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8 23:5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田忌赛马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提升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让教学内容更有厚度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大量纷杂的事务性工作,有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同时也太缺少闲适和从容的心境去学习、思考、钻研学问,给研读教材方面带来一定阻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职业倦怠,它为一次教学完成后或多或少留下些“尾巴”。
二次教学正好具有这种弥补、完善的功能,给予了我们再次施展身手的空间。因此,在进行二次教学前,我们应静下心来,潜心研读教材,将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透切、深刻,才能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回想起第一次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由于对教材领悟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自己明明很急切地想让学生弄明白一些东西,但学生云里雾里,很疑惑,不明白老师究竟要干什么?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 怎样才能将简洁、静态的教材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40分钟的有效课堂?” 我一次又一次地思索。
后来,我重新翻看研读教材,仔细琢磨,悟出教材的安排与编写意图,其实目的有三:
(1)引导学生用罗列枚举的方法找出田忌的所有应对策略,并从中寻找出取胜的方法。
(2)讨论田忌赛马获胜的奥秘,为什么只有这种方法能获胜。
(3)田忌赛马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领会了教材要表达给我们的思想后,我将原教学过程作了修改和完善,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列表找方法——讨论获胜的策略——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贯穿全课。
今年我再次执教此课。教学中,我将故事激趣分两个层次呈现,课始播放第一次赛马的片段,让学生了解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要慢一点,然后提出问题:田忌有没有获胜的可能,顺理成章地提出用罗列法将所有应对方案写出来;接着播放第二次赛马的视频,以“孙膑既然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一开始不说”引发学生思考,得出要获胜还需“知己知彼”。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还能做到价值“最优化”。策略讨论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策略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环节,我改成了分层讨论获胜的策略:a、结合表格观察思考,让学生明白:要用“最弱 最强”保存实力;b、师生比赛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光知道“最弱 最强”这秘诀不行,要后发制人;c、观看后半段视频,让学生明析比赛之前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样的设计,使策略的讨论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水到渠成。生活中的应用部分,我安排了两组习题:第一组“比大小”的基本练习,第二组是变式练习——“篮球赛”。通过层层剖析,挖掘不同的题目所蕴藏不同的思维含量,使学生不知不觉间思考更加深刻,同时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学习数学的课标理念。
与第一次教学对比,这样的处理不仅丰盈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习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提高教师把脉学生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度
“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今年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三年前出现的一幕又重现在眼前:因为教学按着预案顺利完成,我满心欢喜收拾完讲台的教学具,正准备离开教室,有一孩子跑过来说:“老师,我们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什么需要的是(4、5、9)(3、6、10)和(6、7、8)这些小棒,其它不行吗?我被问住了。是啊,为什么需要的是这样的小棒呢?课前,我一直苦苦思索着,如何引领孩子们在两根小棒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到底需要一根怎样的小棒?如何才能避免上次的遗憾?于是,我从学生角度进行了思考,我校作为区的窗口学校,孩子们活泼、灵活、见多识广,从知识的储备上看,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而且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学会了运用折、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 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探索的欲望,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原来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了思维上的锻炼。“心中悟出始知深”。于是,二次教学,我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两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让学生自己在这两根小棒的基础上找出第三根小棒,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让学生从原来的盲目操作变成有目的活动。整节课我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融于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尝试(围三角形),不 断的争辩、修正(能否围成三角形),最终自己得出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同时也探究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的简方法:只要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就能拼成三角形,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课后学生高兴地交流着:这节数学课真好玩!
三、增强教师课堂的应变能力,让教学过程更有深度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那些不期而遇的生成,我们要落实新课程理念,精心地呵护、宽容地接纳、理智地筛选、有效地利用,变意外生成为宝贵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堂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同时,要不断回顾、诊断、修正自己的一次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反思能力,提升教学应变能力,灵活处理二次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意外生成,造就精彩课堂。如二次教学《圆柱体体积》,随着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正顺着课前的预设进入下一阶段练习,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发现,我发现了长方体的长、 宽、高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半径的关系。”学生的回答我虽始料不及,但学生能从这方面进行思考,是很有价值和创意的。于是我马上调整预设,把学生推上 交锋的“前线”。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知,易于理解,我让学生到台前边比划模具边解释。
生:转化后的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长方体和圆柱体的高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
生:在学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我们知道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刚才圆柱体底面圆转化成了长方体的底面长方形,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也就是长×宽×高,即圆柱体底面周长一半乘上半径再乘上高。也就是说只要告诉我们圆柱体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就能直接运用公式来计算面积。
多么独特的发现,多么精彩的发言,如果没有一次教学经验的积淀,没有一次教学的保驾护航,就不会诞生二次教学中“意外生成改变预案”这精彩的一幕,不会延伸出通过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中面和线的关系,发现立体图形中隐含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增加了这节课的厚度,为后续练习中根据半径或直径来求圆柱体的体积来了一个预演。看来,二次教学不仅仅为增强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舞台,还能增加课堂的灵气,提升了学生思维训练度,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有深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4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讲授,而疏于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得教学的实效性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间的互动式学习予以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秉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的原则,同时根据学生智力、注意力、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教学准备
备课是教师依据所授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等,选择较为合适的授课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从而保证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基于新课改,教师备课也要相应地有所调整,以便更为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备课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未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认为备课无关紧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经验也能较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往往容易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单调,整个教学活动无新意,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如下的教学准备:
1.精心地编排教学环节。为了有效地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要结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编排授课的详细内容,精心地设计语文的教学环节,秉持层层深入、内容编排合理的原则,尽可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合理把握教学的目标,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教师要科学地设置语文教学的维度,运用梯度式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3.明确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划分出主次,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讲授知识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要根据所授课内容,准备与之相应的教学道具,如视觉型的道具,结合语文课文的内容,准备相应的实物来做演示;视听型道具,比如FLASH动画、影音录像等,通过视听相结合来放松学生的身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教学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相应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构建轻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小学语文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的教学用语要标准规范,语调抑扬顿挫,尽可能地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同时用相应的手势做配合。2.改变课堂教学的节奏,如果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视觉与听觉方面的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节奏,合理进行教学的提问,运用追问、疑问、互问、比较式提问等多种手段,比如在讲授《泊船瓜州》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王安石精于选词炼字,可以在此处提出比较性的提问,要想把江南冬去春来的景象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好,还是“春风又过江南岸”好,引进与原诗相近的句子,让学生对“绿”与“过”进行比较,体会王安石用字的绝妙,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保持在一个效率较高的学习状态。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思考、会思考,灵活运用逆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狐假虎威》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性的思维模式会认为老虎比较笨,没有将狐狸吃掉,轻信狐狸的话。教师针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抛出问题“老虎再次碰到狐狸结果将会如何呢?”让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开阔学生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W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异彩纷呈地表现出来,并精心设疑、巧妙提问,借助有效的提问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进行《丑菊》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借助设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梅兰竹菊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集众多的赞誉于一身,为什么还有丑菊呢?难道也有美丑之分?丑菊真得很丑么?”创设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延伸教学链条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管理
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脱离传统教学模式,开会向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方向转变。在与人交流中学会倾听、发表个人观点、达成思想碰撞,有利于提升交流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口语交流始终存在,对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正所谓“一言九鼎、驷马难追”等成语故事就生动说明口语交际中情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人只有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口语交际训练概述
1.1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师生、生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
1.2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1.2.1满足学生口语表达的渴望
从近些年这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相关文献看,大多数都指出了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学习年纪为3岁到12岁期间。小学生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来说,如在这段时间得到发展,则对学生今后个人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周所周知的“狼孩”就可以为口语表达的重要性进行佐证,尽管人们解救了狼孩,但其终身不会说话,且思维意识也没有提升,都证明在其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期的教学缺失。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完善口语交际训练是关键,对于小学生提升对口语交际知识理解,改变交际中的错词错句具有深远影响。
1.2.2掌握课堂发展动态,运用正面语言鼓励
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环境对其能力提升也有重要影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学生课堂发展动态、课堂上的纪律、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把握。和数学、历史、政治学科学习不同,语文不仅仅要求教师单方面口述,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回应,因此,掌握课堂发展动态,对提高小学语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用明显。作为正面鼓励语言,“表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正面激励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表扬的语言会使让们更加热衷于语文课堂,积极表现自己,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交际,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很好、非常好、不错”等正面激励性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2.1打造真实的交际场景
正如上文说到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和口语交际密切相关,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打造真实的交际场景,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交际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课文中的《田忌赛马》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演练,让学生一边按照课文表演,一边进行解说,并且分小组进行演练进行比赛,在比赛中要求学生要根据课文量赛马的过程进行解说,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条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2.2分层次制订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从我国中小学制定的课程内容安排看,小学语文应该以学生个人实际发展为主,完善学生身心成长,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现实事物基础上能够进行抽象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目标高质量的完成。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特点制定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保障难易适中,逐步完善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养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需要注意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其口语表达、思维模式和个性也会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这种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体能够学会多少内容,这些都是要通过教师深入考察完成的。
2.3建立健全口语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口语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体系考察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参与感。评价体系监理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中承担一定的交际人物,以保障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口语交际训练和锻炼。对于口语评价体系来说,其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考察的方法完成口语评价,使口语交际训练更具实时性。
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对教学的一个总结,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有效评价,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里的评价可以是教师激励性的口语评价,诸如:“你说得真好,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想法也非常新颖。”“你待人接物真有礼貌,说话很得体。”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同,就会更主动地去参与口语交际。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委婉性的评价语言。学生的个性差异明显,不是每位学生都是优秀的,对于一些弱势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在评价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激发他们奋进的信心。诸如:“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尽管表达的意思还不太准确,但教师听懂了,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一定会说得更有条理。”此外,我还可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对方的同时,也反思自我的口语交际,以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就口语交际而言,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是时刻存在的,属于学生常见的基本情景。所以,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将口语交际训练与日常生活真实场景相结合,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口语交际经验,为今后学生升学或是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程小民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桥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邱丽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方法[J].教育科研论坛,2008(9).
[2]孙央绒.谈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J].成功(教育),2009(3).
一、挖掘教材,突出思想性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主题图和小插图,很多地方已不再对知识点的最后结论下定义,只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就如,“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自己试一试,你是怎么想的?”等,引导学生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经历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改变后的教材,实际上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的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新知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挖掘的思想内涵。同时,这也要求加强学生解读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密度,也为他们的“后劲”打下基础。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六上“数与形”一课,他在处理数和形这两个不可分离的数学表象时,巧妙处理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将数与形的思想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环节逐渐展开。
【教学片段】
一、以形助数
1.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一看这三幅图有什么规律?(图1)
2.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图和算式,有什么发现?
3. 按这样的顺序,下一个图形和算式会是什么样的?请你们用彩笔在老师提供的方格纸上画一画、涂一涂。哪种画法更好?为什么?
4. 下面我们就利用规律来写一写。
1+3+5+7+9+11+13=( )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5. 小结: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思考更容易。
二、以数解形
1. 计算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思考,那图形的问题是不是也能借助数来解决?请同学们看看这四幅图(教材P108“做一做”第2题),有什么规律?
2. 如果不画图,照这样下去你知道第6个图形和第10个图形各有多少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吗?
3. 回顾:看来图形的规律问题也可以借助数来解决。我们利用直观的图形找到了数的规律,也用数解决了图形的问题,看来数形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数形结合
1.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看看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教材P109“练十二”,第2题)
2. 照这样的规律,第5个、第6个、第7个能画出来吗?请大家打开书本完成。
3. 如果不画图,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是什么样的?有几个点?
四、回顾反思小学阶段关于数形结合的例子
教者通过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意唤醒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记忆,沟通与过去学习经验的内在联系,强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价值的体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我们只有努力钻研教材,才能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好准备。
二、相机而动,注重时效性
小学生在情境中的注意力是相对分散的,他们更容易关注事物表面的、简单的特征,往往忽视了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每节课仅有40分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则更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学生虽然可以从情境原型中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却与数学无关,有的不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教学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选择与筛选的过程,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其次,是把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好;最后,要让学生迎接挑战――那些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哪些线索可以利用等,即不在情境中走迷宫,让情境具有更直接的指向性,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的。
有两位教师对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优化”例2展开同课异构。A教师提问学生:“谁能说出《田忌赛马》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让一位学生口述这个故事。教师借故事指出“做事情要讲究策略”,进而揭示活动课题。B教师先是出示两组“优中劣”不同等级的马,请学生猜一猜哪一组会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认为是无法确定。接着,教师指出“在同等级的马中甲组更强”,这时全班一致认为是甲组胜。然而教师却否定了结果。为什么呢?这一下便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虽然是同一素材,A教师只让学生讲《田忌赛马》故事,更多的像是上语文课,体会不到数学味,既起不到激发趣味,更起不到激起思考、探究欲望的作用。而B教师由故事层层深入,从不知双方马的质量、能力引出“如何使呈劣势的一方获得胜利”的问题。教学中,B教师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问,并顺理成章地抛出在“同等级的马中甲组更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的欲望。在这里B教师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充分发挥情境的潜在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循序渐进,渗透灵活性
巧解实践性、综合性、条件不定或多余、探索性等不同形式的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素材的整合。同时尽可能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操作、去发现、去讲解、去总结。
以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优化”例1的教学为例。课一开始,教师可以设计“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小明想早起为妈妈准备早餐”的情境――小明起床后要做这几件事:接水1分钟,切面包1分钟,煎蛋5分钟,电水壶烧水8分钟,泡牛奶1分钟,洗水壶1分钟,小明应该怎样安排才能让妈妈尽快吃上早餐?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后来解释自己原先的猜想。在课的最后阶段,又引导学生发现解题中的规律性问题,提出了以下两道思考题:1. 吃完早饭,小明想起还可以帮妈妈做家务,让妈妈轻松一下。他打算做下面几件事:洗碗5分钟,听音乐5分钟,拿衣服去洗1分钟,拖地10分钟,洗衣机洗衣服22分钟,晾衣服5分钟。要做完这些事情,应该怎样安排用时最少?最少需要多长时间?认真对比一下几种方案,你有什么发现?2. 如果洗衣机洗衣服用了15分钟呢?你会如何安排上述事情使用时最少呢?你有没有找到快速解决的方法?
整节课通过设计一系列“起床做早餐”和“做家务”的数学情境串,在教师的层层剖析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下,学生表现出来的解决策略是多样的。在循序渐进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孕伏,承前启后,深浅有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24-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如何使“深入对话,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就结合自己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各位同仁商讨。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学生读书质量
古人云:“师之道,质疑,解惑矣”。教学应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以上这些都更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二、引导对话,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流与碰撞。”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书,平心静气地读书,整体联系地读书,步步深入地读书,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与思维的碰撞,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学生通过与文本深入对话后,有学生提出疑问:“在被火烧着时,完全可以救自己,并且我也可以救,文中说道,如果这样做,整个部队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次作战计划就会落空,为什么不把救了以后,改时间再夺取391高地呢?”这一疑问,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我并没有否定学生的说法,相反的我对学生的疑问作了这样的评价:“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再深入的读课文,想一想夺取391高地的时间能不能向后摧移?”学生通过与文本再次对话后,有学生说:“不能向后推移,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交代了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就象一颗毒牙,楔人我们志愿军的阵地”,这一环节中,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解决了问题。当然,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抓重点词句,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新课程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朴实、扎实、真实之风”。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失去了语文味。我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其中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生问:“为什么说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师答:“因为威尼斯是建在水上的城市。”生问:“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插图,学生观察后得出:两头是弯的,有点像船。生问:“老师,你喜欢小艇吗?”师答:“喜欢”。师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生答:“第四自然段”。生问:“威尼斯的河道是怎样的?”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得出:河道很宽,弯曲的。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从表面上看,有师生互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我可以作进一步的反思:脱离了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以形成?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何以体现?在这堂课中,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用了两个比喻句:“威尼斯的小艇像天上的新月,在水里行走时非常灵活,像水中游动的水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还可以引领学生品读这个比喻句,深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呢?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第四自然段,在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操纵自如”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操纵自如”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操纵自如”这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在教学中,应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桥梁”,以想象体验为“纽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坐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想象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灵活教学机智,调控教学课堂
一、多媒体在聋校教学课堂中的有效作用
多媒体这一科技手段的出现着实为弥补聋生自身的缺陷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它使聋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我们一些理念的偏差,比如,急于与普教教学接轨;硬性对应形式主义的课堂评价标准;为烘托课堂气氛盲目教条地使用多媒体等,导致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针对性不强,以帮助理解辅助作用代替了文字语言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聋生的语言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我听过一节《田忌赛马》的公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反复使用动画课件来代替文字的表述,让学生理解内容。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语言思维健全的学生来说都没有达到感文、悟文的效果,那么对于聋生来说,这节课的视觉效果更是没有达到补偿听力的效果。一节课毕,聋生的大脑所产生的画面完全是多媒体中的动画而非是完整的文字表述,正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在这节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这样的课只能是让门外汉看热闹。还有一节讲授描写景色的课,教师采用播放好几段景色优美的视频来导课,结果低年级的聋生难以从那视觉优美的图画中走出来,使后面的教学差强人意,依然没有凸显出针对聋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效果。那么,在聋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多媒体才能起到真正地补偿聋生缺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摒弃功利思想,为学生而用多媒体,这样或许没有华丽的过程,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我想实用就好。其次,使用多媒体要与教材紧密结合,与文本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实用课件,在聋生学习语言中起到帮助理解,画龙点睛的有效作用。
二、双语在聋校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我国聋校的九年义务教育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教学政策。这种单一的口语教学模式使大部分聋童语言发展迟缓,从而严重影响了智力、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在我国自1996年开展双语聋教育实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因此,双语聋教育无疑对提高中国聋教育水平注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给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正确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双语的有效作用呢?我以为,不是每节课每位教师都用口语、手语讲课就算完成了双语教学的任务,而是一节课中有效语言的成分占多大比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态势、表情、语速、发声、手势的规范程度、口型的清晰程度等都是影响双语在课堂中是否有效运用的因素。
近几年,我在研讨聋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无效教学语言案例:(1)教师在前面激昂地讲课,自我感觉好到极点,而学生却少有动容,反应迟缓。为什么呢?原来教师的语速太快,从口型上更是看不出教师在说什么,手语不赶趟,表达不出口语要表达的重要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使用切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放慢语速,找好发声部位,调整好口型,配合有效手语,给学生一个接收语言信号的过程才能达到有效的双语效果。还是那句话,课是讲给学生的不是讲给听课的人听的。(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的站位和态势,一边转身一变说话和打手势,一边溜达一边讲课,忘记了学生是听障残疾?(3)有效手语。从语言结构方面讲,汉语的句子重意合,靠词序、语义的关系来表达,而聋生习惯将要表达的或需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句子前面,聋生根据自己打出的手语看上去是“颠三倒四,滑稽可笑”的语言:如,吃饭完了,劳动完了,洗澡好了等等。在实际手语表达中聋生有省略数量词、结构副词和语气词的习惯。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因为手语表达产生的误会而闹得师生差点儿翻脸的事情:每到周末放假,学生在前一天晚上都要洗澡换衣,干干净净地回家去,由于人多地窄,学生总是要洗到半夜才能就寝。一次,正好赶上我和另一个新来的教师值班,新教师看学生这么没完没了地洗涮,心里有点儿不大乐意了,于是对前面一个学生用手语对他说:“明天放假,回家去洗吧?”学生一看,用手语回答:“明天放假回家去,要洗。”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句话如果按照字面来打手语那是完全一样的。新教师以为学生故意犟嘴,学生以为教师故意刁难,你这么来一句我那么回一句,两人就翻了脸。我赶来一看,在完全一样的手语上是分辨不出来两人的意思的,但是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这位教师的意思上分析出了学生的意思,赶紧互相解释了一番这才解除了误会。上课的时候如果由于手语的误解是没有时间这么反复解释和揣摩的,所以,在课堂上打出有效手语是多么的重要。所谓有效手语,我认为不仅是要熟练掌握聋人手语,看得懂聋生打出来的手语,更重要的是手语要规范到位,在教学中克服手语中的省略、颠倒、反复、抽象等缺陷,尽量做到与有声语言协调统一,在课堂上势必会到达更好的语言训练效果。
三、黑板在聋校教学课堂中的有效使用
关键词:沟通与交往;交往能力;聋生
目前大多数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不容乐观。学科教学较重视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特殊学校的一些聋生,虽然接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和周围的教师、同学、亲人、朋友交流时,无论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行为举止还是精神情感,总显得与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称。其实,只要训练得法,聋生也可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下面是我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根据语境,培养聋生的口语修养
在日常交往中,符合礼仪的得体言行举止不仅显示自己有良好的素质,而且会给交往者一种愉悦的感觉。在校园中我发现,聋生之间说明借纸巾的原因时,经常说自己要“大粪(大便)”,这对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来说通俗易懂,不足为怪。但是在屡次的课堂或晚自习考勤清点人数时,教师或生活教师问缺席的聋生去了哪里,聋生也经常用手语和口语说“大粪”,神情颇为自然,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敏感地捕捉住语言教育的契机。于是课堂上我对他们讲了“大粪(大便)是很通俗的口语化的词语,和长辈交谈,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不可以像同学之间交往那么随便;现在和老师交往对话,要用庄重文雅的词语。”我把“大便”“厕所”“洗手间”“卫生间”这几个词语板书出来让他们讨论应该用哪个词语比较恰当。聋生看到“洗手间”“卫生间”这样的词语时恍然大悟,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们在外面一些商场如世纪联华、万佳看到过这些词语的提示牌,对这些词语并不陌生,学生觉得用“洗手间”或“卫生间”比较文明有礼。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趁机告诉他们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以显示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考勤或是聋生想去厕所时,都会用到“洗手间”这个词,让我非常欣慰。
二、关注周记,提升聋生的书面语修养
周记是聋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重要笔谈形式。有一次在聋生的周记里,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林明茹和叔叔谈话,谈完了就回家。”“李薇很幽默,讲的话让我们捧腹大笑。”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让聋生修改,并启发他们如果是同学之间,可以在周记里写名字或昵称,但对于学校的师长,应在姓名后加上职位(校长)或职业(教师)才显得文明有礼,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后来的类似写句中,聋生都会有相应的称呼。
三、利用网络工具,培养聋生的信息沟通素养
如今,电子信箱、手机这些网络沟通工具,因为突破了时间、空间和语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聋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需要,逐渐成为聋生喜爱和依赖的重要沟通形式之一。聋生的信息语言素养如何,教师同样应给以关注。有一次我收到一名聋生的信息“今天什么作业?”,没有称呼,没有署名,当时我心里有些生气,责怪他没有礼貌,但转念一想“不知者不为过”,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不知道和老师进行这种沟通时要有称呼,在对方不知自己的姓名时要署名。于是我找机会把信息写在黑板上,和聋生讨论,并模拟给他们回信息的句子,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相应的交往礼仪,对家人、亲戚都应该有称呼。后来我进一步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手机、QQ里的交往信息,果然有了相应的称呼。
四、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言理解能力
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助于聋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享受人类的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一次,我从广州聋人学校带回来一些学习资料,里面有对一位学生各个方面的描述,“有一定书面语能力,沟通能力较弱,比较内向,老师的任务基本能完成,但不擅于展示”。学生问我“内向”是什么意思,他们已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连这个词语都不理解,不能不让人惊讶、反思。究其原因,聋生的课外阅读面窄,语文课本中也很少涉及这样生活化的词语,在日常交流中涉及这样的性格表达,教师担心聋生听不懂,由于平日多用口语性强的通俗手语“说话少”来表达,没有相对应的书面语来帮他们理解,看到“内向”这样概括性强的词语,学生不理解也不足为奇了。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中,注意设计口语与书面语言转换的词语练习,“小心”对“谨慎”,“害羞”对“腼腆”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加强了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训练聋生用恰当的词汇表达细腻的情感,培养其和谐的精神状态
情绪情感是人的基本心理体验,引导聋生理解情绪词语,感受自己日常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进而乐意与人沟通和交往,提高社会适应性。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复杂情绪如羡慕、嫉妒、惭愧、后悔、自豪、委屈、得意、内疚、尴尬等。在聋生的情绪表达中,看到的一般是“高兴”“难过”等基本的情绪体验,一遇到复杂的情绪词语,他们就没有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如有一名学生写自己打了篮球,口很渴,喝了水后,觉得“很幸福”;躺在床上睡觉,觉得“很幸福”等。其实这两种情绪状态应该是“很舒服”,证明聋生不会区分和表达细腻的情感体验的词语。
遇到一些情绪词语时,聋生也难以理解和运用。记得有一次去省兄弟学校听高一的语文课,一位教师讲到一名叛逆期的孩子和母亲闹意见,离家出走,在外面肚子饿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煮了面给他吃,他感动不已,听了老人语重心长的话之后,理解了母爱并回到家的故事。在阅读训练中,遇到选择题“委屈”一词的选项,聋生茫然不解,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又列举生活事例,又出示手语图解,又结合阅读短文来讲解,聋生才似乎明白了一些,阅读理解变成了词语理解,使任课教师既焦急又无奈。反思原因,我认为问题在语文教育上,很多情绪词语在语文课本中没有出现,课外阅读中不是没有接触到,就是看到了也不理解,囫囵吞枣,在答题中遇到常见的情绪词语,聋生当然感到陌生。
【关键词】 策略 感悟
人类在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主要分“提出和理解问题、拟订方案、执行计划、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比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可操作性并不强,必须落实于具体的方法、手段上。如,理解问题是在头脑里构造问题的表征,这一构造活动总是围绕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进行的。如果借助一些有效的形式和技术,效果会很好。再如,解决以前曾经见过的问题,要选择可以利用的模型;解决首次遇到的问题,拟订计划需要数学思想统领,需要数学活动经验支持。又如,执行计划是既严格又灵活的过程,有时会调整原来的方案,甚至并重新设计方案,有时还会跳过原先方案中的某些程序,加速求解的进程。还有反思什么、积累什么……都涉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策略》这节课让许多老师感觉难上,主要表现在:不能激发学生用列表整理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心需求。“策略”该不该出现在四年级数学书上,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列表”作为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称其为“策略”是否有些牵强?笔者认为列表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把复杂和混乱的信息进行简明扼要有序地呈现,可以使数量关系更加清晰。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努力: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感悟策略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初次接触,列表的关键问题是要会摘录题中的关键词,教材上的例题图本来就用词不多,学生很难想到要摘录。如何让学生产生摘录的需求,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用故事《田忌赛马》开头,听完故事后让学生总结田忌第二次赛马时使用的策略。大部分学生能想到摘录其中的关键词“上马”“中马”“下马”来进行比较,并且能用箭头表示。这个故事让学生对“策略”一词理解到位,并且在摘录后的图与原文比较的时候,能感受到摘录整理的优势。这样再给摘录的关键词,画上框,形成表格也就水到渠成,一点都不突兀了。当然,这里也可以点到为止,不出现表格,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如果把列表当成僵化的知识来教,学生当然体会不到简便,我觉得我们老师还是要正确理解教材意图,让学生体验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策略的作用,才能掌握一定的列表整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这种策略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的意识,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借鉴经验,比较方法,初试列表
从几次试教情况来看,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对列表可以说所知甚少,不能灵活地把生活中看到过的或是以前在学习统计时遇到的表格迁移过来。但他们对归一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掌握较好,如果出示书上的例题,学生是不需要摘录整理就能算出答案,所以强迫他们去整理信息,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列表的好处,相反还会产生了厌烦情绪,觉得列表太烦。
所以,如果例题用书上那幅图,那么表格的优势无从体现。我认为应该给例题增加一些不相关的信息,让整个例题的信息量增加,从而在大量杂而乱的信息中去提取有效信息,并摘录下来。例题可以改编为:“开学啦!大润发举办文具节,文具打折啦!大润发里人山人海,买东西的人真多!小军、小华、小明三个好朋友也去买文具。小华买了3本笔记本,共用去了18元。小明买了5本笔记本,他用去了多少元?”这样长的例题,由老师口述,如果学生不讲究方法肯定来不及记录,在前一环节引入“策略”时有些学生已经感受到摘录的好处,所以讲究策略的学生已经能够大致记录下来。将几位学生的摘录方法进行比较,便能感受到列表的优势。教师只需要将摘录较简洁的学生作业板书并优化,并且再次将整理好的表格与出示的原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整理后的表格的简洁。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课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充分让学生亲历列表的过程,从而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横排、竖排的排列规律,了解表格中的信息也是分门别类整理的,从而将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教材中的题材,从简单的归一和归总问题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习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列表的价值。如果在教学中补充一些题材,比如“两数求和、差”等问题,应该更完整。
归一归总问题是载体还是目标,是大家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列成了表,学生就一定能正确解答。列表是可以模仿的,而数量关系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内化,逐步形成,因此,我觉得归一归总不仅是载体,同样也是目标,在教学的同时还是要明确一下,每一步都是先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求?这样的语言表达我认为都需要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
四、小组讨论,理解列表,提升策略
本校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当学生都列出表格后,教师问:“你认为是看表做简便,还是看图简便?”竟然不少学生说“看图简便,列表反而复杂了。”对此,老师无言,我也无言。因此我认为策略的提升应与数学思想相贯通,应该明确不能为了列表而列表,不见得每道题都要列表,列表也并非唯一的策略呀,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应题而定,应学生个性特点而定。例如在教材的想想做做第3、4两题就可以不列表格整理,直接进行思考解答。如果学生掌握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一定的运用策略的意识,他们会自主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策略的。
本课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同时,还有机渗透了函数思想。在把表格简化成箭头图后设置了一个有效的全开放的讨论环节――“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用去的钱增加了,笔记本的数量也随着增加了,但笔记本的单价不变;笔记本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再适时点拨: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变化,第三个量也随着变化。把“策略”的教学与数学思想的渗透紧密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动手实践,运用策略