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5 03:16: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设计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设计策略

第1篇

关键词:绿道;绿道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4702

1引言

绿道(Greenways)理论源于美国,其规划思想已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但一直以来少有独立编制的绿道规划。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日益扩张,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蚕食分割也逐渐加剧。长此以往,则生态空间将岌岌可危,难以为继。而随着居民对城市环境改良需求的日益强烈及国外绿道理论浪潮的兴起,绿道建设与规划设计已成时势所需[1]。近年来,绿道规划在我国悄然兴起,然却鲜有关于绿道设计方法、策略的综述。因此,笔者对已有绿道设计具体策略加以总结,有助于绿道设计在我国的实践发展。

2绿道规划要点

2.1绿道选线

绿道选线是构建生态空间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此后深入设计的基础。因此,应对绿道线路有切实具体的考量。绿道线路应在土地适宜性和绿道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衔接相关规划,充分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进行综合评估而明确下来[2]。

首先,绘制所有现存绿道和绿色空间的现状图,提出增设绿色空间的规划建议,并在区域层次上联结各类绿道[3]。其次,围绕主要通道及名胜景区开辟绿道,构成骨架系统[4]。再次,选取开敞空间边缘、交通线路和已有绿道作为依据,优先串联重要节点,对线路进行比较选择[5]。此外,应避免穿越河流、机动车道等,以减少施工建设中的难度;无法避免时则需因势利导,采用自然连接方式保障全线通达性[6]。

2.2绿廊宽度

绿廊宽度是绿道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绿道只有具备一定宽度,才能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为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河流型绿道宽度应达到30m以上,道路廊道应达到60m宽,绿带廊道宽度在600~1200m范围内。在缺少详细生物调查和分析时,可参考以下一般的生态标准:最小线性廊道宽度为9m,最小带状廊道宽度为61m;河流廊道最小宽度为15m;带有高地的河流廊道最小宽度为402m;滨水丘陵廊道最小宽度为27.4m[7]。

2.3慢行道宽度

绿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慢行道。对其进行合理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游憩动机。慢行道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其需求,如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游憩、多种选择的交通服务等。

对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绿道或小道而言,其宽度可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一般认为,小道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为4.3m,郊区为3.7m,乡村为3m;如能排除自行车和滑板类使用者, 小道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为3m,郊区为2.4m,乡村为1.5m[8]。

2.4绿道与居住中心的距离设置

为保证建设质量与使用频率,应提高可达性,使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

通常,不同等级尺度的绿道在距离衰减方面也有所不同。等级较低的绿道衰减得较为强烈,而等级高的绿道相对弱化。绿道的距离衰减,即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经过分析考证,城市绿道服务半径应确定在1.6km左右[9]。

2.5绿道与交通系统节点的对接

绿道相关公交系统节点包括绿道入口、码头、道路交叉口等。统筹绿道与交通系统的布局尤为重要。应实现绿道网络与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并对交叉口进行重点处理[10]。

当绿道与河流产生交汇时,应根据河流天然走向进行规划设计,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可采用多种方法重建栖息地间的连接,如建设野生动物地下通道、隧道,安装车灯反射器、红外线传感器,采取夜间限速等措施,并设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8]。绿道与道路相交时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低等级道路相交时,应根据交通规划、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合理确定采用平面或立体交叉[5]。

2.6绿道景观设施

为满足绿道休闲功能,方便使用,应配备适宜景观设施,发挥绿道综合服务功能。为此,可建立城市绿道综合应急服务管理中心,统筹管理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运营,并在每条绿道下设若干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和服务点 [6]。

按照绿道线路与建设内容,可对城市绿道各类配套设施进行相应完善。根据确定的密度、容量要求及当地用地条件、经济状况和设施水平合理配置驿站与服务点,选择性设置商业服务、游憩及科普教育设施,并设置必要安全保障与环境卫生设施[5]。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7]。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李楠:绿道设计策略研究综述园林与景观

2.7绿道标识系统

绿道中的标识系统利用视觉渠道塑造人性化空间,通过设立明确的标识,发挥引导作用,增加自行车道绿色交通和步行道路,进而对绿色环境起到维护作用。

标识系统由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组成。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标准图形、标准字、标准组合、标准色、反白组合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编码系统设计等[6]。在具体设计时,应充分兼顾于标识的可视性与可识别性,确保使用者对于标识清晰可辨,按照正确指引进行各种活动。

2.8绿道路面

绿道作为供人游憩、活动的场地,为使人获得愉悦、安全的使用感受,据其功能与使用强度,对绿道路面应进行相应设计。

路面设计应考虑到坡度:轮椅和滑板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3%,最大不超过5%;自行车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3%,最大不超过8%[8]。使用沥青铺砌路面较为便利,适合高强度使用,但其减少了绿道与自然的亲近度。非铺装路面则较亲近自然, 但不适合高强度使用[9]。不同的路面选择性地限制了不同的使用者。

2.9绿道景观及植被物种

绿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各部分也是有机联系的。在设计时,应对绿道的景观特征及植被物种加以考虑。

在分析环境景观的基础上,可从景观序列出发,保持原有生境的多样性,使绿道和大地景观融为一体,而非单一绿地景观展示[11]。对具有不同环境特征的地段,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应优化策略。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景色优美的植被。在污染区域,可针对污染源类别,配置相应抗性强、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

3结语

对于中国而言,绿道规划设计还在起步阶段。作为将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进行保护控制,同时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价值和休闲功能得以保证的手段,绿道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效果显著。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归纳与整合。本文总结了现今适于我国应用的绿道设计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融入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和建设进程中,以期对我国生态空间体系构建和人居环境改善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周聪惠.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2]朱江. 绿道网规划设计方法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0.

[3]Mark S, Lindhult. American Greenway Lessons: The Good, the Bad, the Strategic and the Innovative. 2012.

[4]徐文辉.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J].规划师,2005,21(5):69~72.

[5]蔡瀛,何昉,李颖怡等.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 27(9):32~38.

[6]庄荣,高阳,陈冬娜.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2):81~85.

[7]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8]Flink C A,Olka K,Searns R M. Trails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manual for multi-use trails ( second edition )[J].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1. 52~ 117.

[9]Gobster·P·H, Westphal·L·M.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47~ 165.

第2篇

言语交往行为是指以语词符号实现的交往;非言语交往行为是指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交往。非言语交往行为是对言语交往行为的必要补充,是言语交往行为的一种辅助形式。教学交往行为是言语交往行为和非言语交往行为的有机结合。四是课内交往行为和课外交往行为。课内交往行为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交往;课外交往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以教学信息交流为中心,与学生发生的交往活动。课外交往行为是课内交往行为的延伸和继续,是促进课内交往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五是外部交往行为和内部交往行为。外部交往行为指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互动,其中生生交往是教学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交往的有效形式。内部交往行为指师生之间内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的交往。教学交往行为是学生内部交往行为和外部交往行为相互转化的过程,外部交往行为是学生信息的来源,内部交往行为是学生最终获得知识、能力的归宿。六是认知交往行为和情感交往行为。认知交往行为是指师生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交往,是教学的实质所在,是师生教学交往的第一目标,即知识的传递、探索与获得,更多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情感交往行为指师生情感表达与回馈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心灵的接触。教学交往行为不但是追求共识的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追求共鸣的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二者在教学交往活动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1]七是正往行为和负往行为。正往行为指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师生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的交往。负往行为指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或学生之间关系不友好、排斥或教师控制不当、传递错误信息、参与机会不平等等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使交往无效或产生消极影响。

努力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

在教学交往行为活动中,主要包括三种交往关系: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业务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其基本规范是真;伦理关系指师生各自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权利,其基本规范是善;情感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体验上的联系,其基本规范是美。有效的教学交往要求要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的建立要遵循真、善、美的规范,形成师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民主的、和谐的交往行为关系。(一)关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天职,尊重是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学生渴望个性得以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希望教师尊重其人格和个性,平等而公正地对待他们,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颗爱心,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护学生的自由和权利,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的不同而态度有所不同,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的本质是对学生人格的充分肯定,或对行为方式的有意激励,教师相信学生是有价值、有前途、不完善的人,对他的成长抱有充分的信心,学生从“师爱”中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教师可以试着从这些方面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民主:是否经常真诚地称赞学生,是否关心了解学生,对学生是否有耐心,赏罚学生是否公平,是否偏心,是否重视学生的自尊心,是否因部分学生犯错误而处罚全体,是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和独立判断,是否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心灵惩罚等。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去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反对压抑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过失,把学生的错误与过失看作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尽量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办法处理。学生只有在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之后,才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二)使用移情理解,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是以师生的移情性理解为基础的。移情性理解是站在他人情绪情感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移情性理解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教师要重视移情性理解,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创设与学生亲密交往的机会,还要重视交往深度,经常保持师生之间相互激励的情感交流,善于理解学生,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沟通顺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带着正面情感来接纳这个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学生更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乐于接受教育,容易适应规范要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师生关系的品质,使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要真正理解学生,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体验问题,平等地、不带优越感地、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够准确、深入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以准确回应,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师生间真正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和谐相处。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平等待人、尊重自己和他人,乐于与人交往与合作,懂得体谅他人,拥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三)重视多向交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3]这是因为多向交往具有的特点所致[4]:一是多向交往的多层次特点,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二是多向交往的自主性特点,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多向交往的求异性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四是多向交往的情趣性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五是多向交往的差异性特点,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所以,多向交往的教学效果最好。重视教学中的多向交往,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学作风,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辩论争执,在活跃激烈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热爱尊重、心理相容、情感奔放、赞赏认同、教学相长、坦率真诚、友好和谐、积极认真等良好的教学气氛;要努力为学生的多向交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交往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问、范读朗读、课堂练习、问题抢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习竞赛、课堂表演、探究活动等教学交往活动;要注意构建集体教学交往网络,把教师与学生的集体交往和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交往相结合,把学生与学生的集体交往和学生与学生的个人交往相结合,以求产生所谓学习的“共生效应”。(四)寄予积极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积极期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自我调控的能力,以极大的热情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充分挖掘潜力。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从教师的积极期待中开始,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中得以延展,同时又反过来强化师生的良好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依据学生以往的成绩、表现来确定对学生的期望值,主观性太强。第二,防止缺乏客观的信息依据,或只凭表面现象来确定对学生的期望值,以偏概全。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合理、恰当,防止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5](五)提倡合作性互动,教学交往提倡合作性互动和“合作—竞争”性互动,不提倡对抗性互动。合作性互动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沟通目标,认识接近,行为协调,相互适应的互动,在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是合作学习,即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既有个人明确的责任分工又需要团结协作的互学习,这种互动具有互利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共同进步。对抗性互动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竞争性、排他性与冲突性的互动,竞争或冲突是其主要形式。这种互动容易弊大于利,教师在交往中应积极防止和妥善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冲突,防止对抗式互动的发生。[5]“合作—竞争”性互动是竞争与合作相结合,以合作性为主的互动,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如果组织得好,则既能发挥合作与竞争的正效应,又能避免其负效应。

积极探索教学交往行为的沟通技巧

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管是内容的讲授、提问的方式、学生问题的答疑、学生学习的辅导,都需要教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沟通技巧。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交往行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技巧就没有教学交往行为。教学沟通技巧是发展教学交往行为的有效策略。(一)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技巧。言语沟通是教学交往行为中重要的沟通方式。良好的言语沟通有三个基本特征:可接受性、合作性、情境性。交流双方要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况,考虑对方能否接受和理解,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表达准确、清楚、易懂,并且交流时要注意对方身份的差别、性别的差别、个性的差别,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境,有针对性地配合一定的表情、动作、语气来表情达意,使之与情境相协调。非言语沟通主要是利用表情作用,提高沟通效果。表情是情感变化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体姿表情、语言表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表情的作用,利用这些无声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教师在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更要善于运用表情透露立场、表达意义,将积极的情感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愉悦,受到鼓舞和激励,达到陶冶心灵,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透视学生的心理,善于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需要、希望等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二)积极聆听和“我向信息”沟通技巧。1.积极聆听,沟通通常以听和说的方式传递信息,善于倾听能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以帮助。要求教师要专注地听,不急于下结论地听,不急于说教地听,适当提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倾诉,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内在情感需求,体察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关怀,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为沟通所做的努力,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回应,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有的教师不等学生说完就打断,并马上教给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尽快结束问题,通过“审讯”,速战速决,这是不善聆听的表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需要一种尊重他人的修养和良好的心态。2.“我向信息”,“我向信息”的沟通方式是用“我”作为中心词来表达某一事件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你向信息”可能带给学生的攻击感受。[6]在工作中当学生的问题已经给教师造成麻烦,或者学生的某种行为不能被教师接受时,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你”、“你们”为中心词来对学生进行命令、指挥、警告、指责、讽刺、挖苦,从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当令教师生气的事发生时,教师用非责备、非评判的口吻描述某件事带给教师的感受,注意情绪要平静,语气要客观,如果以“我”为中心词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对学生的责备:“我讨厌教你们班!”这就成了变相的“你向信息”方式。“我向信息”的沟通方式的优势是把对学生的否定评价的冲击力减到最小,有促使学生由衷地改变行为的高度可能性,既可减少学生的防卫、抵触心理,又能使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解决问题,并且容易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感,保证了以后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浪费十分严重。根据2009年9月有关数据, 我国现有430亿平方米建筑总量,其中95%属于高能耗建筑, 我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仅占16%。根据我国现实国情,2005年7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006年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1月15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为了推进建筑节能,2011年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建议将发展节能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成为现代色建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在建筑设计策略上充分挖掘,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节地方面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环境方面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利用园林绿化和建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 采用雨水回渗措施, 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环境优先种植乡土植物和耐候性强的植物;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室外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决定着建筑环境的质量及其关系协调。例如:顺德一中高中部的设计要点是23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将新建筑与邻近建筑连接起来,成为一新的“绿肺”。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减小人工保养费用。将人工湖与桂畔海衔接起来,互相渗透。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优化建筑物朝向以获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教学楼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风道”。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桂畔海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邻近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2. 节能与能源利用策略

建筑设计时要降低能耗,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自然光和自然风的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例如:诺曼·褔斯特在改建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锥体上的反射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线,照亮整个会议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要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度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太阳光照射和刺眼光线。夜幕降临的时,这一过程便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变成美丽的灯塔,也达到了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另外,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也可达到节能的目的;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还有风力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作用,这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策略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灌设计,如景观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雨污水综合利用: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对于小区道路和人行通道应尽可能采用透水性路面结构,使得雨水不断补充地下水,有效平衡城市地面的生态系统;这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省投资,节约能源。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策略

采用新型建筑体系,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新型节能建材。如采用降低内外热交换的外墙保温材料,采用带有冷热桥隔断的新型窗框、低辐射保温性能高的中空玻璃、有效的遮阳措施;另外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

5. 室内环境质量设计策略

声环境方面: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光环境方面: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室内空气品质: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热环境方面:优化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以面是节能建筑范例:荷兰泰尔讷曾交通厅办公楼位于荷兰西南部泽兰省泰尔讷曾,所在地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太阳能资源一般,属于多风地区。建筑平面为弧形设计, 建筑内部高度呈梯级上升,根据建筑的具体条件, 建筑的中庭采用全玻璃屋顶设计,太阳光可以通过屋顶进入建筑中心区域。为了满足冬季被动式供热以及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建筑的窗地比控制在30%,通过中庭、屋顶天窗和外窗可以提供一定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该建筑夏季空调方案建筑的夏季空调方案尽量利用被动方式或再生能源进行空调制冷,减少主动式的机械制冷需要。为了增加建筑的蓄热能力,在建筑的外墙内侧、内墙和天花板附加了厚度30mm的石膏板。此外,建筑材料全部为环保材料,建筑的高温保温性能、日光照明设计、自然通风等措施使建筑尽量减少主动或电驱动设备系统,这些措施的应用使得此建筑成为世界优秀的节能建筑范例。

第4篇

1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

1.1商业建筑的外部设计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风格要有商业元素,要有视觉冲击力,要符合商圈的整体特色,不能脱离外部空间单独存在。建筑外观是商圈最有力的文化广告,新颖创新的外观是商圈最好的名片。商家进入了品牌策略的经营管理阶段,商业建筑的外观也要步入品牌化设计包装的阶段。外部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品牌形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换起消费的欲望,满足消费者对消费人文和艺术的追求。商业建筑形态是商业经营品位的外在表现,建筑形态与商业性质与经营主题要吻合。1.2商业建筑的内部设计商业建筑内部设计应注意动线设计,动线是人、车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接起来就成为动线。动线是商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影响商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内部主动线设计要清晰,动线要回流,动线要有弧度,平面动线与垂直动线相结合。商圈的商业建筑内部分为:购物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停车场、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和仓储设备空间。1.2.1商业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设计(1)购物空间:是商圈中人流、货流量最大,公共性最强的部分,是商业建筑空间的核心。购物空间的设计应做到:①设计要符合商业市场“双三角“的规律。即商铺面积越大,盈利能力越低;商铺面积越小,盈利能力越高。在营业面积有限的购物空间,零售店面面积不宜超过12平方米,店铺形状最好是正方形或者是沿走道方向的扁长形。②交通设计合理: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交通方向和购物目标,避免人流、货流交叉阻塞;③舒适的购物环境:既包括内部空间场所、商品陈列用具、休息设备、卫生间、电梯等,也包括为了更好的商业效果而设计的舒适、艺术、新颖的人文环境。(2)餐饮,娱乐空间餐饮,娱乐空间设计在购物空间的上部,与购物空间形成功能互补,吸引消费者。也可跟一般商铺一样,作为营业面积直接设计在购物空间中,方便消费者使用。(3)办公空间:办公空间设计要具有独立性,一般与客服中心位置相邻,设计在商业价值最低的地方。(4)仓储和设备空间根据商业性质、规模设计库房。位置一般在地下室或者商业价值最低的地方。一般的商圈不会有大量的库房设计,只是作为货物中转储存的一个地方。(5)停车场停车场一般位于商圈的地下,中小型的商圈也可以不设计地下车库。结合附近停车场配套设施或者城市停车场进行合理设计,节约空间和成本。1.2.2商业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商业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衔接,是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骨架。商业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门厅、过厅、中厅;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设计这部分时,要尽量给消费者提供方便、舒适、人文的环境,让消费者有家的感觉。1.3商业空间组合的设计商业空间的复杂性带来了其空间组合的多样化。根据商圈的商业性质和规模进行商业空间的组合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方式:(1)线性式:由一条路径将各种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消费者路线简单,适合规模面积较小的商业建筑;(2)环绕式:消费者路线是一个圆环,圆环内部是各种功能空间;(3)聚合式:以一个功能空间为主,其他功能空间在其周围聚集;(4)辐射式:以一个功能空间为中心,其他功能空间沿其辐射性展开;(5)网络式:网络式设计在现代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中最为普遍,这是由现代商业建筑特点决定的。这种设计适合并列空间较多,规模较大的商业空间;(6)综合式:这种设计常见一些面积较大或者由特殊要求的商业建筑中,多种组合方式在一起,购物路径变化丰富,增强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设计综合式的组合时,要注意避免购物路线过于复杂。1.4商业建筑的业种设计规划在商圈开发前要明确各种业种的组合,规划每一种商业业种的分布和分配比例,如:服装、百货、数码电子等产品具体在那个楼层,哪个位子,各产品品种需要多少商铺,每个商铺需要多大面积。大型的商业建筑业种规划一般购物、餐饮、休闲的比例是52∶18∶30.商业建筑的业种规划要以各业种每平方米能产生的租金作为参考,还应该以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为基础。设计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商业业种分布,营造出商圈的人文特色,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2总结

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符合商圈理论。要注意外观设计及动线设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舒服、艺术、文化的购物,休闲环境。所以也可以说商业建筑的设计策略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产生的结果。在商圈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段探索商圈和商业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商业建筑的设计水平,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李国清 单位:福建联盛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5篇

1边坡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高速公路的建设必不可少的会对周边山地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造成破坏,从而产生大量边坡。在进行边坡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时,在充分考虑边坡植被的覆盖能力,尽量保留现有的植被,考虑路基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在植被物种的选择上,边坡不能载种高大乔木以免造成边坡不稳,通常以旱生喜阳类小型灌木和草本植物搭配组成植物群落的方法进行绿化处理。在具体应用中,要根据所处地区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从植被物种的耐旱性、生长速度、抗盐碱等方面考虑,对于土质边坡,应当选择根系发达的植被进行绿化,以控制土壤流失。

2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景观,主要是为了给司乘人员形成良好的视觉引导,避免因为眩光或夜晚等情况对司乘人员视线造成影响,并丰富路域景观减少视觉疲劳,提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由于高速公路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污染极为严重,且风速较大,土壤肥力极弱,并且没有灌溉系统,因此在进行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绿化物种的特性。在选择物种时,应当选择防眩性能好的常绿植物,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其抗污染、抗风抗旱能力。不同于边坡绿化植物物种的选择,中央分隔带的物种选择,应当是生长缓慢且树形整齐的物种。在选择花灌木时,也应当选择花期长、花色不太艳丽的物种。目前较常用的有侧柏、黄金叶、珊瑚树等,花灌木多是耐修剪、易造型、花期较长的红花继木、紫叶李、紫薇等。

3互通立交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互通立交绿化景观主要是起诱导视线、减少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互通立交区多选择农田附地,其土壤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我国目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都没有独立的灌溉系统,因此在进行改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后期养护问题,在选择绿化植被时也应以适应性强、抗旱能力好的植物,通常以乔灌木和草皮为主进行绿化。

4隧道洞门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隧道洞门的绿地条件受山体原有条件所决定,相对于边坡绿化、中央隔离带绿化和互通立交绿化来说,隧道洞门绿化景观改造施工更为困难,且养护极不容易,因此在选择植被时,应当以小乔木和灌木为主,并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使绿化植被能在天然环境下自然生长并不影响交通运输。

5收费站周边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收费站是进出高速公路门面,也是为数不多可以停下来欣赏美景的地方,所以在进行收费站周边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当注意美化效果,创

第6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绿色设计此策略;绿色生活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绿色设计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它是一个内涵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强调生产与消费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从服装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它包括产品概念的形成、生产制造过程、使用和废弃、回收或再生及处理各个阶段,各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意识和恰当的方法进行操作。笔者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设计,即设计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设计战略主要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全面性长远性的计划和行为方针。在绿色设计中,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以满足所设计产品特定环境特性要求的技术方法称为绿色设计策略。下面笔者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绿色设计策略在服装上的应用。

1绿色材料

选择绿色设计的面料选择是进行设计的基础,现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面料选择。无毒无害的天然面料: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棉麻织物、毛织物以及丝织物,还包括一些天然纤维面料,它是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纤维合成的面料。另外,一些新型独特的面料,对推进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面料由食物、水果,或者常见菌类研制而成,这些面料研制开发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2016年,GarmenHijiosa博士制造的全能环保皮革,这些皮革是用菠萝叶子纤维制成,现已做成一些时尚产品,如箱包和鞋子。易分解的环保材料:即可降解的纤维与面料,面料使用过后能够被微生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比如FREITAG品牌的F-abric面料的研发,这种100%天然纤维可100%进行堆肥,产品使用后经过种植可再次生长,完完全全的“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过程。回收再利用材料:它包括回收面料进行改造和废弃物的再生。国外回收面料进行改造的市场较为活跃,高低端分类明确;在中国,二手产业在江浙沪一带才初具雏形,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势头。西班牙马德里的服装公司Ecoalf废弃垃圾加工再造和Adidas海洋垃圾制造3D打印跑鞋是消费者比较认可的再生材料绿色设计。除以上对面料的绿色考虑,减少面料在研制过程中产生污染,减少面料在设计中使用量,也是一种绿色策略下的材料选择。

2优化产品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意识,能够减少产品全生产过程的污染,它能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能够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体系。绿色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绿色制造,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完善工艺,尽可能在企业内实现废料回收系统,发展绿色技术要求加强环保和生态知识上的基础研究和教育,以提高整体绿色技术水平。绿色技术是企业内部的一整套技术,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紧密联系。绿色技术与现代科技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它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目前在工业领域把绿色技术划分为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以及改善生态技术。清洁技术较为普遍,它能够防止生产和消耗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但清洁生产技术产生之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解决,所以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是相对于缓解自然生态恶化而言的。从时装产品角度来分析,只有结合现代科技,优化产品绿色技术,才能创造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服装。面料从垃圾、废弃物中提取创新必然需要技术支撑,只有优化产品技术,才能将想法转变为现实。

3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或频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服装观念有所改变,人们为了追求时尚,关注流行风格和样式,跟风购买每一季的服装新品,服装变成一次性消费商品,这种消费行为造成服饰垃圾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球所制的服装多达8000亿件,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人们对服装的本能追求。服装最基本的功能是遮羞御寒,重视服装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性,而不忽略审美,杜绝一次性消费,设计耐穿、品质良好的产品,能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或频率。从服饰设计上来看,延长寿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设计师设计时,可以考虑对经典款式的研究和创意,不会因潮流更替而转变时尚风格。第二,追求高品质的设计工艺,面料优质,做工精良,服饰产品不会因为质量问题更替频繁。第三,设计款式可自由进行组合混搭,或者可拆卸的服装,提升多样性的穿着方式。第四,完善服饰保养和维修服务,提升每件服饰的使用频率和寿命。另外,消费者延长使用服饰的寿命和频率之后,设计师应该考虑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环保设计。设计师在考虑消费者使用中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建议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纳入低温,水洗或少洗,易维修等考量,或是设计成可部分拆卸下来清洗的服装构成,以借此减轻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

4强化精神文化享受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看现阶段强化精神文化享受的绿色设计策略。第一,DIY设计,设计理念的含义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缩写,即“自己动手”的意思,它是消费者主动参与设计和制作过程,感受亲身体验的乐趣,通过劳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关注环境,是人的情感愉悦与绿色环保的有机结合。第二,慢设计。慢设计的设计理念是相对于快时尚而言的,快时尚消费阻碍了人与服装的情感交流,人们不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会加重资源的浪费。由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追求“快”的生活方式即是静下来思考设计本身的含义。崇尚生态环保,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是慢设计的代表之一,设计理念当中就蕴含着自然和谐、缓慢适度、积极健康的慢生活理念。第三,定制业务,定制服装的概念是针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人群而言的。它是整个生产设计团队向一位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定制服装可以避免大生产下过多的资源消耗。定制服装能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一定的情感连接,缩短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了解一件服装的各项工作细节,更容易让消费者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5结语

绿色设计不只是一种设计风格,也不只是设计方法的变革,它是一种设计策略的规整,是在环境破坏下产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思路。它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利于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绿色设计战略对企业的设计活动有指导和规划作用,它确定了明确的设计方向,指导设计人员按特定的目标和思维方式进行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评价基础上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服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策略能够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转变绿色消费的行为和态度,实现人、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忠权.绿色设计的策略及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51-58.

[2]赵琪.基于DIY理念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建筑;设计策略

1.老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此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家庭小型化程度高、城乡老龄化差别大、未富先老问题突出。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预测,从2001年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17.8%,社会总抚养比从历史最低点的42%提升到57%。从2021年到2035年是急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1140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2.58亿增加到4.18亿,老龄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8.7%,社会总抚养比将超过100%。这一阶段老龄问题将集中爆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艰难的阶段。

2.养老服务与养老建筑现状

2.1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面对人口老龄的挑战,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全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已达到65%。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但仍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2.2我国养老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城市中心的养老院无法满足容量的扩增,生活服务及配套环境无法得到改善,不少养老院转向郊区、风景区。郊区虽有广阔的土地,但周边社会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尤其在医疗服务上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偏远的选址,不利于老人出行,也不利于亲属探望,同时很难对外开展社交活动。

养老建筑内部起居空间与卫生间面积狭小;除起居室和卫生间外不再有其他的居住功能,缺少床铺以外的活动空间;室内没有基本的厨房功能,存储空间不足;采光不足,通风不足导致空气环境恶化;对于需要深度服务的老人,不具备深度照护所需要的操作与休息空间;普通客梯不能满足老人需要。现有的无障碍设计存在漏洞,建筑物出入口未作联系坡道,不同高度的平台缺少联系坡道,且未设置扶手,存在较大的跌倒风险.卫生间面积狭小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设置存在局限性。

3.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

(1)选址与规划策略

养老建筑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位于郊区、风景区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配套设施应覆盖医疗、教育、娱乐、生活服务各方面。基地应选址在日照充足、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段,基地内不宜有过大、过于复杂的高差。出入口、道路和各类室外场地的布置,应符合老年人活动特点。道路系统应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避免人车混行。应为老年人提供适当规模的绿地及休闲场地,场地应有供老年人散步和休憩的场地宜设置健身器材、花架、座椅、阅报栏等设施。

(2)建筑设计策略

对老人的关爱应落实到老人生活空间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具备完整的居住功能、细致的无障碍设计、完善的厨卫空间、促进交往的门户空间。

养老建筑为老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床位空间,而应提供一个具有完整居住功能的空间。套内房间满足老人独立使用,应设有独用的完整卫浴间;均应有厨房设备与冰箱;房间内均可以独立调节温度;房间都可以从外部或内部锁上;允许居住者使用私人家具装饰房间。

无障碍设计被认为是衡量老人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准。无障碍建筑设计宜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室内外交界处与建筑出入口的设计,斜坡与垂直交通的设计,建筑内通道的设计,卫生设施的设计,建筑内通讯系统与标识系统的设计等。

人们往往忽视老人独立生活、自主安排饮食的需求。一个紧凑型的厨房包括冰箱、操作台、洗涤池、炉灶、收纳橱柜、电水壶、小家电等。紧凑型的厨房不仅仅是提供储存食物的空间,同时满足了老人灵活安排就餐时间,自主决定个人食谱的需求,为老人提供了独立备餐的能力。

老年人去卫生间的次数较一般人频繁,因此,卫生间应设置在距离老年人卧室近的地方;地面应采用防水、防滑材料;应方便轮椅进出;地面不应有过高的地坎;使老年人在卫生间内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救助,卫生间的门应能够顺利地打开;浴盆、便器旁应安装扶手,扶手的安装位置因老年人衰老和病变的部位不同而变化;老年人使用的卫生洁具宜选用白色,易于及时发现老年人的病情,并易于清洁。

户门是老年人外出方便与否的重要部位,尤其对于使用拐杖和轮椅的老年人,宽一些的户门可以方便出入。对老年人实施护理、救助等行动时也需要宽一些的户门可以方便设备进出。可采用大小门扇的门,满足突发事件的应对。户门内外不宜有高差。

当受气候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外出行动不便,社会交往减少,老年人可利用公用走廊增加活动交往空间。户门外留有一定的空间利于停留、休息和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可设置休息座椅、摆放陈设的空间、门上的观察窗也可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4.结语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给社会提出具体的问题,老人居住、养老成了社会的重点关注的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贯彻于规划、建筑内部。完善的养老建筑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对老人关怀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市场行为 创新设计

以市场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产品创新设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是从市场到市场的全过程。企业究竟生产什么要以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的“交集”,以能否取得最大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为最终选择标准。其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愿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利、更有效地传递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当然,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并不只是现在的需求。将顾客的需求及时地反映到生产中去,以实现那种有效率的适应需求而进行生产,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需求链,将生产型生产模式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生产模式。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一个公司能提供与消费者需求最接近的产品设计时,就能从为数不少的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就是提升了相应的价值,同时他们也可以消费者索取相应的高价。许多公司不能根据消费市场的现实来知道产品设计活动。而为“平均”顾客而设计产品是产品市场化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强化企业的市场行为能力,提高企业基于消费者、基于市场的设计能力,本文对若干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同时希望能为相关企业的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一、点对点设计原则

1.针对每一位消费者――在需要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产品;2.针对消费者的特点――设计制造符合消费者的产品;3.只为某一特定群体的消费者――不试图去提供过多或是过少的服务,提供的正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在执行“点对点设计原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群体与个性、统一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不要误认为同所谓的“点对点设计原则”就是为个别人设计,我们之所以提出“点对点”的概念就是希望设计师能明确所设计产品的市场定位、明确目标人群,并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设计。要知道优秀的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仅仅针对精英。

二、需求的权重的设计原则

前面我们提到,要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设计产品,但是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各异的消费群体,作为设计师又当何去何从了?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了。

1.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联系性,决定了各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性;2.有效区分各种中间需求与终极需求;3.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层次性;4.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5.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发展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的权重的前提下,设计师还必须考虑竞争者因素。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要根据竞争对手研发能力避开或者是选者自己的市场。

三、重视产品的细节设计原则

工业产品的细节设计是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设计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外形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产品细节设计是产品外形设计的重要方面,包含了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心理学、生理学等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产品细节设计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本质就是细小事件的集合体,如果我们将产品所涉及的技术、功能、结构、造型等归于有序,那么决定成败的必是微若沙砾的细节,以细节设计作为产品创新设计的手段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产品的细节设计不但是提高工业产品性能的重要的技术手段,表现在细节方面上的产品创新设计能使产品的外观更加的丰满,层次更加的丰富,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产品功能的实现。产品的外形顾名思义是产品外在的东西,虽然消费者对此相当看重,但是只有外形的变化,没有产品性能的提高,等消费者的新奇感一过产品可能就被冷落,另外,外形方面的因素往往比较容易假冒,但是对于技术已趋成熟的产品而言,用外形因素建立自己的品牌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咋看之下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在这里产品的细节设计又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外形的抄袭往往只停留在表象的层面上,或者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模仿的只是形态本身,而不能洞悉形态下面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人机协调性,形态语意等技术因素,而显然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撑所谓的良好的造型只是一个空洞的外壳,不能引起消费者最终的认同,张冠李戴的惟一结果就是使得产品在人机方面、在形态语意方面与消费者的要求相去甚远,又何谈竞争力。

工业产品的细节包括工业产品形态设计上的各个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主要考虑工业产品的各细部要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达到生理上的方便、舒适及有效;在心理方面则包括更大的深意,如人性化设计。在工业产品细节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全面考虑产品细节对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调和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切记不能一方面的满足是以另一方面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不能为追求心理上的而损害产品的物质功能,进而忽视对使用者生理上的满足;也不能为了生理上的舒适性而损害消费者对产品造型的美好的愿望。

四、品牌设计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产品创新设计之品牌战略的主要内容。当今,我国的许多企业已由产品经营阶段步入到品牌经营的阶段,产品的创新设计如何能更好地为我国企业的品牌之路保驾护航在这里显的尤为重要。企业作为市场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合理投入产出关系,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功与失败的评判者。因此,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认识市场、适应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上午基于市场导向的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一环。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科技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产品的品牌价值日益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需求、技术、文化等泛市场因素,同时针对竞争对手的相关产品,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