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2 19:1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江南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可是现在什么都没了,全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毁灭了。可恨的灾难,带走了他的家人;可恨的灾难,但走了这里的鸟语花香;可恨的灾难,竟带走了这里的一切!
他是一名小孩子,名字叫叶可。幼时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可父亲是个名副其实的酒鬼,天天至少要喝4瓶酒。家里的经济开销全靠他送信那薄弱的送信工资来承担。
当当地人民知道他的情况后,捐给了这名叶可不少钱。从此,家庭情况渐渐好转。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要报答当地人民对他的那份恩情之际,发生了一场8.4级的大地震。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正当他和家人熟睡之际。突然,他感觉到地震山摇,只听“轰——”的一声,一大块水泥钢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在了他的身旁。这时他才意识到:地震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归纳出珠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该区域的产业结构;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该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这届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珠江三角洲及其发展外向型经济;
2.认识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5年1月30日环球网国际新闻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外媒:中国珠三角地区取代日本东京成为最大的城市区”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外媒:中国珠三角地区取代日本东京成为最大的城市区。
中国网1月30日讯 据英国《卫报》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道,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东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区。不论是从城市区的规模来看,还是从人口数量来看, 珠三角地区都已经超过了东京。这个特大城市涵盖了中国制造业中心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包含了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这些城市。目前,它所拥有的人口数超过 了诸如加拿大、阿根廷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人口数。
欧洲和北美以前的城市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而东亚地区城市化才进行了几年。目前,东亚地区已有八个特大城市(人口数超过1000万)和123个城市(人口数在100万到1000万之间)。
目前,这个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64%)仍旧是非城市居民。不过,根据“东亚改变中的城市地貌:对十年内空间增长的测量”这一报道,由于经济重心由原来的农业转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接下来的20年中,数亿人将迁徙到东亚地区的城市中去。
研究人员利用了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映射,对2000年和2010年该区域的楼宇密集地区进行了分析,试图解决缺乏国际对比数据这一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对城 市和人口的定义有所不同。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2000年为4500平方公里,到2010年增长为近7000平方公里。如果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市区,现 在它比东京的地理面积更大、人口也更多。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有50个城市在20年内(也就是到2020)人口将加倍;相较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占有的地理面积更大、容纳的人口数量更多、产生的经济增长更大。(实习编译:刘明)
学生看环球网国际新闻。
看完材料我们不禁就想,珠三角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取代日本东京的最大城市呢?要进行科学的解密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珠江三角洲”。
设计意图:国际新闻导入,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祖国的“南大门”
师:本节课我们将从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几个方面来看。
1、“地理位置”
一起走进珠三角-----借助谷歌地球来看珠三角。
谷歌地球来看珠三角
仔细看图,并回答问题。
师:珠江三角洲我们并不陌生,它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呢?
生:位于我国的广东省的中南部。
师:对很好,可以说是我国的“南大门”;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我们用“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仔细看图试回答“绝对位置”如何描述;“相对位置”如何描述?
生:相对位置------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绝对位置-------经纬度范围
2、形成原因及其地势特点
仔细观察图片,找出答案。明确老师的要求,积极认真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多媒体放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南方日报里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及到几条河流分别是哪几条,流向、汇入哪?
生:东江、北江、西江,东江自东北汇入珠江,北江自北汇入珠江、西江自北汇入珠江 师:很好同学们很聪明都回答对,我们都知道河流的入海口处一般都形成什么?
生:三角洲。
师:对,珠江三角洲就是东江、北江、西江的泥沙在湾内堆积复合,构成的马蹄形港湾 师:地形地势呢?
生:东、西、北三面都有山地、丘陵围绕、南面向海,中间低四周高
3、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分清自然地理范围、经济地理范围
师:我们一起来看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分为自认地理范围;经济地理范围;
放映多媒体。
生:红色轮廓部分自然地理范围
师:对,最近比较热门的经济范围内的珠江三角洲的词语有哪些呢?接着放映出小珠江三角洲、大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他们的范围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又分别包括哪些呢?
生:不一样
思考哪9个城市。
师:对,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9+2”包括珠江流域相邻、经济贸易地区的云贵川、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9省,外加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小珠江三角洲包括9个城市,看图;大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以上所属经济范围的珠江三角洲,同学们作为了解。
本节课我们所讲的只讲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范围
4、气候
师:看图分析出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仔细看图片,判断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特征。
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师:看珠江三角洲交通图,可以得出珠江三角洲海陆,陆陆,航空交通是否便利? 生:陆陆、海陆、航空交通便利
城镇分布及其城市化水平
师:这是一幅夜晚灯光图,可以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状况是什么?
生:形成分布于珠江口处“n”形高密集的城市群
1、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师:为什么会在珠江口处如此密集呢?与广东省相比哪个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呢?我查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大家一起来看。
对比分析数据。
生:城市化发展水平高
师:城镇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推导出该区将经济发展比较好,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拥有哪些条件呢?回顾之前说到的自身条件(位置、形成原因、地形地势、范围、气候、交通、城市分布及其城市化水平)哪位同学起来说说看你的观点?
生: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望、三角洲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海陆、陆陆航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分析材料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材料一: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珠海均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广州就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该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外出寻求发展,足迹遍及港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彼岸。
生:国家政策扶持
生:华人华侨众多
师: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条件
自身条件(区位)------地利
政策扶持-------天时
著名的侨乡-------人和
(三)迅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师:珠江三角洲拥有如此优越条件适合发展什么样的经济或什么经济模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屏,哪位同学给我们解说一下?
看视频并思考。
生:(解说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或模式)
师:陈述并补充、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谁来给我们解读这两张图片的含义。
解读信息,大胆表达。
生:珠三角外资主要来源与港澳、珠三角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比例比较大。
师:珠三角接受资金技术管理并且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产房设备--------加工制作工业制成品,港澳地区接受三角洲地区提供的蔬菜水果并销售产品————————————“产销”。
知识点四: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师:一来看四张图,哪位四位同学为我们做解说。
读图解读信息,大胆举手发言。
生:
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一产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二产中主要发展轻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GDP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师:小结
外向型经济对当地区域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一产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二产中主要发展轻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GDP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形成分布于珠江口处“n”形高密集的城市群
城市化水平高
知识点五: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师: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生:结构性失业、求职能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出来的岗位不相匹。
师:读材料找出路
材料六:2008年12月,国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构
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战略措施,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应用
试分析昆明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适合发展什么经济(说出你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论总结
总结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适宜,地形较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①政策: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②交通便利,毗邻港澳,便于吸收外资
③市场广阔
④资金、科技力量雄厚
⑤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基础设施完善
⑦大城市依托作用强
⑧产业结构较合理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最后老师再作补充。
四、课堂练习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回答1~3题。
1.请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说明问题:
①____________(行政中心),③___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 ,④__________铁路线。 ⑤所代表的河流水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它是__________。从该地降水特点分析该河流水量丰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11月25日,全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联席会议在海口举行,海南、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五大经济特区首次聚集,探讨如何用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机制,加快特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特区中位于本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在括号内填写这两个经济特区名称。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该点属于的__________带(五带)、__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__(南、北)半球。
参考答案:
1.根据图示:①为广东省的行政中心广州,③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④为北京至九龙的京九铁路线。本区处于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大。所以珠江流量居中国第二位。
2.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的经济特区为深圳和珠海。深圳毗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
3.根据该地的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所以位于北半球热带;该地经度为114°E附近,为东半球。
考点: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五大经济特区的建设。点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与长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是紧邻港澳,这样可以便于引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工业。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
六、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地区
1、祖国的“南大门”
(1)位置、范围
(2)自然条件
2、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2)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3)发展过程
如今的语文教案,可谓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和教法向我们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拨开云雾,我们要针对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思路和方法,保留达成共识的内容,然后形成个性教案,这也就是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教材,也要揣摩学情。同是教学《香菱学诗》,参阅教案中没有把“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当做教学重点,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学生已经有了了解,但是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些知识,我就应把这一点当做教学重点,才能为讲授正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参阅教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认识,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把握住自己的原则。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在参阅教案上直接用笔增删,一切以实用为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讲课也如此。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因此教学风格也各有风采。知识是共通的,但是教学方法未必相同。
如,《致女儿的信》,难点是理解爱情真谛。参阅教案用了三个现代故事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方法很好,现代故事和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感动中体会到爱情真谛。但我特别喜欢古诗词,而且我的学生有古诗词积累。因此,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用古诗词名句来诠释爱情。学生因为有知识储备,所以积极性很高。从《关雎》中体会到爱的坦诚真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认识爱的深沉执著;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明白爱是心灵相通。温庭筠的《梦江南》学生也联想到了,从中品味到爱有时是一种苦涩而甜蜜的思念。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诗歌独特魅力的感召下,解决了爱情真谛这一难点。回想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背诵诗歌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这节课学生受益良多。
由此可见,我们在用参阅教案时,在教法上不能盲从,不要相信哪个名师的教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来的。在具体做法上,我采用在个性教案上写出自己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答则完全可以用参阅教案,教师不必再浪费精力。
二次备课时还可以增加参阅教案上没有的资料。主备人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给每个老师发一份,用来拓展和加深备课内容。如,《香菱学诗》一课,我们增加了“金陵十二钗”判词,讲授现代诗歌单元时,增加了舒婷、海子等人的诗歌。钱理群说:“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对参阅教案进行补充,这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在新课程进行的三年中,老师们看到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了许多精彩,我认为,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那天,我要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知道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颇有一番来历,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这样预设:由我们学过的诗人贾岛的“推敲”引入,王安石在写“绿”时,曾想过用“来”、“到”等字,后来经过推敲采用了“绿”。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古人在用字酌句上的巧妙,,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
第二步预设是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认为绿字还可以怎样改?”果然,课堂上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欣赏大诗人的才华,对这个开放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觉得应该用‘进’,表示春天真的来到了江南,大地肯定会变绿,甚至变红,变得五颜六色。”
“用‘满’比较好!能突出江南的每个地方都变美丽了。”
“我认为用‘近’最合适!比“进”合适。”
“不!用‘浸’才好呢!也像绿一样,能让我们感到春天来到江南的每个地方,每一种景物都有了春天的变化”
……
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于是,同学们开展了讨论。事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我们认为想出三个jin(进、近、浸)是很会动脑筋的。因为三个同音字分别表达了春天到江南的不同层次的风景。”
“还是诗人的“绿”更好,因为春天到来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绿。”
课后,我默默思索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对“三个jin”、“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我不禁为自己的精心预设导致的精彩生成而满意。我也以为故事到这儿应该精彩地结束了,可是一个意外更让我惊喜。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地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教案的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1.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要限制;2.课堂空间分配上,教师不能只设计自我表演,要设计与学生融合到一起的活动;3.不要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机会;4.教案设计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
二、设置情境导入,让学生有效参与
1.热点导入法。所谓热点,指的是与社会生活、医疗、环保等各方面的问题。用热点引发学生的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用搜救迷途登山者的时事问题,导入《在沙漠中心》一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探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故事导入法。笔者在讲授《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课时,就是由讲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小故事——我国神九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后,两名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实现了我国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而导入新课的。
3.诗词导入法。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顺势就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有趣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把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1.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等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间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促发展,让所有的课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看,有两种:一种是个体活动,一种是群体活动。从个体活动上看,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找到方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特别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群体活动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等等。使每个课例中,都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注重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教师同时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但是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无论是字词的学习还是最后的总结概括,都要放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3.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发现学生的想法和理解角度;通过听,在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在进步。
4.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试着在课堂上变批评为多表扬,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表扬他们。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5.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异议,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多元、敏捷。教师和学生是有机的整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有机的整体,二者始终是统一、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充分地尊重,才能使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人格得以健全地发展,思想变得大气成熟。
四、课堂小结,也要让学生有效参与
结课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备课设计、情境导入、教学过程,也应注重结课的艺术性。好的结课往往会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要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讲授和课堂练习之后,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时允许学生翻阅教材及其它资料,与同学相互讨论、交流,按照思考题的思路进行小结。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接纳本节课的结构特点,而且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收获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属性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和葡萄牙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澳门从此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小学生作文素材1日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长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现实;漂泊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又一个新的特别行政区踏上了征程。欢庆的锣鼓声渐渐远去,然而,在不平凡的1999年里,举国上下为迎接迸发出来的火热情感以及无数个动人故事,就像那绚烂的礼花,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彩裙裾上开满了圣洁的荷花,缕缕青根深植于广袤肥沃的土地,向着东方第一缕夺目的阳光灿然微笑。意象中,祖国倒计时钟跳动的美妙的音响,如同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吟诵的中学生作文网巨大声涛,回响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震荡于地球之巅,这是远离的游子深情呼唤母亲。如今,游子早已归家,她正安祥地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更加神采奕奕。
矗立在晨曦中,立于操场上,向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唱起激昂的国歌。教案大全网这是中华民族共同托起的黎明,而的钟声,将永远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激励我们前进。
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福澳门这朵美丽的莲花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彩,愿中华儿女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和谐相处!祝福澳门!祝福祖国!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效果较好。
一、以猜谜作画导诗,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直观抽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而我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时在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咏鹅》一诗时,我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我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两诗比较学,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任何事都想极力尝试。我抓住这一特点,并结合其他老师留下的经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大胆整合,创造出两诗比较学的方法,设想到效果颇佳。记得教学《忆江南》和《江南春》这两首古诗时,我无意发现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写景为主,写的季节都是春季,又都是唐朝诗人所作,而且都是围绕“江南”一带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不同点是:作者不同,所取景点也不同。因而我随即改变了原有的教案,同时出示了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注意结合注释反复读,然后再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将相似点找出来,并说理由。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相互合作,自主探究找出了两首古诗的相似点。即: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的,写的都是江南一带,都写到了江花,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千里莺啼绿映江”。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发现力也是惊人的。他们不光发现了作者不同,还发现所写景的地点不同,范围不同等。
三、融合情感演诗,再现古诗中的情境
大人常言道:小孩没胆。是啊,不管在什么场所,小学生都有一颗好表现自己的心。再说,“表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激励他们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会边演边把诗唱出来;有的会配画、配解说词演出来;有的更会相互合作,把诗演出来。记得在教学《凉州词》时,许多男同学联手扮演边塞将士,手举酒杯,以水代酒,开怀畅饮,少顷,便醉卧不醒。一位会弹琴的女生以古筝代替琵琶奏出那急促的曲调,好象催促将士赶快起来出征。看到此景,班上朗读特棒的同学随即吟诵出《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这样的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边塞生活的疾苦以及将士的毫爽之气。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
四、引导想象,配乐读诗,感受诗中的文景美
想象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学会想象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途径。再加上学生本来想象力又是极其丰富的。抓住此特点,我指导学生将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置身其中,想所人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播放江南春天的美好风光,并配上苏轼为何写此诗的解说词的课件,,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你作画,这幅画还有哪些美景要添?你要是此时站在那样美的地方,心理有何感受。想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一起在配乐《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从而深入地品味出诗中的语言文字美和景的独特美。
五、注重古诗积累,以便古诗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