严谨、创新”态度为指向的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陶行之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创造宣言》( 1951年4月《育才学校》)中,他又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为了使孩子具有创造力,他进一步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这还不如填鸭,填鸭用的还是滋养料,让鸭儿长得肥胖的。”……)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学生乐学、好学的学风重在平时的熏陶,我们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提问、多找寻;巧思考、多动手。对于教师,更是要求因地制宜,巧授心得,做好学生的助手,有问必答,有疑必教,要善于在文本中找寻另一个天地,开拓另一片视野,放飞另一份心情,展现另一面风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创新学知,真正营造出“稳而有力、活而不乱”的学习氛围。
第四、 以“和谐、真诚”为基调的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陶行知先生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为人师者要把学生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学生情感入手,切实转变师生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再单一地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高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培养高贵的人性,从而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完整人格的人。当然,学校人际关系的建设还可以植根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比如:艺术体育活动,即组建学生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等;读书教育活动,即师生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与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等;当然还有各类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以“陶”韵为核心 创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社团、课余活动小组等所反映出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校园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会议制度、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这里的“自觉的行动” 即就是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的习得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制度文化,并坚决贯彻执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校园管理的基本保证,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地指导了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部署、落实、检查的步调,充分体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办学精神。我们应坚持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各单位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年终量化考核,奖惩兑现。当然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墨守成规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集思广益,根据随实际情况,严格遵循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及时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包括《卫生制度》、《绿化制度》、《升降旗制度》、《政治学习制度》等,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班级、部门的目标管理。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校园文化阵地、绿化、卫生、保卫等几支专职队伍的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学生中,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设立执勤队或值周队,文明监督队等自律组织,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具活泼特性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升华。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反过来,也告诉我们学校即就是小小的社会。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文化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是呀!“校园文化”,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们坚守着“陶”韵的风采,以“以人为本、和谐育人”思想为理念,为建构和谐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 第650页
②《创造的儿童教育》 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
③《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 第650页
④《谈生活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428页
⑤《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637页
⑥20xx 年《教育参考》
⑦《学校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张民选
一、家园同乐,建设低碳环保的物质文化
在幼儿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开展了家园共建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到我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来,坚持“变废为宝”,以“家园同乐亲子制作”的方式进行。一是结合时节开展主题制作活动,如春天里我们开展“风筝”“可爱的土豆”制作活动,夏日里我们开展“美丽的扇子”“粽子”设计活动,秋意里我们开展“螃蟹”“五彩鸟”活动,冬天里我们开展“灯笼”“服装设计”活动。一样样废旧物品,在家长巧妙的改造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了孩子游戏的玩具。无用的牙膏盒变成了机器人、小汽车,易拉罐变成了幼儿的体操器械,旧的小鞋子成了“鬼脸娃娃”,购物袋则成了“艺术脸谱”。对于家长的这些亲子作品,我们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墙面、展台,让亲子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走廊、墙面、大厅等各个角落、各个区域随处都能见到家长们的环保艺术品,不仅使我园增添了艺术的气息,而且使家长、师生深受教育:自己动手,节约能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二是结合时事开展亲子制作活动,如奥运会到来时,我们和家长一起开展“奥运你我他”墙面布置活动;“神七”飞船成功升空后,我们携手家长布置开“我的火箭”科普墙活动;在金秋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则开展“昆山表情”的摄影展活动。在利用废旧物品、家园同乐亲子制作的活动中,家长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共同商量制作方法。看着自己和孩子一起制作的作品呈现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大厅,家长们颇有成就感,而我园的校园环境随处都能折射出家园携手、共同提高、环保低碳的文化理念。
二、家园共育,建设注重习惯养成的行为文化
幼儿园行为文化的建设除了抓教师行为外,还要注重抓好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行为侧重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家长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做到家园教育同步,教育的效果才会显著、持久,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每学期我们都会举办“家园共育”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展示幼儿的半日活动,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教育,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办家长讲座,请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授课;举办家长助教日活动,请家长到幼儿园来上课,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家长经验交流会,请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通过上门家访活动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教师更多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家园共育活动,密切了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使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正确处理与幼儿园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幼儿园的教育在家庭得到巩固,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园互动,建设和谐文明的制度文化
幼儿园制度文化是指幼儿园的园纪园规、公约与习俗等,如教学常规、保育措施、教职工行为规范等,既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幼儿园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重要体现。制度文化看似与家长无关,其实不然,幼儿园的制度不仅需要教师、幼儿遵守,而且需要家长遵守。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穿拖鞋到园的园规等,不仅教师、幼儿要遵守,家长也必须遵守。上学不迟到是对幼儿的要求,但有家长的支持才能做得到。我们教育师生要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家长同样也要遵守这样的社会准则。只有家长认同的园纪园规才能可行。所以在幼儿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同样注重家园携手、家园互动。在制定或修改幼儿园规章制度时,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家长的意见,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接受家长的监督。在对教师的考核考评过程中,我们也兼听家长的评价。每学期我们都会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向家长汇报我园的工作,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及时改正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时废除不合理的条文。有了家长的参与,我园的制度、章程日趋完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的思想。
四、家园共读,建设书香校园的精神文化
幼儿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幼儿园本质的、个性的、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在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注意家园的合作,营造“家园共读”的书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