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数学启蒙

幼儿数学启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2 12:3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数学启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数学启蒙

第1篇

幼儿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第2篇

    在幼儿园中会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二、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三、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第3篇

2004.6 《儿童数学启蒙教育》 2.0版

2005.8 改名为《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亲子互动版》3.0版

2006.7 《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亲子互动版》 4.0版

2006.12 《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亲子互动版》 5.0版 <请各位老用户及时免费升级>

上海索美.峰云软件

--儿童智力开发专家

软件理论基础:

科学研究证明, 0 ~ 6 岁是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智力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大量的事例研究指出,若以 17 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 100 计算,4~8岁时达到80%,在9~17岁的九年中获得20%。为此0~6岁的早期教育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幼儿的最佳时期。

实践基础:

在长期儿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把优秀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通过软件直接呈现给各位家长,引导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学前基础,使您的孩子高起点的成功步入小学阶段。

培养模式:

1、纸面练习:1、软件界面左边为练习打印区,系统的归纳了目前各类儿童数学能力培养的精华,把整个学前阶段的培训资料融人了软件。使家长可以轻松获得整套数学培训的资料,并且帮助您正确制定符合自己孩子的最佳启蒙学习计划。(软件的核心部分,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建立的阶梯结构)

2、多媒体形象化、快乐模式教育:软件界面右区为综合性多媒体智力开发练习,系统的打印练习可以阶梯式的提高儿童动手动脑能力,智力开发练习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更加形象的、全面的表现知识,结合两者可以有效开发儿童智力。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第5篇

一、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就幼教工作而言,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愈加重视多元文化以及国际化,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但涉及了传统的数学、文字、生活常识,还涉及了英语和美术等等。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启蒙读物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三字经》等一系列的启蒙读物本身含义丰富,朗朗上口,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比较高,将其加以应用,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2.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和事物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若是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能够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是有重要帮助的,所以应该将其引进幼儿教育中去。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次数比较少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对幼儿文化知识培养以及幼儿兴趣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认知能力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启蒙读物的次数是比较少的,这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选择读物的时候比较盲目

现在,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了进去,但是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科学性比较差,很多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进行读物的研究,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强,甚至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这也导致了很多读物不适合幼儿阅读,这对幼儿身心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读物的选择,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对策

现在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应用也不够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保证选择的读物是真正符合幼儿需要的。

1.提高对传统启蒙读物选择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传统读物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读物选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传统启蒙读物的比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还应该培养幼儿的道德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做好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操作;激发兴趣;灵活思维;语言发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幼儿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环境中,周围环境中形形的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幼儿数学则是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发展幼儿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并为入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学习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操作活动予以实现,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操作活动把客体(环境材料)与主体(幼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依靠操作材料去感知、理解事物,进而习得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从实现多项目标出发,把自己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操作活动材料,实现多项目标,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幼儿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环境材料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运用身体的多种感官,以获得直接经验与感受。

二、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兴趣

操作活动是数学教育的载体,它蕴涵了教育的目标,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有足够的时间去摆弄、操作物体,将兴趣转化为幼儿自身需要,在兴趣的驱动下,将其自身低水平、无意识的“操作摆弄”上升为有意识、持久主动的探索活动。同时,创设游戏化、情景化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提升经验。如:在“比较长短”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幼儿可能会用它撕纸、折纸或是在纸上画画,他只是无意识地玩一玩。如果老师加以巧妙引导:“你能将这张长方形纸撕成纸条吗?”“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纸条得的更长呢?”这样一来,就会激起幼儿更强的兴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尝试着,比较着力争撕出更长的纸条。然后再比较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哪根纸条最短?哪根纸条最长?再把纸条粘起来,粘完后再比较。幼儿一直在撕、撕、粘、粘、比、比的活动中表现得兴趣盎然,玩得津津有味。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地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又概括地说明了操作在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幼儿思维离不开直观材料的刺激,在操作中幼儿通过大胆操作、主动探索,依靠形象生动的物体,促进其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如,在学习三个物体的高矮、大小、粗细、长短、厚薄的排序中,幼儿通过操作逐步理解中间一个物体比前一个(矮、大、厚、长、薄),又比后一个物体(矮、大、厚、长、薄),并推出a

四、操作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第7篇

趣味性教学活动是为了保护小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所设计的一个教学策略,是一年级小学数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年级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学校阶段,难以适应规范的课堂纪律要求与大量的课堂学习任务。而且,一年级小学生还存在大量的幼儿认知特性,好动、爱玩,很难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周期内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故事、音乐等趣味性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就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纸牌加减法”游戏,即小学生以3人为一组,每个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纸牌汇总出抽取相关纸牌,根据每个纸牌上的数字与加减法符号自主完成数学计算。如果学生在一分钟计算活动中出现解题错误,则失去比赛资格;反之,如果学生能够一直做出正确解答,那么最终在一分钟内解题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可得到一朵小红花的奖励。这个游戏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探究了1-5的数字认识与加减法算法。

二、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数学活动

传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便是小学生难以将现实需求与数学理论结合起来,缺乏数学建模思想,不能灵活应用,使得数学教育单纯沦为应试活动。新课改认为,知行结合教学活动十分重要,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多应用、多实践,使其在“做中学”活动中稳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就如在“认识钟表”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本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应用钟表时间来记录自己的一日活动,由此记录自己的课外活动安排与作息规律。这个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小学生应用钟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使其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个人生活。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上,我会让小学生们自主展示个人活动时间表,扩大学生的交流与分享范围,希望学生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是如何调节娱乐与学习安排的。

三、组织习惯养成教育

第8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地称数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学,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孩子们一些数学的初步知识,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因此,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根据现代幼教理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能快乐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有趣游戏,使幼儿乐在其中。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幼儿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妙趣横生的做做玩玩进入课堂,能使幼儿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个体活动游戏“火眼金睛”: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各种物体(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特征及异同;区别“左和右”的游戏贴尾巴:前面放着缺少尾巴的猴子,让一幼儿蒙眼听其他幼儿用方位词指示将尾巴贴到相应的位置上,幼儿会集中精力辨别左右以致完成任务;在上“统计”课时,幼儿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穿皮鞋的和穿运动鞋的、穿夹克和穿毛衣的等相关问题,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猫捉老鼠”的师幼互动游戏中让小班幼儿感知“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老鼠中有1只黑的,许多是灰的;小老鼠中1只是白的,许多是灰的等等。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恰当的、精彩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很有吸引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5的加法”时,我以熊猫宝宝过生日时准备许多水果招待朋友的故事为线索,让幼儿在情景中体会加数与和分别代表的意义。并激发幼儿的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加法题。幼儿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如教学“8的分合"时,让幼儿自己探索8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8?怎样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幼儿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幼儿体验成功。

积极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如“争分夺秒”中引导幼儿用眨眨眼、拍拍手、喘喘气来表现一秒钟,带领幼儿慢跑一分钟,跳一分钟绳,玩一分钟滑梯等,在关注幼儿的同时,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天真活泼好动的幼儿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如学习“排序”时让幼儿给爱美的小公鸡设计串项链、教学“顺数和倒数”时用多媒体大屏幕上小猪上楼梯的动画情景吸引幼儿,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去积极探究,发现问题,突发奇想,理解新知,乐在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再运用“你回答得真好”“你来试一试”等表扬、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表现作出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如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具体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

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等。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