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3 12:4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 键 词】教育管理主义倾向;个性;创造力;自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05-02
一、教育管理主义倾向含义及其表现
(一)教育管理主义含义
1. 管理主义。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又称为新公共管理、新管理主义,也翻译为经理主义、管理至上等,主要运用在商业企业管理、公共行政中,其核心的思想是让所有的成员统一服从权威的管理,这样能方便管理以及提高效率。管理主义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内的关键词之一。
2. 教育管理主义。教育管理主义在学校教育中是指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方便管理为首要考量态度。管理主义的教育讲究对权威的服从,因为学生愈是服从,愈方便管理者管理。由于管理主义能增加学生的集体性和一致性,使他们服从权威,故管理主义在学校管理中很普遍。
在教育领域里,学校常常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管理原则,再按部就班地运用到实际教学管理中来,虽然学校有分班,甚至每个班还有分小组,但教育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场所的所有学生都按照相关科学原则进行育、管理。
(二)教育管理主义倾向的表现
教育管理其旨在对一定的集体进行统一的管理,特别强调学生的同一性,而不是差异性与多样性。教育机构制定许多班条班规,就是要约束好学生,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或是方便老师的教管。教育管理主义倾向就像把一个定额分量的蛋糕让每个人吃,不管这个人的胃大小,有的人吃不下,也要硬让他吃下,而有的人或许会吃不饱。
二、教育管理主义的优、缺点及其后果
(一)教育管理主义的优点
教育管理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用统一管理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同意的教管,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儿童按统一的原则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效率非常高的,在一定时间内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成倍上涨的。例如,有几名学生违反校规了,学校若觉得事件严重,召开个全校教育大会,批评这几名同学并统一矫正了别的同学的行为规范,这就让全校同学都明白违反校规的后果,以至于不敢再犯。
而且,教育机构里实行统一的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师资源。例如,将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划为一个年级,这一年级的龄段划分的跨度越大,学生分的年级就少,而每个年级负责管理的老师就也相对减少。
所以教育管理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率且较节约教育教师资源的。
(二)教育管理主义的缺点及其后果
在教育管理主义中,其缺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且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内部与外界的联系,经常是抵制来自外界的影响。也就是说,学校被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另外,从心理学、自主学习和批判教育学看来,管理主义的教育有害于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育活动实行统一的管理,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锅端”,不管学生各自的情况或想法,大家都统一服从管理,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就不少学生也许刚迸发出创新的想法,还没说出口,就被老师的统一要求给扼杀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也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正常和轻松的交往。低年级的同学都想要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于是就经常打小报告,而有的老师,为了方便管理,竟然鼓励学生这样的行为,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和睦。而高年级,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少了,可是学生之间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就相互包庇,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无间道”。
管理主义在教育教学中过分使用便会导致为追求教育效率而忽视教育公平。管理主义认为,政府治理的基本价值原则就是“经济”和“效率”。可是过分强调这些就必然会忽视“权利”、“公正”。学校为了将就效率,而按部就班地执行规定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无疑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
三、如何避免教育管理主义倾向
(一)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一般在24~32人,可是走访大部分县城学校,班级人数至少在45人以上,快是小班教学人数的两倍了,教师当然没办法在教育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1]小班化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只有人数少了,才方便交流,且小班化教育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很多学校师生人数等硬性条件达到了小班化教学的标准,但实际教育中,仍存在管理主义的倾向,这就要求:社会、学校改变师生的评价标准,不是说哪个班级的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这个老师的管理就是有效的;其次,教师要从管理主义倾向中解放出来,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且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真正成功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进行自我管理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理论具有它自己科学的合理性。根据理论来实践也是合理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各项章程,这些章程制度就像理论一样指导教育各项活动的展开,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想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论也要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调整才更科学,更合理。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运作中,管理是需要的,但不是一味地进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管理的尺度,并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管理应该是尽可能的宽,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2]
(三)自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自主教育是培养教育者独立、自信、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人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
其内容是开发受教育者的体、智能并完善人格,原则是以人为本,对受教育者无条件积极关注。苏姆霍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否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主教育,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者的指示,然后对教育者采取有意识的态度。教育者要向年轻人传授技巧和能力,可以提出建议并鼓励,但不能剥夺年轻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努力。[3]要促使年轻人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强制年轻人理解,也不能强制年轻人去创造。
自主教育的实现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一,使教育的对象成为主体,由于自身掌握了主动权,个人将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智慧。同时,自主教育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充分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当然,社会是由各种小群体组成的,也不能没有公共的制度来约束大家。所以,对于教育,一项施加最大影响的事业,必须是管理与自主相结合的。在教育中,没有管理,大家就没了约束,老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教育业不能完全依赖管理,这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充分地进行自主教育。
参考文献:
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1. 顺应时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时刻奋战在教育事业的一线,深刻领会到社会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压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深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使其在监督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社会对人才专业性要求,促使教学管理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专业化、全面化。这无形中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领会到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教学管理中开拓新思维,才能够突破目前教育事业的困境。
3. 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教育的深化发展,迫使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创新,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只有在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让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而对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是为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扩展深化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1. 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的主导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要随时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教育事业的转变是依附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引导。我校一直以来都以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理念,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研讨会,不断提升各位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性认识。
2.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我校一直注重的一大方面,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奖励教师,更注重的是将教师这种激情的工作形态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中学的校长,我更注重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对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张弛有度地把控表示肯定,尽力营造和谐上进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们都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
3. 建设监管机制,成立学生会等组织辅助学校管理业务。作为一名中学校长,肩负着建设学校的一切责任,是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行使权力,我提议成立教育教学的监管机制,随时接受来至学生、家长及老师的监督。同时,我还建议成立学生会、家长会甚至教师会,都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并展开讨论交涉,让学生、家长以及我们的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亲身体会身为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4.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教学的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利益出发,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不但在文化课上你追我赶,在其他的艺术特长上也各有千秋,不但善于学习,也善于生活,务必将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也积极开展了多场竞赛活动,包括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绘画比赛、舞蹈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引起家长和学生对其他才艺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 教育思想
随着21世纪的脚步,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应“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为主线,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以创新管理为中心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努力实现更加个性化、柔性化、研究化的教育教学,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一)学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学校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学校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学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二)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
(三)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
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学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精英选择、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四)强化学术管理思想,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
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二、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
(2)新的教学管理机制特点。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三、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陶艺创作想象力创意能力工艺民间考察
进入21世纪,在商业富有和技术文明的基础上,人们用智力劳动和情趣劳动取代简单劳动,并更加关注人自身的目的、人性、创造、消闲等非劳动性区域。这种追求生存质量的变化,导致设计的革命,使设计时代在各种渴望生存变革、精神获得愉悦的呼声中,在商贸全球化、技术数位化的时代氛围中应运而生。
设计时代倡导以独特的生存情趣改造旧的温饱生存观念、价值态度,使人性自娱的人生目的能够实现,使人类的生存携带着诸多具有优势的文化、经济、艺术、消闲等因素。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它正引导着人类的未来。卡通一代、独立工作者、前卫艺术家等等正消费着时代中的设计,同时也创造出新的设计元素。
今天的中国陶艺教育就正伴随着设计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陶艺隶属于设计专业,却形成了一种以陶瓷为媒体进行创作的独立艺术形式,不受外界的意识形态、、流派体系的制约,在中国作为现代艺术形式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国际化。现代陶艺在这样一种大环境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一些较明显的特点:
由材料决定了艺术创作的不确定性:
陶艺创作选择什么样的黏土非常关键,黏土分为很多种,有宜兴的紫砂土、北京的大青土、四川的荣昌土、河北的邯郸土、山东的淄博土、佛山的石湾土、浙江的紫金龙泉土,以及景德镇的高岭瓷土等等,每一种土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不仅泥土如此,还有各种釉料、各种烧法,都给陶艺创作带来了种种出人意外的不确定性与惊奇感。传统的媒材,试着换用一种方法去使用它,也许另有一种表现效果出现。
想象力带来的个性创意: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大千世界就像站在窗口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景色一样一览无余。无论艺术家喜欢与否,整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中,如果不是如此,其艺术视野就会残缺不全,严重受损,或许茫然一片。艺术家们的意识层次分明,有高原上纯净的雪溪、开满鲜花的幽谷、八月的原野上温馨的花香、乡村田野的阵阵清风、沙漠上的大路、石墙……无需什么想象力就可在脑海中形成这一切的图像。还可联想到微风和煦的午后在乡野田埂上散步,或雪花飘飘的午夜潜行在舞弄蛇影的月光等种种心灵意象。源源不断的心灵意象产生变幻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并由此激发出澎湃的艺术创作原动力,带出具有心灵震撼力的原创作品。
人的大脑可同时容纳广阔无垠的整个世界,并有着现实的想象和艺术的想象。陶艺创作的灵感始终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或人际关系上的困惑。漫游时间的长河,追寻逝去时光里的细琐碎影,心中回想人生的种种际遇,用手中的泥巴塑造心灵中的家园,当然可以不只在过去的时光中漫游,更可以自由地想象未来。由心出发,用心灵叙写陶瓷人生。
各种艺术流派共生: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主张和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充满设计性的大时代里共生。不管是从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索陶瓷艺术的新形式,还是追求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线条柔婉、装饰适度的造型语言;又或是从民间传统和原始文化因素中吸取养分和素材的创作倾向,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年青陶艺家们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
由于设计时代里的现代陶艺主要有以上这些较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艺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催化剂。因此,艺术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陶瓷艺术人才的基地,在教育上为适应设计时代社会里的特点来培养有个性创意能力的学生,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事业。以下几点是我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
一、创意优先,注重想法的表达
为了达到多样性的教学,我特别强调设计的过程,每个设计专案都应重视,学生应该能找出设计的问题,并且有效加以解决,同时不忘美学的重要性。所以学陶艺创作的学生都应养成以“创意优先”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即使“生产过程”是教学探索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概念的重要性则是首要的。更多的时候许多不为人所控制的效果在生产过程中偶然出现,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摸索、去积累经验,殊不知许多个人的实际经验也是他的艺术创意来源。身为美术老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在学生发展创意思考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而非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事实上,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培养创意能力的同时给予技术指导
为了使学生不但能设计出好作品,并能做出成功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并最终实现成品,在陶艺创作课上给学生看一些国内外先进的符合最新趋势的成型技艺、施釉技法和烧制工艺的幻灯片或纪录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国内外一些陶艺大师来给学生面对面地讲学,并鼓励学生要有活泼的思考和打破规则的精神。把看到的陶艺技法不断地加以实践与运用,以此产生教学上的互动。我们希望毕业后的学生都能成为他们工作领域中的佼佼者,而且除了创意的思考,还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和实用多样化的技术能力,才能应付将来具有挑战性的社会。
三、建立工作室制,并带学生到各地民间乡野考察体验
在艺术学院中可设立导师工作室制,并经常性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民间乡野考察体验各种民间的陶瓷生产方式。学习当地的手工烧制技术,这些民间的手工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的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艺术。因为他们想到的只是物品的实际用途,事实上,最美的工艺却能在普通人使用的物品中见到。不追求光滑、成熟、精练、细腻的工艺,而追求朴实、舒适和自然之美,这些感受和工艺理念可以在学生们往后的艺术创作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在设计中保留一些地域文化。
四、带学生下到陶瓷生产产区,并鼓励学生的作品走向市场
老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的陶瓷生产产区去体验,不但学习当地的陶瓷烧制技术,还要学习掌握一些产品和销售的关系,研究市场的需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应在陶瓷设计上多体现些什么,如何结合陶瓷设计的艺术性与生活性,产品才能更好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把陶艺创作和营销结合起来学习,培养综合性竞争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走上社会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不断变化,陶瓷艺术的设计也在不断地表达着新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因此,只有参与到市场中去,看到市场的不同需求,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设计与创作的思考和创新。
五、交流的重要性
1.对教育管理进行准确定位
(1)确立目标。一所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而定,确保目标定位与办学理念切实相符。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当前,许多初中学校也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自身办学特点的角度出发,与自身师资力量相结合,将教育管理水平带动到一个新的层面。
(2)目标定位依据。初中学校所面向的学生年龄层约在12~16岁之间,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特性而言,学生基本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的办学理念便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性影响,也意味着学校在树立办学理念时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不同的学校所具有的师资力量与硬件资源也各不相同,在确定目标定位依据时,应充分以客观的眼光对自身资源进行准确评判,并在这依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2.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相互结合
(1)规范岗位设置。校方应充分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良好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如可采用以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成立相应的校园纪律管理小组、校园卫生管理小组等组织岗位,并将学生指派于校门口、操场、教室等处进行监督管理,对校内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家校交流。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德育指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因此,要使德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连理,实施将学生在校动态向家长进行准确汇报,并提醒家长做好离校后的指导工作,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稳定提升。
(3)实现劳逸结合。基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性,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明显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以劳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适当放松身心,在课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校运动会或学习雷锋送爱心等活动,在获得放松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
(1)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当前,师资队伍的优良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作为对学生具有重要引导意义的群体,教师更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修养,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教学关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不断加强与外校师资队伍之间的有效交流,为教师创造出更大的经验交流平台,实现全体师资质量的稳定提升。
(2)开展多方评价。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以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现今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展全文位评价,以学生、家长、校长等多个不同角度分别对教师进行评价。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自身职业道德的影响,学校的激励制度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建立起必要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便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晋职机会及工资福利等因素相互结合,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如出现班级总体成绩平衡的情况,应严格根据公平、公共的原则正确处理关于学生流转或分班等工作,通过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考查。
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中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阶段,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效果和后续步骤,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开展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一课题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在素质教育下推进中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参加自我管理,注重发挥自我管理。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建设是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要求的。教育投资和经济投资相比,具有投资回馈慢、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特点,但是教育投资的成效也相当巨大,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中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体适龄青少年为受众,密切关注其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通过增大普及面积和实施广度,从源头提升国民素质。
(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素质教育中,讲求“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在中学学习期间,这些品质刚刚萌芽或者初步形成,有着较大的空间改变和提升,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习成绩的培养相比难度更大,并且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以及日后个人发展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裨益,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
(二)发挥“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环节围绕学生展开,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和核心作用,这一方面是要求学校坚持重视中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要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既要将个人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整体,又要将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落实到个人教育的细微环节之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教师要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价值,学生更要在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从而调动自己的主观积极性。
二当下中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改革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缺失的地方,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还不够先进,培养过程缺乏一定的耐心,还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管理僵硬死板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下了精准的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可见授业只是教师的职责的一个部分,而在现代的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狭隘化,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行为全部围绕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展开,教学管理看似严格理性,但是却缺少了一些弹性的空间和人性的温情,这样的教育管理有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和活力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而教学管理更是一个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磨合的过程,即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管理方法,学生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理念和特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沟通,只有及时沟通互动,才能深化彼此的共识,消除彼此的误会,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和学生开展互动。
(三)教师缺乏自身特色
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都比较强,教师的优良品质则会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很多中学的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是严肃刻板的管理者形象,缺乏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人格魅力,教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活泼积极,或是仁慈温和,或者稳重敦厚,或是热情洋溢,这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改革要坚持两方面,一是要贯彻素质教学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中学的现状,考虑到中学生以及家长的实际接收状况,实践策略一定要坚持动态化、弹性化,同时要不断的在实践中调整,防止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一)坚持发挥教师的管理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重在引导,既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素质建设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教师投身于素质教育当中不断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即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创新,对待思想先进、方法科学、成效突出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同时也要推广他们的教学方法[1]。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反馈教学报告,按时组织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个人教技进步,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同步成长。一个需要值得区分的概念是“主体”与“管理主体”,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是受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但是“管理主体”则是教师,因为学生的世界观还处于养成阶段,同时自控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还不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疏导。在教师发挥主体管理作用时,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即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公开”,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和管理模式的执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管理的稳定开展,利于其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
(二)坚持课堂教学为管理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沟通和双向交流的一个契机,教师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并行的实践方法,在课堂上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情景激励法、小组学习法、探究实践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发掘出学生的优势所在。只有把握住学生的优势和性格,才能在管理中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疏导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2]。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学习方法决定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高年级学习成绩的上限,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渗透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协调促进。
(三)尝试推进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管理实践活动中延伸,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学生干部同学校应该开展紧密的合作,既能够及时沟通反馈问题,协助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帮手[3]。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被重视的快乐,同时营造出和谐公平的氛围。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化,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模式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和中学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初高中素质教学和人本管理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是符合我国当下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该戒骄戒躁,不断尝试,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有助于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雪.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管理[J].商业故事,2015,23:58-59.
[2]王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世界(学术版),2016,11:162.
一年有四季,春日百花开,自然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有物种千差万别,生机盎然,人类社会之所以突飞猛进、蒸蒸日上也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思想有差异的个体,作为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个性,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在对“才”的要求上步步紧抓,而忽视了对“德”的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教育大厦的基石,缺乏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履行着调节人们行为的职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规范。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校领导是纪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学生则是纪律的遵守者,教师和学校领导拥有监督学生遵守纪律的权利、处分学生的权利,学生则必须履行遵守纪律、接受处分的义务。传统的学校纪律体制,之所以会使教师和学生走向对立面,是因为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割裂开来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的同时: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进行现代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更新观念,只有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才能进入现代教育的境界,才会进行现代教育。
总之,在教育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索质的提高,言传身教,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班级管理 创新 管理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班主任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民主选举常任班委会。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群众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会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要帮助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明天工作的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作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属于我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这是一个呼唤主体的时代,也是人们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初中阶段,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作为主体性生成基础的“生理――心理――文化”结构初步形成,他们渐渐长大,渴望飞出父母、老师的庇护。渴望独立、平等、民主、自由,对于外在强加的种种束缚,甚至与父母、老师背道而弛。但是我们从他们桀骜的目光中,从他们幼稚的观点中,从他们不可思议的举动中,会惊喜地发现创造的种子在萌芽。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的教育采取的往往是无情的扼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制造了大量的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试卷。于是,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创造性思维会越来越迟钝,以致于创造之源逐渐干涸,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的悲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主体意识是主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学生就不能自觉地学习、主动的参与,更不能有所创造。主体意识一但被激活后,就会自觉成为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控制者,积极地参与全过程,并且还会把自己作为审视的对象,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从而自由发展到自为。同时还会为自己作为确立远大的目标,充分发挥蕴藏的潜在的力量,不断发展自己开拓创新。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班团队活动,与个别同学交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塑造一个教师课上讲的是创新、学生课下谈创新,最能打动学生的是创新的舆论氛围。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班主任只充当他们学习活动时引导者、线索提供者、热情参与者,对学生提出的创意予以充分肯定,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予以积极帮助。一切都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体会主人翁的光荣与职责。我们只有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目地的组织各种自主学习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真正成为能够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三、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